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地震的发生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并且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他不是孤立发生的,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它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其它变量,就可以利用它去作为前兆去预测地震。
不过,地震的发生有随机性,在累积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承压薄弱点以及构造的规模大小和岩性等,即存在构造应力的累积点和构造承受应力的极值点(最小点)之间很难给予确定,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被我们清楚的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
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地震发生的估计概率问题。
现在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
其中地震地质是查明发生地震的地质成因、地质条件和地质标志,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和地震强度作出预测,为地震区域划分提供依据;地震统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建立直接信息采集记录和和构建全方位勘探测量数据累积,其中包括地震数据统计和和构造应力、水温、地氡、点位移、地磁、地电等测量数据的采集,以上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与地震四要素相关的一个数学统计模型,该项工作到现在为止,所得到的依然是一个没有多少预测使用价值的准概率问题,尽管如此,人类为之进行的探索依旧在继续。
过去的研究模式似乎已经证明,传统地震预测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似乎对实现地震精确预报目的难有现实的帮助,过去人们认为制约地震预测预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基于板块漂移挤压基础上的地震成因说,其板块的大小形状以及板块的岩性以及内在的小的分支构造不同,决定了地震地质研究的发散性以及研究结果的概率性分布;(二)地震统计学中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存在着数据样本少且历史数据的不准确问题,即使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同样面临着地震尤其是强震对地质构造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包括构造宽度、深度、岩性等改变,会影响下一个应力累积过程中地质应力承压和弹性突变的时空条件,这直接导致统计学中重要的时间参数及震级参数的严重发散,也就出现了地震统计学意义上的失真;(三)目前地震前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与地震相关的相关电、磁、热、水等可见可测参数进行累积性测量,目的是找到各类参量的数据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四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目的,到现在为止,长时间大量的采集数据和分析工作,似乎并没有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可以达到预报地震的规律和标准要求。
地震云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 震(实测)
2008年05月09日,甘肃天水异彩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未 考)
2008年05月09日,山东临沂不知形状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 (证实)
地震云的区别
1、地震云出现时多为多天连续形态转变,而非一种震云形态的固定
较新观测记录
2010年8月14日在厦门发现长条地震云,2010年8月22日台湾花莲发生 里氏5.4级地震、凌晨2点39分、2点47分以及2点50分,宜兰市接连发生 里氏4.4级、4.8级和3.4级的有感地震 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锅异彩极长条地震云;07月28日唐山7.8级地 震(未考)
出现。
2、出现地震云几天后天空常出现完全万里无云的景象。 3、地震云的形态多与当地正常水气环流不符, 如“卷震云出现时 气压高,空气湿度低”、“鱼鳞震云、平行震云出现后下雨”等。
4、地震云出现多为6000米左右,而非多种高程。
5、地震如伴有较强余震,地震云出现时也会同时出现多种形态同
时出现的情况。
4、团块震云:是 地震时震中出现 的固体形状的大 块的或者团状的 云。现有观察记 录很少且认为定 义为地震云较为 牵强。
地震云形态5
5、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 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 “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 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 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地震云
袁延林 161099171
地震云形成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 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 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 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 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 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 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 处。
云的分类_北京大学
云的分类_北大精品天空中的云形态变化多端,为了系统地辨识,气象学观测和研究中需要对云进行分类。
现行的云形分类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803年英国博物学者霍华德(Howard)建立的系统。
来自2013/05/22/ 小宇宙百科13142倪泽堃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编邢小叶/配图【北大青天会供稿】天空中的云形态变化多端,为了系统地辨识,气象学观测和研究中需要对云进行分类。
现行的云形分类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803年英国博物学者霍华德(Howard)建立的系统。
他确立了4种基本云形:层云(薄层状的云)、积云(泡沫状的云)、卷云(纤缕状的云)和雨云(下雨的云),然后对它们进行组合来描述天空中各种各样的云。
之后其他人也陆陆续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分类法。
世界气象组织(WMO)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气象观测标准,把云分成4族10属29类,其中4族以云所在的高度划分,分别为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垂直跨度大的云),每族再以形态划分,以“层”修饰如云幕般在天空中铺开的云,以“积”修饰块状成行列排列的云。
高云一般薄而白,下分的三属都带卷字,为卷云、卷积云、卷层云。
中云一般为白色或灰色,云块较高云为大,下分高层云、高积云两属。
低云一般为层状或大块状,灰色或灰白色,下属层云、层积云和雨层云。
