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水浒传_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水浒传中的结局如何(好汉们被朝廷招安后被编入军队继续为朝廷效力)
水浒传中的结局如何(好汉们被朝廷招安后被编入军队继续为朝廷效力)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描写民间英雄抗暴斗争的长篇小说。
它以梁山泊为背景,讲述了宋朝末年,一群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们聚集起来起义抗敌的故事。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好汉们最终被朝廷招安,被编入军队继续为朝廷效力。
本文将探讨水浒传中的结局以及好汉们被朝廷招安后的命运。
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在宋江带领好汉们攻打梁山泊的过程中达到高潮。
好汉们因梁山泊的地理优势,为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梁山泊的问题,朝廷决定和好汉们展开谈判,并承诺如果好汉们接受招安,就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
面对这个选择,最初一部分好汉们抵触,认为招安会束缚他们的自由,但在宋江的劝说下,他们逐渐意识到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梁山泊上的好汉们受到朝廷的招安,被编入军队。
这个结局有着明显的历史背景,它显示了朝廷的权威以及水泊梁山的势力所不能逆转的形势。
好汉们接受招安,不仅是因为权力的威慑,也是为了自身的生计与家人的安全。
他们明白如果继续反抗朝廷,他们最终将会在力量和资源上彻底败给朝廷。
尽管接受招安让好汉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和梁山泊作为据点的优势,但是这个选择却救了他们的性命。
他们被编入军队后,由原先的山中豪杰转变为朝廷忠诚的军人。
许多好汉们在军队中继续发挥了出色的战斗力,斩杀敌人,维护国家的稳定。
可以说,尽管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侠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仍然在继续。
然而,水浒传的结局并不是完美的。
即便好汉们接受了招安,他们仍然受到朝廷的不信任和排挤。
朝廷对他们的怀疑导致了一连串的内乱和诡计。
例如,朝廷曾经派出高官晁盖前来监视好汉们的行动,试图找到机会消灭他们。
好汉们在面对朝廷的排挤和诱杀时,不得不采取各种策略保护自己的性命。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结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制度的权衡。
好汉们被朝廷招安的选择,虽然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和优势,但也保住了性命并得到了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姓名邢燕学号61860720311053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072 专升本指导教师刘军华学习中心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内容提要: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长期以来遭到不少非议,对《水浒传》的评论与研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招安”问题。
评论《水浒》运动中也是以“招安”为突破口的。
当然,那时种种议论不单纯是对古人的苛求,还有现实的政治目的,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就能够超脱一些、从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研究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了。
关键词:水浒传招安爱国正义失败“招安”是指统治者以和平手段处理武装反叛者的专用术语,虽然“招安”代代皆有,但从五代才开始用“招安”这个词来表述这种社会现象。
武装反抗有三个前途。
一是反抗成功自己做皇帝;二是被统治者消灭;三是被招安,当造反者的力量还不足取代统治者的时候,又不想死,如果统治者来招安,这就是惟一的选择。
造反队伍中的领袖人物有可能比一般造反群众更热衷于招安,这虽然有企图投靠统治者和往上爬的嫌疑,但须知,把跟随自己造反的群众带出死境也是这些领袖人物义不容辞的职责。
招安对大多数参加者来说不是最坏的结局。
“招安”是专制统治者对待民间武装反抗的政策,或者说是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另一种形态,但造反者对于招安的认同不能完全否定。
如果统治者认真执行这个政策,它在历史上也是具有正面价值的。
不够强大的武装抗争的领导者和广大参加者接受招安,以不多的成本换取自己所向往的东西。
《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很令读者瞩目故事,首先,“招安”是《水浒传》精彩篇章的终结,读到这里,仿佛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读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从此而后,一回比一回更败人意。
似乎中国古典小说作家都不善于写收尾。
招安给人的负面印象是如此之深,向慕“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雄的读者,对“招安”故事感到扫兴,进而发展成为气愤,乃至成为情结,这是自《水浒传》产生以来就有的。
