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
1.1 建设用地
1.1.1 垃圾转运站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日转运量确定,并应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满足生产、生活、办公的需求,并留有发展余地,转运站的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7.1.1的规定。
表7.1.1 垃圾转运站用地标准
注:1 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
2 用地面积不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
3 与站外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 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
类含下限值;
5 超过3000t转运量的用地面积应结合工艺条件酌情增
加。
【条文说明】:转运站建设用地指标和工艺及附属功能有关。
指标Ⅰ类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的上限值80000 m2是对应3000t/d规模的大型转运站的用地指标上限,对于3000t/d 规模以上的转运站,用地面积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
用地面积包括转运站主体工程设施、配套工程设施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此外,还包括其他功能(如停车场、修理厂等)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堆放作业用地和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面积。
Ⅴ类转运站建设用地指标应视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同而定:小城镇的Ⅴ类转运站多建在城镇中心区的边缘地带,
需要配置必要的辅助设施,且小城镇建设用地相对富裕。因此,其用地指标应取偏大值甚至上限,但是,大城市兼做垃圾站的Ⅴ类转运站没有必要配置其他辅助设施,且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非常紧缺,很难征用较多土地,因此,其用地指标应取偏小甚至下限。
1.1.2 转运站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5%-8%。
生活垃圾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
1.1 建设用地
1.1.1 垃圾转运站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日转运量确定,并应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满足生产、生活、办公的需求,并留有发展余地,转运站的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7.1.1的规定。
表7.1.1 垃圾转运站用地标准
注:1 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
2 用地面积不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
3 与站外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 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
类含下限值;
5 超过3000t转运量的用地面积应结合工艺条件酌情增
加。
【条文说明】:转运站建设用地指标和工艺及附属功能有关。
指标Ⅰ类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的上限值80000 m2是对应3000t/d规模的大型转运站的用地指标上限,对于3000t/d 规模以上的转运站,用地面积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
用地面积包括转运站主体工程设施、配套工程设施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此外,还包括其他功能(如停车场、修理厂等)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堆放作业用地和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面积。
Ⅴ类转运站建设用地指标应视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同而定:小城镇的Ⅴ类转运站多建在城镇中心区的边缘地带,
需要配置必要的辅助设施,且小城镇建设用地相对富裕。因此,其用地指标应取偏大值甚至上限,但是,大城市兼做垃圾站的Ⅴ类转运站没有必要配置其他辅助设施,且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非常紧缺,很难征用较多土地,因此,其用地指标应取偏小甚至下限。
1.1.2 转运站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5%-8%。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一
些挑战。生活垃圾转运站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标准
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对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进行
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生活垃圾转运站不仅影响着垃圾的分类、处理和运输
效率,还关系着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到
设施的规划布局、环保设施、安全设施、运输设施等方面的细节,以
确保转运站的运作安全、高效和环保。
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标准需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设备选型、
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展开。规划设计应考虑站点选址、功能分区、通风采光等因素,以实现站点的合理利用和顺畅运作。建筑材料的选
择应符合环保要求,并具备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以确保建筑物的
长期稳定运行。设备选型需根据站点规模和处理能力进行科学布局,
合理配置设备,确保设备的高效耐用。运营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到站
点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以保障站点的长期
稳定运行。
在回顾性的内容中,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不仅是一项技
术工程,更是一项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工程。它关系着城市的
整体形象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制定建设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
的发展规划、环保政策、居民需求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城市可持续
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美好未来。
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应该
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
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了规范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要求。
1. 垃圾转运站应选址在城市环卫设施布局合理的区域,离主要垃圾源头较近,
方便垃圾收集和转运。
2. 选址周边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
影响。
3. 选址要离交通要道近,方便垃圾车辆的进出和转运。
二、场地规划。
1. 垃圾转运站场地应具备较大的占地面积,以容纳大量垃圾车辆和垃圾堆放。
2. 应有清晰的车辆进出口,以保证垃圾车辆的顺畅进出。
3. 应设有垃圾分类区域和垃圾堆放区域,以便进行垃圾分类和暂存。
三、设施建设。
