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城市改革的进展和问题
第11讲——社区服务概述
第十一讲——社区服务的概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市社会服务在社会与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就要把握其内涵、原则,了解其发展过程、一般特征等。
第一节社区服务的概念一、社会服务的由来“社区服务”一词在国外有的称为“社区照顾”。
一般地讲,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动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地区的社会问题。
其目的是,协调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为社区居民分忧解愁,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社区服务,概括起来讲,有以下特征:一是资金采取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二是组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指导和民间机构的创造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互相服务相结合。
三是服务设施齐全,按社区的实际需要,合理布局。
四是服务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内容广泛,方式灵活。
五是由点到面,形成社区服务的工作系统与服务网络。
社区服务,毕竟与经济基础有密切的联系,在各国经济发展不相同的情况下,社区服务发展差异是很大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社区服务减轻了财政压力,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活力,因而使得社区服务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我国的社区服务1.社区服务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开展的尊老爱幼,扶困助残,教育失足青少年,进行一些便民活动等,是我国最早的社会服务的雏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最主要的措施是改革开放,推动城市社会结构的变革,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体制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王怀超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66 更新时间:2006-5-18 17:10:06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一切新的理论主张的提出和一切政策方针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快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中心展开的。
所谓“发展是硬道理”,道理就在这里。
而要加快发展,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深化改革。
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因此,从本世纪70年代末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将是改革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目前正在从事的这场改革能否取得成效以及成效之大小。
一、中国改革历程的简略回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有若干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是不同的,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中国改革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要正确地认识中国改革,系统地总结改革经验,首先需要对中国改革的历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概括出中国改革的不同阶段,找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这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
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中国二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30多年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改革,举世关注,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改革,举世困惑,世人称之为“中国之谜”。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不足?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番讨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过近三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西方园林史 第十讲第十一讲第十二讲
六、美国城市公园
1850年美国发生了南北冲突。1860年反对黑奴制度的共和党人 林肯当选为第16任总统,1862年宣布《解放黑奴宣言》,南部 奴隶主发动叛乱,南北战争爆发。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获胜而结束。美国回复统一,各地废 除了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随后,美国开始工业化进程,在半个世纪中从一个农村化共和 国转变成城市化国家。1890至1917年间,美国的工业化步入成 熟阶段,被称为进步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开始加入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行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在1917年宣布参战,并尝试 在世界上扮演新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成为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和政治大国。
二、19世纪新艺术运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破了 传统观念和权威迷信,使人的思想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尊重,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文化艺术方面标志着一个 富有开拓、创新和实验精神的新时代的来临。 艺术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拘无束,传统的艺术观念得到更新 和改变。过去人们很少关注艺术的风格问题,现在艺术家有意 识地追求各种风格,形成流派纷呈的局面。过去艺术的内容和 题材局限于宗教、神话和风俗、肖像等,现在艺术家开始将能 够激发想象,或引起兴趣的事物作为创作对象。 自然科学的进步深化了人们对光与色的研究。中国、日本等东 方艺术的引入,使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审美得到人们重视。 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艺术运动,成为继古希腊和意大利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 这个新时代来临的标志,就是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出现。
布劳涅林苑(Bois de Boulogne, Paris)
政治经济学第十一讲:社会主义消费
讨论的问题: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三大因素制约中国持续扩大居民消费
(一)刚性特征决定居民消费难以更快地增长 消费是经济结构中更具有刚性的一个变量,消费不可能像 出口和投资那样,可以因政策或外部环境因素在较短时期内出 现大起大落。 居民消费主要由收入增长、未来预期、财富水平、消费习 惯等因素决定,还受人口、技术、金融、消费环境、产业结构、 社会与政治稳定状况等。 收入倍增计划:2020年比2010年翻一翻
表 2008年G20成员消费率的比较
发达国家
G20 总计 小计 美国 欧元区
发展中国家
小计 中国 印度
GDP (亿美元) 居民消费占 GDP(%) 投资占 GDP(%)
514976
381916
144414
136464
133060
45199
12067
59.0
23.0
62.3
20.5
70.1
18.5
56.5
矛盾性
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次多彼少、互 为消长。
问题: 内需不足:消费总量不足还是消费结构不 合理?
