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教案化学高中物质的量

教案化学高中物质的量

教案化学高中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掌握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的定律;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摩尔的概念和摩尔质量;
3.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
5.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定律。

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示例分析;
2.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实验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讲授:介绍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的定律;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4.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资源:
1. 课件;
2. 实验器材。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练习成绩;
3. 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摩尔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题能力。

以上是本节化学课程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的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Al的化合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的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Al的化合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Al的化合物★学习目标1。

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及其相关化学反应.★课前预备金属Al的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与HCl:Al与NaOH:★知识体系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Al2O3(氧化铝)(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且都生成盐和水,因此Al2O3是氧化物.思考:为了除去MgO中的少量杂质Al2O3,可以选用什么试剂?(3)用途:。

2。

Al(OH)3(氢氧化铝)(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P58实验3-8)A l(O H)3和HCl ,A l(O H)3和NaOH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且都生成盐和水。

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A l(O H)3受热分解(3)制备实验室常用稀氨水和Al2(SO4)3溶液制备Al(OH)3,(P58实验3—7)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思考:为什么不用Al2(SO4)3溶液和NaOH制备Al(OH)3(4)用途3、KAl(SO4)2(硫酸铝钾)(1)硫酸铝钾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2)明矾的化学式:(3)明矾的用途:【小结】 AlAl2O3Al3+ Al(OH)3 AlO2—★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 B。

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C.Al2O3易溶于氨水中 D。

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2.在实验室里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C.硫酸 D.氨水3.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①Al2O3②MgO ③NaHCO3 ④Al(OH)3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有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Al3++3H2OB.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Al2O3+2 OH—=2+H2OC.铁溶于稀硫酸:2Fe+6H+=2Fe3++3H2↑D.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OH)3+3OH—==-+3H2O5.(1)在MgCl2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现象为,继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

高中化学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2节第2课时pH的计算学案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2节第2课时pH的计算学案第一册

第2课时pH的计算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会进行pH的简单计算。

2.了解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

3.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1.通过pH的简单计算,培养证据推理的意识。

2.通过学习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新课情境呈现下列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之比①:②:③:④是(A)①pH=0的盐酸;②0.1 mol·L-1的盐酸;③0.01 mol·L-1的NaOH溶液;④pH=14的NaOH溶液A.1︰10︰100︰1B.0︰1︰12︰0C.14︰13︰12︰14D.14︰13︰2︰1此题未指明温度,则按25 ℃时计算,K w=1×10-14。

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等于该溶液中的c(OH-),所以①c(H+)=1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与溶液中c(OH-)相等,等于10-14 mol·L-1;②c(H+)=0.1 mol·L-1,则由水电离出的c(H+)=10-13 mol·L-1.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等于该溶液中的c(H+),所以,③c(OH-)=0。

01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1;④由水电离出的c(H+)=10-14mol·L-1。

即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10-14:10-13:10-12:10-14=1:10:100:1.故选A。

如何快速准确计算溶液pH?你需要掌握计算溶液pH的方法.请让我们一块走进教材,学习溶液pH的计算方法。

课前素能奠基新知预习1.pH计算公式:pH=__-lg c(H+)__。

2.强酸和强碱溶液的pH计算:(1)强酸溶液(以c mol·L-1的H n A溶液为例)c(H+)=__nc__mol·L-1,pH=-lg c(H+)=__-lg nc__. (2)强碱溶液[以c mol·L-1的B(OH)n溶液为例]c(OH-)=__nc__mol·L-1,c(H+)=__错误!__mol·L-1,pH=-lg c(H+)=__-lg错误!__。

2021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第2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课件 人教版必修1

