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全文赏析(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全文赏析(4)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今存有《王子安集》。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

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

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咸亨二年即671年。

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元年(650年)。

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6岁。

创作背景
关于《王阁序》的故事
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家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王阁序》。

最后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外长江--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

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

”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
说:“那不是个空(ko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外长江空自流’吗!”
众人恍然大悟。

写作背景:王阁因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王阁饯别序》,又名《王阁诗序》《宴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言》说:“王勃著《王阁序》,时年十四。

”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

“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

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

所以,关于写作时间,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附:《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屁
时维九月维:古义:在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于上路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尽:完,尽头。

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是。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属:在。

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即:则。

4、词类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