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分析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2. 教学材料:学生工作单。
参考资料和书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特点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探究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或实物,记录它们的主要特征。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强调它们的适应性,并联系实际生态环境进行说明。
5.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工作单上的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宠物或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尝试判断它们属于线形动物还是环节动物,并记录其特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工作单:检查学生完成的工作单,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或社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中。
2.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水族馆,实地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加深学生对这些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本节主要从形态结构层面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选择环节动物中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代 表性动物——蚯蚓,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体验入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 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环节 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特意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眼观——手摸——耳听”,通过这三个活 动贯穿整节课。
(4)最后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与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生物是发 展和进化的。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视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现象分析与讨论来提高归纳、综合思
展示问题 1.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2.蚯蚓身体背部与腹部颜色深浅一样吗? 3.蚯蚓体表有何特点? 4.怎样区分蚯蚓的头和尾? 师生总结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仔细观察 然后同组写出观察的结果。 小组代表回答。
活动 2.手摸
谈感受:你触摸蚯蚓有什么感受? 小组讨论: 1.蚯蚓体表的黏液对 蚯蚓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2.蚯蚓身体有许多体节,有何意义? 3.腹部的突起在运动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二课时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南靖四中 黄向阳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的内容,是这一学期 中安排的第一堂实验教学内容,他为之后的动物的运动、行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习生物的分 类、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进化埋下伏笔。本节内容多、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并且学生不具备一 些物理中的摩擦力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要大胆尝试利用活体、课件、 模型,强化直观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 到收获的快乐,从而对以后的生物学习充满期待,必有助于以后的生物教学。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环节动物》教案新人教版(new)
《环节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难点: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活蚯蚓、糙纸、棉球、放大镜。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提问: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但它却不属于线形动物,而是环节动物。
蚯蚓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学生观察,思考。
环节动物的典型代表-蚯蚓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蚯蚓,回答问题。
其他环节动物的举例是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师结合教材图5—12蚯蚓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并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部和腹部,左侧和右侧?2。
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用手来回触摸蚯蚓(尤其注意腹面),你有什么感觉?3。
蚯蚓的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学生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1。
蚯蚓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可以分出前后(前端有环带等)、背腹(背部颜色比腹部深)、左右。
区分左右的方法:将蚯蚓放在桌上,让蚯蚓的前端朝前,背部朝上,观察者的左和右就是蚯蚓的左和右.蚯蚓的身体分节,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自如。
用手触摸蚯蚓,会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腹面还有一种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这些特点与运动有关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完成下列问题: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蚯蚓是如何运动的?2.蚯蚓的这种运动方式适于在什么环境中生活?师展示沙蚕、水蛭的图片,简单介绍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第一部分:引入环节动物概念(100字)在引入环节动物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引人入胜或激发兴趣的问题,比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环节动物吗?” “你们能列举出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吗?”接着,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定义和简单的解释,以确保他们对环节动物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环节动物特征与分类(400字)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环节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谈论一下蚯蚓和蜈蚣,它们都属于环节动物,但在身体结构、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环节动物类群,如双翅目昆虫、蜘蛛目节肢动物等,并解释它们的分类特征。
第三部分:实践活动(600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节动物,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节动物观察野外实习,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收集环节动物样本。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工具来观察环节动物的细节,并尝试使用分类键来鉴定它们。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以加深他们对环节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四部分:讨论与总结(300字)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环节动物的理解,并对它们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对整个环节动物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对环节动物或其他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结语(100字)通过这样一套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同时,他们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并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对环节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3. 能够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了解环节动物的分类;2. 认识环节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物或图片展示环节动物的种类;3. 钓虫器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二、讲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包括环节动物体长,身体柔软,身体分节等;2. 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
三、探究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15分钟)1. 教师用钓虫器材示范如何捕捉环节动物;2. 学生观察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探究它们的行为特点。
