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的并购

合集下载

关于收购并购的书籍

关于收购并购的书籍

关于收购并购的书籍收购并购是企业在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以及实现战略布局方面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并掌握收购并购知识的人来说,阅读相关的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关于收购并购的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收购与兼并战略》是作者William J. Baumol的经典之作。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收购与兼并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并以丰富的案例解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兼并收购案例。

书中详细介绍了收购并购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深入剖析了收购并购对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到收购并购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成功案例,对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研究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收购并购实务》是作者刘志强的著作,该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收购并购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关键要点。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用工具,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收购并购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收购并购的策略选择、尽职调查、估值方法、合同谈判等关键环节,对于希望在收购并购领域有所作为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指南。

《收购并购:理论与实践》是作者Richard L. Nolan和David C. Croson的合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收购并购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涵盖了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

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收购并购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因素,探讨了在收购并购中如何识别和应对风险,以及如何在整合过程中实现协同效应。

本书内容全面、深入,是一本适合学习和研究收购并购的权威参考书。

《收购并购:理论与实践》是作者Paul Pignataro的著作。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收购并购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包括收购并购的基本原理、估值方法、财务分析、合同谈判等方面。

作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收购并购的关键环节和成功要素,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收购并购工具和方法。

并购重组实战操作及案例分析教材

并购重组实战操作及案例分析教材
并购重组实战操作及案例分析
崔凯
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教授
开宗明义:我对课程的三个基本观点
1.终身大事
2.资源为本
3.大道至简
北大纵横
目录
兼并收购:婚姻的艺术 尽职调查:恋爱的玄机 合同协议:订婚的事项 企业估值:彩礼与嫁妆 并购整合:难挨七年痒
北大纵横
并购的本质!
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 形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主 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乔治·斯蒂格勒
企业并购是企业控制权的让渡,它有时和风细雨,有时急风 骤雨,有时腥风血雨。揭开其面纱,会发现,这不过是权力角逐 伴生的表象。并购是权利的角斗场,是智慧的竞技台,是资本的 淘金池,是成长的助推器,是江湖的英雄冢。作为最高端的商业 较量,并购之“一斑”可窥商业社会之“全豹”,阴谋与厚道, 算计与拙守,欺诈与友善,疯狂与平和,创造与毁灭,众态云集 一处,万象蔚然大观。万宗归一,并购的哲学也是商业社会生存 的哲学,争夺权力的较量始终是生存竞争中的终极较量。
北大纵横
目录
兼并收购:婚姻的艺术 尽职调查:恋爱的玄机 合同协议:订婚的事项 企业估值:彩礼与嫁妆 并购整合:难挨七年痒
北大纵横
两个英雄人物
北大纵横
合同框架-商务谈判
协议 1 战略定位:主体地位、发展目标与模式等
婚姻 婚后的日子怎么过?
2 价值评估:净资产、市盈率、现金流折现等
注意事项:100(接洽)→40(立项) → 10(尽调)
北大纵横
→ 4(投审) → 2(投资) → 1(赢利)
目录
兼并收购:婚姻的艺术 尽职调查:恋爱的玄机 合同协议:订婚的事项 企业估值:彩礼与嫁妆 并购整合:难挨七年痒

从商人晋级到企业家

从商人晋级到企业家

1 《 商》 6 浙 特刊 Z E H N A A I 0 0 H S A GM G Z E2 1. N 4
中国1 大知名企业家 O 21年会报告集 00
家分享雅 虎整合的细节 。 关于 “ 分享 ” ,我 只说一点 ,要学会 和员工 分
享。
把实的做虚 ,把虚的做实
题。
当变革来的 时候 ,你要 做的 ,就 是放弃昨 天还
认 为是最 重要 的事一
就像在2X 年取 消了所 有关于 营业 额和 C9 3 利润方面 的考核 ,不是 我要 员工 干什 么 ,而是 员工
要告诉我他们想干什么 ,能为公司做什么 。 我们 把考核 指标取消 了 ,也就 是说 ,我把 国家 G P D 增长 8 这个 因素 剔除 ,我 要 员工 在忘掉 Ⅺ) % I 压 力的情况 下 ,给我健康 的 、真实 的数据 ,结果 公司 反 而做得越来越好 。 必须 学会在今天 放弃昨 天最好的 东西 ,但 有三 样 是不能 放弃 的 ,那就 是梦想 、初恋的 感觉 ,还 有
这 次危机 对大企 业是个 灾难 ,风 暴来的 时候 ,倒 霉 的一定 是大树 ,小草不 会有 问题 ,从来 不会有 台风
东方 哲学的 核心思 想就是拥 抱变化 、创造 变化 。形
把小草卷 起来 的事 。但 是 ,台风 过去 以后 ,大 家只 会 救大树 ,没人 救小草 ,而且是 踩在小 草身上 去救
没有软 银等投 资方 ,就不 会有 阿里 巴巴。但是 ,如
果 我对 他们完 全听 从 ,那 更不会 有阿里 巴巴 。绝大 助手 段 ,把 机会做大 做强 ,从商人 晋级 到企业 家 , 这是 最大的挑 战 。只有真正 把公 司与制度 、文 化、 人才结合起来 ,企业 才能走得久 。 部分股 东是短 视的 ,可能郭 广 昌在这部 分人之外 , 属于绝小部分 。 阿里 巴巴上市 后 ,股价 从 l 块涨到4 块 ,股 东 4 0 都 跑掉 了。在 企业最 困难 的时候 ,抛弃你 的往往 是 股 东 ,坚持跟 随你 的是员工 ,对你 寄予厚 望的是 客 户 。请 记住 ,是客 户付你钱 ,员工为你创 造价值 ,

