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乙醇醇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人喝酒开车叫酒驾,那么汽车喝酒上路呢?(叫环保)汽车真的可以喝酒吗?请看视频视频:中央2套《天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讲解:汽油已经在本章第二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学习过了。
汽油来自石油的分馏、裂化,是烃的混合物。
那么乙醇的组成和结构是?观看、思考以社会热点问题“乙醇汽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乙醇的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结构式:H H││H-C-C-O-H││H H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填充模型【设问】回顾乙醇与钠的反应,思考反应方程式的如何书写?乙醇断键的位置是?Ppt动画展示乙醇与钠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断键位置[板书] 乙醇与钠的反应2CH3CH2OH + 2Na→2CH3CH2ONa + H2↑学生尝试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及判断该过程中乙醇断键的位置培养学生从结构角度思考产物乙醇钠的书写,及方程式配平,为学生掌握“结构决定性质”埋下伏笔。
乙醇分过渡针对“乙醇汽油推广使用”网络上争论不断,有人说好,像刚刚视频中的专家;有人说坏,如“搜狐汽车”中这篇报道的标题。
究竟这件事是好是坏。
对于高中生的我们,应该采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来了解乙醇的性质激发学生了解乙醇性质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采用科学的态度和观点,而不能盲目从众。
(二)乙醇的物理性质利用ppt引导学生掌握乙醇的物理性质并思考★如何检验无水乙醇中的水?★从碘水中萃取碘,乙醇能否作为萃取剂?★从结构分析,乙醇为什么可以与水以任意比混合?学生根据ppt回答并掌握乙醇的物理性质思考并回答1、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水。
2、乙醇不能用作从碘水中萃取碘萃取剂。
因为乙醇能够与水互溶。
3、(回答不出来)乙醇的物理性质比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凭已有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探究出来,是学生对乙醇的物理性质有更好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_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乙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结构、主要性质及用途。
了解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乙醇的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和推理、探究实验结果,并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
通过学习乙醇的用途,感受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化学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醇分子结构的推断和乙醇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设计】(一)美酒佳句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设计:从中国酒文化说起,引入新课。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相传从“酒祖”杜康“初作秫酒”距今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
在许多场合,酒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生活动设计:填空读诗,学生一起欣赏有关酒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杜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设计理念:从而耳熟能详的诗句入手,迅速调动学生状态进入课堂,在填空读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中最精华的部分是酒精,也就是这就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入本节新课。
)(二)观察药品结合生活概括物性问题呈现:根据手中的药品和生活经验,请同学们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挥发性、水溶性等方面观察总结乙醇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察盛放无水乙醇的试剂瓶,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生活常识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设计理念:化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生对酒的气味、分类都非常熟悉,结合手中的酒精灯、无水乙醇,学生能很轻松地从化学专业的角度概括出乙醇相关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_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一、教学目标1、【认知能力】:了解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认识乙醇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创新能力】: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学会运用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通过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必备品格】: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从结构的角度认识乙醇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观察—动手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点拨提升法、归纳总结法等。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球棍模型拼插工具、无水乙醇、金属钠、酒精灯、金属钠、小刀、镊子、玻璃片、滤纸、玻璃棒、铜丝、试管(若干)、试管架、试管夹六、教学过程:【引导】“酒”的主要成分就是化学物质乙醇,俗称酒精。
【展示】学习目标。
【要求】在一节课中我要认识乙醇的结构、主要化学性质和在日程生活中的用途。
(一)乙醇的分子结构【引导】通过昨天晚上的自学,你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结构,现在要求大家要亲自动手拼插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
【过渡】但是首先让同学们拼插的不是乙醇分子的模型,而是乙烷分子的模型。
【要求】拼插好的小组,立刻高高举起你们的乙烷分子模型。
看哪一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过渡】所有的小组都将乙烷分子拼插好【要求】将你们的乙烷分子立刻改装成乙醇分子。
【过渡】所有的小组都将乙醇分子拼插好,选择一个小组的代表。
【问题】你们是如何将乙烷分子改装成乙醇分子的?【总结】乙醇的分子结构:将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H换成一个-OH基团,这种基团的引入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明显的决定作用,我们这称这种能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为官能团。
高中化学_《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乙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乙醇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课时,乙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烃的衍生物,本节课立足于“简单并且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有机学习的主干线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对乙醇的性质和结构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到有机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有多么大的影响。
