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青海高原恶劣气候的文字

合集下载

青海环境气候

青海环境气候

青海环境气候1、青海高原的环境青海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2、青海属于什么气候?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

(2)青海环境气候扩展资料:青海的地理环境:1、位置境域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2、地形地貌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海3、青海这个城市环境气候怎么样?会不会很干?很多土?青海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并不是一个城市。

青海海拔是最高的省份。

气候相对比较干旱环境。

比较优美。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高原的一部分,因此其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影响。

在青海,干旱是其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本文中,将介绍青海气候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一、青海气候特点青海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干燥:由于地处内陆高原,缺乏海洋影响,青海气候极其干燥。

年降水量相对较低,且年降水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这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干燥,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和人类生活发展。

2. 寒冷:由于高原地理条件,青海冬季长、夏季短,气温较低。

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且海拔较高的山区寒冷程度更甚。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提出了挑战。

3. 昼夜温差大:青海气候昼夜温差大是由于高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造成的。

白天阳光辐射强烈,气温较高,而夜晚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热量散失较快,导致气温骤降。

昼夜温差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产生影响。

二、影响因素青海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海拔高度、云量、气流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1. 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腹地,远离海洋。

这使得青海在季风和连续水汽输送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其干旱气候的形成。

2. 地形:青海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脉、盆地等。

其中,高原地形是青海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原地貌导致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同时也妨碍了水汽的输送,加剧了干旱程度。

3. 海拔高度:青海地势较高,平均海拔约2800米。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和寒冷。

高山地区还经常出现大风、雨雪和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青海干旱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生态影响:干旱气候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现象普遍。

这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挑战,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维持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这个广袤而神秘的地方,拥有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

高寒生态系统是指在极端寒冷和恶劣环境下,许多物种通过适应和繁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它的高寒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高山生态系统和高原湖泊生态系统。

高山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山脉之间,包括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高度巍峨,终年被积雪覆盖。

高山生态系统中有独特的植物和动物。

例如,雪莲是高山植物中的代表,它们在高寒环境中生长艰难,但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而雪豹则是高山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它们被誉为“山中之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雪豹的数量正在减少。

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青海湖、纳木错等。

这些湖泊位于高原的河谷和盆地中,由于缺乏外部水源补充,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降水维持。

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常年受到干旱和寒冷的影响。

然而,这些湖泊中生活着许多特殊的物种,如青海鲟和红嘴鸥。

青海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现在濒临灭绝。

红嘴鸥则是高原湖泊中最重要的鸟类之一,每年迁徙数千公里来到青海湖繁殖。

高寒生态系统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不仅气候寒冷干燥,还有强烈的辐射强度。

同时,高原周围被屏障山脉包围,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这种地理环境限制了许多物种的迁徙和扩散能力,从而促使物种在青藏高原上独立进化,适应高寒环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高寒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过度放牧和城市化进程也给高寒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划定禁牧区,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是一个高原地区,气候类型以高寒干旱气候为主。

在1986年至2015年期间,青海省发生了多次暴雪天气事件。

本文将从降雪强度、影响范围、季节特点和气温变化等方面,对这些暴雪事件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1986年至2015年期间,青海省发生了多次暴雪事件,其中以海西州、黄南州、玉树
州等地频繁发生暴雪。

这些地区的海拔较高,气温偏低,是暴雪发生的适宜环境。

暴雪的
降雪强度较大,往往伴随着强风和寒冷天气,给当地人民的生活、交通等带来了一定困
扰。

暴雪事件的影响范围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路交通受到很大影响,路面
结冰、积雪等导致道路交通运行受阻。

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牲畜的生存问题。

暴雪对基础设施、电力系统等也会造成一定损失。

暴雪事件的季节特点主要表现在冬季和春季。

冬季是青海省最寒冷的季节,气温低,
降雪频繁。

这个时候发生的暴雪较为常见,且破坏性较大。

而春季是青海省气温回升的时候,暴雪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减弱。

不过,春季的暴雪仍然会给农牧民带来一定影响,比如
牧草和饲料的收割。

暴雪事件还对气温产生了一定影响。

暴雪过程中,由于降雪和云层的遮蔽作用,可以
起到一定的保暖效应,使得气温相对升高。

当暴雪结束后,地表的积雪会反射太阳辐射,
导致地表气温迅速下降。

夜间天气晴朗时,也会出现较低的气温。

暴雪天气过后,气温的
变化是不稳定的。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

这里的气候极端恶劣,气温普遍较低,是造成青藏高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原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没有海洋的调节作用,远离海洋影响,气候条件受限,且受到亚洲大陆东南部暖湿气流的阻挡,无法得到充足的暖湿气流的补给,导致气温较低。

