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概要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精彩摘录
这句话强调了教学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教学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机械的过程, 而应该是一种灵活的、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精彩摘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而教育应该被设计成能够满足这些天赋 和兴趣的方式。”
精彩摘录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教育应该被 设计成能够满足这些天赋和兴趣的方式。这意味着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
目录分析
本书的目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每章后都附有丰富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阅读感受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的深入 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阅读感受
整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到具体的教学策 略、评价方法,都有详尽的阐述。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与实践的紧密 结合。作者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阐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精彩摘录
“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而应该是形成性的。”
精彩摘录
这句话强调了评价的形成性作用。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因此,评价 应该是形成性的,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教学论在其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出如下特征: • 一是教学论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分离出 来,形成了独立体系,确立了它在整体教育科 学中的地位。 • 二是教学论的理论性和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 度的提高,它逐渐地从对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 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 三是不同教学理论的对立冲突相当明显。
• 他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 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环节,被称为“目标 模式”。
• (四)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 融合 • 1.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一是大教学论,主张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 二是相对独立论,主张教学论与课程论各自独 立。 • 三是大课程论。大课程论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一 部分,对教学的研究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是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 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 个层次 • 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 • 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
•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 (二)教学的内涵 • 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 商 书· 说命》 • 《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这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 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①事实问题(是什么)

②价值问题(为什么)

③技术问题(怎么样)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解释课程与教学基本规律

2.确立课程与教学价值观

3.优化课程与教学技术

认识其现象→解释其规律→指导其实践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1.《论语》:记载孔子教育方面的言论和主张;

2.《学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

3.《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专门教育论著;

4.古罗马昆体良译成《论演说家教育》;

(二) 教育论的形成与分化

教学论的形成

1.拉特克: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2.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教学论的多元化

20世纪初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儿童经验活动中心

杜威→现代教学论→教师书本活动中心

凯洛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主义教学论

人本主义教学论

(三)课程论的独立与发展

课程论的独立

博比特的课程理论

1918年《课程》——课程理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24年《怎样编制课程》

查特斯的课程理论

1923年的《课程编制》

泰勒的课程理论

1934年《成绩测验的编制》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课程理论的发展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论,1963年《教育过程》,课程内容一个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基本原理(核心的原理问题)
课程: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
教学: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价值观念(基本的价值观念)
课程: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
教学: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
Page 27
专业技能
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试验和评价, 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行动要求。 教学:备课、上课、教学评价等,都是技术要求很明确的 工作。
Page
6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现象、问题、规律
国内三种常见观点:
观点 第一种 第二种 课程论 课程现象 课程问题 教学论 教学现象 教学问题
第三种
课程规律
教学规律
简单说,可称为现象论、问题论和规律论。
Page 7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规律论
要素论
苏联和我国多数学者持规律论,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教学的一般规律; 西方学者多持要素论,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 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Page 11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1.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4.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5.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学科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是任何社会进步的基础。而且,课程的重新评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大多数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随着技术变化,社会对他们希望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将讨论课程和教学论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和有意义的方法去教学。

首先,课程的设计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计必须有效才能有益于学生成长。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准确估计上。而这个准确估计至关重要。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当前教育实践中必须涵盖的各个方面,如学科,道德认知,技术发展和全球视野。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需求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同时,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应多样化学生背景和实际情况下的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需要和能力以及学科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应该包含多个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就上的实践项目。

第三,有效的课堂氛围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课堂氛围由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构成。课堂氛围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投入

和学习成果。教师需要营造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以便继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然后,技术应该是现代的,全面的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必须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必须被广泛应用。技术应该是支持学生从事活动型学习和传授相关强调的艺术和技能的实践工具和平台。

最后,课程和教学论应该是相互联系的。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任何现代课程都需要被认为是构成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如何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必然会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论。教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不断变化的。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

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知识授受

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

(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1. 课程与教学

(1)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的任务包括: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2)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当课程被认识为知识并付诸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几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第1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1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课 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 学习活动的总体。”
(二)教学的内涵
王策三: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 品德。 李秉德: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 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 相统一的活动。 顾明远: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 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学》的问世,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 尔巴特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归结为教 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是以美国的杜威(J.Dewey,1859-1952年) 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 :“教育即生活”、“学 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 学命题。其理论特点可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 。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科学研究大体上要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 什么、如何做。 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 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wenku.baidu.com)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大概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大概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大概

张相学版课程论课件word版本

绪论:师范生为何学习

“名师”的教育学解读:什么是“名师”,“名师”与“新手”的区别何在,衡量“名师”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名师”成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你的就业趋向是什么,你想当教师吗,你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课程(知识,活动,经验)什么是课程,为何研究课程理论,怎样看待课程现象,怎样有效进行课程实践, 教学(间接认识,行为方式)什么是教学,为何研究教学理论,怎样看待教学现象,怎样有效进行教学实践, 理论(知识,观念,思维)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

实践(行动,操作,方法)

2、本门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时间?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与目的?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简介?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要

求?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考核?