学生能从乙醇的学习中体会到有机学习与无机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说是开启了学习的新视角。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章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酒精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仍需要老师对课的设计引导。
3.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观察及结合生活经验,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及乙醇常见的用途,通过对比分析乙烷乙醇分子式及实验探究得出乙醇的分子结构、并能说出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了解官能团的作用(2).通过乙醇与钠的实验探究,能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比分析乙醇与水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能分析断键情况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3).通过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探究,能描述反应的现象,分析断键情况,并能写出反应方程式(4)了解酒驾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及酒驾检测的原理,认识到酒驾的危害教学重点: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燃烧)。
高中化学_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学习目标】1.知道乙醇的组成,能熟练地写出乙醇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2.掌握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乙醇的重要用途。
4.认识羟基和乙醇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重点难点预测】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和氧化反应【知识链接】联想食品中的有机物,乙醇的应用知识【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第一课时乙醇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
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金属钠的反应和乙醇分子与金属钠的反应对比,分析、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基础,力争尽量降低难度,提问问题循循善诱,层层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体会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生成。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第一课时乙醇效果分析对本节课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1、优化教师辅导策略。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指导学生敢于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第一课时乙醇教材分析: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性质和结构的关系,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一步认识结构和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高中化学_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1课时乙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基于此设计如下: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有关酒类、酒精和乙醇的知识,结合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乙醇用途[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准备的无水乙醇,总结归纳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沸点比水低,易溶于水,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乙醇的结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min)环节二:探究1:测定乙醇分子式为C2H6O 。
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给学生提供球和棍,自己动手拼插有机物结构,图片演示,合作探究,教师:展示A、B两种结构→问题引导环节三:探究2:仪器药品:钠、乙醇、试管、试管夹。
【资料】标准状况下,1mol乙醇C2H6O与足量钠反应产生0.5mol H2。
合作探究,探究乙醇的结构。
动画演示。
根据事实证明乙醇结构是(I)式:CH3CH2OH接着:让学生,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引出官能团的概念。
乙醇的化学性质①乙醇与金属钠(活泼金属)反应(回忆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与以前学习的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比较)动画模拟:金属钠与乙醇反应时断键情况(乙醇中羟基中的O-H键断裂)你能否完成本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呢?与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比较,你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反应:2 CH3CH2OH + 2Na →2 CH3CH2ONa + H2↑①乙醇的氧化反应⑴常用的燃料实验室可用酒精的加热的事实,说明酒精可燃烧;方程式:CH3CH2OH + 3O22CO2 +3H2O⑵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探究问题5:实验室只有铜丝和酒精灯,请设计简便的方法实现上述反应。
【补充】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结论。
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的断键方式①2Cu + O22CuO②CH3CH2OH + CuO Cu + H2O + CH3CHO (乙醛)总反应为: 2CH3CH2OH + O22H2O + 2CH3CHO接着讲解该反应的机理以及该性质的运用。
高中化学_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能够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完成乙醇与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够正确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理论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实验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能够写出乙醇的结构式;通过共同归纳,能够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3、通过对喝酒上头、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评价任务】1、通过思考2、讨论、达标检测3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思考1、达标检测1、2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达标检测3检测目标1、3 的达成【学生课前准备】1、让学生收集有关酒的资料,了解酒的性质。
