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土耳其散记:安卡拉拍雪
郑启五教授的土耳其进行曲
郑启五教授的土耳其进行曲我第一次见到厦门大学的郑启五教授,是在1998年的8月。
那一年为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我主编了一本知青回忆录《沧桑人生》,向全国各地知青征稿。
厦门老三届的知青文化自80年代开始就非常活跃,在全国可谓“一支独秀”,所以成为这本书征稿的重点地区。
在那个八月湿热的雨后,在厦门的台湾艺术研究所,由《厦门文学》副主编、著名诗人谢春池主持召开了厦门13位作者的座谈会,这样我就认识了郑启伍。
他的个条不高,皮肤黝黑,戴着玳瑁色的眼镜,充满睿智的目光,言辞敏锐尖刻。
我知道他是68届初中生,16岁就去艰苦的闽西武平县插队,他是厦门大学的子弟。
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由于父亲是右派,所以前途无望,。
1973年他终于被招工返城,在厦大的外语戏当了一名炊事员。
和我一样,他也是1977年冬天,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厦大的外语系。
1998年10月,《沧桑人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他的一篇文章《帽村客店》,生动地叙述了他从山村回厦门途中曲折经历,表达了一种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从这以后有了许多交往;在2001年12月,2009年两次厦门老三届知青文化活动周期间。
2008年2月在厦门文联举行的我的新作《曾经同饮一江水》的首发式上,我们都有过难忘的交流。
更有趣的是,我们经常相逢在同一本文集和刊物上;199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编写了一本《老知青写真》,同时收进了我的文章《曾经同饮一江水》和郑启伍的文章《土药方》。
江西省社科院的《农业考古》的主编陈文华也是毕业于厦大历史系的大才子,是中国茶文化的领军学者,这份一年只出四期的国家一级期刊,有两期是《中国茶文化专号》,是全国唯一的一本研究茶文化的学术期刊,我和启五都是这份刊物的长期撰稿人,这是真正的“以文会友”,我们都是茶人,嗜茶如命。
2009年12月,在厦门知青举办的“中国知青诗歌论坛上,我们再次相逢,我把自己在香港出版的新作《我们要回家》赠送给他,才知道,他已经在2008年被国家汉办和厦门大学任命为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这次是回国参加世界孔子学院院长会议的,过几天就要返回安卡拉。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安卡拉的中国摄影展
土耳其散记:安卡拉的中国摄影郑启五出国在外有很多的“第一次”,每个第一次都让我感到新奇,感到兴奋。
这次应邀参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庆祝新中国60年国庆‘中国万花筒’摄影图片展”的开幕式,有句大话叫“外事无小事”,所以引号里的字我是仔细核对过的,自己外出的仪表也从头到脚认真打点,“但领带还是免了吧”我与镜子里的我郑重商量了一下,镜子里的家伙同意了,于是出发。
华灯初上,安卡拉夜幕四合,我们全院同仁总共三位,打了一部的士,来到了总统府办公室新闻处艺术画廊,位于离我们中东大学校区比邻的Balgat街区,距离不远但不大好找,我把大使馆的请柬给司机看了两次,他还停车问了路人,这才如愿以偿。
使馆的文化参赞余建兄已经在展厅大门处热情迎候我们了,这个展览是他娘家的展览,他敢有丝毫的怠慢吗?过去以为大使馆的人都是外交部的人,其实不全是,比如文化参赞就是文化部派出的,所以我们幸福的余参赞有两个婆婆,一个是外交部,一个是文化部,呵呵,这当然是我们老百姓的戏说,在外面其实大家都只有一个身份,代表祖国!展厅似乎比想像中要小一些,参展的图片有百余幅,每幅都安置在一个原木的三脚架上,形成林立的态势。
这样的三脚架在展览中是很便利,避免了钉挂的种种繁琐,但也对画幅的大小有了限制。
展出的照片中除了一张开国大典为领袖镜头,其余全是老百姓的生活画面,抑或平民视角的光明面,一张张中国当代男女老少的笑脸相当亲和,应该说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至少可以确认,我们在对外宣传的手法上是日臻成熟了。
好马还需配好鞍,尽管是普通人生活的画面,但幅幅都是艺术摄影,因此也就有相当独到的感染力,放眼这么一片绚丽的光影花园,倾注了中国摄影人多少的心血,我想,这百余幅至少是上万张的精选。
我仔细寻觅,没有发现厦门特区,也没有发现海峡西岸,细细品味:有一种淡化叫突出。
红彤彤的一张是新疆维吾尔族少女喜悦地采摘西红柿的画面,据我所知,新疆的日照足,西红柿的茄红素含量特高,我们厦门银鹭罐头的西红柿汁,采用的原材料就是新疆西红柿的浓缩浆液,难怪那照片人果一色,都那么养眼。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 最后一个小动作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最后一个小动作
郑启五
惜别土耳其的最后几小时,我从木橱里拿出所有吃剩的玉米颗粒,然后房前屋后乱走,把这些金黄的粮食撒向草地、树林和山坡,撒得很用力,完成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最后一个小动作:让
这些小小的颗粒隐藏和分散开来,以便觅食的鸽子和灰鹊都有分享的机会,不至于饥不择食,一时贪嘴吃坏了肠胃。
多少个早晨鸽鹊们在我的窗下轻歌絮语,多少个黄昏鸽鹊们在我的视野里展翅盘旋,只有雨天它们才悄然消失,雪野上都还还偶尔能发现它们觅食的羽翼。