直展云与其他云不同,由对流形成,云底较低,中国将其归入低云。
直展云下分积云和积雨云。
积云是圆弧状凸起的云块,晴天的时候比较常见,一般上午逐渐出现并增多增大,到下午达到鼎盛,在晚上逐渐消散。
若垂直方向大气稳定度低,积云云体可逐渐向上发展到达对流层顶,并沿对流层顶水平延展,形成庞大的积雨云。
积雨云可引起雷暴、冰雹等激烈天气。
有的云属还继续下分为许多类,共计29个云类。
云是气象观测的重要内容。
人工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员需要在每日的气象观测中记录云量、云高和云形等气象要素并通过网络进行国际共享。
云形和云形的变化也可以预示天气变化。
云层加厚变低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转坏,反之则一般天气将转好。
地震云
第24卷第7—8期科普园地2008年8月地震云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度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10余次,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次,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位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
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4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形状更加厚实和丰满些,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2周以后可能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可能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3天以后可能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地震知识(1)
前言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绝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在全球陆地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伤亡。
如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2008年汶川8级地震遇难68712人,经济损失惨重,全世界为之震惊。
本人根据多年的观察经验,并在网络上开展研究探讨,汇集了各方网友的集体智慧,得出地震有先兆、地震可预报的结论,希望本文能促进地震预报事业的健康发展,为防震减灾作贡献,造福全人类。
第一章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一、地球为何会有磁场?各种不同物质形成的“岩浆潜流”在地壳下绕地心运行可以形成一种线圈作用,会对太阳和月球引力产生一个切割角,使得岩浆潜流可以切割太阳及月球引力磁力线而产生地球磁场。
岩浆潜流为何会绕地心运行呢?这是因为岩浆潜流受到二种力的作用:一是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二是因为地球自身存在磁场,地球转动时会产生旋转磁场,这种旋转磁场可作用于岩浆潜流而产生一种“电磁搅拌”力,使得岩浆潜流跟着这种“电磁搅拌力”运行(如同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
注:“电磁搅拌力”由网友“若比邻60”提出。
二、为何地球北极与北磁极会产生位置偏移?地球北极的“极地”是因为地球自转时产生的“陀螺效应”而产生的。
北磁极的产生是因为很多岩浆潜流在此处集结交叉运行而产生的。
岩浆潜流集结交叉点为何不会在北极而会产生位置偏移呢?我认为这可能与极地地壳下面的地貌有关,因为地貌结构的原因,岩浆潜流都集中到了北磁极那个位置产生集结交叉运动而造成北极与北磁极位置产生偏离的现象。
三、地球为何会出现板块漂移现象?因为地壳受到二种力的作用所以出现了板块漂移现象:(1)受到岩浆潜流运行的推力作用。
(2)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
四、为何地球南北极历史上会出现过南北倒置现象?地壳在岩浆潜流的推动下除了出现板块运动外,有时也会“生病”,会在地壳内壁产生非常不和谐的“肿瘤”,岩浆潜流一旦碰上这种“肿瘤”就可能会使多种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都混到了一起,严重时会使岩浆潜流运行方向发生改变,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地球磁场的方向性改变。
地震云 课外阅读答案
地震云课外阅读答案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地震云“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云,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据目测估计,地震云高达6 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
他在1956年曰本福冈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
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
随后儿十年,中国和日本的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
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作“飞机云”,一般预示着两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一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姻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y?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
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知k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 7. 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条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
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五。
不少人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比如旅美华人寿仲浩就是其中一位。
他靠看卫星云图上地震云带的位置进行地震预报,并自称成功地预报出2003年 12月伊朗巴姆地震。
有的报道甚至称他为“读懂了云的语言”的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如:如何证实地震之前会有如此大量的热能和磁场释放,并产生高空的地震云?地震云的出现和维持时间怎么与地震活动搭配?而要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地震云特征
地震云特征地震云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云形态。
地震云的出现与地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它通常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出现,被认为是地震的前兆之一。
地震云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和运动来判断。
一、形态特征地震云的形态特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翻转云:地震云常呈现出云层翻转的形态,即云底在上,云顶在下。
