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志·校雠略》的一处质疑——谈等韵学史的一个书证问题
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
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柳向春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讹误之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校勘记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本《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中华本《南齐书》是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云彬先生编辑整理的,是目前该书最好的本子。
它在参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核了有关的典籍,并将其成果以校勘记的形式附载于原文之后,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研究与利用。
然而,智者千虑,或有所失。
同样,校勘记中也偶尔有一些遗漏和讹误之处。
这些失误虽然是瑕不掩瑜,但毕竟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理解。
今不揣浅陋,将对其中一些加以校改,并对校勘记中有些两是或存疑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不敢自是,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有以教之。
文中所引均以中华书局1997年印本为准。
1、元嘉初,徙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
(p.2,右第4行,卷1)校勘记云:殿本改“威烈”为“武烈”。
按《宋书•百官志》有武烈将军,无威烈将军。
按:南朝时因战乱频繁,刺史、郡守多加将军、校尉等军号,兼领军民。
但“秦汉的将军本是将领之职,但在汉末它们已有虚衔化的趋势。
进入魏晋,将军号迅速增殖,不久就演化成了独立于军职的军衔阶梯。
”[1]故此时各刺史、太守所加均为散号将军。
而“散号将军主要用以奖励军功,故南朝寒人获军号者极多,并且大多初除便为四品,稍迁便至三品。
”[2] “因此,自刘宋以降,士人带军号者多为三品、四品,除授五品以下军号的例子甚为少见。
”[3]上文承之为扬武将军,《宋书•百官志下》:“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为第四品,而武烈将军为四十个杂号将军之一,为第八品。
义熙至元嘉初,未见承之有何大过,不应将其军号由四品遽贬至八品。
再据《宋书•萧思话传》,元嘉九年,承之为建威将军,再迁至龙骧将军。
由扬武至建威再至龙骧,已均属超迁,但均在同品之内。
若以武烈迁至建威,其间跨越4品27级,似不甚可信。
因而,“徙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固然不确,但改为“武烈将军”亦恐未达。
以《通志·校雠略》论续编家谱
下,这一支系将永远的被错接下
去K若如此9不仅给家谱留下严重
的历史问题,也为后世纠错留下
了极大的麻烦,甚至让后世之人
无法纠错+此正如郑樵所言“学之
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呻9错接家 谱如书的分类不明9这让后人如 何去学如何去专?
家谱主编须有团队之意识及
能 也有
有一家之学9 人 书的 人编
书,如能
9也能
佳
作”叫 郑樵之语对修编家谱较有
以容易丢‘是 家谱之人或
因 不够 善‘不够详尽,让
人感觉价值不大 不加重视‘或
未能正确引导族人重视家谱,以
致最终可遗 使家谱传™
另外‘家谱修人的态度
和观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谱
的资料整程度™ 在修家谱
时,有的
张简写,个人信
息里只收 生卒年月曰,葬址,生
子情况,女儿只写姓名‘妻子只写
葬址™有的主编主张繁写,个人信
关键词%家谱续编校傩略通志郑樵
家谱,是历史漩涡中的一股
清流;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
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
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中
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色彩
的传承W其汇集历史学,民俗学,
人口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于一
身,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撰国
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国有史、方有
人
编书9
9有
9下有
” [7]
9
9
9
K
一
谱
支9
籍地查访
家保存有家谱
直接
进行研探讨9看看 所知直
系 辈名讳上面 否有相关记
