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中“分享”的技巧
朋辈心理辅导技巧
朋辈心理辅导技巧1.倾听和理解:倾听是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当他人与你分享他们的心理困惑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表达,并且用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理解并不代表你一定要有相同的经历或感受,而是要通过共情来理解他们的感受。
2.不要评判:在朋辈心理辅导中,不要对他人的感受和经历进行评判。
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独特性。
评判只会让他们感到无助和不被接受,而不利于心理困惑的解决。
3.提供支持和鼓励:在朋辈心理辅导中,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当他人面临困难时,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面对挑战。
你可以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帮助他们看到积极的一面。
4.不要给予建议:在朋辈心理辅导中,不要急于给予建议。
即使你有好意,但是给予建议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扰,甚至增加他们的压力。
相反,你可以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激发他们自己的潜能。
5.学会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是朋辈心理辅导的关键。
你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且尊重对方的观点。
同时,你也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
6.建立信任和保密: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建立信任非常重要。
你的朋友需要知道他们可以信任你,并且他们所分享的内容会被保密。
保持保密性是确保他们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关键因素。
7.引导自我反思:作为朋辈心理辅导者,你可以帮助他人思考和反思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你可以提问一些能够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推动积极行动:在朋辈心理辅导中,你可以鼓励对方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提供支持和鼓励,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并朝着目标迈进。
9.寻求专业帮助:在一些情况下,你可能无法为你的朋友提供足够的帮助。
如果他们的心理困扰严重,或者你无法处理的问题,你应该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
以上是一些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希望能对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和心理辅导者有所帮助。
如何掌握好用的心理辅导技巧
如何掌握好用的心理辅导技巧心理辅导是一种致力于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的专业技能。
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工作者、医护人员以及教育工作者等人群而言,拥有一些好用的心理辅导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分享一些我在实践中学到的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
一、倾听与理解倾听是最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之一,它包括倾听对方的言语,以及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反应。
在倾听中,要创造安全、包容、没有批判和刻板印象的氛围,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
可以通过主动问问题、发表感受、反复概括对方所说内容等方式,来确保对方的话被真正理解。
二、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辅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对方情绪失控时,如果你也陷入到对方的情绪中去,那么你就难以起到帮助对方的作用。
在情绪管理方面,需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沉着冷静,以达到稳定对方情绪的目的。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反复确认对方所说的内容、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支持等方式,来帮助对方缓解情绪,重新找回平衡。
三、积极探究在心理辅导中,因为不同个体的情况、因素复杂多样,单一的解决方案往往不适用于所有人。
因此,积极探究是进行个体化心理辅导非常必要的过程。
通过深入探究对方的情况,包括其生活背景、个性特点、痛点等方面,来寻找到更适合对方的心理调适方法。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应对,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四、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心理辅导中,支持和鼓励是帮助对方增强自信、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勇气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肯定对方的努力、鼓励对方试着改变、提供实际有效的建议等方式,来帮助对方走出问题,找到自我肯定。
五、明确目标和期望在心理辅导中,目标和期望的明确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与对方交流和讨论,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期望,制订出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帮助对方持续发展,达到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心理辅导是一项复杂的技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以上提到的几种心理辅导技巧,是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相信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
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引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作为教师,掌握一些心理辅导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采取的一些技巧。
一、倾听和沟通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内心痛苦和烦恼。
通过倾听,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并且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二、培养积极的心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来帮助学生应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到问题的积极面,提醒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享一些积极的人生经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课堂上的成功案例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引导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的正常反应,并教授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呼吸训练、积极自我对话和运动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给予他们情感支持。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关心。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过多的学业压力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阶段布置作业、提前预告考试内容等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六、寻求专业支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并不是心理学专家,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沟通技巧
