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的8个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8个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8个主要内容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第一部统治性文献《商君书》,它提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统治法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官制变革的标志,它在今天仍然是普法法律体系的基础。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八项内容:一、礼制:礼制是国家管理最重要的三部分之一,它是政治体制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源,商鞅变法尊重、保护、改编、应用和传播礼仪法。

它主要包括宗法之礼、朝贡之礼、礼节之礼和雅言之礼等。

二、法令:法令是国家管理的有力手段,它是礼制的补充和强化,而且是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基石。

商鞅变法提出了若干十号命令,即“十号令”,如七十六号令“尊王,处人,罚恶,以改恶仁”,它们规定了国家公务人员的职权、罚恶重罚、处分军事人员等。

三、经济体制:商王时代,中国改变了农业公有制,实行经济地位的阶级制度,又将农业称为国家的主业,促进农业的发展,推行等赋上缴纳财物的财政政策,这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四、兵制: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商朝在调整军队编制,配备军队装备,改变兵役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

它首次提出“军等制”,规定了百姓之间军队等级的区别,形成了军队以高级将领为首的官僚制组织形式。

五、司法制度:商鞅变法首次提出了“典刑”,它明确规定了一定的刑法法规,其中包括了司政、司法、察九、治声等6大司法机构,封建时代后来基本保持不变。

六、灭“野蛮”:商朝在治理国家方面,施行了征服、兼爱、战略和称谓制度等手段,取得了许多成果。

比如,商鞅变法提出了“灭野蛮”的方针,取消了数千年来的藩镇制度,使国家处于统一的统治状态。

七、文献改革:商朝时期,春秋时期的文献也及为改革,变更了春秋时期的典籍,改编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形成了短小精悍的典籍,专为政治改革而准备的“十一经”,则成为商鞅变法的重要手段。

八、宗教改革:商朝以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

当时商王把原始社会中有关奴隶社会的祭祀习俗变为新的礼仪制度,从而使一些神灵得到了实质性的超越。

这就是商朝的宗教改革。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 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 国贫。”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 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 )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 3平籴法” )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 的政治特征? 作用: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 确立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商鞅入秦
阅读教材23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分析 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霸 王之道感兴趣? 提示:帝王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 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 提示:称霸之道即法家治国理论,主张适应时代 发展进行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奖励耕战,适应 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和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 利于秦孝公称霸大业。
牛刀小试
阅读下列材料,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 鞅变法的措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 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 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 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 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

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

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

影响: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带进上层建筑,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1.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

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

2.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

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

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

专题二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

★思考: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周在经济上实行集体劳作的(
)
战国,铁农具和(

)出现并推广
)提高了,私田大量出现,( 生产力 )逐渐瓦解 ( )逐渐确立
决定
生产关系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

)等新的阶层
)要求改革参与国家政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变法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思考: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严肃军纪
3.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1)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特权;
(2)普遍推行郡县制;
强化了中央集权;
4.司法改革
(1)建立严密的户 籍制度;制定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加强了 对百姓的控制,加强专制 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 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统一度量衡
① 便利赋税征收;
②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4)改革赋税制度
①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 展; 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 入;
三、变法的措施(内容)
2.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大大提高了秦军的 战斗力和秦国的国 力,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军事基础; 扩大了统治基础。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水 利工程大量兴修。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 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 3.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 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

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

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秦孝公便任命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的意义: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商鞅变法”源于六国时期商朝的改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影响早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河。

商鞅变法是由商鞅颁布的,他受到商朝皇帝武丁的委托,实施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引入市场贸易和农业经济,催生中国古代起步较早的市场经济。

首先,商鞅变法刻设定了大量商品的物价,确定了商品交换的法则。

商人可以按照现行的价格买卖商品,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报价。

其次,刻设了一套完善的税制,将税款分类,包括农桑税、贰度税、田赋税和印赋等,其目的是在充分保护农民的同时,为政府拨款融通财源。

此外,商鞅还改变了专制社会的行政结构,实施了科举制。

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实现了早期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市场贸易经济转型的重要过渡。

改革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家庭经济、市场交易和国家行政机构,使中国古代社会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

此外,商鞅变法还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治理能力,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贡献。

商鞅变法的实施大大降低了暴力的使用率,降低了政府官员的职权越界率,保障了平民百姓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当今社会,新的技术和经济制度给社会带来许多移动性,但商鞅变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回顾过
去,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改善社会。

总之,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令人感到非常惊讶。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希望有所帮助!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篇1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

