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苏教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五步教学基本式”在历史故事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新探——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为例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有根据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有从我国一些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中节选改编而成的,还有关于国外文人墨客、英雄之士的。
这类课文把历史和传说浓缩故事化了,情节生动,趣味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对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学习文学语言,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年多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了解历史故事类课文的特点,接近这一类课文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探寻出能够应用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
“五步教学基本式”是研究成果之一,它是作为一种方法的组合形式,蕴含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新的教学理念纳入到了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操作之中,使抽象的、不可操作的教学理念通过基本式的具体、可操作性落实在了教学实践之中,便于教师采用,也最易于提高教学的有效度。
我们探索出的能够应用于历史故事类课文教学中的“五步教学基本式”是如下这样的五个基本教学环节:①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②课题入手,整体感知,粗懂故事大意→③设疑契入,解读文本,反复品味语言→④创设情境,直抒胸臆,深化阅读体验→⑤拓展延伸,走进历史,开阔学生视野。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实践证明,“五步教学基本式”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中是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
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是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故事类课文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然而这一类课文由于体裁所限,不可能对人物活动的环境作详细的介绍和描写,由此,在向缺乏一定历史知识的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之前,适当了解历史背景显得十分必要。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doc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T4秦兵马俑苏教版师:同学们,去过西安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了解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艺术宝库。
大家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生字。
师出示小黑板。
生读词语。
教师指正读音:翘舌音、多音字、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生字。
相机解释“战车千乘”,强调“着”以及其他读音。
“老师看着zhe 我们? ” "我们着zhdo急了。
”)学生齐读。
教师强调生字书写。
“誉”与“拳”,"昂”“裤”的书写。
师:课后还有好多四字词语,谁读读。
生读。
(教师强调词语连读。
本篇课文有个特点,四字词语多,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这些词语。
)师:生字词预习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默读课文后交流生1:课文写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板书:规模宏大师:知道“宏大”的意思?生一时说不出来。
师:能用“宏”组个词吗?生:宏伟师:用“大"也组个词?生:很大。
师:课文中有个词语是“很大”的意思,找出来。
生:巨大。
师:你再说说“宏大”的意思?生:宏伟、巨大。
师:不错,刚才我们用拆字组词法理解了“宏大”的意思,这是个不错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哟。
师:课文除了写“规模宏大”夕卜,还写了什么?生:还写了兵马俑的形态很多。
师:课文有个词语能概括这个意思。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板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师:读读黑板上的三个词语,谁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
生齐说: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课文里也有一句话用上了这三个词语,找出来没有?生读: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那老师想问一问课文哪些地方在写“规模宏大” ?生:第二自然段师: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生1: 4——9自然段。
另一生抢着说:4——8自然段。
师:你们的区别在于第九自然段,现在老师请你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生1读师:那你说说这一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吗?生:没有,是总的在写兵马俑。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学方面:1、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育方面:1、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人物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司马迁的英雄形象。
2、学习司马迁为了伟大的事业委曲求全、矢志不渝的品格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课文《司马迁发愤写》讲述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情,教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苏教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资料。
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
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
我接着说: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
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父亲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见父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最后,我还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这节课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设计得还比较满意,课前的准备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对课外资料的整合也比较成功,如果从一课一得的最基本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节课最起码让学生记住了“发愤”这个词在本课的深刻内涵。
但是,所有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第一,自己说得过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含教学反思)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志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1、同学们,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这些成语,你一定不陌生。
2、出示:(齐读)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现?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7、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
这篇文章的题眼是——“发愤”。
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
(发愤就是很坚决。
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
所以我们要怎么读?8.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9、过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划出相关的段落。
二、初读课文,品读高度的评价1、出示生字新词,正音。
呼啸而去古代英雄父亲影响临终之时牢记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血溅墙头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辉煌巨著生命写成2、相信在文中,你们一定也能读准这些词,也能理解这些词。
