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社会救助发展意义重大

合集下载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2021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钟萍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基础性、兜底性制度安 排,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为 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党和政府先后实施 了灾害救济、农村五保供养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 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构建现代社 会救助体系摆在重要位置,逐步建立完善各项救助 政策。

2014年5月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正式 出台,从制度层面构建了 “8+1”的制度体系。

“8”是指八项具体的救助制度,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 困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以及临时救助,“1”就是指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救助。

与此相对应,《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设专 章对社会力量参与做出了阐述。

从顶层设计来看, 社会救助作为一个大的救助框架体系,由两部分构 成:即政府承担的“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 “民间救助'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的必要性和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一般而言,社会力量是与政府力量相对应的一 个概念。

由于国内的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也是“类 政府组织”,所以笔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国内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将“促进社 会力量参与”作为深化社会救助改革的六项重点任 务之一。

由此可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 救助,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 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所谓治理,核心特征之一 就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社会救助是重要的社会治 理制度,同样需要推进多元主体对社会救助事务的 合作共治。

从国际上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是从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多元主 体过渡,在强调政府兜底作用的同时,反对政府大包 大揽,注重各方面共同参与。

在全区社会救助专干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社会救助专干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社会救助专干培训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社会救助专干:大家好!今天,我们在全区社会救助专干培训会上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发展。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区社会救助局向各位专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社会救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我们的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全区各级救助管理机构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把握新要求,开拓新局面。

一、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民服务社会救助是一项十分体贴人心、关注民生的工作,专干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服务群众的来源是决定社会救助质量好坏的关键。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最大的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精准、周到的帮助和支持,切实做到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二、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如今,我们的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广泛的需求。

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组织、制度和业务能力,在现代化的服务大厅和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上努力开展工作。

只有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持续发展。

三、创新思维,推动工作协同社会救助工作的复杂性、多元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创新思维,勇于尝试,在工作中发扬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的精神,全方位推进工作协同,构建良好的工作合力。

四、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社会救助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对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方面要求非常高。

我们要坚持以人才为根本,不断加强专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各位专干,我们深信,通过今天的交流和探讨,我们必将总结出更为丰富、更为全面、更为实用的成果和措施,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或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通过行动和组织,从而创造更加公正、平等、谦虚和关爱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帮助了许多弱势群体,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家庭暴力等是制约社会发展和人类福利的重要因素。

从这些问题中,可见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可以为这些问题的受害者提供帮助,而且可以通过寻找根源和原因,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其次,社会工作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社会工作者们为了实现人们的梦想,为人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上构建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他们同样也帮助人们克服不利因素和障碍。

最后,社会工作可以强化社会关系。

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加强人们的团结与合作,使人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与发展。

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价值社会救助是一种由政府或社会福利机构所提供的资金和服务,旨在帮助社会中最困难的人或群体。

它是为了提升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改善社会状况,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首先,社会救助是为了帮助社会中最需要的人群。

许多人面临着贫困、饥饿和住房等无法解决的问题。

社会救助可以给这些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

其次,社会救助可以提高受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很多人在经历了困难时期之后,会产生自卑和失落情绪。

通过社会救助,不仅可以给予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还能通过心理疏导和关爱,重新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最后,社会救助可以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对于那些不幸困境的人来说,社会救助是对公正原则的重要落实。

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方向

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方向

2019.03中国民政. 45.工作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方向□ 林闽钢新时代开创了我国社会救助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救助面临五大新起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社会救助必然要承担起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重任。

二是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弱势群体需要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向往更美好的生活,社会救助为此要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是2020年将进入后扶贫时期,社会救助进入反贫困的主战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问题凸显出来。

四是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弱有所扶”新目标,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有了新定位。

五是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变化,为社会救助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救助新格局的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全面提高。

围绕社会救助托底能力建设,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需要重新审视社会救助的发展,特别是要基于共享发展的理念,遵从社会保障定型和优化的规律,聚焦社会救助建设的主要问题。

