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噪音》后现代仿真技巧

合集下载

透过《白噪音》的拟象世界看现代人心理的异化过程

透过《白噪音》的拟象世界看现代人心理的异化过程
建 立 在 形象 、 仿 和 仿 造 基础 上 , 自然 的 、 模 是 自然 主 义 的 , 和谐 、 是
乐 观 的 , 们 旨存恢 复 原 本或 由 L 创造 的 自然 的 理想 制 度 。 第 它 帝
二 种 建 立在 能 量 、 力 基础 上 . 生产 的 、 产 主 义 的 。它 通 过 机 效 是 生 器 和 整 个生 产 体 系 达到 其 物 质化 和 不 断 的 全球 化 与 扩 张 , 能 量 以
了 。 弗 兰克 ・ 伦特 里契 亚 的 分 析道 : 这 个 世 界 是一 个 奇 怿 的新 世 “ 界 , 这 里感 知 的对 象 成 了感 知本 身 : 在 一种 包 裹 起来 的感 知 , 种 ~ ‘ 观 ’ 而不 是 ‘ ’ 人 们所 见是 对 事 物 的 看 法 。 ” L tr c i 景 , 物 。 ( el i ha. tc 20 0 7:9 ) 0
关键 词 :《 白噪 音 》 拟 象 ; 化 ; 异
中 图 分 类 号 :2 34 I5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l7 — l ( 0 0 1 — 01- 2 6 3 2 1 2 1 )0 0 8 0 1
荚 闰作 家唐 ・ 德
的 《 1 音 》 绘 了 - 拟 象 的 世 界 。 而 f噪 描 个
序 列所 产 生 的 拟象 是 原 本 的复 制 品 或再 现 : 二 序 列 的 拟象 产 生 第
于 十九 世 纪T 业革 命 、 影 技术 和 大 规模 再 现技 术 产 生 的时 期 。 摄
经 电脑 复 制 的拟 象 .科 技作 为 干预 的媒介 使 得杰 克 异 化 于 自己的 身 体 之 外 , 于 他个 人 的死 亡 最终 变成 了“ 属 客观 ” 的第 三人 称 的影 像 。孔 特 解释 道 :对 数据 不 容 争辩 的判 断 是极 其 不具 人 格的 。 “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环境伦理思考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环境伦理思考

