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4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过渡: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来进一步的认识一下电荷。
二、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1: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追问:实验中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2: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追问:当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它们带电相同么?说明了什么?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活动三:认识电流的形成
一、认识电流的形成
静电现象虽然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发生静电现象的物体中,电荷是不能定向移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定向移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路。
二、认识电源
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怎样才能正常地工作?要帮助电子定向移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下载老师发放的任务
活动二:安排时间观看课件和视频并思考问题
书写下来拍照,拍视频,语音上传QQ群作业里
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老师。
活动四:看老师的点评并改进。
板书
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二:认识不一样的电荷
学生随着视频中教师的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教材交流讨论。(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

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

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观察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的知识的基础。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从这一现象出发,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了形成电流的条件。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碎纸片的现象引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从而对静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带电这一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并引入电荷概念。

然后将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部分:让电荷流动起来。

引入电流的概念和形成电流的条件,为后续通路、断路、短路等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不难的。

但因为电荷看不见摸不着,要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确实有不小的难度。

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将电荷“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产生静电的本质原因。

然而,物体在经过摩擦以后带的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

学生在前期已学习过不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规律运用到正负电荷之间,具有正向迁移的作用。

我们再结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配以形象生动的图文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荷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利用电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静电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时,能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危害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入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1.我班学生共26名,总体来说基础差,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不开阔,存在着智力差异,但他们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高。

2.在教学本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挖潜力,锤炼思维。

3.学生科学意识淡薄,见识狭窄,对科学概念理解不清。

教学目标概念理解静电现象产和的原因。

理解电路的含义。

探究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验操作,认识静电现象。

有效地记录自己的发现结果,并从实验分析中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萌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专心致志地探究材料。

自信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语言能力清楚、准确、有条理地描述。

能使用新的科学词汇。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静电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知道电荷流动所具备的条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导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告自己所要探究的某一静电现象。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源于生电现象》
2:板书“电荷”
3: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学案:
实验设计单:
4:本课将会通过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初步的完成科学的概念以及正确的认识,为本章节其他的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随处存在,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带电状态。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在物体中持续流动起来会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1:从摩擦这个实验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实验二
教师:好!我们看到了带两个不同电荷的物质相互接近就会吸引,那么如果带相同电荷的两个物质相互接触,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气球;实验要求:观察并记录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下面就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吧。
教师:实验时间结束,请一个小组上讲台了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好!非常棒啊!那么这种向外推的力量我们换句话说就是?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选题类别:小学科学
课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目
小学科学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科教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这一单元的启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从而认识到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是存在我们身边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更为复杂的电的知识打下基础。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静电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电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实验过程,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实验等,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静电现象,思考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3.有意识的进行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1.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生活中的典型静电现象;3.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描述和解释;2.静电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运用图形化与形象化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内容;2.示范法: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应用。

五、教学流程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min 预习导入导入本课时主题,简单介绍静电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倾听老师的介绍并做好听讲准备。

10min 静电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性质和特点。

观看图片和视频,理解静电的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讨论。

10min 典型静电现象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典型静电现象。

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学习如何表述和描绘静电现象,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10min 静电的应用通过相关案例讲解和现场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静电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观看相关案例,了解静电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实际应用。

5min 总结与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本学生进行小结与回顾,巩固所回顾节课重点难点。

学的知识。

5min 课堂作业出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学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六、教学媒体1.图片:静电产生、特点、典型现象、应用等。

2.视频:静电的产生、实验演示、案例讲解。

3.PPT:介绍静电的概念和特点。

七、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讲解法和示范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实验、生动的案例、形象化的图片等方式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对静电的预防危害措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应用能力。

但后期的课程设计需要在操作性和实践性上有更大的拓展和巩固,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实用性层面上渗透更深层次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知道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通过实验解释不一样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学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PPT课件。

[媒体说明][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师:首先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这位大叔遇到了哪些麻烦? (播放视频)师:想一想,这位大叔遇到了哪些麻烦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些情况吗?对了,他在脱衣服时,发出了啪啪的响声音,在用梳子梳头时,梳子接触头发时,发出刺啦的响声,开门时,手接触门把手有触电的感觉。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通过本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得到锻炼,逐渐形成科学的看待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什么是静电现象,静电是怎样产生的。
【难点】
电荷流动的条件。
教学
方法
教法:演示、讲解、评价、引导
学法:合作交流、观察、分析归纳、分组探究
(四)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了,就请同学们举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说说他产生静电的原因?
生:自由回答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正确,再请同学们举一个生活中用到流动的电荷工作的电器,并说说他是怎么运用流动的电荷的?
生:自由回答
汇报总结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收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所以我们梳子在和头发发生了摩擦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他们在靠近时就能把没有接触的头发吸引起来。
什么是静电现象,做一个实验,看看带有静电的两个物体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老师在桌子上为大家准备了两个挂起来的吹好了的气球,一块干毛巾,请同学现在以同座为一个小组,用干毛巾来分别摩擦两气球接触的位置,看看摩擦后,两气球发生了什么现象?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人做实验,一人观察做好笔记。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1.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回家后做个小老师把今天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拓展空间
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的静电现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4)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4)

