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生产要素深度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湖北农垦国有土地经营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

湖北农垦国有土地经营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

572018.10 中国农垦中发〔2015〕33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国有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化农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创新农垦土地资产配置方式。

湖北农垦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对国有土地经营体系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尝试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创新完善土地经营体系湖北农垦在总结试点成果基础上,借鉴其他垦区成功做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索并完善土地经营体系。

(一)在省级层面完善土地经营的举措1.出台新政策统揽全局。

为贯彻落实中发〔2015〕33号文件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17〕12号),这是湖北农垦在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强调了在土地管理、土地保护、土地资产化资本化等方面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

2.设立新机构完善体制。

积极与省编制部门沟通,2017年12月,在湖北省农垦土地整治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北省农垦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为:组织开展农垦系统资源勘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整理、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和土地利用监测、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营运等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有关管理服务;具体承担农垦系统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这为经营管理保护垦区国有土地开辟了新的途径,建立了新的体制机制。

3.制定新办法细化措施。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湖北农垦局对农垦国有土地使用管理政策进一步梳理湖北农垦国有土地经营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文/郑国瑞和完善,于2018年5月29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垦国有土地使用管理的通知》(鄂土资函〔2018〕488号)。

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农垦国有土地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农垦国有土地合法权益的又一锐利武器。

文件中严明用地政策,严控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确保农垦土地尤其是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减退,产能不削弱;文件促进农垦自身用地,让农垦国有土地资源变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设施农业技术毕业论文选题

设施农业技术毕业论文选题

设施农业技术毕业论文选题面向植物工厂的水培液速效养分关键传感技术研究保定市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烤烟产业对彭水县农民增收效果研究非均匀盐胁迫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安装与调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研究——以果菜为例基于物联网的番茄温室环境智能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快速计算方法开发及应用面向设施农业的履带式智能施药车开发日光温室智能放风设备研究应用与升级改造新型轻简装配式日光温室优化结构与温度性能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农业保险、产业链延伸与减贫增收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温室大棚水肥一体机控制策略及系统研究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研究临安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气象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以内蒙古突泉县为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在香蕉生产中的应用调查——以广西捷佳润公司示范蕉园为例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以赤峰市宁城县为例连栋温室自主移动作业平台设计与试验高温高湿对设施番茄果实生长及糖、氮代谢的影响A乡农村电商营销研究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基于气象数据的北方阳光板棚室温度短期预测模型研究华北平原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配置及布局研究——以山东省平原县“鲁望模式”为例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严寒地区蔬菜大棚太阳能跨季节蓄热补热技术研究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巴中市巴州区设施农业用地备案管理困境及流程重构设施农业环境信息低功耗无线采集系统设计日光温室番茄-甜瓜轮作模式下减磷施肥的效应研究——以河北饶阳为例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推动重庆农业现代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技术研究——以重庆市垫江县为例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农用柔性底盘偏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及参数优化试验研究饶阳县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研究下乡资本如何成功嵌入乡土社会——基于张掖市两个农业公司的比较分析榆林市蔬菜产业现状及问题与建议日光温室屋面结构优化及基于BIM建筑表现研究草莓塑料大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水分效率分析设施甜瓜和番茄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效应研究刺罩式土壤蒸汽除草消毒装置设计及试验SWAT模型在渠井结合灌区的改进及应用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政府管理研究光伏—市电互补节能温室及LED不同光质下生菜品质影响研究HYKJ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导向下盘锦市大洼区乡村空间研究能耗降低视角下温室作物生长环境参数控制模型的构建及优化农业信息化毕业论文选题基于用户信任值和属性的农田环境数据访问控制系统的研究基于中高分遥感的作物种类识别及长势监测技术应用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村医药问诊服务平台的研究基于农艺性状信息的石阡县优质稻品种筛选研究联合Sentinel-1与Sentinel-2的草地灌丛化监测研究——以锡林郭勒盟草原为例基于遥感的桐乡水系时空变化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泰山茶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智能身份识别的生猪养殖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空中草莓种植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基于智慧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及体系架构区域种植业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物联网的鱼菜共生水质环境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移动生鲜电商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基于WebGIS的土壤污染评价与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田间土壤属性快速检测方法与设备研究基于SLAM技术的高秆环境下小型植保车自主行驶系统研究遗传优化RBF-PID的电动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水稻病害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好氧发酵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寒地水稻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北方封闭奶牛舍环境监测系统及氨气浓度预测模型研究植物电信号在线检测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农业统计数据关联挖掘与可视化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贝母分类算法研究与实现基于PHP技术的农业科技学习推广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内蒙古绒山羊舍信息化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数据架构的农用地档案数据注册引擎的研究与实现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农业物联网频谱感知策略研究基于无人机成像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水稻估产方法研究基于Hadoop的农业种植信息推荐系统的构建与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智慧河长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和实现基于芒果流水线的智能化检测分级系统研究某水源地供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光纤接入网络的农业信息化承载网络研究气象雷达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光伏能源的智慧农业监管平台研发基于图像识别的作物种子自动计数方法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农作物病害叶片识别方法研究基于无人机的林分郁闭度和树高估测研究基于Android的灭火资源调度系统南疆盐渍化地区的棉花水分迁移模型的研究南疆节水高效自动化灌溉系统设计与实现清流县“三农”补贴管理的研究及系统实现基于HTML5和Node.js技术的农产品销售平台设计基于Capsule神经网络的农民工尘肺病CT图像识别大数据背景下农业地区交通警务管理模式探究基于光学成像和光谱分析的香蕉成熟度鉴别方法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气象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分析预测小粒咖啡烘焙工艺优化及理化指标检测分析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大米产地确证模型研究大型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防雷保护的研究——以“小箐山风电场”为例分布式小麦病虫害主题搜索系统设计与实现面向小麦可视化的沉浸式虚拟场景的研究与实现区域尺度棉花蚜虫遥感监测研究利用无人机成像高光谱监测棉蚜为害等级研究基于无人机图像的麦穗识别技术研究基于无人机图像的玉米植株识别技术研究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的大田麦穗识别技术研究基于Web的农业数据挖掘应用系统研究微喷灌施肥条件下调亏灌溉对三七生长生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研究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蔬菜价格预测研究——以马铃薯为例电子商务背景下赤壁市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庄河市农产品产销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瓦房店市蔬菜销售信息化建设研究三产融合下湖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郧西县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奶山羊行为识别方法研究光伏灌溉水泵系统设计水幕大棚CFD数值模拟及热效能分析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奶牛反刍行为感知及分类识别研究基于Android的生鲜农产品商城的设计与实现基于Web的长沙县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农用商城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信用评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层农业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以瓦房店为例基于众源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冬小麦空间分布信息的方法研究常宁市果园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开发与研究中小型水库调洪演算双辅助曲线法并行化研究基于无人机视觉的油菜苗期田间杂草识别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水稻病害防控模型构建与研究激光测量喷雾飘移量估算模型构建与系统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基因剪接位点识别研究大蒜种植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冬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遥感预测研究基于GIS的华北平原小麦玉米精准种植区划研究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基于定量螺旋输送技术的谷物产量计量系统开发基于数据驱动的温室黄瓜霜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田间杂草识别技术及应用花生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苹果品质评估与价格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番茄生长环境智能测控系统鱼菜共生水质环境智能测控系统研发基于云计算的农村基本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农村扶贫资金成效评估模型构建及系统研发农业经济领域比较受关注的论文选题农业经济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摘要:耕地地力评价是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壤资源的重要依据,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资源、农业生产和土壤质量等多方面指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土壤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农业在湖北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地力评价对于科学规划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耕地地力评价主要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农业生产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本研究以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抗逆性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根据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了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湖北省农业生产潜力较高,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高效利用示范区集中分布。

