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检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案

故乡一、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部编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三、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较易理解。

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造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内容:以“青春随想”为主题,开展活动。
形式: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性和创造性。
目标:关注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语文写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故乡》。通过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的过程,掌握《故乡》写故乡闰士等人物的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村人们陷入苦难深重的生状况。把握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小说写作;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关键: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角色扮演法;体验法;合作交流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通过综合性学习来激发、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小说。
活动形式: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单元名称
《九年级上单元是小说单元,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学习本单元,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说明
单元课文学习后,“走进小说天地”综合学习活动,谈谈各自对于小说的感想与收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一、词语知识重点字音:第14课《故乡》阴晦(yīn huì )萧索(xiāo suǒ )猹(chá)祭祀(jì sì )五行(wǔ xíng )装弶(zhuāng jiàng )伶俐(líng lì )潮汛(cháo xùn )髀(bì)间伶仃(líng dīng )愕然(è rán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xiào )应酬(yìng chou )世面(shì miàn )惘然(wǎng rán )瑟缩(sè suō )廿(niàn)年黛青(dài qīng)隔膜(gé mó )潺潺(chán chán )恣睢(zì suī )寒噤(hán jìn )颧骨(quán gǔ )脚踝(jiǎo huái )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拮据(jié jū )衣冠(yī guān )栈桥(zhàn qiáo )糟蹋(zāo tà )无赖(wú lài )与日俱增(yǔ rì jù zēng )十拿九稳(shí ná jiǔ wěn )别墅(bié shù )褴褛(lán lǚ )牡蛎(mǔ lì )撬开qiào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 )女婿(nǚ xu )端详(duān xiáng)恭维(gōng wéi )阔绰(kuò chuò )煞白(shà bái )狼狈(láng bèi)嘟囔(dū nang )流氓(liú máng )诧异(chà yì )第16课《孤独之旅》家底(jiā dǐ )眺望(jiā dǐ )雍yōng 觅食(mì shí )嬉闹(xī nào )空旷(kōng kuàng )撩逗(liáo dòu )炊烟(chuī yān )狗吠(gǒu fèi )胆怯(dǎn qiè )掺杂(chān zá )驱除(qū chú )镰刀(lián dāo )恶劣(è liè )温顺(wēn shùn )戳破(chuō pò )歇斯底里(xiē sī dǐ lǐ )旧茬chá 纯粹(chún cuì )肥硕(féi shuò )撅断(juē duàn )重点词语:为期不远:作为;期:日期,期限。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学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学案 新人教版

故乡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潺潺.(chán) 伶仃..(zì suī)..(líng dīng) 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从下面三种分析中选取一个答案填入括号中()A.“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做。

B.“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的描写,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的。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小说的标题就是“我的叔叔于勒”,而且于勒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答案:B本题是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考查。

A项中的'我”只是事件的见证者,“我”只是为了情节的开展而已;C项中的于勒也不能是主角,因为小说的主题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丑恶。

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个人物不能提示这个主题。

而只有B项中的菲利浦夫妇才能提示这个主题。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是对主要人物的判定。

这一定要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进行。

只有符合主题表达需要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才是主要人物。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而生活。

A.辛苦恣睢辛苦麻木辛苦展转B.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C.辛苦展转辛苦恣睢辛苦麻木D.辛苦麻木辛苦展转辛苦恣睢答案:B展转: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麻木: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

恣睢:放纵,放任。

故选B。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揭示了人物的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B.文章是按照“盼于勒”——“遇于勒”——“赞于勒”——“躲于勒”的情节组织结构的。

C.父亲之所以请女儿和女婿吃牡蛎,并非出于父亲对他们的疼爱,而是出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D.小说的主旨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A正确B文章是按照“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组织结构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九上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具体分解为:1.关注少年成长话题,从少年的视角思考自我、人生、社会;2.梳理小说情节;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25个。

2.写好规范的行楷字,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3.临摹毛泽东书法作品,体会毛体书法的审美价值。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