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水浒传》的招安问题学 部 人文学部学科门类 文学专 业 汉语言文学学 号 2010473165姓 名 李昂指导教师 韩田鹿装订线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014年5月27日论《水浒传》的招安问题摘要《水浒传》的接受招安、众多好汉陨落的结局令无数人扼腕叹息,关于招安的相关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是对是错?是福是祸?招安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问题。
从文本来看,梁山水寨的自身情况、故事的发展其实已经隐隐约约昭示了招安的结果。
而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必然性,诞生于这个时代的梁山水寨有着其必然的归宿。
换句话说,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结局乃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并不是个人力量能够左右的。
结合文本和历史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来看,梁山水寨的接受招安的结局的必然性有着诸多的因素,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原因的交织最终构成了招安这一结果。
本论文将从文本、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讨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以揭示招安结局的必然性。
关键词:招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作者意图On the " Water Margin" amnesty issueABSTRACT" Water Margin" to accept amnesty , many heroes fall of so many people sighed with regret the outcome , the debate about the relevance amnesty have never stopped . Is right or wrong ? Is a blessing or a curse ? This question is not so simple amnesty able to answer. From the text , the Liangshan kiosk itself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s already clear vague results amnesty . From the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you can see the inevitability of age, was born in this era of Liangshan kiosk has its inevitable fate . In other words , the outcome of Liangshan heroes accept the amnesty but decided the outset , not personal power can be so. Combining tex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wo ways, Liangshan kiosk accept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outcome of the amnesty has many factor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and all levels , a variety of complex interwoven reasons which ultimately constitute amnesty a result. From the text of the paper , two 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 analyzing various factors, to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Water Margin " in the amnesty issue amnesty to reveal the outcome of inevitability.Keywords : amnesty; su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he author's intention目录引言 (1)1 从文本探究 (1)1.1 宋江其人 (1)1.2 保国安民的理念 (3)1.3 梁山水寨自身的情况 (4)1.4 作者之想 (6)2 历史文化大环境 (7)2.1 梁山泊起义的大背景 (7)2.2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9)2.3 从农民起义的历史来看 (10)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对于《水浒传》的内容讨论,自《水浒传》问世以来不绝如缕。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祥解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祥解《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朝末年李文忠领导的以宋江为首的一众梁山好汉在抗击北方侵略者金朝的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在小说的结局中,水泊梁山的好汉们最终被招安,归顺了朝廷,使得宋江等人的悲剧命运得以实现。
招安是指朝廷以官位、封赏等方式对叛乱者进行缓和和安抚,使其放弃反抗,归顺朝廷。
《水浒传》中的招安结局是宋江等好汉被朝廷招安,成为宋朝的武将,官拜都头。
这个结局一方面展示了朝廷的慈悲之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孤立无援的好汉们在跟金兵抗争中的困境。
然而,招安结局背后是一系列悲剧因素的存在。
首先,梁山好汉们最初起义是为了反抗朝廷的腐败和压迫,保护百姓。
他们受到了屯有金银财宝的富豪的力量支持。