现在我要走了,才想起把自己吃剩的一点粮食让鸽鹊们分享,并谢谢这些好邻居曾经带给我的舒展和轻灵的感觉……
刚来时我对鸽鹊们没有太多好感,更对周遭的流浪狗、流浪猫相当厌恶,我甚至也把鸽鹊们视为流浪一族:流浪鸽或流浪鹊,不过我发现当地的土耳其老百姓对“流浪各族”都很不错,常常将面包和其他杂粮与“大家”一同分享,土耳其的小朋友也和“大家”最亲近,懒洋洋的阳光下,爸爸和妈妈往往鼓励自己的孩子和陌生的猫狗们一起耍玩……
善待动物善待生命,那是人心里一片善良的温润,我觉得我和我的同胞在这方面似乎比较干燥,谢谢土耳其,潜移默化让我悄然“被滋润”,尽管我现在还没有勇气亲近流浪的猫狗,但从鸽雀开始,表达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流浪”和“大家”些许新的细碎的感觉,也许在地球村,有了“大家”,就没了“流浪”,或者说,其实所有的生命都在流浪,相互扶持成就“新的大家”……
玉米颗粒,金黄的小颗粒,我奋力把它们撒出去,撒出去,这是“撒出”,也是“带走”……
2010/8/8。
郑启五书香随笔:土耳其的新年礼包
土耳其的新年礼包郑启五寒假首日,一份印刷邮件斜斜地插进邮箱,我一眼就看出它是寄自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安卡拉的,那邮包上粘贴的两款共六枚邮票都是一个人的头像——阿塔图尔克·凯末尔总统——“土耳其的孙中山”。
邮包里是一部北京燕山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土耳其小说《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作者李凡纳利(O.Z.Livaneli)是电影、音乐和小说三栖的奇才,他创作的小说、导演的电影以及谱写的歌曲屡屡在土耳其本土以及欧美获得大奖,名闻遐迩。
此君不但才华横溢,而且英俊帅气,在土耳其有“国民偶像”的美誉。
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 土耳其最棒的作家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帕慕克,可在土耳其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李凡那利才是最佳的文化巨匠。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三位标志性的主人公的故事,探索了土耳其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多样性,先后在美、法、德、意以及以色列等国出版,风靡世界。
该书受到了帕慕克以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天才的李凡纳利(Livaneli)在这部书的扉页上用英语亲笔题签了给我的文字,他龙飞凤舞地写道:To Zhengwith my best regards.Livaneli(送给郑,谨致最良好的问候,李凡纳利)。
很高兴,这是我今生今世收到的第一部由外国著名作家签赠的著作,可以想像这部书在北京、伊斯坦布尔以及安卡拉三座城池间的旅行,最后才飞抵厦门——我的故乡,该书旅行的线路正如我前两年在土耳其讲授汉语时所做的奔波一般。
作为土耳其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我对自己的经历以及接受这样的馈赠感到自豪和骄傲,谢谢李凡纳利先生的热情和友谊。
一切绝非偶然,事事环环相扣,今年是中国和土耳其建交40周年,许多纪念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和筹备之中,不时有来自北京新闻、电视和文化界的长途电话对我进行相关的采访和咨询,我总是在电话的这一端侃侃而谈,回味和感受如数家珍,意见和建议层出不穷,我有能力也有责任让每位拨来电话的人倍感收获良多,让我和我的厦门也成为2011年中土文化交响乐中一个跳荡的音符!《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内容简介:故事起源于一场荣誉谋杀。
郑启五:国外喝茶随感
36
2 0 世 纪 3 0 年代 开始,在铁 路 列车上喝 茶水要 买茶券,旧币100元1张,列车员凭券给乘客提供茶 杯茶水,随时续水。
茶券呈圆形或者方形,上面印有列车到达的车站 和乘车的日期,券的下方约三分之二处印制有广告,券 的背面上方是领袖语录,下方是智力游戏,像“如何移 动三根火柴,使三角形变成六角形?”等等文图并茂,
有
千
不同的国度 一样的茗香
千
结
■ 福建 郑启五
—国外喝茶随感
印象中,日本饮茶史与中国的关系密不可分。 我在东京市面上见到最多的日本茶叫“煎茶”,该 茶叶片扁薄细瘦,二、三厘米长,形同笔尖,色泽 暗绿。我按要求用80度的开水泡40秒,只见茶汤绿 润,令人赏心悦目,品饮中略带几分草青味,与我国 的云雾绿茶相比,香味不及,且难见银毫,但色泽 绿的感觉则略胜一筹。
35 2012.03
我将该茶按要求沸水冲泡三五分钟,一个玻 前来探望,我如获至宝地向他禀报我们这里有一位
茶
璃杯就红得晶莹透亮,玛瑙般异常悦目。口感与其 会说“茶汉语”的土耳其大妈。这位通晓土耳其语
他红茶略有差异,隐约有些甘甜,纯纯的,顺口,但 的中国老外交官哈哈大笑,然后忍俊不禁通报道:
有
却似乎少了浓茶的绵厚,如果说“佳茗似佳人”,那 全体土耳其人民都是这么说的,土耳其语中“茶”
怕她听不懂给我端来那要命的苦咖啡,没想到她 是大大方方原汁原味地取自我们的汉语,回眸一
结
随即脱口而出:“茶?”,“是的,是的,就是茶”我 望,那一壶芳茗没准早在几百年前就曾一同润泽了
喜出望外。隔天我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的史瑞琳参赞 丝绸之路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呢!