第23卷第2期2021年3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3,N o .2M a r .2021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21.02.016 收稿日期:2020060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8Y J C 7520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7Z D B 004)㊂作者简介:黄佳佳(1983),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美国生态文学㊁环境伦理研究;谭琼琳(1966),女,湖南邵阳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诗学㊁绘画诗学比较研究㊂‘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环境伦理思考黄佳佳1,谭琼琳2(1.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2.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白噪音“是当代美国作家唐㊃德里罗的代表作,它以 声音 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噪音与消费及环境伦理的关系㊂通过小说中听觉意象及声音景观的描写,德里罗指出,后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媒介文化的过剩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 白噪音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生态的失衡,从而导致广泛而深层的死亡恐惧㊂同时,德里罗提醒读者,树立生态整体观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㊁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㊂关 键 词:唐㊃德里罗;‘白噪音“;声景;异化消费;环境伦理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21)02-0120-07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t h i c so fP o s t -m o d e r n S o u n d s c a p ei n W h i t eN o i s eHU A N GJ i a j i a 1,T A NQ i o n gl i n 2(1.S c h o o lo f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s h a410082,C h i n a ;2.S c h o o lo f F o r e i g nS t u d i e s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S h a n gh a i 20043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 t a k i n gs o u n d a sa p o i n t c u t ,W h i t e N o i s e ,o n eo f t h er e m a r k a b l e w o r k s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m e r i c a n w r i t e r D o n D e L i l l o ,e x p l o r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 s o u n d s c a p e ,c o n s u m p t i o na n de t h i c s .T h r o u g ha u d i t o r y i m a g e r y an ds o u n d d e s c r i p t i o ni nt h i sn o v e l ,D e L i l l o 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 o fc o m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p r o g r e s s o 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o v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of m e d i a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p o s t -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h a v eb r o ugh t a b o u t t h ed e s t r u c ti o no f t h e 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t h ei m b a l a n c e o fs p i r i t u a le c o l o g y ,w h i c hi n e v i t a b l y le a d t o p e o p l e s d e e pf e a r o f d e a t h .M e a n w h i l e ,D e L i l l o a t t e m p t s t o r e m i n dm o d e r n p e o pl e t h a ta h a r m o n i o u s m u l t i -l a y e r e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e ,h u m a na n d s o c i e t y ,a n d s o c i e t y a n dn a t u r em i g h t b e a c h i e v e db y r e s h a p i n ga na w a r e n e s so fe c o l o g i c a lh o l i s m a n dah e a l t h y s o c i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w h i c ha s u s t a i n a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nb e f u nd a me n t a l l y ac t u a l i z ed .Ke y wo r d s :D o n D e L i l l o ;W h i t e N o i s e ;s o u n d s c a p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l i e n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声音景观 (s o u n d s c a pe )源于 景观 (l a n d s c a p e )一词,意为 声音的风景 或 听觉的景观 ,简称为 声景 或 音景 ㊂尽管 声景 与音景 为同义词,在汉语表达上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㊂ 声 字从 耳 , 殸(磬)声 ,本义为音波,包括乐音㊁话语及耳朵能辨别的所有听觉信息[1]695;而 音 则从 言 , 生于心,有节于外 [1]149,意指说出的话及话语中包含的心声㊂英语中的s o u n d与v o i c e也存在着差异,s o u n d指的是声音㊁响声㊁声响[2]1988,而v o i c e指的是嗓音㊁看法㊁呼声等[2]23262327㊂在意义上,前者比后者显得更宽泛㊂基于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本文将s o u n d s c a p e译为 声景 ,包含声音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㊂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学者雷蒙德㊃默里㊃谢弗(R a y m o n dM u r r a y S c h a f e r)在其世界声景项目(T h e W o r l dS o u n d s c a p eP r o j e c t)中首次将 声景 作为研究对象,并将 声景 作为学术概念提出㊂谢弗认为,声音环境一般指客观环境或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或社会环境相对㊂这一观点在艾米丽㊃汤普森(E m i l y T h o m p s o n)的著作‘现代性的声音景观“(T h e S o u n d s c a p e o f M o d e r n i t y,2004)中受到了质疑:汤普森将 声景 定义为 有关听觉感知或听觉的景观㊂像风景一样,声景同时也包括物理环境和感知环境的方式;它既是一个世界,也是一种为理解这个世界而构建的文化 [3]㊂她的这种论述主要源自阿兰㊃科尔班(A l a i nC o r b i n)对声音的研究㊂在‘乡村钟声“(V i l l a g eB e l l s,1998)一书中,科尔班结合政治㊁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对19世纪法国农村的听觉变迁史进行梳理,深入探讨了钟声的文化意义[4]㊂随着声景在文化研究中的兴起,文学领域也开始关注声音描述或听觉感知,这使得听觉叙事㊁声景解读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的视角㊂通过听觉的介入,读者可在视听感知平衡与统一中加深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实现更全面㊁更立体的文学解读㊂国外在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来自加拿大学者梅尔巴㊃卡迪-基恩(M e l b aC u d d y-K e a n e),他曾创造性地将声学知识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对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代表人物弗吉尼亚㊃伍尔芙(V i r g i n i a W o o l f,1882 1941)小说中的听觉叙事进行了翔实的研究,指出 耳朵可能比眼睛让我们对世界有着更全面的了解,尽管它感知的是同一个现实㊂这种具有不同感知的优势在于两者互为相助 [5]㊂国内学者程虹曾在‘自然之声与人类心声的共鸣“一文中探讨了美国自然文学中的声景,强调声景中自然之声与人类心灵进行沟通的特征[6]㊂傅修延则是从 听觉叙事 的角度提出将声景引入叙事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性[7]㊂基于声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声音成为作家们在构建环境,呈现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元素㊂他们试图通过 声音 这层面纱,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存空间的状况,引发人们对于环境与社会伦理的思考㊂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唐㊃德里罗(D o n D e L i l l o,1936 )的成名之作‘白噪音“(W h i t eN o i s e,1985),正是通过描写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噪音来揭露科技与人类文明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身心的伤害,呈现出人类在死亡㊁信仰㊁灾难和暴力面前的恐惧,警示人们对于噪音与环境问题的思索㊂后现代社会也称后工业社会㊁信息社会等,它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推动下,西方社会进入一种集知识㊁信息㊁高科技㊁消费㊁媒体等文化特征为一体的社会形态㊂本文拟从 声景 的视角,结合叙事学㊁生态学及伦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白噪音“中的听觉叙事和声音景观的建构来探究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异化消费及环境伦理的思考㊂德里罗指出,白噪音不仅对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造成声音污染,还潜在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环境意识㊂他试图借 白噪音 以及文中各种声音的描写提醒人们关注声音与消费㊁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寻找后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㊂一、声景中的异化消费雅克㊃阿塔利(J a c q u e sA t t a l i)在‘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N o i s e:T h e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 o f M u s i c,2009)开篇提到, 我们的科学总是希望监测㊁测量㊁抽象和阉割意义,却忘记了生命本身充满噪音,唯有死亡才是寂静的,如工作噪音㊁人类噪音和野兽噪音㊂噪音是可以买卖或禁止的㊂没有噪音,这一切皆不会发生 [8]㊂聆听噪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千百年来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并知晓这样的错误将引导人类走向何方;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了解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所在㊂‘白噪音“这部小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噪音的后现代社会㊂小说中的主人公杰克㊃格拉迪尼(J a c kG l a d n e y)是铁匠镇 山上学院 (C o l l e g e-o n-t h e-H i l l)希特勒研究系(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o f H i t l e r S t u d i e s)的系主任,他与其第五任妻子芭121第2期黄佳佳等:‘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环境伦理思考比特(B a b e t t e)及各自之前婚姻中的几个孩子住在一起,生活平凡而琐碎㊂然而,一起突发的化学品泄漏事故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孩子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事件的影响;妻子因死亡恐惧铤而走险,通过 性交易 换取抑制死亡意识的药片;而杰克,因在毒雾中暴露,生命受到威胁,最终卷入诱骗妻子的格雷先生的谋杀事件㊂整本书中,作者一边叙述故事,一边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述生活中的各种噪音,如家庭噪音㊁街道噪音㊁商场噪音等,这些噪音使人物的听觉感官积极参与了文化空间的营造,呈现出校园㊁家庭㊁郊外㊁超市㊁商场等日常生活空间中的社会关系㊂同时,作者对于 偶听 (o v e r h e a r i n g)㊁ 灵听 (w e i r d h e a r i n g)㊁ 幻听 (a u d i t o r y h a l l u c i n a t i o n)等听觉感知方式的灵活运用,使人物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了其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中,引发读者对现代人都市生活境况和伦理道德的思考㊂‘白噪音“发表于1985年,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消费文化的空前繁荣阶段,传媒的发展㊁科技的进步都为消费主义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㊂然而,人们在尽情享受着消费带来的刺激与快感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主体性消失的不安与焦虑,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赫伯特㊃马尔库塞(H e r b e r tM a r c u s e)眼中的 单向度的人 [9]12,即在现代工业化文明中被物质欲望所支配的㊁异化的人㊂他们陶醉于经济繁荣的景象之下,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与享受,最终导致消费行为也被 异化 ㊂‘白噪音“中的杰克夫妇就是这样 单向度的人 ㊂妻子芭比特总是不停地购买各种 不需要 的产品回家,等到商品过期后将其扔掉,然后再进行下一轮采购㊂杰克也觉得买回一大堆东西可以表明他们富足,光彩夺目而体积巨大的包装能让他们感到 昌盛繁荣 , 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灵魂深处的安乐窝带来安全感和满足好像我们已经成就了一种生存的充实 [10]21㊂小说中,白噪音主要指的是 消费文化的白噪音 , 作为现代科技产物的商品所发出的噪音 [11],而超市及商场则是其主要声源所在㊂杰克曾这样描述某个超市的噪音,以及深藏于其中的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声波: 购物车轮滚动时刺耳的吱吱声,扩音喇叭声和咖啡碾磨机的嘎嘎声,儿童们的哭叫声㊂在一切声音之上,或在一切声音之下,还有一种无法判定来源的沉闷的吼声,好像出自人类感觉范围之外的某种形式的密集群居生物 [10]38㊂这种噪音不仅让人有种无处不在的沮丧感,还有一种暴力和死亡的恐慌感㊂在另一处,这种感觉得到了回应㊂当他们一家走进 中村商城 (M i d-V i l l a g eM a l l)时,杰克感到 一种巨大的回荡着的喧闹声好像是在灭绝一种野兽充斥了这里广阔的空间 [10]92, 灭绝野兽 与 密集群居生物 一词遥相呼应,且更带有一种暴戾和血腥的感觉㊂事实上,生活中人们 血拼 促销产品时那种激情万丈㊁血脉偾张的场景同样不乏暴力和冲动㊂这一声音的描述,言简而意深㊂杰克付款的时候碰到了同事,对方称他 不戴墨镜,不穿袍子,看起来就不一样了 [10]92㊂墨镜和袍子是杰克为打造自己希特勒专家这一形象而特意设计的 服饰符号 ,就像他名字里额外加上的 J.A.K. 