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全套课件

社会学概论新修全套课件
3.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P PS 抽样。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 行 第三节 社会类型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 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 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践活动。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 法 第四节 社会指标 第五节 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学科,社会 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和积累了相对独立的、 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依托这些系 统方法,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 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社会学在20 世纪30 —40 年代产生,决定 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如果结合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实际,就能够把社 会学的对象问题说得更清楚。
三、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跟中 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社会运行的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 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这个角度就 是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
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 性—科学功能,而且还有增促社会进步、减 缩社会代价的人文—价值功能。
三、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 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
思考问 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1)社会转型的产物(2)社会秩序的要求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不属于以上两类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1 认识和改造社会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特点第一与哲学密切联系第二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第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代表孔德(法)斯宾塞(英)3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特点第一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第二研究问题越来越具体化专门化代表涂尔干实证主义法国自杀论韦伯反实证主义德国芝加哥学派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4当代西方社会学20世纪40年代至今特点第一中心转向美国第二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第三分科化第四方法科学化第五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增大分类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实践原则(2) 思维方式的辩证性(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4)价值理想性(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严复2 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1)立足中国国情(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3)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方法特征(1)动态性(2)整体性(3)经验性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1 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1)概念和变量(2)假设(3)变量测试和分析(4)假设检验3研究的基本程序(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具体方法(1)问卷调查发(2)田野调查法(3)实验法(4)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丶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丶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丶物质的基础(4)文化要素4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丶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1 宏观社会结构(1)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丶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内容
• (一)早期社会化 •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
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 (三)代差问题 •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的 速度和程度。
• 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 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马克 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 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 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 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 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 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 综合来看,“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
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 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 长期过程。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本章要点】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运行密切相关。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4.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

5.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功能。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1.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2.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20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

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3.这两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后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

4.社会学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于: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里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

3.试述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

(论述)P61-64 答: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指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

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直到目前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重要的功能。

血缘关系在社会中既然有正功能和反功能。

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就反功能而言,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而一个人在他刚一出生就已经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中,直到死也未必就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

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一种要求逐步摆脱这种先天的束缚的倾向,应该正确处理血缘关系的正功能和反功能。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比较稳等的、牢固的地缘关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采取了定居形式以后才发生的。

城市的出现不仅使同一居住地的人口急剧增长,大大扩展了居住地的范围,明确了地缘界限,而且,也真正突破了血缘关系系统的束缚,不仅如此,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还使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有了政治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地缘关系可以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

它的功能也是双向的。

正功能是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反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在21世纪逐步推进城市化的战略。

业缘关系指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一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一章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 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农 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 物质财富,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农民破产、工 人失业、阶级矛盾、环境污染、犯罪等。为克服当时面 临的种种危机,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这 些社会问题,试图运用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新组织和安排 社会生活秩序,以适应社会发展,西方社会学应运而生 。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
创立时期社会学的特点
与哲学关系密切,还没有完全从哲学的怀抱 中解放出来;
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大,力图用自然科 学的方法考察社会;
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 会关系。
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如社会学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
们更易于自杀。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 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 性具体社会科学。我们把这个定义代表的观 点称为“社会运行论”。
社会学的一个特点是它研究别的社会科学都 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问题,即“社会良性 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 (第二版)
郑杭生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把社会看成是不断冲突与变
迁的,他指出,每一个社会 都包含有“毁灭自己的种子 ”。马克思相信社会主要是 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他将人 类历史看成是经济上的各阶 级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的过 程。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观和关于 经济因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具 有重要作用的观点被人为对 于社会科学的主要贡献。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八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八章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怀特的“机会链”理论 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
◆ 科尔曼等的二级传播理论 以非正式关系解释传染病流行及信息流通问题。
◆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优势理论 对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的问题做了讨论。他认为要从互动的频
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测量做了讨论。
◆ 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 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他们认为
社会群体结构和过程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群体领导与决策
群体内部关系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成员有限 1
7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成面员对间面有互动直。接的、经常的2、
6 群体整合程度高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表现出了全部个性。3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45 成员难以替代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可以分为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和国际关系网等。
◆ 以成员交往密度划分 可以分为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 以网络的结构模式划分 可以分为“团体格局”网络和“差序格局”网络。
三、社会网络的功能
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四、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分析复 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析。
正功能
负功能
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1、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
◆ 具体概念 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关系而形成群体叫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
氏族、部落、部族等具体形式。 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位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包括邻里、
老乡、民族社会等等具体形式。 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

