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概要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阅读感受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的深入 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阅读感受
整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到具体的教学策 略、评价方法,都有详尽的阐述。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与实践的紧密 结合。作者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阐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Fra bibliotek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探讨
内容
教学
方法
设计
教育
学习
教学
课程
评价 理论
强调
课程
改革
作者
发展
策略
方面
深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书籍。本书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本书首先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课程的定义、分类、设计及实施等方 面的知识,以及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这些理论为后续的 课程与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 书中详细阐述了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评价与反馈等方面。作者强调了课程设计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书详细探讨了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直接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作者 阐述了不同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要点,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 习主体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①事实问题(是什么)②价值问题(为什么)③技术问题(怎么样)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1.解释课程与教学基本规律2.确立课程与教学价值观3.优化课程与教学技术认识其现象→解释其规律→指导其实践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1.《论语》:记载孔子教育方面的言论和主张;2.《学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3.《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专门教育论著;4.古罗马昆体良译成《论演说家教育》;(二) 教育论的形成与分化教学论的形成1.拉特克: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2.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3.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教学论的多元化20世纪初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儿童经验活动中心杜威→现代教学论→教师书本活动中心凯洛夫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三)课程论的独立与发展课程论的独立博比特的课程理论1918年《课程》——课程理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1924年《怎样编制课程》查特斯的课程理论1923年的《课程编制》泰勒的课程理论1934年《成绩测验的编制》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论,1963年《教育过程》,课程内容一个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赞科夫(苏联):发展主义课程论,1975年《教学与发展》,把一般发展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四、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1、课程论李秉德1985年《教学论》王策三1991年《教学论程》1985年中国教育学会教程专业委员会成立。

2、课程与教学论台湾王文科,1995年的《课程与教学论》大陆钟启泉,张华,1999年的《课程与教学论》五、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国外四中关系模式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二)国内几种主要模式大教学观大课程观并存观整合观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一、两个核心概念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知识授受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初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观点: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②反对学科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③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大概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大概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大概张相学版课程论课件word版本绪论:师范生为何学习“名师”的教育学解读:什么是“名师”,“名师”与“新手”的区别何在,衡量“名师”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名师”成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你的就业趋向是什么,你想当教师吗,你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课程(知识,活动,经验)什么是课程,为何研究课程理论,怎样看待课程现象,怎样有效进行课程实践, 教学(间接认识,行为方式)什么是教学,为何研究教学理论,怎样看待教学现象,怎样有效进行教学实践, 理论(知识,观念,思维)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实践(行动,操作,方法)2、本门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时间?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与目的?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简介?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考核?3、本门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时间:高师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属教育学类课程,由教育学专业教师任课,课程的学科背景是“课程和教学论”,以“教学论”为主。

4、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与目的教师的日常工作:课程与教学工作是教师职业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课程与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师的专业能力:课程与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它表现为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认识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最终目的。

5、师范生的学习目的课程与教学的能力:非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最终目的是为发展课程与教学的能力。

认识活动与认识能力:“课程与教学论”主要解决课程与教学认识方面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发展师范生对课程和教学实践的认识能力,但这不等同于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的认识能力。

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课程与教学论”应立足于课程与教学实践,立足于师范生课程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

6、学习的总体目标: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绪论重点整理-硕士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绪论重点整理-硕士博士

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分值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国外学者提出: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国内学者提出: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早期课程问题是被放到教学论中研究的,但当下课程论已经逐步从教学论脱离出来。

不同的国家体制对课程与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同,中央集权的国家,课程由中央政府控制,所以就会没那么重视课程论。

从教育角度看,课程与教学是紧密相连的。

课程解决教育内容问题,教学解决教育性是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课程问题时要关注教学,研究教学问题时要联系课程。

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价值问题(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可行途径),技术问题(实现形式、活动程序、操作方法)解释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3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3.1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们主要基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经验提炼而来。

春秋战国:儒家(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墨家、法家先秦时期:《礼记·学记》(儒家,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以儒家思想做为课程和教学的价值标准和思想前提古希腊: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培养目标强调理性、课程设置重视和谐、教学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主张启发教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演说家培养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中世纪:基督教的课程与教学思想14-17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加强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3.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标志:17-19世纪,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较为系统的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主张采取集体教学的新形势。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二章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二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课程设计的模式与方法
详细描述
课程设计的模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过程模式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情境模式则强调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课程设计,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法,如课程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是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课程是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是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课程与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的集中体现。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多元化发展
在现代,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教育研究的深入,课程与教学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理论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对课程与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的现象、规律、原理和方法。具体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
课程与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环节、教学中的课程调整等。
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
课程与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详细描述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02
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
和发展。
全面发展
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全面发展。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 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放性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多 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 和个性,提供多元化的
多样化教学方式
运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
果。
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教 学、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线教育与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 式教学成为趋势。
教育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
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和布置作 业等阶段。在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活动。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 引导教学改进,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鉴定功能和激 励功能等。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学生的问题、 错误等,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
物质环境的创设与优化
提供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教室,营造良好 的学习氛围。
信息环境的创设与优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智能 化的教学环境。

