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1e87eb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2.png)
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政治上 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 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 展生产力的总任务。但是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3.对外关系上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此后,许多国家纷纷 同中国建交。
2.经济上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1年1月,中共中央 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 步得到恢复。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 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
3.对外关系上 (1)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3)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4 能力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4 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daa61b8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3.png)
能力提升训练(九)(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模拟)“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解析:选C。
据题干中“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可知,“这个宪法”指1954年宪法,该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全国Ⅲ卷冲刺演练)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某某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解析:选A。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某某,故A项正确;《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文学刊物,故B项错误;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与材料中“1956年8月1日”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教育刊物,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
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某某法制的中心环节。
”这一思想( )A.提供了新中国某某政治的法律保障B.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D.丰富了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解析:选D。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7b0f181aa00b52acfc7cac3.png)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专题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
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4d633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4.png)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开启。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起点。
本文将从新中国建立的背景、建国初期的探索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中国的建立背景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取得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建国初期的探索建国初期,面临的是一个国家几乎全面崩溃的局面,经济几乎没有基础,社会矛盾突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任务,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合作化。
这一措施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工业化和计划经济为了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新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对国民经济做出全面规划和控制,将资源和经济力量集中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上。
政府对于企业和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并通过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3.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高度重视教育事业。
通过实行普及教育的政策,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问题,提高了国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同时,新中国还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支撑。
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起点,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教案中国现代史纲要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中国现代史纲要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d3472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4.png)
教案中国现代史纲要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代史纲要: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此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也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外来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通过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等途径,使广大农民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也激发了中国农村的巨大潜能。
同时,新中国积极进行了对外援助和国际交往,赢得了世界的支持与认可。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任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 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私有企业纷纷转为全民所有,对外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2. 经济建设:新中国积极推行计划经济,将国家资金主要用于重点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推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发展策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
3. 教育与科技: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免费的基础教育,并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加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4. 文化建设:新中国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文艺、文学、电影、音乐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普及文化教育和开展文化交流,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专题九 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
![专题九 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https://img.taocdn.com/s3/m/e1cdfa1ccc7931b765ce15c7.png)
专题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复习策略】l. 分阶段把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事。
1949年—1976年可划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三个阶段。
2. 本专题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 如建国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三农问题, 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l)从反帝反封建及近代化的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探究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异同点。
(4)把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掌握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5)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950 年土地改革,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注意每次调整的原因、核心内容及影响。
(6)总结这一时期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 注意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考点预测】从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来看, 命题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理解、农业合作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出现的问题、“双百”方针, 建国初期教育成就等内容。
在2010年高考备考中, 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注意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新疆民族团结), 理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中美关系发展(奥巴马访问中国);结合新的情境, 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整合】考点 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l. 政治建设(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9877765cf84b9d528ea7acb.png)
返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轻 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返回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调整任务 基本完成。
返回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初见成效。 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https://img.taocdn.com/s3/m/64f9e61a3169a4517723a3dd.png)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甘肃联考]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题需抓住时间限定“1949年到1952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时间不符合。
随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全国领土基本解放,A项正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D两项正确。
2.[2015·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全部正确,所以A项符合题意。
3.[2016·乐山检测]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
这组数据()点击观看解答视频地域性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
从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人大代表的地域来源,故②错误;从材料中也无法直接判定出社会人士的阶级属性,故③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故④正确。
初三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初三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01bbad3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f.png)
初三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两个重要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
而从1978年开始,中国则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基础,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由中共领导下实现了统一和稳定,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国家的根本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国注重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迅速跃升为全面工业化的国家。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如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效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工业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企业,如鞍钢、宝钢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业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农业集体化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
合作社运动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4.科技进步: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
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
三、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后的新时期,起源于1978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国逐渐脱离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新路径。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618b0ee650e52ea5418984d.png)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2.(2018·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7bc08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7.png)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掌握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进程、主要成就,理解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3.掌握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了解新中国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4.认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新时代的开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型。
这不仅为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成为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在推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的重要标志。
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进程和主要成就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极其严重。
在国家财政破产、经济衰退、生产困难等各种方面都出现了大量问题。
经过改革和建设,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包括:1)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
2)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实现了由落后到基本上达到先进的转变。
3)兴起了一批民族工程、科学家、文化工作者。
4)实现了农村集体化,促进了农民的财富和权利的均衡。
5)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快了。
6)在21世纪初,全面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3.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新中国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尽管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克服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农村的不正之风等等。
而这些困难和挑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点串讲)-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点串讲)-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736767cc90c69ec3d4bb75a1.png)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一、单元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思想下的社会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
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
科技文艺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具体表现【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0a42af6941ea76e58fa046e.png)
专题九│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九│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 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 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 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这个时期 是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但总体来说是在“左” 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 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 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文化大 革命”的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等内容。由于本 专题属于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借鉴意义, 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专题九│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线索 本专题的主线索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 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1949—1952年三年 奋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53—1957年期间,进行了三大 改造,并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 础;1956—1976年这20年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前进的一段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但社会主义建设 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 放的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9-](https://img.taocdn.com/s3/m/f972667f852458fb770b56dd.png)
