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渡北归之南渡》“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
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做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国破家亡的悲哀、颠簸流离的痛苦和满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恨。
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乱世中他们秉承爱国之志,怀报国之心,尽个人之力,挺起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胸膛,在乱世之中共同唱响了一曲道德和学术上的民族佳音。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师,指在某一领域(尤其是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在其他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人,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大师多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存在能推动国家建设、文化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师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幸运。
而在《南渡北归》中描述的战争年代,他们大多数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这是战争对大师们开的一个冷酷的玩笑。
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又从昆明到四川李庄,为了保存学术上的成就和文化的成果,大师们如同落水狗般颠沛流离于战乱之中,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对于大师们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
然而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使在逆境之中仍能保持气节;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更重要的他们品德高尚。
国难当头,大师们举全家之力保存现有的文化和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只是为了资料的.安全和知识的传播,虽狼狈但亦悲壮。
战火纷飞中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做学问,梁任公不仅治学渊博,而且还培养了两个大师级别的儿子梁思成和梁思永,分别为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史语所贡献了不朽的功绩;蔡元培主政北大,他开创的学术大业,自由之思想、民主、科学之理念,攘括、兼容之精神,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国历史向古代延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证据;而对于东北三省的考古发现,确定的中国的主权所有,揭穿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的阴谋,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大师们用自己的声音,树起了他们独有的学术旗帜,唱响了那个灾难年代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绝唱。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作者xxxx------------------------------------------日期xxxx远去的背影永恒的精神——《南渡北归:南渡》有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
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
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节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正如这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记,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南渡,即晋之南渡、宋之南渡、明之南渡。
而三次南渡之人最后看到的是国破家亡,再也没有回归中原,徒令后人哀叹。
唯抗日战争的第四次南渡,中华民族终于在胜利凯歌声中重返故土,再建家园。
这一扭转乾坤的历史转折,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以及所做的努力和重大牺牲有着重要的关联。
正是有了这批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中不屈不挠的奋发精神,才在精神上提升了全民抗战的力量,。
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光辉而又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用执着和顽强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永恒人文精神的火热赞歌。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蒋梦麟、胡适、陈寅恪、顾颉刚、陶孟和、丁文江、傅斯年、梅贻琦、吴宓、梁思成、李济、金岳霖、林徽因等一个个大师的性格特点、关系纠葛、传闻轶事、流亡历程和学术生涯等等从作者笔端缓缓流出,跃然纸上。
人物可敬可佩,令人高山仰止;文章可读可感,使人受益匪浅。
而且,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刻板的经历介绍,而是被融进中国近代多难的历史进程中。
自鸦片战争后,紧闭已久的国门被强力打开,并让尚自满于天朝大国的国人见识了欧美的科技与政治进步。
国家的积贫积弱则让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自强以救国的深刻问题。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范文一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我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齐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那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资料太多,自我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活力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活力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礼貌的火种。
《南渡北归》读后有感4篇
《南渡北归》读后有感4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作品时,感觉思想插上了翅膀。
将这些感悟写进读后感,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你正在网络收集有关作品读后感的内容呢!经过整理,编辑为你呈上南渡北归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1《南渡》之悲怆,《北归》之悲苦,《离别》之悲痛。
读完之后才有所感悟民大师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部曲这套书二百万字花了大致三个多月时间,是有些耗神,前面稍许内容也忘却了不少,侥是坚持读完。
照着我读书的习惯——总是有些吸引我的才是没有束之高阁的理由。
读书开始是冲着腰封时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去的。
以敬畏之心开始,以悲痛之意结束,其间不胜唏嘘。
为什么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其实书中以给出答案,至近代民国,中国闭关锁国长久,新文化新知识新科学快速打破知识断层时代人们的认知,破局而立,大师辈出。
虽逢乱世,却学术自由,百花齐放,“大”之以“江山川湖海藏心中”,“师”之以“科技兴国文化自信”,文化革命之后全无,无大师亦。
全书读完,列位大师让人不禁心寒泪目,高山仰止。
其中几位让我年年不忘!梁启超,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除去梁启超自己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英名之外,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父亲及家庭对后代的巨大影响。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梁思永,梁思成无出其右的贡献更是梁启超最大的欣慰。
人生有限,文章千秋。
傅斯年,虽然近代历史上由于政治原因,傅斯年不曾在大陆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如果岳南(作者)所述公允,傅斯年符合我对知识分子的侠之大气的全部认知。
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爱憎分明,敢作敢为。
胡适评他“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南渡北归,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南渡北归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一)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X年"";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日寇的铁蹄使国家山河破碎,虽然知识分子亲友离散、生活窘困,但所有这些在给予他们打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们的精神,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界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挫越勇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读后感1“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