2、调查喝酒后的症状和喝了酒“上头”的症状。
3、预习钠的取用方法和气体的检验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1、将两个学生分成一组。
2、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广告视频,提出问题“好酒喝了真的不上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酒的世界,去揭开这个谜底吧!【提出问题】酒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环节二:实验探究并联系生活,认识乙醇物理性质【学生实验】观察乙醇并结合生活中对乙醇的了解得出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用乙醇擦去手上划的中性笔油【分步投影】一、乙醇的物理性质颜色:无色透明气味:特殊香味状态:液体挥发性:易挥发密度:比水小溶解性: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环节三:学生动手拼插球棍模型,了解乙醇分子结构【理论探究】经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请同学们根据有机物中“碳四个键、氢一个键、氧两个键”理论拼插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并写出对应的结构式。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模型动手拼插,可能会拼出两种结构。
【共同活动】教师展示学生拼插出的结构,并与学生一起书写该结构对应的结构式。
【过渡】到底哪种才是乙醇的结构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的来探究。
高中化学_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乙醇授课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乙醇分析结构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解决基本概念,构建学生基本知识框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2.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3.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中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研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技能活动的热情。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凸显化学学科中“转化观”。
【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采用PPT、实验、模型、问题探究【实验用品】〖药品〗无水乙醇、酸性高锰酸钾、钠、铜丝、酚酞、酸性重铬酸钾〖仪器〗酒精灯、镊子、胶头滴管、玻璃片、滤纸、试管、小刀【教学过程】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乙醇学情分析经过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因此对于官能团学习有一定基础。
"问题引领导学”是我校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本设计以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乙醇效果分析本节课授课教师着装合理、仪态端正,授课讲义、教案等资料准备完整充分。
授课内容条理清楚,系统完整,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教师的授课充满感染力,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醇、醇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醇酚结构的对比,得出醇酚的定义2 .通过烃的学习,了解醇的分类、命名、物理通性3.通过学习乙醇的性质,掌握醇类物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氧化反应4.学会根据物质结构推断化学性质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创设情境,对比学习醇的概念[师]引入: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酒文化都博大精深[学生活动]竞猜有关酒的诗篇[图片展示]酒精饮料的中乙醇、汽车发动机防冻液中的乙二醇、化妆品中的丙三醇、茶叶中的茶多酚、药皂中的苯酚、漂亮漆器上的漆酚[师] 通过对比醇和酚的结构简式,同学们能总结出醇和酚的定义吗?[学生小结] 羟基(—OH)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酚。
[板书] 一、醇的概念(略)【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出发、选取学生不太熟悉的醇创设情境,恰当、生动,再结合醇酚结构的对比,有效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根据结构和名称对比、自主归纳出醇的概念,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也为后续学习“酚”打下良好基础。
步骤二、迁移应用的学习思路[师]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烃的分类和命名,那么醇该如何分类和命名呢?[生] 热烈讨论[师] [板书] 二、醇的分类1、根据羟基的数目分2、根据烃基是否饱和分3、根据烃基中是否含苯环分[师] 回忆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规则,醇该如何命名呢?[生] 醇的命名规则[师] 投影习题及醇的命名规则[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醇的物理性质[投影展示] 表3-1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与烷烃的沸点[生]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比烷烃的沸点高得多。
因为醇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且C数越多沸点越高[投影展示]比较表3-2 含相同碳原子数、不同羟基数的醇的沸点比较[生]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比烷烃的沸点高得多。
因为醇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且C数越多沸点越高[板书]三、醇的物理性质[生]小组讨论(1)如何分离水和酒精?(2) 工业上如何制取无水的乙醇?(3)乙醇能否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萃取剂?步骤三、改进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提升方法与能力[师] 投影实验卡(改进)实验药品:无水乙醇、金属钠、低浓度酚酞溶液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火柴、镊子、小刀、滤纸、玻璃片实验操作:取一支试管,加入2-3ml无水乙醇并滴加4滴(不要过量)酚酞溶液,再加入黄豆粒大小的钠块,观察实验现象;反应结束前,再继续加入1ml酚酞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生] 分组实验,并描述前后的不同实验现象[师] 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 小组讨论[师] 投影1、钠可以与乙醇反应,生成弱碱性的物质并产生气体2、钠也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碱性更强的物质并产生气体3、钠与水反应比跟乙醇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水中羟基氢的活性大于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性4、钠的密度大于乙醇小于水[板书] 四、1、钠与乙醇的反应[师] 如何证明置换的是羟基H而不是烃基H?[生]设计实验测氢气的体积,得出羟基与氢气的物质的量关系[板书] 四、1、钠与乙醇的反应n(-OH) :n (H2) = 2:1[生]学生黑板上书写其他醇与金属钠的反应[练习]略【设计意图】钠与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通过改进实验,实现了钠与乙醇的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对照,直观而且印象深刻;让学生顺利展开探究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探究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能让学生认识到“类推法”在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步骤四、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迁移应用、深化认知[师]投影实验卡(略)[生]:分组实验并得出实验现象[板书]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师]1.铜在整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2.乙醇分子中有哪些化学键断裂?又生成了哪些化学键?[生]集体回答[学生尝试板演]断键位置、反应类型[师] 根据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分析,所有的醇都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吗?[生] 练习并得出结论[师]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体现主体性原则。
