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合集下载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12月23——25日,我有幸随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一起,赴浙江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以讲座形式呈现在学员们面前。

记忆犹新的是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做的《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

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

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以下是王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我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高效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与使命。

与此同时,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关注点。

从课程标准来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

一般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紧扣生本理念,依托具体学情以及教材内容逐步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内容一直以来,教师将自己视为教学主体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拟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

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经常将自己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缺乏参与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坚持生本理念。

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方向,还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

以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生字、多音字的读法、写法,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提出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接下来,教师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让他以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该生的回答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冬天卖火柴最终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显然,该生的回答并不理想。

为了理清文章的框架,教师继续挑选学生完善该生的答案。

经过一系列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回顾小女孩三次划火柴看到的场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象?它给人怎样的启示?”当学生明晰教材内容时,教师要求他们从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深入分析。

二、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6个由浅入深的层次。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选择重点的培养方向。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三要素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三要素

2018·06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问题导向、有效对话、读写迁移三方面入手,关注学生,因学而教,顺学而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质量。

摘要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对话;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三要素黄章梅(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福建仙游351200)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也随之提出。

[1]语文教学要为核心素养而教。

语文核心素养,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它包含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那么,语文课堂该如何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呢?一、高质量的问题导向课堂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也是预设与生成环节必须面对的事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必不可少的,更是提升师生思维质量的良方。

但如何才能做到问得有效,问到学生的心坎里,真正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关键。

提问是需要预设的。

发问的方式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发问,如何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怎么样问才能新颖、巧妙,这些都需要为师者的智慧预设。

但,动态生成的课堂具有不确定性,导什么,怎么导,导至何方这就更需要每位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学会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通过朗读,对于片段所讲的内容都一清二楚。

至此,“意”已明了,“言”未贯通。

学生认为自己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得差不多,但作为教师,在预设中,在文本解读中需要落实的“言”还不到位。

于是,笔者又追问:雪水“汇成小溪”一句能不能把“汇成”改为“流入”吗?这一追问,问出了学生的兴头来了。

看一个个认真读书的样就知道追问的结果。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语文的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呢?一、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后,乡亲们为了感激他,在井边立碑纪念的故事。

全文篇幅短小,故事性比较强,句式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可是,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毛主席,学生了解得不多。

特别是低学段的孩子,稍不注意就会变成形式上的说教,就会失去教学的效果。

那如何从课堂上无形的渗透这一点呢?为此,我便通过在晨读或者阅读课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革命前辈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故事并开设故事大赛等形式,通过观看类似的红色影片做铺垫,课堂上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毛主席,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学习并弘扬革命优良传统,饮水思源。

又如,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课程内容时,将端午节中包粽子的节日活动引入课堂,以丰富的文化教育形式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涵义的认知,让学生从趣味性十足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积累语言文字,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积累语言知识,理解语言规律,掌握语言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悟文本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活,发现素材,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口语表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可以通过问题设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例如,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通过鉴赏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作品。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传统节日习俗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部都在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每个学生从出生成为家庭的一员,再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作为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应该有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还应该能够理解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我们教师为他们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提供怎样的“营养”和帮助,与学生的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关系极大。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

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少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它包含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拥有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再产生质的飞跃。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要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论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论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聚焦在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语言能力和品质,能力也好,品质也好,他们都姓“语言”,凡是与语言运用有关的能力,都是在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时应该关注到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

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本。

”“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然而,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差等。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一、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它体现了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一个具有良好语文核心素养的人,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语文核心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理解并获取其中的信息,抓住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而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鉴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从文学作品中领悟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积累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在语文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

而如何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探索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旨在深入剖析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设计方法、分析学生评价和教学效果,以及探讨教师培训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未来的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1.2 研究意义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核心素养概念逐渐在教育领域中被提及。

探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有助于深化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明确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方向,更准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通过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文字运用、表达能力、思维逻辑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同学核心素养教学,造成同学的〔素养教育〕无法得到培养。

