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部统一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
财政部统一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日期:2007-3-8] [字体:大中小]为便于财政部门分析研究财政问题,并向政府及社会汇报、解释财政工作,财政部近日就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进行了统一,明确地方财政总收入为一般预算收入范围内的有关收入,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当地缴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
在当地中央金库缴纳的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进口消费品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出口消费品退消费税,属于中央的铁路运输、国有邮政、银行、石油、石化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均不作为地方财政总收入组成部分。
财政部下发<关于明确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7]11号,新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在原口径的基础上剔出了社会保险基金、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新口径收入项目包括: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包括三部分,一是工商税收地方留成,二是农业两税包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三是非税收入,包括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
2、上划中央收入。
根据《财政部关于明确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7〕11号)和《云南省财政厅关于明确地方财政总收入口径的通知》(云财预[2007]22号)的规定,地方财政总收入是指一般预算收入范围内的有关收入,具体项目包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二、在当地缴纳的上划中央收入。
包括国内增值税75%部分、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
三、在当地缴纳的上划省级收入。
包括以下收入项目:(一)企业所得税(“两烟”交易市场企业所得税除外)和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除外)24%部分;“两烟”交易市场企业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原跨省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的40%部分。
(二)耕地占用税的30%部分。
(三)上划省级的卷烟生产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昆明40%、曲靖10%、玉溪25%。
2023中国财政报告
2023中国财政报告摘要本文为2023年中国财政报告撰写的文档,从宏观经济环境、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债务和改革等方面对中国财政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内容全面,结构清晰,旨在为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财政情况的参考。
1. 引言财政报告是政府部门对财政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报告的一种方式。
借助财政报告,政府可以向公众展示其财政收入、支出、债务等方面的情况,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解释和说明。
本报告旨在分析和总结2023年中国的财政情况,以促进社会各界对中国财政状况的了解。
2. 宏观经济环境2023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相对稳定。
经济增长率预计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保持稳定,通胀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以下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些关键指标:•GDP增长率:预计约为x%•通胀率:预计约为x%•外汇储备:预计保持稳定增长•出口额与进口额:预计保持平衡近年来,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和加强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取得了长足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中国经济整体上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 财政收入2023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非税收入。
以下是对中国财政收入的一些关键指标:•税收收入:预计约为x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x%•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收入表现良好•非税收入:预计约为x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约为x%•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约为x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约为x%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益于经济增长和税收制度的改革。
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税收征管、拓宽非税收入渠道,有效提高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 财政支出2023年中国的财政支出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财政支出的一些关键指标:•教育支出:预计约为x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约为x%•医疗卫生支出:预计约为x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约为x%•交通运输支出:预计约为x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约为x%•农业农村支出:预计约为x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约为x%政府通过加大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财政收入 fiscal revenues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起来的各项收入的总称。
它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在中国,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个部分。
但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仅指由国家集中并直接支配的财政预算收入。
来源国家财政收入除了税收之外还有:1、国家机关的各项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例如工商管理费等等等,各级财政部门就有“非税收收入管理局”这一机构负责这项收入。
2、国有企业的利润,例如: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利润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现在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此块收入。
3、发行国库券。
4、其他收入,例如企业、个人的捐款,国际组织和别国政府的援助(例如解放初期苏联对我国的无偿援助)。
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有多少,有哪几部分组成三、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四、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五、改烧油为烧煤专项收入六、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七、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八、教育费附加收入九、国有股减持收入十、专项收入十一、其他收入我国财政收入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特殊财政收入构成。
一般性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1)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各种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收入形式;(2)国有资产收益: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3)政府收费: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4)专项收入:如教育费附加、排污费收入等;(5)其他收入:如罚没收入、利息收入等特殊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两类:(1)专用基金收入;(2)政府债务收入1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及其规模刘志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200233)[内容提要]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框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按照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可分为税收收入、中央转移支付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和制度外收入。
