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合集下载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裴旭;杨柳青;徐鑫;景岚【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2(34)6【摘要】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采集有典型症状的200多个病株进行病原物分离,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到120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其菌落表现黑色、白色及灰白色.显微镜下观察其营养菌丝透明、有分隔,呈轮状分枝;分生孢子卵圆或椭圆形、单细胞;大多产生黑色微菌核.提取DNA并进行ITS序列分析(ITS1/ITS4),证实该120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均为轮枝孢属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More than 200 diseased plants having shown typical Verticillium wilt symptoms were collected from Heilongjiang,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ebei, Shanxi, Shaanxi,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120 strains obtained by tissue isolation technics were identified. On PDA, the colonies showed black, white or gray white. The vegetative mycelium was hyaline and septate. Conidia were o-void or ellipsoid and single - celled. They were borne on phialides, which were produced in a whorl around each conidiophore. Most of these isolates produced black microsclerotia.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and used as a template for amplification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of rDNA with primer pair ITS1/ITS4. All of the 120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总页数】5页(P645-649)【作者】裴旭;杨柳青;徐鑫;景岚【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55【相关文献】1.兰州地区茄子黄萎病病原鉴定 [J], 朱建兰;常永义2.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马立功;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纪武鹏3.弱毒黄萎病菌的筛选及诱导向日葵交互保护作用的条件优化 [J], 赵英杰;王东;赵鑫;赵君;景岚;周洪友4.不同种类杀菌剂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生及产量影响 [J], 刘壮;张雷;王祉诺;于学鹏;孙敏;李慧英;牛庆杰;巴桑平措5.浇水频率对向日葵黄萎病严重度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J], 曹雄;李小娟;周洪友;景岚;赵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黑龙 江农 业 科 学 2 1 (0 4 ~4 0 1 1 ):0 3 Heln ja g Ag iutr l ce cs i gin rc lu a S in e o
向 日葵 黄 萎 病 病 原 鉴 定 及 其 生 物 学 特 性 研 究
马 立 功 , 匀 华 孟 庆 林 石 凤 梅 刘 佳 李 易 初 纪 武 鹏 张 , , , , ,
1 i, 血 球 板 计 数 法 进 行 产孢 量 的 测 定 _ 。 0r n 用 a 4 ]
病 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提供 理论依 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1 3 2 温度 . .
采用 P C平板培 养基 , 5 5 S 于 ~3 ℃
病 害标 本 于 2 0 ~ 2 1 0 9 0 0年 采 自黑龙 江 及 吉 林 向 日葵 主 产 区 , 典 型 症 状 在 室 内参 照 方 中 对
(. 1 黑龙 江省 农业科 学 院 植 物保 护研 究所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8 ; . 5 0 6 2 黑龙江 省农 垦科 学院 作
物 研 究所 , 龙 江 佳 木 斯 1 4 0 ) 黑 5 0 7
摘要 : 为更 好 地 研 究 向 日葵 黄 萎 病 发病 规 律 及 其 有 效 防治 方 法 , 向 日葵 黄 萎 病 菌 的 形 态 和 生物 学特 性 进 行 对 了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该病 菌在 梅 千培 养基 上 分 生 孢 子 透 明无 色, 子 梗 基 部 为 黑 褐 色 , 期 有 黑 色念 珠 状 菌 孢 后 丝 产 生 , 发现 微 茵核 和 厚 垣 孢 子 , 实 为 黄 萎 轮 枝 茵 ( et i im a b— tu 未 证 V ri l u loar mRe k t et od 。其 菌 丝 cl i ee B r l ) n h 生 长 的 最 佳 条 件 为 P C, 5 , H5 S 2 ℃ P ~6 最 适 碳 氮 源 为 蔗 糖 和 甘 氨 酸 。 产 孢 的 最 佳 务 件 为 P C 2 ~ 3 ℃ , , S ,5 O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萌发。根据笔者 2 0 1 0 — 2 0 1 3 年连续 4 a 的调查与观察 , 在
向 日葵 开 花末 期 至 成熟 期 如 遇 连续 阴 雨 天气 , 花 盘 受 害 就重 , 大 面 积重 茬 种植 向 日葵 的 区域 就 可 引起 该 病 的流
2 0 1 0 — 2 0 1 3 年对以上 2 种病害的为害特点 、 发病原 因及发
1 . 1 发 病特 点 向 日 葵 在整 个生 育期 间都 可能被 菌核 病 侵染 , 根 据 侵 染 部 位 的不 同 , 可分为 3 种类 型 : ( 1 ) 根 腐
型。病菌侵染向 日葵幼苗的根及茎基部 , 茎基部形成水
渍状褐色病斑 , 病部很快腐烂 , 产生黑色菌核 ; 重病植株
茎基 部输 导 组织 被破 坏 , 叶片 下垂 萎蔫 , 整株 呈立 枯状 死
向 日葵产 区 发生普 遍 且危 害 日趋严 重 。根 据笔 者 连续 几
多雨天气 , 花盘极 易感病受害。发病初期 , 感病花盘背面
首先 出现软腐型褐色病斑 , 随即病菌蔓延扩大到花盘正
面, 病部菌丝密生于种子与肉座之间 , 变褐、 软化, 而后花 盘腐烂 , 甚至脱落 , 并在其中形成网状或单个菌核。山西 省各地向 日葵菌核病以盘腐型为主, 平均发病率 4 0 %左 右, 而根腐型 、 茎腐型菌核病发病率只有 2 % 左右 , 为害损
品种、 轮作倒茬 、 调整播期、 加强栽培管理、 化学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 词 : 向日 葵; 菌核病 ; 黄萎病 ; 综合 防 治 中图分 类号 ¥ 4 3 5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4 ) 2 1 — 6 0 — 0 2