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沟通技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挑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解决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将详细探讨在学生心理辅导中一些重要的沟通技巧。
首先,建立信任关系是沟通的基石。
学生只有在感到安全、被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辅导者要以真诚、友善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和重视的。
例如,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保持微笑、目光接触和温和的语气,主动介绍自己,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承诺为他们保守秘密,让学生相信他们的倾诉不会被随意传播。
倾听是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建议和指导,更是一个能够倾听他们心声的耳朵。
辅导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历,不要打断他们,也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专注的倾听,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还能帮助辅导者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
在倾听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如点头、前倾身体等,以及简单的回应,如“嗯”“是的”等,向学生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
理解和共情是深入沟通的桥梁。
辅导者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处境,体会他们的痛苦、困惑和迷茫。
例如,如果学生因为考试失利而感到沮丧,辅导者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失落,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这肯定很不好受。
”这种共情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从而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提问是引导沟通的有效手段。
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梳理自己的思路。
提问时要注意方式和语气,避免使用质问或指责的口吻。
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种情况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情况;也可以使用封闭式问题,如“你是不是感到很焦虑?”“你这样做是因为生气了吗?”来确认一些关键信息。
心理健康活动课—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活动课—人际关系
介绍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内容。
在这
门课程中,我们将探讨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的活动和方法。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支持性的
人际互动可以增强我们的情感福祉和自尊心,减轻情绪压力和焦虑。
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孤独感、抑郁和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人际关系的活动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活动和方法:
1. 积极沟通:建立积极的沟通模式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础。
研
究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2. 增进互信:建立互信的关系需要时间和努力。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任感和诚实,同时要对他人的信任表示理解和尊重。
3. 接纳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观点、文化和价值观,这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4. 解决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以积极和富有合作性的方式解决冲突,以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
5. 培养支持网络:寻找并建立一个支持你的人们的社交网络。
与亲友保持联系,参加社区活动等,以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总结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我们将研究如何改善人际关系,以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积极沟通、增进互信、接纳差异、解决冲突和培养支持网络,我们可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技巧将使我们更加快乐、健康和满意。
感谢您阅读本文档!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问得“巧妙有度”,才能思悟深入——心理活动课分享环节问题的设置与思考
□ 徐丽娟 仝 建问得“巧妙有度”,才能思悟深入〔摘要〕心育课的突出特点是活动、感悟、分享,其中分享是心育课的核心。
在分享环节,分享问题的恰当设置很重要,但设置什么样的分享问题才是恰当的呢?本文通过长期对心育课堂分享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心育课堂分享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做到“八度”,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感悟,提高课堂互动,实现课堂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2-0041-04——心理活动课分享环节问题的设置与思考一、问题的提出心育课的突出特点是活动、感悟、分享,其中分享是心理课的核心,是学生打开自己内心的时刻,是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窗口。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分享,能够分享,知道从哪些方面分享呢?除了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课程内容的精心选择,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分享问题的设置,借助问题这个桥梁让学生能有感而发,有感悟、有思考、有表达、有碰撞、有行动。
在分享环节,分享问题的恰当设置很重要,但设置什么样的分享问题才是恰当的呢?如何提出分享的问题,在什么节点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问题的设置能否引起全体学生的参与呢?对此很少人展开谈论。
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问题的特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换句话说,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带领学生体验完一个活动之后,下面紧跟着便是要分享的问题,最常用的问题是“你体验或参与完这个活动后有什么感受?”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问题,能激发所有学生的思考吗?那些没有参与活动体验的学生又如何去表达感受呢?这样的问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达成课程主要目标?对于理解层次不同的中小学生,同样的问题设置是否有些过于单调和缺乏变通性?带着这样一些疑问、思考和以往心理课堂的经验,笔者对此开展了一些探究。
心理教育之情绪表达的窍门
心理教育之情绪表达的窍门情绪表达是心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个人情绪的健康与沟通效果的良好。
本文将介绍几个情绪表达的窍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
一、情绪即时反应1. 欣赏情绪:当情绪产生时,要学会欣赏和接纳它们的存在,不要刻意压抑或否定自己的情感体验。
2. 自我观察:关注自己情绪的变化,觉察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触发点,从中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
二、情绪表达的方式1. 直接表达:直接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以言语或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2. 写作表达:将情绪写成文字,不仅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体验。
三、倾听他人的情绪表达1. 倾听姿态:在他人表达情绪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尊重,不打断、不评判、不争论。