2014年5月开始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救助整合在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框架,并首次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新格局,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的底网。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基本项目已确立,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和实践,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社会救助优化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围绕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的重点,通过补足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短板,立足强基层和强机制,发挥出社会救助的合力,全面提高社会救助的效果,实现保障基本民生的重任。

积极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

积极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

积极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4月17日至18日,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会上,浙江、内蒙古、福建、江西、湖北、云南等省(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介绍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今天向大家介绍浙江、内蒙古、福建等地的经验与做法,一起来看!浙江聚焦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打造“弱有众扶”浙江样本浙江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打造“弱有众扶”优享工程,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新时代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开展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建设。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

出台《浙江省擦亮“浙有众扶”金名片实施方案》,以打造“1335”标志性成果为抓手,着力构建“弱有众扶”新格局。

具体为:高水平创建一批助联体,实现从兜底救助向多样化保障、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三大救助模式转变,创新集成化、清单化、标准化救助“三化”服务制度,健全监测预警、动态调整、探访关爱、诚信评价、尽职免责五大长效机制。

发挥专项规划引领作用。

紧扣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目标,制定《浙江省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助力共同富裕“七大行动”、加快实施智慧救助先行计划。

出台《浙江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弱有众扶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未来五年28项主要指标和七大重点任务。

健全社会救助政策制度。

出台《浙江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印发《关于做好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两线合一”工作的通知》,低收入农户即农村救助对象由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乡村振兴部门共享数据,共同开展救助帮扶。

青春正当时,不负新时代关于民政社会救助的演讲稿

青春正当时,不负新时代关于民政社会救助的演讲稿

青春正当时,不负新时代关于民政社会救助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演讲关于民政社会救助的话题。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新时代,青春正当时。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奋发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政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社会公平和和谐的重要标志。

它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群等,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救助。

然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民政社会救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救助对象的多样性。

在新时代,社会群体的多样性迅速增加,救助对象也愈发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还有一些新兴的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关注,制定更加细致和差异化的救助政策,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正的帮助和关怀。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救助机构的建设。

民政社会救助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的救助机构和人员。

然而,目前一些基层救助机构的力量和能力仍然较弱,救助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救助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更为高效和及时的救助。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民政社会救助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救助工作当中。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青春正当时,我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民政社会救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传递温暖,点燃希望,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情。

谢谢大家!。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往往更加艰辛。

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必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一、改善社会救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是提供基本生活和保障权益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有必要不断改善和完善相关政策。

首先,要确保政策的覆盖面,即使是最边远的地区和最贫困的家庭也应该能够获得必要的救助。

其次,政策应该符合不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比如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应该有针对性的救助政策。

此外,政策的执行也需要更加透明和公正,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提升救助标准和水平目前,社会救助的标准和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

为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应提高救助标准和水平。

首先,要根据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救助金额。

其次,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救助政策,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

最后,还可以通过增加救助项目和服务内容,提升救助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需要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

首先,要加强救助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效率。

其次,要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此外,还可以建立社会救助的信息系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救助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加强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加大社会救助力度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因此,必须加强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传递救助政策的信息和效果,让更多人了解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救助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度,鼓励更多人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结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是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善社会救助政策、提升救助标准和水平、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以及加强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可以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帮助,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新视角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新视角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新视角一、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

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老龄化、少子化、家庭结构多样化等问题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社会工作的新视角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社会工作者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选择,帮助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度和责任感,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成为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单一的社会救助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需要将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综合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来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服务,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治理的协调。

3、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如网络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

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应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

4、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跨学科的合作模式成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引入更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合作,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2023年社会救助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社会救助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社会救助学习心得体会____年社会救助学习心得体会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救助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人,我深感自己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学习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踏入了社会救助学习的道路,并在____年有了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一、学习社会救助的重要性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区对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的一种社会保障体系。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差距的扩大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增加,他们面临贫困、失业、孤寡、疾病等问题。

