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 第08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8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召开八大: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2)曲折和失误:1958年,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思维点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网络构建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 亿元,比1952 年的417亿元,增长24.8 %,平均每年递增4.5 %。
粮食总产量19 505万吨,比1952 年的16 392万吨增长19 %,平均每年递增3.5 %。
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选D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走的是集体道路,农民生产自主权减弱,故C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专题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背景:A.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B.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C.依据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D.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主要成就: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①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内容:A.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以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一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在以后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失误。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
此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一、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笔记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内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默写、背诵提示】(1)“一五”计划:时间、基本任务、特点、成就。
(2)三大改造:时间、概况、意义。
(3)中共八大:时间、决策、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主要标志、影响、纠正、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复习的第一步是根据“默写、背诵提示”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任务。
注意一些细节,如“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何在),集中于东北地区(根据成就分布去判断,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
“三大改造”教材叙述较简略,重点理解其意义。
明确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可能涉及材料题,教训要注意记取:如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经济建设速度、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注意:从1956-1966年,是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中共在处理这两大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失误。
2.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意义(转折点、新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开始的标志、形式、意义。
(3)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改革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意义。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时间、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意义(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汇总

(封面)
高一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汇总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推荐下载】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这篇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1、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理解三大改造
(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意义:到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
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
点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
1961三年经济困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13: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13:中国特色建设道路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条件的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①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程(1)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新建一批重要的工业部门。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一1966年)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1)初期的正确探索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①产生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②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梳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A、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A、方式: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B、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探索:A、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B、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期间):A、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1967两年内工农业总产值损失1000亿元。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必要性: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 务之急。 ②可能性: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工业化建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功的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重要决议: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在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 方针。这次大会是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B.“八字”方针的提出: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 这种情况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 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 改善。 (2)探索中的失误
(2)在阶级斗争上: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符合实际的分析,不能扩 大化;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 神化领袖的作法; 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高中历史必背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新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
④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三: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时间
20 世 纪 90 年代 以来
具体表现
原因
向社会主义市场 党中央对国情的
经济体制转变,由 充分认识和对社
粗放式经营向集 会主义建设经验
Hale Waihona Puke 约式经营转变 教训的深刻总结
核心内容 结果
把企业推向 进一步
市场,充分发 解放和 挥市场的调 发展了
节作用
生产力
-5-
对点训练
1.(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20)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
-7-
执政C.模开式创、了摆适脱合了中“左国”倾国错情误的的发束展缚之只路是成就之一,但不能说是最大成就,
故BD项.彻错底误摆;根脱据了材“料左“”而倾是错在误实的践束与缚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
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得出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故C
项正确;“彻底摆脱”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文化: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又 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对外: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多极化发展
经济: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有成 就也有失误;确立计划经济体 制
政治:民主政治初步建立,遭遇 曲折发展历程
文化:科技初步发展;“双百”方 针提出,执行遭到挫折 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开 创新局面;20 世纪 70 年代取得 重大突破
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绝境的办法,并不
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
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
策调整。“调整”的最大成就是( )
A.成功选择了西方式市场经济模式
关闭
我国B.实建行立的了是依社法会治主国义的市新场的经济执模政式模,故式A项错误;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
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出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为什么如此宠幸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为什么偏爱重工业?(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的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年中的失误及教训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1958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1958)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56—1976,社会主义探索出现曲折和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摆脱落后状况。
(3)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爷爷奶奶那一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过渡时期(1949~1956)我国社会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8.2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8.21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析·史论阐释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必要性:是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改革的内容: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4.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改革的效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1.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多种所有制并存(1978-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2019·全国卷Ⅱ·T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A。
题干材料说明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使得粮食种植业比重降低,有利于农村地区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故选A。
社队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非私营企业,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的自主权,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调控,C没有体现。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起步,1992年才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错误。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⑴时间:1953年提出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①从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三、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
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
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迫切学习苏联经验进行经济建设的现象。
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正确。
1954年当时中国科技还十分落后,A错。
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B错。
材料反映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C错。
2.(2019·全国卷Ⅱ·T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选B。
材料中现象发生在1948年10月底,这一时期国共双方实力此消彼长,胜利天平向中国共产党倾斜,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战略决战。
结合材料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表述,可以推知其目的是为胜利后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做准备,故选B。
3.(2018·全国卷Ⅰ·T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选D。
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要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A说法错误;古代便有了对煤、铁、铜等矿产的开采,B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漫画围绕的主题是“工业建设”,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要到1965年,故C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增,D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