1. 垃圾转运站应配备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压缩机、垃圾填埋设施等,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2. 应有垃圾清洁设施,如垃圾清洗区域和消毒设施,以保障垃圾处理人员的健
康和安全。
四、环境保护。
1. 垃圾转运站周边应有完善的环境保护设施,如垃圾气味控制装置、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等,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 应有定期的环境监测和检测机制,以保证垃圾转运站的运行不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安全管理。
1. 垃圾转运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等,以保障垃圾处理人员的安全。
2. 应有应急预案和设施,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事故。
六、管理要求。
1. 垃圾转运站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运营团队,负责垃圾转运站的日常管理和运营。
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
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规划
1. 垃圾收集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2. 垃圾收集站的选址应考虑交通方便,便于垃圾运输和转运。
3. 垃圾收集站的选址应考虑周边环境,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规模设计
1. 垃圾收集站的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的垃圾产生量和服务人口数量进行设计。
2. 垃圾收集站的规模应考虑未来垃圾产生量的增长趋势,具备扩建和升级的能力。
3. 垃圾收集站的规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确保其容量和转运能力满足需求。
三、建筑设计
1. 垃圾收集站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确保结构安全和防火性能。
2. 垃圾收集站建筑设计应考虑实用性和功能性,满足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的需求。
3. 垃圾收集站的建筑设计应考虑环保和卫生要求,保证站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四、设备配置
1. 垃圾收集站应配置垃圾收集设备、转运设备、处理设备等必要的
设备。
2. 垃圾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工艺要求进行选择和配置。
3. 垃圾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考虑未来扩展和升级的需求,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五、环保措施
1. 垃圾收集站应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垃圾收集站应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处理站内产生的污水。
3. 垃圾收集站应配置废气处理设备,处理站内产生的废气。
4. 垃圾收集站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各项环保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六、安全防护
1. 垃圾收集站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隔离设施,防止人员和车辆进入站内危险区域。
2. 垃圾收集站应配置消防设施和应急设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标准通常由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或相关行业组织制定,以指导和规范垃圾分类的收运和处理。这些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以下是一般性的垃圾分类收运要求标准的主要内容:
1.分类标准:确定可回收、有害、湿垃圾等不同类别的垃圾,并
明确每种类别的特征和标准。例如,可回收垃圾可能包括废纸、
废塑料、废金属等。
2.收集容器和设备:规定不同类别垃圾的收集容器和设备,以便
居民或单位方便地投放垃圾,并确保垃圾在投放时得到有效分
类。
3.投放指导:提供关于垃圾分类的投放指导,包括宣传教育,以
增加居民对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
4.收运车辆和设备:规范垃圾收运车辆的设计和配置,确保垃圾
在运输过程中不交叉污染,同时提高运输效率。
5.处理要求:明确各类垃圾的处理要求,包括可回收物的再利用、
有害垃圾的安全处理、湿垃圾的有机资源化利用等。
6.监管和执法:规定相关的监管和执法措施,确保垃圾分类政策
的有效实施,包括罚款、奖励等措施。
7.数据报告:要求有关单位定期报告垃圾分类的数据,以便监测
和评估分类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垃圾分类政策。
这些要求可能会因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特点而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标准需要参考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发
布的相关文件和指南。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术标准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的标准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 收运标准:
-定期收运:根据农村人口数量、生活垃圾产生量等因素确定收运频率,确保垃圾不积压。
-区域覆盖:建立合理的收运网络,保证每个农村地区都能够得到垃圾收运服务。
-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别收集。
2. 处理标准:
-垃圾填埋:对于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采用科学的垃圾填埋方法,确保填埋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垃圾焚烧:对于可燃垃圾,采用合适的垃圾焚烧设备进行处理,严格控制废气和废渣的排放。
-厌氧消化:对于湿垃圾,采用厌氧消化技术进行处理,产生沼气用于能源利用。
-农田利用:对于可回收有机物,如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将堆肥用于农田改良和农作物种植。
3. 环境保护标准:
-控制污染: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和
废渣的排放,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土地利用:选择合适的土地用于垃圾填埋场或其他垃圾处理设施,避免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噪声控制:在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的标准,具体的标准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定。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指导,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收运和环保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GBT51435-2021)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GB/T51435-202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基本规定;3.分类;4.收集;
5.运输;
6.处理。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A座,邮编:100120)。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总则 (3)
2基本规定 (3)
3分类 (4)
3.1一般规定 (4)
3.2分类模式与处理处置途径 (5)
4收集 (6)
4.1一般规定 (6)
4.2收集模式 (7)
4.3收集点 (7)
4.4收集车辆 (8)
4.5收集站 (9)
5运输 (10)
5.2运输模式 (10)