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
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
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
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
此情此景,何等悲愤!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
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
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
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完整)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充实忙碌的一个学期终于结束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真真正正地读读书。
在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之南渡篇,使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
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师们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读完《南渡》,书中梁启超、陈寅恪、蔡元培三人让我印象深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为天地立心—梁启超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
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之路,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
中国人没有搞建筑的,他就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
中国冷僻的考古事业没有科学的方法,他就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中国缺少将才,他就让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
“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
梁思成等人的不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
近年来由于本人年龄增长加之思想意识有所松懈,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但求无过的错误观念,因此工作松劲了、标准下降了,只求一知半解、未能精益求精,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意识有了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梁启超先生为榜样,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职责,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时刻铭记社会和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许。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南渡北归读书分享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一、引言《南渡北归》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畅销书籍。
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解放战争时期南渡北归的艰辛历程。
本文将对我个人阅读这本书的体会进行分享和心得感悟。
二、读书笔记1. 书籍概述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历史事件,南渡北归是指解放战争胜利后,解放区的干部和军队南渡长江,进入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整编和改革,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
《南渡北归》以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将这一历史事件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 作者观点作者在《南渡北归》一书中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南渡北归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重要意义;•南渡北归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但通过党和军队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南渡北归是中国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3. 个人感受通过阅读《南渡北归》,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南渡北归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势力大不如前的国民党,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书中,我了解到解放军南渡北归的过程中,面临着长江阻隔、敌人的围剿和人力物力的短缺等重重困难。
然而,通过军队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解放军成功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南渡北归,取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战略胜利。
我深深敬佩那个时期的解放军战士和干部,他们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牺牲精神,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解放和统一,不惧艰难险阻,奋勇向前。
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行动,为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得感悟1. 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在《南渡北归》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领导人的坚定信念和意志的力量。
尽管面对着敌人的层层围剿和各种挑战,他们仍然坚信革命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汇编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南渡北归读后感1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
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
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
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书的封面有个副标题(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吸引着我一本本的读下去,来探索验证这个答案。
此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越读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现了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结局。
处处引证、各处搜罗,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大师们感伤的命运。
读第一本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中华民国初年学风极盛,海龟众多,大师辈出,办学恪守学术之自由独立之精神,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真可谓人才济济,但随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大师们只得叹声无奈地踏上那悲壮而浩大的南渡之旅。
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教学环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给学生们讲课,连“跑警报”跑的都很浪漫,苦难让师生们变得更加坚韧,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并相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而对比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生活衣食无忧,却少有大师们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惭愧啊!经全国军民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战,终于赢来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南渡之后的北归,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谁又想到不出三年,内战爆发,大师们的命途依旧多厄,又需做出一次无奈地人生抉择,忍痛别离,自此天各一方,海峡两岸遥遥相望,命运从此不同。
最后一部离别,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废待兴需重建,而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则需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人性的贪婪展现的是和战争一样的残暴,让我们在运动中送走一位位大师;而在台湾的傅斯年、梅贻崎、胡适等也纷纷驾鹤西去,相继离别。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师魂之大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师魂之大编者按:《南渡北归之南渡》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学术大师们开启“南渡”的艰难苦旅。