黄萎病菌致病及植物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黄萎病菌致病及植物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机 制 方 面的进展 , 为黄 萎 病的相 关 研 究奠定 理 论基础 。 关 键 词 :黄 萎病 ;致病机 制 ; 植 物 抗病 机制 中图分 类 号 :¥ 4 3 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4—3 2 6 8 ( 2 0 1 4 ) 0 1 —0 0 0 1 —0 6
有 效 的 防治 手 段 来 控 制 该 病 害n ] 。1 9 4 1年 首 次 在
美 国吉弗 尼 亚州 发 现 黄 萎 病 , 目前 这 一 病 害 已 蔓 延
至世 界各 地 ] 。黄 萎病 病原 菌 属于 真 菌 的半 知 菌 亚
门( De u t e r my c o t i n a ) , 淡 色菌科 ( Mmo n i l a c e a e ) , 轮
Ab s t r a c t :Ve r t i c i l l i um wi l t i S on e of t he mo s t d e s t r u c t i v e s oi l ~ b or ne f un g a l d i s e a s e s , whi c h s e —
黄萎 病是 一 种 土 传 植 物 维管 束 病 害 , 其 病 原 菌
能够 以微 菌核 的形 式 在 土壤 中长 期 存 活 , 目前 尚无
菌 变异 性强 , 在 与寄 主 协 同进 化 的过 程 中常 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理 分化 , 产 生新 的 致病 类 型或 生 理 小 种 。如 某 一 棉 花抗 病 品种 引种 到 另 一病 区后 , 可 能并 不 具 有 抗 病
Ve r t i c i l l i u m wi l t . Thi s r e v i e w s umm a r i z e s s o me a d va nc e s i n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pa t h o ge ni c me c h a n i s m of Ve r t i c i l l i u m wi l t a nd p l a nt r e s i s t a nc e t o Ve r t i c i l l i um wi l t , e mpha s i z i ng r e c e nt a d v a nc e s i n mo — l e c ul a r me c ha n i s ms, t o e s t a bl i s h t h e t he o r e t i c a 1 b a s i s f o r f ur t he r r e s e a r c h. Ke y wo r ds :Ve r t i c i l l i um wi l t ;pa t ho ge ni c me c ha ni s m ;pl a n t r e s i s t a n c e me c h a ni s m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摘要介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的症状,以及识别与防治方法,以为提高向日葵的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向日葵的病害种类很多,在长岭县发生较多的是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黄萎病和细菌性茎腐病,这些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向日葵产量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向日葵的产量,避免损失,除要掌握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外,还要对向日葵病害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现对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以为提高白日葵产量提供参考。