小学语文课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使学生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司马迁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先贤的品质,引导学生从司马迁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司马迁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从司马迁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从司马迁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3. 推荐一本历史书籍,并简要介绍书籍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线索,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后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后反思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后反思一.扣题探“疑”,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堂“活”,它“明”则教学“明”。
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途径,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
在智慧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下,学生始终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始终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
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
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源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
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烟云,走进了文字的世界,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教学的高潮,忧伤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司马迁奋笔疾书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教师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通过画面的引导,音乐的充盈,情感的澎湃,想象的深入,渐进的指导,充分的表达,引领孩子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语句的深刻内涵。
通过这样板块式、集合式的语言实践,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依托联想创造的语言实践,这样感悟语言魅力,叠加语言厚度,追求更深层次对话的语言实践,这样充溢联想、想象、品味的语言实践,学生情感、语言、思维的迸发源源不断,文本的意义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得到不断地充盈和丰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学反思《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学反思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已经过去了好长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把反思写出来,是因为课堂不尽如人意,今天终于静下心来写这篇反思了。
第一,课前准备不充分。
这一课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查找资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根本没有查找到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开始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学生交流的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等等,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背景资料,这一教学环节是失效的。
如果课前我用心查找些资料,给学生印发资料,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等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会更加容易些,内容也会更加饱满些。
第二,研读教材不够深。
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怎样上这篇课文,也知道应该围绕“发愤”这个中心词来学习课文,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己讲解的套路。
在精读课文时,直接出示最后一小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着——《史记》”让学生就这句话中的两个数字来谈感受,学生这时还没有学习课文,谈出来的东西也只是表面的。
因此,这一教学环节是失败的。
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
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
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时才会更容易。
小学五年级语文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及教学反思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及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内容的语句,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感悟重点语句,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小黑板教学资料录音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发愤”是什么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去做。
)2、默读全文,找出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二、新授,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振作起来”?他又是怎样“努力去做”的?带着这个问题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答案。
(1)板书:飞来横祸,入狱受刑。
(简介司所受的酷刑,出示司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2)板书:悲愤交加,了此残生。
(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该如何抉择?文章出现了一个“但”字,这个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司马迁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这是导致司马迁改变轻生,重新著书的内在原因。
理解鸿毛、泰山及司马迁的内心真是想法。
理解两个“一定”。
指导品读此句。
要求读出执着、坚定的语气。
这一个想法促使司马迁有什么行动?)(3)板书:克制自己,忍辱著书。
2、指导学生看图,再读文,引导学生读出执着之后把痛苦深埋心底平静的语气。
3、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也许,冬天的早晨,寒气逼人,当人们还在梦乡,他已经();也许,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在树下乘凉,他仍然();也许,无数个夜晚,当人们围坐谈心,他依然();也许…………4、齐读本段,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体会司马迁是一个坚定执着、富有责任心的人。
5、过度: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哪些外因促使司马迁写《史记》的?●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
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是人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本课教学中,我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牢记嘱托”这小节时,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临终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
谁来?”学生彻底投入了,书声那么伤感,那么凝重,哀哀如诉。
这时司马迁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一个个善解人意起来:“司马迁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临终嘱托,突然明白了这部史记的无比重要。
他暗暗的下定了决心:流下了深情的泪水:‘父亲,您放心,为儿就是死,也一定会完成您毕生的心愿!’”“司马迁紧紧握着父亲那骨瘦如柴的手,泪流满面:‘父亲,您的话孩儿牢记在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我都会写成这部史记,您放心!’”“ “司马迁擦去父亲脸上的泪水,紧紧握着他的手,用力地点点头,默默地立下誓言:‘父亲,我不会忘记的,您放心,我一定会写作,写作,再写作!’”