3.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6.欣赏诗歌和小说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联系。

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学习缩写和改写。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尝试自由创作诗歌,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4.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等环节。

5.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

7.写简单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综合性学习 1.注重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交流。

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口语交际 1.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3.掌握查找自己、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

5.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标与第四单元课时目标对接:境的分析都存在差别。

课标要求下的单元目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 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 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16 孤独之旅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掺.杂(chān)旧茬.(chá)戳.破(chuō)B.驱.除(qū)肥硕.(shuò)炊.烟(chuī)C.眺.望(tiào)嬉.闹(xī)纯粹.(cuì)D.捆扎.(zhā)撩.逗(liáo)胆怯.(qiè)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

(1)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 )(2)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3)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4)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4.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 ) 5.《孤独之旅》节选自当代作家的小说。

《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课文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四单元综合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四单元综合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四单元综合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第一、四单元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栖.息(qī)颤.抖(zhàn)斗.折蛇行(dǒu)B.沉浸.(jìn)祈.祷(qǐ)山岳潜.形(qiǎn)C.襁.褓(qiáng)昏晕.(yùn)犬牙差.互(cī)D.田圃.(pǔ)消逝.(shì)山肴野蔌.(sù)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妖娆泥淖暴沙之鸟B. 分外风骚把酒临风C.滂沱骄阳宠辱皆忘D.留滞稍逊悄怆幽遂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当我们正怀疑前方的山中没有路时,突然峰回路...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B.雨后去观赏杭州的西湖,真是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心旷神怡....的感觉。

C.我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做事井井有条,学习独占鳌头,真可谓是一代天骄....。

D.他到我们班来检查卫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他想学习我们班抓卫生的方法。

4.对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徒四人在取经回来的路上从云头跌下,真经掉入水中湿了,在晒经的过程中,经书破损不全了。

(《西游记》)B.李逵是一莽汉,与张青争斗被骗上了船,落水后被张青狠狠地收拾了一顿。

(《水浒传》)C.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犯了军法,本该处斩。

在刘备一再求情下,诸葛亮才饶过关羽死罪。

(《三国演义》)D.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她的所作所为加速的贾家的灭亡,在临死前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

(《红楼梦》)5.下面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⑴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⑵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6.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部编新课标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后习题(Word版有答案)

【部编新课标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后习题(Word版有答案)

14 故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ìng)心绪.(xù)B.闰.土(rùn)寓.所(yú)亲戚.(qi) 祭祀.(sì)C.脚踝.(huái)潮汛.(xùn)嗤.笑(chī)瑟.索(sè)D.作揖.(jí)惘.然(wǎng)恣睢.(suī)隔膜.(m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捏造箫索应酬细脚伶仃B.祟拜寒噤留恋聚族而居C.鄙夷磕睡惶恐一望无际D.愕然神异竹匾纷至沓来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摆抖摇晃)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2)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抓拿捏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藏躲逃)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走跑飞跳)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缘无故)B.“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惊慌恐惧)C.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D.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凶暴)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局势动荡,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D.在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作者是鲁迅,选自《呐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必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 “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二、字词基础1. 字音拮据(jiéjū)别墅(shù)牡蛎(mǔlì)阔绰(chuò)煞白(shà)嘟囔(dūnang)诧异(chà)2. 字形端详恭维与日俱增狼狈不堪糟蹋3. 词义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端详:仔细地看。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三、课文结构1. 分段及内容第一部分 (1—4):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部分 (5-19):故事的发展,插叙旧事,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2. 主要情节开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期待他在海外发财归来解困。

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高潮: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结局:菲利普夫妇弃于勒而去。

四、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展示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特点。

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手法对比手法: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插叙手法:通过插叙于勒去美洲的经历,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并突出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细节描写:如描写菲利普夫妇吃牡蛎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虚荣和势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丰富的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典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4.了解缩写,认知缩写,学会缩写,提高写作能力。