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

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

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

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

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

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

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

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

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

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

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

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

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

”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

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

商鞅变法的内容七年级上册

商鞅变法的内容七年级上册

商鞅变法的内容七年级上册
商鞅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以下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方面: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奴隶主贵族世代享
受爵禄的特权。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2.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将全国分为若干县,每县设知县令,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

3.统一全国度量衡,方便税收和贸易。

二、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这一措施的推行,有利于封建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

2.奖励耕织,鼓励人民勤劳致富。

对于耕织能手,国家给予奖励,以鼓励人
民积极从事生产。

3.统一全国货币,方便税收和贸易。

三、军事方面:
1.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对于有军功者,国家给予奖励,
以激励士气。

2.实行连坐法,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对于不遵守法律者,连同家族和邻居一
起受到惩罚。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统治,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商鞅变法》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行的重要改革。

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孝文帝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的解释

商鞅变法的解释

商鞅变法的解释
商鞅变法,又称秦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秦国的国力,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取消世卿制度:商鞅废除了贵族特权,废止了封建制度,大量的财富和土地被国家收归国有。

2. 责任上移:商鞅将权力从地方移交给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控制。

3. 九鼎之制:商鞅建立了九鼎制度,用以评定各地的贡献和赏罚,激励人民的生产和奉献精神。

4. 民族政策:商鞅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推动汉族和非汉族民众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5. 军事改革:商鞅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并通过改进军事制度和士兵的训练,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运动之一,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一变法也引起了众多贵族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在商鞅被杀后,变法政策也逐渐被废除。

但商鞅变法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各国、统一度量衡、成为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国君后裔,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

商鞅早年受到公叔痤的赏识。

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可惜魏惠王不听劝诫。

后商鞅投奔秦孝公。

提起商鞅,想必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在秦国国内进行的一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分为两次,一次于公元前356年进行,另一次则在公元前350年开展。

那么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呢?商鞅处于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步崩溃,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各国纷纷掀起了变法,有名的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

军事上,诸侯争霸,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国强兵,因此十分注重法家思想。

而秦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六个大国。

因此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

商鞅遇到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而商鞅见秦孝公时所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开始着手准备(具体故事如舌战群儒、立木为信等)。

商鞅变法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经济上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3)统一度量衡: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二、政治措施,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

主要是(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4)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变法背景: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于是商鞅被重用。

二、目的作用:(1)目的:富国强兵(2)意义:①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总的意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变法的局限性: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法律非常严苛,如百姓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

2、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例如,变法条文中明文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3、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燔诗书而明法令,牵制了人们的思维,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创新意识。

5、重农抑商政策,刚开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到后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标感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法家思想的特点。

2、知道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基本时代特征。

4、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分析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学习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学习理解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目,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探究】1、分析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2、结合19页学思之窗回答“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三目,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当堂检测】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③百家争鸣④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通过调整政策,改革赋税制度,征税的标准逐渐转向A、按人口征税B、按土地多少征税C、按地位高低征税D、按户征税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的实质是A、根据土地的数量的多少征收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制C、按照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D、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是A、管仲改革B、李悝改革C、吴起改革D、商鞅变法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

罢无能,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

”——《史记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质疑与反思】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标感悟】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分析其作用;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学习理解过程】(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思考探究】阅读23页“学思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二)、变法的内容【自主学习1】与【思考探究1】【思考探究】2、根据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3、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当堂检测】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族贵戚多怨恨者。

"这与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关系最为密切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C、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D、烧毁儒家经典,实行思想专制2、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需要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③商人阶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4、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5、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是发明商君之少思亦。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材料四中“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什么问题?【质疑与反思】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感悟】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通过了解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学习目标】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4.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商鞅变法的性质及局限性。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学习理解过程】(一)、商鞅之死【思考探究】1、 阅读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商君列传》回答:司马迁认为商鞅被车裂的原因总结的准确吗,为什么?2、“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给我们什么启示?3、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二)、商鞅变法评价【自主学习】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思考探究】 根据课本知识和上表内容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合作探究】阅读28页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当堂检测】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作用的有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2、下列哪些做法或措施对秦国历史的长久发展不利①废井田②普遍推行县制③连坐法④按军功大小赐爵位、赐田宅、赐奴隶⑤轻罪重罚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③④⑤3、商鞅变法时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

这一规定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2)材料一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一条?有无局限性?(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

" ----《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材料反映出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质疑与反思】单 元 复 习【网观全局】【重点知识讲解】 (1)、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