2. 高原海拔: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部分地区海拔超过5000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的升高导致大气密度减小,空气压力降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气体减少,不仅导致人体呼吸困难,也使得热量的传递减弱,气温降低。

3. 高原地形:青藏高原地势复杂,山峰层峦叠嶂,山脉交错,河流纵横,形成了许多高原盆地、山谷和峡谷,在这些地势低洼的区域,冷空气难以流动,形成气温逆温层,使温度下降更加明显。

4. 高原地表: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被冰川、冰雪覆盖,冰川和雪水反射太阳辐射,使得热量无法吸收到地表,不仅影响气温的升高,还使得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5. 高原植被:青藏高原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土壤暴露,土壤无机质含量低,热量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弱,无法有效地调节气温。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高原地理位置
与地形的影响,以及海拔高、地表和植被覆盖不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使得青藏高原成为全球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简介

青藏高原的简介

青藏高原的简介青藏高原的简介一、概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东起青海省,西至西藏自治区,南接喜马拉雅山脉,北界昆仑山脉。

海拔3000米以上的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是全球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生命活动最为艰难的地区之一。

二、地理特征青藏高原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高原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是世界上大陆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山脉层峦叠嶂,峰峦耸立,有许多超过8000米的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等著名山峰,被称为“屋脊之上”。

三、气候环境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寒冷,日夜温差大,风力强,降水少。

高原上有大面积的冰川、雪峰和高山草甸,是中国最大的冰川蓄水库。

高原植物丰富多样,有高山植物、荒漠植物、草原植物等多种类型。

四、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高原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西藏猕猴、青海藏羚羊、藏野驴、藏狮、黄鼠狼等珍稀物种。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高原生态环境正在受到破坏。

五、人文历史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遗址均分布在高原上。

高原上还有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佛教文化遗址,是佛教徒朝圣的圣地。

六、旅游资源青藏高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有广阔的自然风景区、人文景观区等。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珠穆朗玛峰、纳木错、阿里地区、贡嘎山、青海湖等。

特别是大规模的“环青藏线”旅游路线,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线路之一。

总结: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生态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提供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也才能更好地保障青藏高原的永续发展。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拥有着独特的生物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构成了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

首先,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寒冷而干燥,气温常年低于零度,多年均降水量不足,加之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形成了极端的高原环境。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一片宝贵的草原生态系统。

在这里,长有着大片的高寒草甸和高山草甸,生长着以崖黄草、藏毛茛、藏斑竹等为代表的高原特有植物。

这些植物对于维护高原土壤的稳定、水源的保护以及保护地球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由于高原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温度低,氧气含量也相对较低,这种高原大气环境意味着生物在这里的生存条件更为苛刻。

然而,青藏高原却生活着许多适应了这种环境的特殊生物。

在这里,生活着麝香、藏狐、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具有耐寒、耐饥、耐缺氧的特点,以及对高寒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能力。

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最后一片野生藏羚羊和雪豹栖息地,被誉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这些动物的繁衍生息,为这片高原增添了独特的生物景观。

此外,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也为生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存条件。

高原上众多的湖泊和河流为这里的动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水源。

其中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湖泊以及长江、黄河等河流,不仅是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物种的宝贵家园。

这里有着各种鸟类、鱼类和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的湿地资源不仅维系了当地动植物的生存,也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和水资源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青藏高原的特殊生物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令人赞叹。

它积蓄了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宝贵生态系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这片独特的生态环境,保护这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其得到永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片更美好的自然遗产。

青藏高原的资料

青藏高原的资料

青藏高原的资料青藏高原是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一个广阔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

其地势复杂多样,山脉林立,河流纵横交错,气候条件恶劣。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的重要区域。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介绍青藏高原的资料。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纵横跨越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五个省份,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

作为全球居高不下的高原,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峰如云的山脉给高原带来了丰富的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群体,包括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北部的昆仑山脉。

同时,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世界最高的山峰,如珠穆朗玛峰和卓奥友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和探险者。

