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1.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字迹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需要教授的知识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较多。
2.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导致练习、考试时答题不完整,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
3.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
由于学生人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不够,差生转化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二、采取的措施1.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
3.“要抓质量,先抓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先从行为数学做起,再到怎样学习数学,后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开发性使用对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
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5.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教学工作,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培养,要让自己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学习了这三方面内容后,您有哪些收获?您是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的?答:在此次远程教育学习当中。
学习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我学会了如何着手于分析教材,学会了从综合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也了解了这样编制课程的目的。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的教学中教材分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分析3.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从综合角度,结合自己作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一节课一本书的好坏。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做到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后续学习前提条件,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很大的隐患,缩小差生面,杜绝出现低分。
共同关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常常与自己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就是帮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分层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集中辅导,对于个别较突出的学生单独强化训练,较难的知识点集体训练,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分类整理资料,要求学生努力不犯同样的错误。
正确理解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把握信息技术课的三维目标,认真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课目编制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本教材的选择组织方面,注重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的需要,描述视觉审美的丰富含意,注意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习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知识综合,使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效应得到加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做了一些控制,专业要求力求降低,综合能力则相对具体。
本册教材的课目是单元设课,每一课目即为一个单元。
教材分为11个单元,各单元后设置了“学生作业”“学习屋”等栏目,既保证了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完整性,又提供了学习的完善和迁移途径,还可根据学校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相关的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开展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他们对美术这一学科了解的相对较多,有的学生对美术有着相当的兴趣,动手的能力较强。
但据了解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好,因此在课堂上免不了用新颖的手法,自身过硬的基本功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对美术活动一定的兴趣,从而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这样才能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首先是教材分析环节《祖国在我心中》选自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引导学生掌握人物绘画的知识,画出奏国歌升旗的场面。
本课重在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的之情。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情状态是认知能力相对较强,教育心理学指出,此阶段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理性认识,但感性认识仍占主导地位。
他们在绘画中有了写实的意识,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绘画表现方法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从多角度或部分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到的技法和方法完成绘画创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途径
01
达成途径
02
03
04
通过课堂讲解、示范操作、小 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相
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 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
、形象。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 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
。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概念和原理,提高实践能
力。
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考察,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
作能力。
04 学法分析
学习方法指导原则
自主性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调整学习方 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 反思和自我评价。时间分配:5分钟左右。
师生互动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
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教师及时给予回 应和指导。
小组讨论与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反馈等方式, 对师生互动环节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01
02
03
前期知识储备
分析学生在本课程之前已 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浪 费。
日常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挖掘与本课程相关的素材 和案例,使教学更加贴近 学生的实际生活。
其他学科知识
了解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 掌握情况,寻找跨学科的 教学契机,促进学生的全考
春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集合4篇
春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集合4篇【篇1】春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5.绝句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在读准古诗,读出古诗节奏的根底上,让学生明白古诗的意思是二年级学习古诗的根本要求。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的特点,本课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那么,通过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表演,动作,小组比赛等互动形式活泼课堂气氛,以期到达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3、教学反思在新课的引入环节,我设计了“师生对诗〞活动,以旧引新,继而揭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着,指导“绝〞字书写的同时,顺带让学生练习本课生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用开火车游戏和闯关游戏复习了“白鹭、停泊、东吴、包含、西岭〞五个词语,为后面古诗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全诗的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为主,通过图片、动作、表演、朗读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让学生真正读其诗,入其境,品其意。