财政部的决算数据能够说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般预算规模和中央转移支付对平衡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但却不能够说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来源和规模。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中央与地方财政问题
中央与地方财政问题问题:1: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
2: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农业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帮助非常大,但也只能保持基层政权最基本的运转,“分税制改革后,尤其是农业税费减免后,农村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至于基层党组织活动、文化建设等基本上什么也没有了,各村村民的现状是一盘散沙,除了领补贴款,基本和基层组织没什么关系了。
3:政府有时候只颁布政策,不拨款,费用只能由地方筹集。
总结: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比喻——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
”问题源泉: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目的在于解决三个领域的问题:抑制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趋势;消除税收结构中的扭曲因素和增加透明度;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对此项改革,中国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二部副主任辛向阳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位专注于中国地方关系研究的学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无论是从新中国60年的角度看,还是从改革开放30年的阶段看,1994年的分税制都是中国在地方关系上的实质性重大变革。
尤其是中央财力超过50%,使得国家宏观调控、大规模基础建设、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抗洪、汶川大地震乃至现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都有了底气。
“可以说分税制改革对我国整体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辛向阳看来,“这是处理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招,更是事关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但1994年的分税制带有一个明显特点:仍然保留了许多包干体制的痕迹,如部分收入分成、按基数法核定收支基数等。
王振宇指出,“它只是一种过渡体制,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分税制的基本框架。
”这种过渡性质带来一个始料未及的现象。
数据分析笔记:财政收入预测数据挖掘分析
数据分析笔记:财政收⼊预测数据挖掘分析1、背景在我国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地⽅财政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其相对独⽴的构成内容。
地⽅财政收⼊是区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进⾏宏观调控的基础。
科学、合理地预测地⽅财政收⼈,对于克服年度地⽅预算收⽀规模确定的随意性和盲⽬性,正确处理地⽅财政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州市作为⼴东省的省会,改⾰开放的前沿城市,交通便利,拥有中国⼤陆三⼤国际航空枢纽机场之⼀的⼴州⽩云国际机场和中国第三⼤港⼝、港⼝货物吞吐量居世界港⼝第五位的⼴州港。
⼴州号称千年商埠,历史上⼀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之⼀,商业⽹点多、⾏业齐全、辐射⾯⼴、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拥有商业⽹点10万多个,为中国⼗⼤城市之冠。
⼴州市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产总值飞跃的同时,也意味着财政收⼊的增收。
2013年,⼴州实现地区⽣产总值(GDP)15420.14亿元,增长11.6%。
其中,第⼀产业增加值228.87亿元,增长2.7 %;第⼆产业增加值5227.3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9963.89亿元,增长13.3%。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例为1.48∶33.90∶64.6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州地⽅公共财政预算收⼊1141.79亿元,增长10.8%;如何做出下⼀年有效的财政收⼊预算,为下⼀年的政策提供指导依据,是⼀个具有重⼤意义的问题。
2、需求要求:根据⼴州市1999年-2013年财政收⼊数据,预测⼴州市2014-2015年份的地⽅财政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所得税、政府性基⾦收⼊等数据。
并给出相关建议。
3、分析思路数据分析思路:⾸先,阅读、理解以及整理收集到的数据,根据经济指标提炼数据,接着通过Adaptive_lasso⽅法进⾏特征选择,得到满⾜条件的特征变量;其次,使⽤灰⾊预测对财政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所得税、政府性基⾦收⼊的影响因素2014-2015年数据进⾏预测,得到各影响因素2014-2015年数据。
中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分析
中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偏向地方,地方财政运作以及可持续性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中国地方财政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深度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方财政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就地方财力收支状况、债务风险、财政管理体系和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就当前中国地方财政进行分析。
一、地方财力收支状况地方收入是地方财政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中国地方财政状况总体趋势是稳健的。
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都在逐步增加。
除少数财政收入减少的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收入逐渐稳定提高。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占比超过70%,其中最大比重的是民生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事业。
近年来,民生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反映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态度。
另外,地方债务规模也是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和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尽管如此,地方财政仍保持基本平衡,总体来讲,中国地方财力状况良好,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也在逐年提升。
二、债务风险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和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当前,地方政府平均债务占GDP比例已经高达20%,负债总额已达到24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占到了很大比例。
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管理地方债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首先,强化法制建设是管理地方债务风险的关键。
中国应对地方财政风险主要还是依靠“上级监管”来防范,而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债务。
因此,就必须加强法律框架建设,明确权责,及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债务风险应急管理和综合治理。
其次,在基础设施投资和PPP模式中,应对债务风险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只管“跑马圈地”,更要做好“放长线”工作。
即使在高潮期,也不能放任不管。
政府应该逐步减少债务和其他“渠道”资金的使用,将投资效果与财务回报相结合,这将确保地方债务规模的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决定因素人们对财政赤字的担心和恐惧主要是因为害怕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有人甚至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
其实,财政赤字只有在赤字融资手段运用的时空不当(导致经济体系中需求过度膨胀),财政赤字的规模超出实际需要(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剩)时,才会最终引致通货膨胀。