这种翻转云往往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小时或几天,是地震云的典型特征之一。
2. 气象云:地震云有时会伴随着气象云一起出现。
气象云是指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云,包括卷云、积云、层云等。
当地震发生前,由于地壳活动的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气象云的出现。
3. 光环云:地震云有时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光环,环绕在太阳或月亮周围。
这种光环云通常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感觉。
二、颜色特征地震云的颜色特征也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地震云颜色有以下几种:1. 红色或橙色:地震云呈现出红色或橙色,通常代表着地壳活动的加剧,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
2. 灰色或黑色:地震云呈现出灰色或黑色,通常代表着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较高,这种情况可能会伴随着地震前的地壳活动。
三、运动特征地震云的运动特征也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地震云运动特征有以下几种:1. 快速移动:地震云在短时间内快速移动,通常代表着地壳活动的加速,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
2. 不规则运动:地震云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常常犹如水波纹一般扩散开来,这种不规则运动可能是地震前的地壳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水汽流动不稳定所致。
地震云的出现与地壳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伴随着地震云的出现。
地震云只是地震前兆的一种表现形式,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发生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地震前兆指标,如地震监测数据、地磁场变化等。
地震云的形态、颜色和运动特征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地震云的特征,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做好准备工作。
地震云
宽带状的卷云
天空如果出现如鱼鳞般的卷积云, 并且长时间停留 在原地, 极有可能是地震云之一。因为大部分的卷积云 会以几分钟为周期, 一边变换形状一边移动。
25
扇子状的云层
从地震发生前几天开始, 最常见的地震云之一是有 如扇子一般的云层, 而相当于扇子腰部的地方就是地震 发生地区。
龙卷风状的云层
天空如果出现龙卷风状的云, 就很有可能会发生地 震。这种龙卷风状的云同样也拥有停留在原地的特征。 据说日本神户大地震时, 许多人就曾目击到这种云层。
!!!!!!!!!!!!!!!!!!!!!!!!!!!!
地震云的区别方法
!!
!!
!!!!!!!!!!!!!!!!!!!!!!!!!!!!
宽
√
×
带
状
的
卷
云
停 留 原 地 将 近 30 分 钟 以 上而不会被吹散。
随着时间而变淡者, 很可 能是飞机云。
26
鱼
√
鳞
×
状
的
卷
积
云
就是刮风也不会被吹散,
不断改变形状, 且一刮风就
全世界最常见的地震云之一, 是以横列的方式形成 如宽带一般的云层, 据说云层的厚度与地震强度成正 比, 而且就算刮再大的风, 它也能停留在原地将近 30 分 钟以上而不会被吹散, 所以每个人都能够轻易分辨出 来。另外, 每当卷云出现在地震发生地区的天空时, 约 90%以上的人都会目击到发光现象。
地震云形成的分析
我们的观点是: 只能解释卷 震云的形成, 并不能解释其他类 型地震云的形成原因, 更不能解 释为何地震云会聚集在一起形成 一种独特的形状。 若此观点成立, 螺旋式上升所呈现的形状应该是 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如龙卷风。 再说, 地热产生的蒸汽在地球上 很多地方存在。 4.5 太阳风轰击学说
地震云的出现也与地磁有 关, 地震前的地磁出现不规则变 化可导致“ 地震云”的出现。
我们的观点是: 我们赞成这 种说法, 在下面的阐述中会详细 解释与分析地震云与地磁场的关 系,并且通过实验验证。
5 地震云形成不同形状的分 析与实验
地震云形成形状最大的特点 就是奇和怪, 但奇怪的背后还是 有规律可循的, 任何事物都有着 自身的因果。 常见的地震云有单 条震云、多条震云、卷震云、鱼鳞 震云、团块震云,其形状在前面已 经有所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究其 原因, 形成的形状还与地磁场强 度的大小、断裂带的形状、板块间 挤压能量集中区域的形状、 云的 多少、 地壳下岩层或者岩浆的错 动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例如单条 震云: 地震前板块间的挤压引起
我们的观点是:地热或温差产 生的上升气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能够遇见,如温泉分布地区、活火 山地区、 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海 洋与陆地容易形成温差对流的地 区,但这些地区并没有经常出现地 震云类型的云。 再说,热量学说无 法解释地震云各种奇特的形状。 4.2 粒子逃逸学说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 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 板快之间相 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 量的能量粒子被释放。 大量的能量 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 会穿过岩 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 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 能量粒子 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 进入原子 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 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 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 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 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当周 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 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了这种 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 原子发生变 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能 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 大量能量 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地震云与地震
地震云与地震展开全文"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什么是地震云
什么是地震云
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什么是地震云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震云指的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