土壤质量方面,湖北省耕地普遍属于中等水平,但在南部山区土壤质量相对较差。

此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四、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应用研究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土壤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在农业生产规划方面,可以根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土壤资源保护方面,可以针对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如改善土壤结构、加强耕地保育和水土保持措施等。

五、结论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对于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和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发现该地区农业生产潜力较高,土壤质量普遍中等水平。

在应用研究方面,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并针对土壤质量不足的地区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土壤资源。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长江横贯东西,省域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态势.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诸山环绕;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与洞庭湖相连。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辖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一。

湖北省各类用地数量湖北省土地利用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格局.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省农用地面积1466。

3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88%;建设用地面积136。

7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

36%;未利用地面积255。

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

76%。

1.农用地耕地面积467.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

15%,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沿江平原。

园地面积42。

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29%,主要分布在长江山峡河谷地带、清江流域和鄂南幕阜山区。

林地面积793.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1%,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分布较少,与湖北省的地貌特征基本一致。

牧草地面积4。

4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24%,主要零星分布在十堰、恩施和黄冈等地.其他农用地面积157.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

49%.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4.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8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72。

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88%,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02平方米。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40。

5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18%。

3。

未利用地全省未利用地面积255。

74万公顷,扣除河流、湖泊水面、沼泽地、苇地和部分滩涂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湿地,宜耕后备土地十分有限。

二。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1997~2005年间,全省耕地累计减少27.4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05万公顷。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1012024.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我国县市(区)级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已近半数,其中既有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城市,也有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衰落的城市;既有因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被动衰退的都市圈外围城市,也有本身资源匮乏、又不靠近港口与大城市的偏远城市[2]。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主流的规划理念也开始由增量规划向“收缩型规划”转变[3]。

在国内关注城市收缩问题之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城市扩张的传统范式亟需转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精明收缩”理念应运而生[4,5]。

以扬斯敦、弗林特等收缩城市2000年以后的创新规划为起始点,西方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规划范式便开始向“精明收缩”转变[6],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解决城市收缩背景下人口日益减少以及物质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包括强调集中发展、确定合适的城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银行以及公众参与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究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7-9],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质并举”的精明发展路径[10]。

然而,城市收缩成因、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在面对收缩时政策态度和响应策略有着显著差异,应对重点各有不同。

此外,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也没有同时对中心城区和镇区两个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借助湖北省大冶市案例,基于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 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收缩特征与发展困境,探索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借鉴。

摘要 城市收缩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难题。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湖北农业发展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分析了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紧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差距等问题。

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农业生产空间受限,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农田荒芜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产出质量不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湖北农业才能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湖北农业发展、重要性、现状、挑战、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科技水平、未来展望、对策建议。

1. 引言1.1 湖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湖北农业作为湖北省最基础的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不仅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湖北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进程,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市场竞争的加剧,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如土地资源紧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湖北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强湖北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是当前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湖北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2 湖北农业现状概况湖北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北农业总面积约为2778万亩,农业总产值约为1800亿元。

《2024年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湖北省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其耕地的地力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对其应用进行研究,是保障和提升耕地地力,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管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的深入研究,力求构建科学的地力评价体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