金石东方并购亚洲制药案例研究

金石东方并购亚洲制药案例研究

金石东方并购亚洲制药案例研究并购重组产生的本意是令经济和产业的结构更加合理、高效,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新的交易模式不断出现,谋求监管套利等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有所增加。

证监会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借壳新规”。

新规重点整治短期投机性重组、盲目跨界重组和刻意规避借壳等行为。

新规之后,并购重组审核整体通过率明显降低。

2017年1月,金石东方并购亚洲制药的交易方案获得无条件过会,这项交易中“跨界”和“规避借壳上市”的两项特点,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

分析金石东方跨界并购的背景、动因、方案设计和成功过会的原因,可以为类似企业提供借鉴,了解监管部门的审核趋向和关注重点、并购重组未来发展的方向。

并且,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也引导着政策法规的制定。

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较强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以这一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

首先对并购动因、并购绩效和并购风险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支持。

其次,交代了并购的政策背景和行业背景、交易双方公司概况,说明了具体的交易方案。

再次,从并购动因、交易方案设计、并购绩效和风险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动因方面,处于传统行业的金石东方业绩下滑,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而医药大健康行业前景良好,亚洲制药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平台,多次谋求上市失败。

双方一拍即合。

接下来重点分析了这次并购的方案设计。

对比新旧政策,发现新政策对其收购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金石东方通过关于维持控制权稳定性的诸多设计,避开借壳红线成功过会。

通过用事件研究法评价了此次并购绩效,发现交易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

并购后金石东方实现了业绩提升、战略转型,亚洲制药获得更好的融资和发展平台,实现了双赢。

最后,为类似企业进行合理的并购重组提供启示,从合理选择并购标的,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和当时的政策灵活制定并购方案到后续注重整合等。

2024-投资并购的四种模式及案例

2024-投资并购的四种模式及案例

2024-投资并购的四种模式及案例投资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资产或权益,来增加自身的业务范围、市场份额或实现战略目标的行为。

在2024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投资并购事件。

以下是四种常见的投资并购模式以及相关的案例。

1. 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同一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以增加市场份额和覆盖范围。

例如,2024年药物化学公司Bayer以约6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农业巨头Monsanto,这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和种子公司之一、这个交易增加了Bayer在全球农业市场的市场份额,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2. 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其供应商或客户,以增加垂直整合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能力。

例如,美国电信运营商AT&T以85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巨头Time Warner。

这个交易使AT&T能够控制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分配,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通信和娱乐领域的市场地位。

3. 跨界并购:跨界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不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公司,以进入新的市场或拓展业务领域。

例如,英国石油公司BP以10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天然气生产和销售公司BG Group。

这个交易使BP进入了涉及液化天然气的新领域,并增加了公司的能源资源和市场份额。

4. 创新并购:创新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创新企业或技术公司,以获取新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

例如,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以1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卡片支付技术公司PayByPhone。

这个交易使大众集团能够将移动支付技术整合到其汽车服务和解决方案中,提供更多创新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这些投资并购案例显示了不同的并购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横向并购使公司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纵向并购能够实现垂直整合和控制整个供应链,跨界并购能够进入新领域并增加市场份额,创新并购能够获得新技术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不同的并购模式,公司能够实现战略目标,并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2024年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范文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运作模式以及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1. 理论概述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购买东道国企业股权或资产,以实现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或完全合并的行为。

这一行为涉及的理论包括企业成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快速获取东道国的资源、技术或市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扩张。

2. 跨国并购的动因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追求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应、获取战略资源等。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技术、品牌等战略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三、跨国并购的运作模式1. 运作流程跨国并购的运作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尽职调查、谈判签约、交割整合等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需明确并购目标,制定并购计划。