字母组合,虽然是随意杜撰的,但 使他的名字好像穿了一件借来的外套 , 暗示着尊严㊁重要性和声誉 [9]17㊂当同事的言辞点破他形象上的 不符 ,他立马感觉到自己的大学教授㊁希特勒专家身份变得虚妄起来㊂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 只要是身份,无论它们是指社会上的身份,还是家庭中的身份,学校中的身份等,都是伦理身份 [12]265,而伦理身份的确立则是 道德行为及道德规范的前提,并对道德行为主体产生约束 [12]264㊂杰克无法容忍自己的伦理身份遭到质疑,急需通过某种方式找回其主体性,于是便想到了购物㊂在‘白噪音“所描绘的后现代社会中,符号的社会性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商品消费领域㊂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发生了质变,即由使用价值变为依附在商品上的符号价值㊂杰克必须通过符号消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㊂他开始 满不在乎地纵情购物 , 为购买而购买 ;通过消费,他感到 开始在价值和自尊上扩张 , 发现了自己新的方面,找到了自己已经忘却的存在过的一个人 [10]94㊂这种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或者说,它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心理欲求,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㊂因此,它被学者们定义为异化消费㊂文本中,杰克的异化消费冲动明显是受到同事的话语(声音)刺激而产生的㊂此时,作者又一次对商场喧哗的声景进行了描述: 一支乐队正在现场演奏米由扎克背景音乐㊂说话声从花园和散步的小道上升腾十层22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楼,其中夹杂了各层楼面的噪音㊁噼啪的脚步声和敲击的钟声㊁电梯的嗡嗡声㊁人们吃东西的声响㊁人类进行交易的又生动又愉快的噪杂声,所有这些声音形成一股吼声,在宽大的柱廊里回响和盘旋 [10]94㊂这里所描绘的 脚步声 ㊁ 电梯声 和 吃东西声响 都是运用 灵听 , 即灵敏至极之听手法 [13]㊂这是作者特意赋予人物的一种 异能 ,在特殊环境下对极其细微声音的感知,从而让读者能通过听觉感受其内心世界,理解作品的主题㊂这里所描述的各种声音以及 噼啪 嗡嗡 等拟声词,说明主人公对声源的聆察非常仔细,对音质的辨析极为清楚,而一句 又生动又愉快 则交代了杰克聆听细致的原因,即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㊂米由扎克(M u z a k,又译为谬扎克)是一种在机场㊁旅馆㊁商店等公共场所连续播放的背景音乐,一般曲调比较安详平稳,能给顾客带来愉悦的购物心情,并使顾客随着音乐节拍而放慢脚步,延长购物时间㊂ 中村商城 用乐队现场演奏米由扎克,让消费者流连忘返,实现更多的商品消费㊂因此,杰克一家的疯狂消费不仅来自同事的刺激,也来源于商场中现场演奏的米由扎克㊂聆听这种音乐,使敏感而细心的杰克心情愉悦,更加享受因消费而带来的身份自信和自我认可㊂在后现代消费社会,由于消费主体的目的和心理的异化,消费客体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产生异化,从而转向主体的对立面㊂‘白噪音“中的杰克经历过一次客体异化的消费㊂受同事默里(M u r r a y)之约,他们去游览了名为 美洲照相之最的农舍 (t h e m o s t p h o t o g r a p h e d b a r n i n A m e r i c a)的景点,那里竖着许多关于农舍的标示牌,簇拥着带相机的游客们和出售农舍照片的人㊂ 听着快门不停的咔嚓声和卷胶片的手柄簌簌作响 ,默里沉默不语,随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没人看见农舍 我们到这儿不是来捕捉一种形象,我们之所以在此是来保持这种形象㊂每一个照相的人都强化了这儿的气氛 [10]1213㊂在人们的镜头下,作为消费客体的农舍已被它的形象所代替,而这种形象是一种没有本源的复制,也没有任何指涉物或指涉意义的 仿像 (s i m u l a c r u m)㊂有着标示牌的介绍,参观者主动放弃了对农舍的想象,它的过去㊁特征和功能都不及 照相之最 带来的视觉冲击,人们 所见的仅仅是旁人之所见 ,积极参与的是 一种群体感 ,成为 集体感觉的组成部分 [10]13㊂而这个部分的叙述在声景的设计上颇有特点,呈 无声 状态㊂首先,杰克的失语㊂自始至终都是默里在发表看法,即便中途默里问到杰克的感觉,他也没有回应㊂其次,默里多次长时间的 沉默 ㊂美国心理学家保尔㊃古德曼(P a u l G o o d m a n)曾提出著名的 沉默定律 ,即沉默可以调节说话的节奏,它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㊂尽管是 零 ,却很关键㊂人在沉默时,可能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或者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㊂默里的沉默体现了他的思考和观察,也是对这种 美国式的魔力 的迷恋[10]19㊂从叙述者杰克的失语到默里的沉默,作者旨在突显这幅声景中的主调音(k e y n o t e s o u n d) 快门的咔嚓声和卷胶片手柄的簌簌响 [10]13,它确定了整幅声景的调性,即它支撑起或勾勒出整个音响背景的基本轮廓㊂在农场这样风光旖旎的田园风景中,作为主调音的咔嚓声格外引入注目,它如同白噪音般的存在,让真正想要欣赏农场风景的人们被迫屈从拍照的群体效应,眼中只剩下 仿像 的影子㊂默里恰到好处的解说,便成了个性鲜明的信号音(s i g n a l),充分引起了杰克和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 仿像 这种异化的消费客体,以及人们趋之若鹜的消费态度更加深入人心㊂二、声景中的环境意识消费异化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它造成了人们对物质的极度崇拜以及全社会形成的奢靡浪费之风,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错位,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㊂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德里罗在小说中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各种形式的白噪音,并试图通过人物的听觉感知来表现他们在生态灾难前的惶恐㊁无措和绝望,从而唤醒读者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㊂在‘文学理论“(T h e o r y o f L i t e r a t u r e,1984)一书中,勒内㊃韦勒克(R e n eW e l l e k)与奥斯汀㊃沃伦(A u s t i n W a r r e n)指出, 一个 意象 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14]㊂由此可见,如若一种听觉意象在文本中总是被作者在各种声景中使用,那么它必然与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形成一种象征意义㊂贯穿整部小说的 白噪音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㊂对于 白噪音 ,德里罗有过两种解释:一种是由特别声音设321第2期黄佳佳等:‘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环境伦理思考备所发出的 全频率的嗡嗡声,用以保护人不受诸如街头吵嚷和飞机轰鸣等令人分心和讨厌的声音的干扰或伤害 白噪音 也泛指一切听不见的(或 白色的 )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淹没书中人物的其他各类声音无线电㊁电视㊁微波㊁超声波器具等发出的噪音 [10]4㊂对于白噪音的描写,书中既有对无线电波㊁电话㊁电视㊁汽车声等多次概略的侧面描写,又有对超市㊁商场中喧嚣噪音的详细的正面描写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噪音 在一切声音之上,或在一切声音之下,还有一种无法判定来源的沉闷的吼声 [10]38㊂这些充斥在后现代社会中的白噪音都来自于人们亲手研制的科技之物㊂作者通过 白噪音 这一听觉意象提醒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之余,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平衡关系的打破,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㊂同时,书中人物对于 白噪音 的听觉感知也揭示了人们在后现代繁华物质掩盖之下精神的焦虑与惶恐,以及内心深处的茫然和无措㊂在书中, 白噪音 还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即人们用以抵制死亡恐惧的一种力量㊂谢弗在‘声景:我们的声音环境以及世界的调音“(T h eS o u n d s c a p e:O u rS o n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t h eT u n i n g o f t h eW o r l d,1994)一书中曾提及, 声景是任何声学领域的研究㊂我们可以称一个音乐创作为一个声景,或者称一个电台节目为一个声景,或者称一个听觉环境为一个声景 [15]7㊂因此,德里罗在‘白噪音“中每一个听觉环境都可视作一个声景,它们都是由特定情境中诉诸人类听觉的意象组成的㊂谢弗认为,声学意义上的声景包括三个层次,即主调音(k e y n o t e s o u n d)㊁信号音(s i g n a l)和标志音(s o u n d m a r k),它们引起的关注度不完全相同㊂在同一幅声景中,呈现在景观最突出位置的声音和潜藏在深处的声音之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关系,在不同的情节需求中,主调音和信号音可以相互转换,以此方式构成声景的 景深 (p e r s p e c t i v e)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谢弗还借用了视觉感知中的一对概念即图(f i g u r e)和底(g r o u n d)来进行说明㊂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看法,图是兴趣的焦点,底是背景㊂后来在此基础上,他又增加了第三个术语,场(f i e l d),意即观察发生之地㊂现象学心理学家指出,被感知为图或底的东西主要由场和主体与场的关系决定[15]152㊂在这三个术语中, 图 对应于信号音或标志音, 底 对应于周围的环境声音,通常为主调音,而 场 对应所有声音发生的地方,即声景㊂在小说第二部分 空中毒雾事件 (t h e a i r b o r n e t o x i c e v e n t)中,杰克一家为躲避毒雾的侵害,深夜驱车逃往指定安身之所,在逃亡的路上听到收音机里的汽车喇叭声 以急促紧迫的调子不停地响着,在这暴风雪的夜空中,传递出一股野兽的恐惧感与警告 [10]172㊂在这里, 急促 (r a p i d)㊁ 紧迫 (u r g e n t)㊁ 警告 (w a r n i n g)三个词勾勒出汽车喇叭声传出时的听觉环境,在 暴风雪夜空 的背景下,这响声会立刻吸引所有人的关注,因此属于信号音㊂这是危险步步紧逼的信号,作者以此来表现汽车喇叭声带给逃难者的惊恐和慌乱,增强了此声景的紧张感㊂而接下来一个瞬间,直升飞机的声音将 我们 的视线转移,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在直升机煞白的灯光下, 一个翻滚着的㊁状如鼻涕虫的膨胀的毒雾团 [10]172出现在 我们 眼前,它 巨大得几乎不可思议,超过了传说和谣言㊂它好像在生成它自身内部的风暴㊂可以听得见阵阵爆裂声和噼啪声,看得见道道闪光,以及一长串环状的化学气焰㊂汽车喇叭一阵吼叫,一阵呜咽 [10]172㊂在直升机声音的引导下,叙述者将毒雾的 神秘面纱 揭下,它翻滚㊁膨胀㊁庞然大物一般,视觉的画面已然令人惊悚,作者再适时添上声音效果, 阵阵爆裂声和噼啪声 (c r a c k l i n g s a n ds p u t t e r i n g s),视觉和听觉效果并置,一种凶神恶煞㊁波谲云诡的恐怖气氛向读者扑面而来,让人浑身战栗㊂此时声景中的汽车喇叭声便不再像刚才那样 凸显 ,它让位给毒雾的 阵阵爆裂声和噼啪声 ,喇叭声变成 一阵呜咽 的背景音,这也就是谢弗所说的 图 变成了 底 ㊂谢弗还指出, 当声音的力量强大到足以覆盖住一个大的平面,我们也可称其为帝国主义 因为他拥有一种力量,可以打断和主宰临近空间内的其他声音活动 [15]77㊂在这幅声景画面中,毒雾的爆裂声和噼啪声显然是充当了声音帝国主义的角色,它的出现令周围的直升机声㊁汽车喇叭声转眼变成了背景音㊂如果汽车喇叭声象征的是人类的科技产物,那毒雾爆裂声象征的则是遭受人类破坏而失控的大自然,它所爆发的力量让人造物不寒而栗㊁束手无策㊂通过此处声景的景深变化,作者隐喻地表达了他对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人类总为自己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到自豪,总觉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者的利益是42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理所应当的,可在充满灵性智能的大自然面前,所有的科技和人类力量都不堪一击㊂在‘白噪音“中,德里罗真实地记录了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听觉意象,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人造音的世界㊂在整本小说中,作者对于 人声(包括情绪声㊁喧哗声㊁声调等)描写有近40处,对于 物声 (包括汽车声㊁电噪音㊁电视㊁收音机㊁电话铃㊁警笛㊁扩音喇叭等)描写有近100处,而对于 自然之声 (风声㊁毒雾响声㊁动物声等)的描写却不足10处,这说明在后现代 低保真 的声音环境中, 人造物 所产生的噪音已牢牢占据 声音帝国 的位置,而自然界的声音则越来越被人们忽略㊂另外,在 物声 的听觉意象中,电噪音被提及58次,频率最高,其中媒体(包括电视和收音机)的声音被提及38次,其次是汽车声,被提及20余次,再次是警笛和扩音喇叭,被提及18次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电噪音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却最隐形的噪音,它们几乎无时无处不在㊂最常见的电视声和收音机声,总是在故事叙述中随意地插入进来,虽然有时会打断叙述的连续性,但也恰巧说明它们存在的真实性, 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为芭比特和杰克提供了一种舒缓的背景噪音,让他们在下意识中能感觉到自己正与无数其他听众关联在一起 [16],由此对媒体产生强烈的依赖性㊂芭比特好似总也听不够收音机里的访谈节目;海因利希(H e i n r i c h)宁可相信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也不相信眼前看到的事实[10]22-25;杰克家所有的信息来源都依靠电视或者收音机,家庭的凝聚力也试图通过 观看电视 这种颇有仪式感的活动来获得[10]16,听完 客机遇险 经历的孩子认为 媒体报道 才是使这段经历有意义的方式[10]103㊂媒体的声音霸占着听觉的空间㊁钳制着人们的思想,因而更加模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㊂在 人声 的听觉意象中,描述次数最多的是 喧哗 的声音,超市的嘈杂声㊁商场的喧闹声是杰克生活的铁匠镇即一个美国中部小城镇的标志音㊂这种标志音也间接说明了人们对于消费的狂热,它不仅产生了大量污染环境的垃圾,而且制造了一种消费噪音,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焦虑和烦恼,污染着人们的视听环境㊂自然声景 的静默是这部小说一个很有特色的设计㊂作者在小说中提及 镇上 没有令人留连忘返的天然场所或迷人景色 [10]65,仿佛是为后面不多的自然声景描写埋下了伏笔㊂傅修延曾指出, 音景不光由声音构成,无声也是音景不可或缺的成分 [7]㊂无声的音景可以寄托哀思㊁省察内心,更能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和深层思考㊂小说中有一段古墓地的描写, 我站着倾听㊂我远离了车辆的喧闹㊁河对岸工厂的阵阵震动 这里有一种不为一切所动的静谧㊂空气冷得刺骨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等待着感觉应该降临死者的和平宁静 我站在那里倾听㊂风吹落了树枝上的积雪㊂雪随着涡流和阵风从林子里刮来 当空中再次安静时,我又走在墓石之间 然后我站着倾听 [10]109㊂在这段描述中,作者用了三次 倾听 (l i s t e n e d),可听到的却是 静谧 (a s i l e n c e)㊁ 和平宁静 (t h e p e a c e)和 再次安静 (s t i l l a g a i n)㊂墓地是生命终结的地方,这里的安静包含着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及生命的敬畏之情㊂其次,这里的 安静 也是主人公内心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喧嚣的城市中,这样的 安静 既是难能可贵的,又是极其可悲的,因为它暗示着正是人类的入侵才让原本生机勃勃的自然变得死气沉沉,最后还被人们无情地遗弃㊂于是,一种讽刺之意油然而生㊂因此,这段独特的无声描写是作者特意在这曲沸沸扬扬的‘白噪音“中插入的一个 休止符 ,它的音乐停顿让读者不禁去反思生命的意义㊁道德的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做到 无声胜有声 ㊂三、结语书如其名,‘白噪音“这部小说仿佛是一曲融合各种织体㊁节奏及旋律的无调性交响,错综而庞杂㊂但恰恰是凭借对声音环境如同 复制 般地逼真呈现,德里罗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恶化的关注㊂同时,通过揭示声音背后人们的消费理念与环境意识,他试图表明,后现代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逐渐呈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向,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需要得到高度重视㊂书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旨在提醒读者,面对后现代生存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逃避不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树立生态整体观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㊁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㊂521第2期黄佳佳等:‘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环境伦理思考。