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力很强。
尤其是在稳固和拓展环节,“看图画,猜诗句〞和“古诗新唱〞环节,学生的兴趣表现很浓厚。
从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古诗的掌握来看,教学效果相对不错。
【篇2】春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小结: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鉴于初一学生初学历史,对社会开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学习的根本方法还比拟陌生,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接触大批的感性材料,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归纳和小结,并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课堂活动来回忆和评价本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参与意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完成比拟圆满,课堂气氛比拟活泼,局部学生在课后提出了各种问题,或者针对课堂讨论的话题又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根本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初衷,但是在课后听课老师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首先,在课前展示的青铜器物,在用来引入新课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的交代,如:此为何种器物,有什么用处;各别地方,在语言表述上还不够严谨等。
我看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我看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的意义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并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不过,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
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 "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的具体要素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一般是分析整册教材。
分两大部分展开:全册教材总览和单元教材分析。
其中单元教材分析是重点。
单元教材分析是具体地对每个单元进行比较详尽的解读与教学构思,重在可操作性。
单元教材分析的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分析和制定教学措施(提出教学建议)等。
(一)教学内容分析明确教什么,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这时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和首要工作。
一个不熟悉教材的教师永远教不好学。
教学内容分析要侧重以下几点:1、概述知识点。
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概括罗列出来。
2、说明联系点。
理清单元知识之间、单元知识与其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地位和作用。
3、解读特色点。
分析单元教材编排的特点。
4、描述结构图。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参考模板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新课教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制造业1) 提问:片中介绍了什么青铜器,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如?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和鼎的介绍,补充说明司母戊鼎重约832公斤,是两百多个奴隶在奴隶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对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情分析,探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语文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了不同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对各个单元的简要分析:1. 单元一:《梦幻的小屋》本单元以童话故事《梦幻的小屋》为核心,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奇幻冒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单元二:《走进诗的世界》本单元侧重于诗歌的研究,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单元三:《最美的字》本单元以“字”为主题,通过研究书法和汉字文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汉字运用能力。
4. 单元四:《读名著》本单元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并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5. 单元五:《文化长廊》本单元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综合素养。
6. 单元六:《红色的故事》本单元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观。
7. 单元七:《遇见童话》本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分析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研究惯: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研究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任务。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本中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文章仍存在理解困难。
3. 创作能力:学生对于创作作文的兴趣较低,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4. 阅读兴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普遍较低,需要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培养阅读惯。
5. 合作研究: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表现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结论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丰富多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学生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对复杂文章的理解能力和作文的创作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情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比较高。
但是由于历史内容较为繁杂,导致学生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不深刻。
教材分析:
在选用教材方面,我们采用了有关当代历史的教材,尤其是近年来新出版的历史教材,强调对于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内容质量和阅读体验的提升。
教学设计:
我们采用互动授课的形式,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多媒体资料和生动的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
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后反思: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再现对于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和具体。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充分,所以我们决定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巩固,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和提升学习成绩。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BR>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
《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BR>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BR>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
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BR>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BR>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