2021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第2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课件 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 1.掌握铝与强酸、强碱反应的性质。 2.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的换算关系。 3.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4.了解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
图说考点,
[新知预习]
1.铝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铝与盐酸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lOA2=- 2lA=++=l+322HOA22HlO↑O-H- 2++-+23HH22HO2↑2=O==2A
结论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都产生 氢气
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 化学计量数之比
2CO+O2=点==燃==2CO2 2:1:2
物质微粒数之比
扩大 NA 倍之后 物质的量之比
13<VVNHaOClHHH22<1
2
2
0.4 mol n(NaOH)
0.42mol=nNa2OH,n(NaOH)=0.4 mol,
c(NaOH)=00.4.5mLol=0.8 mol·L-1。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 mol
3×22.4 L
0.4 mol
V(H2)
V(H2)=0.4
mol×3×22.4 2 mol
2:1:2 2NA:NA:2NA 2_mol:1_mol:2_mol
标准状况下体积之比 4444..88__LL::2222.4.4__LL::4444.8.8__LL
相同状况下体积之比
2:1:2
结论: 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各物质微粒数目之比。
[即时性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等质量的 Al 与足量的盐酸、NaOH 溶液充分反应,生成 的 H2 的物质的量相同。( √ ) (2)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NaOH 溶液与足量 Al 充分反应, 生成的 H2 的物质的量相同。( × ) (3)化学方程式 4Na+O2===2Na2O 可表示 4 mol 钠原子和 1 mol 氧气分子反应生成 2 mol 氧化钠。( √ ) (4)根据离子方程式 Mg+2H+===Mg2++H2↑可知 1 g 镁与 足量氢离子反应可生成 1 mol 氢气。( × ) (5)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均不变。( × )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2套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2套

第四章卤素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及处理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能力。

4.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实际上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了。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的关系,并学习了运用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弊端,人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如何由质量转为物质的量成了这一节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时,往往先算质量,再进行一道转换,这是由枝叶求根本的途径,而且费时、费力、易出错。

因此,如何尽快地让学生会在方程式的计算中以物质的量为核心成了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

三、我们的对策好在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看见了编者的苦心。

将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安排在这一章,主要是分散了前一章的难点。

在前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量、微粒数量、物质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和换算后,再将它们应用于方程式中的计算集中安排在一节,也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之一。

我们的有利条件之二是,课本中安排的三道例题很有特色。

为了进一步降低难度,三道例题都分成了两问,分散了难度;且三个例题在概念上是综合性依次增强,起到了循序渐进的效果。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适当的地方不动声色地复习物质的量、微粒数量、物质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和换算,起到强化物质的量才是核心的作用,使学生避免一提方程式的计算就不自觉地采用质量计算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注重于旧习惯的破除,新习惯的养成及标准的格式。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n( NaOH )
3
1.5mol
3
1.5mol
n( NaOH )
c( NaOH)
2 1.5mol 1mol 3
n( NaOH) 1m ol 2m ol/ L V ( NaOH) 0.5L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归纳:
已知某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 质的量,求其它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 的物质的量。
设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为 n( NaOH ) ,物质的量浓度为 c( NaOH) V (H 2 ) 33.6 L 2 n( NaOH ) n( H 2 ) 1.5mol Vm 22.4 L / mol
2 Al 2NaOH 2H 2O 2NaAlO2 3H 2
n( H 2 )
V ( H 2 ) n( H 2 ) Vm 0.1mol 22.4L / mol 2.24L
1.将足量的铁粉放100ml 0.1mol/L的CuSO4 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析出的铜的质量 为( C ) A.32g B.6.4g C.0.64g D.3.2g
解析: n(CuSO4 ) cv 0.1mol/ L 0.1L 0.01mol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2mol: 2mol : 1mol
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
数(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计算的步骤:
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系数之比 3.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利用化 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等于各 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列出比例式
三、有关物质的量的换算
物质的量的桥梁网络
N m V n ×÷ cv N A n M Vm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主题:物质的量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摩尔和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一、概念介绍:
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用单位“摩尔”来表示的物质的数量。