二、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1. 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针对湖北省区域耕地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综合评价法,从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农业投入产出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同时,我们构建了包括基础性评价、专项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在内的评价体系。

基础性评价主要针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评价;专项性评价则主要针对气候、地形等特定因素进行评价;综合性评价则是对上述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地力综合评价结果。

2. 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各区域耕地的详细评价,我们发现湖北省的耕地地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其中,江汉平原、鄂中丘陵等地的地力较高,而鄂西山地、鄂东南山区的地力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投入产出对地力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三、耕地地力评价的应用研究1. 指导农业生产布局通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力状况,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

对于地力较高的地区,可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对于地力较低的地区,则需要通过改良土壤、提高农业投入等方式提升地力。

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地力评价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从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对于地力较高的地区,可以增加土地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对于地力较低的地区,则需要通过土地整治、退耕还林等方式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3.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对耕地地力的评价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现代农业的潜力。

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湖北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现状、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

湖北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现状、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

湖北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现状、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作者:许传红,李小芳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3期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农村部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

对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进行调查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投入、项目动员、全面监督、人才队伍建设及专责管护制度建设上仍面临挑战。

为摆脱上述困境,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议引进社会资本、合理配备资金,探索新型模式、创新动员方法,实行严密监督、重视民情民意,紧扣关键群体、推进人才振兴,严抓资金落实、实施专责管护。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 湖北省; 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F323.2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3.01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

”[1]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大项目,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步较早,开展已有十余年,成效明显,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2],为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省是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湖北省也多次受到暴雨洪涝及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2020年遭遇超长梅雨汛情,暴露出湖北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因此,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弄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推动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发展,尤为迫切。

一、湖北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现状(一)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情况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3]的目标。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2023《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概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解决途径•案例分析: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目•总结与展望录01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概述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地域的扩张。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1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3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地域扩张导致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土地需求增加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比例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承受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问题凸显。

土地资源压力加大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目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利用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的目的和重点,一般可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02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03违法建设由于监管不力或制度不完善,一些地区存在违法建设现象,导致土地资源被占用。

土地资源浪费与破坏01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退化、生态受损。

02低效利用一些土地利用方式不够高效,如低密度住宅区、工业园区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建设活动导致尘土飞扬、噪声扰民、水源污染等问题。

环境污染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建设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问题。

生态失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垃圾,处理不当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垃圾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公共交通设施不足一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足,影响市民出行。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探索适合的开发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特点是多样的。

首先,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开发利用方式存在差异。

具体来说,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采用的是“一切用地适度开发”的原则,从而实现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土地利用方向单一,公共设施落后,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其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时空性。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土地资源利用要求不同,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断更新,越来越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并且,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不同,不同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模式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最后,土地资源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还受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1、浪费严重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的现象。

其中,城市扩张和工业化扩张是重要原因。

城市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对土地的大量使用和破坏,导致了土地的严重浪费。

另外,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不高,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环境破坏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破坏是无可避免的。

其中,重点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

第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土地的严重破坏。

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研究5篇(土地资源开发管理论文)

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研究5篇(土地资源开发管理论文)

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研究5篇土地资源开发管理论文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研究摘要: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中,应用土地测绘技术极为有效。

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土地供求矛盾日趋复杂和严重。

相关人员要对土地测绘与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具备清晰的认知,明确二者间的联系,了解信息化测绘特征,实施土地测绘技术更新,依据具体测绘标准,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土地测绘工作,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浪费问题,实现预期工程目标。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土地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开发管理论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决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控制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土地荒漠化,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

绿洲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维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证,一、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兵团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总认为兵团的开发就是开荒,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

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在考虑新疆兵团的发展思路时,总是念念不忘开荒,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9.15•【字号】鄂政发〔2015〕60号•【施行日期】2015.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鄂政发〔2015〕6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的精神,现就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坚持把惜“金”如金、生态开发、绿色发展,作为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全面统筹矿产资源“管、探、采、加、用”全过程管理,从严管理、适度开发,推动矿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既保障科学发展,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和改善民生,实现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二、科学统筹矿产资源规划(二)编制实施好矿产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规划。

编制和实施好国家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湖北省“十三五”矿产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规划。

坚持生态开发、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发展方向,实现矿产资源规划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统筹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分区分类管理和总量调控,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不断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与结构。

(三)严格准入管理。

实行矿产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等绩效综合评估制度,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交通设施、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森林(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景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等生态保护区域或者生态敏感区域范围内开发矿产资源。

除开采地热、矿泉水外,不得在重要城镇、重点景区周边新设采矿权。

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2023年第10期决策咨询31强县工程是推动湖北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举措。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提出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对策建议。

一、湖北实施强县工程具有良好基础(一)城镇化建设向全域布局、全面发力推进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及《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湖北省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等专项规划,细化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10县(市)进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二)农业人口转移向全面放开、以人聚城推进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如,公安县保留农业转移人口涉农“三权”不变,对农民进城购房一次性补贴优惠, 2020年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22万人,较 2015年净增 5万人。

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城镇化。

2016年以来,湖北省共组织 106.66万农村转移劳动者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 16万人、带动就业 56万人。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十三五”相比,湖北省城区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 6.76个百分点,新增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 52.75万个,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 96%。

(三) 产业发展向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推进一是培育壮大县域产业,夯实基础。

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促进县域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仙桃市打造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获中央投资 1.05亿元,入驻项目 39个、总投资 64.7亿元。