2. 非语言反馈:用肢体语言、眼神等方式表达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支持。
四、调节和管理情绪1. 深呼吸:当情绪激动或沮丧时,尝试深呼吸来平复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
2. 运动释压:通过适当的身体运动来释放累积的情绪能量,如散步、跑步或做瑜伽等。
五、积极寻求支持1. 信任的人际关系:与信任的亲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寻求支持和建议。
2. 社群支持:参加情绪相关的社群活动或社交平台,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共同探索情绪表达的窍门。
六、反思与调整1. 复盘情绪表达:回顾自己的情绪表达过程,思考其中的得与失,寻找下一次沟通的改进方向。
2. 积极调整:根据反思的结果,积极改变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提高与他人的沟通效果。
总结:情绪表达是心理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还能够促进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与理解。
通过以上的情绪表达窍门,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掌握情绪表达的技巧,提升自身情绪管理水平。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技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辅导技巧钟志农(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
●平行面对学生;●保持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微微倾向学生;●面带微笑,保持轻松;●注意声调语气。
(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
●主动表示倾听;●表情全神贯注;●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应;●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现。
(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态度。
●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性;●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断表述。
(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
●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
(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
(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
●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好象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我觉得你的意思并不是…”等。
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提高心理活动课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探索
( 一 )活 动 的 设 计
在 “ 自我 认 识 ”一 课 ,我 先 让 学 生 在 触 即 发 。此 时 ,是 任 其 宣 泄 ,还 是 及
纸上 完成 1 5个 “ 我 是 谁 ”的 句 子 ( 不 时制 止?一 般 情 况 下 ,个 别 学 生 的 深 署名 ) , 然 后 请 各 组 组 长 将 所 有 的 层 次 问 题 和 剧 烈 的 情 绪 波 动 并 不 适
生 探 讨 爱 情 的 真 谛 提 供 了 一 个 新 的 派 一 人 作 为 代 表 在 全 班 发 言 , “ 小 组 烈 的 掌 声 。 此 时 的 干 预 ,既 有 鼓 励 视 角 :美 好 和 动 人 的爱 情 不一 定轰 轰 发 言 人 ”最 好 轮 流 担 任 ,这 样 既 可 以 性 、启 发 性 ,又 具 有 保 护 性 。 烈 烈 ,且 与 金 钱 、物 质 等 无 关 。通 常 避 免 相 互 推 诿 ,又 能 让 更 多 的 学 生
会 和 感 悟 ,也 就 分 享 不 出什 么 来 。因 每 组 选 派 一 名 观 察 员 到 其 他 组 作 监 师可 以 先 稳 定 学 生 的情 绪 ,暂 时 “ 忽 此 ,心 理 活 动 课 的 活 动 应 精 心 设 计 , 督 和 记 录 ,并 参 与 所 观 察 的 组 的讨 略”问 题 ,留待 课 后 个 体 辅 导 时 进 行
为 接 下 来 的 分 享 环 节 奠 定 基 础 。为 往 ”活 动 课 上 ,学 生 讨 论 “ 最 欣 赏 和 课 堂 上 有 时 还 会 出 现 故 意 捣 乱 此 ,活 动 的 设 计 应 该 兼 具 意 义 性 、趣 最 不 欣 赏 的 异 性 ”时 ,在 组 内 临 时 分 或 哗 众 取 宠 的 学 生 ,处 理 不 当 会 对
心理健康辅导的六大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的六大技巧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各种压力和困扰,人们对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心理健康辅导旨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六大心理健康辅导技巧,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倾听和倾诉倾听和倾诉是心理健康辅导中最基本的技巧。
当我们面对困扰时,需要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的故事和情感。
而作为辅导者,要学会倾听,不打断对方,不评价对方的感受,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只有在倾听的环境中,被辅导者才能真正敞开心扉,抒发内心的困惑和不安。
二、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辅导中的重要环节。
人们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而导致各种问题。
辅导者需要教导被辅导者如何认知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并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
比如,学习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压力,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为调整来改善心情。
三、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帮助人们改变错误和消极的思维方式的技巧。
很多时候,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认知模式,导致思维定势和情绪困扰。
辅导者需要引导被辅导者发现这些错误认知,并帮助他们找到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思考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问题。
四、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心理健康辅导中的核心技巧之一。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陷入被动和困惑。
辅导者需要引导被辅导者分析问题的根源、原因和影响,并帮助其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切实的行动计划和实施,被辅导者可以逐步解决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五、建立积极支持系统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
社交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和孤独感。
辅导者需要鼓励被辅导者主动寻求帮助,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分享和倾诉来获得支持和理解。
六、鼓励个人成长心理健康辅导不仅仅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更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辅导者要鼓励被辅导者从困境中成长,提升自我认知和素养。
通过自我探索、学习与成长、发展核心价值和目标等,被辅导者能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16个心理学技巧
16个心理学技巧1. 观察他人的非语言表达:人们的非语言表达往往比言语更能传递他们真实的情感和意图。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眼神等非语言信号,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2. 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和自尊。
当遇到挑战或困难时,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并鼓励自己继续努力。
3. 培养社交技巧:良好的社交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建立关系。
