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66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人教版 (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人教版 (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春暖花开B. 井底之蛙C. 一箭双雕D. 开门见山答案:B2. 下面哪个句子中没有语病?A. 你好,我不是来晚的。
B. 星期天我们去了长城。
C. 她是我认识的那个人。
D. 上了初中,作业比以前多了。
答案:C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比喻?答: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点明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使文字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请举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我喜欢古人所说的"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句句子。
它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让人感叹光阴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性。
三、阅读理解请参考附件中的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从文中可以了解到的人物的特点是什么?答:根据文中描述,该人物勇敢、聪明、有责任感,并且乐于助人。
2.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文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下面两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写作:1. 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本书,并说明理由。
2. 谈谈你对友情的理解。
答:我选择题目1进行写作。
我最难忘的一本书是《小王子》,这本书通过一个小王子的冒险故事,讲述了关于爱、友情、责任等主题。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并且带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感悟。
这本书的精彩故事和深刻思想使它成为我永远难以忘怀的一本书。
以上是本次期中考试试卷的文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考试顺利!。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附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滕王阁盛会上,面对众多前辈,XXX挥笔疾书,转瞬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立现笔端,如朝阳喷薄而出。
B.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不要求全责备记者,而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与他们交朋友,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C.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出现了上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一代代的赶马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D.一年内,XXX与XXX总统共举行了五次双边会谈。
如此频密的高层接触,在双方对外关系中并不多见,在国际上也属凤毛麟角。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今年参保者弃保达到3800万人,这种行为不仅将使劳动者个人的养老水平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冲击。
B.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D.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旨在以保障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公共利益为目的。
3.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XXX结,今来白露晞。
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XXX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A.④⑤①③⑥②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③②D.⑤④①③⑥②4.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
如七十六回,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馆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写黛、湘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绝妙好辞。
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园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园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说明:卷面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考查(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君子生非异也。
C.赢粮而景从。
D.人非生而知之者。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有席卷天下,包括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3.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___名谊,洛阳人也。
他十八岁时,因为能诵诗属书而闻名于郡中。
当时___为河南守,听说他很有才华,就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
___皇帝刚刚登基,听说河南守___是天下第一,便征召他为廷尉。
___曾研究事务,因此他说:___虽然年轻,但通晓诸子百家之书。
___召他为博士。
当时___年纪还很小,执笔写下的议论老师们都说不出口,而他却能为之所对,每个人都非常满意。
其他学生们因此认为他很有能力,但自己却做不到。
___非常欣赏他,便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了太中大夫的职位。
___认为,汉朝在孝文二十多年时期内,天下和平,应该改正朔、更改服色、制定法度、规定官名、兴办礼乐。
于是他详细制定了事仪法,色彩以黄色为主,数字以五为主,官名全部按照秦朝的法度制定。
___刚刚登基,还没有时间思考这些事情。
所有的律令都是___制定的,包括诸侯都归国,这些议论都是由___生发起的。
于是天子商议让___担任公卿之位。
___、灌、东阳侯、___之等人都对他不利,短暂地批评___说:“洛阳的人年轻,初学之时就想掌握权力,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也对他疏远,没有采纳他的议论,只是让他担任长沙王太傅的职务。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
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
关于共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
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
”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
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
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逊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
所以我们说鲁滨逊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种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
简言之,鲁滨逊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
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这是共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代表性。
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8:00—10:30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些好的文艺作品为何能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祛除了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了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亲身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像,看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淳朴民风、热情态度、勤劳创造和真实情感,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精神高大的大众群体,寻到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因而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首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
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
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
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上个世纪,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忘怀。
我们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崇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格,因为这部作品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
《老炮儿》之所以一炮打响,就是因为它呼唤的是对“规矩”的回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
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
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青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
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
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
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
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
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
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
朱雀门东西各有五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
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
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
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
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
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试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5题各3分,6题6分,共21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怯.弱(qiè)纨绔.(kù)戏谑.(xuè)敛气屏.声(bǐng)B.拓.片(tuò)负疚.(jiù)悚.然(sǒng)沸.反盈天(fú)C.吞噬.(shì)脊髓.(suí)撬.开(hào)韬光养晦.(huì)D.石栈.(jiàn)朔.漠(sù)迁谪.(zhé)群山万壑.(hè)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洗漱纳罕孽根祸胎懵懂顽童B.寒喧踌躇惴惴不安瘦消不堪C.残骇桅杆司马轻衫咀嚼赏鉴D.抚赝缭倒恬然自安赴汤蹈火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2)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缄默(jiān mò)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倔强(jué jiàng)踌躇(chóu chú)C. 踌躇(chóu chú)徜徉(cháng yáng)蹉跎(cuō tuó)D. 倔强(jué jué)峥嵘(zhēng róng)缄默(jiān mò)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B. 他虽然年轻,但工作能力很强。
C.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理想”,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D. 风轻轻地吹,云慢慢地飘,鸟欢快地唱。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
B. 学习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
C. 学习是苦还是乐?这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D. 学习是人生的阶梯,这是众所周知的。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学习是人生的阶梯,这是众所周知的。