要保证财政赤字在不发生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的情况下,促进资本形成,加速经济增长,其安全界限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金来源因素。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
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man,1971)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
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
货币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引起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资产动机)的增强,从而引起相应形式的现金余额增长;(2)对实物工资、租金、利息、税收或其他对消费者支付的替代,显然会使货币交易余额增长,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也将引起现金余额的增加。
虽然由货币化进程本身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净增量比由已经货币化部门经济活动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货币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它毕竟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由货币化进程引起的额外货币需求量,就是政府在确定财政赤字规模时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1950—2016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各项数据一览财政部于2017年1月23日公布了2016年财政收支数据。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仍延续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
其中,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
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2016年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同比增长4.7%,同口径[①]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同口径增长7.4%。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30354亿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5%。
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改征增值税增长2.7倍(1-5月增长3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的6-12月增长4.5倍);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1-5月增长37.3%,6-12月下降95.9%)。
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12月累计增长5.4%。
其中,1-5月增长36.6%;6-12月下降16.9%,主要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影响。
2.国内消费税10217亿元,同比下降3.1%。
主要受卷烟、成品油产销量下滑的影响。
3.企业所得税28850亿元,同比增长6.3%。
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8802亿元,增长2.7%;工业企业所得税7329亿元,下降1.3%;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元,增长26.8%。
中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
中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有以下几种:
1.全地域内财政收入:这是最大统计口径的财政收入,也叫做大
口径财政收入或者全口径财政收入。
2.财政总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总收入指的是上划中央四税收入
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包括政府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及海关关税收入。
3.中央收入: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
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等。
4.上划中央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的100%、企业所得税
和个人所得税等。
5.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指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
政府基金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作者:许妹香肖经凌王晓玉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16期【摘要】地方财政收入作为地方政府部门的主要收入,对该地方的宏观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地方财政自身的特性,分别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就业人数四方面出发,以1995年—2015年安徽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为例,运用eviews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及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财政收入;地方生产总值;回归分析;政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屡创新高。
这离不开地方财政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从1995年地方财政收入合计2985.58亿元,再到2014年的75876.58亿元,20年间财政收入总额翻了几十倍,而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日益变大。
作为影响经济的重要指标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近20年来的地方财政收入数据为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地方财政收入计划提供建议。
一、实证分析准备1.理论综述财政收入是地区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而合理的财政收入及其分配使用对于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支持政府职能实现,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其同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反映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过来也会影响和反映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2.影响因素通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就业人数等。
本文以《安徽统计年鉴》为源,本文拟选用1995年—2015年数据地方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地区税收收入、地方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如下:Y = C + C 1 * X 1 + C 2 * X 2 + C 3 * X 3 + C 4 * X 4 +εY代表地区财政收入;X1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2代表地区税收收入,x3代表地区就业人数;X4代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3.数据的收集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各年份相关数据二、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如下:报告形式如下:Y = 1262.91741232 + 0. 166849166784*X1 + 0.248185352401*X2- 0.47119322639*X3 +0.0468345095339*X4相关指标如图所示。
中央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考点
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考点
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是中国财政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区别如下:
1. 收入来源不同: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国债收入等;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
2. 分配方式不同:中央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国防建设、外交事务、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
3. 管理权限不同:中央财政收入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和支配;地方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和支配,但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
