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合集下载

如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如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正确认识、利用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

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十分需要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使之与现代精神、中国特色相融合,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明显受到了两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世界优秀文化的影响。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对待外来文化,“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每位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这就是说,对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都要加以批判的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并通过吸收、借鉴进行我们的革新创造。

在处理与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采取了更关注现实的原则。

继承借鉴古代和外国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只是手段,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才是目的。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2010年自考文学类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5)第十六章,基本精神:第十七章,文化价值系统:第十八章,向近代转变:1 ,康梁创造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是属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为,其一,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力量太弱,不敢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不得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其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得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其三,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西政输入较少,需要独创。

由于这些原因,当时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托古改制”,没有完全从封建主义旧文化中脱胎出来。

2 ,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

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

第十九章,建设新中国文化:1 ,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现实性,牢牢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对文革及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深刻反思,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思想解放意义,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给改革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二是它的广泛性,是一次全民关注,参与的综合性研讨;三是它的世界性,是把中国置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中,把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的研究。

(简记:广现世)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和道路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3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首先,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其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再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通三统,是指通俗性、三观统一和价值观统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通三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新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通三统,意味着新文化要深入人心、具有普遍性,要统一人的三观和价值观,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通三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基础的根本要求。

一、通俗性通俗性是指新文化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新文化应该突破传统文化的壁垒,摒弃高深莫测的艰涩之风,而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倾斜,用深入显现生活、贴近人民的方式来表达。

新文化必须要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要将人民的思想、情感、信仰、价值观等融入以促进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联结。

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共享新文化带来的乐趣,新文化就必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通俗性是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新文化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认同和推崇,要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具备通俗性这一现实基础,要超越经典和传统,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要积极倾听人民的心声,以广泛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和生动形象为表达手段,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共享到新文化的成果,使新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

二、三观统一所谓三观,指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文化建设中,三观统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统一标准,是指导人们行为、规范社会风气的根本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底色和灵魂归宿。

新文化建设要求统一三观,就是要通过新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相统一,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纲常和价值取向。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通三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通俗的说就是通观、通导、通融。

这种理念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出发的,是为了带领全体人民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进程中,通三统理念的指引下,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文化建设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通三统理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通三统理念与优化文化建设体系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三统就是要做到通观、通导、通融,也就是要全面、统筹、协调地推动各项文化建设工作。

在优化文化建设体系方面,通三统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动文化资源,推动各种文化形式间的协调发展,避免片面性和碎片化,实现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通三统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势,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统一开发和多元共享,推动文化事业在城乡间的均衡发展。

通三统理念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要求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而通三统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内外部的统一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提高文化产品的综合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通观、通导、通融,就要把握产业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做好产业内外部的协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水平。

通三统理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迫切需要。

而通三统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统筹国内外文化资源,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在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文化概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较之类似中国文化史有所不同,作为概论,主要是按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是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它更具有专题性和特殊性,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三、教材与教辅资料本课程教材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既要对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枝节材料所淹没,要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试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中国文化分析报告。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4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4

第⼗七章中国传统⽂化的价值系统 这⼀章的内容简直象哲学,太抽象,很难抓住重点。

第⼀节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价值观是⼀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化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

价值观在⽂化中处于核⼼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化重⼈伦轻⾃然,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关系,是中国传统⽂化的显著特点。

天即⼴义的⾃然,⼈即⼈的⽂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关系是⼀种价值关系,天⼈之辩是传统⽂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观念是“仁”,即爱⼈。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然本⾝是⼀种完美的状态,⽆需经过⼈化的过程。

强调⽆以⼈灭天,有⼀定的价值。

8 、命⼒之争作为天⼈之辩的展开,核⼼是⼈的⾃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为”。

10、墨家提出⾮命论,认为⼈应该抗争。

11、⼴义的天⼈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德之世。

第⼆节群⼰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以安⼈,即⾃⼰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成⼈要成为⾃我完善的⼀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和⼈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命和⾃由给予更多的关注。

将⾃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指出:⾃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导向作⽤的。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第八章 取则天象:科技文化的生克消长 第九章 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形成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章 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第十一章 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第十二章 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 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第十四章 有无之辨: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第十五章 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十六章 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 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和演变 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 二十五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二 十六章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二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第 二十九章 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 第三十章 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 第 三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第三节 游动的时代
第分四节 百家争鸣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第一节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第三节 思想权威的确立 第四节 海纳百川
• 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 第一节 门阀社会 第二节 士族风流
• 第三节 科举制和门阀社会的逐步解体
• 第四节 盛唐气象与中唐后的变局
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4.心态文化层: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及其物化形
态的著作和艺术品。教材中编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 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就属于这一文化层面。
文化的一般特征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主要特征

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主要特征

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第一特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文化领域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尊崇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也是民族复兴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第三特征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持和价值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并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出发,塑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社会行为规范。

四、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第四特征是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停地创新、更新自己,积极发展文化创新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五、倡导人民性、大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第五特征是倡导人民性、大众性。

艺术是人民创造的,文化是广大人民喜爱和追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文化需求,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新文化。

六、强调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第六特征是强调和谐统一。

第三十五讲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第三十五讲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第三十五讲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20世纪90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全党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无论是理论武装工作,思想道德教育,文化阵地建设,精神产品生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都呈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