1摩尔的物质含有6.02
x 10^23个粒子(阿伏伽德罗常数)。

2. 摩尔:1摩尔的物质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通常以g/mol为单位。

3. 摩尔质量: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的数值。

4. 摩尔计算:摩尔的计算公式为:摩尔数 = 质量 / 摩尔质量。

二、实验演示:
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某种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实验数据:一定质量的化合物A中含有0.5摩尔的碳原子和1.0摩尔的氧原子。

计算过程:根据化合物的分子式和原子质量表,计算出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摩尔质量,然后
相加得到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三、练习题:
1. 计算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H₂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g/mol)
2. 已知一种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60 g/mol,求该化合物中含有多少摩尔的分子?
3. 一种化合物含有2.5摩尔的氧原子和1.0摩尔的氢原子,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四、拓展应用:
1. 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关系。

2. 计算反应中的摩尔比例和摩尔量比。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理解了物质的量概念,并掌握了摩尔和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能
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多加练习,深化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1.引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及其相对数量关系。

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作为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单位,对于研究反应的平衡、速率以及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2.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用单位摩尔(mo l)表示。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阿伏伽德罗常数来表示,即:$$N=n\ti me sN_A$$其中,$N$表示粒子数,$n$表示物质的量,$N_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mo l^-1。

3.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关系在化学方程式中,不同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平衡方程式来表示。

3.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可以通过来表示。

例如对于以下方程式:$$2H_2+O_2→2H_2O$$可以看出,2mo l的氢气与1mo l的氧气反应生成2m ol的水。

这表明,在该反应中,氢气与氧气的摩尔比为2:1。

3.2反应物的限定性与过量性限定性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的物资比例可能不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出现反应物的和**过量性**问题。

限定性指的是当两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例与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不符时,反应中较少的那种物质将用完,限定了反应的进行。

例如:$$2H_2+O_2→2H_2O$$如果反应中提供的氢气量为1mo l,而氧气量为0.5mo l,根据方程式来看,氧气是限定性物质,反应只能消耗0.5mo l的氧气,生成1m ol的水。

过量性指的是当某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例超过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时,反应中剩余的该种物质不参与反应。

以上述方程式为例,如果提供的氧气量为2mo l,而氢气量为4mo l,根据方程式,2m ol的氢气与1m ol 的氧气反应生成2mol的水,剩余的2mol氢气不参与反应。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阐述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应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逐步引导: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考试:通过定期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计算一些化学方程式的物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课后练习,评估其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物质的量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物质的量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溶液的pH及计算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溶液的pH及计算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溶液的pH及计算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4第一篇: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溶液的pH及计算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4溶液的pH4、有关pH的简单计算【例12】25℃,将pH=9与pH=12的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结论:⑷强碱与强碱混合:先计算溶液中,再根据Kw计算溶液中,再运用pH定义式注意:①等体积混合时,pH混(pH1+pH2)/2 ②当△pH≥2 pH混=【例13】25℃,0.2 mol/L HCl溶液与0.5 mol/L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例14】25℃,将pH=2与pH=11的强酸和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例15】25℃,pH=1强酸溶液和pH=13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结论:⑸强酸强碱混合溶液,应先比较n(H)和n(OH)大小若n(H)>n(OH),则酸过量,先求剩余,再求pH 若n(OH)>n(H),则碱过量,先求余,再利用_______求最后求pH。

【例16】用纯水稀释pH=4的盐酸溶液至⑴ 10倍⑵ 100倍⑶ 1000倍⑷ 1000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例17】pH=4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变化范围【例18】25℃,用纯水稀释pH=10的NaOH溶液至⑴ 10倍⑵ 100倍⑶ 1000倍⑷ 1000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例19】25℃,pH=13的NH3·H2O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变化范围-++-+-结论:(6)稀释问题① 若将强酸冲稀10,pH增大个单位,若弱酸稀释则但若无限冲稀,pH接近于但②若将强碱冲稀10,pH减小个单位。