社会概论新修

社会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就是从它特有的社会视野出发,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分析,揭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是社会静态和动态统一的客观事实。

(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学理论:(1)社会孔德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真实的存在,源于孔德,认为社会十一个受自身规律支配的有机整体。

唯名论认为所谓社会规律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个人行为规律,即社会只是名义上的存在,社会行为实质上是个人行为,源于斯图亚特·穆勒(2)社会关系索罗金(3)社会行为韦伯(4)社会制度,组织帕森斯(5)社会群体斯莫尔(6)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福武直(7)社会事实杜尔凯姆(涂尔干)( 8 )人们相互作用的形式齐美尔(9)社会问题芝加哥学派(10)社会调查与方法其他人3.杜尔凯姆的社会学地位(完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社会学思想:(1)他是西方最富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确立了社会学学科地位,并成为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赋之于实践的第一人。

(2)思想: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

它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现实,社会事实分为两类:物质与非物质。

这两类都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如集体意识,社会潮流,集体表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这和孔德用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解释社会现象截然不同。

对应于“研究对象”杜提出社会学方法论的原则思想,一是坚持实证主义的原则,一是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一是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社会事实,一是必须把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别开来,而且他以自杀论实践了这些原则,为实证研究提够了范例.3.杜的社会学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现实,及与方法论思想的一致,论述社会秩序杜使用的是社会团结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是指维持社会最基本的力量,即是什么把不同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即是什么纽带把不同的个人维系在社会之中,杜认为其既不是卢梭的理性契约,也不是孔德的国家力量,更不是斯宾塞的自由竞争,而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亦即“集体意识”,尤其是当信仰,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表现为宗教的教义和仪式时,就更具有强大的团结力量,另外杜还试图确定,社会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中的作用,至此,也就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学思想。

(2020年整理)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2020年整理)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1)社会转型的产物(2)社会秩序的要求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不属于以上两类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1 认识和改造社会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特点第一与哲学密切联系第二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第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代表孔德(法)斯宾塞(英)3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特点第一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第二研究问题越来越具体化专门化代表涂尔干实证主义法国自杀论韦伯反实证主义德国芝加哥学派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4当代西方社会学20世纪40年代至今特点第一中心转向美国第二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第三分科化第四方法科学化第五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增大分类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实践原则(2) 思维方式的辩证性(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4)价值理想性(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严复2 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1)立足中国国情(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3)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方法特征(1)动态性(2)整体性(3)经验性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1 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1)概念和变量(2)假设(3)变量测试和分析(4)假设检验3研究的基本程序(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具体方法(1)问卷调查发(2)田野调查法(3)实验法(4)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丶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丶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丶物质的基础(4)文化要素4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丶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1 宏观社会结构(1)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丶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社会学概论新修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新修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新修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学研究的起点是:A. 社会结构B. 社会行为C. 社会问题D. 社会现象2.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社会规范和角色的阶段是:A. 儿童期B. 青春期C. 成年期D. 老年期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控制的手段?A. 法律B. 道德C. 教育D. 暴力4. 社会分层的依据可以是:A. 财富B. 权力C. 声望D. 所有以上5. 社会运动的发起通常基于:A. 社会不公B. 个人兴趣C. 经济利益D. 政治斗争6. 以下哪项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A. 个人技能B. 社会网络C. 物质资源D. 教育水平7. 社会整合是指:A. 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B. 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C. 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D.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离8. 社会变迁的动因可以是:A. 技术进步B. 人口增长C. 经济波动D. 所有以上9. 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A. 普遍性B. 争议性C. 社会影响性D. 所有以上10. 社会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深度访谈D. 统计分析答案:1-5 DBCAD 6-10 BCDA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角色的功能。

