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养殖的病害及防治对策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然而,海参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影响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海参池塘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防治策略。
1. 感染性病害海参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常见的疾病有海参出血病、白化病、扁虫病等。
其中,海参出血病是最常见的疾病。
防治策略:保持水质清洁卫生,注意排污和换水,加强池塘的通风、保温和防寒措施,定期检查池塘的水质和海参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
2. 营养不良病害营养不良病害是因为海参摄入量不足或饲料质量差,导致海参身体健康受损。
常见的病症有虚弱、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
防治策略:饲料要科学合理配制,根据海参的生长周期和需求量进行营养分析分配饲料,可适时添加营养剂和增强剂。
3. 水质问题水质是影响海参健康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水质问题主要包括水温过高或过低、PH值变化大、溶解氧不足、氨氮、硝酸盐等污染物质含量过高等。
防治策略:建立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时刻关注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硝酸盐等指标,严格控制饲料和添加剂使用量,保证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基本稳定。
4. 池塘管理不当池塘管理不当也是导致海参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理不当包括过度密度、过度投饲、清洗不彻底和不及时清理废料等。
防治策略:科学合理的管理池塘,及时调整海参的密度,合理投饲和施肥,定期清洗池塘,清理废料,及时更换水体。
综上所述,海参池塘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方案下,才能使海参健康成长,获得最佳产量和质量。
综合防治刺参池塘养殖病害
综合防治刺参池塘养殖病害随着刺参池塘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时间的延长,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加强病害防治已成为保障刺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根据山东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的实地观察和科学试验,池塘养殖刺参病害的发生与池塘条件、苗种质量、养殖周期、季节变化、日常管理等客观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只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许多病害就可以避免发生。
现就总结出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能为养参业主加强病害防治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适宜的养殖池塘是基础一个理想的刺参养殖池塘,不仅要有利于刺参栖息及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同时对于池塘保水性能、进排水条件及水源质量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刺参养殖池塘应远离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口,同时周围不存在河口或汛期没有大量淡水注入。
目前的养参池塘多为老式养虾池塘改造而成,以选择底质为泥沙质或沙泥质的池塘为宜,单池面积设计为10~30亩,池形为长方形,保水深度要达到2米以上。
整个养殖池塘进水口及排水闸门要分设,同时应增添机械提水设备,以供低潮期和冬季养参池换水时使用。
为了防止汛期淡水进入池塘而造成盐度陡降,池塘改造时应于堤坝上设计排淡水沟渠,并且在排水闸门顶端添置排淡闸板。
改造好的池塘,要达到进排水便利(纳水可满,排水可干),保水性能良好,管理操作方便的基本标准。
二、彻底地清淤消毒是前提传统的养虾池塘在多年的连续使用过程中,池底淤积了大量的沉积物,它们的主要成份为残饵、粪便、生物尸体、淤泥及细菌,如不及时清除并加以消毒处理,不仅会败坏水质,而且为有害病原菌及敌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通常情况下,根据底质状况及沉积物厚度,采用清除表层底泥(20~30cm)与翻耕曝晒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在完成清淤后,要先后用生石灰和强力溴等安全消毒剂全池消毒各一次,以有效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菌。
两种消毒剂的推荐用量分别为,生石灰每亩水面投施100~120公斤,强力溴使用剂量为1ppm.。
养殖刺参常见疾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刺参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一、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1烂边病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
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
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
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预防时可采取《参苗康》和《生物消毒剂》加以预防,而治疗时,可使用可立康,青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直至痊愈。
2烂胃病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
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
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
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
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
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添加《免疫促长激活肽》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参苗康》和《参池EM》或《生物消毒剂》有良好疗效。
3化板症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近年来最为常见的疾病现象、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综述:疾病现象一:因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症状轻者海参不落池底,生长速度缓慢,导致海参肿嘴、吐肠、化皮等疾病,重者使海参呼吸困难,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疾病现象二:刺参溃烂病(腐皮综合症)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