符号化的生活——浅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白噪音》

符号化的生活——浅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白噪音》

符号化的生活——浅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白噪音》作者:云诗晴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已经被符号化,碎片化。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被大量重复的影像和声音碎片所包围以至于人们已经不能分清现实与符号的区别。

这一描述被认为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精确解读。

美国作家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真实地再现了后现代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人们乐此不疲地游走在超市和商场购物只是为了获得精神的满足感;人们极度依赖于电视,报纸以及广告中的信息,甚至依靠这些信息来获取存在感。

德里罗通过这些场景的描述反映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并不是在真实地生活,而是在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符号。

本文将通过对《白噪音》中购物的符号化分析解读符号化的后现代社会。

关键词:后现代;符号;《白噪音》中图分类号:I207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14-01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被认为是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完整呈现。

德里罗在小说中不仅仅解析了后现代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呈现了后现代的精神世界。

在小说中,德里罗向读者展现的是: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沉溺于购物行为,乐此不疲却漫无目的,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和满足;与此同时,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然荒芜。

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疏离,思维的碎片化和对死亡的恐惧也被德里罗直白地呈现在小说中。

德里罗所呈现出的场景之所以可以被定义为后现代是因为它刚好符合学界对于后现代的理论定义。

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定义—符号价值—被认为是是解读后现代社会作品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被重叠的影像,图片和声音所控制,因此我们似乎已经不能辨别真实和复制之间的区别。

德里罗在《白噪音》中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人们无意识地消费着那些象征性的符号并且把这些消费符号作为自己的身份。

一、后现代社会中符号化的购物我相信读者都会被《白噪音》中呈现的购物场景引起共鸣,因为小说中角色的购物经历准确的映射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

暴力·越界——从《白噪音》看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

暴力·越界——从《白噪音》看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
常有这 样报 道 。 自然与 自我之 间, 会感 到一种 奇 在 你
会文化以及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颠覆 了许多传统 观念 , 来 了一 场深 刻 的变革 。 目前 , 带 在翻译 界争议 颇多 , 也很激烈, 其实质也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遭遇 的结果。关于翻译标准问题的争论, 就是其中一例。 由于翻译 的文化转 向是在后现代主义浪潮 中发生 的 , 以文化 派 的思想 与后现代 主义 思想 一脉相 承 。 所 其关键词“ 反叛” “ 、颠覆” “ 、 暴力 ”“ 、消解” 也是后现 代主义 的关键 词 。我们 以小说 《 白噪音》 的译 文 为例 便可管窥后现代语境下翻译所遵循的基本标准。 二、 解读 《 白噪音》 《 白噪音》 的故事情节 比较简单。作品以第一人
许 多人 就 是为 了死 亡 而 聚集 在一 起 的 。 ”ii. 3 (b 7 ) d
堕落 、 暴力 、 悲剧的当代美 国画卷。而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 6— 7 0 0年代 在西方 兴起并 很快 波及全 世界 ,
具有 重大 影 响 的文化 思潮 。它 冲击 着文 学 艺术 、 社
教授在谈到飞机降落时说 :我们是从天空 中掉下 “ 来 ! 们下 降 ! 们是 一架 灯光 闪烁 的死 亡机 器 。 ” 我 我 ( i 9) i d 0 看到科学图片 、 b. 数据 、 电视影像 、 计算机图 象把人的死亡数字化或图像化, 格兰德尼说 :这就 “ 是 以某 种 图形数 据展 示 出来 的死亡 形式 ,电视 上 经
称 叙述 了主人公 杰 克 ・ 兰 德 尼走 向堕 落与 暴力 的 格
怪的分裂感。 人们引入了一种符号象征系统 , 从上帝 那里获得 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科技 。”i d 12 最 ( i 4) b.
后 , 妻 共 同得 出关 于死 亡 的结 论 : 死亡 就 是一 夫 如果 种声 音, 那将会 是 怎样? 一种 电子噪音 。你 永远 都能 够 听到这种 噪音 。 有空气 中的声音 。 么可怕 P 7 所 多 F /