尽职调查阶段需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法律、技术等方面的调查。

谈判签约阶段需确定交易价格、支付方式等条款,并签订并购协议。

交割整合阶段需完成股权交割,并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

2. 支付方式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

企业需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资本市场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四、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1. 面临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国际化经验、对东道国法律法规不熟悉、文化差异大等。

此外,还可能面临估值风险、整合风险等。

2. 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国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惯;再次,采取分阶段整合的策略,逐步实现目标企业的融合;最后,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降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

并购理论

并购理论
编辑本段现代并购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不再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成本由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并购是为降低代理成本(法玛、詹森1983)。金融经济学解释并购失效的三大假说是:过度支付假说,主并方过度支付并购溢价,其获得的并购收益远远低于被并方的收益;过度自信假说(罗尔1986),主并方的管理层常常因自大而并购,任何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企业并购都是一种错误;自由现金流量说(詹森1986),并购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可降低代理成本,但适度的债权更能降低代理成本进而增加公司的价值。 2、战略发展和调整理论。与内部扩充相比,外部收购可使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卢东斌称为“花钱买时间”),有效降低进入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壁垒,并且风险相对较小。特别是基于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所进行的战略性重组,如生产“万宝路”香烟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转向食品行业。企业处于所在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并购策略是不同的: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的新兴中小型企业,若有投资机会但缺少资金和管理能力,则可能会出卖给现金流充足的成熟产业中的大企业;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将试图通过横向并购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运用价格战来扩大市场份额;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为生存而进行业内并购以打垮竞争对手,还可能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向新兴产业拓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其他企业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的获得又增强企业的实力,为新一轮并购打下基础。市场势力一般采用产业集中度进行判断,如产业中前4或前8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CR4或CR8)超过30%为高度集中,15-30%为中度集中,低于15%为低度集中。美国则采用赫芬达尔系数(市场占有率的平方之和)来表示产业集中度。该理论成为政府规制并购、反对垄断、促进竞争的依据。

公司股权收购方面的书籍

公司股权收购方面的书籍

公司股权收购方面的书籍
针对公司股权收购方面的书籍,以下是一些专业且实用的推荐:
1. 《投资学》-由博迪(Bodie, Zvi)等人撰写,该书是投资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股权投资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2. 《公司理财》-菲利普·费雪·罗斯所著,这本书对于理解公司财务、估值以及并购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公司治理与控制权》-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公司治理结构和控制权问题,这对于股权收购时的企业分析至关重要。

4.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一本通》-对于涉及内部股权激励机制的股权收购项目,此书提供了实际操作层面的详细指导。

5. 《股权设计风险管理手册》、《公司股权架构图解手册》、《股权激励实战手册》-常坷所著的这套“股权三部曲”有助于系统学习股权设计、分配及风险控制等内容。

6. 《种下股权的苹果树》-提供了不同股权场景下的应用实例,对股权融资和运用有实践性的介绍。

7. 针对私募股权和并购领域更专业的书籍:
-杠杆收购(LBO)相关书籍:例如一些专门讨论杠杆收购策略、案例分析和交易实施细节的书籍,适合想要深入了解LBO在股权收购中作用的专业人士阅读。

8. 《股权资本整体解决方案》、《股权投资实战解析》、《公司IPO上市操作全案》-苟旭杰所著的这些书籍从实战角度出发,帮助读者掌握股权投资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策略。

9. 若想进一步提升实务能力,可以关注投行分析师、律师、私募股权专家等编写的关于股权并购实操、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专著或研究报告。

以上书籍均能不同程度地帮助您了解并掌握公司股权收购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分析、企业价值评估、并购案例分析、法律条款解读以及交易策略等。

12卢英德成功源于东方智慧

12卢英德成功源于东方智慧

从小卢英德就被灌输的一个基本的东方哲学理念,就是追求各利益方的平衡——无论利益大小,个人或公司。

在这个由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时节里,百事公司ceo卢英德给中国带来了一份大礼:未来四年内,百事公司将在中国市场投资10亿美元——这是百事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

美国的经济疲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

10月14日,在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百事宣布净利润下滑9.5%。

同一天,公司宣布裁员3300人。

国际市场对百事显得越发重要。

早在上任之初,卢英德就已经重组百事可乐,加强国际市场的拓展。

现在她要做的正是加快这一步伐。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位ceo可能无论做什么,公司都会盈利;经济形势差的时候,公司的表现就更加体现出领导者的价值。

记得卢英德第一次以百事ceo身份访华时曾经说过:“我在从小长大的印度学到的一个理念,即追求各利益方的平衡——无论利益大小,个人或公司,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理念。

”这样的平衡之道,不仅有利于卢英德在内部推行改革,也将有利于她在外部拓展市场——作为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她将更加懂得如何赢得新兴市场。