若是弱碱稀释则但若无限冲稀,pH接近于但练习1、甲、乙两溶液的pH值分别为6和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的H数目是乙的100倍C.乙不可能是稀醋酸+nnB.甲不可能是稀氨水D.甲不可能是强酸溶液,乙不可能是强碱溶液2、将pH=3的H2SO4溶液和pH=12的NaOH溶液混和,若使混和后溶液的pH=7,则 H2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体积比是A.1︰20 B.1︰10 C.20︰1 D.10︰13、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为A.9.0 B.9.5 C.10.5 D.11.04、现有pH=a和pH=b的两种NaOH溶液,已知b=a+2,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和后,所得溶液的pH值接近于A.a-lg2 B.b-lg2 C.a+lg2 D.b+lg25、对重水也可用定义pH一样定义pD=-lgc(D),现已知重水的离子积为1.6×10下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溶液pD等于7 B.在D2O中溶解0.01mol DCl配成1升溶液,则pD等于2.0 C.在D2O中溶解0.01mol NaOD配成1升溶液,则pD等于12.0 D.当由重水电离出来的c(D)等于10+—13+—15,以mol/L时,溶液的pD等于1或136、为更好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科学家提出了酸度(AG)的概念,AG=lg,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的AG=0B.常温下0.l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AG=12 C.酸性溶液的AG <0D.常温下0.lmol/L盐酸溶液的AG=127、在25℃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1×10—14,在100℃时,KW=1×10—1,说明A.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B.100℃时,KW较大C.KW 与电离平衡无直接关系++D.25℃时的c(H)比100℃的时c(H)大8、往纯水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NaCl固体B.NaOH固体 C.乙醇D.CH3COOH第二篇:高中化学选修4教学设计有关pH的简单计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2、初步学会计算酸碱的pH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值的互算3、掌握pH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教学重点:有关pH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有关pH的计算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影响水的离子积因素?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及pH的关系?溶液pH的计-算?求0.1mol/L盐酸溶液中的[OH]?(25℃)求0.1mol/LnaOH溶液中[H+]?+②关于pH相同的酸(含强酸和弱酸)(1)溶液中c(H)相等(填“相等”或“不等”)。

高中化学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铝分别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 2H 2 + O 2 =====点燃2H 2O(g) 计量数之比: 2 1 2物质微粒数之比: 2 1 2扩大N A : 2N AN A 2N A物质的量之比:2 mol 1 mol2 mol标准状况下 体积之比: 44.8 L 22.4 L 44.8 L相同状况下 体积之比: 2 1 2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1)任意物质的微粒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2)在同温同压下,气态物质的微粒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3)同一种任意状态的物质的微粒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4)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各物质微粒数目之比。

(5)化学方程式除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外,还可以表示它们的物质的量关系,如H 2+Cl 2=====点燃2HCl 可表示1_mol_H 2与1_mol_Cl 2完全反应生成2_mol_HCl 。

知识点一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量的关系1.反应原理及其本质铝和盐酸反应,直接与盐酸电离出的H +发生电子转移,而铝和碱溶液反应,先和水作用生成Al(OH)3,然后Al(OH)3被OH -中和生成偏铝酸盐。

(1)2Al +6HCl===2AlCl 3+3H 2↑2.“量”的关系规律(1)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HCl 和NaO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2)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3)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若产生H 2的体积比:13<V HCl H 2V NaOH H 2<1,则必定是铝与盐酸反应时,铝过量而盐酸不足;铝与NaOH 溶液反应时,铝不足而NaOH 过量。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所学习的内容,在原教材中是穿插在第二章“摩尔反应热”中第一、二、三节里作介绍的.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1.揭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数量关系——紧扣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配平系数,跟反应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扩大到微粒集合: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2.涉及化学反应中多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通过物质的量(n)与质量(m)、摩尔质量(M),标况下气体体积(V m)及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的换算关系等变换公式,形成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所以难度较大.因此,课文选用了三道例题,各设两问以适当分解其综合性;各例题综合度依次渐增.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这三道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习题的训练力求落实.教学中还要注意强调做题格式的规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程式系数的计算;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教学重难点: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课时分配:2节时.可用1节时学习例题,1节时课堂训练;也可分段先讲一个例题,穿插同类型的课堂训练.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练习▲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γ)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本例题1](题目略)(计算过程及答案略)二、物质的量浓度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本例题2](题目略)(1)先求出n(MnO2)(计算过程略)(2)再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体积V[HCl(ag)]:(3)又求反应生成的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Cl2):(计算过程及答案略)[课本例题3](题目略)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求两种不同物质有关的量:(计算过程及答案略)②运用和V(ag)•C = n 将其它物理量与n 进行换算,以n值代入化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3.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和摩尔比计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