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县域万元GDP 能耗五年累计降幅16.37%。

潜江市深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就了潜江龙虾 520亿元综合产值的大产业和 227亿元品牌价值的大品牌。

三是创新动能,培植后劲。

目前,县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13家,高新技术企业 3328家,15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2320家。

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刘婧鸣;侯现慧;王占岐;夏楚瑜;孟琦【摘要】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的空间聚集状态与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相反分布趋势;(2)斑块面积指数、形状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而斑块分散指数与集约利用指标的耦合相关性不强;(3)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西南山区集约利用受细碎化影响较大,而中部江汉平原地带的空间耦合关系不强.研究结论:山区耕地应多加强耕地细碎整治,而江汉平原地带应当严格管制耕地,防止耕地弃耕抛荒现象,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ntensive use levels i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patial different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ntensive use levels by using spatial measurement method, gains landscape indicators of land fragmentation from the results of 2014 land use change survey in Hubei province, and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among different land fragmentation forms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degrees by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1)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land fragmentation is opposite to the level of land intensive use. 2)The patch area index and shape index have certain coupling relation with each index of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while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tch dispersion index and intensive use index is not significant. 3)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is different across the regions. The intensive use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sou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fragmentation, while the spatial coupling is not strong in Central Jianghan Plain. In conclusion, cultivated land in mountainous areas should be prevented from fragmentation, while Jianghan Plain area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to prevent cultivated land abond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7(031)012【总页数】11页(P51-59,封2-封3)【关键词】土地利用;耕地细碎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自相关;空间耦合【作者】刘婧鸣;侯现慧;王占岐;夏楚瑜;孟琦【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3;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1 引言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被当作重要的战略问题。