学习社会救助可以增进我们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理解,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同时,社会救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通过学习社会救助,我们可以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为社会做贡献。

二、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社会救助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我们才能深入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而实践则是理论的检验和应用,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体验到社会救助工作的现实困难和效果。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不仅研读了社会救助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还积极参与社区的社会工作,亲自走进弱势群体,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帮助。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对社会救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社会救助的核心是了解和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在学习社会救助中,我通过与弱势群体的接触和交流,逐渐理解了他们的需求。

比如,在与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与一些老年人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面临孤独和身体健康问题,希望有人能陪他们聊天和照顾他们的生活。

通过对弱势群体需求的理解,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四、注重社会救助的创新与发展社会救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

随着社会的变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弱势群体。

精准扶贫政策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临近,扶贫开发事业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

新时代下,勇担精准扶贫之重任,引领脱贫攻坚之潮流。

如何扩大兜底保障力度,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一大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着“精准扶贫政策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这一主题,探讨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的关系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

一、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倡导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扶真贫、脱真贫。

精准扶贫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措施。

而社会救助正是保护弱势群体、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精准识别的依据是名单,社会救助是给予被确定在名单里的人群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讲,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紧密相关。

精准扶贫需要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基本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而社会救助正是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满足这些需求的保障机制。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已从几千万,逐步过渡到百万级别,减贫工作任务日益紧迫。

传统的扶贫模式由于成本高、效率低等原因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社会救助正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一环。

社会救助具有覆盖面广、渠道多、受众广泛、效率高等优点,可以有效保障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对于促进全面脱贫以及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1、改革定期补贴制度在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困难群众给予的帮助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定期给予的补贴。

但由于定期补贴制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补助标准较低、发放渠道不清晰等,需要进行改革。

因此,应通过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等途径,改进当前的定期补贴制度,使其真正起到保障特殊困难人群的作用。

2、加强民生保障的服务当前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重要缺陷是服务不够到位。

比如贫困人口需要扶贫款、救助金等,但该款项往往按月发放,非现金结算,使得特殊困难人群在使用该项款项时受到很大的不便。

因此,应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尽可能地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

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精选文档】

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精选文档】

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精选文档】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体系。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保障形式,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社会稳定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条件,这种稳定与和谐是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保证为条件的。

目前的中国,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收入,生存的基本权利因而得不到保障,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措施之一。

社会救助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刚刚遭受了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灾情对社会救助工作再次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贫困与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制度安排,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直接针对困难者的“最后保障线”。

我国通过社会救助,防止了由于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怀疑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隐患,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大体系,它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

而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中是基础内容。

社会救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象一张铺在最低生活标准之上的“安全网”,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生计断绝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深渊。

社会救助的对象都是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及作用

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及作用

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及作用社会救助体系是指由国家和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和运行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旨在提供对生活困难群体的帮助和保障。

社会救助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还可以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减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首要目标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帮助,社会救助体系可以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的存在。

例如,失业救济金可以帮助失业人员度过难关,养老金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医疗救助可以保障贫困群体的健康等。

这些救助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救助体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无论是经济困难、疾病患者、残疾人士还是其他弱势群体,他们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社会救助体系可以确保这些人群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避免因为生活困难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和不满情绪。

通过给予他们合适的救助,社会救助体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并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贫困人群或弱势群体往往无法获得合适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这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而社会救助体系可以提供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救助体系也可以通过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支持,帮助这些人群创业或扩大生产规模,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四、建立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可以使人们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富裕群体可以主动参与并帮助有需要的人群。

这样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助精神,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救助体系的存在也可以增强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认同感,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2016下半年上海市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真题与答案

2016下半年上海市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真题与答案

2016下半年上海市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真题与答案一、案例分析题(共2小题,每题20分)(一)案例分析 1所涉及的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问题,第一问是“结合材料,分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意义。