这书也是一段西南联大的建校历史。
今夜冬霖洒落大地,春寒料峭。
伴随着窗外夜雨淅沥,昏黄的灯光下,我意犹未尽地读完《南渡北归之南渡》的最后一句——相忘于江湖,无可自拔地陷入沉思当中。
怀着对梅贻琦校长“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思索,对湮没于历史风尘当中的西南联大的岁月的向往,对抗战时期如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李济等或挣扎或流亡的大师的仰慕,以及对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名人爱情世界的无比好奇,我翻开了大部头的号称“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南渡北归》,初窥过往的那一段如火如诗的岁月。
好友有喜军事的,言“军魂”之壮烈雄奇,令我点头称赞。
如今,我亦从书中初悟到大师之魂的旷古绝今、雄浑勃发。
军人的枪附着着“军魂”,抗敌献身,宁死不屈;大师的笔和著作凝聚着“师魂”,思想放光,针砭时弊。
大师,绝非有一点小伎俩便可随便冠名的,须有真才实学,且跨领域、深层次,有继往开来的学术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师魂”在身。
何为“师魂”?这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大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师魂”的放光,那应当是一种令人折服的风度、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一身傲然不屈的风骨。
大师有如世外高人,而“师魂”,便有如世外高人的毕生绝学,伟大而又神秘。
整部书以七七事变“烽火照京都”开篇,一个个学术性的研究机构就是在抗日的时代大背景下成立、迁徙、苦苦运转,一名名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战火连天的危亡时刻求学、成长、苦苦求索,一位位贡献卓绝的大师就是在喧嚣迷乱的世景中不忘本心,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旷世惊人的宏篇。
当我读到何基沣将军用最大的力气喊道:“同学们!北平——。
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我的胸中不禁豪情激荡,震撼于“军魂”“民族魂”的英勇与不朽!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而这部书记叙的同样是发生在那段悠悠岁月中启迪心智、令人感怀的故事。
南渡北归 南渡读后感
南渡北归南渡读后感作者:岳南本书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
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南渡(增订版)在线阅读地址南渡北归·南渡(增订版)读后感第(1)篇南渡北归之一部“南渡”读后感此书是基于抗战时期大背景之下,以傅斯年及其领导的中研院史语所为主线,讲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等名校及其教授在此期间内牵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
此书一是让读者对此时期国内文化名流及其南迁途中艰苦卓绝的生活轨迹有所管窥;二是令人感慨值此国破家亡之际,民国时期诸大师仍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笔耕不辍,教书育人,埋首苦研,以文人之方式力求报国,着力让中华民国文化及精神在世界之林中有所展露;三是使人深思何以此时期国内陆续出现诸多名师大家?思之有三:1.得益于“同治中兴”时期中兴名臣曾国藩首倡、李鸿章推广的选派诸子遣送外国留学,学习外国技艺和思想,组建京师学堂教育等举措(从《曾国藩”一书中知之);2.根源于仁人志士奋发图强,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通过学习国外新兴的技术和思想谋变图存,乃有此文化欣欣向荣之景象;3.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宽松,未有强势的思想钳制,各类民主、自由、科学、改革思想百花齐放,犹如战国后期百家争鸣之局面,真应了“乱世出英雄”之语也。
然诚如一读者所言,此书着重讲述了以傅斯年为首及其麾下李济、梁思永、吴金鼎等史语所同仁在抗战时期考古之成就(概因作者岳南为考古协会副会长?),穿插讲述了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等大师的奇闻逸事,牵涉过广,常读之一事未尽却再述其他,绕一大圈后再回到十几页前所言之事,实在有点令人心累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能是因为我阅读层次不够?),对各大师的生活经历介绍不少,但其思想成果及文化成就却言之未深,此其缺憾也。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1《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师的群体命运变迁历史。
内容夹杂了各类官方文献和野史趣闻,和作者爱憎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悲怆又真性情的一个个人物。
乱世成就英才,各种挑战人性的底线的事情,让人更加多思而复杂。
苦难,是不幸,也是幸运。
选择——从卢沟桥事件说起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张自忠将军,卢沟桥事件开启了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当时北平守军是宋哲元、张自忠。
卢沟桥之前,张自忠认为可以和平解决与日本的冲突,撤防撤军,私下签订《香月细目》。
被社会视为“准汉奸”、“自以为忠”。
后参加多场对日战争,1940年,张自忠在对日的枣宜会站中全军覆没,战死。
别人做的选择,是基于他当时所获得的信息而做的判断。
上帝视角来审判他人的选择时,你在局内未必会做的更好。
传闻——从一个风流韵事说起故事:广为流传的版本中,林徽因将徐志摩失事飞机残骸悬于卧室,彼时至今各类小文章据此有了各种猜测,演绎,脑补一系列的故事推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和睦,熬成一碗碗的鸡汤。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林徽因保留的飞机残骸有两片,另一片是其胞弟林恒对日空战阵亡的飞机残骸。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感情这种事或者当事人也讲不清楚。
别人告诉你一些事情,是为了论证他的道理。
你信不信他的论据,你的道理是什么?资历——陈寅格的那份学历故事:陈寅格太有才华,也许他的大脑就是一个超级电脑。
阅历丰富——多国游学;超强记忆——引文据典,涉猎广泛;逻辑严谨——从《琵琶行》推断歌女家乡,所嫁人情况等;简直是天生的学问家,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陈寅格游学多地,哈佛、柏林转了一圈,却没有拿一份博士文凭回来,完全为求职而求职。
也正是这一点,让好友吴宓聘用他做教授时费劲力气。
要么让自己拥有陈寅格那份出色的才华,要么就脚踏实地一步步做事情。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2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读《南渡北归》有感
读《南渡北归》有感读《南渡北归》有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南渡北归》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南渡北归》有感1纵观历史从戊戌变法到民国,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从未抬起头来。
但在民国后,有一群大师,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或写诗,或考古,或研究科学,都在为中华做出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便推荐一本书《南渡北归》,作者是岳南,该书有上中下三册。
它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的一系列故事。
南渡北归封面(刘彦江摄)大师虽然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
当时北京大学一潭死水,是蔡元培当上了北大校长后,兼容并包,锐意进取,才把北大从深渊里拉了出来,成了一个崭新的北大。
他认人为贤,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除了蔡元培了以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有宝贵的精神,譬如傅斯年,他虽然无比高傲,但是,他有才气,被形象的称为“傅圣人”。
他在这期间创办了史语所,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我欣赏的.,就是傅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再譬如金岳霖,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他在逻辑学上有着伟大的成就,把他的学生殷海光教导成有名的学者、教授。
但这不是重点,我还想说的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便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其实,在当时,这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在他的一些同行中,有些因为自己在爱情方面的问题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金岳霖却没有插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自己静享孤独,留下了一段佳话,被世人所称颂。
还有陈寅恪,他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是一位文化大师。
我认为,他留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他在晚年时,对他著作的执著和专注。
他虽然受尽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风骨。