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技巧

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技巧

无法在现实中找到 自我。 于是 , 人们开始在“ 拟像 ” 世界中寻找 自
我 , 现 实 视 而不 见 。 对 与 高 度 发 达 的 电 视 网 络一 样 ,广 告 业 不 仅 占据 了越 来 越 广
噪音》 住 了当代美 国的精神状态 ,复印 ” 抓 “ 了美 国当代生活 , 反
应 了 美 国 后 现 代 文 化 。 文试 图 用 博 德 里 亚 的仿 真 、 超 真 实 ” 本 “ 理 论 ,通 过 对模 拟 大 众传 媒 和信 仰 来 探 讨 在 小 说 所 描 述 的 美 国 社
复 着 Ty t C l a o o e e ,好 长 时 间 以后 杰 克 才 明 白这 是 一 个 汽 车 的 a i
说 以 往 的 真 实 是一 种 客 观 自然 的真 实 ,那 么 现 在 的 真实 则 是 一 种 超 自然 的真 实 。 种 拟 像 是 一 种 没有 本 源 的复 制 , 没 有 任 何 这 它 指涉 物 , 要 与 媒 体 和 信 息 相 关联 。 在 媒体 信息 所 导 致 的 “ 像 主 拟 超 真 实 ” 境 下 , 体 影 像 的 效 果 影 响着 人 们 对 于 真 实 的 期 待 。 环 媒 “ 有 本 源 或 真 实 性 的 现 实 的模 型 ” 得 了 优 先 权 , 果 就 产 生 没 取 结 了“ 种 比现实还要现实 、 一 比美 更 美 、 比真 实 更 真 实 ” “ 像 的 的 拟 超 真实” 界 。 世 1 对 大 众 传 媒 的 模 拟 随着 电视 机 的普 及 和人 们 花 费 越 来越 多 的 时 间 收看 电视 节 目, 视机 己 经 占领 了人 们 的精 神 城池 。 括 电 视业 在 内 的 大众 电 包 传媒 不 仅 是 人 们 获 取 信 息 的主 要 渠 道 ,还 是 传 播 资 本 主义 意 识

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

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工作生活等 压力造成 的紧张感 和失 落 感 日益膨胀 , 因而人们 开始变 得迷惘 而不知所 措 , 迫切地 希
中, 物质财富高度发达 , 但人类 精神上 的失落也达到 了无 法 弥补的状态 。人们无法解 构社会 的新秩序 和新模式 , 永远处
于一种 动荡 和怀 疑之 中。宗教神话 破灭的同时, 也伴 随着普 通人赖 以生存 的精 神支柱 的倒塌 。人们 开始迫切地需要 一 种 能够类似 于宗教 的、 赎的力 量来得 以生存 , 救 这种需要 在
史。宗教在西方文化 中直接 影 响着 西方人 的思维 模式和 行 为方式 , 牢固地控制着人们 的思想 和情感 。除去 以上两种原 因之外 , 宗教存在 的心 理学 原 因也成 为众 多学 者关 注 的重
点。今 日的教堂已经不是单 纯意义上 的宗教圣地 , 多地 成 更
为人们排 除心灵孤独 、 释放 和缓解 压力的地 方。很多人信 仰 宗教的主要原 因是企图通 过强烈 的信仰 来弥 补 自己空虚 的 精神世界 , 从而避免身心 的崩溃 。他们对上帝 的崇拜更多 的 是寻找心灵寄托 , 获取一种能够使 之振作的精神力量。
不幸的是 , 在这个新兴的状况 下, 传统的宗教信 仰 已经失去其原有 的功效 。本 文将从 《 白噪音》 的文本 出发 , 用文本
分 析 的 手 法 对后 现 代 社 会人 们 的 信 仰 危 机 进 行 简要 剖 析 , 而 更 深 入 地 理 解 德 里 罗所 呈 现 的 后 现 代 美 国。 从 关键 词 : 白噪 音 ; 现 代 ; 仰 危 机 后 信
深度 、 没有历史感 的平面 , 导致 “ 征紊乱 ” 体现在 文艺 上 , 表 ; 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逝 , 从而使 冷漠 的、 纯客观 的写作成为 后 现代 的标 志 ; 体现在宗 教上 , 是关 注焦虑 、 望、 绝 自杀一类 的课题 , 以走向 “ 宗教 ” 挽救 合 法性危 机的根 源——信 新 来 仰危 机( 蒋承勇 ,0 7 2 0 。在 后现代文 体的小说 中, 2 0 :3 ) 宗教 的存在 价值成为作 家所关 注的重点之一。 在《 自噪音》 这 种对 于宗教媒介 的描写 , 中, 贯穿 于文章 的始终 。当杰克满怀希望 去教 堂寻求心灵解脱的时候 , 修女 的回答让他震惊 ,你认 为我们 是傻子 吗? 只有傻 子和孩子 “ 才 相信这些古老 的信仰 ” 德里罗 ,9 6 39 。她们 只是在 ( 1 8 :1 ) 假装信仰所 谓 的上 帝 , 因为 “ 得有 人看 起来 还 在相信 上 总 帝” 德里 罗 ,9 6 3 9 。在 德里 罗 所呈 现 的后 现代社 会 ( 1 8 :1 )

像中的迷失和恐惧:德里罗的《白噪音》

像中的迷失和恐惧:德里罗的《白噪音》

在德 里罗 的创 作历 程 中, 《白噪音 》 无 疑是一 部里 程碑
式 的作 品, 它不仅标志德里 罗创 作上取 得 了突破性进 展 , 也
是 德 里 罗 研 究 在 美 国 正 式 兴 起 的 标 识 。 自此 , 德 里 罗 真 正 走
如果 对于死亡 的意识 已被 仿像 世界 所剥 夺 , 如果 死亡 本 身 也成 为媒介 景观 、 影像 文 化和 后工业 社 会 消费 主义凌 驾在 人们 身上 的一种经 由媒 介 而传 送 的影像 信息 , 个 体 如何捕 捉 自我意识真实的一面 , 如何感 知 、 亲近精 神和情感 体验 与 远逝 的 自我亲密无 间 、 和谐 宁静 的本 真性存 在状态?
像 中的迷 失和 恐惧 : 德 里罗的《 白噪音》
姜 小卫
(四 川 外 国 语 大 学 一 中外 文 化 比较 研 究 中 心 , 重庆 4 0 0 0 3影像一 消费 文化形 式、 超真 实仿像世界 的描写在《白噪 音》中达到 了极致。论 文从
美 国心理 学家恩斯特 ・ 贝克尔对德 里罗创 作的影响切入 , 分析 了德里 罗在 小说 中所表 现 的诸 多后 现代 主题 : 死 亡 恐惧 、 后现代家庭 、 工业技术酿就 的灾难 、 对影像一 消费文化 的批 判、 对 于信 息过载 的景观社 会 的抨 击等。德 里罗 巧妙地把 严肃的文化批判 主题 与他 自身对死亡 阴郁而严肃 的沉 思以及 小说人 物惶恐焦虑 、 忧郁不 安的后现代 性体 验交融在一起 , 表现 了后 现代主体性建构 的含 混、 不确定 以及 自我认知 的困境 。

进 了美 国批评界 的主流圈子 , 从 某种意 义上讲 , 德 里罗 是一
位从边缘走 向中心 的后 现代 主义小 说家 , 而《 白噪音 》 正 是 这种转 向的标 志 , 是德里罗研究 的分 水岭和转折点 。休 ・ 卢 波斯伯格 和蒂姆 ・ 恩格 勒斯两位评论 家以《白噪音》 为界把

从唐·德里罗《白噪音》反观“后人类”生存样态

从唐·德里罗《白噪音》反观“后人类”生存样态

2021年1月Jan. 2021《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 Soc Sci )从唐・德里罗《白噪音》反观“后人类”生存样态张鹏,侯福莉(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当下,生物科技、媒介与数字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已然将人类带入“后人类”时代,尽管文学界和艺术界不乏对于"后人类”的种种想象,但人类对于“后人类”的理解仍然是模糊的。

唐•德里罗《白噪音》 中刻画的后现代人物可以视为“赛博格”式的“后人类”雏形,理解书中人与媒介共生、人与符号交融以及被改造的"赛博格”三种"后人类”生存形态,有利于反观当下的"后人类”生存空间及生存样态,帮助我们理解"后人类”和人类自身。

关键词:《白噪音》;后人类;赛博格;生存空间;生存样态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 2021 )01-0113-05A Prophesy on the Living Concerns of " Posthuman ” from Don DeLillo ' s White NoiseZHANG Peng,HOU Fu -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 o unication niversity of hina , eijing 100024, hina )Abstract :owadays, new technologies , like biology sciences, media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as well as artificialintelligence , have brought human beings into a " posthuman ” era. Although many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have depicted many miagi-nary miages of posthuman , we still don 't know it well. The characters in Don DeLillo ' s Noise can be considered a miniature ofposthuman. To understand the three living fomis of "Cyborg ” in this book , namely, the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media, human and signs as ell as reconstructed cyborg , helps retrospect on the living space and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present posthu ans , and above all , understand posthu an and hu an itself.:; posthu an ; cyborg ; living space ; living condition当下,生物科技、媒介与数字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 技术正凭借其变革性力量重塑着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物技术帮助人类战胜疾病,智能家居进入日常生活,手 机等各类智能终端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延伸器官”,虚拟现实(VR )与增强现实(AR )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AlphaGo 战 胜世界围棋冠军……与此同时,基因编辑引发科技伦理之争,技术依赖引发焦虑和孤独症,越来越智能的机器对人类 产生威胁……这一切似乎同时将人类置身于“后人类”时代 的语境之中,一场“后人类”思潮开始席卷全球知识界,“后人类”也成为近年来大众媒体和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一项重 要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技术介入下人类的生存样态,思考在技术建构的生存空间里人类与外部世界、人与物、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荒诞的叙事