”,第二问是“目前,现行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不足,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等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或精神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社会救助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使陷于困境的社会成员得到一定支持,是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社会救助是国家调节社会需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和引导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社会救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夯实党和国家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包括了:第一,社会救助法治建设不完善。

当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关规范社会救助体系的法律,现有制度在社会救助等方面还存在着大量不明确之处,使有关部门常常无法可依。

第二,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缺乏统筹和协调,也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同时救助体系以生活救助为主,其他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救助缺失或者功能错位。

第三,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且城乡差距较大。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投入社会救助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且多依赖地方自主筹集,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二)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二所涉及的是浙江省诸暨市园林部门一幅“3个人在树上修剪树枝,30多个头戴安全帽的人在树下悠闲地围观”的照片流传在网上,并引发网友质疑,以及政府有关单位回应质疑。

参考答案:1.这一现象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很多公共部门中存在的人浮于事和庸政懒政现象。

究其原因在于:第一,部分干部工作中形式至上。

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和高效行政的意识,形式主义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第二,部门工作安排与协调存在缺失。

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路径

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路径

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路径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及城市不断发展的。

现在对于贫困家庭的救助需求也出现了较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征,而社会救助服务,作为社会救助中较为有效的供给方法,但对贫困家庭的相关需求产生满足的同时,在保障其基本生活方面也发挥着较大的功效。

社会救助服务的质量问题也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相关关注,城市社会救助服务的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识别精准化及覆盖范围,以及服务方式专业化,服务类型多样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救助服务的质量进行研究和关注,发现社会救助的服务质量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此次研究主要对社会救助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内涵;路径1.社会救助的内涵社会救助服务指的主要是通过政府进行主导,对社会力量进行引导,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救助的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重大疾病患者以及失业者残疾人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服务对象的贫困家庭,对于存在以上情况的贫困家庭及其成员产生的差异化需求问题,对其进行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提供生活照料等日常服务料理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支持性服务[1]。

在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中其主要的目标不是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进行解决,而是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差异化需要进行满足进而实现贫困及社会排斥风险的对抗与预防,将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

所以社会救助服务是一种对社会保障进行兜底的现金及物质救助方式的拓展性服务,是对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进行保障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将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体现,进而对特定群体的生活需要及相关需求进行满足的一种方式。

社会救助服务主要可以从内容以及手段和模式、主体、目标5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服务内容方面,根据社会救助工作的形式主要分为服务性和事务性,此次文章主要分析的服务性社会救助服务。

而在服务手段方面,主要对数据管理及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引入,建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平台以及社会救助现实网络服务平台。

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制定背景和意义

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制定背景和意义

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制定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切实编密织牢全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优化困难群众救助管理服务方式,努力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

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强部门联动,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进行系统梳理,集中力量摸排困难群众受助情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做细做实。

二、意义
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和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动态管理、及时救助”。

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有必要紧盯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努力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所确定的各项重大改革举措。

社会救助体系对社会融合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救助体系对社会融合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救助体系对社会融合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社会救助体系涉及到社会福利、社保制度、就业援助等多个方面,它对于实现社会融合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在社会救助体系的支持下,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并享受到社会关怀和帮助。

这样一来,他们得以摆脱贫困的困扰,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增加社会交往和互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社会救助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社保制度和就业援助为劳动者提供了安全感和保护,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

通过提供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社会救助体系能够减轻劳动者的负担,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推动内需的扩大。

此外,社会救助体系还为贫困人口提供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技能和就业机会,提高自身的经济能力,从而减少社会福利的负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社会救助体系对于改善社会公平和减少社会不平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福利和援助,减轻他们的负担,弥补其生活和发展的差距。

这样一来,社会不公平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社会公平度。

从长远来看,公平的社会救助体系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然而,社会救助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政策不够完善和落实,导致贫困人口仍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和支持。

