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国家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计划,指的是自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级水平。
下面就是针对“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重要内容的简要概括。
首先,经济发展是该规划的核心。
我国经济在此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2%,实现了GDP总量从21.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成为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该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领域,我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卫生健康方面,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再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是该规划的目标之一。
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
同时,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总之,“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规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背景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来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体来说,这些目标包括:1. 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
2. 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部门的比重和效益。
3. 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4. 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5. 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6.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内容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
具体来说,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规划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福利保障的措施,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城乡发展规划强调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在2005年至2024年期间制定的一个重要规划文件,旨在推动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该规划围绕提高医疗服务、加强医疗保健体制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阐述。
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规划的背景和目标,指出卫生事业发展是国家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确保公众的生命和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章:基本方针本章明确了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即“客观界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围,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服务,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本章重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健康监测和信息报告、加强传染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
第四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等。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本章重点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包括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等。
第六章: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本章指出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卫生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包括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建设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服务、药品和器械价格合理化调整等。
第七章: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本章主要强调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包括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医疗技术和药品的研发和创新、加强卫生事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建立健全的规划保障和监督机制本章明确了规划保障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包括加强规划统筹和卫生投资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和结果监测评估、加强卫生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等。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篇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精选2篇(一)“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全民健身和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而制定的一项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全民体质水平,提升国家的体育实力。
具体规划内容包括:1. 全民健身:加强国民体质监测与促进,推进全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运动场地设施,提高全民体育意识和参与度。
2. 竞技体育: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加强基层体育工作,优化竞技体育组织和管理,开展体育交流与合作。
3. 体育产业:鼓励和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条延长。
4. 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完善体育设施网络,提高城乡体育设施配套水平。
5.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全民健身社区工程,构建健全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国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一规划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精选2篇(二)在2005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中国制定了一项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旨在促进全民健身和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该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1. 提高体育普及率和全民健身水平。
通过推广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增加体育运动参与人数和参与频率,促进全民健康,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 培养和发现优秀体育人才。
加大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3. 提高国家体育竞技水平。
加强对国家队的投入和支持,提高训练条件和科研能力,提升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其他国际体育比赛中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金牌和荣誉。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规划,旨在指导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二、背景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覆盖了从2022年到2022年的五年时间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首个五年规划。
三、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
2.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 促进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四、主要内容1. 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创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 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4.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5. 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取得的成就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10%。
2. 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3. 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 教育和医疗事业:教育和医疗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5.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改善了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排放。
6.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引言概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规划,随后又制定并实施了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成就。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强调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产业结构优化:规划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
1.3 区域发展均衡:规划注重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通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社会进步2.1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医疗卫生改革:规划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2.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三、环境保护3.1 节能减排:规划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中国的能源消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3.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 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 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 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学校 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改革。依法规范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开拓创新,办出风格和特色。继续推 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科学民主办 学和依法办学。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健全师生意外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及 健康体检制度,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谢谢观看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政策方针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 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国家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进行的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我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布局。
本文就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工作总结进行分析。
一、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支撑,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模式。
二、规划目标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1、经济建设。
全面实现农民增收、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逐步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社会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形成全民健康素质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环保建设。
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缓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压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科技创新。
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探索新的科技领域,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协同。
三、具体措施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现代城市体系,加强城市化进程的指导与管理;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土改政策;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经营。
2、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重点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的发展,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一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教育补助等制度和政策,为全民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
3、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深化对外开放,发挥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十一五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农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工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家竞争力。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能源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重点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通过实施十一五计划,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规划,其中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施的一系列重要发展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二、背景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1953年到2022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三、目标1. 经济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
其中包括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2. 社会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政策措施1. 经济政策: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市场化改革,吸引外资,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2. 社会政策: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包括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五、成就1. 经济成就: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等。
2. 社会成就: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也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成就。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
