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_毛琼蕾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免疫力下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各种抗真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真菌细胞壁结构和代谢途径的不同,以及临床上真菌感染治疗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对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中心广谱抑制真菌生长的机制不同,抗真菌药物被分为多个类别,常用的包括聚醚、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和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聚醚聚醚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难治性真菌感染。

它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管道和保护体内细胞组成从而抵抗真菌的侵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聚醚类药物AmphotericinB,该药物除了广谱活性外还具有较低的毒性,能更好地治疗暴露于恶劣环境下的真菌感染。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减少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目的。

研究显示,氟康唑在多种真菌感染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伏立康唑则可以达到对多种真菌的广泛覆盖。

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在人类免疫系统低下时,部分致病真菌可通过侵入抑制细胞膜合成的药物Tamoxifen来避免清除。

Tamoxifen通过靶向细胞膜信号通路,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同时,Tamoxifen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免疫系统来提高其面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基左旋甲状腺素和巴豆酸。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来阻碍其繁殖,并通过诱导真菌自噬到达快速凋亡的效果,发挥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包括二氢吲哚和碘化钾。

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廛睦痘生挂痘2Q!Q堡≥旦筮!兰鲞箜!期』旦!婴!1212赶塑堕!!望曼!塑!垒碰:丛型2Q!Q:!堂:丝:堕垒!・综述・23Retruviruses,2008,24(5):733—742.[21]TuYQ,WanghIJ,YaoJ,eta1.Hunumimmunodefieiencyvirus一1genotypiedrugresistanceamongvolunteerblooddonorsinYunnan,China【J].Transfusion,2009,49(9):1865-1873。

[22]GunD,DingN,XuY,eta1.Near柚卜lengthgenomecharacteriza-tionofanHIV—lCRF0l—AE6tl',aininJiangsu,China:evidenceoftwoin-dependentintroductionsfromFujian[J]。

AIDSRasHumRetrovituses,2009,25(6):619-623.[23]冯铁建。

赵广录,陈琳,等.深圳市HIV一1毒株的流行状况[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5):637-641.[24]GunH。

Wei.IF,YangH,eta1.RapidlyincreasingprevalenceofHIVandsyphilisandHIV一1subtypecharaeterizalionamongmenwhohavesnwithmeninJiangsu,China[J].SexTranmDis,2009,36(2):120一125.[25]刘翌.艾滋病病毒分子‘哑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146—150.[26]GunH,GunD,WeiJF,eta1.FirstdetectionofanovelHⅣtypelCRF07_AE/07_BCrecombinantamong卸epidemiolngieallylinkedcohortofIDUsinJiangsu,Chirm[J].AIDSResHumRetrovirusea,2009,25(4):463-467.[27]黄海龙,刑辉,马鹏飞,等.中国HⅣ一l主要流行重组株B/C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序列特征分析C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390-392.【28]WangL,ZhengXW,QianHZ。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的 哇类 物, 三 药 其浓度 9 L 抑菌 达9 。 夕户/ 时的 率 5 在 m %
一项针 对侵人性真菌感染的双盲 多中 预防 、 心 性临床试 验中 60 接受造血 ,0名已 干细胞移植(sT且患 HC ) 有移植 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接受泊沙 康哇预防 性治痣 对照 药物 为氟康哇. 试验结果表明, 康哇( m ,s对曲 泊沙 2 g q ) 霉 o h 病的预防作 用明显优于氟康哇( m /。 外进行的2 4 g )另 0 d 项标签公 、 开 非随机、 心临床试验评估了 沙 多中 泊 康哇口 服混悬 剂用于侵人性真菌 感染的补救性治疗的 疗效, 并 证明泊沙康哇对接合菌具有体内外活性。 该试验采用的 给药剂量为 0 m (d 0m ( d 所得总存活率为 20 g i或40 g i , q) b ) 9( 9 7%1 似 在中 2 / 枢神经 C s 霉病小鼠 系统( ) N 曲 模型中 进 行的 试验表明, 52或1 m / 的泊 康哇口 体内 给予 , 5 0 g g k 沙 服混悬 剂能有效地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一项临床试验 评价了 泊沙康唾对遭受浸入 性真菌感染并患有难治性疾 病或对传统治疗方案不能耐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受 试者连续1 年接受泊沙 康哇口 服混悬剂8 m / 0 g 治泉 对 d 隐球菌 膜炎和由 性脑 其他真菌引 起的C S N 感染的治 疗成 功率 为 % 0% 而且患者 分别 4 和5 , 8 对本品的 耐受性良 好, 故建议 将泊沙康 服剂用于经传统抗真菌药 哇口 物治疗失
・ 6 4 2
M r N 记 o 六 t i. ,加7v i 8N . 自 i o 5 n 』由o “ 2 , 2, O6 d t o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黄金竹 编译 母连军 审校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抗真菌药;,,多烯类;,,三唑类;,,棘白菌素类摘要: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