发病特点:一是发病面广,波及到所有养殖区域;二是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蔓延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可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摇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排脏。
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形成蓝白色斑点、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
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
益源生技术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1、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水质的调节不利,氨、亚硝酸盐超高造成。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时,海参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海参的呼吸受阻,出现病害、呼吸困难,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海参不摄食,影响其正常活动能力和生长速度;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海参的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衰退,不落池底,集结在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海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水中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是导致海参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要确保养殖水质长期维持在良好状态,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是养殖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但在海参养殖或塘底净池内,由于定期使用消毒药剂等原因,容易将有害菌和有益菌全部杀灭,往往导致消化过程受阻,这是海参养殖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高温季节由于有机物质丰富,富营养老化,大型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从而造成了硝化转过程受阻;再就是多年来未改造清淤的养参池,由于池底老化,放养密度大,有害杂藻太多,水质混浊的池塘,养殖池水最容易引起氨、亚硝酸盐超高,从而诱发海参疾病。
池塘养殖刺参管理技术
池塘养殖刺参技术
1、清淤:目前清塘多选择在秋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进行。
较好的清淤方式是,先用高压水喷射、洗刷附着基,并将附着基移位堆放,同时冲刷掉池底表层淤积浮泥,再用机械深挖的方式清除下层变质淤泥,直至露出底部硬土层。
2、苗种采购及放养苗种:选择体色鲜而不艳,柔软适度,无粘液,体细长、刺高尖,无肿嘴、化皮现象。
取出水面后,苗体收缩、刺加粗,此状态能坚持2~3秒以上;放入水中又能较快伸展、附底、活动。
3、水质调节:①春季底部易缺氧,应降低池水水位至1m左右,使上层水较易传达到底部。
同时启动增氧设施,春季还应早进行肥水工作,培育好单细胞藻类。
②秋季是适温生长期,采取加大换水量、降低池水深度、调节水色等措施促使刺参尽早结束夏眠状态,进入摄食生长期。
③冬季冰封期,加深池水至1.5m以上,12月份之前适度肥水,增加水中繁殖的单细胞藻类。
晨辉饲料。
池塘养殖刺参技术
池塘养殖刺参技术一、烟台市刺参养殖概况刺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楯手目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营养价值最高,含有粘多糖、硫酸软骨素、海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缓细胞衰老、抗肿瘤等生理功能。
近年来人们对刺参等保健食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进了刺参养殖的发展。
烟台作为刺参的生产地,具有发展刺参养殖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近几年来,烟台市充分发挥优势,把刺参养殖作为调整养殖结构、培植渔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着力加以推进。
沿海群众对养殖刺参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出现了池塘养殖、围堰养殖、底播增殖、围网养殖等多种形式的良好局面。
(一)养殖生产情况:近几年来,我市海参增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新兴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
2005年全市海参育苗保苗场达到1000多家,育苗水体30万M3,出苗40亿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达19万亩,其中池塘养殖3.0万亩,潮间带围池养殖1.0万亩,底播增殖15万亩,养殖鲜参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20亿元,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4,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养殖特点:在发展刺参养殖过程中,各地足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
一是以牟平、蓬莱为代表的海水池塘刺参养殖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选择底质适宜、可自然纳水的虾池进行加深改造,并投石筑礁进行人工投饵养殖。
二是以长岛、龙口、芝罘为代表的潮间带围堰(围网)刺参养殖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在潮间带筑坝或围网构筑封闭性养殖池,利用潮汐进行海水交换,以人工投饵为主,天然饵料为辐。
这种养殖模式刺参生长速度快,品质好。
三是以蓬莱、长岛为代表的刺参底播增殖及深水海底围网养殖模式。
(三)存在问题:1、苗种质量下降。
由于部分育苗单位缺乏科学管理,生产出的苗种体质较弱,甚至带队,部分养殖场家缺乏识别优劣苗种的知识,又不经权威部门检疫,造成所采购的苗种质量下降,为以后养殖埋下隐患。
2、部分海参养殖区规划布局不合理。
刺参池塘养殖病害及防治
刺参池塘养殖病害及防治
一、疾病及发病症状
(1)皮肤溃烂病此病无论在室内越冬苗及养殖的个体均有发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量的疾病。
其主要的发病症状是:疾病发生早期为疣足尖端开始溃烂,严重量时身体开始溃烂,甚至全身溃烂、自溶,俗称"化皮'病。
(2)围口部肿胀病围口部外突、肿胀,环水管膨出。
严重量时触手僵直,自由活动受阻。
(3)溢肠症俗称"吐肠',实际上是部分肠管从身体溃烂处(孔穴)溢出。
溢出的肠管成团状。
(4)身体扭曲症俗称"摇头'症,体后部附着不动,体前部抬高,反复不停地扭曲、转动。