4.能够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摩尔的理解。

2.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实际应用。

2.根据反应方程式和摩尔比计算物质的量。

四、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通过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认知。

2.解释演示法: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3.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化学实体的数目,用摩尔(mol)来表示。

1mol的物质中,含有6.022x10^23个粒子,又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constant),记作N。

2.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1mol该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mol。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以C-12的原子质量为12为标准,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u。

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各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分子中各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得。

例: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 + 35.5 = 58.5 g/mol练习:计算H2O、CO2、CH4的摩尔质量。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电视上的《化学大王》等节目,介绍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并给出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场景。

例如:化学反应中,需要知道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才能控制反应条件,产生预期的化学反应。

第二步:解释演示。

通过示例说明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为了制备100g纯石灰石,需要多少摩尔的CaCO3?解答:先计算CaCO3的摩尔质量,C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C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CaCO3的摩尔质量 = 40 + 12 + 3(16) = 100g/mol根据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CaCO3的物质的量,即100g的CaCO3,有多少摩尔。

高中化学必修一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能运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能结合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守恒思想,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一、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与相关物理量的关系2CO + O 2=====点燃2CO 2化学计量数 2 1 2 扩大N A 倍 2N A N A 2N A物质的量 2 mol 1 mol 2 mol质量 56 g 32 g 88 g标况下气体体积 44.8 L 22.4 L 44.8 L结论:(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粒子数目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2)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同温同压下各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

2.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3.计算实例(1)已知量、未知量均以物质的量计算例1 5.4 g 铝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的体积是多少? 答案 设:生成标准状况下氢气的物质的量为n (H 2)n (Al)=m (Al )M (Al )= 5.4 g 27 g·mol -1=0.2 mol 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2 30.2 mol n (H 2)20.2 mol =3n (H 2)∴n (H 2)=0.3 mol∴V (H 2)=n (H 2)·V m =0.3 mol ×22.4 L·mol -1=6.72 L答:生成标准状况下氢气的体积是6.72 L 。

(2)已知量、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计算例2 医疗上颇为流行的“理疗特效热”,就是利用铁缓慢氧化放出均匀、稳定的热,使患处保持温热状态。

若56 g 铁粉完全氧化成氧化铁,则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 答案 设: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V (O 2)由反应方程式4Fe + 3O 2===2Fe 2O 34×56 g 3×22.4 L56 g V (O 2)则56×4 g 56 g =3×22.4 L V (O 2) V (O 2)=3×22.4 L ×56 g 4×56 g=16.8 L 。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就高中化学教案中关于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具体内容展开详细讨论,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物质的量概念1.1 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在本节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物质数量大小进行描述和衡量的能力。

1.2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这一段我们可以讲解摩尔这个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应用的,还可以提供一些例子来强调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

三、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2.1 相对原子质量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并通过实例练习巩固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

2.2 相对分子质量在这部分我们可以从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关系出发,介绍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物质的例子进行应用。

四、摩尔质量3.1 摩尔质量的定义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讲解其计算方法,并通过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3.2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还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在化学方程式中如何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进行计算。