“三生空间”发展水平优化研究

“三生空间”发展水平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谭睿颖(2000-),女,汉族,湖北襄阳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士;党晶晶(1982-),女,汉族,陕西榆林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㊁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向研究㊂重点新消费品牌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㊁中国品牌日㊁粤澳名优商品展等知名展会和 粤贸全国 活动,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㊂3.3㊀增强科技和文化赋能一是加大科技潮牌培育力度,鼓励手机㊁数码㊁家电等企业深耕产品研发,深度挖掘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点,开发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 科技国潮 精品㊂二是加强文化IP 开发和转化,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原创IP,通过动漫游戏㊁网络文学㊁网络音乐㊁数字艺术㊁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增强文化IP 的全品类㊁全链条变现能力㊂3.4㊀加强平台和渠道建设一是建设 国潮 国货消费商圈,升级现有街区公共配套设施,推动老字号㊁新消费品牌在广府活力区(北京路 海珠广场)㊁大西关(上下九 永庆坊)等重点商圈集聚,打造 国潮 国货精品汇集地㊂二是鼓励首店首发经济,配套资金支持 国潮 国货新品牌在粤首开新店㊁首发新品㊂三是制定政策支持广东 国潮 国货商品进入免税零售市场,鼓励免税店设立一定面积的国货商品销售区,引导相关企业开发专供免税渠道的 国潮 国货商品,将免税店打造成为扶持 国潮 国货精品的重要平台㊂四是引导广东 国潮 国货品牌组建电商联盟,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专区,抱团推广产品㊂鼓励企业依托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构建基于 国潮 国货圈层的社交关系,开发多元化互动式场景,打造 社交+内容+购物 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依托广州 直播电商节 开设 国潮 国货直播专场㊂参考文献[1]罗禹馨,周畅.国潮当道借东风 中国品牌如何走进Z世代心中.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1).[2]刑海燕. 国潮 与 真我 :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1).[3]百度,人民网研究院.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R ].北京:百度人民网研究院,2021.[4]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21年度中国数字化新消费品牌 百强榜 [R ].杭州: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22.[5]拼多多.2022多多新国潮消费报告[R ].上海:拼多多(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22.三生空间 发展水平优化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谭睿颖㊀党晶晶(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㊀要:生产空间㊁生活空间㊁生态空间三者组成了城市的 三生空间 ,其空间的优化与发展是城市接续发展的要务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升,国土空间的优化被摆在了城市发展的中心地位㊂襄阳市地处国家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区 和湖北省 一芯两带三区 布局的汉江经济带工业版图战略布局,其城市发展对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㊂本文采用熵权法,建立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体系,对襄阳市 三生空间 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够促进襄阳市的 三生空间 优化发展,推动经济㊁文化㊁生态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㊂关键词:三生空间;国土空间;熵权法;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9.0061㊀研究背景近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保证国家土地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受到了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㊂ 统筹生产㊁生活㊁生态 三个方面,是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提出的,大会指出有必要提高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㊂发展需要处理好生产空间㊁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优美洁净㊂中国将城乡建设㊁国土开发的模式从以生产空间为主导,向重视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㊂襄阳市,是湖北省的地级市,也是国务院省政府批复后确定建设的省属新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和鄂西北经济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湖北省区域的副中心城市㊂在既有的研究中,大多学者按照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对研究区域进行分类,从三生功能的角度出发,建立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进行赋权,能够更加充分地证实 三生空间 既有的研究成果,丰富 三生空间的内涵 ,㊃41㊃为研究区 三生空间 的优化发展提供新思路㊂2㊀研究区概况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位居长江水系中的汉水中游㊂土地面积共达19727.68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全域面积的10.6%㊂管辖境内有三县城㊁三市镇㊁三城区㊂襄阳市地质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北部为著名的鄂北岗地,中部腹地为河流冲积平原㊂该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㊂襄阳所在的汉江流域面积约87.7%,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之一㊂主要农作物㊁产中类型有小麦㊁水稻㊁棉花㊁农副产品主要有烟叶㊁水果㊁麻茶㊁食用菌类等㊂畜牧类以牛㊁生猪和禽类养殖为主㊂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5大类54种,其中襄阳市的磷矿产业是全国八大产区之一㊂东风汽车工业园㊁纺织㊁高新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是工业主要支柱,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二位㊂表1㊀襄阳市 三生空间 分类三生空间类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编号水田0101耕地水浇地0102旱地0103其他林地0303生产空间果园0201园地茶园0202其他茶园0203设施农用地1203工业用地工矿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商业服务业用地 05城市住宅用地0701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0702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01公共服务用地科教文卫用地0803公用设施用地0806生活空间铁路用地1001公路用地1002城镇村道路用地1003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1004机场用地1005港口码头用地1006管道运输用地1007有林地0301林地灌木林地0302其他林地0302天然牧草地0401草地人工牧草地0402生态空间其他草地04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0808河流水面1101水域水库水面坑塘水面11031104沟渠1107其他生态用地沼泽地沙地12051206裸土地1207㊀㊀数据来源:分类来源于襄阳市规划局国土资源调查相关文件㊂本文依据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标注及孙璐等人的 三生空间 以及研究区襄阳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㊂襄阳市国土空间分类大体可以分为生产空间㊁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㊂3㊀襄阳市 三生空间 发展水平评价3.1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对襄阳市 三生空间 进行评价及优化研究,本文结合襄阳市 三生空间 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借鉴国内外有关 三生空间 的研究成果,构建襄阳市的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指标体系㊂本文选取17个指标因子(如下表2),本文应用熵权法对襄阳市 三生空间 