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可以有效改善人际关系。
4. 学会放松和应对压力: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如深呼吸、冥想和做运动等都是有效的放松和减压方法。
5. 学会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6. 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和自信。
通过积极思考和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7. 培养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做出符合自己利益和价值观的决策。
8. 学会控制情绪:情绪管理是重要的心理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和冲突。
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并采取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情绪。
9. 培养自律能力:自律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和诱惑,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理想。
10.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关注他人的情感和体验,并给予支持和理解,可以建立深层次的人际连接。
11. 学会解决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
12.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价值,积极思考和行动,可以增强自信心。
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沟通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沟通技巧沟通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心理健康辅导而言,有效的沟通技巧则更显重要。
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中的沟通技巧。
一、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它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
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说些什么,还要倾听其言外之意、情绪以及非语言信息。
辅导者可以通过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姿势等方式来表现出自己的倾听态度,同时还需用肢体语言、肢体接触等方式来回应对方的情绪。
二、提问与反馈善于提问与反馈可以增强双方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探讨的氛围。
在心理健康辅导中,辅导者可以通过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来引导对话,帮助对方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及时给予恰当的反馈,帮助对方深入思考问题,进一步促进心理改变和成长。
三、以情动人情感的表达是心理健康辅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辅导者可以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对对方艰难处境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辅导者还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验,建立与对方的共情,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怀和安慰。
四、尊重隐私与保密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尊重隐私与保密是至关重要的。
辅导者应该始终保持职业操守,严守个人信息的保密,确保所获取的信息不被泄露。
同时,辅导者还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不对其进行过度的追问或指责,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空间。
五、鼓励与肯定鼓励与肯定是心理健康辅导中的重要技巧。
辅导者可以通过积极评价和赞美来增强对方的自信心,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适的鼓励和肯定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重视和认可,从而更加愿意与辅导者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
六、建立目标与计划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建立目标与计划是实现辅导效果的关键。
辅导者应该和对方一起制定明确的目标,帮助对方梳理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步骤。
通过与对方的共同努力,辅导者可以更好地帮助对方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并促进其成长发展。
总结: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沟通技巧对于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16个心理学技巧
16个心理学技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改善人际关系。
下面是16个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积极思考:积极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2. 设置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和行动力,达到更好的成果。
3. 有效沟通: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与他人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减少误解和冲突。
4. 建立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可以提高效率和自律能力。
5. 自我反思: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找到问题并加以改进,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6. 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接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心理健康。
7. 积极应对压力: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和运动等,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平衡。
8. 建立支持系统:与亲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在困难时给予我们帮助和鼓励。
9. 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断学习和成长,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10. 学会管理时间: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分配任务和优先级,可以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11. 培养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12. 关注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心健康和抵抗力。
13.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和放松音乐等,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14. 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学会体谅和理解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5. 接受变化:生活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学会接受和适应变化,可以减少焦虑和抵抗情绪。
16. 寻求专业帮助: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无法自行解决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与指导,以获得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是16个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
心理主题班会的常用方法
心理主题班会的常用方法
1. 游戏互动法呀!比如说,玩一个“情绪卡片”的游戏,大家抽卡片,然后根据卡片上的情绪来表演,让其他人猜。
这多有趣呀,既能放松又能了解情绪。
为啥不试试呢?