载9如有9便能参照 格式
法开始修;如 有9
从刘向校书再论马王堆帛书_老子__省略_论古籍流传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误区_徐建委
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以后,《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5年第1期《历史研究》上刊载了高亨、董治安两先生的论文《〈十大经〉初论》,文中提到“《汉书・艺文志》‘道家’一类,记有‘《黄帝君臣》十篇’,《十大经》可能就是这部书”。
同年第1期的《考古学报》发表了唐兰先生《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一文①,该文从内容、抄写时代和历史背景、传授源流和流传情况三个方面力图证明帛书《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其中唐文影响尤大,几被视为定论。
之后的许多学术论文和著作都径直将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称为《黄帝四经》,并以此作为研究汉初乃至战国末年黄老之学的主要典籍之一。
之后,1993年出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刊出了裘锡圭先生《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一文,裘先生关于此问题的论证令人信服。
但是,问题并未到此为止,因为《汉书・艺文志》所录的《黄帝四经》为刘向校书之后的定名,这部典籍在刘向校书前后,在流传形式上是不同的。
将新出土的汉代中期以前的简帛文献比附刘向校书后所定的书名,这种方法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是忽略了“刘向校书”这个与战国秦汉典籍流传相关的关键环节,从而容易出现研究中的百密一疏。
我们今天所见的绝大多数先秦乃至汉初典籍,其流传都经过了刘向校刊这一细小的出口,通过这以出口的前后,其基本流传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果忽视这种变化,对于古籍流传和学术史的某些问题的研究,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和失误。
而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对刘向校雠学与古籍流传关系的忽视视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本文将不自量力,重点从刘向校书这个关键环节讨论与古籍流传研究研究相关的两个方法论误区,并进一步论证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绝非《汉书・艺文志》所录之《黄帝四经》。
一前人对刘向校书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从郑樵《通志・校雠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到章学诚《校雠通义》、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张舜徽《广校雠略》等等,这些著作都各自用一定的篇章,对刘向校书的某些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或意见,这里不一一列举。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如《 隋书 ・ 经籍 志》 中《 谥法》 已经被归到经解 类 , 但 汝南君《 谥 仪》 又 出现在仪 注 中 ; 《 嘉瑞 记》 、 《 祥 瑞记》 既 出现在杂 传 中 , 又 出 现在 五 行 中 ; 诸葛 武 侯 《 集诫》 、 《 众 贤诫 》 , 曹大 家 《 女 诫》 、 《 正顺 志》 、 《 娣姒训 》 、 《 女训》 等书 既出现在儒类 , 又 出现 在总集 。 《 唐书 ・ 艺文志》 经解类 中已经有 了《 谥法 》 , 但 又出现 在魏晋 《 谥议》 中; 《 玉玺》 、 《 国宝 》 被列入 仪注类 , 又被分入 传 记类 当 中; 将外丹 煅法 列人道 家 , 但是 《 艺文 志》 医术 中又出
一
“ 类例 既分 . 学术 自明, 以其先后本末具 在” ⑥ 。意在强调学术 源流 , 将 图书分类与 学术 相配合 , 这也 为后世 乾嘉学 派继承 并极力推 崇 . 清人 章学诚提 出的“ 辩章学术 , 考镜源流 ” 。 即目
录功用之 所在 : 一是 有利于 图书的保存 。即“ 人守 其学 , 学守
类、 类书类 、 文类 , 共十二类 , 四百 二 十 二 种 。 这 种 分 类 法 较 四
分法 、 五 分法 、 六分 法 、 七分法 、 九分法 有很大 的创新 。把礼 、 乐、 小 学三类 从经 部 中分 出 , 将天文 、 五行 、 艺术 、 医方 、 类书 从 诸子 中分 出 . 是我 国 目录学 的进步 。这 体现 了郑樵所 言 : “ 类 书犹持 军也 , 若有 条理 , 虽多 而治 ; 若无条 理 , 虽寡 而纷 。 类例不患其 多也 , 患 处多之无术耳 。” ⑤ 十二分法 分类虽多但 是详尽且 有条 理 , 十 分严格 地按 照学术加 以立类 区分 , 这样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试卷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试卷一、填空(10分)1、正考父校________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校勘实例。