旧茶券里茶飘香
■ 北京 尹世昌
要 不是 外甥 去 外地读 大学,我 让他 挑 几 本书 带走,也不会发现夹在书里的纸片—几张60年前 (20世纪50年代初)的茶券。
郑启五伦敦奇遇记
伦敦奇遇记郑启五作者简介: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首任院长,信奉‚不抽烟,少饮酒,多喝茶‛的活命哲学,著有《喝茶》、《爱译随笔》、《到闽南喝功夫茶》、《芙蓉湖随笔》等十余部精美散文选本。
本书简介:这是我在担任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首任院长期间出访英国的所见所闻,因为大学本科期间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专业,这个可歌可泣的专业老夫在几乎是荒废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突然重新行走在英语的母国,行走在当年的课文里,于是感慨良多,把所有的感慨写出来,写出来,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好吧,那就写吧,2012伦敦奥运即将拉开大幕,那么就权当老夫是给您踩点给您打探……(注:本书每篇文章一律附有作者相关摄影2-3张,另发。
)1/“世界之桥”按指纹2/出错的“飞行时间”3/初踏伦敦场4/出租车,乌溜溜5/我的旅馆我的窝6/雨夜一碗中国面7/街头乱走乱想8/与大英博物馆为邻9/大厅堂的小跟帖10/大本钟,我的老友11/泰晤士河的“呼拉圈”12/LSE和BBC13/我和我的墨西哥搭档14/伦敦拒绝午睡15/凌空神蛋16/难忘的小雕塑17/英式自助早餐18/踏访格林威治19/从图书封面到女王邮票20/剑桥大学中餐厅21/美伦美奂剑桥镇22/剑桥内急记23/花店的芳名24/温莎城堡25/小河幽会白天鹅26/雨中牛津27/跳蚤市场遇老邮28/伦敦远郊喝绿茶29/华文小刊《生活家》30/歌剧掠影31/突然想起海德公园32/巴斯老城老要秀33/慕名去看“巨石阵”34/巴斯过足集邮瘾35/书店里有朵秀美的荷花36/伦敦老马路随想一/“世界之桥”按指纹办理签证是很头疼的事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深感中国的护照与一个大国的地位有多么地不匹配,看看那份与中国互免签证国家的名单,简直就是一个‚乞丐营‛,实在令人心酸,我国外交部在这方面多年来几乎无所作为,却也从来没有人敢就这事嘀咕一声:咱们中国老百姓办签过程不仅繁杂,费财费力,而且心里上颇有屈辱感,而这种屈辱感还得自己默默忍受,陪着笑脸默默承受。
郑启五都市随笔 我客串了厦门马拉松志愿者
郑启五都市随笔我客串了厦门马拉松志愿者
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今天,一早厦大人文学院要召开莫言作品的国际研讨会,听说那会议的茶歇很丰美;一早校园多处拉起了警戒绳带,原来是今天开始大考研;一早有邮友早早赶去美人宫邮票公司排队,今天是美丽的“花蛇”生肖邮票开始出售……不过今天厦门最大的事情还是马拉松,我匆匆带上卡片机去凑凑热闹,可惜动作慢了半拍,等我来到赛道边上时,最有看点的黑人第一军团已经跑走了,我连背影都没有猫到一眼,难免有些遗憾:想想往年,他们像一群黑鹿在赛道上欢快地奔跳,活力四射,成了天上人间所有的聚焦……
遗憾之中突然却有人叫我让开,原来是一位志愿者扶着一位落单的黑人运动员正探头寻觅,这时一辆白色的救护车在赛道上逆向驶来,上面随即跳下多名医护,挥手与搀扶黑人的志愿者取得联系。
一位医生摸样的救护人员让黑人兄弟就地坐下,然后在他黝黑的长腿上不住地拿捏,并询问“疼吗”,而那黑兄弟一脸茫然,不置可否……
正在抢镜头的我知道他们横隔了语言障碍,便立马蹲下来客串翻译,黑人表示他的大腿“some problem”(出了问题),医生询问,还能继续跑吗,他表示impossible(没有可能),医
生问他是否随救护车一起上医院,黑兄弟表示愿意,我的头左摇右摆,几个单词就搞定了他们的勾通。
我不知道这位黑人运动员是肯尼亚还是埃塞俄比亚的,在安卡拉我是汉语志愿者,现在是马拉松英语志愿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尽管只有三两分钟,却让我心香袅袅。
2012/1/05。
郑启五书香随笔 土国大报展示厦大风采
郑启五书香随笔土国大报展示厦大风采
郑启五
土耳其共和国主流媒体《土耳其新闻报》在“安卡拉专刊”的头版头条以《Cince Eski Dostlar(中国的老朋友)》为题,用了近半个版的大篇幅,报道了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一年来的业绩,高度赞赏该国的中东技术大学与中国国家汉办以及厦门大学的良好合作。
文章的大标题《中国的老朋友》含义是双关的,因为在庆祝中东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远道来访的厦门大学文化交流团的师生用中国民族乐器合奏的土耳其民歌
《老朋友》给安卡拉的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该文不但配发了当时演出结束时土方阿贾尔校长、中国宫小生大使、厦大陈国凤团长、孔子学院外方阿亚塔院长以及我本人与交流团主要艺术家的合影,还特意剪贴了厦门大学音乐系李长潇同学吹葫芦丝的大幅彩色照片。
看着自己西装笔挺歪头歪脑被人家土耳其语的文字包围着,感觉很是独特!