二、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
社会主义消费是发展生产的直接目的 社会主义消费是在国家指导下进行的
安东尼· 克罗斯兰:《社会主义的未来》
社会主义者绝不能是清教徒,而应关注公民个人 的自由、幸福,以及休闲、美、优雅、愉悦、激情等 文化追求。 这种关注,需要首先通过保障公民个人自由,拓 宽其娱乐和享受机会,减少限制来实现,而非以保姆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6280 686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主要领导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讲话
主要领导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讲话刚才,我们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市近期全面深化改革会议精神;研究审议了深改办提交的《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和《关于深化关键领域几项改革的意见》;听取了工业园区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汇报。
会后,区委改革办和工业园区要认真梳理,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组织实施。
下面,就抓好下一步的改革工作,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增强推进改革的紧迫感。
一直以来,中央和省市委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都看得很重、抓得很实,中央已经召开了多次领导小组会,省委也召开了多次领导小组会,市委更是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在稳增长、去产能、惠民生、保稳定等方面研究部署了一系列重点改革措施,并且督导问效的力度都非常大。
尤其是市委为抓好改革落实,相继出台了深改工作督察办法、考核办法、议题提交办法、信息报送办法、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套制度,对深化改革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按10%权重计入年度综合考核指标,同时借鉴省委的做法,每次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都要听取几个县市区的改革工作汇报,第十一次小组会就要听取我区的改革工作汇报。
这一系列措施都说明了市委对深改工作的高度重视。
我们一定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紧跟中央和省、市的工作节奏,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推进力度,注重抓落地、抓创新、抓问效、抓保障,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工作向深处推进。
从这次会开始,以后每次领导小组会,我们都要听取部分领域改革组和重点改革事项牵头部门的改革工作汇报,进一步传导压力。
二、要发挥自主改革的能动性。
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体制机制障碍,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和短板,研究出台一批有特色、见效快、创制性的改革事项和“一招鲜”举措。
尤其是当前,要立足我们当地“掀县改区”的新实际,着眼全面融入主城区,重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城区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改革的办法和措施精准发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工作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在经济领域,要突出围绕破解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补齐短板,大胆探索思路和办法。
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二)形成一大批有产业特色的专业镇
如: 温岭市大溪镇——“中国水泵之乡” 乐清市柳市镇——“中国电器之都” 苍南县龙港镇——“中国印刷城” 湖州市织里镇——“中国童装之都” 东莞市虎门镇——“中国女装名城” 东阳市横店镇——“中国好莱坞” 河北省白沟镇——“全国箱包之都” 辽宁佟二堡镇——“中国皮衣、裘皮”基地 云南省太平镇——“中国太平奥林匹克体育小镇” (正在打造)
小城镇促进村庄发展:“亿元村”突破八千个
这些“亿元村”创富各有绝招,目前已形成发展特色种养业、建设生态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城郊经济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古村文化开发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促进工业发展是大多数“亿元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名村发展模式 江苏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 山西大寨村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重铸辉煌; 北京韩村河村以产业兴村; 河南南街村走工业化集团道路; 上海九星河村以市场兴村; 浙江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 江西进顺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等。
(二)小城镇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创新
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是从小城镇开始的。92年小平南巡讲话、十三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94年开始11个部委的联合行动——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小城镇率先开始了城镇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农民自己造城、企业建城、多元投资造城。 小城镇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保以及文教卫等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已逐步向大中城市推广。 小城镇其他方面的改革经验,随时机成熟,必将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更大的借鉴作用。 小城镇改革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体制障碍积累了政策储备。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1、城郊型卫星镇 邻近大中城市,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人口、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 2、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集聚规模效应,实施专业化发展道路。有些镇实现了一镇一品,村镇企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在许多地方已有成功案例。 3、商贸带动型 具有商品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或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发展优势。
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历史⼋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的⽂章,供⼤家学习参考!第1课 中华⼈民共和国的成⽴课标:讲述开国⼤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⒈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次会议(1949,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
②选举了中央⼈民政府委员会。
⽑泽东为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曲》为代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民共和国成⽴:⑴1949年10⽉1⽇下午,中央⼈民政府委员会举⾏第⼀次会议,⽑泽东等国家领导⼈宣布就职。
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民解放军总司令。
⑵开国⼤典:⽑泽东宣布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成⽴。
开国⼤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
⑶中华⼈民共和国成⽴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共和国的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民当家作了主⼈,中国从此进⼊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是20世纪世界最伟⼤的事件之⼀,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量,⿎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争取解放的⽃争。
(09年中考已考)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中央⼈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此,祖国⼤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课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的爱国主义和⾰命英雄主义精神。
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台湾海峡,⼲涉中国内政;美国⼊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1950年10⽉,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知识点(2024年秋最新版)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知识点(2024年秋最新版)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1、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作出了哪些努力?(P3)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P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阳阳老师说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对于“改革开放是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存在争议。
尽管目前国家重要文件中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句话,但是包括2022年在内召开的好几次国家重要会议讲话中都有提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现在很多教辅书把“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视为错误观点,我认为这一做法欠妥,建议命题老师在出题时要尽量避免上述这一有争议的表述。
3、★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改革开放是怎样促进我国发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有哪些?)(P3-P5)①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③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已成为社会共识。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4相关链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决定性意义。
只有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继续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历史任务和治国方略。
一、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放在改革开放的大历史中来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深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以1992年和2013年为节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全面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改革的中心线索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同年党的十四大最终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点和主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了,整个改革的大方向就明确了。
在全面探索阶段,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次第展开,全面探索,不仅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奠基性成果,而且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全面推进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
在全面推进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分别明确了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大领域的改革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在国有企业、金融财税、社会体制、加入WTO等关键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确保我国成功战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有效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分别在1999年和2010年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总量稳步超越传统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十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十一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的教学设计沟帮子中学石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农村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典范。
城市改革的总方针、重点培养综合能力。
(尤其是材料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政用材料事例直观表示。
比较法,通过图片事例直接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来体会改革、感知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体会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1、国有企业的改革2、民营经济的勃兴三、教法和学法教法:问题探究、启发式、创设情境,化抽象到具体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从感性到理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物展出:粮票、布票————情景再现触摸历史(二)讲授新课1、农村改革结合材料与教材解决下列问题:(1)最先改革的地方(典型)、农村改革背景展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人民公社体制弊端、自然灾害方面分析(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定义)、优越性、意义讲述小岗村改革的故事,学生聆听、感受改革过程,明确小岗村的典型地位,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乡镇企业的崛起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和图片,解决(1)为什么乡镇企业会崛起?(2)有哪几种形式?(3)集中出现在我国哪三个地区?(4)有什么成效?2、城市的改革结合材料与教材解决下列问题?(1)城市改革的背景、文件、时间展示材料,教师引导、结合教材学生归纳:城市改革的背景?文件?时间。