《商颂》2、以______为代表的校勘实践,是校勘学的创始时期。
校勘学的奠定时期是在汉成帝时,代表人物是____、____父子。
孔子刘向刘歆3、校勘方法,近人陈垣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方法。
对校本校他校理校4、辑佚起自_______。
宋代5、校勘学是研究有关_______的学科。
校勘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鉴赏有一个基本原则。
这就是孟子提出的“是意逆志”学说。
(√)2、脱文指古籍因腐蚀、虫蛀、鼠啮、漫、漶等原因而导致文字严重残缺。
(×)3、别录说“一人独校曰校,二人对校曰雠”。
(√)4、宋仁宗时期置馆阁校勘,以“校勘”作为职官名称始于此。
(√)5、隋牛弘总结图书“五厄”,明胡应麟又增为“十厄”。
(√)6、王应麟辑《周易郑氏注》、《东观余论》各一卷,为现传最早辑本。
(×)7、宋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对辑佚提出指导性理论。
(√)8、历代诗歌中,以唐代诗歌的异文最多。
(√)9、校勘时,遇到无古本可据,或文字互异,而无所适从时,需用本校法。
(×)10、古注和类书所引本书文字,可作为本校的依据。
(√)三、选择(10分)1、宋郑樵_______为我国第一部校雠学理论著作。
AA、《通志校雠略》B、《经籍会通》C、《四部正讹》D、《校雠通义》2、“诗无达诂”说是______的学说。
DA、孟子B、赵歧C、朱熹D、董仲舒3、“校书之难,非照改本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
”出自______《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AA、段玉裁B、胡三省C、欧阳修D、章珏4、宋朝学者喜欢改易古书以从己说。
此风最早起于刘敞_______。
CA、《东观余论》B、《书武成》C、《七经小传》D、《鹤林玉露》5、下列为对校法巨著的是_________。
以《通志·校雠略》论续编家谱
以《通志·校雠略》论续编家谱作者:吴新澎,黄红兵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4期吴新澎,黄红兵内容摘要:《通志·校雠略》是南宋郑樵的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该略主要从求书、校书、分类编目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图书文献的编纂思想。
而本文从续编家谱的角度汲取了《校雠略》的编纂之法,以续编家谱须先选编谱之人、先寻先代家谱以及家谱编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家谱编修的阐述。
通过这三个方面续编方法的指导,我们对编修家谱就可以清晰明了,了解应如何续编,做到灵活运用,以完成对家谱的续编工作。
关键词:家谱续编校雠略通志郑樵家谱,是历史漩涡中的一股清流;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色彩的传承。
其汇集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于一身,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
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
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不明了自己由何而来,更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
而家谱的延续全靠后人的逐渐续修,编纂完成。
那家谱又该如何续编?本文以参考《通志·校雠略》中的编纂思想,来探讨家谱的续编。
《通志》是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郑樵的代表著作,有200卷,分纪、谱、传、略四门,其中“略”有二十略,《校雠略》是二十略之一,该略主要从求书、校书、分类编目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图书文献的编纂思想,是最能体现郑樵目录学思想的部分。
本文拟以家谱修编为主,融会郑樵图书文献编纂思想于其中来阐述家谱修编。
一.续编家谱须先选好编谱之人家谱的续编是一个记载和传承家族历史的大事,其编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世如何了解和认识先祖们的传承和事迹,而这与选好续修家谱之主编相关密切。
(一)续修家谱人选的重要性郑樵认为“书之易亡,亦由校雠之人失职故也”[1],书轻易变成亡书,是校书人员失职的表现。
论《通志·校雠略》的目录学思想