现在国际上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由于没有找到任何准确的证据证明地震云和地壳运动之间的联系,所以全世界对于地震云的科学性还存在不可信的态度。
目前只有中国,日本,印尼等部分民间爱好者对地震云进行探索。
现在关于地震云的研究也是最近这十年的事情,其中以中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
地震云有时候出现在地震之前,也有出现在地震之后的。
通常,我们把地震前出现的地震云叫“前兆云”或“震前云”;把地震后出现的地震云叫“震后云”。
震前云与震后云都具有地震云的形态,但两者是
有区别的,主要区别,震前云的结构厚实,有力度。
震后云的结构松散,无力度,给人的感觉是有形无实。
即有地震云的外形,但没有震前云的力度。
震前云多出现在高空,震后云多出现在低空。
当我们看见地震云时,首先要识别它是震前云还是震后云。
上述就是为您提供的关于什么是地震云的解答,希望我的文章会让您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要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请您多多关注吧!。
打气筒效应与地震云形成
裂 带情 况而定 。 一句话 , 地相 决定云相。
如: 排骨云的垂直起端肯定要有地震 的( 见图4 ) ; 孔洞 云的下方肯定
冷却成许 多小水滴 或小冰 晶, 又由于这 些物质具有透 明透光性 , 太 色散现象( 见 图1 B ) 。 我把这个彩虹叫地震虹( 或地震晕) 。 这和雨虹的
根据 打气筒理论 , 地震 云可以预报地震 , 这 是确定无疑 的。 比 阳光可以 自由通过与折射, 所 以光线穿过这个高密扇形体就会发生 要有地 震的( 见 图3 ) , 阴阳云的阴侧肯定要有地震的( 见图2 ) 。 根据 我 产生机理大 同小异 , 雨后 的天空也有个扇形体 , 只不过扇 形体倒过 的实践经验 , 地震 云是地动 的初 期信号 , 一般 最早可提前十N- - 十 来 了而已, 使彩虹的颜色顺序颠倒 了。 这就是 以往大震前 空中经常 天预报地震 。 只要地 下一发生爆炸 , 打气筒就开始工作, 地震 云就立
者形成 明显 边界—— 即阴 阳云( 见 图2 ) 。 这就是 阴阳云的形成 原理 。 就会越 来越大 , 像个 大蘑菇一样 。 我把这个东 西叫做 扇形 体( 见 图
由于打气筒效应 , 地震 云具有相似性 。 因为每一个地震都对应
一
1 A) 。
个打气筒 , 在 同一个打气筒 的作用下 , 生成的云彩 自然大 同小异。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O v e r v i e w 学 术研究 j
什么是地震云意思概念介绍形成与特征
什么是地震云意思概念介绍形成与特征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那么你对地震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地震云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地震云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
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
毕竟现在还没有找到地壳运动与短时间气象变化相关联的理论证据。
只有中国、日本、印尼等还有较多民间爱好者对它进行探索。
地震云的形成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头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
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存在争议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
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
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
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
观云识天气
观云识天气作者:来源:《科学家》2019年第03期在国际上,观云爱好者们根据云的高度和外观对云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我们分别从卫星观测角度认识一下以下10个类云,其中包括:纤维状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层云和层积云。
这些云都是很常见的,只要你平时留意一下天空,每一次你都会发现不同样貌的云。
而渐渐的去认识这些云,你也会对卫星气象有更多的兴趣。
卷状云纤维状卷云是10类云中高度最高的云,降落的冰晶形成了精致的细条纹状、斑块状或宽带状。
云与云之间相互分离,外观光滑细腻,呈纤维状或丝绸带状。
卷积云是10类云中最难捕捉到踪影的一种云。
它形成在约5000~14000米的高空。
由于高度相对较高,云块看起来极其微小,仿佛小盐粒。
小云块相互间分离,这表明云层所在高度的大气不稳定,呈波浪起伏状。
卷层云看起来就像是一道光亮的乳白色翅膀,往往由卷云扩散和聚拢而形成。
卷层云与高空槽、急流、锋面和气旋等天气尺度系统相联,表现为盾状、带状和涡旋状。
其范围很大,可达上千公里。
層状云层云是一种灰色、朦胧、纹理光滑的云,在可见光云图上,层云的色调从灰色到白色,这决定于云的厚度和稠密程度,层云越厚、越浓,色调越白。
在10类云中,层云的形成高度最低,有时会出现在地面上,即我们所称的雾或霾。
层积云常表现为球状的闭合细胞状云,有时分散的云块会融合成一整片连续的云层,有时云是断裂的、稀疏分布的。
无论是连续的还是有缝隙的,层积云的颜色比层云更变化多端,而且云底一般有很清晰的轮廓,颜色从亮白至蓝灰。
典型的高层(积)云是平凡无奇的云,通常延展开来布满整个天空,在可见光云图上,与锋面、气旋相连的高层(积)云色调很白,纹理均匀。
但高层(积)云不一定有暗影和确定的边界形状,所以根据暗影和边界不能识别中云。
对流性云在卫星云图上,积云实际上是积云群,呈离散分布型式。
由于局地加热的不均一性,积云的边界不整齐不光滑。
在可见光云图上,晴天的积云般分布很稀疏,云的单体无法容易识别。
认知云朵的形态:云识天气教案
认知云朵的形态:云识天气教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天气预报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对于这个领域而言,云朵的形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天气的变化与云朵的形态密不可分。
因此,通过对云朵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知未来的天气情况。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云朵形态的认知,让他们能够通过云朵的形态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本文将探讨认知云朵的形态以及讲解一个云识天气的教案。
一、认知云朵的形态1.云的形态分类云的形态可以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三个层次。
其中,高云位于大气高空,一般高度在6000米以上,形态较为薄散,并且不会降下雨雪等降水现象;中云则较为厚实,一般高度在2000至6000米之间,形态比较丰富;低云的高度一般在2000米以下,形态较为厚实,水汽含量比较大,也是日常中降水较多的云。
2.云的形态特征不同类型的云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具体来讲,可以根据云的几何形态和云朵的色彩来进行区分。
比如,像云雾和云层这类厚密的云形状不是很明显,但是颜色较浅,比较容易识别。
而像卷云、秃鹫云,以及彩色云这类形态比较明显的云则更容易被辨认出来。
3.认知云的形态意义对于天气预报,云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同类型的云形态代表了不同的风向、风速、气温和湿度。
如果能够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分辨,那么人们就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和气候变化趋势。
二、云识天气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云朵形态的认知,下面将介绍一个云识天气的教案。