5.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核心素养】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典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重难点】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任务】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故乡》运用多角度对比,!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多的巨大反差,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状况。

(2)《我的叔叔于勒》,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爱慕虚荣的形象,揭示了金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3)《孤独之旅》这篇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的手法,讲述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4)本单元写作是"学习缩写",通过缩写练习,培养同学们整体把握原文主旨,结构脉络的能力,提高概括提炼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引导同学们拓宽阅读视野,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15 《故乡》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15 《故乡》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

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参考答案: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参考答案:“可悲的厚障壁”: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的隔阂。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和闰土之间,也存在于“我”与故乡的其他人物(如杨二嫂),或故乡的人物彼此之间(如杨二嫂断定闰土是窃贼),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鲁迅在众多作品中痛切揭露和反思的对象。

“我”和闰土之间,并非没有沟通、理解的愿望,然而,尽管两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对话、交流,重温少年时代亲密的关系,但却无法做到。

原因:这种隔膜是由某种超越于个人的因素造成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人们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生活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造成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三、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7课《麦琪的礼物》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7课《麦琪的礼物》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2021-2022学年)

第7课《麦琪的礼物》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本文作者,是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主要作品还有、等。

答案: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作答即可,注意作品要用书名号。

点评: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巨匠之一,有关他的信息要明确记忆。

2.这篇小说描写了的故事,歌颂了这一主旨.答案:一对夫妇圣诞节前互赠礼物|真爱最珍贵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故事情节,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活动来概括情节,从人物精神思想方面来理解概括小说的主旨。

点评:概括故事情节,要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

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可以通过作者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来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吝啬抽噎啜泣苛刻晦涩恍惚馈赠白皙答案:lìn|yē|chuò|kē|sè|huǎnɡ|ku|xī解析:注意易错点,“吝"声母是l不是n;“噎”读第一声不是第四声;“啜”不读“缀"音,“苛”“馈”的声母为k不是g,“涩"的声母是s不是sh,“恍”为后鼻韵母,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如b 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4.按拼音写汉字。

抽yēﻩkē刻ﻩﻩ晦sè哭qìhuǎng惚ﻩ吩fùtān开玳mào白xī答案:噎|苛|涩|泣|恍|咐|摊|瑁|皙解析:读准拼音,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词语,判断汉字,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

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ﻬ,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第14课《故乡》鲁迅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笔记
知识点框架:
- 本单元课文篇目
- 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 重要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写作背景等
思维方面:
- 老师分析课文结构、情节推进的思路
- 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讲解思路
- 写作手法运用的分析推导过程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 易混淆的字词、概念
- 关键知识点的易错部分用特殊颜色标注
补充点:
- 相关作品的拓展介绍
- 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故事、奇闻轶事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本单元课文风格的总体认识
- 不同课文间的异同点比较
- 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疑问和见解的记录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7孤独之旅 曹文轩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7孤独之旅 曹文轩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孤独之旅》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心理变化,感悟孤独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1. 理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孤独的感受。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语言技能的培养1.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造句和表达。

2. 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一)对孤独主题的深入理解1. 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不仅是个人成长中的挑战,也是成长的催化剂。

(二)课文中特殊句式的分析1. 指导学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表现孤独氛围的音乐或展示孤独主题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孤独时刻,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课文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曹文轩及其作品《草房子》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文学价值。

(2)讲述杜小康家庭的变故以及他与父亲放鸭的起因,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信息。

3. 课文主旨探讨(1)提出问题:“什么是孤独?”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激活学生的思维。

(2)展示课文中关于杜小康孤独感受的描述,如“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让学生初步感受主人公的孤独心境。

