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

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

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

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解析:1.B 2.A 3.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

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并存的现象。

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6题。

4.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5.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6.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解析:4.D 5.A 6.B 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新课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

新课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

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

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

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解析:1.B 2.A 3.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

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并存的现象。

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6题。

4.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5.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6.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解析:4.D 5.A 6.B 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范文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1/ 7问题考点 07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荒漠化的防治内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容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则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荒漠化的防治重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点地进行综合整治耕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合理利用水荒资源漠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化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的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绿洲外围策的沙漠边缘封沙育林和利用生物措地带措施和工程措生物措干旱地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相施施构筑防护施区的绿洲地带结合的防沙林带体系建立农田防护绿洲内部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工程措施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调节农、绿洲边缘的荒地林、牧用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之间的关系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的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径解决农牧气池、推广省柴灶等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荒漠化防治的现状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3/ 7(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含解析)

第1节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材内案例]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认识荒漠化[温馨提示]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①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植被覆盖率低,大面积地表裸露②人为因素[温馨提示]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3.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 ①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②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③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④使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②防治措施a .合理利用水资源c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d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e .控制人口增长[教材外案例]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环境污染和防治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环境污染和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土壤污染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之后,受到社会关注最多的污染问题之一。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土壤污染主要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清除③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植物,而且危及人类健康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十分严重,城市工矿区周围污染较轻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①化肥②农药③污水灌溉④垃圾焚烧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1.D 2.B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

下图为2008年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SO2排放率,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SO2排放率,正确的叙述是( )A.广东省以煤炭最大B.福建省以薪柴最大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D.北京市以秸秆最小4.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A.发展沼气B.开采小煤窑C.以煤代薪柴D.种植薪柴林答案 3.B 4.APM2.5浓度为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图表示北京某年12月28日和29日PM2.5浓度走势。

28日晚至29日中午北京出现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

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两日的PM2.5浓度( )A.最高值出现在29日18~20时B.最低值与午后强对流天气明显对应C.变化原因是暖锋过境致污染物沉降D.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6.雾霾是北京“城市病”的表现之一。

关于北京雾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多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排放物是主要污染源B.秋季受副高控制,工业生产及尾气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C.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D.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防止雾霾的发生答案 5.D 6.C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

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现钞。

新课改省份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课件

新课改省份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课件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_气__候__异__常__使脆弱的生态 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_区__域__经__济__和社会 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 _生__存__环__境__。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_生__产__力__。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是什 么
问题判断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在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例如: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
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答案] (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 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 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 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 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 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 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 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 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 周围扩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一、选择题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

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

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读图完成1~2题。

1.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11.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10.C 11.B 解析第10题,草方格沙障是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里,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

其作用一是使地面更粗糙,减小风力,二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以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第11题,沙漠土壤化只需要增加土壤黏合剂,就可达到效果,而草方格则需要经过不断收集水分,从而增加土壤黏合度,所以需要时间长;同时沙漠土壤化技术需要科技水平高,主要是化学黏合剂,对环境危害相对较大,该技术科技水平高,因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

读表完成3~5题。

地形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高原山地643.2高原盆地190.6高原峡谷16.03.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过度垦殖D.过度放牧4.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A.坡耕地B.撂荒地C.经济果木林D.水土保持林5.目前,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多,水土保持良好B.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C.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D.径流小,土壤侵蚀量小3.C 4.A 5.B 解析第3题,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错误;贵州省牧业并不发达,故D错误;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加剧当地石漠化。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一)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一)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一)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一、选择题(2019·菏泽模拟)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1~3题。

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A.新疆B.海南C.福建D.河南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3.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解析:1.A 2.A 3.D第1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

第2题,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

第3题,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

(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4.C 5.D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环境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环境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环境爱护1.(2024·昆明摸底)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

全国拥有大小矿山约15万座,占用土地达数百万公顷。

随岁月消逝、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矿坑也越来越多,废弃矿区往往有诸多疑难杂症,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采空区规模浩大,不仅不相宜人类居住,也是耕种和绿化的禁区。

但壮美矿坑所具有的特殊之美,也令人印象深刻。

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解析:本题须要从矿坑变更了土地利用状况,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排土场、尾矿场形成了新的污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矿坑利用主要针对现有形态特点进行设计,不便利用的须要填埋与整治修复,改善其环境条件。

答案: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奢侈(耕地面积削减);导致周边环境重金属污染和水体污染;诱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灾难;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出行平安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视觉污染(与周边景观不和谐)。

