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为大家梳理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2)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4)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判断句。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
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4)晋军两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郑伯:指郑文公(?一前628)。
名捷、郑国国君。
(8)若:假如。
(9)辞:推辞。
(10)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了三为“壮”,即壮年。
(11)犹:尚且。
(12)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1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4)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15)然:然而。
(16)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17)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日:“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日:“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绳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日:“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示祈使)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作文素材提炼应用角度一: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识记
一、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已,通“矣”)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③共其乏困(共,通“供”)④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⑤秦伯说(说,通“悦”)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重点实词:辞曰:推辞晋军函陵:驻军犹不如人:尚且越过以鄙远:把……当作边邑济:渡河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以利晋:削减唯君图之:考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3、重点虚词以:①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②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③连词,表顺接,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④介词,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而:①连词,表顺接,才今急而求子②连词,表顺接,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④连词,表转折,却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之:①助词,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③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焉:①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啊子亦有不利焉②疑问副词,为什么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兼词,“于何”,从哪里将焉取之其:①第三人称代词,它,代指郑国以其无礼于晋②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吾其还也③代词,这件事君知其难也④代词,自己失其所与,不知因:①介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4、古今异义词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敬称今义:管理事物的人员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邑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以乱易整,不武:符合武德(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夜,在晚上,当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到黄昏(3)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使…削减阙秦以利晋:使…得到好处(4)形容词用作名词臣之壮也:年轻的时候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散乱的状态/整齐的状态。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5)越国以鄙远古义:当做边邑今义:粗俗、低下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名词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封)(4)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使……成为边邑)阙秦以利晋(使……受益)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使……受损害)(5)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国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资粮)以乱易整,不武(散乱之师;严整之师)(6)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意扩张)(7)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减少)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减少)(8)数词活用做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贰主)(9)动词活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4.一词多义(1)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跟、同)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2)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动词,干、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动词,作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给予)(3)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名词,好处、益处)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4)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动词,知道)失其所与,不知(通“智”,聪明、明智)(5)用吾不能早用子(动词,任用、重用)焉用亡郑以陪邻(介词,表原因)(6)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使)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同,相近)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像)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7)鄙越国以鄙远(以……为边界、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自谦之词)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8)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没有)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微笑的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动刀甚微(轻微)微风鼓浪,水石想搏(微小,细小)(9)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归去来兮辞(文体的一种)二、文言虚词1.以(1) 介词,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1500字《烛之武退秦师》是1936年出版的一本历史小说,作者是梁实秋。
该小说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与秦国的战斗中战死的故事。
小说以烛之武的形象展现了楚国的忠诚与英勇,并探讨了个人信仰与命运的关系。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2.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国家,即秦、齐、楚、燕、赵、魏、韩。
二、主要人物:1. 烛之武:楚国将领,以忠诚与勇敢而著名,最终在与秦军的战斗中献身。
2. 铁齿强:楚军将领,烛之武的战友,与烛之武一同抗击秦军。
3. 孟明:楚军将领,烛之武的战友,与烛之武一起为国家奋战。
三、主要情节:1. 烛之武的成长:烛之武从小就展现出忠诚和勇敢的品质,后来成为楚国的将军。
2. 秦楚之战:楚国与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战斗,烛之武和其他楚国将领率领军队抵抗秦军。
3. 烛之武的死亡:烛之武最终在一次与秦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家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烛之武的遗言:烛之武临终前留下了“烛之武退秦师”的遗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四、主题与意义:1. 忠诚与勇敢的品质:小说通过烛之武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忠诚与勇敢的将领应具备的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2. 命运与个人信仰:小说探讨了个人信仰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烛之武相信自己是为国家而战,甘愿为国家献身,体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决定。
3.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小说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呼吁人们要有国家的意识,并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
五、主要思想:1. 忠诚:作为一个将领,烛之武对国家的忠诚是他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他始终为国家而战,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死亡。
2. 勇敢:烛之武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家的胜利而奋斗。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通假字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 智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词类活用
⑴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退却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⑵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 名作动,驻军。 (4)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6)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8)共其乏困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连词,来
表目的,连词,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结构助词,的
②是寡人之过也
直 译 “ 六 字 要 领 ” 增:单音节词增加为双音节词
换:同一意义词语转化
删:删掉无实意的虚词 调:调整部分语序(一般为倒装句)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一般省略了主语、宾 语)
• 直译的拦路虎(文言现象) •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③行李之往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懦弱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道:5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二、实词活用:1夜献城而出来:2既东封郑3晋军函陵:4越国以鄙远:5共其乏困:6肆其西封:7烛之武退秦师:8若亡郑而有利于君:9阙秦以利晋:10朝济而夕设版焉11越国以鄙远:12既东封郑:三、特定句式:1、就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敢于以愁神职5以其不敬于晋:6且贰于楚也:7若亡郑而有利于君:8何厌之有:何存有贱?四重点虚词:之2、是寡人之过也3西南边之薄,君之薄也4何厌之有以1、以乱易整2、以其不敬于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1今旧矣,懦弱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矣1焉用亡郑以陪邻?2子亦有不利焉3太少矣,月自身利益东山之上,停留于斗牛之间。