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点。

由于海拔高度的缘故,青藏高原上的气温极低,冬季常常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

此外,高原的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普遍在500毫米以下。

然而,尽管气候条件恶劣,青藏高原上还是存在着多样的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多样的生物多样性。

高原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很多珍稀濒危的物种。

例如,藏羚羊、雪豹、藏獒等是青藏高原的独特物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此外,高原上还生长着一些特殊的高山植物,如杜鹃花、藏红花等,这些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青藏高原的资源状况也备受关注。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铁、锌、锡、煤炭等。

此外,高原上还有丰富的水源资源,是中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之一,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

然而,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资源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一方面,严格限制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涵养和土地保护。

青藏气候演讲稿

青藏气候演讲稿

青藏气候演讲稿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青藏高原的气候情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最严酷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湿地区之一。

它的气候对于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地势高大,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

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昼夜温差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很少有降水。

此外,青藏高原还经常受到强烈的风暴和暴雪的影响,气候变化剧烈。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的气候对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其冰川、冻土和湖泊储存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对于亚洲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的分布和生长也有着重要影响,这直接关系到高原上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平衡。

再者,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也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而气候的变化对于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面对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条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高原的草原、湖泊和冰川等自然资源,确保生态平衡。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再者,我们需要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气候的影响,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而言之,青藏高原的气候对于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气候监测和科学研究,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谢谢大家!。

甘孜州高原艰辛文案短句

甘孜州高原艰辛文案短句

甘孜州高原艰辛文案短句引言甘孜州是中国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素有“魄力之地、高原明珠”的美誉。

甘孜州的地理环境极其复杂,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形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艰辛。

本文将介绍甘孜州高原的艰辛,并探讨当地居民在这种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对待困难的态度。

1.1 概述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地带,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这种高原环境给甘孜州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艰辛。

首先是气候条件,甘孜州属于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较低,冬季寒冷且干燥,夏季短暂而多雨。

高反、氧气稀薄等高原反应也是居民要面对的问题。

其次是地形条件,甘孜州山多沟深,地势陡峭,交通条件艰苦,道路陡峭且易于发生山洪等自然灾害。

这些艰辛的环境使得甘孜州的居民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1.2 生活在高原的居民生活在甘孜州的居民必须面对高反、缺氧等高原反应。

他们常常需要通过饮食调节和草药来缓解症状,并采取适当的锻炼来增强体质。

同时,由于气温低,居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暖,穿着厚重的衣物和帽子,以防止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此外,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防灾准备工作,以应对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高原环境下,居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独特之处。

由于交通条件艰苦,他们通常依靠牲畜进行运输和交通。

马、牦牛等动物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同时,高原地区的居民也注重农牧业的发展,依靠农牧业来维持生计。

他们利用草原资源,养殖牲畜,生产高原特产,如酥油茶、酥油、藏红花等,向外地进行贸易。

1.3 对待困难的态度面对高原带来的艰辛,甘孜州的居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习惯于与大自然相处,并从中汲取力量。

生活在高原的居民们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从不抱怨或退缩。

他们深知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坚信,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获得进步。

在高原环境中,居民们互相帮助,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

他们之间常常互相支持和帮助,通过合作克服困难。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防灾减灾工作,对于青海省的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1. 干旱灾害青海省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干旱灾害一直是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植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农牧业产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着青海省的农牧业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2. 暴雨洪涝灾害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势起伏大,山洪暴发的可能性较大,暴雨过后常常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被淹没,作物受损,牲畜死亡,农田土壤流失,农村道路被毁等严重后果,给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3. 雪灾青海省高寒地区较多,冬季降雪较多,雪灾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大雪压垮棚舍,冻死牲畜,导致道路交通阻塞,农作物受灾等问题频发,为青海省的农牧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4. 冰雹灾害冰雹灾害是青海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冰雹冲击力强,容易导致农作物受损,果树受伤,牲畜受伤等情况,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防灾减灾措施针对青海省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对农牧业产生的危害,确保农牧业的稳定发展。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干旱灾害和暴雨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修建水库、堤坝、排水渠等,有效地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高灾害的抵御能力,保障农牧业的生产。

2. 推广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包括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土壤排水状况,减少农田水患和干旱对农田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农牧民做好防范准备,减少灾害对农牧业的危害。

4. 推广抗灾作物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灾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的高寒省份之一。