六、总结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
这一规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规划之一,十一五计划被制定出来,旨在确保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
一、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指中国政府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制定的一份国家规划,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公民福利和保护环境。
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和协调。
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求要超过7%以上,同时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股改等措施。
2. 社会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和谐的社会,提高公民福利,同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规划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民,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工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业。
3. 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用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四个目标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全民读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提高文化反响和传播能力。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国家十一五规划是在新世纪初期提出的,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指导方针。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性工作,经过五年的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经验、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任务,我们对国家十一五规划进行了工作总结,以下就是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的文章。
一、总体评估国家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提出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其基本思路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深入推进改革,不断加强创新,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总体评估中,我们认识到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其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均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二、主要成就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服务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社会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明显改善。
在科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在环境方面,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存在问题在总结国家十一五规划工作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到位,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实现转变。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国家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针。
通过对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进行工作总结,在总结中能够准确反映出工作情况,总结工作成绩和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总结中可以对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进行概述。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总结中可以对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成绩进行概述。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2%,经济总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二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扩容。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在总结中可以对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问题进行概述。
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经济增长模式仍然依赖投资和出口,经济结构调整仍然面临一定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还需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不够均衡。
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中一些规划包括:
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优质品种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3.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从事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和信贷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融资发展。
总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旨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导和规范各级政府行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十五”时期成就与“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第一节主要成就与经验“十五”时期是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五年。
面对复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顺利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
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年增长率保持在7‰以下,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为130756万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法制化、信息化步伐加快;机构实现更名、部门职能得到拓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未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已经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专栏1 “十五”时期主要进展情况指标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总人口(万人)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自然增长率(‰) 7.58 6.95 6.45 6.01 5.87 5.89出生人口(万人) 1771 1702 1647 1599 1593 1617自然增长(万人) 957 884 826 774 761 768“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相结合,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推动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对外开放,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第二节形势与挑战“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党中央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指明了方向;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投入逐步加大,为增进人民群众福利、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国际化进程加快,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育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法制体系不断完备,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将进一步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社会环境;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将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供日益雄厚的技术支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相结合的管理服务网络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工作队伍,为确保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面临的人口形势更加复杂,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
低生育水平仍不稳定,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凸现,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需要加强。
人口总量基数大且持续增长。
未来十几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9000多万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全国人口将以年均800-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
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工作稍有放松,生育水平就会反弹。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出生缺陷发生率仍然较高,群众生殖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区域间、城乡间人口发展差异明显。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综合干预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机制、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公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权利的保障机制及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机制等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决策机制、宏观调控体系和公共投入机制仍不健全。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以及队伍的管理服务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少数地方出现了工作滑坡和生育水平反弹的迹象。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进一步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以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为前提,以深化综合改革、健全工作新机制为动力,以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为基础,以推进人口与发展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为保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切实转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
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出发,切实保障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权益,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口与发展科学决策。
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改革开放,统筹人口自身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坚持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手段,形成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实效。
加快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步伐,推进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综合施治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东部欠发达农村、东北农村和中部农村地区注重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西部农村地区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普遍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初步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良好局面,确保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服务,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专栏2 “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与指标指标2005年2010年属性总人口(亿人)13.0756 13.6000 约束性指标总和生育率 1.8左右约束性指标自然增长率(‰) 6-9‰约束性指标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预期性指标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预期性指标流动育龄人口在流入地服务覆盖率 85% 预期性指标人均事业经费(元)18.27 30 约束性指标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措施。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
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
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
在县、乡机构改革中,确保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财政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
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确保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
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
建立和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点在农村,难点是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
切实加强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第二节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
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保健服务能力建设。
研究制定我国常见出生缺陷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开发临床筛查、检测、预防新技术和孕前风险评估方法。
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逐步建立具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特色的出生缺陷干预模式。
普及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孕前医学检查,预防和控制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
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培养工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开端。
立足社区和家庭,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殖健康促进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需求。
第三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广泛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宣传倡导,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贯彻同等优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
对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安排、项目扶持中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予以倾斜。
鼓励男到女家落户,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等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