2. 故事分享法也很棒啊!就像那次,小丽分享了她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转变历程,大家都听得入迷了,还从中学到了好多。
这样多能引起共鸣啊!
3. 小组讨论法呢!哎呀,就像上次分小组讨论“如何应对考试压力”,那讨论可热烈了,各种想法碰撞,不这样做怎么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呢?
4. 视频学习法嘛!看一段有关心理健康的有趣动画,比干巴巴地讲道理吸引人多了呀,像看那个《心灵奇旅》的片段,好多同学都深有感触呢!这不是很好吗?
5. 角色扮演法哦!模拟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和父母吵架了怎么办,通过扮演去体会不同的感受和处理方式,这多么生动形象!
6. 心灵日记法呀!每个人写一写自己当天的心情和感悟,就像写私密小日记一样,之后再互相分享。
这能不有意思吗?
7. 专家讲座法咧!请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讲讲,那权威的讲解,让人不得不信服呀!就像上次请来的老师,说得大家都频频点头呢。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学生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和运用,肯定能让心理主题班会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朋辈心理辅导技巧
朋辈心理辅导技巧1.倾听与关注:作为心理辅导者,首要的技巧是倾听和关注。
与被辅导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展示出对其问题的关注和尊重。
通过倾听,你可以帮助对方真正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感受,达到宣泄情绪的效果。
2.换位思考:在辅导过程中,尝试从被辅导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所面临的困境和感受,进而给予更合理和贴切的建议。
3.鼓励积极的自我认知:帮助被辅导者意识到自身的积极特点、优势和价值。
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并提醒他们积极思考和面对困难。
4.提供资源和信息:作为心理辅导者,你可以收集和提供一些资料、文献或者网站链接等相关资源,帮助被辅导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问题。
这些资源可以是关于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应对压力和焦虑的信息,或者是一些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组织和机构等。
5.引导解决问题:帮助被辅导者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问题、分享经验和给出建议,引导被辅导者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他们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评估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6.建立支持网络:帮助被辅导者建立健康的支持网络。
鼓励他们和家人、朋友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寻求额外的支持。
同时,强调社交和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被辅导者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扩大人际圈子。
7.注意边界和保密:作为心理辅导者,要明确自己的辅导范围和能力,并告知被辅导者辅导过程中的保密原则。
保护被辅导者的隐私和秘密,让他们感受到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
8.持续关注和跟进:在完成辅导过程后,及时跟进被辅导者的情况,并向其表示关心和支持。
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便于及时调整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心理问题主题班会技巧
心理问题主题班会技巧一、选择适当的主题首先,为了使班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主题。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可能是与同学交往、学习压力、成长与发展等相关的问题;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可能是与未来规划、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相关的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选择适当的主题,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进行心理问题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班会中播放一些与心理问题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班会中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问答,以增加学生对话的机会。
三、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为了增加班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在准备班会材料时应该提供多元化的素材。
例如,通过播放一些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或者通过制作一些有趣的幻灯片或图片,来增加班会的互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咨询师来进行讲座或座谈会,以提供更专业的信息和解决方案。
四、适度分组讨论为了增加学生在班会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分组讨论。
例如,在进行某个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主题班会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小组成员讨论某个具体的问题,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组织心理问题主题班会时,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内向、害羞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沟通,并提供个别指导;对于一些外向、活跃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班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奖励。
心理健康辅导中的情绪疏导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中的情绪疏导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愤怒、焦虑、悲伤等。
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辅导中的情绪疏导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促进情绪的平衡和调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情绪疏导技巧。
一、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人的情绪是由其对事物的认知评价所决定的。
当我们面对某种情境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重新评估自己的认知,就能够改变对情境的感受和情绪的表达。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难时,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估,比如将挫折看作是成长的机会,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调节情绪。
二、情绪释放情绪释放是指通过身体运动、放松等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以缓解情绪困扰。
常见的情绪释放方式包括体育运动、跑步、瑜伽、冥想等。
这些身体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分散注意力,缓解压力,促进身心放松,从而有助于情绪的调节和平衡。
