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工作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范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地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关系?“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这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应“两个趋向”,明确提出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和谐新野的建设进程。
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确立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各项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和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转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其实质是对城乡、工农关系的再调整,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核心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农村综合改革,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原则”
1、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凸显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脱离实际;
2、要办好试点,探索经验,避免一哄而上;
3、要结合实际,避免盲目攀比,增加新债务;
4、要尊重民意,避免损伤农民的积极性;
5、要积极主动,避免消极等待,一事无成。
“五要五不要”:
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
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
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五个必须坚持”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2、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
3、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4、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
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B.30-50年C.30-70年D.50-70年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C.私人D.县政府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农村农业工作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农村农业工作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是什么?
(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2)长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4)实施科教兴农;
(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8)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9)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时政与相关理论专题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题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概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个重要标志。
从⼗六⼤到三中、四中、,党中央进⼀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六⼤以来党中央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2005年9⽉,党的⾸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战略决策。
12⽉31⽇,中央⼀号⽂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意见》出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件。
要点阐释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城乡差距、全⾯建设⼩康的重⼤举措。
【考点拓展】党的强调:增加农民收⼊,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提⾼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改善农村教育、卫⽣、⽂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腿长、⼀条腿短”的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全⾯深化农村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计增加农民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考点拓展】党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下原则:⼀是规划先⾏、因地制宜。
⼆是突出重点、⽰范引路。
三是政府⽀持、农民建设。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五”时期要⾼举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旗帜,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按照“⽣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对于实现乡村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这一指导思想强调了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的饮食安全和生活品质。
二、加强农业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才能保障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三、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只依靠农业发展,还需要发展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实现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只有通过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经济全面的发展。
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土地的权益,保障农民土地的流转和合理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资源支撑。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改善乡村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推动农民就业创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推动农民就业创业。
农村是大量劳动力的集中地区,要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等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七、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述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述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传承和发展了我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我国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征,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展示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分步骤阐述:一、坚持工农联盟,打破封建土地制度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第一步,是坚持工农联盟,打破封建土地制度。
我国农村地区占据人口的大部分,要使一切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便于实现国家产业化的步伐,并让农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因此,在这一步中,必须打破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公有化,为后面的改造奠定基础。
二、实践农村集体化生产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第二步,是实践农村集体化生产。
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要让农民意识到,进行合作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农村的合作社和集体化生产,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无偿征收土地制度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第三步,是无偿征收土地制度。
在我国,为了保证公有制的实现,农村要向国家无偿征收土地。
征收后,国家便可以将土地重新分配给集体或个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地主阶级的反抗,使我国农民共同体得以更好地建立和发展。
四、实行农业税制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第四步,是实行农业税制。
在我国,设立农业税,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收入和国家的税收。
这样,就有了更多的资金融资,用于支撑农业发展。
同时,农业税的收取也可以加强国家对农村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五、进行农村人民公社化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第五步,是进行农村人民公社化。
在我国,农业人民公社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它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化,可以真正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
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要加强市场监管,打破行政限制,推动农村要素自由流动和农产品市场畅通,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村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城乡统筹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城乡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六、坚持政府引导原则政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商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领域,促进乡村资源的多元化配置。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在以上七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五项要求
建设新农村五项要求现代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农村五项要求。
这五项要求是指:产业振兴,生态宜居,社会和谐,治理有效,乡风文明。
下面分别对这五项要求做详细介绍。
首先,产业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产业是农民的经济支柱,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产业振兴,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壮大农村新型主体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繁荣。
其次,生态宜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绿色农村,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社会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凝聚全村力量,促进农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治、农民自治、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第四,治理有效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自治能力和水平,依法推动村务公开,加强村民参与,推动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确保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文明礼仪,推广文明新风,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建设新农村五项要求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全面贯彻落实这五项要求,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让农民生活得到实质性改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希望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字数:466)。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的前提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保证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5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5%。
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0∶1,占全国总人口近5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原则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发展协调。
本文将从战略指导原则和目标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战略指导原则1. 全面发展:乡村振兴要注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等方面。
2. 生态优先: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3. 农民主体地位: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
通过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增强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