五、物质的定容定压摩尔焓变4.1 定容与定压过程介绍了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并给出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2 摩尔焓变通过解释摩尔焓变的概念以及它与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六、实验设计与教学建议5.1 实际操作演示建议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例如利用天平、试剂瓶等设备测量物品重量及体积等,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得数据来计算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5.2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应用除了实验演示,我们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

七、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详细介绍了高中化学教案中关于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具体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
1.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2.了解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3.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之间的
转换关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以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
2Na +2H2O===2NaOH+H2↑
化学计量数 2 2 2 1
扩大N A倍2×N A 2×N A2×N A1×N A
物质的量 2 mol 2 mol 2 mol 1 mol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分子数之比=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气体体积(相同状况)之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
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书写格式的规范化
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表达格式的规范化:各物理量、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且数据的运算要公式化并带单位。

各物理量的符号要注明物质(或粒子)的种类。

如已知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求NaOH的质量,可表示为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aq)]×M(NaOH)。

常用的物理量符号:M——摩尔质量,m——质量,n——物质的量,N——粒子数,V——体积,ρ——溶液密度,w——质量分数,c——物质的量浓度,V m——气体摩尔体积,N A——阿伏加德罗常数,v——化学计量数。

若表示水溶液的物理量应注明aq,如NaOH溶液的体积表示为V[NaOH(aq)],密度为ρ[NaOH(aq)]。

(2)单位运用的对应性
单位问题:一般来说,在一个题目里如果都用统一的单位,不会出现错误,但如果题内所给的两个量单位不一致,若要换算成同一个单位,有时显得很烦琐,这时只要做到两个量的单位“上下一致,左右对应”即可。

例如:
①Zn+H2SO4===ZnSO4+H2↑
65 g 1 mol
m(Zn) a mol
②Zn+H2SO4===ZnSO4+H2↑
1 mol 22.4 L
n(H2SO4) b L
③Zn+H2SO4===H2SO4+H2↑
65 g 22.4 L
c g V(H2)
上述三种表示方法均正确,解题时具体选用哪种格式,要根据题目所给的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方程式运用的灵活性
除一般的化学方程式外,如果是离子反应,可以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利用电子转移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知识点二:计算类型
(1)基本计算
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求解其他物质的有关量,此时,只要按照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列出已知物质和待求物质的比例式计算便可。

(2)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设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为x 、y 、z ,按照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并用x 、y 、z 表示,列出方程组解答。

(3)过量计算
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量,求解某产物的量。

方法:按照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进行判断,确定哪一种物质过量,然后根据不足的物质的量进行求解。

题组一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1.等体积的盐酸和苛性钠溶液,分别与两份足量的铝粉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
3,则盐酸和苛性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 A .1
1 B .
2 1 C .
3 1 D .2 3
解析:根据2Al +6HCl===2AlCl 3+3H 2↑,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可知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3,需要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2=11,溶液的体积相同,故盐酸和苛性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也为1
1。

2.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氧化钠的钠块17.0 g ,投入50 g 水中,最多能产生0.2 g 气体,则:
(1)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H 2O===2NaOH +H 2↑,Na 2O +H 2O===2NaOH 。

(2)钠块中钠的质量是4.6_g 。

(3)钠块中氧化钠的质量是12.4_g 。

(4)原来钠块中被氧化的钠的质量是9.2_g 。

(5)设所得溶液的体积为50 mL ,求所得溶液溶质物质的量浓度是12_mol·L -1。

解析:(1)该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Na +2H 2O===2NaOH +H 2↑,Na 2O +H 2O===2NaOH ;
(2)(3)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 g ,则
2Na +2H 2O===2NaOH +H 2↑
46 2 m (Na) 0.2 g
m (Na)=46×0.2 g 2
=4.6 g ; m (Na 2O)=17.0 g -4.6 g =12.4 g ;
(4)m (Na 2O)=12.4 g ,则被氧化成氧化钠的金属钠的质量=12.4 g×4662
=9.2 g ; (5)原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4.6 g +9.2 g =13.8 g ,钠元素的物质的量=13.8 g
23 g·mol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