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我国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经典历史事件,如深圳特区的设立、加入世贸组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结合时事政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面临的挑战,如“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摩擦等。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对外开放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如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普通民众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历程和主要特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政策、加入世贸组织等。
2.深入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
3.阐述对外开放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影响,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4.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辩论,如对外开放是否应该放弃本国利益、如何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如“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为什么我国要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如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等。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要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时空架构】【考点落实】◆对外开放的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国际局势趋于缓和;③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④吸收外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
一、对外开放格局1.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时间:1980年开始(2)含义:为吸引外资、技术和发展外贸,而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
(3)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著名特区:1980年,创办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5)意义: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突破口);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⑴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苏两个:连云港、南通。
⑵特点:扩大对外开发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外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⑶目的: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⑴开辟: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⑵成果: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⑶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由深远影响4.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⑴兴办:1988年开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江苏有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⑵目的: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⑶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⑷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导学案 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参考答案国内方面:1、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2、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
3、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国际方面: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问题探究: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参考答案:原因①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
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
厦门还面对台湾。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⑤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作用与影响二十多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参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导学案 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外开放的含义及其必要性1.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2.必要性背景材料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访日美后讲话材料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材料四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上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现代化生产需要多种多样的资源和技术,只有通过国际市场,才能扬长避短,发扬优势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如美国生产的大型波音747客机,是由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的。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自主习1.我国经济特区有五个,即1980年在广东省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省的____________,1988年增设____________为经济特区。
2.____________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经济特区是发展____________的“排头兵”。
3.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浙两省成为开放的重点省,其中江苏开放了连云港和____________,浙江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经济特区的创办面对经济全球的大潮,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什么重大意义?1.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概况(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4)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3.意义(1)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例】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 ) A.临近港澳B.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已有许多外资企业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变式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A.①②④ B.①③④.②③④ D.①②③知识点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汇人世界经济潮流。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课标解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1、经济特区的创办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 9 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 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挽救青岛”,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2)改革开放后,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战略意义?(3)2008年奥帆比赛在青岛举行,文明观赛是每一位观众的基本素养,请围绕“做文明观众”为题,针对山东青少年观众拟定几项倡议.(不少于三条)【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案【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解,培养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的机遇和挑战,培养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生珍惜生活、奋发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法指导】1.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
2.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的翻天覆地的变,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络图片及其介绍,增强感性认识和体会。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制人:刘红卫 2011级审核人:张承义使用时间:2012.3.26一、【课堂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内容解读:1.从地理位置、历史经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比较它与旧中国的通商口岸有何区别;2.简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分析其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分析其特点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二、【自主学习】(A级)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8-59页来回答我国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有什么特点?选择这些地方作为经济特区是基于哪些因素考虑?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2、阅读教材第59-60页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设立的目的是什么?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具备哪些开放的条件?3. .简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及影响。
4. 阅读教材第61页我国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什么样的特点?三、【能力提升】(B级)1.材料一:文革结束后,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我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多次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材料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
……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特点。
【学法指导】(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改革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2)简述改革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3)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目的、有利条件、成果有哪些?【合作探究】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含义、建立的意义?探究二: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区别(从背景、基础、目的、原则、内容、结果等方面来分析)【我的疑问】【思维导图】【自测反馈】1.“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
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2.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列各项对其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对外政策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C.发展重点从重工业转移到轻工业 D.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3.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4.1992年初,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标要求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二、自主学习1.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诞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同年还建立了、、经济特区。
年,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成立。
此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
2.1984年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将、、、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去,到年,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
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她的开发始于。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三、知识网络四、能力拓展在《春天里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座金山……”()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A、改革开放B、科教兴国C、“文革”结束D、包产到户()2、这位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建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3、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A、政治制度不同B、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C、它与中央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4、“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有三个都是在A、福建省B、海南省C、广东省D、浙江省()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6、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7、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