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

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的曲霉存在。

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

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AmBisome、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elect、两性霉素B胶样分散体Amphotec、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

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抗真菌药;多烯类;三唑类;棘白菌素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

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

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

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着疗效[6]。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真菌感染。动物研究和临床数据表明氟立康哩是安全 的, 有很好的耐受性, 但是对非致盲的视力障碍和药物
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监控。
20 年 5 D 月 F A批准氟立康哇( ed2) 02 V n, 3包衣 片为广谱口 服剂, 也可制成供静脉输注用的冻干颗粒 剂, 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欧洲也已批准氟立康
21 烯丙胺类化合物 . 烯丙胺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是可逆地抑制角鳖烯环 氧酶( 即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从而导致细胞 , 内角鳖烯的累积, 进而阻碍新的固醇合成并且降低了 膜麦角固醇的浓度。其最有名的化合物是特比蔡芬 ( 兰美舒, )它即 1 , 可口 9 服又可局部用药以治疗皮肤真 菌感染。特比 蔡芬有很好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其马 来酸盐可用于治疗全身和局部真菌感染, 特别是真菌
( C 00[/L 和抗平滑念珠菌 ( C MI < 6gm ) .t MI =
01 u/L活 苯 喃 合物在鼠 . 5 m ) 性。 并吠 类化 2g 全身性 念
珠菌病模型中有抗菌活性, 最初报道苯并吠喃( R一 O 0 - 691) N一 9 40 , 是 1 肉豆寇酞转移酶抑制剂。迈诺醇 (2和其他氢化茶环型结构的化合物具有体外抗念珠 1)
1 现有抗真菌化合物和技术
疗效呈正值,L P D一18 1 也对由耐氟康哇菌株引起的
感染有效。
12 肤类和聚合物类化合物 . 环肤S - 2() 824具有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F2
其他已 报道的环肤和西洛芬净也具有体外抗真菌活 性。 从位于唾液沾蛋白糖蛋白MU 7 C 的M C 1 UD 结 构域中获得的新多肤也可从带有 C末端的 MU 7 l CD 蛋白中获得, 此多肤携带净正电荷, - 0 由8- 个氨基酸 2 组成。 据报道, 一类含有 D A结合阳离子聚杂环分 N 子的抗真菌化合物具有抗念珠菌株活性, 先导化合物 G - 26 L 079 对念珠菌具有杀菌活性。另据报道, 4 一 个由 代谢作用改进的衍生物 G 一 612 L 634 具有抗念珠 菌、 一些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的活性。该化合物对镰 刀菌、 皮肤真菌和某些特有的二形真菌具有杀真菌活

真菌耐药性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真菌耐药性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过 长 时 间 暴 露 于 一种 唑类 药 物 中 会 导 致 小 同 唑 类 药 物 之 间 的 交
叉耐药 。
日前 已经克隆得到编码 1 4 D M 的基因 , 并定为 E R GI 1 基闵 。 E R G1 1 基 因的突变 与过度表达均可使 1 4 D M结构发生改变 , 从 而
菌 药物 和研 发 新 型 抗 真 菌 药物 提 供 用 药 策略 及 理 论 指 导 。 关键词 : 抗 真 菌 药物 ; 真菌耐药; 进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R 9 7 8 . 5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4 9 3 1 ( 2 0 1 4 ) 0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9 4—0 2
真菌耐药性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 究进展
赵文艳 , 严子禾
( 江苏 省无锡 市 第二人 民 医院 , 江 苏 无锡 2 1 4 0 0 2 )
摘要 : 目的 概 述 真 菌 耐 药 的作 用机 制及 新 型 抗 真 菌 药 物 的研 究 现 状 和 发展 趋 势 方 法 对 国 内外 相 关 文 献 进 行 综 述 , 着 重 介 绍 真 茼 耐 药 性 产 生 的 机 制 以及 新 型 抗 真 菌 药 物 的 研 究 进展 结果 和 结 论 了解 真 菌耐 药性 的 发 生 机 制 和 其 耐 药性 的现 状 , 为 临 床 合 理 使 用抗 真
近年 来 关于 真菌 对 哗 类 药 物 的 耐 药 机制 研 究 比较 多 。 目前 多 数学 昔认 为其耐 药机制 主要有 : 唑 类 药 物 的靶 酶 1 4 D M 发 生 改
变, 包括基 因突变 导致 靶酶 与药物 的亲和力 降低 , 以及靶酶 的过
度表达I I ; 耐 药 菌 细胞 膜 上 外 排 泵 基 因 的过 度 表 达 I 。 1 ) 唑 类 药物 的靶 酶 发 生 改 变