土耳其举国读报风极盛,一杯红茶一份报纸是土国很多中老年人一清早必定的享有,那份茶酣墨香的惬意我是体会得到的。
《土耳其新闻》属于土著名传媒集团CINER旗下的一家综合性大报,在整个安那托里亚高原家喻户晓。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把超重的行李运到土耳其
把超重的行李运到土耳其
郑启五
写下这个题目《把超重的行李运到安卡拉》,突然觉得它的语词节奏有点像我在小学读书时高唱的革命歌曲《把胜利的旗帜
插到台湾岛》,“联想”的广告说,“没有联想世界将是多么可怕”,不过有时联想也是多么地不合时宜……
我托运的行李超重10公斤,北京到安卡拉每超一公斤加收128元,尽管这费用可以报销,但我不愿意花这个钱。
40年前我曾经是老三届知青,在闽西的大山里插队落户,苦挑百斤谷子一整天挣10个工分共一毛二分人民币。
你想想,眼下多提一公斤就能节约128元,对于一个有上山下乡经历的老知青而言,那是怎样的一种感慨,所以临时决定辛苦点,抽回了一个行包自己随身背,只是有点担心农村生涯落在腰椎的老伤。
登机随身行包限制在7公斤,但不包括电脑,重量计算也是个大概,所以老夫左手抓行包,右手提电脑,就沉甸甸地大步前行,并且准备就这么一直自行带到安卡拉,可没想到事情后来有了变化。
注意了,在首都机场的时候领取的是两张登机牌:北京到伊斯坦布尔和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
抵达伊斯坦布尔机场后我试着再把自己背的行李利用后一张登机牌进行托运,结果很顺利。
这样我就一身自由地在伊斯坦布尔候机大厅一个个通宵营业的特色店家东瞧瞧西看看了。
这里的商品都以欧元标价,从这里我开始感受土耳其渴望跻身欧盟的那种急不可待的心境……。
郑启五文化随笔 各抒己见TV透
郑启五文化随笔各抒己见“TV透”
我们厦门有望在最近出台“电招”新法,以破解“打的难”,200部电招专用的士即将上场。
昨晚在厦视“TV透”节目中聊起此事,我即刻想起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电招”:在路边的一个按钮一按,几分钟内就有一部的士开来,简单得很。
可这样的简单一到中国,就问题丛生,涉及驾乘双方的诚信、附加收取的费用、拥堵的时间差等等,不一而足……
各位透客舌枪唇剑,各抒己见,还有一位的士公司的老板也应邀加入谈话,他最担心以电招之名,行添加车辆之实。
我忍无可忍,“打的难”由来已久,高峰时一车难求,厦门早年禁了三轮车,又禁了摩托车,现在多投放几辆的士缓解打车难,究竟犯了什么天条?!
厦门电视台“TV透”节目开办6年来,毁誉参半,但能让不同的声音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呛声,很不容易,意义非凡,这个你懂!至于信口开河,也未必就随风而去,记得几个月前谈了两次“定制公交”的话题,我咋咋呼呼,说厦大最有“定制公交”的需求,结果是下个月(2014年7月)起,厦大和开元公交达成协议,每天早晚开通三条五班的定制公交,“厦大-前埔”、“厦大-高林”和“厦大-五缘湾”,成了定制公交第一拨吃螃蟹的人。
不敢自诩有什么“先见之明”,但至少堪称“不谋而合”。
2014/6/26。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惊喜吃豆腐
惊喜吃豆腐郑启五
我带着新来安卡拉的同事去逛超市,走着走着突然听得他老兄一声喜不自胜:“哈哈,这里有豆腐”,我遁声望去,差点没有笑出声来,“嘿嘿,您可真是独具慧眼啊!”