在风雨飘摇的市场,这也许正是一名领导者最需要的特质。

平衡关系作为一名印度裔女性、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提倡“肠道健康”的素食主义者、售卖薯片和可乐的500强公司的ceo,卢英德有太多的角色和立场需要去平衡。

时间回溯到2006年。

当一名公司ceo的候选人战胜另一名实力强劲的候选人,掌管整个公司,这时候他(她)会做什么?卢英德的选择一定不在惯常的答案之中:在得知自己成为下一任ceo的第一时间,她跳上飞机,找到正在休假的白怀民(时任百事副总裁)。

对方则在机场等候自己,手上拿着祝贺卡片。

他们俩是多年的同事,都喜欢音乐,先后做过百事的首席财务官……即使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要想让自己的“竞争对手”甘愿做自己的手下,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卢英德主动要求董事会给白怀民一份和自己几乎持平的薪水,甚至对他说,“只要能留住你,无论要我做什么,我都会做。

企业并购的书

企业并购的书

企业并购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企业并购的书籍推荐:
1.《并购之道》- 法兰克·H. 约翰森
本书阐述了并购的基本原理、策略和实践方法,包括企业估值、风险管理和谈判技巧等方面。

2. 《并购策略》- 罗伯特·F. 布鲁诺斯
这本书提供了有关企业并购战略的详细指导,包括如何发现、评估和完成合适的并购交易。

3.《并购的艺术与科学》- 亚当·J. 舒马赫
作者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分享了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包括财务分析、文化融合和后并购整合。

4.《并购秘籍:商界妙手高手如何成功并购》- 杰克·斯特里克

这本书通过实例展示了成功的并购案例,分享了如何解决潜在的挑战和实现成功的并购交易。

5.《并购与收购:从战略到实施》- 彼得·雷德利
本书提供了关于并购策略和实施中的重要方面的全面指引,包括合并、战略选择和财务分析等内容。

希望以上推荐的书籍能够对您了解企业并购提供帮助。

《并购的艺术:交易的架构与策略》读书笔记模板

《并购的艺术:交易的架构与策略》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这是《并购的艺术:交易的架构与策略》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并购的艺术:交易的架构与策略》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ST生化:要约收购战 勤上光电:股份“局中局” 博弈锦州港:内幕交易的虚与实 金宇车城:脱困中的挣扎与“宫斗”
暴风、光大并购MPS:“一场游戏一场梦” 天齐锂业:进击的并购 中植进退宝德:上市公司“变形计” 哈药集团:混改迷途
佳兆业:一个债务重组样本 英雄互娱:借壳背后的债务重组图谋 大富科技:国资纾困新姿势 富贵鸟的“最后哀鸣”:破产清算中的博弈
读书笔记
钟老师并购课上推荐我们读此书。
目录分析
序言并购交易的时 空观
文前辅文
第一章成长:并购 的视角
第二章择时: 1
并购时机的把 握
第三章融资: 2
如何筹集并购 资金
3
第四章监管: “猫鼠游戏”
4
第五章狼烟: 股权争夺战
5 第六章爆雷:
失败的并购如 何发生
第七章涅槃: 困境企业重组
后记
双汇集团:从街头小厂到世界龙头 南孚电池:鼎晖十九年的运作故事 顺丰上市:快递行业王者归来 WPP:资本的逆袭,并购成就公关传播霸主
继峰股份:抓住行业低谷,勇立行业潮头 兖州煤业:“僵尸企业”脱胎重生 高瓴的资本阳谋:“暗度陈仓”的格力电器MBO 紫光学大:折戟的经典
长电科技:跨境并购的融资架构安排 纳思达:杠杆狂潮下的自我救赎 走钢丝的中国天楹:如何完成并购交易闭环 并购利器:定向可转债之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德隆系:做局博盈投资 欢瑞世纪:重组的“猫鼠游戏” 拉卡拉:借壳的“神”逻辑 四通股份:新规之下的重组 天堂魅影:三方交易重现江湖,硅谷天堂意欲何为

中国式并购 问题与出路

中国式并购 问题与出路

中国式并购问题与出路
策划:孙坚 组织:谷学禹 陈捷 
020
作为外延式增长利器,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并购热闹不绝。

然而,屡屡相伴出现的商誉减值、财务造假、管理失控等事件,使得并购成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领域一个重大的风险点。

若以五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审视,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反思林林总总的中国式并购,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少经验与教训。

其中,不止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对本刊坦言,扪心自问并购失败,最根本的教训无外乎,最初干事业的发心、成熟可靠的方法论,面对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是否出现了不应有的偏离?
P22卡壳的并购
P26高危的业绩承诺
P32中国式并购与整合
——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混改的成长故事
P40中国式并购的十条经验与教训
021。