5.3运输车辆 (10)
5.4转运站 (11)
6处理 (12)
6.1一般规定 (12)
6.2小型卫生填埋场 (12)
6.3区域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 (14)
6.4生物处理 (16)
1.0.1为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制定本标准。
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了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分类和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现就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标准进行如下规定:
一、选址要求。
1. 生活垃圾转运站应选择在城市边缘或者人口稀疏地区,远离居民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减少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选址应考虑周边交通便利程度,确保垃圾转运车辆能够顺畅进出,避免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
二、场地要求。
1. 生活垃圾转运站场地面积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量确定,确保能容纳足够数量的垃圾分类和转运设施,并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2. 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避免雨水积聚和垃圾浸泡,影响环境卫生和设施使用寿命。
三、设施要求。
1. 生活垃圾转运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区、垃圾转运车辆停放区、垃圾转运设备等必要设施,确保垃圾分类和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设施应符合环保要求,采用防臭、防渗透、防腐蚀等材料和技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保护要求。
1. 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环保管理制度,确保垃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 应配备相关环保设施,如垃圾渗滤液收集系统、废气处理设备等,确保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
五、安全管理要求。
1. 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垃圾处理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2. 应配备相关安全设施,如防火设施、应急救援设备等,确保垃圾处理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安全问题。
六、管理要求。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方案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垃圾处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传统的城市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并不适用于农村。
二、项目目标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达到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项目内容和措施
1.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理解,使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2.建设垃圾分类设施
在农村的居民区、集镇等地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如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设置相应的收集容器。
3.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引进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对农村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针对农村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焚烧处理等。
4.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
在农村适当的地方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集中收集农村居民分类后的垃圾,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转运和处理。
5.推动资源回收利用
鼓励农村居民进行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建立起农村居民间的垃圾物资交换和再利用网络,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加强监管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加强对收集转运站的日常管理和运营,确保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项目效益
1.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垃圾分类和科学处理,减少了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保护了乡村环境的美丽和生态的健康。
2.推动资源回收利用
鼓励农村居民进行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了废弃物再利用率,降低了资源浪费。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g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
一、垃圾分类收集
为了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首先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根据垃圾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类型。在农村地区,应该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收集容器,引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二、垃圾收运路线规划
针对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道路状况,需要合理规划垃圾收运路线。路线规划应尽量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率,同时考虑道路状况和车辆承载能力,确保垃圾收运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垃圾处理方式选择
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堆肥等。在选择处理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垃圾的成分、处理效果、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
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为了实现有效的垃圾处理,需要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设施建设应考虑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垃圾处理效果评估
为了检验垃圾处理效果,需要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处理效率、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及时调整处理工艺和参数,提高处理效果。
六、垃圾处理安全管理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七、垃圾处理操作规程