1.课程目标(1)学习云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2)了解云的形态认知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3)练习通过云朵的形态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2.教学过程(1) 学习云的分类和形态特征介绍云的分类和形态特征,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让学生通过图形辨认不同种类的云朵。
(2) 了解云的形态认知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通过图形进行讲解,告诉学生云的形态认知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这些有关地震的传言可信吗
这些有关地震的传言可信吗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2年第02期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里氏6.9级地震,值得庆幸的是,由于震中处于高海拔的人烟稀少地区,故无人员死亡的报告。
由于地震突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人们对于地震的先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地震云”“动物行为异常”等说法常在地震发生后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针对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传言,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专家表示,关于地震云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看似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都只是几种常见的云彩,“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
人们口中所说的这些“地震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
专家进一步说明:“这些云由于形状怪异,就容易引起一些人的猜想,也容易被一些迷信的人利用,说这样的云是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
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这些说法都进行了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任何关联性。
”专家明确表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地将发生某震级地震”,这样的说法是地震谣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都要发生数百万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据测定,中国大陆每年都会发生10余万次地震,其中可能被人们感知的地震仅有上千次。
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地震的形成機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过程十分复杂,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很难做到非常精确地对地震时、空、强度的预测。
因此,说在准确时间、准确地点要发生地震,是不可信的,也是多年来反复在各地出现的地震谣言,只不过换成了当地的地名而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正式的地震预报意见一般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特殊情况下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临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希望社会公众切勿相信与地震有关的一切非官方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地震云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地震云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地震云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地震云是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地震云是如何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地震云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震云形成的科学原理1、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
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地震云的形态1、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
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2、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
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3、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
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4、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5、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地震云研究历史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央位置的人看不到位于自已上空的“类形态地震云”,只能在相距大约100公里至300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
为什么地震前震区上空会出现电离层被压缩现象?
在地球100公里至400公里高空,空气极其稀薄,这个高度的空间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气体元素都呈游离状态出现,当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生不规则变化时,高层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出现丢失或整合现象,空间占用减少,因此出现了电离层的向下压缩现象。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类形态地震云”是指外观看似“形态地震云”(有方向性沉积特征),但实际是位于电离层高度、本质为聚发光电子流。“类形态地震云”区域分布范围非常小,往往只能观察到一小块或一小截长条状,但有“自发光”特性,引发的地震范围很小,一般不会造成灾害。“类形态地震云”因可视面积小,往往会被人忽略。
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部分网友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形态地震云”,因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实际观察也已证明确实存在这种“形态地震云”,但“形态地震云”出现后,发生的地震一般震级不大,不会产生灾害性的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