的作用进行了评估,并应用了客观赋权法的思路,利用熵赋权重的概念来确定各个子系统和组成要素的权重㊂表2㊀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体系三生功能指标层编号A生产功能粮食总产量(吨)A3工业增加值(亿元)A4GDP总量(亿元)B1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B2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B3 B生活功能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个)B4各类各级学校专任教师数(人)B5公路客运量(万人)B6居住地面积(km2)B7 C生态功能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C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立方米)C2森林覆盖率(%)C3建成区绿地率(%)C4污水处理率(%)C5公园面积(公顷)C6㊀㊀数据来源:襄阳市统计年鉴㊂3.2㊀襄阳市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结果3.2.1㊀熵权法评价结果(1)熵值评价结果分析㊂表3㊀ 三生空间 功能评级指标结果指标层熵值差异系数权重A10.96450.03550.0553A20.96320.03680.0573A30.96370.03630.0565A40.96120.03880.0605B10.96600.03400.0530B20.96060.03940.0613B30.96260.03740.0582B40.96020.03980.0619B50.96350.03650.0568B60.96300.03700.0576B70.95850.04150.0646C10.95890.04110.0640C20.96360.03640.0566C30.96590.03410.0531C40.95340.04660.0725C50.96300.03700.0576C60.96580.03420.0532㊀㊀数据来源:笔者依据熵权法步骤在Excel中计算得出㊂㊃51㊃美国数学家Shannon于1948年首次提出熵值的概念,它主要用于对土地使用结构进行分析㊂信息熵可以分为三等,熵值大于1.5记为信息熵较大;熵值介于1.2~1.5之间,记为信息熵中等;熵值小于1.2,记为信息熵较低㊂结合襄阳市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结果,结果显示指标层熵值基本相近,襄阳市 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基本达到了均衡㊂(2)熵权评价结果㊂本文利用熵权法建立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 三生空间 功能进行客观赋权,得出结果如表4㊂由此可以看出,襄阳市的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并不太平衡,生产功能只占权重0.2295,属于 三生 功能的短板;此外,生态功能也有待加强㊂重点关注生产和生态功能,会使得 三生空间 平衡发展,相互协同发挥作用㊂表4㊀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结果三生功能结果生产功能0.2295生活功能0.4133生态功能0.3572㊀㊀数据来源:笔者在Excel中加总得出㊂3.2.2㊀襄阳市 三生空间 演化格局a. 三生空间 总体时空演化格局㊂2017-2019年,襄阳市 三生空间 格局变化明显,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生活用地面积明显扩张, 2018-2019年间增长了21579.92公顷㊂因为襄阳市及时调整生产生活,2017-2019年间生态用地不断增长, 2018-2019年间,生态用地面积增加了31370.15公顷㊂综合来看,襄阳市的 三生空间 格局主要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覆盖了大部分的城市区域㊂表5㊀襄阳市 三生空间 用地面积三生空间 类型2017年2018年2019年生产空间755441.25756396.67742790.71生活空间121628.92121377.58142957.53生态空间1052262.441051422.171082792.32㊀㊀数据来源:襄阳市规划局国土资源调查相关文件㊂b. 三生空间 指标分层时空演化格局㊂(1)生产空间指标层㊂据相关资料统计,襄阳的工业类型用地很稀缺,主要是被休闲生活区给包围㊂生产用地在2017-2019年间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㊂但生产用地总体增长的同时,耕地和设施农用地的面积在逐渐变小,生产空间的短板逐渐浮现出来:①农用地土地利用水平不均衡㊂襄阳市东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山区资源开发不充分,林地面积大,土地利用效率低,投资与产出的不均衡,并导致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日益凸显㊂②土地生态问题严峻,耕地质量大幅下降㊂部分山地丘陵地区周边耕地也因为城镇工业 三废 排放使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导致了耕地质量大幅下降,使得有些农民无地可种,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㊂③工业建设用地分布极不均衡㊂城市㊁工业和采矿区以及其他孤立的建筑区主要位于城市交通走廊沿线㊂襄州,樊城,襄城,高新区,枣阳,老河口,这六个县(市)的工业和工业用地在全市的比例达到了82.49%㊂表6㊀襄阳市生产空间指标层用地面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17年2018年2019年总计703025.31703432.37682839.62耕地水田259924.18259800.68248796.73水浇地11238.4611147.349935.49旱地431862.66432484.35424107.41总计27874.5227838.5837367.72果园15752.7815731.5029142.69园地茶园7186.757182.524456.39其他园地4934.994924.563768.64设施农用地-7104.237265.833719.33总计17437.2817859.8918864.03工矿用地工业用地13429.5513854.2914169.46采矿用地4007.654005.604694.57㊀㊀数据来源:襄阳市规划局国土资源调查相关文件㊂(2)生活空间指标层㊂襄阳市总体上,居住用地集中于中部㊁东部,其余零星分散于襄阳市各地区,以中部㊁东部为主㊂总体上比较分散,居住用地分布在各区县㊂但生活用地指标层面积变化仍然暴露了一些显著的问题:表7㊀襄阳市生活空间指标层用地面面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17年2018年2019年商业服务业用地-3012.573487.653922.06总计68609.7671822.3682061.39住宅用地城市住宅用地10520.3111254.7212066.42农村宅基地58089.4560567.6469994.97总计4139.434832.325701.03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1076.551345.871899.97公共服务用地科教文卫用地2507.122876.563078.87公用设施用地555.76609.89722.19总计45868.1746131.1551273.04铁路用地3008.223039.823794.51公路用地11484.2811552.5217946.1城镇村道路用地47084895.885440.36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26499.8926475.1523892.6机场用地159.66159.66163.75港口码头用地 2.59 2.5923.01管道运输用地 5.53 5.5312.71㊀㊀数据来源:襄阳市规划局国土资源调查相关文件㊂㊃61㊃㊀㊀①农村人均用地水平偏高㊂住宅用地中农村宅基地远大于城市居民用地,占全市城乡建设总体用地的85.3%,证实农村居民人均用地水平过高,并且挤压了城镇居民用地点的面积,具有较大的用地整理潜力㊂②城市交通系统不完善㊂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系统服务体系不完善,公交换乘不便捷;且私家小汽车人均拥有量不断提升,交通压力逐年增大㊂城市外部,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客流量近几年逐年下降㊂③科教文卫水平有待提高㊂医疗方面,目前襄阳市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乡村卫生服务站共同组成的覆盖全市全域的医疗网络服务体系㊂在新冠疫情等突发性医疗事件来临时不足以应对㊂文化教育方面,2020年各级各学校专任教师数仅有51615人,教育水平有待提高㊂(3)生态空间指标层㊂表8㊀襄阳市生态空间指标层用地面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17年2018年2019年总计845749.26845291.96893135.98有林地745667.43745270.35803522.99林地灌木林地69104.9369100.8150290.74其他林地30976.9030920.8039322.25总计23509.1423205.107714.59天然牧草地9.579.570草地人工牧草地7.577.570.91其他草地2349223187.967713.68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3320.423315.763390.32总计144861.16144763.39155695.99河流水面33015.4433010.6334740.76水域水库水面30692.3130691.7735333.57坑塘水面47924.2847853.6849050.19沟渠18630.8318611.7615171.03内陆滩涂14598.314595.5821400.44总计34822.4434845.9622855.44田坎23337.2223376.6117020.86其他生态用地沼泽地8.588.58 3.49沙地168.21168.21 