真菌耐药性研究现状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真菌耐药性研究现状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关键词 :真菌感 染;烟 曲霉 ;非 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属 ;唑类 ;棘 白菌素;耐药性 ;机制 ;新型抗真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 :R9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51(2018)05 0363.06
1 前 言 抗 真 菌 药物 的 耐 药 性逐 渐 被 临床 医生 所 重 视 ,
尽 管 白色 念 珠 菌 是 从 念 珠 菌 病 感 染 者 体 内分 离 出 的最 常 见 致 病 菌 ,但 是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由其他 念 珠 菌 属 引起 的感 染 也越 来 越 受 人 关 注 ,包 括 光 滑 念 珠菌 (C glabrata)、近平 滑 念珠 菌(C.parapsilosis)、 热 带念珠 菌 ( tropicalis)以及 来 自不 同 区域 的其他 念 珠 菌 属 。值 得 关注 的是 , 非 白色 念 珠 菌 属 的耐 药 性 呈 上 升 趋 势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报 道 称 :非 白色 念 珠 菌 属 对 氟 康 唑 类 的 耐 药 性 是 抗 真 菌 耐 药性 最 普 遍 的类 型 。一 直 以来 ,氟 康 唑 不 仅 价 格 便 宜 、 而且 有 良好 的耐 受 性 且 便 于 患 者 使 用 ,然 而 ,氟康 唑 耐 药 性 的 出现 推 测 其 他 唑 类 药 物 也 可 能 已经 产 生 耐 药 性 ,氟 康 唑耐 药 机 制 有 可 能是 病 原 微 生 物 对 药 物 的 敏感 性
收稿 日期:2o18—08—02 作者简介:向小洪,讲师,主要从事病原真菌耐药性及新 型抗菌药物靶标研究 。
364
W 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2018,Vo1.39,N o.5
降低 ,ERGll基 因编 码 的 羊毛 甾醇 1,4 一脱 甲基 酶 , 降低 。对 临床 分 离得 到 的耐 药 光 滑 念 珠 菌 菌 株 的检

真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一个崭新的问题)

真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一个崭新的问题)

真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一个崭新的问题)Macu.,AB;虞瑞尧
【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
【年(卷),期】1992(014)001
【摘要】一、抗真菌药有: 1.多烯类抗生素(polyene anti biotics): (1)制霉烯素(nystatin),(2)匹马霉素(natamycin),(3)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2.非多烯类抗生素(nonpolyene antibiotics): (1)灰黄霉素(griseofu lvin),(2)合成药(synthetic drugs). 3.氟脲嘧啶衍化物(fluorpirimidine derivative):5-氟胞嘧啶. 4.咪唑类衍化物(imidazole derivatives): A.唑类(azoles):(1)克霉唑(clortimazole),(2)咪康唑(miconazole),(3)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Macu.,AB;虞瑞尧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5
【相关文献】
1.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静媛;李红宾;祈文瑾
2.2008-2009年我院痰培养真菌及其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的分析 [J], 赵凯
3.新型隐球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性观察 [J], 陈梅根;陈红岩;李智文
4.酶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 [J], 孙长贵;曾贤铭;杨燕;
5.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一个新问题 [J], Macu.,AB;席丽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相关耐药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相关耐药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相关耐药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吴永琴;应春妹【摘要】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随着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广泛应用,白念珠菌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分离株也逐渐增多,已经成为临床抗白念珠菌治疗的棘手问题.现就白念珠菌唑类药物相关耐药基因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便在转录调控层面寻找新的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靶点及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1)009【总页数】5页(P739-743)【关键词】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基因;调控机制【作者】吴永琴;应春妹【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11;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4白念珠菌是一种寄居在正常人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部位的酵母样真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广泛、大量的使用及肿瘤放疗和化疗患者的增多等,白念珠菌感染逐年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氟康唑等唑类抗真菌药物由于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安全性被广泛用于临床抗真菌治疗,但反复大剂量、长疗程的应用导致了具有多种耐药基因的白念珠菌耐药菌株的产生,这使临床治疗白念珠菌感染变得非常棘手。