如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方程式书写的效果不好,可借助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动画模拟,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乙醇、醇类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已知:(1)必修2中学过乙醇的结构、部分性质和用途(2)选修中刚学过醇和醚互为类别异构、相关实验分析方法未知:(1)醇和酚的区别(2)醇羟基数目的定量计算(3)醇的催化氧化等反应的机理方法与能力方面:很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时习惯于被动接受,不注重方法的积累,思考不全面,实验设计能力不够。
情感方面:感到有机化学抽象、难学、害怕学习有机化学【乙醇、醇类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这两方面,力求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中,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
从总体上来讲效果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吧:可喜的是:(1)学生活动比较充分,尤其是动手实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很不错可忧的是:(1)课堂的语言还不够精炼(2)学生实验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3)时间分配存在欠缺[乙醇、醇类教材分析][教材版本]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鲁科版)2011年7月第4版[教材分析] 醇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之一。
从方法和内容看,醇都是烃的衍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枢纽。
乙醇、醇类评测练习1.下列关于醇的结构叙述中正确的是()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B.含有羟基官能团的有机物一定是醇C.羟基与烃基碳相连的化合物就是醇 D.醇的通式是C n H2n+1OH 2.某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氢气与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该醇可能是()A.甲醇B.乙醇C.乙二醇D.丙三醇3.下列4种醇中,不能被催化氧化的是 ( )4.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A.CH3CH2I B.CH3OH C.(CH3)3COH D.(CH3)3C—CH2C1 5.维生素C(VitaminC)又名抗坏血酸,具有酸性和强还原性,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结构如右图。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8O6B.维生素C由于含有酯基而难溶于水C.维生素C由于含有C=O键而能发生银镜反应D.维生素C的酸性可能是③、④两个羟基引起的6.两种物质以任意质量比混合,如混合物的质量一定,充分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定值,则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 )A.乙醇、丙醇 B.乙醇、乙二醇 C.1-丙醇、2-丙醇 D.乙烯、丙烯7.石油资源紧张曾是制约中国发展轿车事业,尤其是制约轿车进入家庭的重要因素。
据2001年5月28日的《扬子晚报》报道,中国宣布将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化学式为C2H5OH)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1)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气不足,可能还有CO生成。
用下图装置确证乙醇燃烧产物有CO、CO2、H2O,应将乙醇燃烧产物依次通过,按气流从左至右顺序填装置编号。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②中A瓶的石灰水变浑浊。
A瓶溶液的作用是;B瓶溶液的作用是;C瓶溶液的作用是。
(3)装置③的作用是,装置①中所盛的是溶液,作用是。
(5)装置④中所盛的固体药品是,它可以确证的产物是。
8.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实验操作为预先使棉花团浸透乙醇,并照图安装好;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后开始有节奏(间歇性)地鼓入空气,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请回答以下问题:(1)被加热的铜丝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从A管中可观察到实验现象。
从中可认识到在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参加了化学反应,还可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需要一定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还能否继续进行?原受热的铜丝处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4)验证乙醇氧化产物的化学方法是:。
【乙醇、醇类课后反思】从课前的选题,过程中的备课、准备实验,一直到给学生上课,包括课后的批改,我经历了一个非常繁琐、难熬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中,我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以乙醇与钠反应为切入点,讲解醇类与钠的反应,尤其是醇羟基与产生氢气的数量关系。
这个点我将实验加以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的也很到位,这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基础,探究醇类催化氧化的条件,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很高,学习的热情也不错。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进一步精炼语言,有些地方还显得啰嗦。
时间把控,详略处理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乙醇、醇类课标分析]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必修2对乙醇的学习,认识了羟基的结构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醇类的结构特点,在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基础上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醇进行命名,并从化学键、官能团的角度理解醇类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和特征2、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通过乙醇性质的学习,能利用反应类型的规律判断、说明和预测醇类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