措施:建设矿坑博物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填埋与整治修复,进行复垦造田;复原植被与绿化,建设湿地、绿地;建设为仓储用地、坑塘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

2.(2024·茂名二模)如图为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CI)统计图,AQCI 数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指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变更特点并分析缘由。

解析:结合图分析可知我国空气质量指数的空间变更是京津冀地区大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时间来看冬季高夏季低。

缘由可以从污染物的来源、大气运动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变更特点:冬高夏低 (春降秋升),北高南低。

缘由:冬季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降水多,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大气污染物增加,导致空气质量差;北方地区重工业集中,矿物能源消耗大。

3.人们将长期无人运用、维护、落满灰尘、形似僵尸的汽车形象地称为“僵尸车”。

2024年12月我国某市城管委排查发觉,主城区“僵尸车”现象尤为明显,违规停放在人行道上、道路泊位上的废旧车辆就达300多辆,居住小区的废旧车辆更多。

山东省胶州市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山东省胶州市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规范练39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渍化D.水污染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2.A1题,图示区域森林面积迅速减少,沙漠面积扩大,说明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项对。

第2题,森林面积迅速减少,沙漠面积扩大,说明过度砍伐森林,沙漠面积扩大。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③人口迁出④全球气候变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①湿地减少②降水减少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C3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

第4题,土地沙化会造成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洪能力减弱等。

下图为我国某河源头地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河源头地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农垦C.过度放牧D.过度利用水资源6.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A.东坡B.西坡C.南坡D.北坡6.C5题,读图可知,图中南坡的退化率明显高于北坡,南坡是阳坡,结合图中海拔,阴坡植被条件比阳坡好,阳坡应以草地为主,樵采应在北坡,A项错。

海拔高,农垦影响小,B项错。

该河源头地区可能是夏季牧场,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C项对。

没有过度利用水资源问题,D项错。

第6题,根据图中退化率的坡向差异,最严重的是南坡或东南坡。

所以当地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可能位于南坡,C项对。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材料二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表层土壤有机碳密 度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子影响。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低, 石漠化严重,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植被,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有机 碳增加。下图为示范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长率 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简述贵州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西部优于东部;南部优于北部;中部较高;高值区分布相对零散和复杂。原 因:地形崎岖;地势较高。 (2)分析花江中、强度石漠化严重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少的自然原因。 高山峡谷,干热河谷;坡度较陡,土层较薄;降水较少;植被稀疏。 (3)结合材料二,描述小流域示范区综合治理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轻、中度石漠化增幅最大;潜在石漠化增幅次之;强度石漠化增幅最小。红 枫湖增幅最大,鸭池增幅次之,花江增幅最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第3题,当地地处我国内蒙古高原,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风力强劲,地形 较为平坦,植被稀疏对风力阻挡作用弱,风力侵蚀严重,所以当地生态脆弱,A正确; 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和缓,起伏并不大,B错误;图示当地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 降水量少,对应的植被应是由草原向荒漠过渡,C错误;当地的降水量在250毫米左 右,所以不是湿润区向半湿润区过渡,D错误。第4题,如图所示,东湖有河流淡水 注入,而西湖没有河流注入,所以东湖的盐度较西湖低,A错误;该区域气候较干旱, 以内流河为主,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B错误;由1984年和2020年水域面积变化可 知,西湖北岸湖岸线退缩幅度较小,说明北岸湖床坡度较大(湖床坡度越大,湖水 退却裸露湖床面积越小),C错误;由“为了引用东湖水源,在沙坝上修筑水闸阻断 两湖间水体交换”可知,修筑水闸的目的是阻隔东湖补给西湖,以充分利用东湖水 源,D正确。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73课时生态脆弱区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73课时生态脆弱区

第73课时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必备知识梳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____________、水陆交界、森林边缘、____________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________、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 退化【思维拓展】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

(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不合理灌溉地区,如黄淮海平原。

(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________性且变率大;多________。

②人为原因:过度________;过度________;不合理的________、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关键能力突破技法点拨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典题精研[典例] [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

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

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

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

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2022·泉州模拟)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降水C.光热D.土壤2.据监测: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主要原因是() A.水源补给减小B.植物蒸腾减弱C.林草面积扩大D.风沙危害加剧解析:1.B 2.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布置有机井,说明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降水较少,限制了农业发展,B正确。

第2题,图中的河流流经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大量引水灌溉,使得流到生态环境保护区的湖泊水量大大减少,导致湖泊周围出现荒漠化,A正确。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

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①耕地减少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物种多样性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在农牧交错带,宜()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解析:3.D 4.B 5.D第3题,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故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故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森林景观向草原景观的过渡地带,故③错误;该过渡带基本和黑河—腾冲一线重合,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故④正确。