参体多不再移动与摄食。
(5)僵化病身体呈僵直、钙化成白色,体不透明,皮质层似呈坏死状。
二、防治对策
(1)进一步规范池塘养参技术规程,养参池塘的建造应选择在潮流通畅、水质清新处,水质的理化指标应符合刺参良好的长的要求。
养参池塘的规模不
宜太大,最好为2~3公顷,这便于管理及清塘,也便于精养。
(2)增强度夏、越冬期的管理,尤其是越冬期的管理。
早春解冻后应注意池水温度及盐度的调控,避免池水温度及盐度的激烈变化,此时应适量换水并逐渐加大换水量。
同时应及时施用灭菌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二溴海因等,施加量为0.1~0.3毫g/升,每隔5~7天施加1次,以预防方法疾病的发生,池水温度升至8℃以上后,视情况而定是否停药。
秋季池塘养殖刺参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保证刺参的品质、维护池塘水质环境, 不提倡向池内施药,只是在两个阶段进 行适当的药物防治:一是刚结束夏眠开 始摄食时投 2 次 ~3 次抗菌药饵,防止 刺参因摄食池底有害杂物而发病;二是 秋末入冬前按照“冬病秋治”的理念, 在刺参尚能摄食时连投 2 次 ~3 次抗菌 药饵,预防刺参冬季发病。另外,要遵 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经 常潜水检查刺参活动情况,及时捡出患 病和远离参礁、活力不强的刺参,放 到单独的容器隔离,先用 10×10-6 的 聚维酮碘或 30×10-6~50×10-6m 的青霉 素、链霉素等药浸泡半小时,隔日后 再连喂 2 天 ~3 天药饵,养至痊愈后再 放回原池,对溃烂严重的刺参捡出后 要及时作隔离掩埋处理,以防疾病传 播。海洋 渔业
| 62
2014 年 7 月刊 总 243 期
大量繁殖所致。
可不用生石灰,只施底质改良剂净底。 (2)科学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 最直接、 最有效办法。 首先要降低水位, 其中两个时间段降低水位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一是入秋初期。因为刺参夏眠后 起蜇的早与晚是由水温决定的,秋后气 温下降速度一般快于水温下降的速度, 降低水位可使池水温度较早地降下来, 尽早结束夏眠,延长秋季生长期;另一 个时间是中秋前后。因该阶段池水往往 处在同温期,降低水位有利于池水上下 对流,还可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防止 池塘底层缺氧。一般由夏季的最高水 位降至 1 米左右,越冬前再加到 1.5 米 以上的较高水位。换水时要注意以下事 项:一是掌握适宜的换水量,初秋换水 稍大,日换水 20% 以上,中秋后逐渐 减少换水,尤其是深秋外海水温比池塘 水温低时大量换水会使池水温度下降过 快,日换水 15% 左右即可;二是把握 好换水时间。入秋初期选择在晚上或凌 晨进水,有利于池水温度下降,使刺参 尽早结束夏眠。秋末要选择睛天中午或 下午进水;三要设过滤设施。注水口设 置 40 目 ~60 目筛绢网,进水渠道和海 边抽水处也应设 1 道 ~2 道拦污网或拦 污浮筏,防止自然海区中的敌害、油污 以及其它杂物进入池塘;四是换水前要 注意观察海区和池塘的水质情况。选择 外海水质状况较好时进水,若海水受雨 水、赤潮或陆源污染则不能进水,如池 塘水质恶化或刺参发病要立即大换水。 (3)水质培育。水质培育的目标 是培育合理的藻相和菌相,即培育以底 栖硅藻和浮游硅藻为主的单胞藻饵料, 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使池水保持 适宜的透明度, 维护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保持稳定、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质培育 方法有二:一是肥水。 秋初可适当追肥, 使池水保持适宜的透明度,防止大型藻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海参池塘养殖是近年来养殖业中的一项新兴产业,海参的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
在海参池塘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困扰,这些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策略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常见疾病及其症状1. 白点病白点病是海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原体主要为白点病毒,症状为海参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可出现全身白斑,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 溶血病溶血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症状为海参体表出现溃疡和红斑,患病海参活动力下降,食欲不振。
以上介绍的只是海参养殖中常见的几种疾病,实际上海参养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疾病,因此养殖户需加强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疾病。
二、防治策略1.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池塘是预防海参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清理池塘可以有效地清除废弃物和污染物,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保持池塘水质清洁。
2. 保持水质保持良好的水质是预防海参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氧设备、喷淋装置等方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流动,减少病原体在水中的滋生和传播。
3. 合理投料合理投料可以提高海参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养殖户应根据海参的生长阶段和数量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4. 药物防治在海参出现疾病时,养殖户可根据疾病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消毒剂等,但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避免药物残留和对海参造成伤害。
5. 加强管理加强管理是预防海参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定期检查池塘水质和海参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通过以上防治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海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在海参池塘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养殖户应充分了解海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策略,切实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在养 殖 过程 中 ,要对 池水 盐度 变 化做 必要 的监 测 ,防止盐度骤变 。
三、海参池塘养殖常见疾病
1 . 腐 皮 综 合征
四、海参池塘养殖常见 的致病 因素 1 . 海参池塘选择地址不正确 ,换水条件 不好