1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1.1 发病症状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危害茎和葵盘,以茎为主。

茎部症状分褐腐和黑腐2种。

褐腐型:染病组织变褐呈湿腐状,后向上下及髓部扩展,病菌进入髓部后致髓部腐烂变褐,呈浆糊状。

木质部、导管组织也逐渐变褐,茎杆开裂、髓部萎缩中空,病茎外部变褐或倒折。

黑腐型:染病处呈水浸状,先呈橄榄绿色,后变黑,病茎部凹陷,呈墨汁状,髓部很快软腐。

萎缩变空,病茎外部变黑,呈条状开裂,田间后期发病主要是该类型。

花盘染病也可造成褐腐和黑腐,病部初期呈不规则水渍状,褐色或黑色。

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很快,造成整个葵盘褐腐或黑腐,并向茎杆扩展,使葵盘组织崩溃萎缩,只残留纤维和空盘。

湿度较大时甚至会导致向日葵全盘腐烂。

1.2 病因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1.3 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

雨水多,伤口及自然裂口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1.4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措施:实行大面积轮作,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二是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55 ℃温水浸种30 min,或用硫酸链霉素200 mg浸泡1 000 g种子,浸种2 h。

三是喷药处理:发病初期可喷施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施3~4次[1-2]。

2 向日葵黄萎病2.1 发病症状向日葵黄萎病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多始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5·02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并进一步对该病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防治;前景分析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Asteraceae )向日葵属(Helianthus ),起源于北美洲,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在许多国家广泛种植,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1]。

向日葵黄萎病是向日葵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其寄主广泛,防治难度大,因此,加强对该病害的预防及防治研究对新疆向日葵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向日葵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向日葵种植区,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美州地区部分重病田,其发病率可达40%以上[2]。

该病在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内蒙地区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率在10%左右[3],宁夏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达40%以上[4],在新疆北疆地区向日葵黄萎病普遍发生,阿勒泰地区田间调查发病率普遍在10%左右,部分重病田可达70%以上[5]。

由于该病害的影响,有些地区已停止种植向日葵,严重影响了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1.1发病症状向日葵黄萎病田间一般在开花期开始表现症状,成熟期达到高峰。

田间的症状多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后整个叶片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最后叶片除主脉及其两侧叶组织勉强能保持绿黄色外,其余组织均变为褐色,焦脆坏死,病叶皱缩变形,呈变褐干枯的典型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

后期剖开病株茎秆观察,维管束变褐。

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2,6]。

1.2病原向日葵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个种,但在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的病株上还分离到另一种可引起黄萎病的致病菌—硫色轮枝菌[7],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广泛。

据统计,除危害向日葵外,还可以危害棉花、芝麻、番茄、茄子等多种作物[8]。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F u r t h e r mo r e,v e g e t a t i v e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p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 f t h e s e s t r a i n s we r e a na l y z e d.1 2 0 s t r a i n s c o u l d b e c l a s s i f i e d
Ve g e t a t i ve c o m pa t i bi l i t y an d pa t h o g e ni c i t 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Ve r t i c i l l i um d ah l i ae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s un lo f we r
东部和西部 、 河北 、 陕西 、 宁夏 、 新疆 等向 日葵黄萎病 发生严 重的地块 , 并 经分离 纯化后得 到 的 1 2 0株 菌株为材 料 , 开展 了菌株问营养亲和性 、 致病力分化研究 。结果表 明 : 利用硝 酸盐营养缺 陷型突变 体 ( n 如 ) 技术可将 1 2 0株菌株 分为 3个亲和群( V C G s ) , 3个亲和群分别有 8 9株 、 1 3 株、 7株 , 此外 , 还有 1 1 株未能 鉴定出亲和群 。通过对 3个 鉴 别寄主 的致病力测定 , 1 2 0株菌株可分为 3个致病类型 , 强致病力 ( I ) 占7 . 3 %, 中等致病力 ( I I ) 占5 2 . 7 %, 弱致病力 ( I I I ) 占4 0 %, 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 。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问营养 亲和性与地理 位置没有 明显的相关性 , 但 与
i n t o t h r e e v e g e t a t i v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g r o u p s( V C G s )b a s e d o n c 0 m p l e m e n t a t i 0 n t e s t s o f N i t r a t e —n o n— u t i l i z i n g( n i t )