(2)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国企改革内容学生活动:你来当厂长,分析下列材料中的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落实双基(3)城市经济改革的总方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城市经济改革的总方针:(4)民营企业的勃兴结合教材和材料,师生共同分析。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1978年 - 1998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增 长 情 况 示意图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结合图片和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 凤阳小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 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 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
所有制的变化
1950-1952 土地改革 地主土地私有 1953-1956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 1958 建立人民公社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土地私有 社会主义公有
事件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 社 人民公社化 运动
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 (改革的原因)
现象: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 本情况
一、农村的改革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11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新课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
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
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
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
应该注意些什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四单元 村落、城市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题型诀
例2 据统计,2002年中国农村新建住房面积7.42亿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楼房所取代,房屋内部也开始注重装修。“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 代住洋房”正是中国农村民居变化的生动写照。这一变化表明( D ) A.农村民居装修水平已超越城市 B.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 C.农村间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 D.农村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从材料“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 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可以看出,农村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D正确。农村居民装修水 平已超越城市、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无法体现农村间的地区差异日趋缩小 ,排除A、B、C。
高考遇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 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 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 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 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 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 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 《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9分)
题型诀
例3 [河北张家口宣化一中2021高二开学考]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 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 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 公共设施( C )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 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 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其他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 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故选C项。A、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
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7.[广东普通高中2023模拟] 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提
出了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把
核心界定为“以人为本”。这说明,中国改革开放( A )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择B:据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 被写入党章的时间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排除A:在中共十四大上,中国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排除D: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 党章,不符合题意。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3.[全国乙2022·31] 上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 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 要是由于( B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高考历史
2025版 高考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史纲要
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目 录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考点2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巨大成就
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湖南名校2024届联考] 1978年3—9月,《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
A.重视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B.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C.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D.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展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与逻辑框架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二一年第三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在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在理论上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改革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指引下,近年来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因时而生因时而兴。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需求。
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推动中国强劲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这就是习近平关于改革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科学把握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所面临国内外形势等方面来学习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的重大政治论断,对夺取新时代中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与逻辑框架沈传亮 李永康摘 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方位, 内含改革的历史地位、指导思想、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丰富内容,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背景
一、我们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背景急剧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各种社会冲突、社会问题的催化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从今以后,国民经济快速进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随着市场化的推动,城市规模日益膨胀,再加上特定的国际外部环境,构成了中国城市交通进展进程所面临的独特的背景。
1、社会背景在现代化理论看来,社会进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基本建立在对人类社会进行二分法分析的基础上。
因此,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实质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
城市化是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机制;工业化则是城市化的先导和基本动力。
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缘由,我们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始终徘徊不前,从1949年的10. 6%提高到1978年的12.5%,竟用了近30年的时间。
而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们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快速推动又导致了我们我国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
到1998年为止,我们我国共有城市668个,城市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96,城市数量是建国初的五倍左右,仅2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就有12个。
由于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城市社会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其他各项事业的进展速度,这就不行避开地诱发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人到城里必行路,人口与社会活动的大规模集聚使得日常交通量大幅度提升,这样人多车少、车多路少的冲突自然变得日益突出。
2、经济背景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进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始终呈高速增长趋势。
1979~1993年,我们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9. 3%,列进展中我国首位。
城市的经济进展也不例外。
市场经济反映在城市交通需求上,最根本的表现是社会行为加强, 政府行为渐渐减弱,交通需求发生“质”的变化,客运需求的多层性日益突出,既有大批量的快速的需求,又有舒适和平安的要求,这对传统的公共交通形成了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 必定导致城市各种车辆大量涌现,相应地需要更多的交通道路。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进程1.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①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②主要内容: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③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民主化进程①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②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③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改革开放进程(1)农村改革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城市改革起步: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3)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5)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城市改革的进展和问题
(《中国经济专题》教学影音资料第13讲-上、下)
O. Review
1.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Incentive
B.Coordination
C.Structure Imbalance
2. The approaches
A. Before 1978
1)Structure—中央调整农轻重比例
2)协调-改变条、块管理,但一放就活,一活就乱
3)激励:学雷锋,但不能每人都成雷峰
B. After 1978
1)结构—中央调整农轻重比例
2)协调-改变条、块管理,但一放就活,一活就乱
3)激励:强调物质利益
3. The enterprise reform
Approach:
I) Increasing autonomy
A. Profit sharing and partial autonomy 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decision; enterprises were required to meet
the quota obligations. (1979)
Problem: quota evasion, managerial discretion,
declining fiscal revenue.