池塘建造不合理 ,特别 是虾池 改造 ,池底没有充 分清 污消 毒 ;深 度 不够 ,水深 达不 到 1 . 5 ~2 米 ,不 利于海参 的避暑 、避 寒;配 套设施不全 ;进排水 口地 势受 限;进排水 口共用 ;水 交换量不足或不利于水循
内 由于 气 体 在 水 中 呈溶 解 状 态 ,水 中 的气 体 饱 和 度 不
海参常见疾病 ,通 过实践案例分析 了疾病暴发 的致病
高 ,等到温度升 高、冰 融化 ,压力就会减轻 ,水体 中 的溶解气体会有短 时间的过饱和状态 。海参在短 期过 饱和 的水体环境 中,吸入这些氧气过饱和 的水 ,就会 导致气泡病 的发生。在这一阶段海参体 内的气压超 过 空气 中的气压 ,海 参体 内溶解在组织 内的气体会 变成 气泡游离 出来,在 肠道和皮肤组织下产生气泡 ,使气 泡病情加重 。 辽宁 省庄 河市 栗子 房 地 区老虎 洞 薛大 叔 的海 参 圈,5 0 亩 ,平均水深 1 . 4 米 。2 0 1 5 年3 月l 8日,池塘 边缘封冰 已经化开 ,池塘 中有少量 的薄冰 存在, 当天 下 塘观 察 发现有 少 量 “ 漂参 ”现 象 ,还 有少 量海 参 “ 爬边 ” ,解 剖海参发现体 内有气泡 ,部分 海参体表产 生气 泡,确定为气泡病 。此病给养殖户造 成 了海参产
上堆积 很厚的海参粪便 、淤泥和杂藻 ,尤其是池底 的 低温藻类 经过冬、夏两季后 开始腐烂变质 ,从而滋生
刺参池塘夏季养殖技术要点
附件5刺参池塘夏季养殖技术要点一、高温及暴雨对养殖水质环境的影响刺参对水质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出现排脏、自溶等现象。
养成期间要定时进行水质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等。
此外,对水色、透明度、水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等要经常进行观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一)暴雨后,养殖池盐度骤降,几个小时内从正常盐度陡降至20左右,甚至10左右,海参突发应激反应,严重危及生命。
(二)大量雨水进入养殖池,池水酸性急剧增高,酸碱度在很短时间内降至中性以下,大量有益藻类随之死亡,水质环境恶化。
(三)在养殖池上层形成较厚的淡水层,阻碍了整个水体上下溶解氧的交换,底层水温升高、有害物质含量增高、有机耗氧量增加、水体严重缺氧,以致造成刺参暴发性缺氧死亡。
(四)水温持续在28℃~30℃的高温会引起刺参死亡,水温达到33℃,仅2天时间就会导致刺参全部死亡。
二、高温及暴雨期间海参养殖应对措施—1 —(一)加强水质管理。
刺参有夏眠的习性,但幼参在3℃~24℃的温度范围内都能大量摄食,活动频繁。
因此,要尽量使池塘底层的水温控制在上述范围内。
刺参为狭盐性生物,适盐范围24~35,最适盐度范围28~31。
因此,夏季要防止大量的雨水进入池塘。
池水溶解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50~60厘米。
生长旺期和夏眠期间的平均日换水量在50%~60%,低温期可适当少换或不换。
水位应根据季节进行适当调整,水温8℃~20℃时可保持在1~1.2米,高温期和低温期保持在1.5米以上。
换水应遵循暴雨后不换水、有赤潮不换水、不换潮头水的原则。
(二)遮阳网造礁降温。
(1)遮阳网附着基的制作。
遮阳网附着基的原材料为遮阳网和旧扇贝盘。
在加工遮阳网时根据实际需要订制好尺寸,一般90厘米宽,长度可以根据养殖池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把遮阳网缝到扇贝盘上,每80厘米左右缝一个扇贝盘,上面留一个10厘米左右的空隙,形状类似扇贝笼。
(2)遮阳网附着基的投放。
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
1、烂皮病: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过大、水质淡化(盐毒小于17%)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半小时左右投入池中即可;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要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时要加盐使盐度保持在
18‰以上。
2、桡足类:投喂新鲜的海泥或鲜鼠尾藻磨碎液时,一定要提前2小时施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死其中的桡足类和猛水蚤,池水中有桡足类时,施2--3ppm的晶体敌百虫,过5--6小时大换水。
3、肠炎:肠炎的治疗方法是用2--3ppm的土霉素,每个疗程3天。
4、赤潮、黑潮、黄潮:三潮必须提前预防,水深1。
5米左右时,泼撒生石灰40千克/亩,碾成粉末,均匀洒落,沉底变为白色,对海参无害。
也可用2--4ppm的甲醛或次氯酸钠,均匀泼洒,可使水体营养化消失,对刺参无害。
以上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目前辽宁刺参的养殖方式主要有室内工厂化养殖、潮上带筑堤提水养殖、潮间带沉箱养殖、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筏式笼养、多品种混养等。
其中以池塘养殖和箱式养殖为主。
发病月份为3、4、5、6、7、10月,主要病害是弧菌病和腐皮病,其中10月份发病率最高。
下面我们向大家列举部分常见的海参疾病:1 、生物病原1.1细菌腐皮综合症病因: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感染。
症状: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刺参腐皮综合症:表皮严重腐烂流行情况: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
该病多发生在每年的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3~4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
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可使用:复合碘或连翘芩黄液+绿康源或维水灵1.2 霉菌病因: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外观病症:参体水肿或发生腐烂。
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退,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
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
流行情况: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
可使用:复合碘或连翘芩黄液1.3 纤毛虫盾纤毛虫外观病症: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活力弱的稚参参体,造成创口后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养殖刺参病害日益显著,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养殖刺参病害日益显著,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提高,刺参病害也日益显著,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刺参的养殖病害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和纤毛虫等引发的疾病,其中以灿烂弧菌为主要病原引发的腐皮综合症给刺参的养殖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发病刺参症状为摇头、排脏、口部肿大、不能收缩闭合,随着病情加重,刺参体壁产生溃烂,形成蓝白色斑点,最终自溶死亡,溶化为鼻涕状胶体。
在传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抗生素被大量使用。