在考试中,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知识可能会涉及到财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需要掌握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概念、来源、分配方式、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总之,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是中国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理解中国的财政政策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探析
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探析地方税收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收取本区域内经济活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等各种税种,以及非税收入等的总和。
地方税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也是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那么,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比重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营,应该如何探究?一、地方税收占比的状况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部分组成,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地方税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地方税收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城乡地区间的差异较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税收占比逐年上升,2011年为36.7%左右,2018年已经达到48.8%。
前述数据反映出地方税收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与日俱增。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地方税收占比较高,它主要得益于经济较为发达和支出压力比较大的因素。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税收占比相对较低,它主要得益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财政支出压力较小的因素。
从城乡地区来看,地方税收在城市地区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地区经济规模大、群众需求多、社会保障支出压力较大等原因所造成的。
二、地方税收占比的影响因素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地方税收占比的重要因素。
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以支持高额发票收入,促进地方税收的增加。
2. 支出压力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更大的压力,这时地方政府也会根据实际需要提高税收的占比。
此时地方税收占比的增加并非意味着地方政府收入的过剩,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财政支出压力。
3. 地方税种的结构税种结构对地方税收的占比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某地区税收主要来自外来经济活动或者异地企业的税收,而非本地收入增值,那么这种情况下地方税收占比会偏低。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一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总量规模分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
1978—2005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不含债务的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加到31649.29亿元,按现价的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25倍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
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
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1978 —2005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加到33930.28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15.7%。
国家财政通过资金投入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一我国历年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增长速度单位:亿元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方财政收入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杨志勇摘要:地方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国有资本收益、收费以及其它非税收入。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税收收入。
本文主要从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角度讨论地方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税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税收收入划分在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中的地位问题,进而介绍了税收分享的两种基本思路,即依税种本身属性和受益原则进行税收分享,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
本文对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不同特征的税收分享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简单的国际经验,即税收分享模式的选择应该更多地基于国情。
再接着回顾中国税收划分的演变状况,最后对中国税收分享问题,特别是与地方财政(基层财政)收入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
一、政府间收入划分的理论分析现代政府间收入划分,主要是税收分享。
税收分享从理论上说有两种基本思路。
(一)税收分享在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中的地位和作用税收分享问题必须在政府间财政收入框架内进行探讨。
政府间财政收入应该如何划分?各级政府都有哪些收入权限?各级政府所筹集的收入比例应该如何界定?现代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因此收入划分最主要是税收分享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体制)的具体形式,常被称为“分税制”财政体制。
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还包括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费、公债等等,因而划分收入权限也同样要涉及这些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有经济规模偏小,更重要的是,盈利性国有资产收益微乎其微,因此,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在收益的划分上没有太多问题。
中国目前的问题有些特殊,还有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但只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
不过在目前,中国的财政体制客观上还存在着如何利润的划分的问题。
①收费往往对应于财政所提供的服务,从理论上说,是哪一级政府财政提供的服务,就应该由那一级政府收费,因此,收费的划分经常不构成划分收入的难点。
在实行财政联邦制的现代国家中,每一级财政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从理论上各级政府都应该有发行公债的权利。
一般说来,中央政府的发债权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争论的①张馨(1996)结合中国具有众多国有资本的现实,指出中国的财政体制应该是分税与分利相结合的财政体制,这说明国有产权在财政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无疑,国有产权在当前转轨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市场能够更发挥作用的,政府就不应介入,现在介入的,以后也要逐步退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产权的作用也将逐渐从提供利润形式的财政收入逐渐转为弥补市场失灵。
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看,国有产权所提供的财政收入中最终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政府的主要收入形式还是税收。
从而,在规范财政收入方面,财政体制的设计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如何进一步规范政府间的税收收入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问题。
焦点往往在地方政府的发债权上,地方政府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发行公债上。
对于收入划分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看划分收入的目的何在。
一般的解释是,收入用于满足支出的需要。
这一点与整个财政收入是要用于公共支出的目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问题在于,不同级别财政是否都应该拥有足够的收入,以满足各自支出的需要。