体验静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具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塑料尺、碎纸屑、实验盘、充气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课本。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课前,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气球娃娃长头发的魔术,你们想看吗?(想)师:长出头发的气球娃娃漂亮吗?(漂亮)师:那刚刚老师是怎么样让气球娃娃长出头发的?(摩擦气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静电现象)看来同学们对静电现象还有所了解。

2、静电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谁愿意来说说生活中感受过的静电现象?(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肯定。

)3、老师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A、在干燥的季节用手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B、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C、科技馆,一个长发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头发竖立起来;D、闪电。

(自然界中,最大的静电现象就是雷电。

请看大屏幕)4、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师:看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真不少,那同学们想不想在课堂上一起制造静电现象?(想)师:要研究静电呀!首先我们得让物体带上静电。

要想让物体带上静电,怎么做才能让物体带上静电呢?(小组讨论)生:摩擦。

师:通过摩擦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与什么摩擦呢?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材料(课件展示材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的衣服、头发、笔、文具、书本、桌椅等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分 3 个部分:( 1 )体验静电现象。

经过一些小游戏和沟通,让学生能感觉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四周的全部物质中,是随地可见的。

(2)研究不同样的电荷。

这是指引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经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边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构造属于线型构造,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实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边几课学习电的其余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剖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其实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观点也是教课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资料和教师供给资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经过让学生沟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增补,让学生感觉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经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全部的物质中,为何我们往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经过动画解说,学生举例解说,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经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经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建,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可以连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教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教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的塑料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2

教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2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课前百科知识3分钟刚才听了同学的课前3分钟,同学们知道的百科知识可真多呀二、导入静电现象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魔术,同学们想看吗?(展示道具并演示)这个大家熟悉吗?师:这是什么?生:塑料棒。

师:这是什么?生:塑料盒子,里面是泡沫。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泡沫飞起来了其实是一种静电现象。

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静电现象?(板书)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静电现象看看和同学们说的一步一样。

出示PPT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三、体验静电现象师:同学们想不想在教室一起感受这静电现象?师:这是什么?(出示塑料梳子、水性笔、碎纸片、气球)我们要做什么呢?出示(体验活动:塑料梳子、水性笔、碎纸片、气球吸取小纸屑实验)PPT,强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不要用手接触尺子摩擦的部位。

2.慢慢靠近纸屑并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示范并汇报实验现象★小结:我们通过摩擦让物体带上了电,而带电物体又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点。

四、认识正负电荷师:其实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都存在着静电,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师讲解:物质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而通过摩擦可以让物体带电。

小结:原来摩擦会让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五、体验同种电荷相斥和异种电荷相引的现象实验一师:既然电荷分正电荷与负电荷,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将两根带上相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出示两根橡胶棒、毛皮。

师出示操作步骤并强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将摩擦的力量集中在橡胶棒的一端。

2.从左右两侧慢慢靠近。

3、摩擦的速度要快。

学生小组示范并汇报实验现象★小结:通过实验一我们发现带上同种电荷的橡胶棒靠近一起或者用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发后两个气球相互靠近有什么现象发生?师示范,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板书)实验二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两个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时,会出现什么现象?梳子和头发摩擦后用摩擦后的梳子靠近头发或者气球和头发摩擦后用摩擦后的气球靠近头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小组示范汇报实验现象★小结:通过实验二我们发现和头发摩擦后的梳子和气球会把头发吸引起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科四年级科学下《一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课件_4

教科四年级科学下《一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课件_4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理解到电荷是存有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能够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能够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使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实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3、知道电荷流动。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这支圆珠笔它有神奇的魔力,老师表演给大家看,(老师用笔在头发上摩擦,然后接触桌子上的小碎纸屑)大家看到什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其实就是“静电”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二、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使学生对静电有初始理解下面我们再来做几个体验活动,理解一下“静电”:1、课件出示“体验活动”(学生做活动)发生。

(学生做活动)学生体验,交流后汇报: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两种现象呢?师:这些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例如我们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接近碎纸屑,它会吸住碎纸屑,接近头发,它会吸住头发;再如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我们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或者金属物件,经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等这些都是静电现象。

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一课。

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为后续学生建立有关电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认识到宏观认识的转换做好铺垫。

这一课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交流、预测、检验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学情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能解释为是由于静电的作用,或者能进一步解释到物体摩擦产生了静电。

学生的这些认识是我们期望的,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本课应该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过程与方法:
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与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静电现象
难点: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PPT、手套、气球、塑料袋、塑料贴膜、塑料梳子、塑料尺、碎纸屑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产生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