其次,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使用也需要更好的规划和管理,防止滥用和浪费。

此外,社会救助体系应更注重长远发展,通过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我脱贫,而不是仅仅依赖福利援助。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救助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是否应该取消社会救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社会救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社会救助?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社会救助。

首先,社会救助的存在会导致一部分人依赖于社会救助,失去了自我奋斗的动力。

像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福利并不是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而是让他们长期依赖政府救济。

”社会救助的存在会让一些人养成依赖性,而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因此,取消社会救助可以激发个体的自我奋斗意识,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

其次,社会救助的存在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救助的不断扩大和增加,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来维持社会救助的运行,这对国家的财政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福利国家是一种贫穷的国家。

”取消社会救助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让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社会救助。

首先,社会救助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给自足,需要社会的帮助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一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人。

”取消社会救助会让这部分人陷入生活困境,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次,社会救助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一些弱势群体很难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社会救助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公平,让社会更加和谐。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应当追求的是人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取消社会救助会让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更加突出,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的存在既能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又能够体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因此,不应该取消社会救助,而应该通过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让它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作用。

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精选文档】

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精选文档】

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精选文档】论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体系。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保障形式,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社会稳定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条件,这种稳定与和谐是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保证为条件的。

目前的中国,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收入,生存的基本权利因而得不到保障,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措施之一。

社会救助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刚刚遭受了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灾情对社会救助工作再次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贫困与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制度安排,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直接针对困难者的“最后保障线”。

我国通过社会救助,防止了由于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怀疑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隐患,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大体系,它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

而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中是基础内容。

社会救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象一张铺在最低生活标准之上的“安全网”,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生计断绝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深渊。

社会救助的对象都是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社会救助工作事迹简介

社会救助工作事迹简介

社会救助工作事迹简介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旨在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援助、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

下面是一份关于社会救助工作事迹简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社会救助的背景、工作对象、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成效和个人感悟。

一、社会救助的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家庭、残疾人士、孤儿、流浪者等,他们生活条件艰难,需要社会的援助和关爱。

面对这些困境,社会救助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有关部门和志愿者积极投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工作对象社会救助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贫困家庭、残障人士、孤儿、老年人和其他处于困境中的群体。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需要依靠社会救助来渡过难关。

三、具体工作内容1. 经济援助:为困难家庭提供临时经济援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急需问题,如食物、住房、医疗等。

2. 心理辅导:针对一些特殊困境家庭和个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建自信,面对困境。

3. 社会支持:建立困难家庭支持网络,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力量,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关爱。

4. 社会融入:帮助残障人士和特殊群体融入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四、工作成效社会救助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经济援助和物资支持,帮助困难家庭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 心理健康得到关注:通过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帮助困难群体重建自信,心理健康得到关注。

3. 社会融入程度提高:通过社会支持和融入计划,促进残障人士和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4. 公众意识提升: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个人感悟在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通过与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接触,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更加懂得关爱和包容。

我们也更加坚信,只要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社会救助发展意义重大□中民/、"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兜 底线、织密网、建机制”, >匕为社会救助制度指明了方向,刚刚召幵的2019年全国民政工作 视频会议,根据民政部新“三定”规定,民政部有关职能得到明确和加强。

新时代民政部的主责聚焦于“三最一 专”,即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 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最悠 久的专项行政管理。

社会救助在最底线的民生保障中如何发挥应有作用?1月12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召开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与社会救助立法研讨会”,对当前形势 下社会救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 会救助体系及加快社会救助立法步伐 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社会救助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厘清郑功成(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指出:新的时代背景 下,推动社会救助发展意义重大,因 为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础性制度安排,肩负的是维护社会底线公 正和免除人的生存危机的重大责任。

他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一是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成就巨 大,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大,特别是发展理念仍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进 而影响到政策制定与实践。

他强调, 救助对象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这种适应性应当是同向发展。

二是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 在不断增强,但还不足以兜住底线,不时披露的极端个案表明缺漏之处仍 然存在,应当检讨的不是政府的财力 不足问题,而是观念与体制机制问题。

