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十三章复习2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清单)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系列(人教版)2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清单)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系列(人教版)2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清单)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所以物质中都包含大量的分子,如一小水滴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二、分子热运动1. 扩散(1)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扩散的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气体扩散最快,液体较快,固体最慢。

2. 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 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1)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 物质的三种状态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1)固态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作用力较大,既可以振动,也可以移动。

液体较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3)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忽略,能够自由移动。

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第2节内能一、内能1. 内能:(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称为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归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归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含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扩散现象例子气体扩散现象例子:(1)打开一瓶香水,很快会闻到香味;(2)走进花园,很远就闻到花香;(3)如右图,抽出玻璃板后,装空气的瓶子颜色变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子颜色变浅液体扩散现象例子:(1)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实验(2)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会自动散开(3)开水中放一块糖,过一会整杯水都会变甜固体扩散现象例子:(1)铅块与金块紧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扩散1毫米(2)长期堆放媒的墙角,墙壁内较深的地方也会发黑(3)黑板上的子长久不檫就很难檫干净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间存在间隙(典型实验: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4、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热运动的含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1)两个底部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2)固体很难被拉伸。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大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固体与液体很难被压缩2、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

(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3、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与微观特性第2节内能注意:内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一、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如:如同一铁块,温度越高,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温度高的物体,但质
量小,内能不一定大
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晶体熔化过程中, 质量、温度不变,
但吸热,故内能增
加且温度不升高
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10℃的冰既没有机械能,也没有内能 B.静止的汽车一定没有机械能,但有内能 C.在空中飘动的白云只有机械能,没有内能 D.静止的汽车可能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
人教版 九年级 物理 上册
第十三章 内能
第2节 内能
炽热的岩浆
冰冷的积雪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寻找与热有关的某种 能量。
“热”是一种能量吗?它能做功吗?
2. 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 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判断物体内 能是否发生改变及内能改变的方式。
1. 知道内能的含义;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 因素有关;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理解 热量的概念。
炙热的熔岩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然很低, 其中的水分子仍然做着热运动,所以也具有内能。
炽热的熔岩
冰冷的雨度 分子间距大小变化
宏观 质量大小 温度变化 体积大小变化
特别说明: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反 过来,物体内能改变时,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水结冰时,放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含 有”热量,应该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例 【多选】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 的是( AD ) A.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至低温物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复习课(共2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复习课(共2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复习课(共2课时)集体备课教案(苏科版九年级)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复习(一)课题第一课时:复习(一)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尝试设计实用电路。

关注自然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学难点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具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填空题1.路灯总是一起亮,一起暗,它们的连接方式是,原因是2.在图所示电路中,只闭合S1时,电灯亮;当S1、S2都断开时,电灯亮,它们是连接的;当S1、S2都闭合时,电灯亮,它们是连接的.3.如图所示,在电路中,若甲乙两处分别装入电表,当开关闭合后,两灯均能正常发光,则处电表示电压表.4.如图所示,若开关S、S1闭合,S2断开,能发光的灯是,电压表所测的是两端的电压;若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开关S、S2闭合,S1断开,那么能发光的灯是,电压表所测的是的两端电压;若开关S、S1、S2都闭合,那么能发光的是,电压表所测的是两端的电压.5.如图所示,V1测量两端的电压;V2测量两端的电压;V3测量两端的电压,其中电压表V1、V2和V3的示数分别为U1、U2和U3,则三个电表示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式是.二、复习选择题1.一个开关同时能控制三只灯泡 , 则这三只灯泡的连接方式为()A. 一定是串联B. 一定是并联C. 串联或并联都可以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2.某同学将如图所示的三个灯泡连接在电路里,接线良好,当闭合开关时,三个灯泡都不亮,则()A.甲灯泡丝断了 B.乙灯泡丝断了C.丙灯泡丝断了D.都有可能小组交流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讨论集体订正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作业设计练习册第2、5、6、8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复习(二)课题第二课时:复习(二)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2内能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2内能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 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___均__匀__受__热___;根 据图甲可知,冰属于___晶__体___(填“晶体”或“非 晶体”)。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他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 度变化的特点”。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 是通过____热__传__递__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图乙中水的沸点没 有达到100 ℃,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___低__于___(填“高于”“低于”或“等 于”)1个标准大气压。
【解析】分析能量转化的方法:变小(消耗)的那种形式的 能转化为变大(得到)的那种形式的能。甩响鞭炮的过程中, 鞭炮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减小,内能增大,因此是机械 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做功;增大;机械
12.下列说法中的“热”字,其中是指“热量”的 是( ) A.热膨胀 B.摩擦生热 C.天热极了 D.熔化吸热
(3)用干燥的厚棉布裹住广口瓶的目的是_防__止__掌__心__向__瓶__内___ _传__热__。 【解析】上下摇动瓶内细沙时,细沙之间相互克服摩擦 做功,细沙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用干燥的厚棉布裹 住广口瓶是为了防止掌心向瓶内传热,以增强实验结果 的可信度。
17.【2019·德州】小强对热018·株洲】水煮花生是一道风味小吃。煮花生过 程中,通过__热__传__递__(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 使其内能增大;利用____热____(填“机械”或“热”) 运动使花生仁具有各种调料味。
11.过春节时,同学们喜欢燃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 有一种鞭炮,不需用火去点燃,只要稍用力将它甩向 地面,鞭炮就可以爆响。鞭炮与地面发生碰撞时,通 过________的方式,使它的内能________(填“增大” 或“减少”),这是_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物体内能的改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物体内能的改变