3、本门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时间:高师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属教育学类课程,由教育学专业教师任课,课程的

学科背景是“课程和教学论”,以“教学论”为主。

4、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与目的

教师的日常工作:课程与教学工作是教师职业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课程与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最重要

的能力之一。

教师的专业能力:课程与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它表现为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其

中,认识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最终目的。

5、师范生的学习目的

课程与教学的能力:非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最终目的是为发展课程与教学的能力。认识活动与认识能力:“课程与教学论”主要解决课程与教学认识方面的问题。本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发展师范生对课程和教学实践的认识能力,但这不等同于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的认识能力。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课程与教学论”应立足于课程与教学实践,立足于师范生课程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1 课程意义

1.1 课程的认识

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

(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

1.课程是知识。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

(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

(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

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关于高校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旨在深入剖析学习者与教学过程及各个环节的关系。本课程将结合课程设计思想和技术,包括学习和教学理论、核心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应的教学工具,以及课程评价与学习成果的改进,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和技术知识的能力。

课程结构设计为以下两部分: 一是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各个模块的设计、模块目标的定位和发展、讲授内容的选择与连接、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激励,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学习行为。二是教学论,包括课程内容的实施和汇编、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组织与控制、学习方法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计划的学习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将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主要形式有课堂讲授、实习教学和网络学习,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课程的应用知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实战实践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如主题活动、作业情境研究和合作学习项目,以培养其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把课程成果转化为实际学习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着重于提高教学质量,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在一起,使学习者能够自主探索、创新和思考,实现自我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本科课程真实、新颖、创新,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并建立高水平的学术规范。试图提供学生优质的课程和教学体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术及社会发展。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交叉论
课程论
教学论
基本观点: ✓教学与课程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包含、相互独立。 ✓研究教学必然要研究课程,研究课程也必然要研究教学,分别研究教学和课程的教学论和课 程论也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既不可能完全分开和独立分开也不可 能完全重合或替代。
循环论
课程论
课程论
基本观点:
独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观点:尽管课程与教学具有天然的联系,但是它们相互不可被对方替代,具有独立的地位。 ✓首先,课程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规定学校“怎么教”; ✓其次,课程是预先设定的学校教育的方向或目标,教学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这 程支 ✓样内老持,容一者随,辈:着教课一育程方过论面程者课就陈程出侠被现、日了廖益对哲规立勋范与化割、裂制,度出化现,了一课方程面论教与学教研学究论只的关分注离方与法对和立效。率而不关注课 ✓新一代教育理论工作者桑新民、刘要悟、施良方等
二、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三)注意扩展学习
1. 要读些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2. 要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 3. 多看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4 要多看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身努力
包含论
教学 课程 教学 论论论
课程 教学 课程 论论论
观点:教学比课程宽泛的多,课程只是教学活动 的一个方面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 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 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
的经验或体验,以及这学种生课自程发定获义得的的突经出验特或点是体把验学。生杜的威直实接 际上是把课程视为经学验生置在于教课程师的指中导心下位所置获,得从的而经消验除了。课受程杜 威影响,许多人持中同“样见的物观不见点人,”认的为倾,向“,课消程解是了儿内容童与在过教 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程一、切目经标验与手”段;的“二课元程对是立学。习应者当在指出学,校有指 导下的一切经验”些。持晚这近种课的程课定程义理的论学非者常有强忽调略学系生统知在识学在校 和社会情境中自发儿获童得发的展经中的验意或义体的验倾的向重。要性。
第一节 课程概论
——当代的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 者把课程的涵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 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这样,就得出 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二、课程的三种涵义
课程定义众说纷纭。仔细梳理大致可归为如下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 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事实上,西方的学校是在 此基础上增加其他学科,逐渐建立起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最早采 用英文“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的 角度,来探讨其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目前,我国的《辞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 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这一定义在人们头脑中之根深蒂固。

课程与教学论805

课程与教学论805

课程与教学论805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涉

及课程设计、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教

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设计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它涉及到教学目

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通过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型和理论,

掌握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课程与教学论》也涉及到教

学理论的学习。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包括教学过

程中的教与学、师与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等内容。学习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教学理论,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方法也是《课程与教学论》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

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技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 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

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

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

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 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 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

统整的过程; 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

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 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

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 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概要

课程

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教师、学生、课程。

“课程”:课,指课业,即教学内容;程,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

“课程最一般的涵义就是教学内容。”“课程就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作用:

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课程论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教育理论

2.有助于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

3.有助于教师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

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

活动课程:主张以学习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

主张以学习者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

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解决知识增长无限,学生学习时数有限的矛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风、班风、学风等。

狭义“课程”:一门教学学科,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外语学科。

广义“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还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系统

为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

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1.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不同层级(小、中、大学)、不同类型(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的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他们各自的课程方案也必然有其特色与区别。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2001年以前我国称为教学大纲,课程改革后改称为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说明部分,扼要阐释课程的性质与意义;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诉求;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总体框架(或结构),这是统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部分,首先要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总目标,即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上应达致的目标,然后,结合课程的特点规定其不同领域、方面或层次、级别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部分,将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对课程的各个领域或单元、模块的内容与活动应达致的质量水准做出具体的规定;比较复杂的课程还应当分类提出要求,如有的课程要按选修与必修分别提出要求,综合性质的课程还需区分不同性质的内容分别提出要求。

实施建议部分,针对课程标准的实际运用,包括对教材编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及其改进等方面提出建议、要求与范例,以便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3.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教材或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它便于学生预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复习、作业、深化与运用知识,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而且,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教材,不仅能有效地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能为他们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注意教育学生认识并重视教科书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来组织与指导他们认真学习和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和提高他们阅读教科书的能力。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参照。深透理解与熟练掌握和运用教科书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而切实的途径。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化到量的层次和质的层次,如“理解……”、“熟悉……”、“掌握……”、“形成……能力和态度”等。

1.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制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应来自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设计的具体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课程目标是直接指向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因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发展需要,是设计课程目标的首要依据。

社会因素是制约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要为设计课程目标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考察社会因素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完整的课程目标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