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养教育,让同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阻力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为宗旨而进行的综合素养和修养的一种培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我们可以从小同学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进行语文素养的引导,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养教育,对同学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培养,从而能够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同学语文学习素养。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程度的限制了小同学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索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升学率的压力升学率的压力凹凸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绩效评比等。

所以有些教师就不得不用“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来评估同学的成绩,从而提升升学率。

使同学对枯燥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失去原有的兴趣,进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核心素养的意义素养是指一个人品德修养和素养的体现,素养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个人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水平和能力等还有为人处事的能力或技巧、对人的态度或情谊等多种方面都可以统称为素养。

小学语文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同学的语文素养,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同学比较稳定的、基础的、合适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语文素养,同学能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同学把这些基本素养表现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从而使同学的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得到修养。

这就要求当今教师能够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基本能力,又注重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的措施注意教学方式革新小同学的一个特征就是较为活泼,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能注意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同学进行引导,这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不仅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技巧等传统语文要素,还涵盖了创造性思维、文化意识和社交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法与词汇的掌握语法和词汇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们是学生正确表达和理解意思的基石。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者应采取以下措施:1.系统化的语法教育: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语法教学计划,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例如句子结构、时态和语态等。

教师还可以借助互动式教材和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应用语法知识。

2.词汇积累和应用:学生需要不断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词汇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鼓励他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主动运用新学到的词汇。

二、阅读和理解能力阅读是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而理解能力则是阅读的核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多样性的阅读材料:提供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文章、科技报告等。

这有助于学生扩展他们的阅读领域,提高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

2.阅读策略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和思想。

三、写作和表达技巧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下是培养学生写作和表达技巧的建议:1.写作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常规的写作练习,包括日记、作文、评论等。

同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他们的写作技巧。

2.创造性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例如诗歌、小说、短篇故事等。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还包括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已占据着语文教育教学中核心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纳科学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1.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当人一旦离开知识的怀抱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在小学阶段,教学中主要以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常用的段落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基本的阅读写作方法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

教师要对以上内容进行适时恰当的引导,让同学主动自学、乐学、研学,要以同学为课堂的主体,准确合理的培养同学小学语文知识能力的素养。

2.积存语言能力教师在帮助同学进行语言积存能力培养时,可以让同学了解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摘抄出自己喜爱的好词、好句、好段等,使同学在长期积存和生活经验中收获许多新的词和句子,从而能够使同学能够拥有自己的“小题库〞。

这样不能够培养同学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和背诵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可以使同学对阅读课外读物感兴趣,最终促使同学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3.培养同学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培养同学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同学能够掌握基本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使同学养成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好习惯。

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1.利用情感体验教学法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学科。

从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学习内容能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情感表达和生活经验引起共鸣的过程。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从故事情节设疑入课,让同学阅读全文后进行解疑,使同学理清关系中,体会到小蝌蚪和妈妈的情感故事,从而能够引起同学内心的共鸣。

而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同学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2.延伸课堂教学知识,使同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当今教育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通过同伴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进行学习和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为了应试而教授知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这样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基本素养。

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各种活动,渗透对学生语文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池塘边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小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这样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基本素养。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加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充分感悟生命的价值,体会生活的意义,并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逐步形成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教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还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引导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提升能力、增长见识,并提高语文研究效率。

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一、对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它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即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开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其实就表达在我们的单元导语、选文系统和课后练习中。

例如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我首先引领同学们了解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人文主题是:美丽的校园一一成长的摇篮一一梦想起航的地方;语文要素是: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而在课后练习和课前导学中也设置了与语文要素相关的问题。

整个单元三篇课文, 主线只有一条,就是唤醒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敏感,并试着去感受、理解和积累,在此基础上通过练笔写话试着加以运用,这就表达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所谓“新鲜感” 是相对于常态而言的,这就涉及到“比拟、分析、提炼、概括”等思维能力;“新鲜感”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想象成画面和场景,这就涉及到审美能力;“新鲜感”的词句的背后涉及到文化背景,这和“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见,我们要站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握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对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探究(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致,不仅介绍了总体布局,也重点描写了局部景致,最后说明收藏文物之多。