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作者:侯东生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2期摘要介绍了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分布、危害及防治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向日葵列当;发生;危害;防治现状中图分类号 S56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123-02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1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Asteraceae)向日葵属(Helianthus),起源于北美洲,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在许多国家广泛种植,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是一类全寄生性杂草,它本身没有根,主要寄生在向日葵根际,吸取向日葵植株的营养和水分生长[1],严重地降低了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给向日葵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

笔者综述了向日葵列当的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向日葵列当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向日葵列当的发生危害与生物学特性1.1 向日葵列当的发生、危害情况向日葵列当又称为毒根草、无根草、兔子拐棍等,是1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属双子叶植物,列当科。

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美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朝鲜、捷克、以色列、保加利亚和埃尔维亚等地。

国内分布在新疆、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北京、辽宁、山西、吉林等省(市、区)。

其中新疆危害最重,东北次之,辽宁较轻[2-3]。

主要危害向日葵、番茄、西瓜、蚕豆、豌豆、甜瓜、芹菜、胡萝卜、烟草、亚麻等。

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间都能被列当寄生,被列当寄生后,体内营养和水分被向日葵列当消耗,列当寄生在寄主根部,影响植株生长,使得植株矮小,不能形成花盘,甚至干枯死亡,危害极大,导致百粒重降低、子粒短小,饱满度差,子粒含油率下降,品质变劣,商品性变差。

经报道在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产区——内蒙古自治区,仅巴彦淖尔市向日葵列当危害面积就达1.33余万公顷,部分向日葵田列当平均寄生率达到72%以上,向日葵受害一般减产在30%~45%,部分严重地块列当寄生率达90%以上,导致绝收,经济损失严重[2,4]。

向日葵黄萎病菌不同培养型产毒能力和致病力分化

向日葵黄萎病菌不同培养型产毒能力和致病力分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 2014,36(3):393-397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4.03.016向日葵黄萎病菌不同培养型产毒能力和致病力分化任杰,张贵,曹雄,周洪友,景岚,赵君*(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摘要: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的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 /mL ,其72h 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

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

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9,P <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

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菌;培养型;粗毒素产生;致病力中图分类号:S435.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84(2014)03-0393-05Crude toxin production ability and pathogenicity differentiation on sunflower Verticillium dahliaeREN Jie ,ZHANG Gui ,CAO Xiong ,ZHOU Hong -you ,JING Lan ,ZHAO Jun *(College of Agronomy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010018)Abstract :In order to tes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sunflower Verticillium dahliae ,the colonial morphology ,growth speed ,crude toxin production ability ,wilting capability and pathogenicity among five different isolates were studied.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n ’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ested isolates on the conidia morphology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on the growth speed ,crude toxin production a-bility and wilting capability.Crude toxin production ability of V33,V21and V27were 0.36mg /mL ,0.34mg /mL ,0.23mg /mL and the correspondence wilting index were 58.33,52.08,37.50respectively.Pathogenicity capacity of tested isolates was verified by roots dipping system ,isolate V33,which formed large amount microsclerotia ,showed the highest disease index 53.97;followed by V21without formed microsclerotia ,and V39with microsclero-tia formed in large amount ,their disease index were 45.91and 43.35respectively.V27had the lowest disease in-dex 37.44.Meanwhile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pathogenicity ability and the crude toxin production ability (R2=0.8169,P <0.05);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among the growth speed ,the amount of microsclerotia and the pathogenicity.In a word ,the crude toxin production ability was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sunflower V.dahliae .Key words :Sunflower ;Verticillium dahliae ;Colonial morphology ;Crude toxin production ;Pathogenicity 收稿日期:2013-07-04基金项目:国家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 -16)作者简介:任杰(199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分子植物病理研究,E -mail :renjieacat@163.com *通讯作者:赵君(196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授,博士,从事分子植物病理研究,E -mail :zhaojun02@hotmail.com 黄萎病是向日葵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等地[1],成为我国向日葵继菌核病之后的又一大主要病害[2]。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高婧;张园园;王凯;张键;张贵;赵君【摘要】为明确向日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调查来自不同地区2014-2015年田间向日葵枯萎病株(50份),经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将分离获得的31株分离物鉴定为镰刀属下的7个不同的种,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oides)、砖红镰刀菌(teriti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um).以每个种随机选取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轮枝镰刀菌BC012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砖红镰刀菌BC03生长速度最慢;产孢量以轮枝镰刀菌BC012最多,而木贼镰刀菌NMG1的产孢量最少.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除锐顶镰刀菌TBB212可在5℃低温下生长外,其余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30℃.所有供试的菌株在pH 4 ~ 11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不同种的镰刀菌株产毒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BC102的产毒能力最强,粗毒素含量为0.651 mg/mL;砖红镰刀菌BC03的产毒能力最弱,粗毒素含量仅为0.075 6mg/mL.不同种的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21d后,轮枝镰刀BC012、芬芳镰刀菌WLJ1和锐顶镰刀菌TBB21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0、55.0、55.0,症状表现为侵染快、发病早、病叶边缘变黄变褐且叶面上出现斑驳状病斑;木贼镰刀菌NMG1、层出镰刀菌T5、尖孢镰刀菌BC102和砖红镰刀菌BC03病情指数在30.0至40.0;症状表现为发病较晚,病叶少且症状轻.而对照菌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大丽轮枝菌的病情指数仅为25.0.【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9页(P214-222)【关键词】向日葵枯萎病;镰刀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作者】高婧;张园园;王凯;张键;张贵;赵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55向日葵枯萎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常与向日葵黄萎病混合发生,对生产造成危害。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的病害种类很多,在长岭县发生较多的是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黄萎病和细菌性茎腐病,这些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向日葵产量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向日葵的产量,避免损失,除要掌握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外,还要对向日葵病害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现对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以为提高白日葵产量提供参考。