论《通志·校雠略》的目录学思想以《论《通志校雠略》的目录学思想》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摘:《通志校雠略》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儒家经典,它的目录学思想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分类法角度来看,着重探讨了《通志校雠略》目录学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原理法、分类法和排列法。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通志校雠略》的编撰背景,概述了它的内容和编撰过程中的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详述了《通志校雠略》的分类法,即将书中的内容分类成一系列小品。
第三部分则阐述了《通志校雠略》的排列法,主要以校正的方式来排列整体的层次和顺序。
第四部分总结了《通志校雠略》的目录学思想,指出其对宋元以来的学术传统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通志校雠略》;原理法;分类法;排列法一、背景与内容《通志校雠略》是宋代儒学家朱熹编撰的一部有关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典籍,于至正十三年(1217年)出版发行,在保存馆中存放了五千多份本子。
《通志校雠略》以唐代著名儒家学者许慎的《通志》为蓝本,朱熹在其中加以逐条的改动,修订,校订。
它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后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通志校雠略》共收录了六十六类,每类记录着十四项内容,主要关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如“至诚”、“谨修”、“端仪”、“崇论”、“崇史”等内容,且以易经符号表示,加深了文字的表达效果。
朱熹在编撰《通志校雠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原理法、分类法和排列法的操作,努力求得最佳的编撰效果。
二、分类法在《通志校雠略》的编撰过程中,朱熹重视分类法。
他将书中所收录的内容进行分类,细分成若干小品,以达到更好的内容表现和更有条理的内容体系。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朱熹按照宋代前期古今儒家类书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叠加的发展脉络,诚实地体现了儒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将其融入学术研究体系,形成了《通志校雠略》的分类法思想与方式。
三、排列法在《通志校雠略》的编撰过程中,朱熹努力维护和调整书面中的结构、顺序与层次,运用排列法来使文字具有层次性与整体性。
戴建业:辨体·辨义·辨人·辨伪——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下)
戴建业:辨体·辨义·辨人·辨伪——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下)张舜徽先生《汉书艺文志通释》(以下简称《通释》)不仅通过对《汉志》所录典籍的叙录解题,考辨了各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 参见拙文《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上)》。
],还对《汉书·艺文志》所载典籍进行了辨体、辨义与辨人,并对各科知识进行了辨正与辨伪。
张先生在《广校雠略自序》中指出:“又尝以为校雠之学,首必究心于簿录之体,而后辨章学术有从入之途;次必推明传注之例,而后勘正文字无逞臆之失。
”[ 张舜徽《广校雠略自序》,《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可见,不辨其体,辨章学术便无从入之途;不辨其义,考镜源流便无着手之处;不辨其人,就不能判定典籍的归属;不辨真伪,就难以明了典籍产生的真实语境。
簿录的体例(体)、内容(义)、作者(人)和真伪,无一不属于知识论的范畴,因而,在对《汉志》所录典籍进行辨体、辨义、辨人和辨伪的同时,《通释》也就是在进行独具特色的知识考古。
一《通释》既“以《汉书·艺文志》溯学术之流派”,也以此志“明簿录之体例”。
为什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得要“明簿录之体例”呢?任何一种学术思路的背后,都有作者学术理念的支撑。
张先生在《广校雠略·簿录体例论》中指出:“书之体用既明,学之原流自显。
”[ 张舜徽《簿录体例论》,《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在古代,书籍是学术重要甚至唯一的载体,学术的源流与变化,知识的增长与消亡,可以通过簿录的变化呈现出来。
书籍类例已分,学者便可即书以求学;簿录体用既明,学者便能沿流而溯源。
作者这一理念可能受到郑樵的影响,郑氏在《校雠略》中说:“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
观图谱者可以知图谱之所始,观名数者可以知名数之相承。
《校雠学》向宗鲁读后感