近年来,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有了许多新发现。

通过对白念珠菌耐药基因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有望在转录调控层面找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同时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本文就白念珠菌的耐药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白念珠菌细胞膜上的外排泵活力增强是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此机制通过外排药物及减少药物摄入来降低胞内药物浓度,从而导致耐药。

有报道显示在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中,以外排泵形式耐药的菌株占主要部分[1]。

介导耐药的外排泵跨膜转运蛋白根据外排机制和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2类:拥有ATP结合盒结构(ATP-binding cassette,ABC)的转运蛋白超家族和主要易化载体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2]。

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喻玮;楼亚玲;裘云庆;潘红英【摘要】侵袭性曲霉病是由致病曲霉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烟曲霉,而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首选.目前己上市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伊沙康唑.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威胁.其中,Cyp51A蛋白突变、外排系统高表达以及环境耐药机制等多种因素都参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因此,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以期为耐药监测、耐药菌控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8(043)007【总页数】5页(P801-805)【关键词】曲霉菌;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Cyp51;Cdr1B;串联重复【作者】喻玮;楼亚玲;裘云庆;潘红英【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杭州310003;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杭州3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8;R978.1近30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的临床危害日益增大,这主要与接受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数量增加有关[1]。

在丝状真菌感染中,曲霉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目前可用于治疗曲霉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分为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和嘧啶类4类。

其中,唑类是治疗和预防曲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然而,自1997年首次报道伊曲康唑耐药烟曲霉以来,曲霉菌的耐药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2-4]。

有关研究认为,曲霉菌感染患者在长期暴露于亚致死浓度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后,会明显导致耐药菌的出现[5]。

真菌多药耐药外排机制的研究进展

真菌多药耐药外排机制的研究进展

真菌多药耐药外排机制的研究进展康烨;周密;阎澜【摘要】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characterized by the simultaneous acquisition of resistance to chemically and structurally different drugs ,has caused antifungal treatment failure .This review focused on recent progress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drug resisitance associated drug efflux transporter superfamily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he opportun-istic fungal pathogens Candida albicans ,Candida glabrata ,and Aspergillus fumigates ,along with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efflux pump and the regulatory networks involved .Investiga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and their impact on drug resistance may lead to strategies to overcome fungal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improvement of drug efficacy .%真菌多药耐药性是指真菌细胞对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药物同时具有耐药性的现象,是导致临床抗真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综述了酿酒酵母、条件致病真菌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和烟曲霉中多药耐药相关转运蛋白、药物外排机制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了解真菌多药耐药性的机制、探讨克服多药耐药性的策略和提高抗真菌药物的药效提供参考。

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与干预方案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与干预方案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与干预方案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之一。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与广泛的抗菌药物使用、人们的不合理用药习惯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以及针对耐药性的干预方案的研究进展。

一、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1. 基因突变抗菌药物耐药的一个主要机制是细菌基因的突变。

细菌的基因组是非常灵活的,这使得它们可以迅速适应环境压力,包括抗菌药物的压力。

由于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药物靶点的结构改变,或者是改变细菌的药物转运通路,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作用,因此基因突变在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抗生素降解酶某些细菌可以产生降解酶,这种酶能够将抗菌药物分解为无效的代谢产物,从而减少药物的疗效。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被β-内酰胺酶降解,引发细菌对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3. 药物靶点的变异细菌可以通过改变靶点的结构或数量来降低抗菌药物的结合能力。

例如,靶点位点的突变可以减少药物与靶点的亲和性,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干预方案的研究进展1. 发展新的抗菌药物目前,为了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威胁,许多研究工作都致力于发现和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这些新药物可以针对耐药性机制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如通过破坏新的耐药性酶、抑制耐药基因或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膜形成等。

2. 应用联合疗法联合疗法是一种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的策略,其通过同时攻击细菌的多个生存机制来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耐药性基因的选择压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失败的风险。

3. 发展新的治疗策略除了药物的研发,还有一些新的治疗策略被提出来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破坏耐药基因,或者开发新的疫苗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

