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栓塞:是静脉或右心腔内的栓子脱落嵌顿在肺动脉中或肺动脉血栓形成导致栓塞。肺栓塞后可导致肺梗塞、急性肺原性心脏病。美国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居死因中第3位。在死亡的病例中,35%的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60%患者在死亡前未明确诊断。我国有报道肺栓塞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仅次于冠心病、高血压.
肺栓塞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因此,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或其它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血栓松脆,加上纤溶系统的作用,故在血栓形成的最初数天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最高。
(二)心脏病为我国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占40%。遍及各类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以右心腔血栓最多见,少数亦源于静脉系统。细菌性栓子除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亦可由于起搏器感染引起。前者感染性栓子主要来自三尖瓣,偶尔先心患者二尖瓣赘生物可自左心经缺损分流进入右心而到达肺动脉。
(三)肿瘤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仅约1/3为瘤栓,其余均为血栓。据推测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凝血激酶,以及其他能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如组蛋白、组织蛋白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故肿瘤患者肺栓塞发生率高,甚至可以是其首现症状。
(四)妊娠和分娩肺栓塞在孕妇数倍于年龄配对的非孕妇,产后和剖腹产术后发生率最高。妊娠时腹腔内压增加和激素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盆静脉受压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加重静脉血栓形成。此外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加,血浆素原-血浆素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但这些改变与无血栓栓塞的孕妇相比并无绝对差异。羊水栓塞也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羊水栓塞,在分娩时,大量的羊水进入妈妈的血液循环中,羊水中的胎便、粘蛋白、毛、上皮细胞及胎脂成为栓塞的栓子,因而造成血管栓塞;同时,由于羊水中含有破坏凝血因子的物质,所以导致凝血。
危害:发展迅速,会使产妇立即发生肺栓塞、休克及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五)其他其它少见的病因有长骨骨折致脂肪栓塞,意外事故和减压病造成空气栓塞,寄生虫和异物栓塞。没有明显的促发素时,还应考虑到遗传性抗凝因素减少或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的增加.
护理:
1.休息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指导病人进行深慢呼吸,以降低耗氧量。还需避免下肢过度屈曲,一般在充分抗凝的前提下卧床时间为2~3周
2.给氧病人有呼吸困难时,应立即根据缺氧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面罩给氧)和吸入氧分数进行给氧治疗(湿化、持续吸氧,流量为3-4L/min)以提高动脉氧分压。
3.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防下肢血管内压力突然升高。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肠蠕动减慢,加之精神紧张,环境改变及进食蔬菜、水果较少,床上排便不习惯等诸多因素,极易发生便秘。应及时给予缓泻剂(番泻叶、开塞露、通便灵、杜秘克等)并根据其胃、结肠反射功能,协助患者养成饭后半小时排便的习惯,讲解床上排便及多吃蔬菜、水果的重要性。遇有排便十分困难的患者,为防止其过度用力,可采用人工排便方法,尽量避免灌肠以防患者因活动频繁而发生新的栓塞。
4. 饮食给予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方面应给予低盐、低钠、消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少食速溶性易发酸食物,以免引起腹胀。许多食物对防治血栓形成是有益的,应提高其在饮食组成中的比例,此类食物包括:玉米油、花生油、豆类、黑木耳、紫菜、海带、燕麦、芝麻等。蔬菜、水果及
谷物,能保证饮食中有较高的维生素,各类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6、维生素C等,对预防血栓有益。
5.右心功能不全的护理如病人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需按医嘱给予强心剂,限制水钠摄入,并按肺源性心脏病进行护理。
6.低心排和低血压的护理? 当病人心排血量减少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时,应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和升压药物,注意准确测量并纪录24小时的尿量,必要时可放置导尿管,要求每小时尿量不少于30ml(尿量是判断休克轻重的指标),当病人同时伴有右心功能不全时尤应注意液体出入量的调整,平衡低血压需输液和心功能不全需限制液体之间的矛盾。
7.心理护理我们要多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减轻恐惧。鼓励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应用适当的沟通技巧促使病人表达自己的担忧和疑虑。做好健康指导,针对这些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尽量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