此外,良好的睡眠也是情绪释放的重要途径。
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会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和情感的波动。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三、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书写、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将内心深处的情绪倾诉出来,可以减轻内心的负担,缓解情绪的困扰。
可以选择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或者写日记、写信、画画等方式来表达,都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感,减轻负面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发泄。
发泄情绪往往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往往会导致情绪的扩大和更大的痛苦。
因此,在情绪表达时,我们应该注意选择适当的方式和场合,避免过度的发泄。
四、积极调节积极调节是指通过积极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改变情绪状态。
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时,可以选择一些积极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提升自身的情绪。
例如,我们可以与朋友聚会、参加一些喜欢的兴趣班,或者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来放松自己、提振情绪。
16个心理学技巧
16个心理学技巧心理学技巧是一系列用于帮助个人有效应对和管理情绪,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16个常见的心理学技巧,可以帮助你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减轻压力和焦虑等。
1.改变消极思维:意识到消极思维并尝试转变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例如,将“我无法做到”转变成“我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目标”。
2.保持感恩心态:每天写下三个你感到感激的事情,帮助你重新关注积极的方面,增加幸福感。
3.练习深呼吸:当你感到紧张或焦虑时,深呼吸可以帮助你放松身体和思维,减少压力。
4.建立目标:设立明确、可衡量的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追求目标可以让你感到有动力和成就感。
5.减少抱怨:抱怨只会增加负面情绪,努力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上。
6.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统:建立和维护亲密的关系,与他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惑。
这样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减轻压力。
7.学会放松:进行放松练习,如渐进性肌肉放松法或冥想。
这样可以帮助你减轻身体紧张和焦虑。
8.控制情绪的冲动:当情绪过于激动时,尝试通过闭上眼睛数到十来控制冲动,再决定如何应对。
9.培养自我坚持力:设立小目标,每次完成都给予自己奖励。
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和自律力。
10.积极沟通:学会有效沟通,表达个人需求和情感,同时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11.接受失败: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12.培养自尊:承认自己的价值和成就,不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13.管理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设立优先级,从而减少压力和焦虑。
14.赞美他人: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成就,这样可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15.寻找乐趣:寻找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参与其中可以增加快乐和满足感。
通过运用这些心理学技巧,你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仔细选择适合自己的技巧,并坚持实践,你将逐渐体会到积极的变化。
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
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简介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处理情绪问题、解决困扰并提高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1. 情绪管理技巧•认知重构: 通过审视并改变负面思考模式,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调节: 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运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和调整不同情绪状态。
•放松训练: 如深呼吸、渐进肌肉松弛等放松身心的技巧。
2. 压力管理技巧•时间管理: 设置优先级、制定计划以及合理分配时间,减少压力源。
•身体锻炼: 运动释放身体压力,有助于提升心理舒适感。
•社交支持: 寻找并与他人建立支持网络,分享感受与担忧。
3. 沟通技巧•倾听能力: 学会倾听他人,并利用非言语沟通方式,例如眼神接触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表达技巧: 学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避免情绪化、攻击性的沟通方式。
4. 自我探索技巧•写作疗法: 通过写作记录和反思,促进个人成长与心理解脱。
•冥想与正念: 通过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思绪,提高对内在体验的觉察。
•画廊工作法: 利用图片或照片选择有意义的形象,并探索与之相关的情感和记忆。
5. 心理辅导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不合理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行干预和调整,改变负面情绪和行为。
•解决问题治疗: 帮助个人识别并解决问题,提供实际应对策略。
•接纳与承诺治疗: 帮助个人承认并接纳不可改变的事实,并发展积极灵活的心理态度。
请注意,在使用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以获得更有效的结果。
此外,仅依靠本文提及的方法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个体差异性需予以考虑。
以上是关于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活动课中“分享”的技巧
作者:路仕容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10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分享;接纳;参与
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一节活动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定义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
分享可以是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心灵情感的交流。
通过有组织地分享可以拉近学生彼此间有形与无形的距离,让朋辈成为彼此支持与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分享在心理活动课中具有催化的功能,能让活动达到更深一层的目的。
心理活动课“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解决问题,获得心理的成长”。
那么,在心理活动课中完成一个活动后,如何进行分享,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呢?