4. 促进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和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管理的认识,能够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从而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抗真菌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抗真菌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抗真菌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王玉琼;廖国建
【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
【年(卷),期】2021(46)12
【摘要】随着侵袭性真菌病例的增加和病原真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的需求非常迫切。

幸运的是针对致命真菌威胁的新药正在涌现,给予了医生新的工具来对付那些难以解决的真菌感染。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处在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olorofim、fosmanogepix、rezafungin和ibrexafungerp的药物概况、临床适应症和药物作用机制等相关情况。

【总页数】6页(P1078-1083)
【作者】王玉琼;廖国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5
【相关文献】
1.克柔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研究进展
2.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3.抗真菌新药卡泊芬净在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4.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靶点及新药研发进展:我们还有新武器吗?
5.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姚婉玉;梁伶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0(016)005
【摘要】近年来随着真菌感染频率的增高,唑类抗真菌药物随之被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治疗中,但耐药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难题之一.真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于某些靶酶及耐药基因表达的增加造成的.文章着重介绍真菌唑类药物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以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使用唑类药物和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用药策略及理论指导.
【总页数】5页(P665-669)
【作者】姚婉玉;梁伶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6.6
【相关文献】
1.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潇;龙腾腾;郭春丽
2.烟曲霉的微管蛋白基因鉴定及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J], 邹自英;刘媛;曾平;朱冰
3.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惠平
4.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喻玮;楼亚玲;裘云庆;潘红英
5.白假丝酵母菌耐药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应用相关性分析 [J], 周陈西;刘孟娟;毛彩萍;王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魏冰;刘锦燕;史册;项明洁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
【年(卷),期】2014(029)009
【摘要】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由于抗真菌药物的长期滥用,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逐年增多,耐药现象已经成为药物治疗的难点.目前,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包括:ERG11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导致的靶位酶的改变、多药转运蛋白过度表达、细胞应激反应和生物膜的形成等.现就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作简单归纳.
【总页数】4页(P978-981)
【作者】魏冰;刘锦燕;史册;项明洁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放免检验科,上海2000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放免检验科,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5
【相关文献】
1.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中生物膜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史册;刘锦燕;魏冰;项明洁
2.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惠平
3.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卫彦;陆慧君;张新成;邓旭亮
4.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纪凌云;周爱萍;马俊;金宁;谭光坤;吴文娟
5.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J], 王文莉;王端礼;李若瑜;朱立煌;李世荫;王晓红;万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文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12(33)16
【摘要】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同时耐药菌株的发生逐渐增多。

白假丝酵母菌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原真菌,对一线唑类抗真菌药物经常出现耐药。

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多样性与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是治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失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认为假丝酵母菌耐药与多种分子机制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麦角甾醇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的变化造成的膜成分的改变;编码药物外排泵的基因表达增加;生物被膜的形成。

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做过研究,本文现就此问题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2515-2516)
【作者】张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成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刘林波;李亚婷
2.白假丝酵母菌对吡咯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李春;王中新
3.外阴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杨丽娜;祁文瑾;肖虹
4.临床分离光滑假丝酵母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J], 董丹凤;江岑;章黎华;李贞;
彭奕冰
5.唑类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研究进展 [J], 刘丹;邢丽枝;杨心茹;罗伟;何荣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席丽艳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卷),期】1989(015)004
【摘要】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治疗中一些易于造成真菌生长的不当操作、肠道外营养供应、癌症、艾滋病等。

复发性和难治性真菌感染也常有报道。

真菌是一种与其宿主有相似结构和代谢过程的真核生物。

【总页数】4页(P211-214)
【作者】席丽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5
【相关文献】
1.克柔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研究进展 [J], 宫婷婷
2.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潇;龙腾腾;郭春丽
3.抗真菌药物耐药现状及机制研究 [J], 石荟;商艳;李强
4.烟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现况 [J], 李若瑜;刘伟;乔建军
5.克柔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乔祖莎;冯文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2012年我院深部抗真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2010~2012年我院深部抗真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2010~2012年我院深部抗真菌药使用情况分析毛亚佩;李婷;卫英【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of deep antifungal drugs in our hospital,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medication. Methods The defined daily dose (DDD) was used as the unit.The usage figure and consumption sum of deep antifungaldrugs,DDC,DUI and AUD were analy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2. Results The kinds, usage figure and consumption sum of deep antifungal drugs were increasing over the 3 years.The consumption sum of Fluconazole wa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0% of all deep antifungal drugs in three years.And the antibiotics use densities (AUD) of deep antifungal drugs presented clearly growing trend. 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deep antifungal drugs,the causes should be further analyzed.%目的:对我院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毛琼蕾陈小清房月近年来,随着抗真菌药、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条件致病菌感染发生率急剧增加,真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加重。