然而,当他们一路扩大势力,打下水泊梁山后,他们逐渐背离了原有的理想,变得贪婪和残忍,开始劫掠百姓、杀人放火。
这与他们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是他们最终被朝廷招安的原因之一其次,好汉们在招安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朝廷的力量和手段,没有做好招安的心理准备。
朝廷利用混乱之际,施行以利诱惑和诱降的策略,一方面利用了好汉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利用了他们的弱点。
好汉们由于对朝廷的策略认识不足,未能顺利应对,最终被朝廷所擒。
另外,好汉们内部的分歧和纷争也是他们悲剧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梁山泊的时候,宋江虽然是头领,但好汉们并不完全服从他的指挥。
一些好汉心存不满,对抗他的权威。
这种内部分歧给朝廷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对好汉们进行了分化,一些好汉们被逼无奈,不得不投降朝廷。
此外,好汉们在与朝廷的交战中,兵力和战略上处于劣势。
朝廷派出的将领如方腊、雷横等,不仅兵强将勇,而且利用了好汉们的弱点,采取攻心为主的战略。
好汉们在持续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士气低迷,无法继续抵抗。
综合来看,梁山好汉们最终被招安,归顺朝廷的结局是他们一系列悲剧因素的结果。
朝廷利用了好汉们的贪婪和内讧,采取策略分化和利诱降的手段,最终使得原本力量强大的好汉们败北。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首先,梁山好汉的招安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宋江为了保护自己及其他梁山好汉的性命,不得已接受了招安,选了一批人进入官府做官。
但这些被招安的人都是在梁山时威震四方的英雄好汉,他们在招安后面临的问题是适应官府的体制和作风。
由于他们是从民间出身,上山投靠梁山是为了反抗压迫的暴政,他们个性独立,有时性格上不合规矩,难以融入官府的体系。
梁山好汉被迫进入官府后,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官府的巡检和监察的对象,因此他们的行事方式受到了监察和揣摩,逼得他们也要将自己的本领遮遮掩掩。
这种对原本英勇正直的梁山好汉的压抑和束缚,使得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本领,最终让他们陷入了自己所憎恨的官府体制,甚至变得与原本的梁山好汉背道而驰。
其次,梁山好汉在招安后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尽管宋江等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是朝廷并没有真正给予他们以官职和待遇。
相反,朝廷却派出了一批民力抗敌,将其堪为“庸君”。
更为重要的是,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后,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挤和迫害。
前来投诉、告状的百姓不愿意相信曾经威震天下的英雄好汉会做出那些不义之事,而朝廷也不愿意承认梁山好汉的忠于正义和良心。
梁山好汉被戴上了坏人的帽子,被人们看做是罪犯、抢劫犯和流氓分子。
他们在民间和官府面前都处于被围攻的状态,继续忍受无休止的冷嘲热讽和诬蔑,最终导致他们的道德沦丧和痛苦折磨。
再次,梁山好汉在招安后无法改变中国封建社会腐败落后的局面。
尽管梁山好汉在梁山时是反贼,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正义信念和价值观。
他们在梁山时是以公义和正义来展示自己的英勇与智慧,他们是对抗贪官污吏的英雄。
但是,在接受了招安后,梁山好汉对抗腐败、推翻黑暗的信仰和行为逐渐消失。
他们被迫进入了黑暗的体制,他们必须适应并顺应当前的政府和官府。
他们开始追逐权利和地位,不惜舍弃自己的良心和原则。
他们屈服于贪婪和权力的诱惑,沉迷于武力和权谋之中,最终导致他们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水浒传中的悲剧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水浒传中的悲剧结局让人唏嘘不已《水浒传》中的悲剧结局让人唏嘘不已《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北方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这部小说以梁山好汉的抗争和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喜交加的命运。
然而,尽管小说中有诸多喜剧元素,但其中的悲剧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
小说中的人物多种多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悲剧。
宋江作为主角,尽管他是一个英雄,但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最终走上了血腥的道路。
他原本是一个忠诚的宋朝将领,但却因为被冤屈而投奔梁山,成为了一名山寨首领。
虽然梁山好汉是义薄云天、忠诚不二,但他们无法摆脱权力的诱惑和腐败的引诱,最终走向了覆灭的命运。
悲剧的结局在于,尽管宋江和梁山好汉最初是为了正义而起义,但随着他们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渐渐成为了治安的威胁,引来了朝廷的镇压。
最终,宋江等人在征战中遭到失败,被迫接受朝廷的招安。
这个结局令人遗憾,因为无论是善意还是邪恶,他们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
小说中的另一个悲剧人物是林冲,他是梁山好汉中的猛将,有着无比的勇武和智谋。
然而,他最终却死于妻子潘金莲的背叛。
这个情节让人心碎,因为林冲之所以最终堕落,是因为他为了守护家庭和爱情,被迫违背自己的原则和良知。
潘金莲的出卖彻底摧毁了林冲的信任和尊严,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不得善终。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悲剧性的命运。
