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怎样跟部长聊“私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吃转基因食品吗?”农业部长韩长赋答:“我也在吃”;“你家有空气净化器吗?”环保部长周生贤笑而不语;“你用过4G吗?”工信部长苗圩答:“我的手机卡还是3G的,但我经常体验4G,资费的确较高”;“你抽烟吗?”国家烟草专卖局局凌成兴答:“不抽”……连日来,多位部长跟媒体“面对面”时,都被问到牵涉“个人体验”的问题,而他们的“以身说法”,也受到网民强势围观。
两会场合,部长们被问政,是惯常景象。
但这次,多位部长被问及的,除了政策动向、施政举措等,还有“私生活”方面的话题。
但媒体盯着部长的“私事”问,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颇具针对性――问题切口都跟部长分管领域“沾边”。
公众之所以对部长们“私生活”很关心,目的不在于满足窥伺癖,更多还是想借此了解,部长们对自己辖下的“业务范畴”,究竟有无切身体验。
而事实上,媒体、网民向部长们发问的具体问题,也都是民生关切的议题:比如说,转基因食品、雾霾、4G资费等,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附着其上的有些“症结”,也常是公众的吐槽对象。
正因如此,他们才会“由己推人”地去询问部长。
从几位部长的反应看,媒体抛出“问私事”的绣球后,他们多是“稳稳接住”,直面问题、坦然答复。
不避讳的姿态,值得肯定。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读懂网民“八卦”中的现实诉求:在拟订某项政策前,部长们应该有基于普通人视角的亲身体验;在政策出台后,他们也该带头遵循、垂范式践行。
都说“非躬耕不知稼穑艰难”,很多民生问题,都需要施政者亲身体验。
对于施政效果的探究,同样如此:公务人员不应置身于“特权”围墙背后,而应与民众站在同个屋檐下,同呼吸、共命运,建立起紧密的责任关联,这样才能“在宇下知屋漏”,知道政策合理与否。
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希望官员们能多接地气,跟民众一起挤公交、一块感受房价,希望官员将“亲民秀”从偶尔为之变为常态……对网民来说,问部长“私事”,也是迂回地表达一种希冀:希望他们在制定政策前,能有“平民视角”、换位体验,把自己也视作普通群众的一分子,视作政策受众,以切身感受作为考量政策合理性的一个“参考系”。
有些政策规定,若己都“不欲”,就不应施之于百姓。
也只有政策决策者、执行者懂得换位体验,而非纸上谈“政”,政策才会有民意基础,才会接地气,民众才会对“管事者”的履责表现给好评。
其实,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是一个集中汇聚民意、凝聚民智的舞台,也是一个中央领导、中央各部门集中、主动听取民意、“接地气”的重要时机。
期待更多的部长在“两会”的平台上,积极主动接受媒体采访,与记者聊“私事”,使“两会”成为建设官民互动平台的典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