1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1.1发病症状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危害茎和葵盘,以茎为主。

茎部症状分褐腐和黑腐2种。

褐腐型:染病组织变褐呈湿腐状,后向上下及髓部扩展,病菌进入髓部后致髓部腐烂变褐,呈浆糊状。

木质部、导管组织也逐渐变褐,茎杆开裂、髓部萎缩中空,病茎外部变褐或倒折。

黑腐型:染病处呈水浸状,先呈橄榄绿色,后变黑,病茎部凹陷,呈墨汁状,髓部很快软腐。

萎缩变空,病茎外部变黑,呈条状开裂,田间后期发病主要是该类型。

花盘染病也可造成褐腐和黑腐,病部初期呈不规则水渍状,褐色或黑色。

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很快,造成整个葵盘褐腐或黑腐,并向茎杆扩展,使葵盘组织崩溃萎缩,只残留纤维和空盘。

湿度较大时甚至会导致向日葵全盘腐烂。

1.2病因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1.3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

雨水多,伤口及自然裂口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1.4防治方法一是农业措施:实行大面积轮作,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二是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30min ,或用硫酸链霉素200mg 浸泡1000g 种子,浸种2h 。

三是喷药处理:发病初期可喷施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d 喷1次,连续喷施3~4次[1-2]。

2向日葵黄萎病2.1发病症状向日葵黄萎病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多始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

开花前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后期整个叶片的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1-5],后变褐;后期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全部叶片都显著病变,干枯焦枯,稍矮化。

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与防治技术作者:那孜拉·拉什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年第05期摘要:本人通过多年在农业生产一线上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原则、及防治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农产品;向日葵;防治原则1 防治原则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向日葵黄萎病2.1 症状向日葵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是向日葵的重要病害。

该病多从向日葵开花结果后发病,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随着黄斑的扩大,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褐色。

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在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严重时病叶脱落、落花、落果或病株枯死。

纵切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故称“黑心病”。

在向日葵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即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

其中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

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而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植株不死亡;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叶片不枯死。

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2.2 病原向日葵黄萎病,病原称黄萎轮枝菌或黑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2.3 侵染循环该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坦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土壤中病菌可以存活6年以上,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杂草,借风雨、流水、人畜和农具等传到无病田。