并购的历史与理论发展

并购的历史与理论发展

并购的历史与理论发展企业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这就是通常人们讲的企业并购,是兼并、收购两种形式的合称。

与企业并购意义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完成后,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关于企业并购的历史问题,虽然企业并购开始的时间不长,但是人们仍然像对待其他历史事件一样,并不是很清晰。

在张雪奎教授的研究中,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是伴随世界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同时出现的。

1602年3月20日以航海贸易起家的荷兰,为了增强航海贸易的能力,发行650万荷兰盾的股票,先后整合了14家大型、300家小型的海上贸易公司,使荷兰拥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以集资形式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到了1669年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企业,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和一万名雇佣兵,年股息高达40%的巨无霸。

由此可见企业并购的威力,现在的股份制企业和并购模式,仍然是沿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模式。

由于当时的企业并购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西方的史学家们在研究并购历史的时候,采用的是近百年来的并购历史。

一、企业并购的历史特点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以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行业大规模并购创造了条件,各个行业中的许多企业通过资本集中组成了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

在1899年美国并购高峰时期,公司并购达到1208起,是1896年的46倍,并购的资产额达到22.6亿美元。

1895年到1904年的并购高潮中,美国有75%的公司因并购而消失。

在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并购活动也大幅增长,在1880-1981年间,有665家中小型企业通过兼并组成了74家大型企业,垄断着主要的工业部门。

企业并购的“爱情哲学”(全文)

企业并购的“爱情哲学”(全文)

企业并购的“爱情哲学”(全文) 一段成功的婚姻往往寄托在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企业并购也是如此,并购后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行,但相当一部分企业都熬不过“七年之痒”。

据企业并购分析刊物Mergemarket统计,2022年全球并购活动减少2.7%,交易价值呈现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当年中国完成的并购交易却达到了创纪录的1580亿美元,同比几乎高出20%。

“企业并购量的变化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且并购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成功,并购之后的整合重组才是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

”1月5日,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亚盛集团独立董事崔凯做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DP中心,为企业家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企业并购重组实务”的讲座。

“两只手”“中国企业并购量大增是由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操纵的结果。

”崔凯解释说,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的力量,与行业集中度有关,即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

在中国,大部分行业进入者过多,集中度较低,亟待进一步整合,以保护企业的利润。

比如,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前十大超市运营商仅占有8%的市场份额,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75%。

“除了市场自身的淘汰机制,行业整合的过程需要依靠并购这一重要手段。

”崔凯说,一个行业的整合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起步——分散的市场里充斥着各种规模的参与者;积累——最大三家厂商的市场份额总和达到30%~45%;集中——三个领先厂商将取得60%的市场占有率;联盟阶段——最大三家厂商将拥有70%一80%的市场份额,行业的资源分置基本完成。

以家电行业的十五年洗牌为例,从1997年到2022年,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这“四大件”中全国有竞争力的品牌经过并购重组,数量已经从315个减少到35个。

而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指政府的宏观调控。

2022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其中关于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意见就提出要以汽车、钢铁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

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

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

1.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时间主题和典型案例名称。

第一次:时间:1887-1904 主题:以横向并购为主,结果是导致了很多行业的高度重视,案例名称:美国工厂并购浪潮,托拉斯组织;第二次:时间:1916-1929 主题:纵向并购,帮助地区性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服务全国市场,案例名称:GEC第三次:时间:1963-1973 主题:混合并购,案例名称:GEC与AEI合并第四次:时间:1984-1990 主题:杠杆收购和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案例名称:merger and Acquistions.第五次:时间:1994-21世纪初期主题: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绿地投资而成为主导方式。

案例名称:波音第六次:主题:2.杠杆收购的主要特征及杠杆收购的历史.财务杠杆的运用将放大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投资的年回报率高于借贷资金的年资金成本时,财务杠杆的运用才会为PE带来企业正常盈利水平之外的“超额”利润。

杠杆收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杠杆收购书籍向借贷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许他们借贷数百万美元去购买那些本来是很勉强的项目(先前是绝不可能的)。

在杠杆收购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杠杆收购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

1988年是杠杆收购的发展巅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

这些通过大局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导致极大的风险,也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

这些所谓的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是因为它们往往用高利率去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无支持力量。

所以,毫不奇怪,一些80年代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灾难,并以借贷人的破产收场。

3.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及流程.优先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50%-60%,由银行提供给控股公司,平衡期限为3-4年;普通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20%-30%,资金提供者获得由控股公司发行的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平均期限为5-8年;自由资金(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本金的20%-30%,PE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获得控股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其中,管理层股份5%-10%)。