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是分不开的。

刚刚进入90年代之初,江泽民总书记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对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坚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我们应该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一讲话精神是对80年代文化研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90年代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揭示。

1996年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决议》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设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框架,提出我们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系统、更深刻和更全面的纲领性认识。

张岱年论文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张岱年论文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有人认为,在近几年的文化热中,已发表的文章,基本上还没有超出二三十年代的水平。我认为这个估计是不全面的。我想这是忽略了一个主题,即忽略了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在二三十年代,当时讨论的是:中国走向何处?中国文化走向何处?中国到底应如何办?这是那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国早已进入了社 会主义社会,二三十年代面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目标和方向已经确定了。现在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我国当今的社会状况与二三十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大相同,而且是大大的进步了。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时代的精神。在文化建设上,今天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应有 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近几年的文化问题讨论中,有的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似乎是很“新 ”,实际上却没有把握时代的精神。
(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中国的二三十年代,日本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当时,一般的中国人都有一个信念:“中国必胜”,并以“我们是中国人”自豪。可是,在80 年代的中国人中,有人却偏偏看不起自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如果说中国国民性中有“奴性”的一面,那末,这些人看不起中国的思想,正是“奴性”、“劣根性”的表现。我们有责任来纠正这种思潮。
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文化热,同时在香港、台湾、国外都出现了有关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在二三十年代,我国也曾有过文化讨论的热潮。文化热往它讨论的虽是文化问题,而实质上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热的出现,反映出广大人民尤其是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因此,近几年来的文化热,是一个好的现象,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通三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作者:傅狮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8期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其实“通三统”的思想,要求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很好地继承和大力的发展,这无论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三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报告在这里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先进文化熔铸一炉的思想,就是“通三统”的思想,就是把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的文化看成整体加以继承、发展的思想。

“通三统”是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甘阳先生提出的观点。

甘教授认为,孔夫子的传统即传统文化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即革命文化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统,是“新时代的三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国只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树立自信,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通三统”呢?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在初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曲折发展的,是连续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后一阶段的发展必须吸收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在扬弃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实现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是在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意义重大的历史使命。

特别是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的国家迈向了世界强国行列,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与意义。

1. 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国文化在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的同时,也拥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意义。

3.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离不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要有自信、有底气。

通过特色鲜明、高品位、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的输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国文化优秀传统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方面。

1.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就是传承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让民族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在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理论实践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风貌。

二、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与科技、经济、金融、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文化传媒事业建设文化传媒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等传媒领域的管理和监督,推动传媒产业的规范发展。

同时,要加强媒体融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名胜区。

同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素养的人才,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文化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6.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一切
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7.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 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生 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 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 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8.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 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 之一。
历史学科解读: 1.14 世纪- 16 世纪欧洲近代 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造成的影响) 2.17 - 18 世纪欧洲近代史上的启蒙运动(代 表人物、产生背景、主要内容、造成的影响) 3. 19 世纪 60 年代后中国近代史上的维新变法 运动(代表人物、产生背景、主要内容、造成 的影响) 4.19 世纪末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代 表人物、产生背景、主要内容、造成的影响)
9.定型的龙形象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
大统一的象征。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 长河中,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 烈的认同感--龙文化。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②龙文化是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③这种社会意识 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人们的价值观总 是统一的 A.①②③ B.③④ C.① D.①②③④

6.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 价值观导向上看,是因为它 A.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和 缺陷 B.能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C.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D.是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7.“要大力倡导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 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 公用事业及其文化产业。”对此,正确理解 是 ①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②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③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 于同等的地位 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9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9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圣才出品】

第19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一、填空题1.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繁荣学术文化的______的方针【答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尽管这一方针在贯彻执行中曾受到“左”的路线干扰,但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学术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还是大大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2.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和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______的正确主张。

【答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解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二、判断题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是现实性、广泛性和世界性。

【答案】正确【解析】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是现实性、广泛性和世界性。

现实性指它牢牢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对十年浩劫和19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

广泛性指它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文、史、哲研究的学科范围和领域,而成为一门全民关注、参与的综合性学问。

世界性指在改革开放的总形势下,中国当代文化已把自己置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中,把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三、简答题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是什么?答: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主要有:(1)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上,建国以后四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①中国文化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前进,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分清原则界限,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才不致走到邪路上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 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的 中国新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 各个新阶段,成绩与反思并重,树立正确 的文化观。 教学内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80年 代“文化热”的反思;90年代文化建设的 宝贵经验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 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难点:文化讨论中的不和谐音调
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总要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 想。 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 目标。 第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 “三个面向”价值取向。
第四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 继承,综合创新”
第一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时间:1949——
巨大成就:普及教育 群众性文化事业 考古,古籍整理;校勘 特征:少数人——多数人 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曲折、失误:左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 实质:怎样看待文化和知识的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80年代“文化热” 的反思
改革开放:
经济领域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的哲学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 首先: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 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其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辨证地处理 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 代精神的关系。 再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辨证地处理 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 面向世界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政治领域
文化领域:反思文学,伤
痕文学。
“文化热”特点
现实性
广泛性 世界性
文化讨论中的不和谐音调:




全盘西化论 彻底重建论 复兴儒学论 “西体中用”论 “新启蒙”论
第三节 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我们的任务:以科学的理论
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