抓住“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后,又结合资料理解所受的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
五年级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编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课上我主要抓住“为什么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怎样发愤?”三个问题展开,思路较清晰,可是这样的设计还不够开放,学生的思维相对受到一定的束缚。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西汉时期,学生对当时的背景及人物不够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圈圈划划有关词语、句子,说说感受体会”和“走进人物内心,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但对学生的朗读还缺乏具体地指导,使学生感悟到的感情不能得到很好地提升。
这节课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设计的还比较满意,如果从一课一得的最基本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节课最起码让学生记住了“发愤”这个词在本课的深刻内涵。
但是,也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课堂氛围相对沉闷,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4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感动之中。
让孩子们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
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正是一篇可以让学生激动不已的文章。
孩子们借助于文字的反复阅读,体验到了司马迁身上闪耀的光辉思想,走进了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以致于如痴如醉,不能自己。
作为教师,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唤醒孩子们潜意识中的认识,就是让孩子们在充分阅读、尽情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自我升华。
一、唤醒构建,开启心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语)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唤醒孩子们对份人格的景仰以后生活道路的激励作用。
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教学设计,始终置学生于一种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景面前,让学生主动地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
虽然教师并未对文章作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你有了什么新的感悟?”让他们不断探索,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体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在对作品主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精神的家园”,使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挑战的阅读中“旧我不断失落,新我不断再生!”之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2)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
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
作者:姚彩云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
作者:姚彩云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节课,匡教研上过,镇江市骨干教师石群上过,作为我,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听课之后,深深地被震撼。
整个课堂实施下来,我的体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需要诸多要素构成的。
我以为,教师课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夫在诗外”。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教师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占据更多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内化为教
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呼之欲出时,上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其次,教师要有几招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妙法,要学会煽情,要能够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感悟表达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发展评价。
这对于教学活动实在是太重要啦!因为,学生在情绪体验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学习任务,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第四,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应贯穿始终,将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与学两股力量整合起来,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全神贯注地关注,注视着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纠正学生每一个你能发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点滴的进步来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理解什么是发愤?从一开始出示课题,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发愤是什么意思?学生后,理解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
司马迁究竟遭受了什么而要振作起来呢?这一问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第二个问题。
二、明白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要解决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品读了课文,一下子就找到了因为父亲的遗愿。
仅仅是因为父亲的遗愿吗?学生很快又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受父亲的影响是呀,因为父亲,司马迁也喜欢历史,他努力学习,积累历史资料,早就和父亲一起准备编写《史记》呀!更有一位聪慧的同学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发现司马迁从小就喜欢历史,因为他小时候听父老乡亲讲英雄故事的时候,心里特激动,说明他在那时候就对历史很感兴趣。
是呀,司马迁在小的时候就受到过乡亲父老的影响,古代英雄的故事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我很高兴,学生的语言表达虽然比较简单,但他是真正理解文章语句所蕴藏的内涵的。
我又这样引导学生:是呀,司马迁小时候就对历史故绿馗行巳ぁ3ご蠛螅芨盖椎挠跋欤Χ潦椋哿舜罅康睦纷柿稀R残砟鞘焙颍桶镏盖滓黄鸨嘈词肥榘伞8盖琢僦帐钡囊旁父岫怂嘈词肥榈木鲂模畔率デ兹说耐纯啵刻烀ψ叛卸晾肺南祝碜柿希咝础妒芳恰贰?伤衷庥隽耸裁矗慷笥址⒎咝础妒芳恰纺兀?rd学生都找到了飞春峄?rd 入狱受刑。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悟司马迁所受的耻辱、痛苦,我让学生当堂阅读了《补充习题》上的短文司马迁为什么会入狱,了解了司马迁的为人,更清楚地了解了司马迁受辱之事,了解了宫刑的残酷、可怕,深入地感受到了司马迁的悲愤、耻辱、痛苦,再结合对司马迁的想法的理解品读,学生对发愤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2苏教版
一、立足教材,巧用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品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并不太陌生,再加上故事本身对学生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学生初学本课的兴趣比较浓郁。
但要学好本课,单靠文字介绍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才能对人物的内心品质有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才能被人物的精神所打动。
二、善用激情,巧用评价,燃起澎湃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激发,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语言激励,情绪感染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很好的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