并购正在改变中国——著名并购专家王巍关于并购的另类解读

并购正在改变中国——著名并购专家王巍关于并购的另类解读

并购正在改变中国——著名并购专家王巍关于并购的另类解

傅璇;齐芳
【期刊名称】《国际融资》
【年(卷),期】2007(078)004
【摘要】著名并购专家王巍先生自称是他们这些海外归来、食洋不化的海归编译出“并购”这个新词,并从1996年开始编中国并购报告。

王巍先生要给国入讲解的“并购”大到如何从美国发端,到现在的并购全球化,再到“大国的崛起”和“大国的并购热”;小到从战略层面、操作层面,以及道德层面上涉及的道理,对此他用形象的比喻、历史的演绎、百姓的言谈思维,做了一次另类角度的透视,对那些不敢并购或者贸然并购、特别是境外并购的中资企业将大有裨益。

前不久,王巍先生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做了一次有关并购主题的讲座,本刊记者参加了这一讲座,记录下王先生很多精彩观点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傅璇;齐芳
【作者单位】《国际融资》记者;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相关文献】
1.中国:2006年跨国并购的真正战场——专访全国工商联并购工会会长王巍 [J], 石海平;
2.外资并购仍会有大发展——商务部专家解读外资并购新规 [J], 王红茹
3.并购全球视野中国功夫--访国家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巍 [J], 陈国成
4.海外并购考验中国企业智慧--专访中国并购专家王巍 [J], 王巍
5.对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访并购专家、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并购商誉分析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并购商誉分析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并购商誉分析
姜兰平
【期刊名称】《商业观察》
【年(卷),期】2024(10)6
【摘要】企业并购时商誉计量采用“间接法”,并购后商誉减值采用复杂的现金产出单元测试模式,这给管理层带来了较大的自主判断和偏误空间。

无论是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还是从行为财务学理论角度,利益相关者均需对此决策权力进行制约管理。

文章引入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相联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种制度安排通过立体式互相约束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力保并购商誉的处理科学合理,使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总页数】5页(P103-106)
【作者】姜兰平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相关文献】
1.非同一控制视角下并购商誉与股价崩盘风险研究——基于过度自信视角
2.高溢价并购特征与商誉减值及时性——基于并购时管理层过度自信的视角
3.ST数知并购商誉减值分析--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
4.社会信任与并购商誉泡沫的抑制:基于公司治理水平的中介效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并购之后整合之始

并购之后整合之始

并购之后整合之始
王国跃;衡朝阳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 并购是企业获得发展的一种方式.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上升.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达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据美国证券资料公司的统计,1997年全球的并购交易金额达2.45万亿美元,1998年2.62万亿美元,1999年3.4万亿美元.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王国跃;衡朝阳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上海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企业文化对企业并购之后整合风险的研究 [J], 孙学志
2.企业并购之后财务整合问题探讨 [J], 王长娟
3.并购浪潮之后的薪酬整合 [J], 王颖;鲁灵敏;朱卫兵;楼彧
4.浅谈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之后的财务整合 [J], 王涛; 王金梁
5.浅谈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之后的财务整合 [J], 王涛; 王金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并购的运动与规则

2003,并购的运动与规则

2003,并购的运动与规则
王巍
【期刊名称】《上市公司》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去年今日,笔者借《中国企业家》鼓吹“中国并购元年”。

幸而言中,
不仅推动并购的一系列法律条例在下半年纷至沓来,让并购界人士应接不暇,而且“元年”一词也如流感一般地迅速泛滥到各行各业。

对于我们这些仅仅在一两年前还子规啼血般呼唤并购时代的“偏锋”居然如此歪打正着地被挟入“主流”,不免心存忐忑。

以目前社会公众超乎寻常的关注而言,大概用不了多久,
【总页数】2页(P11,13)
【作者】王巍
【作者单位】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1
【相关文献】
1.探析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兼评《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中的反垄断规则 [J], 慕亚平;吴四季
2.并购浪潮何时涌?--2003外资并购高层论坛 [J],
3.谁在驱动本土并购市场前行--2003年中国并购十大事件点评 [J], 窦丁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股权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3]60号 2003年5月28日) [J], 无
5.《中国并购报告(2003年)》中国公司并购全景图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哲学的并购亚洲企业无为而治的并购整合方法打开了一条并购方式的新通道一些亚洲企业在进行并购时,正另辟蹊径,穿越并购后整合的荆棘丛林:它们不进行并购后整合。

在西方企业中,不同的并购交易之间,整合流程可能差异极大,但是,收购方必须尽快进行整合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信条。