荒诞的叙事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 I 20 4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87 2 1 )6—03 o 17 6 4 (0 1 0 0 9一 3
Hale Waihona Puke 【 者简介 】 作 马群英(99 )女 , 17 一 , 湖南邵阳人 , 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 级博 士生, 厦 09 研究方向 : 美文学。 英
唐 ・ 里罗( o eio 13 德 D nD Ll ,9 4一 ) 当今 美 国颇 具影响 的 功 能 也 更 明显 。 l 是 力的后现 代主义小说 家 , 作品 大多以 当代 美国社会 生活为 其 二、 白噪音》 《 对消 费社会 的戏仿 题材 , 如消费主义 、 啼主 义、 态灾难等 , 恐 生 被认 为是 “ 美国后 2 O世纪 6 O年代以后 , 西方 社会 进入 了以 消费 为主导 的 现 代社会文化 的叙述 者、 阐释 者 、 评者 ” ” 发表 于 18 批 。 94年 社 会。在消费社会里 , 人们被琳琅满 目的商 品包 围, 规模 的 大 的《白噪音》 W i o e 不仅是他 的声名 鹊起之作 , ( h eN i ) t s 也是美 消费行 为成 了人们活动的 中心 , 国社会学家 、 法 哲学家 鲍德 里 “ 国后现代 文学最具经 典性 的代表之作 。在 这部作 品中 , 里 亚直截 了当地指 出 : 富裕 的人们 不再 像过 去那 样受 到人 的 德 而是受到物 的包 围。 - 由于 受大 众传 媒 的影响 , 们 ”3 人 罗巧妙地运用了 多种后现代主 义艺术技巧 , 中最突 出、 具 包围 , 其 最 艺术性 的就 是后现代 主义戏仿 。 更多地 关注 商品 的符号价 值而不 是其使用价 值 , 购物 的动 机 也并非 出于理性的选择以 , 满足 日常生活的需要 ; 而是作 为符 后 现 代 主 义 戏 仿 艺 术 源 流 戏仿也叫滑 稽 模仿 , 英文 词 “ a d ” 于古 希腊 , 号的商 品能使他们构建 自我的身份 , 其 pr y 源 o 由 满足情感 的需要 。 pr “ ei ” “u s i y ) 一oy “ og ) 成 , 为 a 一( bs e 或 sbi a ” 和 d ( sn ” 构 d dr 意 《 白噪音》 描绘 的美国社会 是一 个典 型 的以消费 文化 所 “ 的对歌或 副歌 ” 歌 。作为一种写作手法 , 戏仿最 早可 以追 溯 为主导 的社会 。在小说 中, 杰克一家 每天都 受到媒体 广告 的 到公元前五世纪塔索斯人赫格蒙 ( ee n 对庄严史诗 的模 狂轰滥炸 , H gmo ) 超级 市场成 了他们 的必 去之 地 , 们 往往 为买 而 他 仿。在戏仿之作 中, 读者既可 以体会到 “ ( 戏” 滑稽可 笑) 的感 买 , 在购物 中体验人生 的乐趣 。不过 , 德里罗在小说 中不仅 向 更有意思的是 , 他 觉, 也可 以看 出“ ( 文性 ) 仿” 互 的痕迹 。然而 , 自文艺 复兴 至 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消 费社会 的全景 图 , 1 9世纪 , 这种写作手法 因其 “ 的一面 一直被认 为是一种难 还把小说中主人公 杰克所 在 的“ 戏” 山上 学院 ” 描绘成 一个 微 型 登大雅之堂的草根叙事方式。2 0世纪初 , 英美文坛 刮起了 一 的消费社会 , 把我们通常认为严肃的学术研究商品化 , 通过对 阵形式变革与创新的飓风 , 多作家如 T・ 艾略 特 、 很 S・ 乔伊 消费社会的戏仿 , 揭示了 美国现代社 会校园 和学术 生活的荒 斯、 福克纳等都通过借用神话典故 、 圣经原 型或 以往 的经典作 诞 不 经 。 品, 用戏仿 的手法来达 到艺术 形式革命 的 目的。由于 这些知 在小说的第一页 , 作者就 用上百个 名词 罗列了开 学第一 名 的现 代主义作 家尤为注重戏仿的互 文性而 弱化 了其滑稽搞 天学生们所 带的各类商 品 : 立体 音响 、 “ 收音机 、 人 电脑 ; 个 小 唱片盒和音带盒 ; 吹风机和烫发夹 ; 网球拍 、 足 笑的一面 , 批评家对这种创作手法的态度也大为改观 , 认为它 冰箱和小拼 桌 ; 是“ 最具意图性和分析 性的 文学手法之 一” 2 。 0世纪 6 O年 球 、 冰球和 曲 棍 球 杆 、 弓和 箭; 制 物 品 、 孕 药 丸 和 器 具 管 避 ” ‘ J 大学生活并非由图书馆或教室的场景 来呈现 , ‘ 而是 代 以来 ,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 , 西方社会发生了剧 烈 的动荡 ,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这时候 , 戏仿因其本 由父母驾驶 的堆 满商 品的旅 行车长 队 的到 来所展 现 。 大 ” 身所具有 的批判 、 消解 、 颠覆和 反思性等特点为后现代主义小 学成了超级市场 , 教授 们除了 早餐食 品盒 子上 的说明文 之外 他们之 间的谈话 也是围绕 着一些 低俗 的话 题而 说家所青睐 , 逐步成为他们 常用 的写作技 巧之一 。加拿大 后 什么也 不读 , 现代主义理论家琳达 ・ 哈琴 认为 , 戏仿是后现 代 的精 髓。 由 展 开 , : 你用 手指头 刷过牙吗 ? “ 是否 曾经在 没有坐 圈 如 “ ”你 于 后 现 代 理 论 家 强 调 世 界 的文 本 化 , 仿 的对 象 也逐 步 扩 大 。 戏 的便 桶 里 拉 过 屎 ? 詹 姆 斯 ・ 安 去 世 时 , 在 哪 J ? …‘ 迪 你 D” 许 多后 现 代 派 作 家 不 仅 对 某 一 种 文 学 类 型 、 部 作 品 或 作 品 某 更有甚 者, 人们 一向认 为严肃 的学术研 究在“ 山上学院 ” 作者 详细地 描 中的某个人物或场景进行 模仿 , 他们还对 历史 事件和历史 人 也成了师生们消遣和 娱乐 的对 象。在 小说 中, 培育 、 发展 , 最后像 商品 一样 物 , 日常 生活中的某些现 象等进行戏 谑性 的模仿 , 对 使其夸 张 述 了希特勒研究是怎样被 创造 、 变形 、 荒唐 可笑 , 从而达到对被戏仿对象 的嘲弄 、 讽刺 、 颠覆 以 被成功地兜 售给 学生 的整个 过程 。希特 勒 研究 是杰 克 的独 “ 格拉德尼 ( 杰克 ) 想到了希 特勒 及对传统价值 和 当今社 会 的某 些现象 的批判 、 定 的 目的。 否 创 ,像一个非常精明的商入 , 现代主 义作 品中的戏仿 更 多的是用作形 式试验 , 更多地强 调 研究 , 那是在某一特 定时刻 的小花招 , 当时还没有人看到这一 。 在校 长的建 议和 鼓励 下 , 杰克 决定 改 其互文性的一面 , 往往带 有某种崇高感和严 肃性 。与之相 反, 研 究的潜力 ” 然后 , 虽然后现代主义作品 中的戏仿 也有互文性 的一面 , 它更强 名 、 但 增加体重 、 戴厚重的黑框眼镜 、 穿黑色 的长袍 , 自己成功 把 调其美学形态上 的滑稽性 和喜 剧性 , 而且其批判 性和 反思性 地包装 为一 个希特 勒研 究者 。杰 克很 好地 把握住 了 学生们

后现代语境下《白噪音》的生态批评解读

后现代语境下《白噪音》的生态批评解读

后现代语境下《白噪音》的生态批评解读唐·德里罗(1936-)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

他与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以及科马克·麦卡锡齐名,被誉为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大师。