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有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的隐患,同时也带来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取代抗生素的无污染、无残留,可降低刺参病害的安全制剂是目前普遍研究的热点之一。
饲料中添加二甲酸钾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刺参的生长,随着饲料中二甲酸钾添加量的升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上升的趋势,当饲料中二甲酸钾的添加量达到0.8%以后,即二甲酸钾的添加量为1.0%、1.2%的时候,刺参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但没有产生显著差异(P>0.05)(表2-2)。
饲料中添加二甲酸钾对于刺参的成活率没有产生影响,各处理组均为 100%。
1.2 饲料中添加二甲酸钾对刺参免疫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二甲酸钾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能力,O2-的产量(表2-3)。
当二甲酸钾的添加量为1.0%及1.2%的时候,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活性氧O2-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但1%和1.2%添加组之间,以及其他水平添加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随着饲料中二甲酸钾含量的提高,刺参 SOD,NOS 均有上升趋势。
1.3 饲料中添加二甲酸钾对刺参抗灿烂弧菌感染能力的影响灿烂弧菌攻毒14d后,对照组刺参累积死亡率为46.67%,显著高于0.4%、0.6%、0.8%、1.0%、1.2%二甲酸钾添加组(26.67%、26.67%、30%、30%、23.33%),但与0.2%处理组(38.33%)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刺参死亡率在0.4%、0.6%、0.8%、1.0%、1.2%二甲酸钾添加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海参是一种价格高昂的海产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
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涉足海参养殖。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疾病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一、浮壳病
浮壳病是指海参体内气体过多导致身体浮起的现象。
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饲料控制不当、池塘水质不好或疫病侵袭。
浮壳的海参无法正常进食和代谢,容易造成死亡。
防治策略: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饲料量和池塘水质。
可将发病海参放入淡盐水中治疗,也可以用硫酸镁治疗。
二、腐烂病
腐烂病是指海参身体间的污染物滋生导致腐烂。
这种疾病的主要经济损失来自于它的数量。
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大规模地损失。
防治策略: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更换水质,加强管理防范细菌侵袭。
三、瘤病
瘤病是指海参体内产生瘤状物,导致海参损伤、死亡的疾病。
这种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污染、复杂的繁殖、饮食不当等。
防治策略:加强环境卫生,保持清洁的水质,检查和质量管控饲料,并在早期发现瘤状物后及时治疗。
四、呼吸道病
呼吸道病是指海参的呼吸管道受到感染导致呼吸异常的现象。
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池塘水质不佳、温度过高等。
这种疾病的影响会逐渐在整个池塘中扩散,造成经济损失。
防治策略:养殖户应保持池塘水质,检查温度,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和水管,发现异常迅速治疗。
总之,在海参池塘养殖中,要注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和清洁养殖工具,切实加强饲料的控制和质量管控,以预防和治疗海参的疾病,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春、秋池塘养殖刺参的不同技术措施
春、秋池塘养殖刺参的不同技术措施
春、秋季是养殖刺参的重要季节,不同的季节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
施来保证刺参的生长和发育。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春、秋季池塘养殖刺
参的不同技术措施。
一、春季池塘养殖刺参的技术措施1.水质管理春季
气温升高,水温也随之升高,这时候需要加强水质管理,保证水质清洁。
可以采用增氧、换水等方式来保证水质的清洁。
2.饲料管理春季是刺参的
生长期,需要加强饲料管理,保证刺参的营养需求。
可以采用多次投喂、
分次投喂等方式来保证刺参的饲料摄入量。
3.清理底泥春季是池塘底泥清
理的好时机,可以清理底泥,保证水质清洁,促进刺参的生长发育。
二、
秋季池塘养殖刺参的技术措施1.水温管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随
之降低,需要加强水温管理,保证水温适宜。
可以采用加热、保温等方式
来保证水温适宜。
2.饲料管理秋季是刺参的成熟期,需要加强饲料管理,
保证刺参的营养需求。
可以采用增加饲料量、增加饲料种类等方式来保证
刺参的饲料摄入量。
3.防寒保暖秋季气温较低,需要加强防寒保暖措施,
保证刺参的生长发育。
可以采用加热、保温等方式来保证刺参的生长发育。
总之,春、秋季池塘养殖刺参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刺参的生长
发育。
只有科学合理地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池塘养殖刺参安全度夏关键技术
(4)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NH4+-N浓度的影响。
在3~48小时,所有组NH4+-N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在48小时,NH4+-N浓度降至最低点;超过48小时,NH4+-N浓度呈上升趋势,但要低于实验开始的NH4+-N浓度。
实验结束时各组浓度分别为(0.206±0.013)毫克/升、(0.204±0.092)毫克/升、(0.203±0.010)毫克/升、(0.200±0.033)毫克/升和(0.200±0.033)毫克/升;较实验开始时分别下降了3.29%、4.23%、4.69%、6.10%和6.10%。
实验结束时,各组的NH4+-N浓度随文蛤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A组与D组、E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5)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PO43--P浓度的影响。
所有组PO43--P浓度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形变化,无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
