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新时代。
此后,新中国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在两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多次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不同的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也逐渐加快。
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
经济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战争和自然灾害使得人民生产的力量大幅下降,粮食严重不足。
同时,国民党残余军队在国境线的外围开展武装反抗。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共领导人决定实行土地改革,打击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彻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控制住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于1952年基本胜利。
土地改革和对资产阶级的镇压,有力地保障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实行。
在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方面,国家逐步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企业和军队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国有企业、银行、保险、医疗和教育等领域中,新中国也逐步建立了起来。
第一次五年计划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中国第一次五年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必要而艰巨的任务。
这个计划制定了迅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并将重点放在工业、农业和运输部门的发展上。
尽管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金、人力、技术等不足,但是这个计划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
特别是在重型工业、机器制造和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和集体农业,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生产体系。
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革命从1957年开始,中国卷入了另一种类型的革命。
这场动乱主要是爆发于中国共产党内部,被称为"大跃进"。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
尽管"大跃进"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但在钢铁和煤炭等能源储备方面,计划完全失败。
1966年,中国发生了第三次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民历经多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内战时期。
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将敌对势力赶出大部分国土,最终取得了国共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长时间奋斗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形成了广泛的人民民主阵线。
这种阵线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并团结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同情者。
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时间的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共产党通过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的领导等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经济。
通过国家的调控和计划,逐步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在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倡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艰难斗争后,终于宣告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启,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
经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探索,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方面,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以实现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化的目标。
这一系列的政策让农民成为了国家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为农村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工业,鼓励农村的知识分子和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推动了城市工业的发展。
这些努力奠定了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和科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注重教育的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尤其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普及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中国也重视科技的发展,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通过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中国人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和落后,迈向了富裕和现代化。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也注重了民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卫生事业落后且基础薄弱,但是中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改善了民众的医疗和卫生环境。
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同时,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这些民生政策的实施让中国人民逐渐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温暖。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____________隆重开幕。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等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________。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___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___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经历了长期而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全面阐述。
一、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
重点包括农业集体化、国家工业化、土地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农业集体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通过推行农业合作社,农民们可以共同劳动、共同经营,并分享农田土地的收益。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这导致中国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形成。
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础性任务。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提升了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这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
中国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民主参与。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效发挥了代表人民意志的作用,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领导核心,通过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约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阶段 特征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成就与失误 并存
阶级斗争为纲
主要 事件
国防 建设
外交 成就
民族 团结 民主 法治 科技 文化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1952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抗
美援朝;土地改革
1953-1956底
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一五 计划;三大改造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原来享有的种种特权被取消……从国内 社会生活看,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了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新中国的 建立,使已解放的广大地区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可 以通盘筹划,可以一直贯彻到基层,密切协作,一致行动。
1972
尼克松访华,双方 正式签署中美《联 合公报》
1979 中美正式建交
典型试题
下图梳理了新中国以来围绕农民土地问题进行的四次调整。①和②应填写的 是
A.大跃进运动 解放生产力 放生产力 C.土地改革 束缚生产力 束缚生产力
B. 土地改革 解 D. 大跃进运动
典型试题
【2019通州一模】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A.50年代的外交成就 B.70年代的外交新突破 C.取得的科技新成就 D.外交状况陷入困境
经济
任务:以不同时
土地改革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恢 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 条件;巩固了人民政权。
期中国共产党的土 地政策为主题,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行自我总结复习。
阅读两段材料,概括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推测朝鲜战争胜利的历 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经济建设1.农业合作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展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实现了农业社会化生产和农民集体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通过修建水利、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的投资,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3.农村经济改革针对农村土地问题,中国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将土地从地主手中收回并分配给农民。
这一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人民能够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国家决策,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民主化。
2.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法律援助的力度,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3.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通过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领导为中国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文化建设1.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兴起。
增加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2.文化产业的兴盛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注重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建立了一批文化机构和文化艺术院团,推动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繁荣和进步。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及碎片知识点一、开国大典(八下4)1、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被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争取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D.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3、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
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华成立的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5、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6、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专题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江泽民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对建国初期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和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全党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1953年6月,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以“一化三改造”为中心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到1956年底,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从此,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在国际上,新中国的成立,得到苏联、东欧与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这有利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不但坚持敌视和拒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还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我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我国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新中国来自外部的主要威胁。
在国内,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这是当时形势的主流。
但是,还有许多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艰苦卓越的磨砺中诞生。
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时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不再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式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诸多问题和困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逐渐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型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使国家人心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上。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整个国家基本的意识形态。