如何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圆明园昔日辉煌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我以参观圆明园为交际语境,设置交际情境,让学生以圆明园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圆明园,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让学生领会到圆明园艺术之美,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我带着五年级语文团队研讨修改最终得出“我是圆明园小导游”教学设计表,并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演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二)思维的开展与提升在研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我指导三年级语文团队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预测与猜测环节。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说课讲解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说课讲解

第一步:带着理解读课文:你从哪里发现了这 个小村庄的“美丽”?
第二步:带着想象读课文:读着读着,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那里的森林( ); 那里的河水( );那里的天空( );那里的空 气( )。
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小村 庄吗?你想去这样的小村庄吗?
境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 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 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
节 奏 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
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 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 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 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 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3课《花种》
书面语的语感怎么来?第一,大声 朗读;第二,大量阅读;第三,重要的 文章要背诵;第四,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的写作。
陆俭明:《按照学习书面语的规律教语文》
语文课程的性质,如果要下定义的 话,是否可以这样说:“语文课程是一 门学习以言语表现服务人生,彰显人、 人类存在价值的课程。”其核心是“培 育言语生命意识”。
辞感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 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 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文本的文化语境 知音文化 高山流水
意象的文化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各位老师:上午好!这30分钟我就“语文核心素养”的话题和大家做交流分享。

一、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总体框架(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不同学科、领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关于教育,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人人都在谈核心素养,语文也不例外。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或语文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语文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图)具体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模块不是并列关系,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一栋大厦的话,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也是最顶层的地位,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签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其三个支柱。

因为在语文素养中没有离开语言的思维,没有离开语言的审美,也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

语言构建与应用处于基础层次,后三个模块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们来看,思维的发展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审美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也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四个方面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今天我们的交流以这一部分为主)语文课最终学什么?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以前我们语文老师很少谈建构,谈得最多的是理解和运用。

很显然,建构比理解内涵更为全面,更丰富,更准确。

建构包括理解,建构意味着学生自主的、内在的、是学生通过内化形成的东西。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核心是大语感,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夏丏尊先生第一个提出语感。

“语感”指的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他解释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义。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作者旨趣最贴切的符号。

”即语言文字是文、道、情的统一,它包含着情的起伏,美的律动。

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叶老的提醒如醍醐灌顶,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是如何表达言外之意的。

而这种体会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大语感包括三面:语感、文感、境感,三感合一。

语文教会孩子两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即为口语交际,下笔成文则是书面语言的达成。

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都是语感。

人与人的交流靠的是语感,书面表达靠的也是语感,是自然的流露,修改作文才靠思维。

1、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本身敏锐地直接地把握,就是对一句一句的话,一个一个的词,甚至一个一个的标点符号的最直接的把握就是语感。

我们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过程中一个片段。

本课1、2自然段教学,老师设计了四步:第一步,带着理解读课文,你从哪里发现了这个小村庄的美丽?第二步,带着想象读课文,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那里的森林();那里的河水();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空气()。

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小村庄吗?你想去这样的小村庄吗?“让我们怀着憧憬和渴望,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大家评一评,这个设计怎么样?细心地老师会发现,设计忽略了第一句中的一个词“早先”。

弹琴靠乐感,画画靠美感,开车需要车感,我们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语感,老师要用自己的语感唤醒学生的语感,敏锐地、直觉地、不假思索地把握;这个把握是直觉的、深刻的,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语感了。

早先有,现在没有了,这样的人间仙境以前有,现在没有了,这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回忆,回忆中有惊醒,有焦虑,也有呐喊。

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把一出悲剧娓娓道来。

专家点评时建议老师加上第五步,带着质疑读,你现在还能去那个小村庄么?你的依据在哪里?这样引导学生从已知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是语文老师的任务。

吕叔湘先生,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王尚文先生都一再强调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语感。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