C.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
D. 学习是苦还是乐?这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44分)1.(19分)材料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即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莱特。
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莱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就读《哈姆莱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莱特形象也有变化。
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
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
“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
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
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莱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的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张江《强制阐释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
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
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
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
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27分)1.(12分)材料一: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总数已达2160处,包括了中国古建筑的各种类型,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一代代人接续传承,通过科学解读古代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其成为可信的史料,融入历史、文化和社会研究之中,产生更大的学术价值。
自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以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5058处,是从全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层层遴选出来的。
无论是5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都是历史的印记,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古代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中存世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文物类型。
(摘编自《感知古代建筑的“生命”》,人民网2020 年10月22日)材料二:据报道,国内一些地方存在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从中牟取暴利。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所有经政府认定的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县市级不可移动文物都属于不得拆除、买卖和迁移的范围。
文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因,如果损毁就失去了传承文化的载体。
即便是古宅或其他古建筑可以从甲处迁移到乙处,表面上也输出和传播了文化,但是由于古建筑的不可仿制性和独特性,异地拆迁后,古建筑可能受到毁损。
许多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基本上采用的是榫卯技术和工艺,要原样恢复可能很难。
若掺杂进现代建筑技术和工艺,如用铁做房屋内柱、梁和屋架,就会使古建筑走样。
另外,遗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本身,还应该包括它的生存环境。
古宅一旦撤离原来的文化环境,就会遗失不小的价值。
(摘编自《别让被倒卖的古建筑四处流浪》,《中国青年报》2020 年12 月9 日)材料三: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只有一些部门文件。
个别省份如贵州、福建、江西制定了传统村落的保护条例,但大部分省份尚未出台。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B. 蹉跎(cuō tuó)C. 徜徉(cháng yáng) D. 恣意(zì y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B.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C. 踌躇满志D. 蹉跎岁月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恣意妄为,不顾后果。
B. 面对困难,他总是踌躇满志,勇往直前。
C. 他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D. 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乐此不疲。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B. 他虽然失败了,但是没有放弃。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D.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温暖。
B. 他像一只猛虎,勇往直前。
C. 她的眼神如同星辰般璀璨。
D.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登高》)- “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7. 请填写下列成语的后半部分。
- “前人栽树,__________。
”- “________,后人乘凉。
”8. 请填写下列名言警句的出处或作者。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________》。
- “______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三、阅读理解题(共30分)9.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文言文材料略)(1)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2)请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3分)(3)请分析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分)10. 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问题。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考试用时: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放诞.(dàn) 跬.步(kuǐ) 囊.括四海(nánɡ) 弃甲曳.兵(yè)B、孝悌.(tì) 笑靥.(yàn) 转轴拨弦.(xián) 刨.根究底(páo)C、阡.陌(qiān )炮.烙(páo) 扪参.历井(shēn) 畏葸.不前(sī)D、谬.种(miù) 间.或(jiàn) 一夫作难.(nán) 锲.而不舍(qiè)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洗漱纳罕孽根祸胎懵懂顽童B、寒喧踌躇惴惴不安无与论比C、残骇桅杆撒手人环咀嚼赏鉴D、抚赝缭倒恬然自安地崩山摧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了。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登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C.《黄鹤楼》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
D.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B.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显示,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
C.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的看法是否定的。
D.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中掌握我们的命运。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翻译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8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命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1)风雨兴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B.(1)锲而.舍之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1)輮使之.然也 (2)渺沧海之.一粟D.(1)用心躁也. (2)声之宏也.类有能8. 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3分)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9、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3分)(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3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共1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1、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这两联加以分析。
(8分)12、古诗文默写(每空一分、共6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
(2)同是天涯沦落人,。
(3)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天下云集响应,。
四、现代文(论说类、实用类)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
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
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 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
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用棍子、“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
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 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
赖特发现,北极熊的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
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选自《动物游戏之谜》,有删减) 13、下列对文中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演习说”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排演或演习以后可能出现的生活,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将来要掌握的“技能”和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B.“自娱说”认为,因为动物需要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所以会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某种调剂和补偿。
C.汉斯·特贝等认为,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对动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保尔·赖特等认为锻炼在动物游戏中的意义是最主要的。
14、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15、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
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A.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B.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D.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母亲种过的土地孙成凤每次往田里运肥之前,母亲都要用农具把肥料再倒上两三遍,然后把倒过的肥料堆起来,捂上三五天,直到肥堆里逸出一种淡淡的甜香才运往农田。
母亲说,其实土地是很爱干净的,你看,不管把多么脏的东西撒到田里去,只用一个季节的光景,那些脏物就不知去向了,土地还是原来的样子,找不到一点被脏物污染的痕迹。
母亲说,那些脏物是被土地悄悄打发掉了,什么也别想弄脏了她。
母亲把农家肥运到田里,整块地就浮着一层甜香。
庄稼被甜香浸润着,枝叶舒展得很开,在原野的风里,像一群翩翩起舞的绿色天鹅。
母亲说,你看,种田就应该这样种,土地不欠你的,却给你结出吃的、穿的,让你过服服舒舒的好日子,土地疼你,你要尊重土地,别把土地不当人看……母亲好几年不说关于土地的事了,母亲走了。
走了的母亲就葬在母亲种过的土地里。
平坦的土地上隆起一个土包,如同发酵过的土地结出的一个硕大的果实。
如今,我种着母亲种过的土地。
这是一片平坦的田块,如果不是堆了母亲的一个坟包,无论从哪个方向浇进水去,井水都能均匀地走过,不会出现一个洼坑,也不会浇不到一棵庄稼。
母亲把这块土地伺弄了好多年,这块土地给了我们全家的温饱,使我从一个蹒跚学步的稚子成为一个壮实的青年。
自母亲给我断了奶之后,我就开始咀嚼这片土地结出的五谷了,并背着用她结出的粮食做成的煎饼,走过了一段漫漫旅程。
我究竟有多少回背着这样的煎饼行过千山万水,多少回背这样的煎饼战胜了一次次人生的逆境,无论如何也没法算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