四、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分钟)1. 讲解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土壤中的作用和食物链中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环节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节动物的重要性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节动物,撰写一篇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实物展示和实地观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教学重点:
1. 环节动物的特点;
2. 环节动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
1. 环节动物的生态地位。
教学准备:
1. 讲义、PPT等教学资料;
2. 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讲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
1. 讲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可以包括身体呈环节状、节肢动物中的一类等内容;
2. 讲解环节动物的分类,包括各类环节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3:学生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Step 4: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几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测自己对环节动物的了解程度。
Step 5: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环节动物的简介,包括特点、分类和生态地位等内容。
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环节动物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
八年级生物下册《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鼓励他们分享观点,相互借鉴,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倾听、互助。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课堂小结、学习日记、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鼓励他们表达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提升。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几个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的科普文章,要求图文并茂,不少于500字。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认知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课堂小结、学习日记、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5.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科素养
案例中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融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提升生物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首先会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校园里或家中是否见过蚯蚓、蚂蚁、蝴蝶等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动物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动物教案
环节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环节分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对足和一对神经节;•体表有刚毛或刺毛,可以分泌黏液或毒液;•呼吸器官一般为皮肤或鳃。
(2)环节动物的分类•毛轮虫纲:如水蛭、蚂蟥等;•环节动物纲:如蚯蚓、蛔虫等;•节肢动物纲:如蜈蚣、蝎子等。
2. 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1)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大多数环节动物都是肉食性或杂食性;•环节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有的是雌雄异体,有的是雌雄同体;•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多样,有的是爬行,有的是游泳。
(2)环节动物的生态地位•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蚯蚓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水蛭可以帮助治疗疾病等;•环节动物也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如蚯蚓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
3. 实验操作(1)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1.准备一只蚯蚓和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2.将蚯蚓放入容器中,观察其爬行的方式;3.记录蚯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2)观察水蛭的生活习性1.准备一只水蛭和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2.将水蛭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游泳的方式;3.观察水蛭的体表和呼吸器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4.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
教学设计2: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
5.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对本节所学内容的了解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活体蚯蚓(有条件的话还可准备蛔虫的浸制标本和蚯蚓模型)、糙纸、棉球、放大镜;编写学案;布置预习实验――观察蚯蚓。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动物名称蛔虫、蛲虫、线虫等蚯蚓、沙蚕、水蛭等。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体表有角质层;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有口有肛门。
所属类群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2.通过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教育。
3.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对环节动物中沙蚕水蛭的了解,认识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过程与方法
以蚯蚓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沙蚕、水蛭的作用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五、重点、难点分析
1.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环节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呈圆筒形②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③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教学反思:。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力量目标:通过观看蚯蚓的试验,连续培育观看力量和试验力量;通过对观看到的现象分析与争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连续培育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育“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看蚯蚓”的试验,并通过试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试验观看让同学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索问题是符合同学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同学仔细做好试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看的过程就是同学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看同学自己可以发觉很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看也使同学在爱好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看→发觉问题→提出见解(假说)→试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试验虽然从“观看水螅”就开头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洁,个体又小,同学对其又不熟识,爱好性不高。
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看则大不一样。
首先是同学对蚯蚓很“熟识”,有着极大的爱好;其次是试验的过程对同学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看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同学提出疑问等等。
这样认真地观看蚯蚓即使是对那些特别“熟识”蚯蚓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引导同学做好试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特别重要的。
假如同学是仔细根据试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由于在试验中,同学会观看到很多好玩的现象并提出很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学问。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环节动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环节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物观察能力和生态意识。
教学内容:环节动物的分类、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
1. 导入活动:引入学生的兴趣,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环节动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环节动
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节动物的认知和好奇。