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青海省常常受到暴雪的影响。

在1986年到2015年这30年的时间里,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这30年来青海省的暴雪频率变化。

根据气象站的数据统计,这30年来,青海省的暴雪频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变化。

在整个30年的时间跨度内,暴雪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近10年的时间里,暴雪频率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温度升高导致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引发更多的降雪天气。

青海省的气候本身也是高寒气候,气温一直较低,有利于降雪的发生。

我们来看一下这30年来青海省暴雪的时段分布。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这30年来青海省暴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这段时间内。

12月和1月是青海省暴雪最为集中的时段,降雪的频率和强度都较大。

而在春夏季节,青海省几乎没有暴雪天气,气候相对干燥。

这种时段分布特征在这30年的时间跨度内基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然保持着持续的规律性。

我们来看一下这30年来青海省暴雪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青海省的农业和畜牧业是当地的重要产业,而暴雪对这些产业的影响较大。

暴雪可能导致道路交通中断、牧场覆盖、农作物受灾等问题,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过去30年间,随着暴雪频率的上升,这些影响也变得更加明显。

为了减轻暴雪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应对工作。

1986—2015年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呈现出了暴雪频率上升、时段分布稳定、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和对当地生产生活影响增大的趋势。

相信通过对暴雪气候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做好防范工作,减少暴雪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横跨北纬31°04′至39°18′,东经89°35′至103°04′之间。

其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为寒温带半干旱气候和寒温带湿润气候,特点是气温低、降水少、风大、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

在1986至2015年的30年间,青海省发生了多起暴雪天气事件。

暴雪天气是指在大风和降雪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严重的降雪和降温现象,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损失。

对于青海省来说,暴雪天气的发生主要与其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

青海省地处高海拔地区,海拔较高、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各地区之间的海拔高度差异大,地势复杂,这些都为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青海省的气候多样性也是暴雪天气发生的原因之一。

青海省南部气候相对温和湿润,而北部则气候干燥寒冷,这种南北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暴雪气候特征也存在差异。

青海省的暴雪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季,特别是12月至次年2月这个时段。

这是因为在冬季,青海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低,降雪的可能性较大。

青海省的风速较高,常常伴随着暴雪天气。

大风和降雪相结合,使得降雪量更大、范围更广,形成了暴雪天气的特点。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青海省多年来的暴雪天气特征为降雪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在暴雪天气期间,降雪量一般较大,常常造成积雪深度达到数十厘米甚至更多。

除了降雪量大,暴雪天气还常常伴有强烈的风力。

风力大、风向变化多,经常伴随着大风吹雪,雪花在空中飘舞,能见度很低,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危险。

暴雪天气对青海省的影响是很大的。

暴雪天气会给交通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公路和铁路交通。

大雪封路、风雪交加的天气条件会使得交通运输不正常,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困扰。

暴雪天气还会对农牧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降雪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会导致农田和牧场积雪严重,给农牧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大的困扰。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高原地区,气候多变。

1986年至2015年期间,青海省发生了多次暴雪天气事件。

本文将对这些年份中的暴雪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1986年至2015年期间,青海省一共发生了27次暴雪事件,该地区暴雪的频率相对较高。

其中有9年发生了多次暴雪,有3年甚至发生了4次以上的暴雪天气。

在这些暴雪天气事件中,大部分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2月期间。

这段时间是青海省寒冷的时候,气温很低,容易形成降雪。

与此湿气较多,也为暴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暴雪天气的降水量很大,往往会在几个小时内降下巨大的雪量。

根据统计数据,大部分暴雪天气的降水量超过10毫米,甚至有的达到50毫米以上。

由于降水量大、时间短暂,导致了雪的积累较快,给交通运输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暴雪天气的强度也相对较大。

暴雪时,风速通常较高,达到10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能达到20米/秒以上。

强风能够将飘落的雪花吹起,形成飞雪,导致视线模糊,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很大影响。

强风也会形成漫天风雪,让人们在室外活动时感到寒冷。

暴雪气候对青海省的影响较为显著。

交通运输是最受暴雪影响的领域之一。

由于暴雪时能见度低、路面湿滑,车辆容易失控,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积雪容易堵塞道路,给清理和车辆行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农业生产也受到了暴雪的不利影响。

暴雪会给农作物带来极低的温度和大量的降雪,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很大的压力。

雪的覆盖会阻止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其生长速度,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暴雪天气还会导致供电中断、水资源供应困难等问题。