为规范垃圾处理操作,需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规程应明确各项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应定期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要求。
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标准
1.1 垃圾收集设施
Ⅰ废物箱
1.1.1 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行人投放生活垃圾的需要。
【条文说明】:废物箱主要用于收集行人的生活垃圾,故其设置应满足行人投放生活垃圾的需要。
1.1.2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地区应按分类方式设置相应的分类收集废物箱,分类废物箱应有明显标识。
【条文说明】:公共场所的废物箱,由于其接纳的垃圾成分不同于居民生活垃圾,因而分类方式不同于居住区的分类方式,应根据所在场所的流动人员的活动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分类收集废物箱,并有明显易懂的标志。
1.1.3 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
【条文说明】:除行人必经的道路外,在交通客运枢纽、公共建筑、广场、社会停车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出入口处,对废
物箱的需求程度也较高。
1.1.4 废物箱外观应美观、卫生,并应能防雨、防腐、耐用、阻燃、抗老化。
【条文说明】:废物箱由于设在路旁等公共场所,其造型应美观、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本条提出了废物箱的基本要求。
1.1.5 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
1 商业、金融业街道、支路50~100m;
2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
3 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条文说明】:废物箱的设置间距考虑主要出于方便行人随时丢弃垃圾,间距较小,影响景观,随着市民行为规范的提高,除旅游景点、步行街、交通站、体育场馆等人流集散场所的废物箱设置间距可较小外,其余道路应放宽间距。
1.1.6 镇(乡)建成区道路两侧设置废物箱间隔宜符合本章第5.1.4条的规定,并应乘以1.2~1.5的调整系数。
垃圾清运服务标准制定
垃圾清运服务标准制定
在城市生活中,垃圾处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境管理工作。垃圾清
运服务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的维护和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将从垃圾清运服务标准的必要性、制定原则、具体内容以及执行
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必要性
城市垃圾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若不及时清运处理,不仅会影响市
容市貌,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等问题。因此,制定垃圾清
运服务标准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服务规范,不仅
可以提高清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保证清运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制定原则
在制定垃圾清运服务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法律依据原则: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清运服务符合
法律标准。
2. 安全环保原则:要注重垃圾清运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保护,采取
有效措施减少污染。
3. 高效节约原则:要提高清运服务的效率,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清
运成本。
4. 公平公正原则:要保证清运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得歧视任
何一方。
5. 创新发展原则:要鼓励清运服务的创新发展,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具体内容
垃圾清运服务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垃圾分类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垃圾的分类标准和处理方式,引导
市民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
2. 清运车辆要求:规定清运车辆的排放标准、运载能力等技术参数,确保清运效率和安全性。
3. 清运路线规划:制定清运路线的优化方案,避免重复覆盖和错过
清运点的情况发生。
4. 服务时间要求:规定清运服务的时间安排,保证清运服务的及时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205--2013
P 备案号J ××××– 20××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ransfer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
2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 205-2013
修订对照表
(方框部分为删除内容,下划线部分为增加内容)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一)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一)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
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分类管理成为了各地推行的重点。为了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国家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该标准为各地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规范。
分类设施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主要包括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国家制定了以下标准:
收集设施
•垃圾桶设置应有分类标示,并标明投放内容
•垃圾桶材质应为防腐蚀、耐酸碱的材质
•垃圾桶容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但最小容积不得小于30L
分类设施
•不同类别垃圾的分类容器应使用颜色明显、材质耐用的材料•分类容器应配有分类信息牌,标明规范分类
运输设施
•垃圾车应配备分类容器
•垃圾车在行驶过程中应有覆盖物覆盖,防止垃圾外溢
处理设施
•垃圾处理设施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专门处理
•处理设施应确保环境卫生和安全
建设实施
各地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时,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标准。建设前应进行规划,确定建设地点和所需设施数量,并按照标准进行采购和安装。建成后,应加强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
总结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各地应在建设时严格遵守标准,建设出高质量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城市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已经得到有效提升。未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发展动力,以绿色低碳的珠三角为示范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等各类生活垃圾有序分类处理。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术语和符号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标准术语和符号
1.1 术语domestic waste