耐药真菌所致的深部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抗真菌研究面临克服真菌耐药性的问题。

本文按耐药机制发生的频率,综述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前研究认为,真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真菌细胞内药物累积减少;(2)药物靶酶产生增多或靶酶结构改变;(3)靶酶的缺失,导致细胞代谢途径的改变;(4)生物被膜形成;(5)细胞壁的合成障碍;(6)细胞应激反应[1-2]。

耐药菌株的各种耐药机制既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两种或多种机制同时起作用。

一般情况下,参与耐药的机制越多,耐药程度越重[3]。

一、耐药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的降低研究发现敏感念珠菌细胞内唑类药物的浓度约是细胞外药物的浓度的3倍,而耐药菌株胞内唑类药物的浓度反而约为胞外的一半[4]。

目前多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耐药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的现象:(1)真菌膜通透性减低,使可进入胞内的药物减少。

(2)细胞膜上参与药物外排有关的运载蛋白的表达上调,是现在认为许多耐药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比较明确的与外排泵有关的运载蛋白有两大类,一类是含ATP结合区的ABC转运蛋白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ABCT),其中Cdr1p(candida drug resistance protein)和Cdr2p是对唑类药物产生耐药最主要的ABCT[2]。

CDR1为白色念珠菌中最先发现的外排泵基因。

大多数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株中均发现CDR1超表达[5]。

Cdr1p的表达使白色念珠菌产生对氟康唑耐药性比Cdr2p的表达影响更大[6]。

Cdr2单独破坏株并未显示对唑类药物高度敏感,Cdr1和Cdr2同时破坏株显示对唑类药物高度敏感[7]。

研究发现特比萘芬的耐药性也与外排泵有关。

白色念珠菌在特比萘芬的作用下,细胞内Cdr1和Cdr2的表达会相应的上调[8]。

以前认为菌株对卡泊芬净耐药与外排泵无关,但有文献报道ABCT中Cdr2p的过表达会导致对卡泊芬净耐药[9]。

另一类是通过电化学势能进行被动转运药物的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

研究较明确的与真菌耐药性有关的MFS蛋白主要是Mdr1p。

Schubert等[10]研究发现念珠菌中MRR1(multidrug resistance regulator)基因序列单个核苷酸的替换或小框架的缺失,相应的Mrr1p氨基酸DOI: 10. 3877/cma. j. issn. 1674-0785. 2013. 14. 110作者单位: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毛琼蕾、房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小清)通讯作者:房月,Email: fangyue@ 生变化,使MDR1(Multidrug Resistance)的启动子活化,Mdr1p 的生成增加而产生耐药。

Morschhäuser等[11]也通过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分析,研究确定锌簇转录因子MRR1可使MDR1的表达上调,产生对白色念珠菌株的耐药性。

二、药物作用靶酶质或量的变化真菌改变抗真菌药物靶位蛋白构型的方式主要有2种:(1)改变靶位蛋白与抗真菌药的亲和力。

唑类药物作用的靶酶是14-α-去甲基化酶,由ERG11基因编码。

ERG11的突变可以改变14-α-去甲基化酶的氨基酸序列,当这种改变足以影响酶分子的空间构型时,酶分子与药物分子间的亲和力可能被削弱,导致菌株耐药[12-14];烯丙胺类药物作用的靶酶是麦角甾醇合成酶,由ERG1编码。

一些对特比萘芬耐药的菌株ERG1上单个碱基对的突变,使麦角甾醇合成酶中的一个氨基酸(L251F/F433S)发生改变,麦角甾醇合成酶的活性就会随之降低,导致对特比萘芬的耐药[15]。

这种氨基酸替换现象仅在使用特比萘芬的情况下出现,而使用其他的抗真菌药未出现这种现象[16]。

(2)增加靶蛋白数量,使未结合的靶蛋白仍能维持真菌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一些菌株ERG11基因的拷贝数增加,14-α-去甲基化酶会过度表达,唑类药物不能完全抑制该酶的活性,较高浓度的唑类药物细胞仍能继续生长而出现对唑类耐药[17-18]。

三、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的缺失真菌代谢通路中一些酶的缺失,使真菌代谢不能完全按照原有的途径进行,而采用旁路途径进行代谢,有些抗真菌药会因此缺乏原有的作用位点而失去对真菌的作用。