被视为“豆腐”的灰白色实体是奶酪,土耳其的乳品业很发达,奶酪品种很多,有一种大块现切的,与厦门好又多超市里的“卤水豆腐”压根就一模一样,肉眼难分彼此。
初来乍到者看走眼,说好笑也不好笑,余下的往往只有苦笑了。
在安卡拉豆腐绝对稀罕而金贵,想吃豆腐,那得到中国餐馆去,一小杯紫菜豆腐汤卖到7个里拉,约合30元人民币,且那宝贝豆腐切得微茫如豆,我们哪里敢有那个口福。
一日,大使馆的余兄和我一起到中资公司的李兄那里吃火锅,什么参赞、院长、总经理,人在天涯饥肠咕咕,有什么好吃的就偶尔一聚大快朵颐,自己动手又回到了单身汉时代。
余兄随身从使馆带来了半瓶麻油和两块奶酪。
土耳其奶酪这个东西我学吃了几次,渐渐觉得不难吃,有点嚼头,再听说它营养价值特高,吃土耳其烤肉时的配套,我也凑合着吃一些,但从不主动去买着吃。
今天吃咱们中国火锅,让奶酪出场实在不伦不类,不敢说大杀风景,起码也牛头不对马嘴。
后来才明白哪是什么奶酪,是豆腐,是冰冻得有些变形的豆腐,大使馆春节期间到中餐馆订了一些豆腐,分给各位外交官,余兄舍不得吃,就速冻在冰箱里,今晚小聚,才惊艳亮相。
豆腐经过冰冻后,满身布满了丝瓜络般的窟窿,下火锅后饱含汤汁,那个美味啊,把我们一整个土耳其之夜美得无以复加!
奶酪像豆腐,豆腐像奶酪。
2009/11/12。
郑启五集邮美文:他乡遇故知
他乡遇故知
郑启五
安卡拉的RIXOS大饭店就是原来的老“安卡拉饭店”,经过装修后重新登上第一的宝座。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招待会”就在该饭店的宴会厅举行。
如此大型的外交场合,我本人过去只是在影视剧的画面或电视新闻的镜头里频频见识,身临其境可是头一回。
于是叮嘱自己,千万别忘了带照相机。
参加宴会的有土耳其政府各部的高官、各界的朋友,以及各国驻土耳其的外交使节以及他们衣着华丽的太太们。
好几天前,土耳其汉学家欧凯教授在给我的电话里就欣喜告之“我已经接到中国大使馆的邀请了”,口气里充满了荣耀。
宴会厅很大,水晶吊灯金碧辉煌,宴会是自助餐的形式,中央的大圆桌台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中菜为主,大厅四周则是甜点台和饮料柜,洋啤酒洋红酒应有尽有,还有来自中国的几款白酒,特别令人亲切,但我只记住了其中的“泸
州老窖”。
宴会结束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了随笔《豪华而神秘国庆招待会》,提到了“泸州老窖”。
其实那天我身穿唐装公务在身,而且代表国家和厦门大学,因此白酒我是滴酒未沾,但多年前我收集到的一枚文绉绉的“泸州老窖”邮政拜年卡让我记忆犹新,因此“他乡遇故知”,触景生情,于是回味绵绵,“酒不醉人人自醉”在此有了新的蕴含。
2009/10/2。
郑启五旅游散文欣赏:卡帕多西亚的奇遇
38故事格来梅岩洞旅馆别具一格的风情令各国游客纷至沓来,旅馆的餐厅设在岩洞客房前面的一座双层的小筑上,小筑有阳台,有木窗,不同肤色的游客一边品土耳其红茶,吃油炸面包,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锥状的凝灰岩。
三联版的《土耳其》一书把这样怪异的岩柱称为“仙人烟囱”,而新华社的措词是“土耳其的石林”,我的感觉是山地一条条怒耸的“蘑菇疙瘩”。
在卡帕多西亚,一天游“红线”,跟着导游钻呀钻,诡异的地下城令人惊讶不已;一天游“绿线”,跟着导游爬呀爬,多彩的拜占庭岩洞教堂让人头仰慕得发酸;唯有残阳染红了半个西天,才是属于我们游客私下拨弄的光阴,住在洞穴旅馆的我们选择了到格来梅镇上的小街瞎逛,黄色的卡帕多西亚的奇遇■ 福建 郑启五樱桃、绵软的米蕉、脆甜而多汁的蜜瓜,解渴又解馋,索性不吃晚饭了,带着一肚子的甜水踏遍夕照中的镇头镇尾。
在格来梅小镇的街头我们遇上了一群同样来买水果的中国女孩儿,想猜一猜她们是韩国女孩或日本女孩,却被麻雀一样唧唧喳喳的的中国普通话荡涤得一干二净。
中国游客大多在伊斯坦布尔就止步了,能深入到卡帕多西亚的东亚游客非韩即日,而这些中国女孩儿两人一组分乘六部摩托车,英姿飒爽,青春靓丽,让格来梅小镇一时很中国。
这些中国80后女子“机械化兵团”的出现真的叫人眼睛一亮!我们与她们招呼,互致同胞的问候,然后她们就突突突地在长街上绝尘而去。
她们是什么人?真的难以判断,是打工的,是留学的,还是另有什么别的身份?萍水相逢时她们唯一留下的信息是“我们的摩托车是租来的”,于是越发扑朔迷离,越发催人遐想……格来梅街头小店里的彩色风景明信片便宜极了,不会是到中国印刷的吧?在安卡拉一张至少一个里拉,而这里则5张一个里拉。
问题是邮局在哪里,邮筒在哪里?在集邮者的明眸里:明信片失去了邮票的羽翼,那么它与花花绿绿的纸片何异?明信片没有邮戳的亲吻,它无疑是被邮路天使遗忘的一抹红唇。
带着这样的遗憾,我回到了岩洞旅馆的小书架前,这个箱式的小书架被挂在餐厅的壁墙上,书杂七杂八,大部分是英文的,也有韩文和日文,还有西班牙文和俄文,就是没有中文。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候机大厅烤肉香