《校雠学》向宗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校雠学》向宗鲁读后感校雠学,又称校勘学,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辨伪等问题。
向宗鲁先生的《校雠学》一书,作为我国校雠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
首先,本书对校雠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向宗鲁先生认为,校雠学的本质是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力求恢复其原貌,使之更好地为后世服务。
这一观点在我国校雠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书中,向宗鲁先生详细阐述了校雠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忠实原文、尊重版本、注重证据等。
他主张,在校雠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谨细致,对待每一处异文、每一个版本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此外,他还提倡运用比较方法,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比,找出最接近原貌的文本。
这些观点无疑为我国校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向宗鲁先生以丰富的实例,展示了校雠学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他通过对一系列古代文献的校勘,纠正了许多长期以来被误读、误解的文本,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
这些实例不仅使我们领略到了校雠学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向宗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校雠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向宗鲁先生在书中还对校雠学的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版本源流、辨伪方法等。
他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分析了各种观点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范文《校雠学》向宗鲁读后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审视向宗鲁先生的《校雠学》不仅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乎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
在校雠学的领域内,它不仅揭示了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更是通过对文本的精确校对和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而细腻的底蕴。
校雠学,作为文献学的分支,其核心目的在于恢复和保持文献的原貌,使之能够准确无误地传承下去。
民国时期校雠学理论著作编辑探微
◎杨翔宇(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民国时期校雠学理论著作编辑探微校雠学,“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1]既包括现代的编辑学[2],也包括现代的文献学[3]和图书馆学。
[4]作为传统的学术门类,校雠学在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刘向、刘歆父子首次总结了校雠规程,开启了校雠学的发展历程。
[5](2)南宋郑樵在总结前人校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升华,其撰著的《校雠略》为中国校雠学专著之滥觞。
[6]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更是将校雠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理论、方法、内容上颇多创新。
民国时期,校雠学理论不断发展,涌现出诸多以校雠学命名的著作,如胡朴安、胡道静的《校雠学》(1934年,商务印书馆)、向宗鲁的《校雠学》(1944年,商务印书馆)、刘咸炘的《校雠述林》和《续校雠通义》、蒋伯潜《校雠目录学纂要》(1944年,重庆正中书局)、蒋元卿的《校雠学史》(1930年,商务印书馆)、程千帆的《校雠广义》(观点和体系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张舜徽《广校雠略》(成书于1945年)等。
在中国传统社会,“编辑”一词意指“搜集资料,整理成书”。
[7](119)作为一种成书的手段和方式,与现在“编辑”内涵相比,其最大区别即是“编著合一,即编者和著者是同一个人”。
[8](119)章学诚认为,史家有著作之史与纂辑之史,“著作之史,宋人以还,绝不多见。