人们开始明白只有通过团结互助,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是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中国人民迅速崛起,实现自己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第二,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道路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能满足当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实际需要。
农业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公平正义的环境。
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而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注重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国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和扶持。
这种做法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平等。
第四,社会主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避免无效竞争和浪费。
这种模式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人们普遍关注的领域是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城乡差距等。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背”框架】【“背”时空】【“背”难点】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难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举行,初步建立了政协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具中国特色。
难点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5年参加了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难点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949—1956年)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长期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目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1952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原创版)目录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与意义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3.文化大革命时期4.改革开放以来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经济建设2.政治建设3.文化建设4.社会建设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1.当前面临的挑战2.未来发展方向正文【提纲】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与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而进行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零开始,通过土地改革、国营工商业改造等措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 1953 年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改革措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3.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但在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防科技、外交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4.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经济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政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
3.文化建设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中国古代的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古代的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古代历史上,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在古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政治制度变迁,这些变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渐进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古代的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全国统一。
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社会动荡,国家长期分裂,外患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渐进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观念,主张社会公正和和谐。
而在古代的农村社会中,庄子也提出了庄治与王道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渐进表现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和“君民同乐”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为中心。
在唐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繁荣。
这些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体现在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统一、宋朝的均田制度以及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实践中。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来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发展。
宋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和“富民政策”也为古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范例。
此外,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
例如明朝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大西军”,他们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清朝末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试图通过平等分田、平均财产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篇章的开幕。
在此之后,中国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这一过程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脱离了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的控制,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具备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和国际主权地位。
中国终于能够制定自己的政策和发展路线,推动国家的建设和进步。
在新中国的建立之后,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措施被推出并逐步实施。
土地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改革,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实现了农民的平等和自主发展。
同时,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彻底改变了封建家族工商业的私有制度,使得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这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教育和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大批农村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
教育理念也更加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劳动者和创新者。
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同时还积极吸纳并创造了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文化形式。
这一系列文化措施提升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仅发生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革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同时,彻底推行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政治改革巩固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然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差距。
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困难,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其独特的问题。
此外,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对此,中国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章标题】: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深入回顾与展望未来【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回应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深入回顾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一、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与中国特色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1.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独特的特点,即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农村经济改造,共同富裕等。
2. 实现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然而,通过实施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积极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制定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
3. 推进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农村合作化运动和农村集体经济都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加强文化建设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注重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三、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中国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这篇文章将从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以及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等角度来探讨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49年以前,中国遭受了长期的列强压迫和国内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民生活艰苦,社会秩序混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斗争,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是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稳定和自主发展的渴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表现。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以实现这一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改造旧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国有化、农业合作化、工业化等。
通过这些措施,新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首先,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土地改革中,新中国废除了封建地主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使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
这一措施解放了农民,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化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
新中国对于一些重要的工商业进行国有化改造,使国家能够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
同时,新中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实行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的实施,使农民能够通过合作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益,同时也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再次,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工业化进程,通过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技术引进,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业部门。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返回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 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 可知,结束“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的原因在于 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 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2.(2019·全国卷Ⅲ)如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返回
解析: 1953 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 《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 要形式,故 D 项正确。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 文人画,故 A 项错误。1953 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 B 项错误。 “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提出的,故 C 项错误。 答案:D
题号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命题报告]
返回
命题特点
立德培根
通过展示国产手表的问世,进行正确价值 观的引领和弘扬
导向鲜明
注重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强化劳动光荣 价值引领
以微见著
从时间和场景上折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 业化建设和外交政策
情境鲜活
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材 料信息直观
返回
解析:根据材料“1956 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 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C 项正 确。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 度化,A 项错误。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 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 不符,B 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 与题目时间不符,D 项错误。 答案:C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经过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的斗争之后,终于正式宣告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般的时刻,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制度的压迫。