4. 激发阅读兴趣(1)设置悬念:“杜小康和父亲在放鸭的旅途中会遇到哪些挑战?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探究能力。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课文基础知识梳理-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课件(统编版)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课文基础知识梳理-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课件(统编版)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手?
01人物形象 02故事情节 03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梳理情节
1.抓人物,按主人公情感变化梳理。 2.抓过程,按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
3.抓时空,按场所、时间的转换进行梳理。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 不同的场所或时间会有不同的情节。抓住场所 (环境)或时间的变化,也可概括出情节。
髀(bì ) 愕然( è ) 嗤笑(chī )
瑟缩(sè ) 黛(dài ) 惘然(wǎng ) 祭祀( sì) 寒噤(jìn) 廿(niàn)
拮据( jié jū ) 褴褛( lán lǚ ) 阔绰( chuò )
栈桥(zhàn) 糟蹋( tà ) 别墅( shù)
女婿( xù )
端详(xxiiaánn)gg 恭维(gōng)
对比 凸显主题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1)线索绳——“我”回故乡的所见、 所闻、所感; (2)现实绳——“我”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见闻;
(3)回忆绳——“我”与少年闰土的交 往、青年杨二嫂的生活。
叙事视角: 返乡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一派萧条、破 败、沦落的景象。 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少年回忆的儿童视角写出的故 乡及人情的美。
作揖(zuōyī) 带挈( qiè )
亲家( qìng) 醺醺( xūn )
癞虾蟆( hά ) 星宿( xiù )
簿子(bù )
绾( wăn )
啐(cuì ) 侥幸(jiăo )
簇拥(cù ) 攥(zuàn )
小说的概念: 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8分)(1)根深蒂固():。

(2)孜孜不倦():。

(3)持之以恒():。

(4)锲而不舍():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1)答()(2)数()()()(3)重()(4)正()()()3、根据具体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6分)(1)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3)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8分)(1)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2)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3)杨柳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课内语段阅读(20分)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4分)(1)分层:①②③④⑤(2)层意:。

6、选段中几个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4分)(1)“他们”是指:。

(2)“此”是指:。

(3)“它”是指:。

(4)“这些”是指:。

7、第①自然段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2分)。

8、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2分)答:。

9、“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3分)。

11、你对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人了解的有多少?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他的情况。

(3分)。

1、参见课下注解。

2、(1)dǎ答案;dā,答应。

(2)shù,数学;shǔ,数出。

(3)zhòng,重要;chóng,重新。

(4)zhèng,正确;zhēng,正月。

3、(1)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强调精通各种知识的重要。

(2)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突出贝多芬他们在创造领域所作的贡献家喻户晓。

(3)反复琢磨。

说明非凡灵感的产生是需要过程的。

4、(1)设问(2)对比(3)比喻(4)通感5、①②③④|| ⑤第一层:论述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层:得出结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6、(1)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3)小的灵感。

(4)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7、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8、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9、“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起了修饰限定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说明还有特殊情况;“往往”是说明是经常的;“任何”指无一例外。

10、不对;因为“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是要会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

11、参见课下有关注解。

任选一个即可。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

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学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合作探究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

(事实论证)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五、实验的方法是什么?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六、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七、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八、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 课堂小结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论题:(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得出结论(13)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随堂检测(本卷测试时间为15分钟,分值40分)第一部分:1、填空。

(3分)⑴本文作者丁肇中是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奖获得者。

⑵“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⑶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和举例论证。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无理漫骂幽柔寡断蜂涌而至袖手旁观B、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至知各行其是C、改弦更章事必恭亲人才辈出修身齐家D、彷徨不定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知所措3、根据课文内容,要表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4分)关于“格物致知”古人做法今人态度《大学》理解作者理解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⑵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5、你能举一个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事例吗?(3分)6、整体感悟:(4分)⑴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⑵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7、选出与其他三句含义不同的一项()(3分)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第二部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9.“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4分)10.选中主要采用了和的论证方法。

(4分)11.文中加点的词语“惟一”可以删掉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⑴诺贝尔⑵中庸、论语、孟子⑶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2、B 3、关于“格物致知”古人做法一味死想,想以此得出道理、真理今人态度重视实验,既想又做《大学》理解做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步作者理解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4、⑴“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