候机大厅烤肉香郑启五今夜从安卡拉机场飞伊斯坦布尔,然后转机飞北京,候机大厅静悄悄,不时响起的土英两种语言的班机信息显得异常脆亮,出门在外格外小心,生怕大意而误了班机,提前两个小时进入机场,而情况往往是你越提前,安检呀托运呀取登机牌呀就越顺利,结果自然是让人早早就在仰靠在候机厅的皮椅上百无聊奈。
周围的男女老少都安静等待,三分之一的人专注地在阅读报纸,也有不少人沉浸在笔记本电脑里,其实在土耳其不仅是候机厅,就是候车厅也是这样,一是读报风很盛,二是无人喧哗乃至大声说话,让人想起了图书馆。
于是我照猫画虎,尝试着摸出了身边的电脑,这是老夫第一次干这样的事情。
其实笔记本电脑如此流行,还应该是最近三、五年的事情。
当时初看别人在公共场所拨弄这个玩意,先是觉得神秘,其后感到做作,而现在连自己也不失时机了,这个世界变化真快!随便从文档里调出一篇未完成的文稿《土耳其烤肉记》,就试着敲起来,且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候机厅飘来烤肉的香味,土耳其原汁原味的转烤,一阵阵幽幽地向着鼻孔进击,真好,记得我们海博叫“寿哥”的博友曾经说过,等待的时间就是生命的浪费,硬生生把生命的一截掐掉。
现在有了笔记本电脑,这本来要无奈掐掉的音符,却是如此生龙活虎地在手指下跳动它活力的进行曲,组合出诱人的旋律。
还有一点值得小小地骄傲一下,写了一节后,觉得屏幕太亮,有点刺眼,于是变换了一下,电源进入节能状态,于是一石二鸟,不但亮度柔和悦目,而且能够令自由使用时间大大延长,尽管是雕虫小技,你莫笑话,原来我还不懂。
不懂就是不懂,但电脑可以无师自通,游泳中学游泳,越游越灵通越自由越自信,呵呵,每一个新功能的发现都能诱发心虫欢欣鼓舞的鸣唱。
在这个年终岁末大雪压山的冬夜,在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安卡拉国际机场,在113号候机厅淡红色的人造革靠背椅上,那个微笑着拾起那原本被掐掉的一截生命的人是我吗?是的,就是我,悄悄地点燃那一截多余的时光,缓缓地旋转羊肉片搭成的“宝塔”,兴致勃勃地烘烤着世间最香的羊肉……2008/12/6。
郑启五校园随笔:我在安卡拉的汉教传奇
郑启五:我在土耳其的汉教传奇2013年是我国的“土耳其文化年”,来自土耳其的艺术家们为中国多个城市的观众展现土耳其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现代艺术作品。
2013年11月25日是厦门大学参与的土耳其第一所孔子学院——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创建5周年的纪念日,我身为该所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再度不负使命,向我的中土两国的同事和学生们捧出我心血的结晶——《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于2013年10月1日海内外公开发行,这不仅是“土耳其文化年”书香园地里一花独放的奇葩,也是全球400多所孔子学院第一部院长个人散文随笔选。
我在长达两年的汉教实践生涯里,尝尽了事业开拓的酸甜苦辣,积极尝试多彩多姿双语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讲课体验;每当夜深人静,我又把亲历亲为的域外生活逐一进行了博客记载,这为日后的出书进行了精心的铺垫和准备。
我这次精选了其中的57篇,图文并茂组成“初来乍到”、“孔院传奇”、“再接再厉”、“深入‘北塞’”和“依依惜别”等五个部分,不仅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在安那托里亚高原上进行文化传播的豪情和激情,也极为生动地介绍了土耳其的风土人情以及灿烂的伊斯兰文明,真实、生动、可信、难得。
最是《深入‘北塞’》,我首次向读者揭开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神秘面纱,描述了作者如何在地中海这个迤逦的岛屿上向塞浦路斯的土耳其族大学生传播汉语的奇妙经历。
武汉著名知青作家、湖北审计学院刘晓航教授为该书深情作序——《郑启五教授的“土耳其进行曲”》。
题材,独家拥有,角度,别开生面,此书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志愿者是绘声绘色的经验之谈,对喜欢域外散文随笔的读者是五彩缤纷的精美抒情。
我想你啊,我的土耳其,我想你啊,我的土耳其同事和男女学生们,让这一册小书,再度架起连接欧亚大陆的心灵之桥吧!2013/10/1原432_200812201021121srpg。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安卡拉的面包
安卡拉的面包郑启五我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工作半年了,这个城市三餐的主食有传统的煎面饼,有必胜客那样的比萨,有参有鸡肉或其他配料的米饭,有马铃薯泥,有像番薯一样糯甜的南瓜块,有意大利面条,但首屈一指的还是面包,特别是像我居住过的中东技术大学的“宾客中心”,每天免费的早餐主食唯一的就是面包。