第4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故②③正确。

新课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含解析

新课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

据此完成1~3题。

林区森林固碳价值林业经济产值甲林区 1 598.57 93.81乙林区 1 287.84 399.19丙林区568.36 126.90丁林区 2 163.77 89.421.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C.叶片总面积大 D.生物种类多样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 B.乙林区C.丙林区 D.丁林区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 B.采林、育林结合C.禁止采伐森林 D.营造护田林网解析:1.C 2.B 3.D 第1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

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

第2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林业经济产值最高。

第3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

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训练:环境保护(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训练:环境保护(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训练环境保护1、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

我国沿海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赤潮现象。

下面为中国近20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及分布图。

描述我国东部沿海赤潮多发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渤海沿岸多于黄海沿岸的原因。

解析:该题以中国近20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及分布为背景,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海洋灾害的成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

赤潮多发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在哪等方面回答,结合图示信息即可作出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渤海和黄海的海域轮廓及两海域沿岸工业分布是造成两海域赤潮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口、珠江口附近海域。

原因:渤海为我国的内海,海域封闭性较强,海水的流动性较差;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污染物排放多。

2、戈壁红驼(当地人对其俗称)生活在内蒙古狼山与中蒙边境间的荒漠草原,属游走性动物,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广杂。

近十多年的保护性发展,2016年红驼数量已达5万余峰。

观察发现,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花苁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

牧民们说,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

分析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的原因。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戈壁红驼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广杂。

梭梭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红驼啃食梭梭植物嫩枝时,可能踩塌鼠窝。

减轻鼠害,使梭梭和肉苁蓉生长更好,从而使得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

答案:①戈壁红驼游走性地啃食梭梭、骆驼刺等植物嫩枝,同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生态变化写照。

据此完成1~2题。

1.内蒙古草原中的一片草地构成( )A.一个种群B.一个生物群落C.一个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2.要想使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答案 1.C 2.C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

读图,回答3~4题。

3.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B.海拔4 500~4 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D.海拔4 300~4 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4.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水分、气温B.土壤水分、坡度C.气温、光照D.光照、坡度答案 3.D 4.B(2019·吉林百校联盟9月联考)下图示意某国家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

据此完成5~6题。

5.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常年受副高控制,蒸发旺盛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6.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沙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建设人工草场②控制载畜量③实施退耕还草④发展草原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5.B 6.A(2019·安徽淮北一模)钏路湿地位于日本北海道钏路市,是日本最大的湿地,这里栖息着北海道最后的丹顶鹤种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

据此完成1~3题。

1( )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 D.生物种类多样
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A.甲林区 B.乙林区
C.丙林区 D.丁林区
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A.更换绿化树种 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 D.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1.C 2.B 3.D 第1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

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

第2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林业经济产值最高。

第3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

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如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4~6 题。

4.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5.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小 D.降水多
6.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大规模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4.C 5.B 6.C 第4题,读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沙丘堆积在东侧,说明西侧风力侵蚀作用强,由此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对。

第5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可使风速减弱,利于沙尘沉积,B对、A错。

沙丘迎风一侧坡度大,C错。

沙漠区降水少,沙丘与风蚀坑降水差异不大,D错。

第6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对。

该区域降水少,而树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

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对。

沙漠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种植业,④错。

7.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于2017年9月6日~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举办。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二左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图,右图为库布齐生态治沙模式图。

(1)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

(2)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3)库布齐沙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向世界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国方案”,成为了“中国生态名片”。

简述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看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较多,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

第(2)题,从图中看甘草种植可固氮固沙,是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从图中看甘草种植可形成土壤,有利于牧草生长,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甘草种植可发展药品、保健品生产,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发展旅游业等,可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3)题,从图中看沙漠治理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通过植树种草,恢复地表植被;甘草种植固氮固沙,有利于土壤形成,有利于牧草生长,发展旅游业和有机牛羊肉加工业,种植与加工、经营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甘草种植可发展药品、保健品生产,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沙与民生相结合,加快脱贫步伐;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等。

答案:(1)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任答两点)
(2)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植树种草,恢复地表植被;发展生态旅游;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种植与加工、经营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企业资金的投入;治沙与民生相结合,加快脱贫步伐。

8.(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

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
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

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

如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

如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1)分析图中甲地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

(2)结合材料一,分析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若赞成,可从保持水土、提高植物成活率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可根据图中的引水沟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答案:(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

(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面;国家政策支持。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赞成。

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或不赞成。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