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BR>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R>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BR>重点:信息的特征;<BR>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BR>二、说目标:<BR>1、一个指导思想:<BR>“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小学数学教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教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小学数学教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在小学阶段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合理制定数学教案,选用合适的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这都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案教材分析1. 课程标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教案和选用教材。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数学兴趣,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案的制定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和学习进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
教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注意重难点的突出和练习题的设置,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3. 教材的选用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非常广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数学能力选用合适的教材。
其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材需要最优先考虑。
在选用教材时,还需要注意教材的质量和可操作性,尽量选择具有生动图表、小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故事、实例及数学趣味活动等元素的教材。
二、学情分析1. 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为:自主性较强、兴趣不稳定、容易出现学习枯燥乏味、作业担负过重等问题。
教师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方式实现自主学习。
2. 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选用的重要依据,也是有效的教育的基础。
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数学的认识和接受上不一样,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落实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已知问题剖析未知问题,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3. 学生的数学兴趣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的选用密切相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游戏和实例等,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启学生想象力,增加学生对数学的追求和关注度。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课教材分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第二课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
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小学语文教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小学语文教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与学情,创造出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案、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三个方面入手,简单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案分析小学语文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协调师生关系,规范教师思考、预备、实施和评价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案要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融合小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求,注重实际、具体,以更科学的方式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需在内容、目标、情境、方法、技术、评价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小学的学生年龄差异较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性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游戏、竞赛、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合理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设计好教案的同时,明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阶段特点和实际需求,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人际交往等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要注意教材的质量和教育精神。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教材的本质特征:问题定位、任务分配、重点突出和能力培养。
2、注重教材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要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3、科学使用教材,辅助教学:教师要掌握恰当的教材使用技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科学的教学原则进行整合,辅助实施教学。
第二十四章 圆周 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二十四章圆周学情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在探究研究圆周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例如线段和角的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测量长度和角度的工具和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已经学过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研究圆周的相关知识。
二、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圆周的构成要素:半径、直径、弦、弧、圆心角等。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加深对这些要素的认识和理解。
2. 圆的性质:切线与半径垂直、相交弦的垂直、相交弧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推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圆的特性和定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圆的测量:学生已经学过如何测量直线的长度和角度,本章扩展到圆周的测量,包括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策略1. 观察导向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他们主动发现圆周的构成要素和性质。
2. 问题导向研究: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测量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视觉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实物、图形、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四、评估方法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和表现,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别圆周的构成要素、是否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等。
2. 练册:通过布置练册上的题目,评估学生对于圆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以上是第二十四章圆周学情与教材分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特点,可以采用观察导向教学、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视觉辅助教学等教学策略。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观察记录、练习册和小组合作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评估,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圆周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
九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九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孙赠攒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今后应设法减少低分人数,提高优秀人数。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
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
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
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
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
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
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三、教学重点1、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2、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