还有很多大师,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精神,但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了。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篇1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
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
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
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
南渡北归读南渡有感_0
南渡北归读南渡有感《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
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
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
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
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
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
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
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
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大时代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
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
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有感充实忙碌的一个学期终于结束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真真正正地读读书。
在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之南渡篇,使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
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师们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读完《南渡》,书中梁启超、陈寅恪、蔡元培三人让我印象深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为天地立心—梁启超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
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
之路,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
中国人没有搞建筑的,他就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
中国冷僻的考古事业没有科学的方法,他就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中国缺少将才,他就让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
“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
梁思成等人的不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
近年来由于本人年龄增长加之思想意识有所松懈,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但求无过的错误观念,因此工作松劲了、标准下降了,只求一知半解、未能精益求精,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意识有了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梁启超先生为榜样,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职责,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时刻铭记社会和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许。
近一步改变自身教学现状,采用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攻坚的精神。
让课堂变成每一个学生的乐园。
同时,在工作中,要勇于责任担当,敢于涉滩闯险,在布满荆棘的教学之路上傲然前行。
二.为生民立命—陈寅恪
艰难困苦的逃生路上,陈寅恪和他的夫人“悄悄叮嘱女儿:‘王妈妈和我们奔波半年,过旧历年总要让她多吃几块肉。
”’想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首先就应对身边的人有发自肺腑的关怀。
陈寅恪先生毕生心力都投入在中国史学上,就连逃命都不忘提着书箱。
傅斯年邀他去史语所就职,可是他却舍不下在清华教书育人的位子。
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迫于时局无法医治,可他依然不放弃他的教授职业。
书里这样写道:“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
陈氏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至时满头是汗,却从不迟到。
”他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学生。
“为生民立命”恰是陈寅恪先生人格的写照。
我想陈寅恪先生能做到“视网膜脱落,仍看书授课”“满头是汗,却从未迟到”定是源于对教育和学生无尽的爱。
陈寅恪老先生为我树立了一座丰碑,他让我懂得,教师的爱心,是对工作负责的前提,更是干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关键。
教师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热爱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是维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事业,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的事业。
教师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发自真心地热爱并追求教育事业。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就要向它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只有这样,教师的
人格才愈显高尚,教师的成就才愈显伟大。
其二,热爱学生。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曾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大凡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热爱学生,而且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搞好教育工作。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要教育学生,必须使学生喜爱教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热爱学生,当学生以特有的敏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时,必然会对教师产生敬意与信赖,从而乐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可以说,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进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强大推动力。
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才会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三、“既往圣之绝学”—蔡元培
蔡元培曾在北大说过这样一段话:“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先生毕生追求着他的理想。
他鼓励胡适之、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大学宣讲新文学,也不排斥辜鸿铭、陈汉章这样的守旧派,这种学术的“自由”之风,正是在继承的基础进一步地结合时代背景加以
发展。
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既往圣之绝学”的很好的典范。
大师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既往圣之绝学”却是我们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既往圣”,这里的“圣”指的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先进模范典型,“既往圣”就是要向他们看齐,看到张丽莉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果敢;看到殷雪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操守;看到徐本禹甘于清贫、播撒希望的坚持。
当然“圣”也还包括我们身边的同事,看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热情;看到他们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看到他们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就要做到“绝学“,博采众长,把我们队伍和我们身边先进模范的崇高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修养。
把他们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借鉴应用,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名教师能像大师那样,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我们就会把家长和学生的希望变成我们的行动,让“斯人已逝,大师不远”的期待变成现实,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早日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