暴雪能够在输电线路上积累冰雪,增大线路负荷,导致线路短路和故障,造成供电中断。

由于暴雪时雪水加快融化,容易造成山洪暴发,给水资源供应带来一定的压力。

青海省1986年至2015年期间的暴雪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冬季频率较高,降水量大、时间短暂,风速较高。

暴雪天气对交通运输、农业生产、供电和水资源供应等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常常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这些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牧业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灾害性天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青海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入手,分析其对农牧业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一、青海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1. 干旱:青海省地处高原,年降水量较少,干旱现象较为严重。

干旱会导致草原牧草减产,使畜牧业受到影响。

农作物生长受阻,农业产量减少。

2. 暴雨和洪涝:青海省夏季多暴雨天气,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农田和牧草地的安全。

洪涝灾害会造成农作物歉收,损害农业生产。

3. 风沙和冰雹:青海省盛行风沙天气,大风会将草原上的牧草掀起,使得牧草受损、牲畜缺乏食物。

冰雹会损害农作物,影响农业产量。

以上这些灾害性天气对青海省的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将会对当地的农牧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二、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1. 减产和受损:干旱、洪涝、风沙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会导致农作物和牧草的减产和受损,使得农牧业产量大幅下降。

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牲畜缺乏食物,生长发育受阻,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2. 经济损失: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民和牧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3. 生态破坏: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草原退化,破坏生态平衡。

三、防灾减灾措施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指导农牧业生产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发生对农牧业的影响。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抗灾能力。

加强牧场的整备工作,加固牧场防护设施,降低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3. 科学耕作和畜牧:科学施肥、浇水,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描写高原艰苦环境

描写高原艰苦环境

描写高原艰苦环境
高原是指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区,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以艰苦著称。

高原气压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大气压力也低,这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高原上,人们常常会感到头痛、呼吸困难、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

高原的气温也十分低,白天温度较高,但夜间温度会骤降。

高寒地区的气温常年低于零度,冬季更是寒冷刺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必须穿戴厚重的衣物,保护自己免受寒冷侵袭。

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十分恶劣,经常出现风雪、冰雹等恶劣天气。

这些天气情况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往往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顺利度过。

除了恶劣的气候环境,高原地区的地形条件也非常复杂,山峦起伏,峡谷纵横,地形险峻,交通不便,这些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高原上,人们必须具备强大的体力和意志力,才能应对各种极端的环境条件。

总的来说,高原的环境极为艰苦,需要人们具备坚强的体魄和意志力,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并生存下去。

- 1 -。

高原艰苦环境的描写

高原艰苦环境的描写

高原艰苦环境的描写
高原是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它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氧气稀薄、日照时间长、水分少。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人们的生存和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高原的气候非常严酷,冬季气温可以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

而夏季虽然白天气温较高,但夜晚会急剧下降,因此穿衣保暖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氧气稀薄也是高原环境的一个特点,这是因为高原大气压比平原低很多,人们在高原上活动时需要逐渐适应这种环境,否则会出现高原反应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高原的水分也非常缺乏,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很难找到水源。

这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农业生产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高原上的居民和农民都需要采取措施来储存水源,如修建水塔、挖掘水井等。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高原上的植被也非常特殊。

高原上的草地和森林覆盖率比较低,而一些适应高原环境的植物,如高山杜鹃、高山藏红花等则比较常见。

这些植物有着较强的抗寒性和抗旱性,能够在高原上生长繁衍。

总之,高原艰苦的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也形成了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

- 1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青海高原恶劣气候的文字1、写一段能表现出青海高原气候恶劣的话,怎么写?我的家高的很我的家远的很人们都说这里荒凉的很可我们偏偏是青海人不是我不知风沙的苦走遍了天涯还是青海亲2、青海高原自然恶劣的环境受全球气候等影响,青海高原出现了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影响。

青zd海高原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专比较低。

由于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属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变化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降雨比较少。