9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物体温度越高,它的热量就越多 B.要使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要使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对物体做功 D.物体内能增加,它的温度可能升高 10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一定是吸收了 热量。 C.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它的温度一定升高,一定是吸收 热量。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同一物体之间)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 内能的转移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量度: 传递热量的多少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Q )。 单位:焦耳( J )
注意:1.只有发生热传递时才能说热量,热量只能说 “放出”或“吸收”,不能说 “含有”或“具有” 2.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无关。
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
(4)气体膨胀对物体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
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 内能和其它形式能之间相互转化 上述实验中能的转化关系: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 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做功改变内能的量度: 做功的多少
A.低温物体吸热 B.高温物体放热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内能增加 内能减少
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
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发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方向怎样? 内能 发生 转移
高温物体 转移到 高温部分 低温物体
(不同物体之间)
低温部分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装置
2.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复习考点一: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_,以及分子_________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3.影响因素:温度、质量、材料、状态有关。

4.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做功的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如:搓手、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反复弯折金属丝、电热丝通电发热。

(2)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转移为内能:如:抱热水袋、呵气、晒太阳注: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②热传递条件:温度差。

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5.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6.重要的几句话:(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4)1kg0℃的冰水混合物的内能,比1kg0℃的水的内能小!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的冰全部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 B.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E.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对物体做了功。

F.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例题2:写出下列现象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给自行车打气,气筒变热:;(2)古人用“钻木取火”的方法产生火:;(3)热鸡蛋放冷水中变凉:;(4)一盆冷水放在太阳下晒热:;(5)来回弯折铁丝发烫:;(6)地球外的石块坠人大气层,成为流星:。

(6)通电的热水袋变热:;(8)抱热水袋取暖:。

例题3: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间有,即向传递热量。

在传递过程中前者温度,内能;而后者温度,内能。

例题4: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

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D.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考点二:比热容1.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复习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3)扩散现象 ①定义:由于分子运动,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 一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扩散。 间隙 ;b.分子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在不停地做________ 无规则 运动。 [注意] 固、液、气三态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 度与温度有关。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类型五 物质的比热容
例 1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质的比热容与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D.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温度、质量都没 有关系
[解析]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 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 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 少、温度的高低、质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与物质的种 类、状态有关。
《内能》复习
类型二 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 2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 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放盐使菜变咸 C.酒香不怕巷子深 D.教室里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解析] 飘在空中的尘埃是固体小颗粒,比分子 要大得多,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尘土满天飞是固体 小颗粒做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符合题意。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温度 质量 材料 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 高 ,物体内能越大 温度越______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 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 存在状态 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 能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攀枝花)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人车间,某工人设计了下图所 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根截面) ,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C )
4、(海南)我省中部山区的公路环绕山坡盘山而上,车辆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行驶时可以 A.省力 B.省功 C.省时间 D.省距离
设计者:
审核者:
乙 图3
至少为 摩擦不计)
,其中比较省力的是
图。 (绳与滑轮间的
例 3 (玉林)如图 1 所示,表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的几种方法其 中最省力的是 (动滑轮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盐城) 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上绕线, 使匀速提升重物 G 时最省力. 2、(茂名)如图 8 所示的三种工具有相同的特点,从物理的角度来说, 它们都是 和 摩擦,用它们分别将两个重力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则所用的 拉力 F 甲 F乙 .在图甲和图乙中,若两滑轮质量相同,不计绳重
九年级物理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科第
复习
十四章

导学案
课题《
教学重 1、重点: 点难点 2、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的方向 。 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杠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 能省一半力。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 几分之一 。若一动滑轮和所挂的重物的总重是 500 牛,则所用的拉力 F 大小 是 250 牛。 二、复习内容 1、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F2 F1 l2 l1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F=1/2(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2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 F= 1/nG 。只忽 略轮轴间的摩擦, 则拉力 F=1/n(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 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滑轮组省力情况: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提起重物所用力就 5 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注:一般说绳子自由端如果向上拉动,数绳子股数时算上此绳数,如果自由 端向下拉动,数绳子股数时,不算此绳数。设计滑轮组一般先依拉力,阻力 关系或依拉力移动距离与重物移动距离确定绕滑轮组的绳绳子股数,拉力方向推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个数。
动滑轮个数:
N动
n 2 (n 为偶数时) n 1 2 (n 为奇数时)
N动
三、复习过程
例 1: (北京)请在图 14 中画出用滑轮组提升 水桶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例2 (桂林)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

按如图 3 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 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果汽车的动 力比阻力小 800N, 则甲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 少为 ,乙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
时间:



课后补记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速度 vF) = 重物移动 l1 的距离 SG(或速度 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l2 F2 F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