唑类药物通过抑制14α-去甲基化酶的活性,使羊毛固醇不能转换为14-去甲基羊毛固醇,从而阻断麦角固醇的合成。

羊毛固醇在14α-还原酶的催化下生成14-甲基类固醇,后者在由ERG3基因编码的△5,6-去饱和酶催化下生成14-甲基-3,6-二醇。

麦角固醇的缺乏和14-甲基-3,6-二醇的堆积抑制了真菌的生长。

部分真菌由于ERG3基因的突变,△5,6-去饱和酶失活,使14-去甲基类固醇在细胞内积累,它能部分替代麦角甾醇的功能,维持真菌细胞生长,从而对唑类耐药[5,19]。

氟胞嘧啶类药物主要通过细胞内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和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racil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UPRT)转化成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loxuridine,FUDR),FUDR进一步磷酸化可结合到RNA上,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另外,5-FU经一系列转化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的合成[20]。

真菌对氟胞嘧啶的天然耐药多是由于编码胞嘧啶脱氨酶的基因FCY1的突变,真菌缺失CD或UPRT,使FC不能转化为FUDR[21]。

四、生物被膜形成生物被膜是指微生物分泌于细胞外的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于生物表面形成的膜状物。

膜内菌细胞的形态常与浮游菌不同,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其耐药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胞外聚合物基质形成膜屏障;(2)对生物膜中的细胞营养限制而使菌株生长缓慢;(3)表面诱导性耐药基因的表达;(4)抵御机体的免疫防御[22-25]。

细胞被膜的产生,使许多真菌对目前临床应用的包括两性霉素B和唑类药的大多数抗真菌药具有高度耐受性,是导致临床上许多真菌感染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

五、细胞壁的改变细胞生长和形态改变过程中,细胞壁的合成和修护受到严密的调控,细胞壁在许多抗真菌药物的刺激下会产生适应性改变而耐药[26]。

在棘白菌素类药物的作用下,耐药真菌的部分受体Wsc1和Mid2会介导细胞壁出现相应的反应。

Wsc1作为一个专一的传感器和激活剂,激活压力信号肽Slt2,通过补救途径,使细胞壁重新合成[27]。

细胞壁组分的变化是多烯类药物耐曲霉菌的机制之一。

两性霉素B通过对细胞壁的作用,限制念珠菌在指数生长期的生长,其耐药性产生于细胞壁葡聚糖的变化。

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性产生于细胞壁几丁质含量低时。

六、细胞应激反应抗真菌药通过降低真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来发挥药物的毒性作用。

而有些真菌通过大量的信号传导通路,产生一定的生理机制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些真菌在应激条件下,可产生细胞应激基因。

近年研究发现,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的基因有YHB1、AOX1、AOX2、CTA1、SOD2和GSH1等。

其中,YHB1编码黄素血红蛋白,它在酿酒酵母受到氧化刺激后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AOX1和AOX2编码交替氧化酶,SOD2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CTA1编码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GSH1编码谷胱甘肽合成酶,这些基因都是白色念珠菌调节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基因[28-29]。

真菌在有唑类药物的环境中,其电信号通路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真菌暴露在含灰黄霉素和噻康唑的培养基中,会有相同的酯酶表达,这种现象可能是细胞内的一种非特异的应激反应,也可能参与细胞内的解毒,导致真菌对唑类药物耐药[30-31]。

Yu 等[32]报道了将红色毛癣菌暴露在低于最低致死浓度的AmB时,编码细胞应激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会上调,并表达一些蛋白,如Hsp70,Hsp104,泛素,氧化应激蛋白(谷胱甘肽合成酶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同时,AmB也会抑制其他相关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

这一现象提示细胞在应激条件下存在复杂的耐药机制。

真菌的耐药机制除上面提到的外,还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宿主的免疫机能,合并其他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不断有难以解释的现象和新的机制被发现。

要全面准确地阐明真菌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一些医药工作者试图采用联合用药方案,运用抗菌增效剂克服真菌的耐药[33]。

今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方向可致力于对已有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深入研究各类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同时应用真菌基因组学、分子模拟技术和组合化学技术等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以开发出新一代低毒、高效、广谱的抗真菌药物[34-35]。