一、选取活动
心理活动课上的活动应该是为了学生有所感悟而设计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我们在选取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选取、设计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活动。
但很多心理活动课却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或是简单地堆砌活动。
选取的活动不对,就会造成学生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看完视频、玩完“游戏”后在分享环节无话可说,或是说出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例如有关老师在给职业中学高一的学生上合作的主题时用《三个和尚》《三只蚂蚁》的小故事来说明合作的重要性,让大家一起玩“人体拷贝”的游戏来说明团结的必要性,这些故事、活动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太过简单,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导致学生在分享环节说来说去就是“合作是很重要的”,再无其他感想。
其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在班级、宿舍里常见的情境,让他们表演小品或是故事接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在学习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到了分享环节就一定不会言之无物了。
在选取活动时应注意有针对性。
有些老师不是根据主题设计活动,而是更看中活动是否容易操作又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所分享的结论不是老师最初设计的“结论”的情况。
例如有个老师讲“沟通”,采用解手链的活动,学生在分享时就会更多侧重于合作方面。
于是老师就很辛苦地把学生往“沟通”上引,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不得不违心地说“感受”,这些感受并非发自内心,明显言之无物。
在选活动的时候还应注意活动的可行性。
如果一项活动本身是要在野外进行的,把它搬到室内就应该做较大的改动,使之适合于在室内进行,不能完全照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游戏小学生也做,初中生也做,高
中生也做,甚至有人上了大学,还在做。
这些不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的活动,也会让学生在分享环节没有真情实感,而只顾着说空话套话。
二、设计问题
心理活动课设计得好,学生就能深切体悟到主题的意义,从而获得成长。
在分享环节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于简单,答案过于明显,因为这样的问题是没有讨论价值的,仅仅是为了问而问,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主题的意义。
问题的设计应有两难性,能引起思维的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有所思考,回味无穷。
心理活动课注重学生经验与感受的分享,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所以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
例如,在做完“感受坚持中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活动后,教师提问“放下手后,大家脸上都展露着开心的笑容,代表了自己的收获,你们收获到什么呢?”又如学生在“心有灵犀”活动后,教师的问题是“刚才游戏进行时,你有怎样的感觉?游戏中,你们是怎么沟通的?”假如教师只简单地、封闭地问“同学们感受到坚持的重要性没有?”“沟通是不是很重要啊?”那么学生就只能简洁单一地结束回答。
教师的提问应该有针对性,并给学生充分讨论、思考的机会。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不等待学生的回答,这样会导致学生纵使脑海中有许多想法,也不知该回答哪个问题,于是出现教师的不断启发或自问自答。
三、人人参与
分享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社群感,创造每一个人都“同在一起的”感觉,藉此分享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受。
因此,我们应注意在分享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共同成长。
我们通常会通过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我个人认为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分享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八人,因为在活动中的分享主要是希望每一位分组成员都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反应回馈,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一旦人数过多,就可能沦为某人自己的心得分享,成员之间的交流受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有的老师没有把握住学生在小组中分享的时机进行引导,没有适时查看小组内分享的情况,导致有些小组分享不充分或走题。
当老师请某些小组的成员进行全班分享时,发现这些同学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于是只好频频提问个别较活泼的同学来救场。
在我区的一节比赛课中,甚至有老师在一节课中对同一个学生提问了四次,就因为该生活泼且“言之有序”。
也有老师喜欢在某个组织得较好的小组蹲点,与学生互动很多,相谈甚欢,却冷落了大多数同学。