(6)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无机氮(IN)浓度的影响。
A组(对照组)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N浓度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较开始时IN浓度下降了15.91%。
B组和C组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N浓度略有下降,实验结束时较开始分别下降了0.42%和2.46%;而D组和E组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N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较实验开始分别增加了4.07%和7.76%。
随着文蛤养殖密度的增加,IN浓度随之增加。
文蛤养殖密度与时间的交叉作用对IN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实验时间对IN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文蛤养殖密度对IN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2.养殖密度对文蛤生长存活的影响B组(5万粒/亩)文蛤存活率最高,为(97.33±2.31)%,E组(20万粒/亩)文蛤存活率最低,为(82.33±1.15)%,文蛤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4组间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
春秋池塘养殖刺参的不同技术措施
春秋池塘养殖刺参的不同技术措施春、秋季是养殖刺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刺参的饲养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确保刺参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首先,选址是养殖刺参的第一步。
春、秋季池塘养殖刺参的选址需要选择水质清洁、流通良好的地方。
同时要避免选址在离工矿企业、农田农药的污染区域附近,以免对刺参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建池是春、秋季养殖刺参的重要环节。
建池时需要选择土质松软、排水良好的地方,保证池塘在降雨后能够及时排水,避免积水过深。
同时,池塘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合理确定,并修建排水渠道,方便随时排水。
第三,水质管理是养殖刺参的关键。
水质要求清洁、透明、无毒害物质,PH值在8~8.5之间,水温在15~20℃。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稳定。
如有需要,可进行必要的水质调控,如水质过浊可通过增加氧气或清理底泥等方式改善。
第四,饲料供应也是养殖刺参的重要环节。
刺参属于底栖性动物,主要以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为食。
因此,需要定期投喂藻类,如海带、紫菜等。
此外,还可适量投喂一些蛋白饲料,如虾皮、鱼粉等,以提供刺参所需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
第五,疾病防控也是刺参养殖的重点。
刺参易感染一些寄生虫和细菌,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刺参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还要保持池水的清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第六,封围是刺参在春、秋季养殖的重要环节。
封围是指在刺参养殖的关键季节,使用塑料网或竹网等材料将池塘封闭,以避免刺参逃逸或被捕食者捕食。
封围既可以保护刺参的安全,又可以避免外来生物对池塘水质的污染。
综上所述,春、秋季池塘养殖刺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包括选址、建池、水质管理、饲料供应、疾病防控和封围等。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措施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刺参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海参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资源,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海参养殖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影响养殖效益。
探讨海参池塘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对于保障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海参疾病及防治策略1. 白斑病白斑病是海参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为海参体表出现白色或黄色小块状斑点,严重者会出现溃疡和腐烂。
白斑病的发生与水质不佳、过密养殖和饵料不洁等因素有关。
预防白斑病的关键是要保持水质清洁,适量投喂,避免过密养殖。
一旦发现白斑病,可添加适量的食盐进行治疗,同时及时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水体通畅。
2. 皱塌病皱塌病是由海参体内寄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症状为海参体表呈现出皱缩、塌陷,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预防皱塌病的关键是要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避免饵料过量投喂和过密养殖。
一旦发现皱塌病,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同时增加水质管理力度,加强饲料管理。
1.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海参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和监测,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
合理投喂,避免过量饲料和不洁饲料对海参健康造成影响。
定期进行养殖池塘的清理和消毒,避免寄生虫和细菌病原体的滋生。
2. 注重饲料管理饲料作为海参的主要营养来源,其质量对海参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海参养殖过程中,要选择优质的饲料品牌,避免使用变质及污染的饲料。
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水质污染和海参健康问题。
3. 加强疫病防治在海参养殖中,要实行定期的疾病监测和防治工作。
定期对海参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个体,避免疾病的扩散。
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对各类药物及化学制剂的使用管理,避免药物滥用对海参养殖产生不良影响。