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发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2.4 发病条件向日葵黄萎病是我国向日葵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主要发生在成株期,低洼地、种植密度大易发病,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一般在6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2 ℃左右,降水量比较多,气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范文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范文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篇一一、引言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抗病性研究对于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黄萎病是向日葵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向日葵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理解向日葵对黄萎病菌的响应机制,挖掘抗病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技术,对向日葵在黄萎病菌侵染前后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用向日葵品种为XX,黄萎病菌由本实验室保存。

2. 方法(1)向日葵种植与黄萎病菌处理:选取健康的向日葵植株,对其进行黄萎病菌的喷洒处理,分别在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取样。

(2)RNA提取与测序:提取处理后的向日葵样本的总R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样本的转录组进行测序。

(3)数据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基因表达量的计算、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等。

(4)基因功能注释与抗病相关基因挖掘: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挖掘与抗病相关的基因。

三、结果与分析1. 转录组测序结果概述通过对向日葵在黄萎病菌侵染前后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了大量基因的表达数据。

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到了各样本的基因表达谱。

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与健康对照相比,在黄萎病菌侵染后,向日葵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了一批在侵染前后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

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防御反应、信号传导、代谢途径等方面。

3. 基因功能注释与分类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信号传导、代谢途径等生物过程。

其中,与抗病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抗病蛋白基因、防御相关基因、转录因子等。

4. 抗病相关基因的挖掘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挖掘出了一些与抗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在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向日葵的抗病机制。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范文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范文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篇一一、引言向日葵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观赏植物,其抗病性能的研究对于提升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黄萎病已成为向日葵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向日葵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深入解析向日葵对黄萎病菌的响应机制,挖掘抗病相关基因,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基于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探讨抗病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其实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实验所采用的向日葵品种为抗病性较强的品种,黄萎病菌购自菌种保存机构。

同时准备RNA提取试剂、cDNA合成试剂、荧光定量PCR试剂等。

2.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1)样品处理:分别取健康向日葵叶片和感染黄萎病菌后的向日葵叶片,进行RNA提取和纯化。

(2)转录组测序: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样品的cDNA进行测序。

(3)数据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 抗病相关基因挖掘(1)基因筛选: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在黄萎病菌侵染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2)基因功能注释: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

(3)基因验证:利用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结果与分析1. 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对健康和感染黄萎病菌的向日葵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数百万条高质量的转录本序列。

这些序列经过组装、注释和差异表达分析,为后续的抗病相关基因挖掘提供了基础数据。

2. 抗病相关基因挖掘结果(1)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在黄萎病菌侵染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向日葵对黄萎病菌的防御反应和抗病过程。

(2)基因功能注释: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发现这些基因涉及了多种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包括防御反应、信号传导、转录调控等。

《2024年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范文

《2024年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范文

《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篇一一、引言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抗病性研究对于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黄萎病作为向日葵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向日葵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理解向日葵对黄萎病菌的响应机制,挖掘抗病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对向日葵受黄萎病菌侵染后的转录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抗病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选择对黄萎病敏感的向日葵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同时收集健康向日葵叶片作为对照。

2. 方法:(1)转录组测序:采用RNA-Seq技术对向日葵受黄萎病菌侵染后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取基因表达谱。

(2)数据预处理: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去除低质量和重复序列,获得清洁数据。

(3)基因表达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清洁数据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包括基因注释、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等。

(4)抗病相关基因挖掘:结合文献资料和生物学知识,筛选与抗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和表达模式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通过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黄萎病菌侵染后,向日葵叶片中大量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部分基因表达上调,部分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向日葵的抗病反应有关。

2. 抗病相关基因挖掘:通过对比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我们筛选出了一批可能与抗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涉及信号转导、防御反应、代谢途径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可能参与了向日葵对黄萎病菌的抵抗过程。

3. 基因功能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我们进行了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功能验证。

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向日葵抵抗黄萎病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抗病机制探讨:结合转录组分析和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我们初步探讨了向日葵对黄萎病菌的抗病机制。