2. 知识介绍:通过口头讲解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环节动物的基本概念、分
类以及一些常见的环节动物。
可以使用幻灯片、教材或者绘本等多媒体教具。
3. 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环节动物的观察活动。
可以准备一些小型显微镜或放大镜,并提供一些显微镜玻片或盖玻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环节动物的样本,通过观察和描述
了解其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4. 分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种环节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
在小组中共同收集关于所选环节动物的信息,比如食性、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等,并
合作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5.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
其他小组可以
提出问题或分享相关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环节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以及
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 拓展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如实地考察野外环节动物、观察海洋环节动物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节动物的了解。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在观察活动和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并根据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以蛔虫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二、新课讲授(一)线形动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提出问题)雌蛔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学生通过观察总结。
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25 cm,雌虫较大,体长15~35 cm。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 环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
教学难点:1. 环节动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关系。
2. 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环节动物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细长、环节相似、有刚毛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如蚯蚓、沙蚕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环节动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关系,如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其在土壤中钻行。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展示环节动物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环节动物。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节动物,谁能告诉我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蚯蚓的穴居习性、沙蚕的共生习性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环节动物的生活环境,如土壤、水域等。
三、课堂实验1. 教师演示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沙蚕的爬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展示环节动物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分析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初中生命科学《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第4章环节动物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观察和解剖蚯蚓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无脊椎动物的观察方法与解剖技能,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以初步学会小动物的观察方法和解剖技术的过程方法目标达成为重点。
认知方面不做过高要求,不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部结构特点,以外部形态、消化和运动为主要认知点,知道环节动物有别于线形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感悟到动物越高等结构越复杂就可以了。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和亲自动手解剖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近生命。
但第一次观察和解剖小动物,学生可能会感到兴奋、恐惧、厌恶、不忍心等影响教学活动的情绪反应,因此,组织好教学活动是决定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设计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组织研讨解决问题学习解剖技术带着问题观察内部结构教师组织研讨解决问题归纳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观察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放手让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在研讨解决问题阶段将实验器材拿走,让学生集中精力参与研讨。
教师在教学前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好观察研讨的问题。
2.下发观察记录表。
3.将学生分为2~4人的小组,在研讨阶段鼓励小组竞争。
4.对不敢触摸蚯蚓的学生不做强制要求,为他们准备好放大镜或蚯蚓体壁横切的图片观察刚毛和肌肉。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常见的环节动物,能够说出环节动物共同的形态特征是身体分节。
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一般程序,观察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内部结构的关系,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3.初步学会解剖小动物的技能。
通过解剖观察能够发现环节动物比线形动物高等的结构,和环节动原始低等的结构特征。
初步感悟生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观察和解剖蚯蚓。
难点:学生不同情绪反应的平复。
四、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活的且体形较大的蚯蚓、蜡盘、解剖器械、放大镜、粗糙的铅画纸2.设计观察指导记录单。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动物》中的第一课时《环节动物》。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环节动物的特征以及常见的环节动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环节动物。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常见的环节动物。
难点:环节动物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环节动物标本或图片、实物观察材料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环节动物视频,引发学生对环节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环节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方式,巩固环节动物的特征。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环节动物,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环节动物特征:身体分节,有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常见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环节动物,描述其特征,并与同学分享。
答案: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例如,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形,有许多相似的体节,靠刚毛协助运动;水蛭身体扁平,有许多环节,靠疣足运动。
2. 讨论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答案: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蚯蚓能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水蛭和沙蚕等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常见环节动物。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它环节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环节动物课程设计
环节动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环节动物的分类和生态特点。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增强对环节动物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有真体腔,无脊椎。
2.环节动物的分类:寡毛纲、线虫纲、轮虫纲、软体动物等。
3.环节动物的生态特点:适应各种环境,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4.环节动物的保护:了解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保护环节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和生态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环节动物的保护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3.实验法:观察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环节动物的案例,了解环节动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课本相关章节。