否则,从逻辑上说,它们可能在还未能获得并购理应带来的协同效益之前,就已丧失交易的势头。

然而,在亚洲,却有相当比例的收购方企业并不急于成为事必躬亲的管理者。

仅在2009年,就有并购值达1,450亿美元的1,900多宗交易采用这种方式,这一趋势值得注意。

在最近的一次考察中,我们估计,在亚洲所有的并购交易中,大约有一半都远远偏离了合并后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快速实现一体化,最大限度地获取协同效益。

超过1/3的亚洲并购交易只涉及有限的职能整合,而且,其关注重点并不是在各个领域(如采购)获取协同效益,而是将企业的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另外,还有10%的亚洲并购交易完全没有进行任何职能整合。

按照发达市场的标准,这种做法至少是违反直觉的。

如果不能在最初的合并后大改组中获取潜在的协同效益,那么,收购方等待的时间越长,这种希望就变得越渺茫。

例如,通过自然减员方式一个人一个人地逐一替换现有管理团队,可能需要耗时数年。

推迟整合可能会冒重要客户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或削弱人们对合并的信心的风险。

因此,为什么要购买一家企业,然后又基本上把它扔下不管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一些亚洲收购者优先考虑的问题往往与西方收购者明显不同。

亚洲企业的高管更习惯于内生性增长,而不是通过并购进行扩张,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希望尽量减小短期的失败风险。

他们打算用立即获取协同效益的好处来交换开拓新的陌生地域、产品线和能力的优势。

这些缺乏经验的收购者也能借此获得一些喘息空间,使自己可以学习如何在不熟悉的新环境中有效地运营。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收购的是在一个新地域的完整的企业,因此,其价值创造取决于企业的稳定性和企业的增长——而不是取决于(比如说)广泛的削减成本的努力。

然而,这种亚洲式做法也会导致围绕整合工作的一些困难抉择越积越多。

判断它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可能还为时过早。

传统的并购常识表明,对合并后管理采用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很少会是最佳的长期抉择。

那些采取这种做法的亚洲收购者日后可能需要采用更全面的整合计划,而作为推迟整合的后果,这将更具有挑战性。

不过,如果收购方最终成功地实现整合,他们也将降低短期的收购后风险,而不会严重损害其长期利益。

不同的动机欧洲和美国的企业都采用一种通用的整合方法,作为公开上市公司,它们需要满足加强内部管理和提供业绩季报的要求。

投资者通常会预期,很快就有证据表明,管理者正在积极协调整合工作,从而使其产生协同效益。

在讨论整合规划的会议上,很少会听到“放慢节奏”和“谨慎从事”这样的话,尽管在西方分析师当中,日渐激烈的争论正开始认真权衡展示短期收益的压力所带来的风险。

相比之下,亚洲收购者通常感到,向资本市场展示短期成果的压力要小得多。

其原因是,要求提供业绩报告的频率不那么频繁,或具有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如家族控股或国家控股)。

与一般的看法相反,这些并购交易很少是单纯的金融组合投资:在我们研究的所有交易中,除了5%的交易以外,其余都有清晰表达的商业理由,类似于在西方的收购中,可能预期将如何产生协同效益的理由。

有一半的交易所披露的理由是企业扩张,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包括新的地域)4、一个相邻的业务线,或一个相关的业务领域5。

超过20%的交易给出的理由是收购一种新的组织能力;其他18%的交易理由是获取稀缺资源、或垂直整合以确保供应的安全性,或同时包括这两种理由。

采用更少干预的方法,使收购方能够进入自己经验有限,以及管理层感到很难实现全面整合的地域或业务。

因此,收购方面临在投资回报最大化与失败风险最小化之间的两难抉择。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一个在目标企业所在的地域或行业只有很少经验或完全没有经验的谨慎收购者可能有理由判定,与损害并购所希望实现的价值之来源的风险相比,快速整合的弊大于利。

例如,考察一下2006年一家中国工业企业收购一家欧洲企业的案例,就能说明问题。

虽然该行业以往的历次收购中积极进行企业重组的跟踪记录表明,积极重组的这种整合方式可以产生巨大的协同效益,但中国收购者也同样清楚其负面影响。

该企业的总裁认为,没有必要任命一个中国团队来管理在欧洲新收购的企业,因为他注意到许多曾经这样做的中国收购者在其海外投资中都遭到失败。

少插手干预我们研究的许多收购都遵循一种类似的模式:收购方试图尽量减小整合行动的规模和对目标企业的影响,使其大部分业务运营和组织结构保持完整不变。

收购方尽可能做到不碍事,低调行事,只重点关注几项其管理层认为将获取大部分可获得的短期价值的协同效益。

我们观察到这种做法的几个核心要素。

“最简约”的治理结构通常,收购方的目标是实现对其收购企业的有效监督,而不是通过微观管理来取代其对现有生产线管理层的判断。

这种做法的成功例子都涉及到创建一个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将企业现任管理层与收购方的管理团队整合到一起,以及从外部选择和委派管理人员——与私募股权公司可能会重组被收购企业的董事会的做法非常相似。