比如,李逵和戴宗,他们都是为了正义和忠诚而奋斗,却最终被背叛和迫害。
这些命运的悲剧,让人无法不感到唏嘘和悲伤。
《水浒传》中的悲剧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对封建社会黑暗和悲哀的真实揭示。
梁山好汉们的命运被束缚在封建的体制中,他们无法逃离命运的安排,最终走向了悲剧。
这种悲剧结局不仅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困境,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总之,尽管《水浒传》中有不少喜剧元素,但其中的悲剧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主要人物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他们即使努力追求正义,也难逃命运的安排。
浅析《水浒传》的受招安与悲剧结局
4 4・
文化 ・ 文 化 产 业 论 坛
浅析 《 水浒传》 的受招 安与悲剧结局
宋沛坤
( 南 京政 治 学 院 , 江苏宗 旨是歌颂 以宋江为代表 的忠义之心 , 而宋江等人的最终结局也是- L L . X , , f j ' 1 感慨不 已。七十一 回 以前写梁山 好 汉的造反行 动属 于 “ 辅 国安 民” 的忠义之举 , 七十一回 以后通过招安 悲剧结灼进一步揭露 高休 子权奸 阻塞赞路 、 破坏招安 、 陷害忠 良 的奸 恶进一步歌项宋江为国尽忠效力、 至死不辞的忠义。
关键词 : 水浒; 招安 ; 悲剧 ; 结 局
《 水浒传》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什么至今最流行的观点是歌颂农 这首歌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认 为酷吏脏 官跟天子并 没有关系 , 民起 义 。其实 , 在梁 山泊好汉 中属 于真正农 民并不多 , 更多是所 谓 认 为只有酷吏脏官这样 一些虐 害百姓 的贼 官才是应 当杀尽 的人 , 并 “ 帝子神孙 , 富豪将吏 , 并三教九流 , 乃 至猎 户渔人屠J 1 . , l t l 子” 。因此 且把 消灭这些贪官污吏看作是一种 “ 忠心报答赵官家” 的实际行动 。 把梁山聚义定性为农民起义 未必是确切的 。 即便是写农 民起义的题 他 还 末 能 认 识 到 , 他 所 要 忠心 报 答 的 赵 王 君 和 他 的 臣 子 们 , 包 括 朝 材, 当时的施耐庵 、 罗贯中也不可能超越历史 的局 限 , 从农民起义的 王权奸和地方上 的贪 官污吏同属于一个 阶级 ,实际上是 不可分开 高度作出明确肯定 的评价。 试想一个对农 民起义有明确意识并加以 的。 他也没有意识到 , 皇帝和他 的大 臣们 , 事实上不可能建造一个 民 歌颂 的作 家, 怎么会在 同一部小说 中又去肯定宋江义军对方腊的征 主 、 平等的社会 , 封建统治阶级对 于起来造 反的革命 者 , 不是镇压就 讨呢? 是招安 , 即便是皇帝 “ 恩赐 ” 招安 , 也还是为 了巩 固和维护封建王朝 关于《 水浒传》 的创作意图 , 李资在《 忠义水浒传序》 中说“ 《 水浒 的根本利益 。 这正是封建社会 里农 民阶级 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的表 传》 者, 发愤之所作也 。” 《 水浒传》 作者借“ 啸聚水浒 之强人 ” 发泄对 现 。 宋室朝政腐败 、 外敌凭 陵之愤感。 因此李赞认为 “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 为什么看起来作者似 乎是 把接受招安 当作一件 正面的应 当肯 也” 。 用“ 忠义” 来评价梁 山泊好汉的行 动 , 这种关系全 书基本倾 向的 定的事来 写,然而在客观上却使 人觉得接受招安并不是一件好事 , 创作意图在《 水浒传 》 中有不只一 次的明确 提示 。如 四十二回 , 写宋 甚至是一种严重 的错误 呢? 为什么《 水浒传》 前新半部分显得光彩夺 江上梁山后 回家接父兄遭官兵追捕躲 到还 道村古庙 遇九 天玄 女 , 并 目, 读者感到兴奋喜悦 , 而接受招安以后的部分却显得暗然失色 , 读 接受了天书 , 书云“ 汝可替天行道 , 为主全忠仗义 , 为臣辅 国安民。” 者也感到心情 沉重 呢?为什么《 水 浒传 》 写英雄们接受招安 以后 , 无 又见干七十一 回,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 掘得石 喝 , 上有天文 , “ 侧首一 论是征辽还是平 “ 寇” , 战争都打 了胜仗 , 但主人公们却 感到郁 闷寡 边是替天行道四字 , 一边是忠义双全 四字” 。前 后描 写 , 情节虽然荒 欢 , 小说 中充满着一 种哀伤的无可奈何 的气氛 呢? 这一切看起 来是 诞, 但正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 , 和李货的批评完全吻合 。 跟小说作者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 想为农 民寻找一条好的出路然而 诏安的原因首先在于梁 山泊义军首领宋江性格 的双重性 : 即反 又无法找到这样一条 出路分不开的 。 抗性和妥协性 , 决定 了他 日后必然走受招安 的道路 。宋江是一个集 毛泽东 同志 在论 述 中国历史上农 民起义 和农 民战争 的重 大意 “ 忠孝 义” 于一身的人 , 他性格 的发展经历 了三个 阶段 。在这三个 阶 义后 , 科学地指 出这 些农 民起义和农 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 因 , 他说 段里 , 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充满着尖锐 、 复杂 的矛盾和斗争 , 而这些矛 : J 7 是 由于 当时还没有新 的生产力和新 的生产 关系 , 没有 新的阶级 盾斗争又集 中地表现为造反和忠君 、 革命与妥协的剧烈 冲突。 力量 , 没有先进 的政党 , 因而这种农 民起义 和农 民战争得不 到如 同 上梁 山之前 , 宋 江是 山东郓城县 的押 司 , 一个 封建政权 中的刀 现在所有 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 , 这样就使 当时 的农 民革 笔小吏 。