2.参考书:环节动物研究的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环节动物的生活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显微镜、实验动物、实验器材等。
5.网络资源:环节动物相关的科普和论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有关环节动物的相关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设置环节动物相关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逐步讲解环节动物的相关内容。
2.教学时间:共计45分钟,其中包括课堂讲解、讨论、实验等环节。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教学安排应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本节课采取以下差异化教学措施:1.针对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等。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环节动物——蚯蚓》教学设计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首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渗入角质层,再进入体壁毛细血管中,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中进行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所以体壁的黏液可以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的呼吸。在观察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他的体表保持湿润
实验结论
聆听
激发学习兴趣
蚯蚓由彼此形似的体节构成
说明蚯蚓呈两侧对称
介绍刚毛,其作用是辅助运动
蚯蚓的运动主要靠肌肉,其次靠刚毛辅助运动
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体壁
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呼吸的特征
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因此,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所以,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蚯蚓的利用和养殖事业。
那其他环节动物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沙蚕,其营养丰富,可以作为鱼虾,蟹的食饵。在福建等地区,利用沙蚕制作的美食,味道鲜美。
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教学设计4: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线形动物蛔虫的寄生生活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2.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
3.知道常见环节动物的形态和生活状况。
4.识记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及其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及生活实际,应用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来完成对本节内容的了解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重点知道常见环节动物的形态和生活状况三.难点识记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及其利用四.教法五.学法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教学组织以及个案一.预习新知利用课前时间,将学案要求学习掌握的要点进行初步的学习、了解和分析,梳理知识结构,并收集一些关于线形动物寄生人体、蚯蚓的活动的资料。
二.新知初探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细读课文P8-11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边读、边划、边记。
重点内容要用“_____”划下来,用“()”标出关键词,遇到不明白的划“?”。
首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交给在后教环节中帮助解决。
1.线形动物有的是自由生活的,有些是()生活的。
()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2.蛔虫寄生在人的()内,靠吸食小肠中的半消化的()生活。
3.蛔虫的身体呈()形,前端有(),后端有();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起保护作用。
消化管的结构简单,仅由()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生殖器官(),生殖能力(),蛔虫没有专门的()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的()。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形;体表有();有()有()。
5.蚯蚓的身体呈()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构成。
靠近前端有()。
6.()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与()配合可以完成运动。
环节动物教案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难点:有关蚯蚓结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问题教具准备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教学过程1.引言的设计:本课要学习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蚯蚓,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引入本课主题也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多种方法。
例如:从实物引入,即拿一条蚯蚓向学生展示,当然要设计一些引入的话题。
不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就不必了,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蚯蚓,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然后问学生有何感觉,进而提问:“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谁能说说蚯蚓的背腹面有何区别?”“谁能学一下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初中生的特点,但在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老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将话题展开:“大家对蚯蚓了解得很多,但是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如有些同学看到蚯蚓洞穴口常有一些粪便状泥土就认为蚯蚓是吃泥土的,蚯蚓果真是吃泥土吗?再有,刚才有同学抚摸了蚯蚓体表后感觉不同,有的认为蚯蚓体表是光滑的,有的觉得是粗糙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对蚯蚓做一番认真的研究。
”这是以实物引出的方法。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
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3.其它环节动物及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活的水蛭、沙蚕)或标本,若有困难,准备水蛭和沙蚕的挂图也可以,总之是要有直观教具。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先对实物或挂图进行分析研究,当学生对水蛭和沙蚕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了解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将内部结构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上进一步了解水蛭和沙蚕,并与蚯蚓相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link animal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察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虽然从“观察水螅”就开始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单,个体又小,学生对其又不熟悉,兴趣性不高。
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察则大不一样。
首先是学生对蚯蚓很“熟悉”,有着极大的兴趣;其次是实验的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察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提出疑问等等。
这样仔细地观察蚯蚓即使是对那些非常“熟悉”蚯蚓的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是认真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因为在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并提出许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当然,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有关蚯蚓的,其更多的知识可能是有关生物实验方面的。
例如,“将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棉球浸多少醋?浸什么样的醋?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是近一点好还是稍远一点好?……等等。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会在实际操作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
也许有些学生会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实验操作方法,它可能会与教材或老师的要求有差别,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更简练,更精确。