三是作为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保障项 目,社会救助需要有专业化的经办机构与队伍,这样才能使经办更有效率, 并确保制度在运行中不出差错。

四是 当前的城乡差距依然偏大,对底线公正的调节作用发挥得还不够,需要研 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正还是固 化群体差异的问题,并有鲜明的价值 判断。

五是目前救助法制不健全,也导致了低收入困难群体预期不稳,亟待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他希望学界在 理念上能达成共识,社会救助只能强 化、不能弱化,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结构的优化,不断提高这一制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要搞清楚“雪中送炭”与“水涨船高” “锦上添花” 的辩证关系,处理好社会救助与扶贫的关系。

用"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衡量社会救助制度当前,社会救助 体系在应对贫困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社• 30 • 中国民政2019.01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会救助体系仍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刘喜堂(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救助体系得到了完善,但社会救助制度的安排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低保对象人数在减少,而临时性、急难性救助制度救助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从部署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各项资源在农村困难人群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整个救助水平在不断增长,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这为社会救助制度指明了非常好的方向,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工作发展要围绕这九个字做文章,要用这九个字去衡量社会救助制度。

钟仁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认为目前社会救助面临四大挑战:一是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要根据实际需求对社会救助标准与社会救助体系进行调整。

二是统一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制度上统一,标准上可以存在差异,事实上社会救助也存在一个统筹层次逐步调高的必要与任务。

三是社会救助的重新定位,要考虑贫困群体的尊严感、获得感,也要考虑相较于社会保障大国,社会保障强国更应当体现在待遇标准上。

四是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财政更加困难,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不能削减财政在社会救助上的投入,而是应该更加加大财政投入。

祝建华(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就如何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由物质救助向精神关怀并重转变更加重视社会救助服务,二是由关心低保人群基本生活向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转变,三是由救助低收入家庭当前基本生活向通过风险预防、能力提升、行动改善来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转变,四是由政府部门间联动向政府社会互动转变。

张浩淼(四川大学教授)在“新型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与体系构建”的发言中说,要构建与完善保障型和发展型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要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和为核心、医疗救助和住房救助为重点、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的保障型救助项目体系。

二是要完善以就业救助和教育救助为核心的发展型救助项目体系。

三是要考虑在保障型救助体系中增加护理救助,在发展型救助体系中增加心理救助。

江治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认为,社会救助的兜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兜底,要覆盖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难以覆盖到的部分。

二是群体兜底,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三是基本生活的兜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矛盾,社会救助的水平也要水涨船高,以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当前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制度的定位,二是体系的构建,三是专项救助的强化。

城市贫困治理亟需精细化关信平(南幵大学教授)强调,当前城市低保对象规模快速减少,但也会带来实际漏保率增大的问题,应当建立城市贫困标准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调整:一是城市贫困标准仍然由各个城市自己制定;二是各项社会救助在确定其救助对象的时候应当依据城市贫困标准;三是保留城市低保,或者可以改名为“基本生活救助”,同时保留其无条件现金救助的性质;四是建立城市贫困标准后,低保制度与其他社会救助处于同样的地位;五是形成阶梯型的贫困标准,并由此而划分出不同程度下的贫困家庭并给予不同水平的救助;六是改革城市贫困者的认定方法和程序,简化程序并采用专业化的认定方法;七是对纳入城市贫困者的家庭和个人广泛幵展社会工作服务。

左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以"2020年后的贫困及其社会救助的含义”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2020年后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目前的老病残等特殊贫困人群,未来仍是贫困人口;二是因为标准问题,貌似脱贫,收入较低,部分基本需求仍得不到满足。

或者因为风险等波动,新产生的暂时性绝对贫困人口;三是根据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要求,重新定义的相对贫困人口。