主要包括信号转导、防御反应和代谢途径等多个方面的协调作用,共同构成了向日葵的抗病反应。

向日葵不同品种黄萎病抗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向日葵不同品种黄萎病抗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向日葵不同品种黄萎病抗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刘继霞 山军建 马员春 曾宝安(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永宁 750105)摘要:采用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不同向日葵品种对黄萎病抗病差异和无发病条件下的产量水平,结果表明:45份供试向日葵品种中,表现出既高抗又高产的品种有4份(JK103、JK601、CY6668和NS0077);抗病、产量低的品种有5份,如SH338等;感病又高产的品种有17份,如三瑞5号等;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产量表现不佳。

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抗性差异;产量水平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在我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油菜和花生[1]。

近年来,随着国外品种资源不断引进和种植结构的不合理安排,导致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向日葵产量和品质,造成向日葵经济效益的降低,继而影响着我国向日葵种植业的稳步发展[2]。

向日葵黄萎病是在向日葵上发生普遍的一种病害。

目前,该病在全国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据调查发现,宁夏固原地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以及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发病最重(采自向日葵产业体系数据库)。

内蒙古地区向日葵黄萎病发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左右[3]。

宁夏固原地区长期种植品种老化和不及时轮作倒茬,导致黄萎病发生日益严重,目前,该地区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6.5%[4],近几年,由于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严重,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极大地影响了本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关棉花不同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筛选的报道较多,但是有关向日葵方面报道较少,本试验以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向日葵品种和育种单位新近培育的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宁夏固原孙家河地区和惠农区和平村分别以建立自然病圃的方式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和产量水平研究,以期为生产提供抗黄萎病品种和抗病的育种资源,给防治向日葵黄萎病提供理论依据。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景岚;裴旭;杨柳青;李莉;周洪友;赵君【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变异规律及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本研究以采自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并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120株菌株为材料,开展了菌株间营养亲和性、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nit)技术可将120株菌株分为3个亲和群(VCGs),3个亲和群分别有89株、13株、7株,此外,还有11株未能鉴定出亲和群.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的致病力测定,120株菌株可分为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力(Ⅰ)占7.3%,中等致病力(Ⅱ)占52.7%,弱致病力(Ⅲ)占40%,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间营养亲和性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性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4(036)001【总页数】7页(P106-112)【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致病力;营养体亲和性;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作者】景岚;裴旭;杨柳青;李莉;周洪友;赵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55收稿日期:2013-04-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235,31360422);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0BS0302);国家向日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CARS-16)作者简介:景岚(197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向日葵病害研究,E-mail:*****************向日葵黄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向日葵的主要病害之一,1954年在北美大流行,造成减产50%以上[1]。