“宾客中心”的面包讲究新鲜,基本都是一早从面包烘焙点直接送过来的,有时还带着刚出炉的余热呢。
送面包的车是专用的房车,高大气派,车身上三三两两画满了色泽金黄的大面包,一路风风火火。
这种大面包外表很像是烤制后的大烟叶,但厚实得很,横切成片,外壳酥脆,内里绵软,涂上果酱或抹上牛油,吃起来就更加丰美。
我还喜欢吃那面包切剩的两端尖角,酥酥的外皮更多,内心淋上蜂蜜,如食甜筒。
安卡拉的餐馆里的面包一般是小圆形的,点菜后伙计会先送上面包和生菜,小圆面包一般是放在垫着白布巾的竹篮里,吃不够可以再要,吃剩的则收回。
还有一种布满芝麻的椭圆形的面包,面积大多了,在其腰间剖开,用来夹烤肉或煎鱼以及搭配的生菜腌菜。
中国国内的“土耳其烤肉夹馍”大概是入乡随俗后与西安的肉夹馍的演进,它的“原生态”应该就是这种芝麻面包。
街头有买面包的小摊,以安卡拉乌鲁斯老城区的最多,几乎星罗棋布:手推车一停或简易的架子一搭,就摆开了面包阵,上阵的面包种类最多的是面包圈,一圈一圈的堆得如小山,一里拉可买三圈。
面包圈的腰身虽然瘦细苗条但却芝麻点点,密集地粘在整个圈身,很受百姓欢迎。
这种芝麻面包圈从颜色上又可分为两种,色泽淡黄如茶为一种,色泽深褐如可可为另一种,颜色深的据说是安卡拉的特色面包。
我特意将两款进行食用对比,觉得有些像我们福建的乌龙茶,色浅的为清香型的,色重的如同高温再烘焙的浓香型。
芝麻面包圈很有嚼头,吃到后面,那吃态倒是有点像叼着雪茄烟卷的丘吉尔。
至于面包做圈是不是因为早年奥斯曼帝国军士征战的需要,成圈的干粮可以一背了事,一如咱们戚继光的“光饼”?尚待请教土耳其方家。
土耳其的“会后茶”
土耳其的“会后茶”
郑启五
【期刊名称】《上海茶叶》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中国人对“茶歇”渐渐熟悉起来,“茶歇”似乎与会议的档次有关,特别是动辄标以“国际”的会议,为会间休息兼气氛调节而设置的小型茶点.常常是少不了的。
【总页数】1页(P38)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土耳其茶:一半是茶叶一半是水果 [J], 蒙启宙
2.土耳其人爱喝中国茶 [J], 张帮俊
3.土耳其:种茶喝茶亦叹茶 [J], 林雅清
4.在土耳其呼愁与叹茶 [J], 尚品
5.土耳其人“叹茶”成风 [J], 梁潮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启五域外随笔 土耳其的月亮
郑启五域外随笔土耳其的月亮在去土耳其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爱慕最崇敬最关注月亮的国家〃且不说我们的先祖有那么多吟诵月色赞美月圆的诗篇〃我们民族自古就有以月亮为主角的中秋节〃特别是我们闽南人〃至今依旧把月亮称为“月娘”,在心里意识上可谓月亮的子民。
不过到了土耳其〃才深受教育〃至少那原先的一个个“最”字〃渐渐淡去〃因为土耳其人爱月亮〃一点不亚于我们中国人〃土耳其人对月亮的情感〃一点也不逊于我们闽南百姓〃你瞧瞧〃人家都把月亮一直高举到尽情飘摇的国旗上面去了!不仅如此,在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大多都是以红色的月牙取代红十字作为其相应组织的标志〃土耳其人为此津津乐道:当年正是由于他们前辈的努力和坚持〃才有如今的成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名为“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委员会”〃一弯红色的月亮成了土耳其人跻身世界的骄傲。
1923年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首都从伊斯坦布尔迁移到山城安卡拉〃在安卡拉市最繁华的区域叫“科滋莱”〃这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或北京的王府井〃至少也算得上是厦门的中山路〃而这个“科兹莱”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居然是诗情画意的“红月亮”!对比起中外的国情国况〃我们中国人有句揶揄的口头禅〃那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说实话〃在土耳其过中秋〃我还真的半夜跑出门外去赏月〃去对比一下中外的月亮〃因为安卡拉地处安那托里亚高原〃所以你会真的觉得那里的月亮又大又圆〃好像在我国的拉萨看月亮似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土耳其人绝对不会有什么“土耳其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念头〃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最美或最有魅力的月亮是一弯新月〃他们坚信:新月生机勃勃〃具有不可抗拒的张力!这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即便在老天一枚月亮的感觉上也有迥然各异的看法和取向:咏叹一轮明月或赞美一弯新月〃并赋予其不同的颜色:白月亮、紫月亮、蓝月亮以及红月亮〃但这林林总总却丝毫不影响皎洁的月色照亮着各种不同的肤色和文化〃共同闪烁着同一个星球包容和谐的美丽幽光。