如何应对“新的农村贫困”视角下的社会救助制度,左停提出了六点政策建议:一是新时代社会救助应该进一步加强;二是加大研究力度,把当前一些好的做法上升为政策,制度化、机制化;三是提早研究2020年后扶贫与社会救助等制度,解决好“贫”“弱”“困”的界定;四是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救助和公共服务的对象;五是社会救助应以家庭为单元;六是发展型社会救助,应促进就业、增加受救条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慈勤英(武汉大学教授)提出了狭义的"兜底保障”概念和“弱有所扶”广义的兜底保障概念。

基于实地调研,她认为目前最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已经落实,狭义的兜底社会保障的完善面临着制度瓶颈,建构广义的“弱有所扶”兜底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政策建议方面,她强调,一是目标选择: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促进;二是路径依赖:家庭为本的发展性社会救助。

姚建平(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指出,兜底保障概念可以从保障对象、“底”的内容和水平以及用什么来兜底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在城乡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制2019.01中国民政31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度分析与技术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七条政策建议:一是正确理解兜底保障;二是借鉴农村精准扶贫经验幵展城市贫困家庭分类救助;三是重新思考未来城市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四是临时救助前置,优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五是发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反贫困效应;六是减少社会救助过程中的瞄准偏差;七是加强基层工作队伍服务能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章晓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认为,城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弱病残、缺乏就业能力的人群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脆弱者。

她指出,农民工、流动人口等城市隐性贫困群体值得关注,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测量其贫困状况。

城市低保人群数量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源于瞄准机制精准化程度的提高,但这也会对边缘群体产生挤出效应。

她强调,未来的城市减贫工作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加快社会救助立法步伐林闽钢(南京大学教授)在“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定位、框架和重点”的发言中指出,《社会救助法》是社会救助的基本法,从各国社会救助立法来看,都具备立法三个核心构成:对社会救助机构的权力控制法、对社会救助对象的权利保障法、社会救助监管的程序规则法。

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定位在于彰显国家责任,规范政府社会救助行为;从弱有所扶出发,明确保障国民基本生活;按分级筹资原则,建构以中央政府为主责的多元化筹资结构。

他强调,社会救助程序性规定缺失是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补足:增加社会救助标准制定程序;确立社会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发放、退出程序;完善社会救助的监督程序。

杨思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首先介绍了曰本生活保护法、德国社会救助法的主要框架,之后又对《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浙江、广东、甘肃省社会救助地方性法规的主要框架进行了评述。

他强调,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定位主要有六点,一是公民社会救助权利保障法;二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法;三是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四是社会保障领域的兜底性法律;五是社会领域的基准性法律;六是公法属性较强的社会法。

韩君玲(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在“日本社会救助立法对中国的启示”的发言中指岀,日本社会救助法的理念是生存权保障,目的在于保障最低生活、帮助自立,体现了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保障、最低限度生活标准、补足性的原理。

在实施工作中,日本社会救助法遵循申请救助原则、基准及程度原则、按需要救助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原则。

她认为日本社会救助法对于中国立法的启示在于明确社会救助的法理念和目的、制定科学的社会救助法,在立法过程中一是要重新设计社会救助法的框架,二是要妥善处理社会救助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三是要体现作为权利法的内容。

杨立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明确社会救助立法是“社会救助”的立法,还是“公共救助”的立法;二是关于社会救助立法的框架,他强调要突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突破项目式的框架,这方面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三是法律内容过多,要明确社会救助是现金加食物还是现金加食物加服务,是不是要扩展到福利;四是要明确个别具体项目是什么?比如就业救助是不是救助,要明确规定受助人与政府的权利,而不是逐个项目的规定。

岳经纶(中山大学教授)强调,社会救助立法要注重几个原则,一是处理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问题;二是处理好分类与非分类的关系,要尽量少分类,分类越多,行政成本越高,减少专项救助;三是处理好社会救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专项救助越多并不好事,越多说明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