所以,重视实验,尤其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是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决不能以讲述为主,而要以学生实验为重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其一是实验方面的,例如,在实验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步都要求学生得出结论,但由于实验材料的个体差异,每条蚯蚓的运动和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在实际观察中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做为老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及实验操作两个方面,而把握这两个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准备实验,随机地从学生的实验材料中选取一条或二条蚯蚓,按实验步骤认真进行,从中既可发现在学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另外,在学生观察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予以纠正,例如:抚摸蚯蚓身体腹面,应该感觉到比较粗糙,因为腹面有较多的刚毛,但可能会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感觉。
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首先要从颜色上分辨蚯蚓的背腹面(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然后在抚摸时要稍用力才能感觉到粗糙。
这些细节,在准备实验时都应充分想到,否则,学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其二是有关蚯蚓结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
这里有二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蚯蚓的体腔,前几章内容都没有提及体腔问题,是不是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没有体腔呢?学生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
作为老师应该做科学的解释,但不宜展开,对初中生应充分注意量力性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将水螅、绦虫、蛔虫和蚯蚓做一简单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蚯蚓的结构比前几种动物要复杂,从而得出蚯蚓比前几种动物更高等的结论。
由于蚯蚓出现了真体腔和身体分节的现象,所以,蚯蚓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是蚯蚓索状神经结构的功能特点。
这里出现了“神经节”的概念。
教材中说明:“神经节是由许多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那么,由神经节和其发出的神经所构成的索状神经系统与前面学习过的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有何不同呢?神经细胞集合成“节”与分散成网相比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
但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神经节的功能。
这就是实验中对蚯蚓身体不同部位进行刺激,然后看其反应的步骤。
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到蚯蚓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的表现与水螅是不同的。
而其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蚯蚓有了神经节,神经系统是索状的。
可见,索状神经系统会使动物对刺激的反应不仅灵敏而且准确,不像水螅那样对刺激的反应慢且无方向性。
所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蚯蚓神经系统结构的功能特点要比讲述解释容易得多,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加深和扩展,使学生直观地去理解那些教师难于讲清的生理功能。
教具准备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参考课时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引言的设计:本课要学习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蚯蚓,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引入本课主题也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多种方法。
例如:从实物引入,即拿一条蚯蚓向学生展示,当然要设计一些引入的话题。
不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就不必了,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蚯蚓,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然后问学生有何感觉,进而提问:“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谁能说说蚯蚓的背腹面有何区别?”“谁能学一下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初中生的特点,但在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老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将话题展开:“大家对蚯蚓了解得很多,但是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如有些同学看到蚯蚓洞穴口常有一些粪便状泥土就认为蚯蚓是吃泥土的,蚯蚓果真是吃泥土吗?再有,刚才有同学抚摸了蚯蚓体表后感觉不同,有的认为蚯蚓体表是光滑的,有的觉得是粗糙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对蚯蚓做一番认真的研究。
”这是以实物引出的方法。
还有传统的复习引入法,即先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提问。
然后板书“第五章环节动物门”,这样引入的最大缺点是平铺直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蚯蚓感兴趣,但对什么是环节动物却是陌生的,所以应避免在引言中出现环节动物这个概念性词,最好将其放在学习蚯蚓体节中自然地提出,让学生自然地把蚯蚓这个具体动物与环节动物门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
因为此课是讲述与实验同步进行,学生一来到准备好实验的实验室就会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堂内容。
此时应用简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本课主题,而尽可能避免庸长的引言,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课的引言设计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以3到5分钟为好,否则就会使下面的时间过于紧张而完不成教学计划。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1)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实验室上课。
课前教师除了备课之外,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很重要的。
一般在大城市,很难一下捉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蚯蚓,通常都是向专供实验材料的部门订购。
然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这样的方式就行不通了。
那么,发动学生去准备实验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了。
在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任务他们是乐于完成的,但教师应讲清注意事项:如不许毁坏菜地、农田;不要捉太多,保证每组一条即可等等,强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至于其它实验用具教师也应充分准备好:玻璃板、棉球和醋不应成问题,手电筒不必每组一支,如果学校没有,也可以让学生自带。
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小镜子反射阳光来替代手电筒的作用。
总之,要将教材中要求的实验步骤全部完成,这样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2)上课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
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例如: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同时提出问题:“这样做是为什么呢?”预习过本课内容的学生会正确地答出:“是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蚯蚓是怎样呼吸的。
学生的叙述对他自己来说会比听老师讲述后的印象深刻十倍!所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而教师不应在此耗费过多的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从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老师的话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小结:一节课完成这样多的内容,时间是很紧张的,但做3~5分钟的小结还是必要的。
小结的内容应包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和通过实验仍没有弄清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做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并在下一节课上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其它环节动物及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活的水蛭、沙蚕)或标本,若有困难,准备水蛭和沙蚕的挂图也可以,总之是要有直观教具。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先对实物或挂图进行分析研究,当学生对水蛭和沙蚕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了解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将内部结构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上进一步了解水蛭和沙蚕,并与蚯蚓相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此,教师要注意,教材中归纳出的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前几章动物而言的。
所以在课的最后,应该以列表的方式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及环节动物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动物越高等,其身体结构就越复杂,从而有一个以进化为主线的、完整的动物学知识结构。
第五章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是比较多的,在两课时内完成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有些内容在课上可以不讲或只提一下即可,因为教材中描述得很详细了,学生自己阅读完全能够了解,如蚯蚓对人类的益处等。
所以,备课时认真处理好教材,明确重点及难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对年轻教师是很重要的,对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