参 考 文 献[1] 姜远英,刘伟,曹永兵.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193-198.[2] 马耀梅,朱颖军,王英红.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363-366.[3] 顾觉奋,魏清筠.真菌耐药机制及新药研究动态.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303-306.[4] 张维杰,李辉,刘广彬.克柔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80-331.[5] 孙长贵,曾贤铭,杨燕.酵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74-475.[6] Holmes AR,Lin YH,Niimi K,et al.ABC transporter Cdr1p contributesmore than Cdr2p does to fluconazole efflux in fluconazole-resistantCandida albicans clinical isolate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3851-3862.[7] Coste AT,Karababa M,Ischer F,et al.TAC1,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CDR genes,is a new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Candida albicans ABC transporters CDR1 and CDR2.Eukaryot Cell,2004,3:1639-1652.[8] Schuetzer-Muehlbauer M, Willinger B, Egner R,et al.Reversal ofantifungal resistance mediated by ABC efflux pumps from Candidaalbicans functionally expressed in yeast.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3,22:291-300.[9] Liu TT,Lee RE,Barker KS,et al.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theresponse to azole, polyene, echinocandin, and pyrimidine antifungalagents in Candida albican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2226-2236.[10] Schubert S,Rogers PD,Morschhäuser J.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in thetranscription factor MRR1 are responsible for overexpression of theMDR1 efflux pump in 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 dubliniensis strain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4274-4280.[11] Morschhäuser J,Barker KS,Liu TT,et al.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Mrr1pcontrols expression of the MDR1 efflux pump and mediates multidrugresistance in Candida albicans.PLoS Pathog,2007,3:e164.[12] 奚志琴.耐伊曲康唑克柔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分析.山西医科大学,2011.[13] 崔宇慧,唐建国.真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733-737.[14] 李莉,苏维奇.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与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870-872.[15] Leber R,Fuchsbichler S,Klobucníková V,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terbinafine resistance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3890-3900.[16] Espinel-Ingroff A.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antifungal agents: yeastsand filamentous fungi.Rev Iberoam Micol,2008,25:101-106.[17] 崔宇慧,唐建国.真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733-737.[18] Selmecki A,Gerami-Nejad M,Paulson C,et al.An isochromosome confersdrug resistance in vivo by amplification of two genes, ERG11 and TAC1.Mol Microbiol,2008,68:624-641.[19] 叶丽娟,王辂,朱辉.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真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27:221-227.[20] 刘静媛,李红宾,祈文瑾.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皮肤病与性病,2010,32:23-25.[21] Pemán J,Cantón E,Espinel-Ingroff A.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mechanisms.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9,7,453-460.[22] Vediyappan G,Rossignol T,d’Enfert C.Intera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biofilms with antifungals: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and binding ofantifungals to beta-gluca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54:2096-2111.[23] Bruzual I,Riggle P,Hadley S,et al.Biofilm formation by 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 albicans strains is inhibited by fluconazole. AntimicrobChemother,2007,59:441-450.[24] Lamfon H,Porter SR,McCullough M,et al.Susceptibility of Candidaalbicans biofilms grown in a constant depth film fermentor to chlorhexidine, fluconazole and miconazole :a longitudinal study.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53:383-385.[25] Martinez LR,Casadevall A.Susceptibility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biofilms to antifungal agents in vitro.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021-1033.[26] Perlin DS.Resistance to echinocandin-class antifungal drugs.Drug ResistUpdat,2007,10:121-130.[27] 闵涛玲,胡海峰.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世界临床药物,2010,31:376-380.[28] 黄海,王彦,李莹,等.白念珠菌的应激反应与耐药性.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239-1243. [29] 倪德胜.117株酵母样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79-1880.[30] Fachin AL,Contel EP,Martinez-Rossi NM.Effect of subMICs ofantimycotics on ex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esterase of Trichophyton rubrum.Med Mycol,2001,39:129-133.[31] Martinez-Rossi NM,Peres NT,Rossi A.Antifungal resistance mechanismsin der matophytes.Mycopathologia,2008,166:369-383.[32] Yu L,Zhang W,Wang L,et al.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the response toketoconazole and amphotericin B in Trichophyton rubrum.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144-153.[33] 王彥,黄海,李健峰,等.真菌耐药的研究进展.药物服务与研究,2009,9:166-170.[34] 郭颖强,张玉勤,荀世宁.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机制及发展趋势.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5-236.[35] 蒋霞.真菌深部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84-1085.(收稿日期:2013-05-20)(本文编辑:梁雷)毛琼蕾,陈小清,房月.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4):6660-66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