生活垃圾1.1.1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
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recyclable
可回收物1.1.2
适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如纸类、金属、玻璃、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废旧家电、家具等。harmful waste
有害垃圾 1.1.3
废弃的灯管、家用化学品、电池等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perishable waste
1.1.4 易腐垃圾
餐饮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园林垃圾等。other waste 1.1.5 其他垃圾
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外的其他生活垃圾。.1.1.6 餐饮垃圾food residue
饭店、单位食堂等产生的易腐性垃圾。
1.1.7 厨余垃圾kitchen waste
家庭产生的易腐性垃圾。
1.1.8 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waste
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拆除、改造及对地基进行开挖等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1.1.9 医疗垃圾medical refuse
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1.1.10 工业垃圾industrial waste
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1.1.11 收运体系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建设标准
1.1 垃圾前端收集
1.1.1 重庆市生活垃圾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站收集模式、收集箱收集模式、小压站收集模式和垃圾车收集模式。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生活垃圾前端收集推荐采用的四种模式。
这四种模式代表了重庆市今后的生活垃圾收集的发展方向,即从人力,半机械化的收集方式过渡到机械化、规范化作业,防止二次污染。
1.1.2 收集站收集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居民投放点应配置标准的垃圾桶;
2 居民应定点投放,收集人员定时定点收集;
3 收集站宜采用构筑物式垃圾房;
4 收集站应设置在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收集站收集模式的要求。
生活垃圾应投放到标准的垃圾收集桶中,收集桶的规格
一般为120L,240L;
居住区、商业区、科研、教育、办公等区域应设置固定的垃圾站点,以便于居民投放生活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定点进行收集;
由于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向封闭式方向发展,市区宜逐步取缔生活垃圾散乱放置的垃圾房,或在垃圾房内配置标准的垃圾桶配套收集,并采取防雨措施。由于经济等因素,非封闭式的垃圾房可短时间内在农村地区保留;
本条规定了收集站的设置位置,应位于路边,方便收集人员收集清运。
1.1.3 收集箱收集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采用具有密闭性能的专用收集箱进行收集;
2 收集箱与钩臂车应配套;
3 收集箱的容积宜为2-5 m3。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收集箱收集模式要求。
应采用专门的垃圾收集箱为收集容器进行收集。收集箱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可以使生活垃圾在暂时贮存以及运输
过程中防止“跑、冒、滴、漏”;
收集箱与钩臂车应配套,收集人员用空的收集箱置换满载的收集箱,将生活垃圾运往转运站或垃圾处理处置场;
1.1.4 小压站收集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压站应具有压缩功能,宜配置卧式垃圾压缩机。【条文说明】:小压站有别于转运站,规模较小,但具有压缩功能,处理能力比非压缩式收集站强。
1.1.5 垃圾车收集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生活垃圾的收集宜采用密闭性能良好的后装压缩式垃
圾收集车;
2 餐厨垃圾的收集宜采用密闭性能良好的自装卸式餐厨
垃圾收集车。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垃圾车收集模式要求。
后装压缩式垃圾收集车运行费用较高,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不宜设置垃圾站(点)的中心商圈;
主城区现大力推行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技术,餐厨垃圾的收集宜采用专门的餐厨垃圾收集车进行收集。
1.2 垃圾运输
1.1.6 主城区应采用“二级转运为主、一级转运为辅”的收运模式。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主城区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简称区级收运模式),即“二级转运为主、一级转运为辅”的收运模式。主城区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箱、垃圾车和小压站模式,生活垃圾由收集箱、垃圾车或小压站收集后运送至垃圾转运站,由大型垃圾转运车直接或经二级转运站运送至垃圾处理处置场。
1.1.7 主城区“一级转运”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运输距离大于10km、小于30 km时,应采用“一级转
运”模式;
2 生活垃圾宜以组团或功能区为单位进行收集,并配置
专门的垃圾车。
3 垃圾转运车额定载荷宜为16t。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一级转运”模式的相应要求。
第一条明确提出了设置一级转运的条件。运距为10~30km,应采用“一级转运”模式。主城区部分距离垃圾处理处置场较近的地区宜采用一级转运模式,如沙坪坝组团,茶园组团、歌乐山功能区等。
是否采用转运模式,以及采用“一级转运”或“二级转运”模式必须进行不同运输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就技术方面而言,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合适技术。
就经济方面而言,要对不同运输方案的单位总成本进行测算、比较。总成本包括清运环节和转运环节的全部投资以及发生的运行费用。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转运系统所跨
越的不同的行政区划的工作协调、转运。
在生活垃圾到达一级转运站前,以组团(功能区)为单位用小型或中型的车辆来进行收集,根据组团(功能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来配置垃圾车的类型、数量、规模,以及运输路线。特别情况也可跨组团(功能区)进行收运。
结合一级转运的特点,提出适宜的垃圾转运车额定载荷。
1.1.8 主城区“二级转运”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生活垃圾实际运输距离大于30km时,宜采用“二级转
运”模式;
2 垃圾转运车额定载荷宜为16~30t。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二级转运”模式的相应要求。
第一条规定了采用二级转运模式的基本参考数值,主城区中距离垃圾处理处置场较远的区域(如水土组团,静观镇、金刀峡镇等)宜采用二级转运的模式。二级转运系统基本流程为:中小型垃圾运输车将生活垃圾运至一级转运站→大中型运输车将垃圾运至二级转运站→大型集装箱式运输车将
压缩后的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处理处置场;
结合二级转运的特点,提出适宜的垃圾二级转运车额定载荷。
1.1.9 重庆市区(县)、镇(乡)宜采用“点片结合”收运方式,中心城区和垃圾产量较大的乡镇宜作为独立收运单元,产量较小的各乡镇宜采用片区集中收运模式。
【条文说明】:本条提出了重庆区(县)、镇(乡)的垃圾收运模式(简称城镇收运模式)。
根据各区(县)、镇(乡)收转运设施现状及“十三五”期间需求,采用“点片结合”收运方式,以实现城镇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的规划目标。
在生活垃圾产量较多的区域(各区县的中心城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