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暑假专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

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

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城风俗。

游湖赏月。

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第二讲阅读——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第二讲阅读——文言文阅读

技巧点拨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鼎沸。有念 “仁远乎哉我 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 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 龙勿用”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 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朝花夕拾》
技巧点拨
读一读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 兑命 ( ) 学学半( )
技巧点拨
考查重点:
(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 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 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技巧点拨
技巧点拨
技巧点拨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技巧点拨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学/相长 (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技巧点拨
•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 语》和《孟子》。
•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技巧点拨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词语: 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动词,吃。 其:代词,它的。 旨:(味道)甘美。 •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也不会 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初一语文暑假作业文言文专练

初一语文暑假作业文言文专练

初一语文暑假作业文言文专练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初一语文暑假作业:文言文专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论语〉十二章》(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课标第一网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第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四.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解析】【分析】(1)A.做,担任。

B.等到。

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D.于是。

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七年级下学期暑假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暑假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课外文言文阅读[A、按要求完成以下练习]〔一〕元子家有乳母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

8.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B.及见之及:等到C.趋焚之趋:追逐D.长必好之好:喜欢“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例句:以悦婴儿10.以下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一小题3分〕〔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二〕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那么平,鉴小那么凸。

凡鉴凹那么照人而大,凸那么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那么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军可夺.帅也(2)非学无以广.才(3)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淫慢则.不能励精B.乐亦在其.中矣择其.善者而从之C.可以.为师矣静以.修身D.夫君子之.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教诲中蕴含期望,作者希望孩子能摒除杂念和干扰,专一学习。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C.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D.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诫自己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 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限时练习:60min 完成时间:月日天气: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1-8小题,限时8分钟,30分。

)(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2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___辞:推辞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C.公亦以此自矜___ 矜:矜持D.康肃忿然曰_________忿:生气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自以为大有所益公亦以此自矜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康肃笑而遣之C.结友而别___ 久而不去D.蒙乃始就学___乃取一葫芦置于地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但是应当广泛地阅读,看见历史罢了。

B.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C.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看见历史罢了。

D.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两文都借事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⑤引令坐________⑥复请倒诵________(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2)A;B(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④遂往诣蒙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入门。

1. 为啥要学文言文呢?嘿呀,文言文就像是古代人留给咱们的神秘宝藏地图。

那时候的人可没咱们现在这么直白地说话,他们的话就像加密了一样,藏着好多智慧、故事和文化。

学会文言文,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古代宝藏的钥匙,可以跟古人来一场超酷的对话呢!2. 文言文阅读的小烦恼。

刚开始看文言文的时候,就像看外星文似的,那些字认识又好像不认识。

比如说“之”这个字,在文言文里就像个百变精灵,有时候是“的”的意思,有时候又能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搞得人头昏脑胀。

不过别怕,只要咱们多练,就能摸清这些小妖精的脾气啦。

二、实词和虚词的小秘密。

1. 实词——文言文里的实在家伙。

实词就像是文言文里的硬通货,实实在在有意义。

像“日”这个字,在文言文里就是“太阳”或者“每天”的意思,比较固定。

比如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日”就是“每天”,很直白地告诉我们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我们可以把实词想象成一个个小砖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大厦的重要材料。

2. 虚词——文言文里的魔法小精灵。

虚词可就不一样啦,它们就像魔法小精灵,虽然自己没什么实际的大意义,但是能把实词组合得特别神奇。

就说“而”这个虚词,有时候表示顺承,像“温故而知新”,先温习旧知识然后就知道新的知识了;有时候又表示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自己不生气呢。

这就像小精灵在实词之间跳来跳去,改变着整个句子的味道。

三、文言文阅读实战训练。

1. 断句的小诀窍。

断句就像是给文言文这个长长的面条切段,方便咱们一口一口吃。

首先呢,要找一些明显的标志词,像“者”“也”“乎”“矣”这些语气词,往往是断句的好地方。

比如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不染”后面就可以断开,因为“而”在这里是个虚词,而且“不染”和后面的“濯清涟而不妖”是不同的部分。

还有啊,如果看到主谓结构,也可以在主谓之间断开,就像“吾/日三省吾身”。

2.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秘籍。

七年级语文暑假文言文衔接预习----《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语文暑假文言文衔接预习----《论语十二章》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
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O92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O9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3.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虚词归纳 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O折92)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O以92”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 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O④9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博学仁德)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初一阶段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初始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水平。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初一阶段是学生对文言文认知的萌芽时期,通过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课外文言文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非常重要。

材料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难度适中,避免过于晦涩难懂。

材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材料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三、阅读方法指导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时,教师需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阅读思路。

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和感悟。

四、答案解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答案解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答案解析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注重方法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五、总结与反思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

总结的内容可以包括阅读材料的主题、语言特点、文化背景等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学习收获。