而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错综排比,整炼而有剪裁,斯为美也”。
[9]民国校雠学著作广征博引,考证精密,以此论之,当为“纂辑”之作。
本文拟对其编辑的历史背景、内容体系、思想理念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对现代学术著作的编纂有所启迪。
一、编辑背景及缘起1.传统校雠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校雠”是以“书本”为对象的,即所谓的“治书之学”。
[10]在我国,书籍的历史源远流长,《尚书多士》曰:“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里的“册”和民国时期校雠学理论著作的编辑出版,是中国古代校雠学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这一时期西方学科理论的影响密不可分。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
《校雠通义》与章学诚的义例观作者:管琴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2期管琴(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871)摘要: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
《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
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
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关键词:《校雠通义》;章学诚;义例观;《文史通义》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2-0018-05《校雠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1738-1801)的一部关于书籍校雠、目录学方面的著作。
现行《校雠通义》虽然多附在《文史通义》书后,但它是章学诚单独写成,也曾经与《文史通义》分开刊行,足见其是自成一体的著作。
章学诚本人也十分看重这部书,他曾说:“生平著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尚未卒业,然颇有文理,可备采择。
”①虽然该书重点在于论校勘之学,但章学诚在这部书中申述的诸多史学方面的观点,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接续的、潜在的关系②,可以与之对照、参考,因此,在研究章学诚的史学观念时,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所谓“义例”,一般认为其意旨起源于《春秋》中的“义例法”,强调史书中寓含的褒贬大义与相应的笔法,实际上指涉了从宗旨到体式方面的多重含义。
《文史通义·传记》中说:“文章宗旨,著述体裁,称为例义。
”③其中“义”重在论其宗旨,而“例”则关系到著述体裁。
从图书馆学视角看校雠学的近代境遇
从图书馆学视角看校雠学的近代境遇刘春云;龚蛟腾【摘要】在中国社会大转型与传统学术大转型的近代时期,尽管校雠学学者群体蔚为大观、研究成果持续涌现且思想精髓承前启后,但其发展亦面临重道轻器弊端积重难返、西学东渐潮流摧枯拉朽和近代图书馆学强势冲击等诸多困境.随着传统校雠学的逐渐分化与急剧变革,图书馆学日渐扩张而承其主体,目录学日益敛缩而偏安一隅,其他文献类子学科亦各取所需而扬其思想.校雠学的近代境遇实际上是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过程,也是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文献类学科群的显性化过程.【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年(卷),期】2017(035)003【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校雠学;图书馆学;学术转型;近代境遇【作者】刘春云;龚蛟腾【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校雠学向近现代图书馆学演变,就是中国图书馆学的一次重大转型[1]。
晚清以降,中国进入从中古东方式社会型态转向现代西方式社会型态的近代社会转型时期[2]。
学术转型与社会转型如影随形[3],中国传统学术随同政治、经济等一起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
“在西学东渐的近代语境下,欧美学科分类的理念及方法传入中国,中国传统学术开始发生裂变,逐渐向近现代学术转型,传统知识系统开始逐渐纳入现代学科体系中”[4],作为中国传统学术重要门类的校雠学面临同样的境况。
校雠学萌芽于先秦,肇始于西汉,确立于南宋,极盛于有清,其鼎盛期出现于乾嘉时期,此后校雠学越过升降交点而进入分裂期。
如果说清代中期以来校雠学内部发生的分裂是其“盛极而衰”下愈演愈烈的“内忧”,那么清末以后西方学术理念与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冲击则是校雠学突如其来的“外患”。