专题一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专题一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专题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分析☐(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课程与教学中的现象、问题,揭示规律☐(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 1.揭示规律 2.确立价值 3.指导实践☐(一)什么是课程☐施良方先生对课程定义的概括: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内涵的变化☐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二)什么是教学☐1、教学的词源考察☐“教学”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早于“课程”一词,最初没有“教学”一词,只有“教”和“学”二字2、代表性教学定义例举☐我国:王策三:《教学论稿》:☐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活本身,都是教学☐2、广义的理解: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全面的指导☐3、狭义的教学:以传授和学习知识为主要内容☐4、更狭义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5、教学就是具体的教学活动☐现在在多学科基础上思考和研究教学问题,认为: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

☐三、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有多种,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二)教学包含课程(大教学小课程)☐(三)课程包含教学(大课程小教学)(四)课程与教学整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分析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有多种,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二)教学包含课程(大教学小课程)☐(三)课程包含教学(大课程小教学)(四)课程与教学整合专题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哲学基础(二)心理学基础(三)社会学基础☐(一)哲学基础☐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的影响最为长久和深刻☐哲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石,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等方面的观念。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目录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的基本内容 (3)一、什么是课程论 (4)(一)课程论的涵义 (4)(二)课程论的理论基础 (4)二、什么是教学论 (4)(一)教学论的涵义 (4)(二)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4)三、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5)(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5)(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5)(三)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 (5)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5)(一)包含论 (6)(二)独立论 (6)(三)交叉论 (7)(四)循环论 (7)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研究对象 (8)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8)(一)课程现象的表现 (8)(二)教学现象的表现 (8)二、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9)三、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9)(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类型 (9)(二)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途径 (10)1.学者直接参与课程与教学管理和应用 (10)2.教育管理者及教师成长为课程与教学专家 (10)3.学者与教师联合工作 (10)四、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含义 (10)五、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类型 (10)(一)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 (10)(二)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 (11)(三)“大”问题和“小”问题 (11)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12)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2)(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13)(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13)1.不能简单地把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同真正掌握它画等号 (13)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13)3.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式 (13)4.真正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是个长期的过程 (14)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14)(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14)(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15)(三)注意扩展学习 (15)1.要读些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15)2.要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16)3.多看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16)4.要多看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16)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身努力 (16)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7)一、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8)(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18)(二)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论 (18)二、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0)(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20)1.萌芽时期 (20)2.建立时期 (20)3.繁荣时期 (21)(二)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22)1.课程论的发展趋势 (22)2.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23)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1. 识记:课程论、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涵义。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摘要: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传统课程与教学论2.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2.认知主义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四、课程与教学论在我国的应用1.课程改革2.教学方法改革五、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科,它关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它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多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论以纪律、秩序和权威为核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指导。

2.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逐渐崛起。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一理论在20 世纪初至中期盛行,对我国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结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认知主义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等。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

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人本主义理论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

1.课程改革自20 世纪末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1.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5)知识
与技能、价值观并列 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

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
的意义。

也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

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
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计划或方案

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
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 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
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而课
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
不一样。
(2)教学进程

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
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
处臵的进程。
(3)学科

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课程论里

2.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课 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 学习活动的总体。”
3.与课程相关的几个概念
(1)教学内容 (2)教学进程 (3)学科 (4)科目 (5)知识 (6)经验 (7)活动 (8)计划或方案

(1)教学内容

2.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
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
2.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


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这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 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要素介绍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要素介绍课件

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反思 和改进,提 高教学质量
01 06
05
制定评价标准:设定评价 指标,用于衡量教学效果
分析教学内容:梳理课程 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
02 03
04
选择教学方 法:根据教 学内容和学 生特点选择 合适的教学 方法
设计教学过程:规划教学 步骤,包括导入、讲解、
练习、总结等环节
04
教学评价:研究教学的 效果和评价方法
05
教师发展:研究教师的 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
06
学生发展:研究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课 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 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要素介绍课 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02. 教学要素 03. 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04. 教学要素的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01
课程与教学论 是研究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 理、方法和技 术的学科。
02
课程与教学论 关注课程设计、 实施、评价和 改进的全过程。
教学实施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
01
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02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03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进行教学评价,了解
04
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确定教学目 标是否达成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等多 方面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 价方法,如测试、观察、 访谈等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的发展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理论基础。

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这使得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还关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影响。

二、课程理论及其实践1.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确保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指明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基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等要素。

同时,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系统性、发展性、主体性、一致性和量力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模板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模板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
演讲人
2023-10-12
01.
02.
03.
04.
目录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
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
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评价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持续改进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01
02
03
04
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设计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目标设定和活动安排
科学性: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
01
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02
发展性: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03
可操作性: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04
适应性: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05
创新性: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06
课程标准实施的步骤
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02
评估内容:课程标准实施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03
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课程标准实施的效果
04
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实践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它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包括学科知识、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课程评价则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以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理论1. 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拉尔夫·泰勒提出。