3、藏獒和狼哪个更厉害一些狼更厉害一些。

从科学数据上来说,无论体重还是咬合力,藏獒都远远逊色于狼。

如果将两者置于空旷的草原,藏獒是远远不敌狼的。

狼耐力极强,擅长用骚扰的方式消耗对手体力,一旦有机会就会撕咬对手,然后又躲开继续骚扰,以此重复,可以持续数个小时,直至对手精疲力尽,再对其进行锁喉等致命攻击。

(3)介绍青海高原恶劣气候的文字扩展资料:藏獒体格高大,性格刚毅,力大勇猛,野性尚存。

藏獒身长约120厘米,体毛粗硬,丰厚,外层披毛不太长,底毛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则浓密且软如羊毛,耐寒冷,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

而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则非常稀少。

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对陌生人有强烈敌意;虽然对主人极为亲热,但在人类生活区对公众构成严重威胁。

世界最凶猛的犬种。

狼嗅觉敏锐,听觉很好。

机警,多疑,善奔跑,耐力强,常采用穷追的方式获得猎物。

狼属于食肉动物,主要以鹿、羚羊、兔为食,也食用昆虫、老鼠等,能耐饥。

狼是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

狼属于典型的食物链次级掠食者。

通常群体行动,由于狼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到20世纪末期前被人类大量捕杀,一些亚种如日本狼、纽芬兰狼、佛罗里达黑狼、基奈山狼等都已经灭绝。

今亚种的确切数量仍旧未定。

参考资料:网络-藏獒参考资料:网络-狼4、青海高原简介,突出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生存困难。

(150字左右)近十几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青海高原上出现了冰川退缩、河流断流、湖泊缩小等现象,湿地面积也由此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趋势。

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原因,使青海高原湿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湿地存在形势较为严峻。

气候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5、青海高原的天气有多恶劣?青藏高原吧青藏高原由于平均海拔抄4000米,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的规律,其温度比东部平原地区要低得多。

而且高原空气稀薄,对大气的保暖作用弱,即使中午烈日炎炎晚上迅速降温都可能会很冷,所以藏民的服饰厚,热了敞开脱出个袖来,冷了套上稀薄的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也小,百所以高原上紫外线特别强,高原的居民皮肤黑且红扑扑的,是受辐射影响所致青藏高原上雨度水也比较少,只有青稞等杂粮可以生长,生产力地下,以畜牧业为主。

6、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由于其高度,青海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近十几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青海高原上出现了冰川退缩、河流断流、湖泊缩小等现象,湿地面积也由此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趋势。

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原因,使青海高原湿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湿地存在形势较为严峻。

早晚温差大,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皮肤吸氧不足,细胞缺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90%的青海人脸上都有高原红现象。

7、体现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的资料可以这么解释,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在青海和西藏,是一个整体,就像云贵高原一样.中国地理上并没有青海高原一说,只是一部分对西部地理知识缺乏而说的,所以其意思有两个,一个就是指青藏高原,另一个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区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地理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

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

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

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脉冰川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

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山现代冰川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羌唐高原现代冰川祁连山现代冰川河流黄河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印度河湖泊班公错郭扎错鲁玛江冬错拉昂错玛旁雍错昂拉仁错扎布耶茶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昂孜错格仁错错鄂阿牙克库木湖色林错乌兰乌拉湖纳木错普莫雍错羊卓雍错地质形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气候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

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青藏高原上人烟稀少,但虽然如此,这里有可能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旧石器文化的人类生存了。

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围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它也保存了它的独有性。

青藏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大多超过5500米,其中喜玛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8000米。

高原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

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错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

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份平均温度不足10摄氏度,没有绝对的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

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

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

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

高原上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

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进入高原,新建成高原铁路。

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

青海高原拥有我国第二大湿地资源的青海省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个高原省份境内的各类天然湿地资源由此得到有效保护。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这里的高山大川间河流密布,湖泊与沼泽众多,是国内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目前,青海高原上包括高原湖泊、河流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三种类型在内的天然湿地资源面积达313.45万公顷,是仅次于西藏的国内第二大湿地资源分布区。

由于有大面积湿地,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据了解,公分布栖息在青海高原各类湿地中的脊椎动物就有123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

近十几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青海高原上出现了冰川退缩、河流断流、湖泊缩小的现象,湿地面积也由此呈现出程度不同的萎缩趋势。

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原因,使青海高原湿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加快恶化,湿地存在形势较为严峻。

8、青海高原恶劣环境可以这么解释,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在青海和西藏,是一个整体,就像云贵高原一样.中国地理上并没有青海高原一说,只是一部分对西部地理知识缺乏而说的,所以其意思有两个,一个就是指青藏高原,另一个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区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