他 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 , “ 自幼学儒 ” , “ 曾攻 经史 ” , 脑 子里 命 总是 陷于失败 , 总是在革命 中和革命后被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用 了 有 不少 “ 忠君孝 亲” 、 “ 封妻荫子” 、 “ 青史 留名” 的剥削 阶级思想 。 他幻 去 , 当作他们改朝换代 的工具” 。 想凭借 自己的才能和本 领 , 能够跻 身仕 途 , 步步高升 , 从而达到扬名 毛泽东 同志在这里论述 了过 去农 民起 义失 败的必然性 , 指 出它 显姓 的 目的 , “ 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 。但 由于当时官场黑暗 ,当权者 总是 “ 被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用去。 ” “ 被地 主阶级和贵族利用” 的情况 “ 非亲不用” , 因此他虽然 “ 刀笔精通 , 吏道纯熟” , 可是却长期处于皂 是可 以有不 同方式 和途径的 , 像《 水 浒传 》 所描 写的那样 , 宋江等人 隶行伍之间 , “ 虽有忠心 , 不能得进步。” 于是他开始结识 江湖好汉 , 接受朝廷招安 , 被利用去征辽 、 平“ 寇” , 利用去镇压其他农 民起义 队 图谋寻求另外一条路 。可以说 , 前期的宋江思想 中以讲江湖义气居 伍 , 不也是一种利用吗?《 水浒传》 虽然没有把梁 山起义英雄写成是 主导地位 。 当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事件被官府 查出 , 他主动 、 勇敢 在跟朝廷官军 的斗争 中惨遭镇压 ,可是它叙写了只反贪官污吏 , 不 地担着“ 血海也似 的干 系” , 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 , 表现 了一个 江湖 反天子 的起 义英 雄们 , 被封 建地主阶级利用去从 事各种征 战 , 特 别 好 汉 的本 色 。 是着重描写他们 在征服另一支起义 队伍 的过程 中,几 乎耗尽 了力 小 说第一百二十 回, 写 了宋江饮 了朝 廷赐有毒药 的酒 , 预感 自 量 。一支起 义队伍被残酷的镇压了 , 另一 支起 义队伍也悲惨地 失败 己死到 临头 , 心里还恐李逵再 叛朝廷 , 毁了梁山泊起义军 替天行道 了。 两支农民起义队伍 的互相残杀 , 正是 封建朝廷 的罪恶计谋。 这种 同样也是反映了旧时代农 民起义失败 的必然性 。 同样 , 也是对 的“ 忠义” 清名 , 坏了他 的声名 , 亦 将跟他亲如手 足的兄弟 李逵毒死 , 描写 , 这里 , 我们可 以看到 , 宋江这样的“ 忠” 和江湖朋友 、 结义兄弟 的“ 义” 封建地主阶级的暴露 和控诉 。 是矛盾 的, 要忠于封建地 主阶级的朝廷 , 就难 以顾全被压 迫阶级兄 梁山的英雄们 的斗争历程和他们 的悲惨结局 , 客观上向人们显 弟之间的“ 义” 。 在封建社会里 , 对立阶级之间的“ 忠” 、 “ 义” 是 不 可能 示 了这样 一条血的教训 : 被压迫 和压 迫阶级之间的立场 、 阶级 利益 统一起来的 , 也是无法两全的 , 最 终 只会 导 致 悲 剧 的结 局 。 是根本对立的 , 无法调和的 , 已经举起 了反抗旗帜 的被压迫者 , 为 了 再次 , 梁 山泊 队伍之所 以终 于接受招安 , 跟农 民队伍 中较 为普 达到 自己的 目的 , 为 了不被消灭 , 就必须继续斗争 , 别的道路是没有 遍存在 的不觉悟性也是分不开 的。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反贪官而不反 的; 倘若妥协 、 招安 , 那 就意味着失败 和悲剧 的结局 , 当然 , 就《 水浒 作者的主观认识来说 , 是没有这样 自觉和 明确 的。但是 , 作为一 皇帝 。正因为如此 , 即使社会 地位 较低 的人们也 就可能接 受宋 江这 传 》 样看法和主张 : 皇帝是好 的, 只是奸 臣不好 ; 除掉 奸臣 , 也就除掉 “ 闭 部文学作 品《 水 浒传 》 的实际描 写却 给了我们 这样 的启 发 , 使我们得 塞” 天子的祸根 。 同时 , 梁 山泊 队伍也只有归顺朝廷 , 才能报效 国家 , 出这样 的认识 , 这恰好就说 明了《 水浒传 》 有关宋江等人接受招安 以 个人也才能争得好的前途。总而言之 , 只有接受招安 , 才是一条 “ 正 及英雄们悲剧命运的描写 , 是现实主义 的。《 水浒传》 有关英雄接受 招安及其悲剧结局的叙写 , 是合情合理 的, 也是尊重历 史事实的 , 应 路” 。小说第十九回写阮小��
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
浅析水浒英雄从诏安到走向悲剧的缘由【摘要】:忠于朝廷, 让起义军接受朝廷的招安, 是《水浒传》所揭示的部分内涵。
“水浒”文化的历史源头乃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但在其后数百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史实的成份基本上散失殆尽,更多的是后世的幻想和虚构等艺术加工。
分析梁山主要首领的性格与遭遇,了解梁山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并分析及论述《水浒传》中招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宋江、梁山泊义军受招安的种种原因,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以及它所揭示的意义。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提炼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看梁山英雄招安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及分析招安政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招安;影响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道:“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优秀的作品是生命力载体。
中国的《水浒传》用一百单八将,刻下了一朵朵绽开的石花。
“招安”是指统治者以和平手段处理武装反叛者的专用术语,虽然招安代代皆有,但从五代才开始用“招安”这个词来表达这个社会现象。