4. 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海参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需要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对海参疾病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刺参高密度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畜牧渔业论文
刺参高密度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畜牧渔业论文刺参高密度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苏杉(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江苏连云港222100)1池塘设施改造1.1池塘改造为便于管理,应把池塘改造成长方形,每个池塘面积为0.6~2 hm2,池埂高2.5~3.5 m,坡比1∶2.5;水深为2~3 m,池底为泥质或泥沙质,同时将排水闸设在池塘最低处。
1.2池塘仿生环境设置应按照自然环境为刺参的生长提供相应的仿生养殖环境,我们的做法是:(1)在池塘中放置一定数量的石堆,石料每块10~20 kg,呈堆状排列池底,每堆0.5~1 m2,堆高大于1.5 m,堆距1~1.5 m,行距1.5~2 m,投石总量为900~1 200 m2/hm2;(2)堆放瓦块,其效果更佳:每3片瓦呈三角形绑牢为一组,每20组为一堆,堆间距3~4 m,行间距4 m,投瓦总量为2.25万~3万片/hm2。
除此之外,也可以投放空心砖、水泥块、水泥管、旧轮胎、砖瓦、碎石等,同时以上几种投放物也可以混合投放。
1.3池塘附属配套设置为保证进水的水质,应在进水渠道设立20~30道废旧渔网(尼龙单丝)作拦污防油网;同时池塘中应设置充氧设备,充氧机功率、充气管长度根据池塘大小确定,用直径50 cm的PVC做主充气管,每间隔1 m放支管道。
2放养前准备放养前应清整池塘,在放苗前30 d,排净积水,清理池底淤泥,曝晒池底1周,加固池埂。
进水30 cm后,应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600~800 kg/hm2。
在池塘消毒后,需要进水施肥,肥料种类为无机肥和有机肥。
无机肥每次施肥量为:氮肥20 mg/L、磷肥2 mg/L;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并消毒后使用,所占比例不得低于总肥料的50%。
3苗种放养放养时首先需要对苗种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体态伸展、肉刺尖而高、色泽光艳、头尾活动自如、摄食快、活力强、排便迅速并呈条状。
对于放苗密度,应由放养时的规格来确定,同时不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将影响存活率,具体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6期2004年6月水 产 科 学FISHERIES SCIE NCEVol 23,No 6Jun.,2004刺参池塘养殖的病害及防治对策隋锡林,邓 欢(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性实验室,大连,116023)关键词:刺参;池塘养殖;病害;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968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1111(2004)06 0022 021 刺参池塘养殖现状1 1 养殖规模刺参池塘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瓦房店市的长兴岛等地的池塘养参获得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最高亩效益已超过20000元。
近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刺参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加上以刺参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品相继问世,对刺参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
这些均刺激了海参育苗业、池塘养参业以及海区底播增殖的迅猛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仅瓦房店市现有池塘养参及围堰养参面积即超过8000hm2(12万亩),育苗水体已达100 104m3。
大连市的池塘养参及围堰养参面积超过13000h m2 (20万亩),育苗水体已超过150104m3,加上营口、锦州、丹东等地的育苗水体,估计辽宁省的总育苗水体已逾200104m3。
山东省池塘养参的发展也极为迅猛,海参池塘养殖面积已达17000hm2(26万亩),产量已超过3104 t。
其育苗水体大有超过辽宁之势。
池塘养参的发展,在2004年更加迅猛,现在还难以精确统计其增加的养殖面积及育苗水体。
1 2 刺参育苗及养殖技术的进步近年,随着刺参育苗规模的不断扩大,育苗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刺参育苗技术不断进步。
特别是种参促熟技术的采用,使当年育苗时间大为提前,这对当年培育出大规模苗种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随着幼参越冬技术的提高,不仅幼参越冬成活率大大提高,同时苗种规格也大为提高,以往越冬苗多在3cm以下,即4000~6000头 kg;近年,越冬苗多在3cm以上,即1000~1500头 kg,达到100~200头 kg的规格也不少见,有少部分个体当年体重可达50~ 125g。
其主要原因是:饲育密度适宜;附着基质的改进与及时清洁、更换;加大换水量;高效配合饲料的采用等。
种苗培育技术的进步为池塘养参提供了足够的大规格种苗,这是池塘养参迅速发展的基础。
池塘养参技术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表现是:池塘建造更为规范,投苗密度及规格更为合理,附着基及隐蔽物的投放及布局更加有效,在春、秋季快速生长期投喂高效的饲料等。
尽管刺参育苗水平及养殖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近年池塘养参发展迅猛,一些地区宏观失控,近岸区大量进行围堰,使潮流受阻,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局部地区养参池塘建造过密,加之布局不够合理;此外,有些养参池塘底质老化,养殖环境恶化等导致了局部地区养殖参发病,有的还较为严重。
尤其在2004年早春,山东的烟台、荣城、蓬莱及青岛的部分养参圈发病,给养参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些疾病在室内越冬的参苗也时有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疾病的种类及主要症状(1)皮肤溃烂病 此病无论在室内越冬苗及养殖的个体均有发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是:发病早期为疣足尖端开始溃烂,严重时身体开始溃烂,甚至全身溃烂、自溶,俗称!化皮∀病。
(2)围口部肿胀病 围口部外突、肿胀,环水管膨出。
严重时触手僵直、自由活动受阻。
(3)溢肠症 俗称!吐肠∀,实际上是部分肠管从身体溃烂处(孔穴)溢出。
溢出的肠管成团状。
(4)身体扭曲症 俗称!摇头∀症,体后部附着不动,体前部抬高,反复不停地扭曲、转动。
参体多不再移动与摄食。
(5)僵化病 身体呈僵直、钙化成白色,体不透明,皮质层似呈坏死状。
以上5种疾病在参苗室内越冬时常有发生,这对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3 发病原因的解析上述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明了,一般来说,生物体发病原因多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有害原生动物、寄生虫等)在不良环境下或环境剧烈变化时对刺参(宿主)的感染、侵害所致。