4朝济而夕设版焉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若不阙秦,将矣挑之?五译者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图穷而匕首见:5秦王还柱而走: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使毕使于前1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切齿拊心:又并作“切齿腐心”。
形容怨恨到极点。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6卒起不意:二、实词活用:1、回师北略地:北,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3函封之:4箕踞以怒骂曰:5樊於期实乃前曰:6并使畸节言大王:7太子晚之:8群臣鬼之:9发尽上指冠10乃朝服11实乃欲以生劫之12其人居远未来13今行及而无信,则秦王未慈祥也三、特定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7见燕使者咸阳宫8秦王购之金千斤9取之百金发上指冠:毛发举起的样子。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名,春秋末期、、、、。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2)以其无礼于晋:(3)贰于楚:(4)晋军两陵:(5)氾南:(6)佚之狐:(7)郑伯:(8)若:(9)辞:(10)臣之壮也:(11)犹:(12)无能为也已:(13)子:(14)寡人:(15)然:(16)许之:(17)缒:(18)既:(19)敢以烦执事:(20)越国以鄙远:(21)焉用亡郑以陪邻:(22)邻之厚、君之薄也:(2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4)行李:(25)共其乏闲:(26)尝为晋君赐矣:(27)许君焦、瑕:(28)朝济而夕设版焉:(9)既东封郑:(30)肆其西封:(31)阙秦:(32)将焉取之:(33)唯君图之:(34)杞子、逢孙、杨孙:(35)乃还:(36)子犯请击之:(37)公:(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0)失其所与、不知:(41)以乱易整,不武:(42)吾其还也:(43)去之:三、文字读音(1)秦军氾.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君之薄.也:(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共.其乏困:(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夫.晋:(9)阙.秦:(10)秦伯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失其所与,不知.:四、重要实词1.贰(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2)其内任卿贰.以上。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含知识梳理)
3、秦晋两国既然结盟攻打郑国,为什 么两国分别驻扎?
明确: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均与晋 有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 国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4、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
形势危急,渲染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 气氛,为下文烛之武劝说秦军退兵埋下 伏笔。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 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 多年的历史。
不武。①吾其还也。” 其一致:,表是祈不使符语合气武,德还的。是
①我们判还断是句回去吧!(晋军)
亦去之。
去也离:开离了开郑国。
内容探究
1、第四段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晋师撤离郑国
2、晋文公是用什么理由拒绝子犯出兵的请求的? 体现了晋文公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①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 退兵,“不仁”只是借口,如果真讲“仁义”, 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 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 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 兵,是“利"字使然。 ②体现晋文公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人物 特点,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2、伏笔和照应得当
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 为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 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又照应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 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 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10)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11)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12)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17),若不阙(18)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19)人之力而敝(20)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不武(22)。
吾其还也(23)。
”亦去之。
注释:(1)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辞: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敬称他人的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 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轻贱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 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困乏 。 破旧的 摄敝衣冠 。 损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8.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D)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 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 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 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 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 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 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独不译
(1)之
.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不译 . ③行李之往来:助词,取独不译 .
京翰教育名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秦国。。。
京翰教育名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一、字音
汜(fàn) 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秦伯说(yuâ) 共(gōng)其乏困阙(juã)秦函(hán)陵逢(páng)孙
二、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三、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四、重点实词
1、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辞:推辞;犹:尚且;为:做)
3、郑既知亡矣(既:已经)
4、敢以烦执事(敢:冒昧地;执事:执行事务的人)
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6、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8、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9、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10、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军队)
11、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五、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西:在西边)
2、夜缒而出(夜: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黄昏)
B.名词活用做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
C.动词活用为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D.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臣之壮也(壮年)
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E.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鄙,把……当做边邑)
六、一词多义
【实词】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浅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轻视,看不起
(4)越国以鄙远意动,把……当做边邑
(5)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称的谦辞
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2)停数日,辞去。
告辞,告别
(3)辞甚畅达。
言辞,词句
微
(1)恨晨光之熹微细小,轻微
(2)人微言轻卑贱,地位低下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若非,如果不是,如果没有(5)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中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精妙,微妙敝
(1)使史更敝衣草屦破旧,破烂
(2)敝人谦辞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疲困
(4)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伤害
【虚词】
其
①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代词,他,他们)
②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③吾其还也(副词,婉商语气,“还是”)
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表陈述)
④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⑤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之
①公从之(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代词这件事)
③子犯请击之。
(代词秦军)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无意义取独)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无意义取独)
⑥夫晋,何厌之有?(无意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④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⑤越国以鄙远(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⑥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目的)
⑦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七、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5、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八、重点语句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惠,他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之后,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侵损秦国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