德里罗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代美国人的生存现状,他将不同的后现代要素加以整合,对后现代背景下的人类生存现状进行审视并探究其背后潜在的危机。

德里罗的作品深入剖析了美国当代社会中毁灭和救赎的力量。

《白噪音》是德里罗对美国乃至人类生存状况深刻关切的代表作品。

唐·德里罗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小说家,但是其作品的主题仍涉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

《白噪音》中描绘的环境问题值得读者注意及反思。

本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研究作品中后现代语境下自然的缺失,并且分析了生态系统内部等级体系中的环境正义问题。

除此之外,该论文探讨了生存在扭曲的自然中的人类面临的精神困境。

通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白噪音》这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论文旨在深入挖掘作品中体现出的生态思想。

本论文总共分为五部分:引言、三个章节及结论。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德里罗的文学成就,并对前人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白噪音》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尽管前人已对《白噪音》作了详尽的研究,但这部作品仍有深入解读的空间。

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在后现代语境下自然的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作品大量的城市景观描述中,自然被人造物取代,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第二,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巨大污染。

自然已经丧失了本来的面目。

第三,自然湮没于噪音与喧嚣之中,处于失语的地位,逐渐成为难以触及的“他者”。

最后,自然被后现代仿真所取代。

人们失去了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只能通过电视图像和收音机广播来认识和了解自然。

第二章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等级体系中的不公平现象。

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

生态系统中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社会系统也处于失衡状态。

《白噪音》中后现代死亡之理解

《白噪音》中后现代死亡之理解

16《白噪音》中后现代死亡之理解杨春泽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白噪音》是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品,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

本篇论文是对《白噪音》中死亡主题的理解。

死亡不仅仅是令人恐怖的,也是和人们的生存共同存在,因此才造成了杰克和芭比特在生存中笼罩在死亡的恐怖氛围中。

作者通过“日常用品”、“超级市场”和“震动的波”和“噪音”来展现出在平淡日常生活中笼罩的死亡气息,这使得杰克和芭比特想通过消费,大众传媒以及杰克最后谋杀来抗拒生活中的死亡。

关键词:《白噪音》;死亡;生存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年出生,是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有《白噪音》(1985),被称为“后现代死亡之书”,还有《天秤星座》(1988),《美国文化》(1971)和《末端地带》(1972)等等。

唐·德里罗的创作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抽象表现主义、外国电影和爵士乐。

在德里罗德很多作品中,尤其是《白噪音》中“讽刺了学术环境,探讨猖獗的消费主义、新奇之情主义、密谋、家庭的瓦解与重新组合,以及通过暴力而获得新生的许诺等后现代主题”。

除此之外,德里罗小说中另外一个主题就是“大众媒体及其在构成模拟物中作用的饱和状态,这种模拟物被用来从语境中消除一个事件,或者改变,或者消耗尽固有的意义,比如《白噪音》中人们渴望的广播灾难。

”在这部《白噪音》中,作者对于死亡这一主题文章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写“后院的远处,下面有一条高速公路,每到晚上当我们歇息躺倒黄铜床上时,就能听到稀稀拉拉的车辆飞驰而过,遥远、平稳和低沉额声音萦绕在我们的睡觉中,好像死去的灵魂在梦中喋喋不休。

”(P4)汽车发出的声音实际上也是德里罗所指的一种噪音,这种噪音始终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文章开头,作者就奠定了一种死亡基调。

死亡弥漫在杰克与妻子潜意识之中。

当谈及芭比特以前的物品:“为什么这些东西如此令人伤心呢?它们带有一种晦气,一种噩兆。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白噪音是一部多维度联结后现代主义与死亡伦理论的影片,该影片从独特的视角,探索了死亡的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影片以一个意外的象征——白噪音,作为一个主题,将把“死亡”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到了异质的生物之中。

凭借极具创造力的摄影手法,当死亡的悲伤向我们走来时,它被变成一种美学体验,既让人感到惊艳又令人恐惧;当它消失在我们眼前时,它提醒我们,面对死亡,我们充满思考,也有可能演绎出一种新的死亡伦理和价值体系。

死亡伦理学和死亡概念在影片中都有着诸多不同的呈现及表达形式。

影片中,不同的白噪音使人们感受到的死亡的感观及其隐喻的描述就是死亡伦理的一部分。

它指向的是,对于每一位出场的人物,来自于自身的情感、精神、情绪、价值观、神态等不同的个体体验的联结,这些体验都会影响着他们对死亡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以不同的态度来面对某种死亡,他们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影片中,将面对死亡的不同内容融入到生活中,并有可能对死亡伦理产生正面及负面的影响。

在白噪音这部影片中,死亡伦理的思考不是针对影片的叙事,而是在贴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

影片中各种独特的叙事元素,都为多样的人类行为及价值观构建了一个思想空间。

并即使影片中人们将死亡视为一种不可避免且无厘头的现象,但由于其对死亡伦理的呈现,仍让观众提出许多关于死亡的理念及想法,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表达,影片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将“死亡”融入其中,从而影响着观众的行为习惯及价值观。

最终,影片将人们引向一种新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死亡的来源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思考以“活着”为最高标准下,我们对死亡的关系。

上帝是拟像——唐·德里罗《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解读

上帝是拟像——唐·德里罗《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解读

God Versus Simulacra-- A Study of Postmodern Simulation in Don DeLillo's White Noise 作者: 郑浩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出版物刊名: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61-64页
主题词: 拟像;超真实;博德里亚;死亡意识;信仰
摘要: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白噪音》构建了一个到处充斥着拟像的超真实世界,小说中虚拟和现实的分界线得以内爆,传统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在符号和控制论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变和解构。

通过对西方后现代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仿真文化进行审视和批判,作者隐喻了在这个被高科技和大众传媒所主宰的后工业化社会,拟像和仿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意义上的“上帝”功能,创造了一种自我麻痹的病态平衡。

《白噪音》的三个叙事视角艺术特征-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白噪音》的三个叙事视角艺术特征-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白噪音》的三个叙事视角艺术特征-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中由空间、意识形态及心理建构的多元叙述视角, 表达了男主人公试图摆脱父权危机但最终失败、认清父权衰微局面的内心及行为的复杂特点。

本文以《白噪音》为研究对象, 在福勒的叙事视角综合分析框架下对作品的叙事特征和表达效果进行研究。

在空间视角层面, 以人物为载体的空间视角多维度展现了男主人公父权稳固的假象及危机;在意识形态视角层面, 人物间或冲突或契合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男主人公维护父权的行为准则;在心理视角层面, 男主人公认清父权衰微的局面的过程得以生动再现。

关键词:唐德里罗; 《白噪音》; 叙事视角; 父权;Abstract:This study takes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Don DeLillos novel White Noi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it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ressional effects within the frameworkof Fowlers narrative perspective.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with characters as a carrier reveals the illusion and crisis of the male protagonists patriarchy.From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ideological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between characters are reflected in the code of conduct of the male protagonist to maintain his patriarchy.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 male protagonist realizes the decline of his patriarchal power is vividly presented.The multi-narrative perspectives of White Noise composed of spatial,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reveal the complicated inward and outward features when the male protagonist tries to get rid of his patriarchal crisis but ultimately fails and realizes the decline of his patriarchal power.Keyword:Don DeLillo; White Noise; narrative perspective; patriarchy;唐德里罗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 其作品多能全面反映美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因此, 享有美国当代社会复印机之称。

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

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

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
张丽丹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唐·德里罗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白噪音>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这部作品中,德里罗冷静而客观的描述了现代科技给人们思想和生活模式所带来的莫名的恐惧、尴尬、无奈和困惑.在<白噪音>中,由于无法忍受的生存压力,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解救的力量以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个新兴的状况下,传统的宗教信仰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功效.本文将从<白噪音>的文本出发,用文本分析的手法对后现代社会人们的信仰危机进行简要剖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德里罗所呈现的后现代美国.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张丽丹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白噪音》中后现代社会人类主体性困境研究 [J], 李传馨
2.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 [J], 张丽丹
3.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生态危机--评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 [J], 陈大为
4.暴力·死亡——从小说《白噪音》和影片《白噪音》管窥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商品符号学的意识形态特征 [J], 郝玉荣
5.《白噪音》中后现代社会人类主体性困境研究 [J], 李传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

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

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
的对话式解读
张杰;孔燕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年(卷),期】2006(28)5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