初步实验表明,前3种疾病是由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对于后两种疾病的病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细菌等有害生物之所以能感染宿主,使被感染对象患病,多是在刺参体弱或其皮肤受伤及皮肤破损后感染。
由于参体皮层中有一种泡状细胞、内含自溶酶,在其受损伤后,自溶酶会大量释放,使皮层自溶,即化皮。
细菌感染会加速皮层的溃烂与自溶。
环境的恶化,主要是水环境及底质的恶化,如水环境主要理化条件水温、盐度、p H不适,DO、C OD、NH3-N收稿日期:2004-04-15; 修回日期:2004-05-18 作者简介:隋锡林(1939-),男,研究员等增高,底质中粪便及残饵的积累及动物尸体等有机物的大量增加,致使NH 3-N 及H 2S 等有害物质的增加,甚至引起底质发黑、发臭等。
恶化的底质及水质均可使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体弱及不健康的参体必然受到侵害及感染,导致患病。
上述染病原因的分析,已在参苗室内越冬时得到证实。
近年,由于参苗越冬数量的增大,单位水体饲育密度过大;加之换水量过少;投喂的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投喂的饲料过剩,残饵及粪便积累过多;倒池不及时,附着基的长期使用已发粘、发臭;倒池时参苗皮肤及疣足的机械损伤等。
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致使越冬参苗皮肤溃烂,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会使此种疾病暴发。
若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会收到良好地效果。
施用抗生素或进行药浴可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或蔓延(例如:定期投入盐酸四环素等抗菌药物3~5mg L,每次倒池可用盐酸四环素40~50mg L 、聚维酮碘10mg L 或恩诺沙星10mg L 将幼参药浴约0 5h)。
同样,池塘养参,特别是在长达2~3个月的越冬期,由于养殖条件的恶化:如水深不够(水深<1 5m),参体长期在底温下处于半休克状态;长期极少进食,身体极度虚弱;加之越冬期换水量偏少,DO 过低;底质老化,底质中NH 3-N 及H 2S 过高,pH 值降低,盐度过高等。
在冰冻期结束的早春,由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一些体弱的个体活力恢复较慢,此时,一些有害细菌则迅速繁殖,使参体染病。
因此,池塘养殖参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养殖池塘环境及底质的恶化所造成的。
4 防治对策(1)进一步规范池塘养参技术规程,养参池塘的建造应选择在潮流通畅,水质清新,水质的理化指标应符合刺参良好的生长的要求。
养参池塘的规模不宜太大,最好为2~3h m 2。
这便于管理及清塘,也便于精养实施。
(2)加强度夏、越冬期的管理,尤其是越冬期的管理尤为重要。
其主要的措施是:越冬期应加满水,水深>1 5m,池塘较浅的应有环沟,以利参体越冬,避免冻害;越冬前,特别是在秋季的快速生长期应加强对底质的改良,此时应使用光合细菌及有益的E M 及EB 等有益微生物,以改良底质,适当投入生石灰浆,调节水的p H 为弱碱性(用量225kg h m 2)以利在越冬期有一个良好的底质环境;秋季应投喂优质、高效、营养全面的颗粒状或片状配合饲料,饲料中应加入提高免疫力的免疫多糖等活性物质,严禁投喂整体大型藻类,如海带及裙带菜的整体投入;在越冬期间的大活汛期应适量换水;在雪后应及时除净冰面上的积雪,以利冰下的光合作用(利于增加水中溶解氧),越冬结冰前应将浅水区的个体移到深水区。
早春应打冰眼,以利通气,解冻后应注意水温及盐度的调控,避免水温及盐度的激烈变化,此时应适量换水并逐渐加大换水量。
同时应及时施用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二溴海因等,施加量为0 1~0 3mg L,每隔5~7d 施加1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水温升至8#以上后,视情况而定是否停药。
(3)对底质已经老化,即养殖期5年以上(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参圈应进行彻底清淤、消毒。
对于烂泥或稀泥较深的底质的池塘应慎重,此种底质一般不适合养参。
对于养参圈底积累的淤泥,可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加以清除。
对围堰养参应加强规划及宏观控制,不应过于密集,不应阻滞潮流的通畅,并应充分考虑海水的自净能力。
(4)参苗的投放密度不应过大,投苗规格应适当加大,如投放1000头 kg 以下的大规格苗种,每亩投放量不应超过5000头。
投饵除应严格掌握饲料的质量外,还应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有条件的池塘应在夏季使用增氧机增氧。
(5)对种苗的选择也应十分重视,应选择那些活力强、生长快、体粗、体健,无伤病的健苗。
对苗种的投放应抓住快速生长期,春季投苗时间不应太晚,即当水温升至7~8#时就应投苗;在秋季投苗时间也不应太迟,应在10月中下旬投苗,当水温降至5#时即不应再投苗,否则,会导致越冬期参苗的死亡量加大。
(6)对辽宁省营口、盘锦、丹东等地区,因冬季结冰期长,冰层较厚,养参圈水深应>2m,并应在试养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扩展。
总之,对参病的防治只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注重水质及底质的改善与调控,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完善养殖技术规范,加大技术投入,实施健康养殖,从而达到增强养殖参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蔓延,即从根本上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1] 王文强,温琰茂,柴士伟 养殖水体中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环境效应[J] 水产科学,2004,23(1):29-33[2] 李亚晨,包永明,吕建发,等 海洋水产动物弧菌病的生物防治[J] 水产科学,2004,23(2):35-38[3] 古长庆,李君文,晁福环,等 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J] 水产科学,2004,23(3):21-25[4] 陈述红,曹振杰,张近华,等 水产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J] 齐鲁渔业,2004,21(1):26-28[5] 于今蓬,徐振行,刘勤燕,等 池塘海参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齐鲁渔业,2004,21(2):25Diseases and Prevention of Apostichopus ja ponicus in PondsSUI Xi lin,DE NG Huan(Liaoning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 tute,Open Lab of Applied Marine Biology ,Dalian 116023,China)Key words:Aposticho pus japonicus ;breeding in ponds;disease;prevention(责任编辑:晓 荷)23第6期隋锡林等:刺参池塘养殖的病害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