四、接纳学生
教师要认识到分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获得心理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需要。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一定符合教师的预期。
当学生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时,教师应充分尊重、接纳学生的意见。
有些老师为了使课堂看起来热闹,彰显自己的教学有效,只愿意听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于是有些公开课变成了“表演课”。
这完全背离了分享的初衷,非但不能让学生得到成长,还会削减学生答问的信心。
教师接纳学生不同的见解,也应接纳学生的沉默。
例如在“塑造阳光心态”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自出生就没有双手、没有双腿的力克·胡哲事迹的视频,看完后同学们都被感动了,大家都沉默着,眼里闪着泪光。
这时老师突然让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并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很感动”,老师却还是坚持要求学生说说“怎样感动”。
我感觉那一刻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听课的老师心头那种看完视频后的感动都全部被扫去了。
实际上,在这样的时刻,教师应懂得适当留白,接纳学生的沉默。
教师可以说“谢谢你的分享,请坐”来回应学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课好看而非要学生说点什么。
五、教师参与
分享不仅是学生的事,教师也要动起来。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做活动是学生在做,分享也应该是学生在分享。
也有的老师在多个小组之间徘徊,不断地要求学生打开心
扉,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内心,却发现应声者寥。
还有些老师在上课时不断地大声问“有没有人来分享一下”,没有注意到边上早有学生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手。
其实,教师应该在分享过程中投入进去,而不是置身事外。
老师应在小组分享的时候观察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分享中。
学生在全班分享的时候如果总是反复阐述某一观点而无法展开,教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不聪明,不配合,而应该想到学生之所以没有迁移,可能是之前活动的铺垫不够,或是小组的分享不够充分。
教师如果给小组分享的时间过短,仅一两分钟后就让学生在全班分享,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其实,分享要有深度,就要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
教师要明白,分享不是让学生说出教师想听的话,而是要他们讲出自己内心的感触。
在学生分享过程中一时无话可说时,为了避免尴尬,也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适当做自我开放。
教师自我开放是指心理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当时的具体事件或问题,公开暴露自己的某些人生经历、经验或感受,包括自己曾经有过的负面体验或经历,与全班同学分享。
教师适当的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共情。
同时,它还可以缓和学生的防御性态度,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得到积极的启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六、提升意义
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标是成长,因此活动后的收尾非常重要。
教师要在学生分享后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有一个老师在“树立自信心,增强行动力”一课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有一个女生说到“我是金子,我会发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男生接着呼应“我是沙子,也会发光”,随即又有个学生接着说“不会发光,也会发热”。
面对这样的妙语,教师没有抓住时机,只是示意说完的学生坐下,再请下一位,直到下课铃响才草草下课。
他没有告诉学生“自信就是欣赏最好的自己,哪怕自己不是最完美的”,错失了升华的好机会。
我校陈美君老师在比赛课“学会合作”分享后,简单提炼要点,然后设计了一个“经验迁移”环节,要求学生思考班级因某几个同学而被扣分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这个设计让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在生活中真正运用合作的技巧,同时也领会到团结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回应了本课的主题。
总之,要上好一节心理活动课,必须选对活动,更要善于分享。
只要能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学生的心理需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一定能在心理活动课中让学生充分分享,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佛山,528100)
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