反思则侧重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以及教师答案解析的不足之处,为日后的学习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文言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给予方法指导、进行答案解析以及总结与反思等环节的落实,相信学生能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解答

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解答

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解答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解答。

首先,将提供对于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的说明。

接下来,将介绍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并提供解答。

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文言文,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文言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也非常有益。

因此,加强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和解答下面是一些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并附带解答:1. 《红楼梦》选读题目:自读《红楼梦》中哪些段落或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解释原因。

答案:不同学生可能会对《红楼梦》中的不同段落或情节有不同的印象。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被林黛玉的坚强和聪明所吸引,有的学生可能会被宝钗对待黛玉的友情所感动。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回答。

2. 《孙子兵法》选读题目:《孙子兵法》中的哪些战略原则对现实生活有启发?请举例说明。

答案:不同学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战略原则,并给出不同的例子。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一原则对于领导能力的培养有启发,他们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领导案例进行说明。

3. 古代诗词选读题目:请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并解释你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答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并通过解释自己对其中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来回答问题。

结论文言文阅读是七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建议学生在课外选择适合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并加以解答,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完整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

完整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

完整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导语: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需要诵读古代诗词,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学生记忆和积累的过程,以及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大意。

考点分析:文言文的考题主要基于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

考点通常包括文言朗读与节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内容理解、思想情感和迁移理解。

在诗歌鉴赏方面,常见考点包括理解内涵、感知形象、探究情感、品味语言和分析技巧。

备考方法: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平时在研究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梳理归纳,注重迁移;掌握规律,准确评价;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重点。

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通假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表示古人在书写时本有其字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一词多义是指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一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的词类变化和活用规律。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语会产生新的意义。

例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表示“使…感到劳累”,是使动用法。

另外,“固以怪之矣”中的“怪”表示“对…感到奇怪”,是意动用法。

还有一些名词或形容词会被活用成动词,例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表示“吃完”。

此外,名词还可以被活用成状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表示“像狗一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

初一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初一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初一文言文阅读总复习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可能是一个新鲜又有点挑战的领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到了总复习的时候,咱们得好好梳理梳理,把学过的知识都牢牢掌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一文言文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学好初一的文言文呢?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文言文是咱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几千年的智慧和历史。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一文言文的主要知识点1、字词实词:这可是文言文的基础,像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准确地解释。

虚词:如“之”“而”“以”“于”等,它们的用法比较灵活,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记忆。

通假字:古人写文章的时候会用一些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本字,我们得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可是大不相同,比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就只是指配偶。

2、句式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乃”“为”等。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要能识别并正确翻译。

省略句:古人说话很简洁,经常会省略一些成分,我们要能补出来。

3、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直译的就按照字词的意思直接翻译,不好直译的再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翻译准确,句子才能通顺。

4、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理解写作手法:比如对比、衬托、象征等,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三、复习方法1、多读多背熟读课文:把学过的文言文多读几遍,读熟了才能更好地理解。

背诵经典篇目:像《论语》《陋室铭》《爱莲说》等,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培养语感。

2、归纳总结整理字词:把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分类整理,便于记忆。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②香远益清________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反面衬托,用牡丹作正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B.文章依次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因而美名远扬。

D.选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答案】(1)洗(涤);更加;少(2)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3)A【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

濯:洗涤;益:今义为好处,古义为更加;鲜:今义多指事物新鲜,古义为少。

(2)①句中注意,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②句中注意,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3)《爱莲说》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正面衬托,用牡丹作反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暑假专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阅读理解知识归纳1、知识归纳(1)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一厝朔东厝通措无陇段焉陇通垄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衡于虑衡通横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2)特殊句式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二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始龀,跳往助之(省略主语“遗男”)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介词“于”)其如土石何(“如……何”文言固定句式,意思是把……怎么样)(3)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

险:形作名)聚室而谋(使动用法:把……召集起来)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痛苦。

形容词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动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里面。

出:外面。

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2、考查目标(1)考点知识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③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④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⑤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2)试题特点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查范围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为基础。

这部分考查内容涉及到利用工具书或注释读懂文言文。

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语句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也有的试题要求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形式。

文言文的篇(段)数为l或2篇(段)。

阅读材料的字数在94—377字之间。

以200字左右居多。

题量在3—8道之间,所给分在7—18分之间。

选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选自教材。

少数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出自《吕氏春秋》、《战国策》、《三国志》、《世说新语》,并加了相应注释。

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文言文试题比较注重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力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试题运用划线断句的方式考查学生语感,用翻译或说出原文意思的方式考查对句段的理解。

【典型例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

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

答案: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解析: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

翻译原则:“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解析: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

答案: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3)惧其不已也已:(4)无陇断焉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2)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二)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好食铛底焦饭(2)恒装一囊(3)战于沪渎(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一)1、(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2、(1)你太不聪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