1.45裸土地11308.4311292.565829.64㊀㊀注:数据来源于襄阳市规划局国土资源调查相关文件㊂㊀㊀襄阳市总体上,以中部㊁西部为主要的生态用地分布为主㊂市域生态空间在小幅度增加,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保持持平,但水域面积有所增加,2018-2019年间增加了10932.6公顷㊂林地的面积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㊂由于不断的生产生活开发导致面积大幅度减少㊂因此,生态空间仍然有很大的整理空间:①土地开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㊂人民群众对建设 美丽中国 美丽襄阳 的期盼更加强烈㊁要求越来越高㊂因此,在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如何快速实施环境综合治理,遏制住污染,加速生态林㊁防护林建设的任务都将十分艰巨的处境㊂②绿化空间不足㊂襄阳市被汉江贯穿,江两岸及室内绿化及开敞空间不足,绿地的使用情况很差㊂2014年全市林地面848118公顷,截至2019年,全市林地面积虽然已经达到了895135公顷,但仍只占农用地总面积比重为52.81%㊂③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大㊂襄阳市工业群的分布总体来说是以 一心四城 , 两副 , 三支撑 为格局,呈 十字型 分布结构㊂正因如此,市内工业企业分布众多,废气废水排放量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㊂4㊀襄阳市 三生空间 发展优化路径4.1㊀ 三生空间 协同优化路径探索针对襄阳市 三生空间 发展现状,调整的重点是将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外迁至郊区或县区,降低生活空间的占地比例,同时大力营造公园㊁林地等绿色空间,增加城市中的生态空间份额,实现 三生空间 的平衡发展,既要创造一个高效密集的生产空间,又要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活空间㊁更要创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生态空间;与此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㊁城镇化水平,并努力实现文化㊁教育㊁医疗㊁交通等城市功能互通㊂4.2㊀生产空间优化路径探索(1)大力拓展绿色农业㊂耕地应以生态保育为主,加快生态防护林网建设,构建中心城区生态屏障;培育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开发特色经济作物和有机农产品㊂(2)推动农用地整理㊂应该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其它农用地重点工程建设,着手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其他农用地的整理和优化的效率㊂(3)走工业多元化㊁综合化道路㊂加快促进襄阳市工业发展步伐,努力打造以东风汽车产业为龙头,农产㊃71㊃品加工㊁新能源汽车㊁新能源材料等产业为支柱,冶金㊁化工等原材料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㊂4.3㊀生活空间优化路径探索(1)整合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㊂积极协调集体土地整治,全面推进农田和村庄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乡协同发展㊂(2)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㊂大力推广集约节地技术,完善构筑便捷㊁通畅㊁高效㊁安全㊁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网络㊂逐渐形成以公路㊁铁路交通为主,水路㊁航运交通设施为辅,覆盖全省的综合性大型的交通运输网络㊂(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㊂建立内外衔接顺畅㊁换乘方便可靠的公交换乘系统;增加道路密度,建高架桥,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㊂(4)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㊂增加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㊂(5)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㊂建立形成由市属各大中型综合性医院㊁专科医院㊁社区医院和各级中心卫生院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及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协调形成的覆盖全市全域的医疗网络服务体系㊂4.4㊀生态空间优化路径探索(1)高度重视森林地保护㊂加强襄阳市各类生态公益林㊁沿江防护林㊁农田防护林㊁湿地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充分利用全市可开垦荒山荒坡造林及时补充生产建设开发占用的林地㊂(2)加大西部山区退耕还林建设㊂加强襄阳西部岗地主要农业防护林㊁薪炭林㊁水土保持林建设,扩大现有的东南丘陵区水土保持林规模,同时确保现有生态林㊁涵养林㊁不减少反而增加㊂(3)优化工业产业结构㊂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用地,优先支持资源节约型㊁循环利用型的产业用地㊂限制大产能或过剩行业㊁高耗能㊁高污染㊁高排放的产业项目用地需求㊂5㊀结论通过分析与评价,本文的结论主要包括: (1)从熵值方面评价襄阳市 三生空间 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土地利用的效率较好㊂(2)本文笔者还根据襄阳市国土资源第二㊁三次调查(2017-201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襄阳市 三生空间 时空演化格局,得出襄阳市的 三生空间 格局主要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覆盖了大部分的城市区域㊂另外,本文只是对襄阳市 三生空间 的评价和优化做了一个初步探索,数据信息等可获取的资料可能存在一定的程度局限性,且指标的选取存在某些遗漏,不能做出全面的评价㊂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面板数据选取的困难,后续将进一步修正㊂参考文献[1]郑百龙,翁伯琦,周琼.台湾 三生 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04):67-71.[2]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 生产 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01):49-65.[3]KIENASTF,BOLLIGERJ,POTSCHINM,et al.Assessing landscape fictions with broad-scale environmental data:in-sights gained from prototype development for Europe Q[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44(6):1099-1120. [4]朱媛媛,余斌,曾菊新等.国家限制开发区 生产 生活生态 空间的优化 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04):26-32.[5]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536-540.[6]扈万泰,王力国,舒沐晖.城乡规划编制中的 三生空间划定思考[J].城市规划,2016,40(05):21-26+53. [7]戴文远,江方奇,黄万里等.基于 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以福州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2):2098-2109.[8]程婷,赵荣,梁勇.国土 三生空间 分类及其功能评价[J].遥感信息,2018,33(02):114-121.[9]杨春梅,徐小峰,张豪等.基于三生空间功能的上海市农村居民点特征演变及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0):2392-2404.[10]冯晓菁,罗志军,许巾等.基于 三生 空间的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及空间格局匹配评价 以江西省乐平市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21,34(09):2014-2024. [11]崔家兴,顾江,孙建伟等.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08):67-73.[12]杨俊,张鹏,李争.乡村 三生 空间综合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36(04):117-130. [13]Duan Yaming,Wang Hui,Huang An,et al.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from the per sportive of villagers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Ertai Town,Zhangjiakou City[J].Land Use Policy, 2021,(106).[14]江东,林刚,付晶莹. 三生空间 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5):1085-1101. [15]孙滢悦,黄茹月,陈鹏,等. 三生空间 分类及其功能评价 以吉林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4): 298-304+309.[16]孙璐,王江萍.空间规划视域下武汉市乡村 三生空间分类与功能评价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0,(07): 9-16.[17]俞依凡,彭建东.尺度重组视角下乡镇三生空间转型研究 以襄阳市九集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9. [18]姚迪,甄石,王思琢.沈抚新城三生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浅析[J].国土资源,2017,(04):46.㊃81㊃。