B. Separating Profit and tax. (1983)
Problem: hard to define costs due to weak auditing.
C. Contract (1987)
II) Defining property rights
A. Modern corporation system
B.Stock-holding (1991)
Evaluation: Incentive and efficiency increase but
profitability and fiscal revenue decline.
4. Resource Allocation System Reform
A.Approach: Single Track to dual-track System, to Single
market track
Enterprise autonomy and the emergence of market track
B. Procedures:
Materials:
1979-84, allowing outside quota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1984-, reducing compulsory quota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Expand regional autonomy
Reduce compulsory plan and replace it with
indicative plan
Change single-item trading company to
multiple-item trading company
Foreign exchange retention
Foreign Exchange Swap
Financial system
a)建立银行体系
*People’s bank was the sole bank before 1979
*Agriculture Bank of China, 1979
*Setting Bank of China branches, 1979
*Bank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People’s
insurance company, 1984
*People’s Bank of Construction, 1985
b)存贷挂钩,
c)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d)建立资本市场: Shanghai and Shenzhe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1990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still in the dual-track stage and until
under the state’s firm control.
评估: 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5. Macro policy reform
Form Dual track to market track
Material price: plan price, barter, dual price, market price
Exchange rate: official rate, swap market rate
Interest rate: Adjustment
6. The logic of crossing the river by groping the stone.
7. The achievements:
i) Incentive and productivity
1980-88
State sector Output 8.5
TFP 2.4
Non-state sector Output 16.9
TFP 4.6
1953-78 Output 10.1
TFP 0.53 (-1.0) ii) Investment
Table 6.6, page 188
Within Budget's share, 1981--28.1%, 1994--3.2%. ii) Production and output structure
Table 6.3, page 176.
SOEs' share 1978--77.6%, 1994-34.1%,
comparative advantage
TVE: employment--94--120.2 million (state--112.1 m)
per capita capital-1/4.
Industrial output--78, 9.3; 94--42%
export--87, 11%, 93--35%
iii) Outward--trade dependent ratio
Table 6.5, p. 187
1978 1994 1997 2001 Export 4.7 23.2 20.3 23 Dependent 9.9 45.4 36.1 21 iv) Growth rate:
GDP growth rate 1952-1977, 5.7% per annual.
Page 4, table 1.1
Rapid Economic Growth
1980-90.11990-99 China 10.2 10.7
Low Income 4.3 2.4
Middle Income 2.8 3.5
High Income 3.2 2.4
World 3.1 2.5
Sourc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0/1, pp. 294-5 v) Income growth
Rural population: 1978-2001, 7.3%;52-78, 2.38%.
Urban population: 1978-2001, 6.4%; 52-78,
Consumption
Rural: 1978-99, 6.7%;52-77--1.8%.
Urban: 1978-99 6.4%;52-77--3.4%
全国:78-2001,7.1%
1.The problems:
i.1997年以前,"vigor/sterility" cycle and recent deflation
Liberalization leads to vigor
Investment rush and economic boom
Vigor leads to chaos, overheating, inflation
Credit expansion, inflation
Chaos leads to retrenchment
Austerity program
Retrenchment leads to sterility
Sterility leads to liberalization
1998年以后通货紧缩
ii.Weak financial sector
银行呆坏帐
股市投机、做庄、泡沫
iii. Corruption
iv. S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