4. 政府引导: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导作用,落实好相关政策,提供好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二、战略目标1. 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 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农村治理: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健全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4. 农民增收: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6. 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农村文化创新,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7. 乡村旅游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8. 乡村教育医疗:加强乡村教育和医疗事业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保障农民基本教育和基本医疗需求。
9. 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和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
10. 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推动有序流转,调动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改革和扶持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战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特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不同地方的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相应措施,确保各地的振兴策略符合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农村优先。
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只有发展好农业,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链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产业结构优化。
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农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经济。
要积极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业,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鼓励农民创业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包括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要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对接和互动。
五、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六、农民主体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发展农村经济。
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倾听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农民主体参与决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七、多方参与合作。
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多方参与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外部力量的参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篇1(2)
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篇1(2)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1、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中国确立了包产到户的基本经营制度,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所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三农”问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3、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
4、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农”问题从不断积累、矛盾凸显到逐步得到解决。
“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
5、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其本质是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的问题。
所以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农业社会对农村是公平的。
6、农业税历史:始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朝时形成制度,到2006年彻底废止农业税,整整是2600年。
7、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一起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8、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十年):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土地所有制由农民所有制转化为了集体所有制,三大改造以前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
10、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一号文件,三个主题:农民、农业、农村,形成了新时期“三农”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11、新农村建设的特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2、新型农民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较差。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向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向,以期为农村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是国家的基础,农业是农村的核心。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保障粮食安全是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
农村发展规划应当注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农村发展规划还应注重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农村发展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发展规划还应注重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强农民发展能力农村发展规划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强农民发展能力。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村发展规划应当注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农村发展规划应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
同时,农村发展规划还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应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发展规划应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农村发展规划还应注重推动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互补性和协调发展。
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农村发展规划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原则。
政府在农村发展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同时,农村发展规划还应注重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哪些原则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哪些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一系列原则,以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以人为本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
例如,在建设农村道路时,要考虑到农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农产品运输的需求;在建设水利设施时,要根据农田灌溉和农民生活用水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
只有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农民的利益,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统筹规划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统筹规划。
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结合,实现多规合一。
同时,要注重不同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比如,在规划农村电力设施时,要与道路建设、通信设施建设等统筹考虑,确保电力线路的布局合理,避免因道路施工等原因造成电力设施的损坏和重复建设。
三、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
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项目和建设方式。
对于山区、丘陵地区等地形复杂的地区,要根据地形特点建设道路和水利设施,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要根据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模。
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才能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符合当地的发展需要,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质量第一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对于建设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控制、工程验收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
乡村建设原理知识点总结
乡村建设原理知识点总结一、乡村建设概述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乡村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二、乡村建设的重要性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村是国家的粮食基地,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建设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乡村建设的原则1. 生态优先。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优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3. 城乡一体化。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科技创新。
引导农村发展新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
5. 民生优先。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6. 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四、乡村建设的目标1. 农村全面小康。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让农村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2. 乡村振兴。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3. 生态乡村。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乡村建设。
4. 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5. 平安乡村。
建设平安乡村,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乡村建设的关键领域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2. 乡村产业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按照资源禀赋和乡村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 农村环境保护。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农田、水资源、森林等自然资源。
4. 农村社会治理。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社会稳定性和安全性。
5. 农村文化传承。
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于乡村建设行动的三个原则
关于乡村建设行动的三个原则【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关于乡村建设行动的三个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并针对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号召。
乡村建设行动的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可以有各种创新,但是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农业的基本特点,不能违背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违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否则乡村建设行动有可能成为对乡村的破坏行动。
诸如强制农民拆村并居,逼农民上楼等做法,与乡村振兴理念背道而驰。
根据目前存在的乡村建设问题,我们认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建设行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活力体系。
这就需要各级党和政府强化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责任和组织责任,充分认识乡村建设行动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
政府不仅是乡村建设财政投入主体,也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组织主体。
要落实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是乡村建设行动动力的直接来源。
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行动,需要农林水利、建筑、国土、规划、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信息、生态等政府各个部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力量,形成乡村建设行动的合力。
?除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外,社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农村农业工作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进发展,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