在此双重因素的发酵与催化下,近代堪称校雠学史上最错综复杂且最精彩纷呈的演化时期,恰如来新夏老前辈所言“转型期的历史是历史发展全过程中最富内容,最值得着眼的重点”[5]。
郑樵《通志·校雠略》少论校勘刍议
按照 Wimax 的商用计划,预计到 2008 年 802.16 即可集成到笔 记本电脑,实现在城域网范围内的可移动的宽带无线数据服务。在城 域网的范围内,用户无须购置新的终端,仅用集成 802.16 功能的笔记 本电脑,就可以 60km/小时以上的移动速度,不间断地享用高于 3G 十 倍以上的速率而构成的宽带精彩内容服务。而且 WiMax 还能作为 WiFi 的备份,使用户可快速、容易地访问、漫游 WiFi 热点,而笔记本 电脑、PDA 、手机也可以通过在 WiFi 和 WiMAX 间自由切换访问互 联网,实现无缝的无线连接。 WiMax 还通过将无线接入系统上升到 无线接入网络,多中心站之间通过负荷分担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网络容 量。
文为时而作因此郑樵写成了校雠略一书并就书籍的散亡与搜求分类与编次等当前所需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绝识旷论以资朝廷参考采纳而对于不是当务之急的校勘一事论及很少我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理论新探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01(中)
郑樵《通志·校雠略》少论校勘刍议
宽带无线接入的标准化工作正在向前推进。原来的固定无线接 入技术缺乏可以促进产品成本的下降,推进产业的进一步发 展。802.16e 既能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又支持移动性,被业界视为可能 对 3G 构成竞争的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802.16e 在一定程度上和 3G 的业务能力有所重叠,但是二者的标准化程度、成熟度、产业化、技 术定位等存在一定的差别。802.16e 技术的未来发展还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产业政策、频谱资源、运营商的网络现状和演进发展策略 等。在未来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必将共同发 展,互为补充,面向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
古籍训诂中的歧解现象分析
古籍训诂中的歧解现象分析作为儒学的一种基本学术形态,经学在从汉代至清代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其学术内容一直是不断发展的。
在经学家对儒学经典的传笺注疏中,不断出现分歧性的结论,这是经学训诂所能体现出的经学学术发展的最初表现。
在经学训诂领域内存在的歧解也是体现着这种发展的学术现象。
经学家对经典中某些疑难语句断句不同,因而训释也就不同。
例如《周礼·宫正》记载:“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
从郑玄的注中可知这是郑众的句读。
按照这种句读,修火、王出行掌跸事、宫中庙中执烛皆为宫正所职。
郑玄不同意这种句读,他在“禁”字下断句,则读为“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并注解说:“事,祭事也,邦之祭社稷七祀于宫中,祭先公、先王于庙中,隶仆掌跸止行者,宫正则执烛以为明”。
也就是说,宫正不掌跸事,只是在祭祀时执烛。
后来,贾公彦在《周礼注疏》和孙诒让在《周礼正义》都评判郑玄的句读和训释较正确,但郑众的句读、训释也有汉代礼仪的根据。
由于经学家对经典中某些字的音读法不同,也会导致对其义的解释或名物的训释的不同。
例如《周礼·草人》“粪种”,郑玄注曰:“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郑玄并援引郑众之说:“以牛骨汁渍其种也,谓之粪种”,可见,两郑训释“粪种”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此是在播种前对种子施以某种改良品性的处理。
江永不同意此训释,他说:“‘种’字当读去声,凡粪种,谓粪其地以种禾也。
后郑谓煮取汁,先郑谓用汁渍其种,是读‘种’为上声。
”(《周礼疑义举要》卷三)显然,“种”字的音读不同,“粪种”的训释也就迥异。
孙诒让评判说:“江说于义近是,但二郑渍种之法,自是古农家遗法,今虽不承用,未敢轻破也。
”(《周礼正义》卷三十)由句读、读音的差异而引起的歧解还不是很多,由字义、词义的训解不同而引起的,则是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尚书·尧典》“纳于大麓”,马融、郑玄注曰“山足山麓”,此是形训,据此训,句意则是如《史记·尧本纪》所说“尧使舜入山林川泽”;孔安国《传》或王肃注曰:“麓,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 , 内外 转 归 字 图 》《 《 、 内外 转钤 指 归 图 》《 、切韵 枢 》 类 无 不 见 于《 海镜 源 》 之 韵 。… … ” 的 学 者据 此 认 为《 海 镜 源 》 比较 有 韵 是