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初探

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初探

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初探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开展将对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推进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现状,总结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困境,提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建议。

标签:低效用地;在开发困境;政策建议虽然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政策文件出台、前期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造资金的短缺、交易成本的过高、预期收益过高、利益分配不均等经济方面的滞碍以及再开发工作的滞后、复杂产权问题解决困难、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制度方面的滞碍共同作用,使得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

针对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产生的原因以及再开发存在的困境,结合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政策体系和政策需求,主要从顶层设计、规划编制、收益分配、土地税收等角度完善发再开发的相关激励措施。

一、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现状(一)试点城市前期基础工作开展较好但全省滞后就前期基础工作方面,相关试点城市开展情况较好,分别明确了各自改造的范围;对本地的城镇低效用地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做好了标图建库的工作;同时也编制完成了相应的专项规划。

但就全省层面来看,全省各地关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前期基础工作开展较为滞后,大部分城市处于编制实施方案、前期招投标等起步阶段,工作进度明显滞后。

(二)结合地方实际特色,多举措激发了改造活力武汉、宜昌、襄阳在省级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特色完善了各自的激励措施,其中武汉市从土地利用、规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该市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进行了政策激励,并随着工作的推进,对相关激励措施予以了细化与更新;襄阳市则按照“不予不取、自求平衡”的改造原则推动当地的“两改”政策,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改造开发模式主要以政府收储为主与浙江、广东等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改造模式主要以政府收储为主,其次为原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模式,市场力量参与开发改造程度较低。

地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

地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

地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徐枫;余利平;杨明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
【年(卷),期】2024()1
【摘要】核心提示,本文基于湖北省地方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工作专项调研成果,阐明了国有企业盘活存量土地的重要性,探讨了存量低效闲置用地的成因及盘活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优化多种盘活方式、分类稳慎处置问题、强化信息化管理机制等盘活路径及相关建议。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徐枫;余利平;杨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金的对策研究——以N市为例
2.当前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的路径选择及对策——以长治市为例
3.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对策与研究——以天津市外环线以内土地为例
5.多规合一与土地优化配置初探——基于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i Pr du to c o n b iPr vnc o l o c in Fa t r i Hu e o i e
CHEN n — a Fa g yu n
( ol e JPl t c ne n ehoo  ̄ , a h n g i l rl nvr t Wua , b i 4 0 7 ) C l g a i c ad Tcnlg , Hu z ogA rc t a iesy, h n Hue, 3 00 e o nS e uu U i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 东邻安徽 , 南界江西、 湖南 ,
独立于经济系统之外 的一个外生变量 , 而是一个起 西连重庆 , 北接陕西、 河南。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 着重要 作用 的要 素 。本研 究将 在土 地 、 劳动力 、 业 之北 , 称 湖北 , 称 鄂 。湖北 现 有 ] 个 省 辖 市 、 农 故 简 2 1 投资和农业科技等方面分析湖北省农业生产要素状 个 自 治州 ,5 3 个市辖区,4 2 个县级市 ( 其中 3 个直管
维普资讯
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 6 期 )0 6 2 ,总 2 20 ()
J un l fHu z o g Ag iut rlUnv r i ( o il ce c sEdt n o r a ah n rc lu a ie st S ca in e io ) o y S i

W h t Smo e h r p igi d xa dt ep o u t i ft ec liae n nH u e a ehg e h n t e a ’ r ,t ec o pn e n h r d c i t o h u t tdl di b i r ih rt a h n v y v a a ea e v r g ,wiih id c t st a h u t a e a d u eefce c fH u e i hg e Ne e t ee s tas hc n ia e h tt e c l v td ln s fiin yo b i s ih r i v rh ls ,i to
重视 。
关键词
土 地 资 源 ; 发 利 用 ; 北 省 开 湖
中图分类 号: 3 12 F 0.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3 5 (0 60 —0 50 1 0—4 6 2 0 ) 20 3 —4
Re e r h o h e p o t to n i z to ft e s a c n t eDe p Ex l i in a d Utl a in o h a i
Ab ta t La d r s u c sa ei o tn g iu t r l r d cin fco s Bywa f n l zn h x src n e o re r mp ra ta rc lu a o u to a t r p yo ay igt ee - a

生产要素的种类 和稀缺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 了一个地 区经济生 产 的类 型、 规模和发展方 向。
随着科学 技术 的快 速 发 展 , 别 是 科技 与 经 济一 体 特 化 , 学技 术对 经济 发 展 的重 要 性 决定 了其 不再况 .

p ra c h ud b ta h d t h s u n h w o i r v h utv td ln r d cii o tn es o l ea t c e O t eis eo o t mp o et ec liae a d p o u tvt v Ke r s ln e o r e ; x liain a d u i z t n Hu e r vn e ywo d a d r s u c s e p otto n t iai ; l o b i o i c P

idc t st a h t t sp o u t np tn i1 ft ec lia e a do u e i i d H e c ,m u h i n iae h tt es au r d ci o e t h utv td ln f o ao H b isl t i m e ne c m—
湖 北省 土 地 生产 要素 深度 开发 与利 用 问题 研 究
陈方源
( 中 华 农业 大学 植物科技 学院, 湖北 武汉 407) 300 摘要 土地资源是重要 的农业生产要素之一。通过分析湖北省土地资源现状 , 特别是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状
况, 发现湖北 省人 均耕地资源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 且具有较高 的复种指数 和生产率 , 这一方面反 映出湖北省耕 地资源利用效率较 高 , 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北省现有耕地 生产 潜力 不大 , 增产空 间有 限, 因此 , 如何 培肥地力 值得

potto n tl a in s au u fln e o re , e p cal utv td ln e o r e t i a e liain a d u iz t tt sq o o a d r s u c s s e ily c lia e a d r s u cs hs P D r i o

fn st a h e a ia utv td ln e o re fHu e s lwe h n t a ft e wh l o n r id h tt e p r c pt lc liae a d rs u c so b ii o r t a h to h oe c u t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