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

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唐·德里罗;巴赫金;《白噪音》;生活的符号化
【作者】张杰;孔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符号化的生活——浅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白噪音》 [J], 云诗晴;
2.精神之噪音--从《白噪音》看后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危机 [J], 达娇娇
3.符号化的生活——浅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白噪音》 [J], 云诗晴
4.暴力·死亡——从小说《白噪音》和影片《白噪音》管窥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商品符号学的意识形态特征 [J], 郝玉荣
5.符号化的生活——评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白噪音》 [J], 刘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噪音》的后现代解读的开题报告

《白噪音》的后现代解读的开题报告

《白噪音》的后现代解读的开题报告
题目:《白噪音》的后现代解读
选题背景:
《白噪音》是美国作家唐·德里罗于198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纽约市为背景,讨论了人类在信息化时代的生存状态
和自我认同问题,以及现代城市人类的孤独与失落感。

本次论文将对《白噪音》进行
后现代主义解读,并探究其存在意义。

研究目的:
1.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手法,更好地理解《白噪音》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剖析小说中人类存在的问题,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

3.通过对小说主题和角色塑造的分析,探究小说中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加深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

4.揭示小说的存在意义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内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手法分析
2.小说主题和角色塑造分析
3.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分析
4.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为分析《白噪音》提供理论支持。

2.文本分析法:对小说中的文字、场景、人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比较分析法:将小说与其他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4.视觉分析法:通过媒体和影视作品等形式,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出来,增强研究的真实性。

预期结果:
1.阐述《白噪音》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剖析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2.揭示小说中存在的人类问题,解析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

3.探究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存在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技巧
摘要:在《白噪音》中,作家通过对当代美国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构建了一个到处充斥着拟像的超真实世界,讽刺地批判了当代美国文化,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类困境的关注。

本文试图用博德里亚的仿真﹑“超真实”理论,通过对模拟大众传媒和信仰来探讨在小说所描述的美国社会里,拟像是如何以其强大的功能来解构真实,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创造出一个荒诞怪异的超真实世界。

关键词:拟像仿真超现实信仰博德里亚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自从他的第一部小说《美国志》于1971年问世以来,德里罗先后创作了15部小说,6部戏剧,还有众多散文和短篇小说。

在德里罗的所有作品当中,其代表作《白噪音》比其他任何作品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他凭借此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评论界普遍认为,《白噪音》抓住了当代美国的精神状态,“复印”了美国当代生活,反应了美国后现代文化。

本文试图用博德里亚的仿真﹑“超真实”理论,通过对模拟大众传媒和信仰来探讨在小说所描述的美国社会里,拟像是如何以其强大的功能来解构真实,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创造出一
个荒诞怪异的超真实世界。

拟像与仿真是法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让·博德里亚用来解释和概括当今以符号和传媒为特征的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术语。

按照鲍德里亚对“仿真”一词的界定,仿真简单地讲就是对真实的复
制或者再生产。

在鲍德里亚眼里,仿真是从物品向符号过渡的产物,它本身不可能直接产生于可感的物质世界。

如果说以往的真实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真实,那么现在的真实则是一种超自然的真实。

这种拟像是一种没有本源的复制,它没有任何指涉物,主要与媒体和信息相关联。

在媒体信息所导致的“拟像超真实”环境下,媒体影像的效果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实的期待。

“没有本源或真实性的现实的模型”取得了优先权,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比现实还要现实、比美更美、比真实更真实”的“拟像的超真实”世界。

一、对大众传媒的模拟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人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电视机己经占领了人们的精神城池。

包括电视业在内的大众传媒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工具。

小说里拟像以各种形形色色的预设蓝本和模板为载体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大家纷纷效仿广播、电视、杂志、超市宣传册上的模型和范例,把它们作为现实的参照物。

在《白噪音》中,观看电视是成为了杰克·格拉迪尼教授一家人最主要的家庭活动之一,杰克的妻子芭比特甚至规定在周五晚上,全家人必须要一同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以维持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事实上,这样度过的晚上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微妙的惩罚”。

家庭成员排斥集体看电视,但是不意味着不喜欢看电视。

当电视上播出灾难镜头的时候,全家人都兴致盎然。

水灾、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飞机坠毁等镜头是他们感到自己从来没有对星期五聚会如此“专心致志”。

每一场灾难都
是大家“希望看到更多的灾难,看到更大、更宏伟、更迅猛移动的东西”。

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后工业社会,技术复制的广泛应用使得“真实”和“超真实”的界限消失,媒体信息成为“拟像”。

狂轰滥炸的信息使得人们神经日趋麻木,丧失现实感,甚至当灾难真的发生时,无法辨别危险,拒绝做任何准备。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电视过多地生产了威胁人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与信息,从而导致了一个“拟像”世界的出现。

人们失去了对现实客体的认识,无法感知具体现实,自我与影像模糊了,现实与“超现实”混淆了,也就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自我。

于是,人们开始在“拟像”世界中寻找自我,对现实视而不见。

与高度发达的电视网络一样,广告业不仅占据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也逐渐潜入了人们的深层意识。

人们对宣传消费主义教义的广告乐不可支,广告使原本在社会生活和政治上寻求满足感的人们转而对商品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白噪音》里,三个一组的电视广告不断地插播在电视节目当中;芭比特用讲故事的声调给特雷德怀尔老头及另外几个盲人读小报,包括上面的广告,如“斯坦福大学使用直线加速器生产的粒子粉碎减肥法食品,只需三天就有效”,和一则名为“减肥太阳眼睛”的虚假广告;芭比特自己也正是从报纸中看到关于“戴乐”的广告,才“最后应征成为试验药物疗效的志愿者之一”;斯泰菲睡梦中不断重复着toyota celica,好长时间以后杰克才明白这是一个汽车的品牌,一个普通的品牌名称居然因为广告的力量进入到了一个女孩的梦中,成为她脑噪音的一部分,这
足以见得广告的影响力之大。

二、信仰仿真
如果说尼采的“上帝死了”暗示了西方传统信仰体系的瓦解,那么《白噪音》则展示了后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信仰仿真。

在一个中心瓦解,支离破碎的世界,对上帝的信仰早在科学和理性的打压下显得摇摇欲坠。

但是取代信仰的并不是无信仰,因为人总归要在精神上有个依托,于是在这个充斥着拟像的世界,信仰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信仰的模拟。

对信仰的模拟超越了所有对象,打破了能指和所指的界限,使得信仰本身的内容不再重要。

对于信仰的模拟只是一种自欺和自我麻痹的手段,这一点在杰克和修女的对话中得到了最强有力的印证:
“如今教会关于天堂是什么说法?”
“你认为我们愚蠢吗?”
“每当我们看到修女时,就会被提醒仍然有人信仰天使……这一点美妙而喜人,颇令人鼓舞。


“你的脑瓜儿如此之笨,竟然会相信这个?”
“关键问题不在于我相信什么。

那是你们相信的事情。


“这到是真的。

”她说,“没有信仰的人需要有信仰的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修女自己并不信仰上帝,但是她们要装出信仰的样子,因为她们知道人们需要认为有上帝的存在,这样一来,无序的、混乱的世界便有了某种意义和秩序。

也许其他的人也并不真正地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假想自己是相信的,假想出这
样一种信仰,以掩盖内在的空虚,从而面对现实,使生活更加有意义。

可见修女和杰克都各自模拟着去相信他们应该相信的事,彼此依存于对方的假想之中,可见这种信仰模拟对人的精神安抚所起的麻痹作用不可轻视。

以下这段杰克向同事默里寻求克服死亡恐惧的对话就反映了这种信仰对象的权威性在后现代模拟中丧失:
“我怎么做呢?”
“攻读有关再生、轮回、超空间、死者的复活等等的书。


“你相信这些东西里的任何一样吗?”
“千百万的人信了几千年了。


“但是这些美丽的体系都是那么不相同。


“挑一种你喜欢的。


默里的回答把信仰描绘得如同商场购物一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只是同类商品的不同品牌而已,而“挑一种你喜欢的”的任意性则打破了传统宗教的神圣性。

既然信仰已经变成了一种模拟,那么信什么都已经不再重要,于是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沦为了可随机替换的能指。

正如杰克随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最坏的一种自我欺骗。

本文用博德里亚的仿真理论来分析《白噪音》中对大众传媒的模拟和信仰仿真,剖析了当代美国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大众传媒、信仰仿真对人们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展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的深切关注。

后现代仿真技巧的运用赋予了小说
深厚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戴阿宝.鲍德里亚:超真实的后现代视界.外国文学,2004.3.
[2]让·博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唐·德里罗.白噪音.朱叶译.译林出版社,2002.
[5]李昕,赵铭恕.真实的消亡——鲍德里亚“超真实”的后现代文
化逻辑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3.
[6]baudrillard j.simulacra and simulation[m].trans,glaser s f.michigan:michigan up,1994.19.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