答:社会角色的功能包括:- 规范个体行为,使其符合社会期望。

- 促进社会互动,通过角色扮演,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 维持社会秩序,角色的履行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

- 传递文化价值,角色行为体现了社会文化的要求和标准。

2. 描述社会化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答: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的重要性在于:- 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社会的一员。

- 促进个体发展,形成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

- 维护社会连续性,通过社会化,文化和价值观得以传承。

3. 解释社会不平等的成因。

答:社会不平等的成因包括:- 经济因素,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

-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新修聚众的类型

社会学概论新修聚众的类型

社会学概论新修聚众的类型
聚众划分为四种类型:偶合聚众、常规聚众、行动聚众、表意聚众。

偶合聚众与常规聚众:前者指由于某种不期然因素的刺激而偶然聚集在同一地点的一大群人。

后者因共同关注计划中的某个事件而聚集到同一地点的一大群人。

行动聚众与表意聚众:前者指针对人或物体做出攻击行为或破坏行为的聚众。

如骚乱、暴动后者指纯粹为了表达或宣泄某种情感,或在表达或宣泄某种情感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聚众。

恐慌和群众癔症:恐慌(panic)是人们在面对某种现实的或臆想的危险时,所做出的高度情绪化的、规避性的或自我保护性的集体行为。

社会学概论新修1

社会学概论新修1

u第65页第五题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地缘关系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业缘关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第105页第四题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

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在做出行为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部分。

“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

模仿阶段。

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

嬉戏阶段。

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

博弈阶段。

“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

他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起调节作用;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他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已经确定。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社会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在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将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度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 〔2〕控制刚度。 〔3〕控制网络致密度。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 〔2〕社会稳定的角度。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 秩序的维系。过度控制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 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开展。 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 秩序的根本功能,又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成员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自 身的素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社会 利益,他们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及因此引发的 行动彼此不可能完全一样,而是呈现出多样 性。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社会控制体系是一个系统,是通过社会 的组织、制度、文化等控制手段,及社会控 制的决策、实施、监控和反响等过程的运转 来实现的。
思考问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5.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ance〕,亦称越
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 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标准的行为。
社会控制分为三类:
〔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 〔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 〔3〕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复习1.重要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

】【社会学时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程序和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2.社会学与各学科的关系(1)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2)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社会观和生活观,而这都有赖于哲学的帮助。

一部好的哲学史,不但能提供很多有用的观点,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生活的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是其他任何知识所不能比拟的。

(3)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社会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不仅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

社会学与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上。

(3)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

社会学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而专门性社会科学则以社会整体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者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2)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

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进行概括和总结。

(3)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4.社会学的功能(1)科学理性功能——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工具➢认识社会,社会学的作用: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将来怎样变化。

B.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C.社会学在认识社会各方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仅定性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究。

➢改造社会,社会学的作用:A.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

更加符合规律性。

B.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人文价值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3)服务建设功能(4)认识功能(5)实践功能第二章1.重要概念⏹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而言,即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

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徙和国内人口迁徙。

⏹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第三章1.重要概念◆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唯实派(实体派):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因素和多层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的功能发挥。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模式。

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互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3)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4)马克思阐释了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

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

4.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横向联系:同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

纵向联系: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承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5.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

(指社会将无数的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有形的,如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无形的,如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6.社会运行——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1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的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2)变异的关系。

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不是一成不变。

(3)中断的关系。

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7.社会运行——横向运行: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1)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是交织在一起的。

(2)制约的关系。

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子系统的发展。

(3)促进关系。

与制约关系相反。

(4)转化关系。

即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个系统的问题。

8.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全面性,整体性。

】【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2)协调性原则【结构性协调: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性协调: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3)满足需要原则,即满足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但满足程度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可以量度的范畴。

第四章1.重要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于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亦称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3)文化具有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各种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原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的接触;c.发明与发现。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文化堕距”(文化滞后)】3.文化的分类A.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规范、观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