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分析】本课是中国经济史的现代部分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情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自农村至城市全面展开,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改革的展开和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较多的历史知识储备及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国情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历史学科知识积累不成体系,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待更全面、更理性、更具逻辑。
改革开放这段内容和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对理解现实的一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何把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促使学生去思考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这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培养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出,培养描述、说明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了解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培养运用多种资料、通过合理想象构建一个历史事实的完整叙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筛选、阅读、分析资料,掌握搜集、整合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掌握阅读历史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技能;通过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掌握由局部到整体的叙述方法。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导学案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主备人刘四化时间9月21日必修二(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1课时)
【学习目标】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
2.思:学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1)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推进的过程
(2)经济特区“特”的含义及意义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
3.议,展,评
(1)根据课本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从历史看
从世界看
从中国看
4.构建思维导图
5.检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由小市场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即由民族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过程,类似今天的全球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主融入世界大市场的标志是
A. 五口通商
B. 洋务运动
C. 1979年对外开放
D. 2001年加入WTO。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无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________、珠海、________、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设立________经济特区。
(2)影响:①发展为________的排头兵。
②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开放:________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①1985年以后,________、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
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开发。
(4)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城市的开放中划出一定区域,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开发和开放:________年中央政府决定浦东。
(2)目的:以________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
(3)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________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演讲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次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探究】材料一:(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知识梳理】一、经济特区的创办过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特点国家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有制形式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运行机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政策以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影响(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图文解读][学思之窗]说明了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①自然交通条件方面,都在南方,在对外交通运输方面处于有利位置。
②地理位置上,距港、澳、台较近,有利于吸收港、澳、台的资金。
③都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这一举措的实行,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进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以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提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概况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放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发,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品产品特点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范围和优势。
结合《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直观了解其范围,注意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据此加深对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优势的认识。
[思维点拨]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等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提示经济特区等开放区只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殊”,不享有自治权;而港、澳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除外交权和国防权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外,享有高度自治权。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体系形成:我国已形成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开放区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 沿边开放城镇 、 内地省会开放城镇 的开放体系。
2.特点: 全方位 、 多层次 、 宽领域 。
[图文解读] 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其可能性主要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必要性是指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亟待开发。
探究案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时间1990 年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 长江沿岸 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 、 贸易 中心之一,带动 长江三角洲 和整个 长江流域 经济的新飞跃意义(1)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 经济增长点 (2)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重点 和 标志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请回答:①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
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
②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地区:沿海地区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
③为了“帮助内地发展”,在世纪之交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答案重大措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答案:(1)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2)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设立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3)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议】小组合作,议疑解惑【展】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索、议论的结果【评】结合学生回答,给予适当纠正、点评【检】达标检测课堂检测1.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中,设立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 )A.珠海、汕头B.深圳、珠海C.厦门、海南D.深圳、海南解析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成为最晚设立的经济特区。
答案 D2.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A.深圳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特区解析从时间“1979年”判断应为A项深圳经济特区,B、C两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说法错误,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而不是经济特区。
答案 A3.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A.广州B.C.D.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史实的记忆能力。
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而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两者对照,可以判定答案为B答案:B4、改革开放后天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1988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成立了( )A.沿海开放城市B.经济技术开发区C.经济特区D.滨海新区【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开放14个沿海城市是在1984年,A错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省是我国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C错误;滨海新区与题干无关联,可以排除。
5.下列对我国对外开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基本原则是坚持平等互利C.开放城市都是沿海港口城市D.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解析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沿海到内地的渐进过程,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并不仅仅局限在沿海地区。
答案 C课后练习1.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从“特区”概念的内涵入手考虑,“特区”“特”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但它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央政府完全行使主权的行政区。
“特区”的含义即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这就打破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2.1979年春,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
”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解析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之年,农村首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A项正确。
B、D两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C项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答案 A3.观察下图,属于1984年国家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对沿海开放城市的识记能力。
①为福州,④为北海。
答案 C4.下表为某同学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潮州和福州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C两项;③应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由此排除A项。
答案D5.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地深化对外开放。
下列区域中不具有对外开放特征的是(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特别行政区D.经济技术开发区解析C项是政治方面的行政区,不具有经济改革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特征。
答案 C6.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赏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成就。
图表强调了1980~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
1979年我国设立了“出口特区”,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排除A项;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图中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原因,B项正确;开发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均不符合图表时间。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