向日葵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控技术

向日葵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控技术

向日葵褐斑病防治方法
选用种植抗褐斑病品种。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适期播种,合理密度种植;秋季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铲 除自生苗,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销毁。 必要时喷洒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或1:1: 160倍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 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间隔10天,防治2次。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症状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杆、茎基、 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 腐型、盘腐型4种类型。 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在开花后 发病为多。苗期发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 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 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发病,根或根茎部 出现褐色病斑,逐渐蔓延到茎基部和茎上。病斑 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病斑部密生白 色菌丝,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后期病斑中央 呈黄白色,表皮破裂露出纤维。重病株萎蔫枯死, 剖开茎在内腔有白色菌丝,并有黑色粒状或细短 条状菌核。
向日葵霜霉病
分布 向日葵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 国内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局部地区。 寄主 向日葵及其他菊科植物。 危害 向日葵霜霉病是国内重要的检疫性病害。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严重时能使70%~ 80%的植株枯死,并严重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含油 量。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造成植株矮化, 不能结盘或死亡。 苗期染病,2-3片真叶时开始显症,叶片 受害后叶面沿叶脉开始出现褪绿斑块,叶 背可见白色绒状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 孢子囊。病株生长缓慢或朽住不长。 成株染病 初近叶柄处生淡绿色褪色斑, 沿叶脉向两侧扩展,后变黄色并向叶尖蔓 延,出现褪绿黄斑,湿度大时叶背面沿叶 脉间或整个叶背出现白色绒层,厚密。 后期叶片变褐焦枯,茎顶端玫瑰花状, 病株较健株矮、节间缩短、茎变粗、叶柄 缩短,随病情扩展,花盘畸形,失去向阳 性能,开花时间较健株延长,结实失常或 空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f e p t o e sg o t y l a d tmp rt r d p a i t r l s t e s me, h i g o h c ce i a o t wo o a h g n r w h c ce n h t e e au ea a tb l y a e amo t h a i t err wt y l s b u
h a g n a e d n i d y t e p t o e s r i e t e b mo p o o n b oo i a h i f r h lg a d il gc l y me h d u e t o s s d; a d h i o tn ilg c l n t e mp ra t b oo ia
新 疆农 业科 学
2 1 ,9 8 :4 0—14 0 2 4 ( ) 14 48
X ni gA r utrl c ne i a gi l a Si cs jn c u e
di1.0 8 ji n 10 — 30 2 1 .80 o:0 6 4/.s .0 1 4 3 .0 2 0 . 1 s 1
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硫色轮枝菌 , 两种病原菌对向 日葵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
关键词 : 日葵 ; 向 黄萎病 ; 病原; 生物学特性 ; 致病性
中图 分 类 号 :45 65 s 3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0 — 302 1)8 40 0 1 1 4 3 (02 0 —14 — 9 0
Vrc lm d hi n e il m sl ueu ij n ;R sac nbooi l h rc r t sso s h t e il a l ead Vre l p rl m i Xni g eerho il c aa t i i hw a t iu a tiu u h l n a g ac e sc t
Re e r h o o o ia a a t rsisa d s a c n Bi lg c lCh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itc n Pa h g n ct fS n o r Ve t il m l Pa h g n t o e iiy o u f we ri l u wi t o e l c i t
ca c rts n t gn to t t gn a s r e y ee l ioi m t d pld R sl hr t ii d a oeiy fh p h es r r e c d nr o g e o pe .【 e t a e sc a p h c e a o e e a h b g ab l c h a i u】
向 日葵 黄 萎病 菌 生物 学特 性及 致 病 性研 究
付 剑 桦 , 庆元 , 磊 郭 穆
(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鸟鲁木齐 80 5 ) 30 2

要: 目的 】 【 明确新疆向 日 黄萎病病原菌种类 , 葵 分析病 害规律 , 究防病关键技 术。【 法】 研 方 采用形 态分
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的鉴定 , 采用一般生物学方法 对病原菌重要生 物学 特性及致病 性进行研 究。【 果 】 结 病原菌种 的鉴定结果表明 , 新疆 向 日葵黄萎病 主要致病 菌为大 丽轮枝 菌 ( e il m dhie 和硫 色轮枝 菌 Vrcl a l ) t iu a ( eti t d hrUm)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 明: Vrchm s p teu ; il t t 两种病原菌 的生长周期及 温度适 应性基本一致 , 生长
A s at【 be i 】no e t c rysei f ufw rV tii i pt g , nl et bt c:O j t e I r r o l i pc so sn o e eiU m wl a oe aa z e r cv d at e l rc u t h n y h ocrn gli f e i ae n uy h e n o t ho g. Me o 】 e e a h sei f cu i r u ry s s ads d eky ot l cnl y 【 t d I t s r , pc s r g e atot d e h t t c r e o h n h re c eo
Th d nt e r s l o t o e s o e i e i d e u t f pa g n h w t a man ah g n c u i to e un o r etcli m wit r i f s h ht i p t o e s a sng h s s f we V rii u l l l a e
F i U J n—h a G O Q n — u n MU L i a u , U ig y a , e ( ol eo goo y Xn a gA r utrlU i rt, rm i 3 0 2 C ia C lg e fA r m ,i in gi l a n e i Uu q 8 0 5 , hn ) n j c u v sy
周期约为 1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 1 0d, O一3  ̄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 , 0C, 5 致死 温度为 5 o 大 丽轮枝菌较适 宜 2C;
的酸碱范围为 p . —1 . ; H 5 1 11 硫色轮枝菌在 p . 一l . 均可生长 ; H4 1 1 1 在多种常用培养基 中, 燕麦培养基是 大 丽轮枝菌的最适 培养基 ; 而玉米片培养基是硫色轮枝菌的最适 培养基 。致病 性研究表 明: 自然 条件下 , 病菌 自 苗期开始整个 生育期均可侵染 ; 人工接种条件下 , 及有伤接种有利于侵染 和发病 。【 高湿 结论 】 新疆 向 日葵 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