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教育及经济建设。
由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此时中国仍然坚持“一边倒”,故外交政策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于1953年开始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是“文化教育改革”的表现,而不是它的需要,故C项错误;当时学习俄语主要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以及技术的需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故选D项。
2.[2014·广东高考]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 C解析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根据材料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可知毛泽东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与毛泽东的意思相反,B项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D项与材料意图没有关联,故均可排除。
3.[2014·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材料信息看,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把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8f8977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6.png)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的历史篇章正式拉开帷幕。
自那时起,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展开,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文将从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内外受压迫的旧社会变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现代国家。
新中国的建立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旧中国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民主与自由而奋斗。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国家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民摆脱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列强的压迫,获得了更多权利和自由。
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规划和指导。
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逐渐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农业方面,中国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
同时,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
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在工业方面,中国积极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电子工业等新兴产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涉及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成就。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普及和文化建设工作。
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
中国古代的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古代的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9b6a11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4.png)
中国古代的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古代历史上,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在古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政治制度变迁,这些变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渐进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古代的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全国统一。
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社会动荡,国家长期分裂,外患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渐进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观念,主张社会公正和和谐。
而在古代的农村社会中,庄子也提出了庄治与王道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古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渐进表现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和“君民同乐”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为中心。
在唐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繁荣。
这些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体现在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统一、宋朝的均田制度以及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实践中。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来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发展。
宋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和“富民政策”也为古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范例。
此外,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
例如明朝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大西军”,他们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清朝末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试图通过平等分田、平均财产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2020届人教版: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2020届人教版: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123aadc56bec0975f465e2cd.png)
单元质量评估测 (九)(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B。
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预算支出占据了“一五”计划总支出的一半以上,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B正确。
2.(2019·广州调研)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解析】选A。
由材料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可知,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侧重于内地、中西部地区工业的投资与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差距,促使工业均衡发展,故A正确。
【加固训练】“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解析】选A。
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正确。
3.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实用课件: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实用课件: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07266ae5acfa1c7ab00cc08.png)
(2)从国际来看,国际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 对新中国敌视、孤立、封锁;苏联等国向新中国伸出友谊之手。因此政治上倒向以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
中国从
先进的工业国
时 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 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_______________。 (3)危害:_____________严重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 的极大破坏。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 中国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八大。
时间
主 要 矛 盾 内容 主 要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人民对于建立_先_进_的_工_业_国_______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经济;文人化民对于_________迅速 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②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改造。 ③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社 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bd64276caaedd3383c4d360.png)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单元概述】一、主要内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是指导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这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一超多强(格局过渡时期,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二、基本线索: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第一课美苏争锋——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背景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2、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3、美苏在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和意识形态(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上的分歧。
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根本原因)。
二、美苏“冷战”1、“冷战”概念: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2、“冷战”的表现: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
⑴美国:①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全面开始的标志。
②经济: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也正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及碎片知识点一、开国大典(八下4)1、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被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争取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D.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3、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
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华成立的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5、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6、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建立和巩固新政权C.意味着和平解放西藏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7、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C.解放军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D.28个民族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一五计划(八下18)1、目的:;时间: --- 年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3、成就:①1953年底,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④沈阳厂建成投产。
⑤1957年,大桥建成;、、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4、意义:我国开始的面貌,向迈进。
●1、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目标。
为了加快西藏的建设,我国曾修筑了青藏、新藏、川藏三条入藏公路,这三条公路修成于()A.土地改革时期B. 改革开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一五计划期间2、1953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在这一年,新中国()①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3、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D.大力发展轻工业4、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时期成就的是()A、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C、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D、青藏、川藏、新藏铁路通车5、现在汽车已进入我们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步于()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C.改革开放前夕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6、新中国在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C.“一五”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7、我国在“一五”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是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8、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其中,“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指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B. 土地改革的完成C. “一五”计划的完成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9、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主要是指()A.公有制的建立 B.消灭地主阶级 C.新中国成立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10、以下经济建设成就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是()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厂建成投产④石油及其产品全部自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11、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A.“—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6、(10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
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材料三 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四 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1)材料一表中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和材料二中的变化各自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2分)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3)材料五反映了我国哪一农村政策的尝试?材料中的“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出现在当时的哪个地方?(2分)(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27.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三位伟人,他们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次飞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材料二他一生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美国)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小平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摆正了。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谋求“民生幸福”.“民主自由”有什么主张和重大实践?(3分)(2)材料二中“他”指的是谁?他在建国初期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在工业领域有什么英明举措?(2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船的方向”出现了什么问题?“小平南巡”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历史的三次飞跃,你有何感悟?(2分)三、三大改造(八下23)1、三大改造的时间:—年2、三大改造的内容:对、、的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指国家,“私”指资本家。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年底。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
5、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制度,进入阶段。
●1、今年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0 周年,邵阳县某中学组织了以“为什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巨变”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乙同学: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C.丙同学: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丁同学: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有过多次创新。
以下史实,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的是()①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武装夺取政权②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④一国两制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