郑启五水果随笔:樱桃吃到饱
樱桃吃到饱郑启五看过一部叫《红樱桃》的电影,其实与樱桃没有什么关系,拿它当了某种符号。
不过在我的水果世界里,几乎没有樱桃的地位,对这种微茫的小红点,只是依稀留下了淡而无味的印象。
因为在南方厦门见到的樱桃,几乎都是自己或别人生日蛋糕的点缀,在蛋糕的中心就镶着那么剖开的半粒樱桃,况且整个味蕾已经被奶油蛋糕甜得一塌糊涂的液态下,那么一丁点樱桃,就是吃进嘴里,一滑就走,很难留住什么明显的味觉。
春夏交接的6月,是土耳其樱桃丰收的时节,也是水果爱好者大吃樱桃的时节,对于这样的大好时节,我这个美食家居然无动于衷,很木纳成了局外人。
在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栅栏双重的围隔下,我眼睁睁几乎坐失这样的大好时节。
幸好,北京来安卡拉做博士论文的龚老师抽空前来探望,给我捎来了两盒樱桃,就是那种透明的塑料盒,当樱桃以这样密集的架势出现时就,红得发紫的果色就极富冲击力了,对视觉,对味觉,乃至嗅觉了——春夏衔接的最美感觉!自来水冲几遍,然后浸泡在矿泉水里,经过这样的卫浴,樱桃们出落得越发鲜灵可爱,于是我一边电脑作文,一边品尝樱桃,胡掐为“电脑樱桃”,不过胡言乱语有时还歪打正着,居然某医学人士有板有眼地说:“吃樱桃有益沉迷电脑的人体。
”但愿说这样高论的人士没有拿水果批发商的回扣。
不过我不知不觉,居然把两盒樱桃吃得个精光,惊人的胃纳,是上网太着迷,还是樱桃太可爱?一个小时前还担心这么多樱桃吃不完要坏掉的,情况就这样急转直上,自己都觉得吃惊!更妙的是,这个硕果中的小精灵已经抓住了我的胃袋,令人欲罢不能!我自己又买了两盒,这下不能囫囵吞枣了,先察颜观色,发现樱桃其实俏丽得很,其形如苹果但无须削皮,一口置入一个乃至两三个不要削皮的微型苹果,酸甜适中,嚼-吞,嚼-吞,何其爽快!其色如葡萄但无须吐皮,细润的果皮其实早已与果肉融合在一起,纤长的果柄细细软软,传递甜美的一线柔情……我不慌不忙为后两盒樱桃留影,让数码照相机也一睹为快,闪光之后,摄入镜头的紫樱桃却变成了红色,红宝石一样的红光闪闪,这就奇了,土耳其的白酒会变色,加了水就乳白如奶;而土耳其的紫樱桃也会变色?究竟是“红得发紫”,还是“紫得泛红”,樱桃让数码照相机成了色盲?于是赶忙设置了不闪光的,镜头这才如实留住了光溜溜的紫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卡拉拍雪
郑启五
一早推窗,目瞪口呆:好大的雪,铺满了屋前挂满了树,顿时让我想起了友人的博客——“茫茫白地”,一时兴奋至极!
之所以兴奋,因为“新婚不如久别”,这是年过半百的我平生第二次见到下雪,对一个常年生活在四季如春的闽南的厦门郎来说,对雪的“少见多怪”势在必然!上一次与雪的初恋可以一直追述到15年前,在北京,在人大的校园里,并在兴奋不已的大惊大怪之中写下了《一个厦门郎的雪缘》,亢奋地描绘着对雪的第一印象,居然觉得雪有些像味精,有些像面粉,这样的面粉是不是太高产,这样的味精是不是很微观啊!
之所以这么兴奋,周身像一下坠入美酒的陷阱,那是“完全意外”一手酿造的“干白”,因为事前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半夜起床还看了看窗外,悄无生息的夜幕涵养几朵昏黄的灯花。
记得多天之前刚下飞机我劈头盖脸就询问来迎接的土耳其同事关于气候的问题,她说,不会更冷了,就等着春暖花开吧……
我立马把身子探出窗外,摸出数码相机远拍了一张“林海雪原”,近摄两幅“冰凌满枝”,同时感受一下气温,奇怪并没有什么很冷的感觉,于是就轻装上阵,步入雪的世界,四下静
悄悄的,脚踩在雪上会发出声音,鞋底压雪的感觉很独特,于是一步一个脚印,当一台悠闲的“打印机”!
味精乎,白面乎,穷奢极欲铺山盖地,我一点不觉冷,究竟是兴奋能保暖,还是新奇可驱寒,我就这么返老还童地玩的得不亦乐乎,好久好久才感到忙碌的双手有些冻的感觉,但手中的照相机始终没有停过,这么热心拍雪,可是想留住自己人生难得的机遇?想起15年前想留一张照片都很困难,而现在踏着茫茫白地东张西望上蹿下跳,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好不自在:这张的主角是雪山,远远地依偎着天际;这张展示的是雪坡,白色的地毯一路铺来;这个镜头属于俏丽的“雪树”,一身冰装晶莹剔透天衣无缝最得体;那个镜头叫“雪车”,件件外套披棉挂银恰到好处不用裁……但镜头中根本没有我,因为一身西装太别扭太另类,苍天啊,请也赐予我一身雪衣吧,我要成为“雪人”,我也要成为这个冰雪世界里盛装的一员!
哈哈,在这冰雪皑皑清一色的镜头里,雪山雪坡雪树雪车全都是模特儿,一座座一片片一棵棵一辆辆全扭起了猫步,银装素裹竞相向我扑来,好你个老天爷,你是怎样的豪放啊,让大地演绎了一场如此壮阔的时装秀——“白色的魔幻”!
361005厦门大学101信箱郑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