泰勒原理包括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组织课程内容应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采用目标评价模式,以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学习学科知识。

发现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1.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和探讨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等教学领域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第一章绪论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2.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
2.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对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探索如何设计和组织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2.2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经验论与理性论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反思与批判阶段等。

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3.1 课程设计理论
课程设计理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模型和原则,以指导教师设计和改进教育课程。

3.2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师指导等。

教学理论不仅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还关注教师角色、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方面。

3.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原题目:《课程与教学论》

原题目:《课程与教学论》

原题目:《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文档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首先,将介绍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概述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最后讨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背景与重要性如今,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研究和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分析和改进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教学论涉及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1. 课程设计:教学论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包括明确的研究目标、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选择。

课程设计:教学论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选择。

2. 教学策略:教学论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风格和能力水平。

教学策略:教学论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3. 评估方法:教学论倡导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评估方法:教学论倡导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座:教师通过讲解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来引导学生的研究。

讲座:教师通过讲解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原则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能够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能够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教学论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教学论的理解和观点。

评估方式方面,该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课堂作业、小组项目和期末考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概要课程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教师、学生、课程。

“课程”:课,指课业,即教学内容;程,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

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

“课程最一般的涵义就是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作用: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

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课程论学习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教育理论2.有助于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3.有助于教师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

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

活动课程:主张以学习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

主张以学习者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

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解决知识增长无限,学生学习时数有限的矛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风、班风、学风等。

狭义“课程”:一门教学学科,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外语学科。

广义“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还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系统为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1.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不同层级(小、中、大学)、不同类型(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的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他们各自的课程方案也必然有其特色与区别。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2001年以前我国称为教学大纲,课程改革后改称为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说明部分,扼要阐释课程的性质与意义;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诉求;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总体框架(或结构),这是统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部分,首先要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总目标,即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上应达致的目标,然后,结合课程的特点规定其不同领域、方面或层次、级别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部分,将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对课程的各个领域或单元、模块的内容与活动应达致的质量水准做出具体的规定;比较复杂的课程还应当分类提出要求,如有的课程要按选修与必修分别提出要求,综合性质的课程还需区分不同性质的内容分别提出要求。

实施建议部分,针对课程标准的实际运用,包括对教材编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及其改进等方面提出建议、要求与范例,以便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3.教科书教科书亦称教材或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它便于学生预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复习、作业、深化与运用知识,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

而且,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教材,不仅能有效地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能为他们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教育学生认识并重视教科书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来组织与指导他们认真学习和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和提高他们阅读教科书的能力。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参照。

深透理解与熟练掌握和运用教科书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而切实的途径。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化到量的层次和质的层次,如“理解……”、“熟悉……”、“掌握……”、“形成……能力和态度”等。

1.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应来自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设计的具体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课程目标是直接指向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因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发展需要,是设计课程目标的首要依据。

社会因素是制约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

要为设计课程目标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考察社会因素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

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课程内容与教材、学习活动是有区别的。

把课程内容等同于教材,就如同把课程等同于学科一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课程内容包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内容。

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知识内容选择的规则不同。

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要求每一后继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则强调保持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教学教学论的基本涵义一,教学论是教与学的科学。

这一广义性的解释包括学校外的教育元素,故教学论涵盖学校内外所有的教育领域。

二,教学论是授课的科学。

这一针对性的解释特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学与教的形式,故教学论被框定在学校教师的授课领域。

三,教学论是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科学。

这一界定性的解释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分离,故教学论被定位于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的研究领域。

四,教学论是行为改变的科学。

这一工具性的解释强调基于控制论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故教学论回归为可检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是教学过程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包括:1.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引导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可以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可以指出将要学的新知识的重要价值;等等。

究竟用什么方法,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

激发求知欲,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失去它教学便会陷入受动、灌输,使课堂变得暮气沉沉。

2.感知教材课堂教学从学习与感知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开始。

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理解书本知识。

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生活中积累;以往学习中获得;通过演示、实验或参观、实习取得;经过教师的生动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产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3.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至此,学生的认识便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理解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形成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给概念以正确的定义,措词要简要、明白、准确,便于学生掌握与熟记;(2)要注意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符合之处,对后者产生的干扰,要帮助他们及时克服;(3)要引导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学科概念的体系;(4)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要逐步深化、精确化。

4.巩固知识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地吸收新知识,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故教学要注重巩固。

为了使学生熟记基本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这就是进行简明的小结、系统的总结以及各种形式的复习。

只有经过必要的教学小结、总结与复习,才能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

在巩固知识的问题上,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

(1)要向学生提出记忆任务,培养他们对记忆的兴趣,讲明记住某些基本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增强他们在记忆上的自觉性、责任感。

(2)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如善于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把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