如果各级财政都能做到以本级直接筹集的收入满足支出的需要,那么各级财政之间实际上就变成了真正的相互独立了。
因此通常认为,地方政府不应该拥有充分的财权,这样,中央政府可以对之进行调控,以维护一国的统一。
这样,地方政府要么在收支相抵之后留有资金缺口,要么收大于支,但要上解部分本级筹集的收入给中央政府。
那么,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缺口或者所上解的收入规模应该有多大?简单地说,这个规模不应该太大,财政收入应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太大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缺少最基本的激励,影响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地方收支应该大致相抵。
这样,不同级别财政的收入应该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所要实现其功能而定,基本做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
但在实际中,一般都是从收入本身的特性以及政府的其他目标着手划分财政收入。
就整体规模而言,通常这样划分的地方财政收入是不足以满足地方财政支出需要的。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收远大于支。
这样,地方财政支出的不足部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得以解决。
当然,如果地方收入与支出差距过大,也会影响到地方获得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因此,许多国家都强调建立地方税系的重要性,以发挥地方在征税过程中的积极性。
(二)税收分享的两种基本思路税收分享可以有三种方式:分税种、分税率、分税收收入。
分税种,即将税收根据税种分为中央税(国税)、地方税(地税)(或者再加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分税率是指不同级别的政府对同一税基(征税对象)课以不同的税率,分别征收。
①分税税收入是指先把税收收入由统一的税务机构征收上来之后,在不同级别政府之间进行划分。
大量关于税收划分的讨论,都集中在税种的划分上。
各国实践差异性极大,除了关税是中央税、财产税是地方税是共同点之外,其他税种划分可谓五花八门。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税收分享所选择的依据不同,结果也有较大的差别。
从理论上说,税收分享方法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根据税种本身属性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收;二是根据受益原则确定税权。
(1)依税种本性进行税收分享①政府间税收划分,时常伴随着政府间税基分享的问题。
所谓税基分享,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级别的政府在一个共同的税基上征收各自的税收。
税基分享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套税制共同征收;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通过在中央税税率上附加一定的比例或附加费的形式分享;只设一种税,由一级政府进行征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
选择何种形式,取决于对效率和公平的权衡。
若依税种本身的属性划分税收,大部分税收收入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①例如,塞利格曼三原则要求税权的划分应根据效率(efficiency)、适应(suitability)和恰当(adequacy)所原则进行。
效率原则要求,哪级政府征税效率高,就由该级政府征税;适应原则以税基大小为划分标准,税基大的归中央,小的属地方;恰当原则以税收负担公平为划分标准,若为公平目标而设的税,归中央征收。
另外,迪尤就税权的划分提出了效率原则和经济利益原则二原则。
前者与塞利格曼相同;后者则以增进经济利益为标准,税收的划分应以归属何级政府更为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减少经济收益为标准。
②如果根据一个税种由哪级政府征收给经济带来效率损失更小作为标准,那么大部分税种必须划归中央政府,地方以地方税收入承担较大比重政府支出责任的需要不能保证,其缺陷也是明显的。
这种方法没有将收入和支出责任结合起来,可能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按此方法划分税权,地方只能取得较少份额的税收,地方公共支出可能因之缺少约束力。
地方政府可能以收入太少为由替自己的低效率辩护,从而影响政府支出的效率。
由此,现实税制征收的收入可能无法满足支出的需要,从而引发新一轮增税,最终导致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的加重。
实行这种税收分享方法的结果是,地方的收入缺口只能考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弥补。
倘若如此,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当大部分,就不是靠本级收入,这可能助长地方政府的消极行为。
地方可以依此为借口,将职责未能很好地完成归咎于中央政府没有补足充分的收入。
另外,即使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确定的税率课征巨额税收,它仍可以无效率地花钱,并将之归咎于没有办法筹集足够的资金。
只要地方能从中央处有效获得资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可能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能够通过有效办法约束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那么,地方收入缺口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2)按受益原则进行税收分享按受益原则进行税收分享,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应根据支出的需要课征收入,而且,税收应与公共支出相对应。
这种方法的不利之处是它可能增加税收征管成本,但其有利之处是它符合“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从而可以增加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监督,从根本上促进整个政府体系服务效率的提高,因此,它是建立现代社会民主财政制度的客观要求。
持这种税收分享标准的人认为,不能单凭税种自身特征确定其归属,应将税种与其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即依据受益原则进行税收分享,保证地方支出所需税收主要由地方政府征收。
实行分级财政体制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在规范化的条件下给地方更多的激励,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缺少充分信息,很难判断其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因此,如果地方不能依靠自身取得大部分其所需收入,那么地方就可能将支出上的不称职(低服务水平)归咎于中央政府。
因此,“花钱的负责筹资,支出数可以得到民主控制。
”由地方提供公共产品,除了地方政府比较了解当地情况这一原因外,还有地方政府在收①这就是现行税制结构而言。
如果现行税率能够得到较大的调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②关于塞利格曼和迪尤的税收收入划分理论,参见平新乔(1992,363-364页)。
支的调节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税收征税的立法程序,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相比之下,地方政府立法征税,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较短。
这也是在分级财政体制下,有必要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原因。
担心地方税收立法,妨碍整个国家税法的统一性是片面的。
有多种途径可以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其中,宪法和税收基本法是防止地方侵害整个国家税法统一性的有力保障。
地方拥有税收立法权,既可以按照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情况,发挥地方税的灵活性,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收入。
正是由于地方缺少税收立法权,地方政府出于收不抵支的考虑,拼命增加非规范性收入①。
如果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显然可以使地方政府实际上支配的这种无名有实的“地方税”以更多的监督,起到积极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税收收入划分不仅仅是要确定哪些税种提供的收入或哪些税收收入归中央,哪些归地方的问题,它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一套约束机制,保证不同级别财政的相对独立性。
因此,许多国家都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保证地方收入的相对弹性。
同时,地方还要有一定的发行公债的权力,当收不抵支时,作为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可以通过发行公债弥补其赤字。
当然,这些都需要相关法律作为保证。
给地方较多的税权,从实践上看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无效的税收制度(inefficient tax systems)可能因此产生。
一般说来,有效率的税收要求对缺少弹性的商品征收重税,反之,征收轻税。
假设对整个国家来说,资本的供给固定,但资本跨辖区是高度流动的。
每个辖区认识到如对资本征收大量的税,只会导致资本从本地流出,最终结果更加糟糕。
理性的辖区只会对资本征收轻税,甚至提供补贴。
这就是税收竞争的负效应。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地方为了吸引外资,许诺较多的税收优惠条件,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为负,反之,给政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