这种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请看以下3个实例,其中每一个都是亚洲电信部门的跨国并购交易。

收购方用一个在自己董事会里新成立的咨询小组委员会取代了被收购企业的董事会。

该咨询小组委员会主要由独立董事和被收购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组成,专门关注被收购企业的业绩。

收购方委任其本国的首席执行官担任被收购企业董事会的董事长,另外,让被收购企业的高管团队继续运营该企业——收购方没有向被收购企业调派其他管理人员。

收购方坚持要求被收购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必须每天报告战略规划的进展情况。

该首席财务官对这种做法提出批评,认为它没有给被收购企业“完成任务的时间”。

原封不动地维持核心高管团队的完整性亚洲收购者通常会利用被收购企业的现任管理人员,加上挑选的本地雇员,来组建其领导团队。

他们会避免安插自己的员工——尤其是缺乏语言技能或本地经验的人——担任关键职务。

在前面提到的那家中国工业企业的案例中,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团队仍然在位,只发生了一些很细微的变化:实际上,收购方要求高管团队独立制定自己的业务计划,并在集团的层面上,为业务单元的整体战略提供意见。

被收购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继续承担制定和提交其企业战略的职责,但他要定期与母公司的顶级高管会面,以听取意见和获得批准。

显而易见,一家主要的亚洲银行在亚洲各地的其他国家收购规模较小的银行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银行管理层并未强行改变被收购企业原来的管理团队和经营模式,而是将保持其管理团队、业务规划和管理流程的完整性作为优先任务。

当这家主要银行需要替换与并购交易的战略目标无法协调一致的高管团队成员时,它也是通过寻找本地高管,而不是“空降”它自己的员工来取而代之。

正如在此类交易中常见的那样,该银行的高管主要通过与现有管理团队进行协调磋商,来管理被收购企业。

这种协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业绩潜力和企业的优先任务上,避免进行具有干扰性的详细审查,或为立竿见影出成果而施加压力。

只盯几项关键业绩指标对并购交易采取宽松放手方式的亚洲收购者,通常通过跟踪监测一组数量非常有限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来管理被并购企业。

上面提到的那一家中国工业企业所采用的整合方式显示了这种模式的极端形式。

亚洲收购者的高管们主要关注协同效益的几个重点来源,争取在少数几种举措上(如联合采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不是将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在范围广泛的项目组合上。

这些高管通过仅仅5项关键绩效指标,以及通过在季度和年度规划流程中,对收购目标和战略方向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对话,来管理被收购企业。

收购方需要监测的数据量主要取决于所在的部门:在我们研究的一些工业企业并购交易中,一种包括少至5~10项评价指标的记分卡是讨论业绩的基础。

与此相比,在一些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中,收购方则采用了一种内容非常详细和丰富的记分卡。

在初期,明确应该跟踪监测哪些指标,或许要比监测数据的范围更重要。

例如,在1997年日本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收购案例中,由于没有建立跟踪监测运营计划的明确流程,结果,当被收购企业发展受挫,母公司的高管们反应迟钝地发出警告和进行干预时,却为时已晚。

有限的后台整合为了调整关键业绩指标和解决数据可靠性的问题,亚洲收购者要对被收购企业的后台职能进行初步审查。

但是,收购方企业资源规划平台的全面转移并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相反,亚洲收购者发现,如果用一个范围更小的数据采集系统也能生成所需要的管理信息,这种方法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而且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少干预并不意味着不干预。

在大多数情况下,收购方会组建一些团队——由它们自己和被收购企业双方的人员组成——来研究具体的、有限的获取协同效益的机会(如技术转让或交叉销售)。

这种方法为双方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而不会拿结果冒太大风险。

西方的读者也许会问,这种亚洲方式是否仅仅形成了一种过渡结构,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面整合。

在这个阶段,要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

在我们考察的并购交易中,这些对初期整合进行了限制的企业随后都没有继续进行全面的、传统的整合。

此外,这些企业都没有制定具体的全面整合计划——在某些案例中,甚至在完成收购几年以后,仍然如此。

在我们考察的这些交易中,尽管所有的收购方都对这种方法已经实现了足以证明其收购物有所值的协同效益而感到满意,但它们也含蓄地接受了该方法暂时限制了任何容易量化的好处这一现实。

可以想象,他们可能会无限期地继续持有这些企业,而不会对其进行全面整合——或最终它们也有可能实施全面整合。

不过,考虑到这些亚洲收购者的跨国交易量不断增大,以及在亚洲企业中,跨出国门进行海外收购的愿望日益强烈,我们可能还会继续看到更多此类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