可 靠 的早 期 韵 图形 式 , 《 镜 》 把 韵 类韵 图 的 产 生 时 间上 推 到 中唐 时期 。对 此 提 出质 疑 。 关键 词 : 通 志 ・ 雠 略 》 《 海镜 源 》 等韵 学 史 ; 疑 《 校 ;韵 ; 质 中 图分 类 号 : 1 H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6 7 ( 0 2 0 —0 1 — 0 1 0 — 3 8 2 1 )4 1 8 3
始备 。中华之 韵 , 只弹 四 声, 有 声有 音 , 然 声为经, 为纬。平 、 、 、 者, 音 上 去 入 四声 也 ,
其体纵 , 为经 ; 、 角、 、 半徵 、 故 宫 商、 徵 羽、 半
商者 , 七音 也 , 体 横 , 为 纬 。 经 纬 错 综 , 其 故 然后 成 文 , 所 作 《 书 》 矣 。 释 氏 谓 此 愚 韵 备
学为小悟 , 学者诚 不可忽也 。 定清 浊韵 钤 , 僧行 庆 ;
切 韵 内外 转 钤 , 卷 ; 一
是 比较可 靠 的早 期韵 图形式 ” 《 ( 中国语 学研 究 》 6 6
~
6 7页 , 创文 社 ,9 7年 ) 藤 堂 明保 、 林 博 也 明 17 ; 小
确认 为“ 韵 镜 》 图 的原 型 , 当是唐 代 中期 出现 《 韵 应
郑樵 《 志 ・ 文 略 》 通 艺 声韵 类 最 后 一部 分 录有
下列 著述 :
收 稿 日期 :0 2 0 — 2 21— 3 0
基 金 项 目 : 北 省 社 会 发 展 课 题 《 宋 史料 笔 记 所 见 中古 汉 语 音 韵 资 料 研 究 》 成 果 (0 13 8 ) 河 唐 的 2 1 0 2 3 作 者 简 介 : 建 松 (9 8 )男 , 东 即 墨 人 , j 大 学 文 学 院博 士 后 , 师 , 要 研 究 方 向 : 语 语 音 史 研 究 。 于 16一 , 山 河 E 讲 主 汉
J1 O 2 u .2 1
Vo _ N0. l 37 4
对《 志 ・ 通 校雠略 》 的一 处 质疑
— —
谈 等 韵 学 史 的一个 书证 问题
于 建松
( 河北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 保 定 河 010) 70 2
摘
要: 郑樵 《 志 ・ 雠 略 》 书 有 名 亡 实 不 亡 论” :… … 李 舟 《 韵 》 取《 文 》 分 声 ,天 宝 切 韵 》 开 元 文 字 》 为 通 校 “ 云 “ 切 乃 说 而 《 即《 而
郑 樵 《 志 ・校 雠 略 》 书有 名 亡 实 不 亡 论 ” 通 “
云 : ……李 舟《 韵 》 取《 文 》 “ 切 乃 说 而分 声 , 天宝 切 《 韵 》 开元 文字 》 为韵 , 内外 转 归 字 图 》 《 即《 而 《 、 内外 转钤 指 归 图 》 《 韵 枢 》 类 无 不 见 于 《 海 镜 、切 之 韵 源》 。…… ”1这 是 除 韵 图 外 , 在 可 见 的 、 含 _ l 现 包 “ 内外转 ” 个 字 眼 的 最 早 的 文 献 资 料 。其 中 的 这
“ 内转 、 转” 两个 范 畴 , 是 “ 表 的形 式 ;切 外 这 都 图” 《 韵指 掌 图》 目中也 有“ 韵 ” 题 切 这个 字 眼。《 韵海 镜
一
切韵之学 , 自西域 , 起 旧所传十 四字贯 切音 , 省 而音博 , 文 谓之 婆 罗门 书, 然犹
未也 。其 後 又得 三 十 六 字 母 , 音 韵 之 道 而
于 建 松 : 《 志 ・校 雠 略 》 对 通 的一 处 质 疑— — 谈 等 韵 学 史 的一 个 书证 问题
内外 转 归 字 , 卷 o ]6 一 [5 I8
的《 海 镜 源 》 ( 韵 ” 《音注 韵 镜 校 本 》 题 , 耳 社 , 解 木
1 7 年 3月 ) 97 [ 。
郑樵 特 意于《 三十 六字 母 图 》 下对 “ 韵 之 切
学 ” 了解说 。衢 本 《 斋 读 书志 》 录 有 《 做 郡 亦 切 韵 指玄 论 》 郑樵 《 志 ・ 文 略 》 录为 《 韵 ( 通 艺 所 切 指元论 》宋 代 讳玄 为元 , 者 当为 一书 ) 且 于 , 两 , “ 切韵 指玄论 三卷 , 四声 等第 图一 卷” 下解 题云
源 》 唐代 学 者 颜 真 卿 ( 元 7 9 8 为 公 0 ~7 5年 ) 作 , 所 因为颜 氏 的 生 卒 年 代 明确 , 组 织 编 纂 《 海 镜 他 韵
源》 的时 间也 大 致 可 考 , 以有 的 学 者 就 据 此 把 所 《 韵镜 》 韵 图 的 产 生 时 间 上 推 到 中唐 时 期 : 类 日本 学者 小川 环 树 据 此 考证 认 为 “ 真 卿 《 海 镜 源 》 颜 韵
21 0 2年 7月 第 3 7卷 第 4 期
河 北大 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学 版 ) 哲 J un l fHe e Unv ri P i sp ya dS ca S in e o r a o b i iest y( hl o h n o il c c ) o e
声韵 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音切 韵 枢 , 卷 , 曜; 三 柳 切韵 指元 论 , 卷 ; 三
切韵 指元 疏 , 卷 , 鳢 言 ; 五 僧
归字 图 , 卷 , 守锡 ; 一 刘
三 十六 字母 图 , 卷 , 守温 ; 一 僧
“ 内外转 图 ‘ 韵 ” 范 畴很 容 易让 人 想 到宋 代 切 等 的切韵 学[ ( 韵 学 ) 作 : 韵 镜 》 七 音 略 》 2等 ] 著 《 《 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