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想设计思路引入新课回顾:1.简要回顾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使曾用的工具,如:木器、石器、玉器等,各有什么弊端?2.引入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以铜混合少量锡、铅熔铸的青铜器出现了。
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便是青铜,它更坚固、更轻便,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中。
人类由此跨入青铜时代。
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
(要点:不够坚硬、不够轻便、不易成型等)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青铜器新课教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制造业1) 提问:片中介绍了什么青铜器,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如?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和鼎的介绍,补充说明司母戊鼎重约832公斤,是两百多个奴隶在奴隶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的。
2) 展示四羊方尊图片,提问:此器与刚才的鼎,同属商朝遗物,在造型风格上有何不同?补充说明四羊方尊暗喻“普天之下,莫为王土”,象征帝王的权力。
小结:这两件青铜器珍品均出自商朝,是商代青铜器制造的代表器物。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至商朝,工艺高超、造型多变,充分说明商朝是青铜器制造业最灿烂的时期。
3) 除以上两件青铜器外,人们还发现了众多青铜珍品。
多媒体展示众多青铜器图片,学生看图推测这些青铜器均有何用处?小结:这些青铜器涉及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青铜器种类多、且使用较为普遍。
4) 刚才我们看到的青铜期多发掘于商朝统治区,是不是青铜制作技术只掌握在中原地区的工匠手中呢?根据地图提问:8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在今天什么地区?学生回答后,简介神树、立人像及面具,并观看影片提问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制作的水平。
影片展示三星堆文化的发掘过程及简介。
小结: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发达的青铜器制造业同样存在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青铜制造业广泛的存在。
回顾前面的影片、图片和地图,归纳青观看影片,思考问题:(要点:商朝的司母戊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重八百多公斤,高 1.33米,长1.1米。
)看图片后回答:(要点:商朝的青铜器不仅能制作得体积庞大,粗犷雄壮,还可以造型奇特,巧夺天工。
)看图讨论“猜一猜”:(要点:有乐器、礼器、酒器、食器、兵器、农具等,由此得出青铜器品种繁多、使用普遍的特点)广汉三星堆发掘于今平原一带,商朝疆域未达此处。
观看影片后回答:(要点:制作水平高,出土青铜器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以人像、面具为代表)归纳:工艺高超、品种繁多、使用普遍、分布广泛。
通过带着问题看影片,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把握重点与关键。
通过欣赏和比较两个青铜器皿的不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用途的猜测中,让学生领略青铜器制造工艺的精湛,增强民族自豪感。
铜铸造业高度发达的四个表现,总结:正是由于青铜器制造业高度发达,青铜器理所当然的成为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
2.瓷器和玉器制造业1) 夏商西周决不是仅有青铜器这一种手工业,中国古老的手工业还有那些?2) 提示学生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出现的制技术和玉器制作技术到这时有何发展,或者先看图片再展示玉器、瓷器图片,提问:这些物件是什么材质所制?制作水平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补充说明:玉器制作开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发展至夏商周雕刻工艺已经相当高。
瓷器源自中国的,china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引入:能不能说发达的手工业就是夏商周社会经济的全部?如果不是,还包括哪些容?提问:何为“五谷”何为“六畜”?商朝人已经认识了今天主要的粮食作物“五谷”和主要牲畜“六畜”,农业、畜牧业进步可见一斑。
1.农业阐述: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农业发达的表现之一。
除此以外,回顾刚才看的多幅青铜器图画,其中有没有与促进农业发展有关的器物呢?强调一定量的运用于农业。
补充:随着农业的进步,人们还开始育种、施肥和除虫,这些都是农业发展的表现。
在奴隶大规模集体劳动之下,奴隶社会的农业大幅进步。
显示农业发展的表现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器制作,且技术不断提高,是瓷器制作的先祖。
观看图片,得出结论:这些是玉器和瓷器。
瓷器光亮细致,玉器雕刻精美,光洁圆润,栩栩如生。
说明:玉器雕刻工艺高超、瓷器已经出现。
显然不能,夏商西周乃农业社会,农业、畜牧业也很重要。
“五谷”:稻、黍、粟、麦、豆。
“六畜”:马、牛、羊、鸡、犬、猪。
青铜刀,青铜农具出现,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回顾旧知,帮助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 畜牧业看动物形态的器物图片,注意观察:各种器物均以动物作为造型的对象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畜牧业发达。
人们对这些动物非常熟悉,还学会驾驭、使用并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圈养它们,如:猪、羊、牛等大型牲畜甚至通过观察图片,归纳共同点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图片资总结显示:夏商西周畜牧业特点3. 商业引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概念: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共同繁荣构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是大象。
生产的能力提高了,产品增多,可以用于交换的物品也大量出现。
料的能力,学会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引入:了解了灿烂的文明成就,接着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明的缔造者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问:上面所学习的各种手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的任务都由什么人承担?看“戴枷奴隶俑”图,思考“商王大墓图”中奴隶殉葬于哪一层,结合其他图片谈一谈你眼中夏商西周时代奴隶的生活境况。
阐述:奴隶完全没有人生权力和自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异常痛苦。
可见,奴隶制度是残酷的。
但是,奴隶在这个时代承担着几乎所有的劳动,任何成就的构建都离不开奴隶。
灿烂的青铜文明就是建筑在奴隶集体劳动的基础之上的,是奴隶创造了青铜文明,是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奴隶完成一切体力劳动,奴隶主负责指挥和监视。
奴隶俑说明白天要拼命干活,晚上要戴上枷锁,说明奴隶主既要压榨奴隶,又要防止其反抗。
商王墓中奴隶殉葬放在远离君王的最上层,既要毕生为奴隶主辛勤劳动,又要随时做好为奴隶主殉葬的准备,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为之当牛做马。
可知,地位非常低下,命运相当悲惨。
引导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残酷,但是其较原始社会是进步的,没有奴隶大规模劳动就没有灿烂的奴隶制文明,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小结与活动小结全文,开展活动小结:回顾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到灿烂的青铜文明包含了发达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这一切主要由奴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来创造。
活动:“青铜文明”我导游要求:向游客介绍青铜文明的历史、代表器物同时还要宣传文物保护思想等。
学生活动:分四组,分别介绍青铜文明、奴隶制度及文物保护。
通过向游人介绍青铜文明等知识,回顾本课所学的容,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民族情感和文物保护意识。
探究课后探究想一想,奴隶生活悲惨与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否矛盾?提示学生:奴隶大规模集体劳动解放了一部分人,令其专门从事脑力劳动,集体劳动创造了大批社会财富等。
教学小结: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鉴于初一学生初学历史,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还比较陌生,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接触大批的感性材料,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归纳和小结,并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课堂活动来回顾和评价本课学习的容,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参与意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完成比较圆满,课堂气氛比较活跃,部分学生在课后提出了各种问题,或者针对课堂讨论的话题又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初衷,但是在课后听课老师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首先,在课前展示的青铜器物,在用来引入新课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的交代,如:此为何种器物,有什么用处;各别地方,在语言表述上还不够严谨等。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努力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力争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