经济落后、人民贫困、领土被瓜分的局面长期存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不断壮大,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战胜这一困境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主张。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地方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1949年,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真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光明的道路,开创了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和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废墟遍地、社会秩序紊乱、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挑战。
但是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机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
农村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
此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推行使得小农经济得到巨大的改善,并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同时,在城市工业化方面,中国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使中国的工业生产大大提高。
例如,1953年,中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在1957年成功完成。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逐渐获得了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新中国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并提出了普及教育、平等医疗和文化繁荣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具有政治意义,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进程。
本文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结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重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结构,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这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化、国有企业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和医疗体制的建设等。
尤其是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迈进。
此外,中国还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全面的教育体系,推动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支持。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的福祉。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为人民提供全面的社会福利。
此外,中国还通过大规模的扶贫和社区发展项目,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的面貌,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实 现
政治: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3年 ———— 1956年底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1、过渡时期的概念
2、总路线:
“一化三改”
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一历 史阶段
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它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
数据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近200万国民党残余军队仍盘踞在华南、 西南和沿海岛屿,控制地区占中国领土1/3以上。 1949年10月1日,中国3.1亿人口(总人口4.7亿)地区仍 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950年10月1日,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越过三八 线,随后侵占平壤,轰炸中国东北。 1950年2月半个月内,20多个城市被土匪、特务冲击, 全国约1/3的农村区、乡级政权被土匪、特务洗劫,1万 多党员、干部被土匪、特务杀害。 1950年第一期税后,上海市税务局再抽查351户私 营工商户,查处逃税者347户,约占99%。 1951年12月一个月内,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发现贪 污人数1670人。
概述内容应包括:①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确定了胜利后 对私人资本主义利用与限制的正确方针,认识到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长期性。②认识符合中国的实际,但实际中出现 偏差。③三大改造后期,对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速度过快、 波及面过大,未能注意到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应当符合生 产力发展水平。④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同对工商业资本主义 改造取得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但遗留下一些不良问题。
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教育了干部,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 成立和功 过政权的 斗争 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抗美援朝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巩固 政权 的斗 争
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与重庆政治协商会 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实质
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即把 资本家所有制、个体所有制、改造成全 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统 治地位,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
原因
1、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 力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 要。 2、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 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份,与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份。在 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 商业 恢复工农业 生产
稳定物价,安定人 心;初步建立中央 集中统一财经管理 体制 调动资本家革命积 私营经济 极性,又推动经济 发展 促进工农业生产的 合作社经济 恢复与发展 农民个体 经济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
土地改革
将地主土地分 给农民
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兼具新民主 主义性质与社会主义性质的一项措施是 什么?为什么?
高级农业 合作社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政策: 和平赎买政策(为什么?)
改造的形式:初级(统购统销、加工订货)
高级(公私合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道路
个体农业——合作化道路 个体手工业——合作化道路 民族资产阶级——和平赎买
公有制
私有制
农业
改 造 前 性 质 改 造 后 性 质
1、背景: ①朝鲜内战的爆发:1950年6月
②美国侵略朝鲜,战火烧至中朝边境, 威胁中国安全
2、过程: 1950~1953年 彭德怀
《朝鲜停战协定》
①教训了侵略者 3、影响: ②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 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 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民 私有制
个体手工 业私有制
资本主义 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 社会主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管理过于单一,分配上有平均主义;对 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的个体经济进行了公私 合营,对一些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对一些商业 网点撤并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今天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纠正当年的这些 错误,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滞后和超越都会影响生产力发展。
知识拓展(一) 中共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依据 时 期 内 容 作 用 翻身农民热烈参加红 军支援革命战争 提高了农民生产、抗日 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 胜利提供保证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为农业和工 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革命 没收地主土地给农 时期 民,废除封建土地 制度 抗日战争 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材料二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 北京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全市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 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5%参加了全 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都被当作资本主义 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公私合营。 以上材料均引自《走向历史的深层》 请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认 识,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1、背景:当时严峻的形势 2、巩固政权的主要斗争(主要任务)
① 解 放 大 陆
措施: A、追歼残敌 B、和平解放西藏(1951) 结果: 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 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1951年5月
重庆
除 台 湾 外 , 祖 国 大 陆 全 部 解 放
②、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制度的建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开始
2、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时间: 1950年夏~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依据:
特点: 保护富农经济
意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 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的 主人,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 化开辟道路
④、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0月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匪、 特务严重威胁新政权
意义:安定了社会秩序,为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安定环境。
•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没收官僚资本是彻底铲除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反动 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阶斗 争的深入和继续,所以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 质。但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 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实际上又是变私有制为公 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又 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实现
中国现代史
四 个 阶 段 的 划 分
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7、1—66、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6、6——76、10)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76、10——)
本单元主要探究的1949年新中国的成 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期间的历史 阶段特征: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 主要表现 政治:巩固政权 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基本经验
• 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 • 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国际形势:
(1)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和封锁。
2、国内形势: (1)残余反动势力的反对 (2)经济极端落后,百废待兴。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 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 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 义大道。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方针
原则 方法
自愿互利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 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变革生产关系 逐步实现三大改造
进行政权建设 召开人大,制定宪法
开社 始会 社主 会义 主制 义度 建基 设本 建 立 ,
材料一 他(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在 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 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这 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七届二中全会通过 的决议也明确提出:“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需要限制资本主义. 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认为应当对私人资本主义限制得太大 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地进入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 社会,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其中第二次是指( )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二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超额完成
制定: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制定
基本任务:
特点:
执行时间:1953年-1957年
超额完成: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三大改造
改造的含义 改造的原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