(叶圣陶)2、文感接下来,我们谈谈文感。

文感是语感之一,是对一篇文章文体特征的敏锐把握,是对文章体裁的把握。

即读到一篇文章第一感觉它是散文或是议论文。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文感的自觉意味着把小说上成小说,把诗歌上成诗歌,把散文教成散文。

现在我们教语文往往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所有的文本,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进入课本就都成了课文。

由于所有的文本都是课文,于是老师有教时所有的课文都是千课一篇,千篇一律。

其实真正阅读中没有课文,只有童话,只有诗歌,只有散文,只有小说。

文感其实就是呼唤文本的回归。

例冯骥才的《珍珠鸟》,看这样的设计(出示)。

你发现了什么?外形、习性、给你的感受,这是明显的上说明文的套路。

很显然,文感出了问题,教学的大方向错了,尽管你精心设计了,查找了大量资源,也是南辕北辙。

类似点粤菜,上了川菜。

老师把课文当做说明性的文字来上,把充满灵性的文字大卸八块,重新组装,上成了说明文的模样。

我们看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专家建议我们对这样的设计要扬弃,增加两个环节:作者是这样写珍珠鸟的吗?2、7、8、13自然段写珍珠鸟,像散落一地的珍珠,没线。

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珍珠鸟呢?继续找会发现5、9、11、13段写“我”,这是为什么?作者不是单写珍珠鸟,也不是单写“我”。

就像放风筝,有一根线牵着,但这线远远的是看不见的。

好的散文就是这样。

《珍珠鸟》写得很自由,这根线就是人和鸟的关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我们要教出它的“散”,介绍它的“散”,体味它的“散”。

因为美是自由的。

当然,了解了散文写作背景,会理解的更深刻,创作于文革结束,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

呼吁我们中国人之间要有一些起码的信赖,否则无幸福可言。

3、境感从语感到文感是一步提升,从文感到境感又是一步提升。

境感,包括内部境感和外部境感。

这里主要交流内部境感,因为外部境感就是整个世界。

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就指的是境感。

课堂上,我们常说“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大致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部境感。

离开了境感语感、文感都是白搭。

离开境感,我们不能说语感好与不好;离开境感,我们也不能说文感的深刻与肤浅。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境感,语感与文感最终都要融入到境感中来,才会彰显它的力量。

例科学小品文《花钟》第一段,文字很美。

看看其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仔细观察文中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发现了什么?“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一位老师设计,让学生谈发现,之后问谁开花准时,向谁学?这就是境感出了问题。

其实有境感的老师会发现,有“左右”是左右,没“左右”也是左右。

境感就是这么霸道,必须这么解读,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有生命的花开花都有个区间,生命的美丽就在于它的弹性。

也许你会说,这样太麻烦,干脆把所有的“左右”都加上去。

试读一下,感觉怎样?古代文人主张“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有变化、有节奏。

越是的文字越有节奏,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境感最重要,让我们理解文章整体魅力,在境感的指导下语感才会熠熠生辉,文感才会光彩照人。

4、怎样培养语感呢?一是大声朗读,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二是大量阅读,现在的孩子都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读整本书太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养气,诗书改变的是心境,是气质;三是重要的文章要背诵,不要怕孩子不理解,生命的造化总有一天会催它开花;四是大量练笔,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地写作,最后的语感是表达,是写出来。

语文教学的智慧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不是保守,不是守旧,不变是对规律和真理的尊重。

语文就是这样,读够一定量,写够一定量,自然就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

(后面部分不展开)(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想象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小学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激活想象,在想象中语言,完成最美妙的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

通过它,可以让概念的化为形象,物质的变为精神,静止的继续行动,片断的两头延伸,浓缩的使之扩展,散漫的加以集中,并列的相互联结,对立的从中沟通……简言之,小自打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进行艺术的概括,或提出科学的假说,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至构思通篇文章,都需要借助想象。

例《想象力最重要》美国母亲保卫想象力官司赢得1000万。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对语言另一个维度的理解,思维是对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们是一体两面。

我们所说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对语言的重新的建构和理解,是基于语言,是在语言中,是为了促成语言更好的发展的。

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重点是发展言语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