招安是《水浒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正是在接受招安之后,梁山事业瓦解,梁山好汉走向了一条依附朝廷却为朝廷所迫害的不归之路。
对于梁山的接受招安与否,从领导集团到下层群众有不同的看法但仍走向招安,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而朝廷采取招安政策的出发点又具有其深层的含义。
梁山招安从不同角度探讨它的利弊,深刻分析它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一、梁山招安中的传统思想首先是封建礼教在社会思想中的统治性。
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广大群众的,使其臣服于自己残暴统治的精神枷锁。
而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出世、无为。
佛家的回避、超脱相互补充,几千年来一直站着统治地位。
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统治者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统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
论《水浒传》的悲剧内涵[摘要]:《水浒传》以历史和传说中的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故事为基本素材,描述了一场人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小说起于高俅发迹,迫害忠良,终止于梁山英雄被奸臣谋害,魂聚蓼儿洼。
内容完整统一,在最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反抗压迫、反抗不平的英雄人物,描述了由个人复仇反抗到反贪官、杀豪强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以及不幸的结局。
《水浒传》的招安结果与悲剧结局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本论文从招安的时代背景、儒家的伦理道德、宋江的个人因素以及历史的局限等四个方面论述造成招安的悲剧内涵,并由此揭示招安的必然性。
[关键词]:招安;悲剧;忠义;宋江;生产关系;历史必然《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对中国的白话文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作为一部著名的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不但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更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水浒传》给人的最深印象,莫过于贯穿全书无比鲜明的爱憎立场及令人悲悯的失败结局。
我们深入思考这种悲剧结局的原因时,不难想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水浒传》中的义军走向接受招安投降的道路,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分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本文分析了水浒传起义的全过程,尝试从本质上剖析水浒传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一、《水浒传》全书概况《水浒传》全书共120回,可分六部分:1、1回--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2、72回--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3、83回--90回,奉命征辽。
4、91回--100回,征田虎。
5、101回--110回,征王庆。
6、111回--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浅论《水浒传》的“招安”
浅论《水浒传》的“招安”古典名著《水浒传》作为我国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
在此,仅就其中的“招安”问题作一些思考。
对于“招安”,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水浒传》是赞扬“招安”的书,有的说是批判“招安”的书,还有的认为是歌颂和批判皆而有之的。
那我们要如何评价“招安”呢?根据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孤立的来看待,而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大环境中去才能客观的、全面的、理智的去拨开层层历史的重雾而揭示其本质。
对“招安”这一问题也必须这样。
一、宋江等梁山好汉受“招安”的原因。
(一)由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是辽、金等国贵族与宋朝人民的矛盾,所以,“招安”是时代的要求。
两宋是我过历史上的一个外患频繁的时期,辽金入侵,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广大汉族人民受到入侵的民族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宋王朝的统治者却奉行“求和”政策。
自己过着莺歌燕舞、穷奢极侈的生活,完全不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
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一些有志之士只好铤而走险,聚众起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的起义人民对于当朝统治者是抱着拥护的态度,这种情况类似清代的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在《水浒传》中就有这种“人心思宋”,誓死不降异族的思想,宋江在辽使劝降时就说过“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的话。
由此可见,“招安”在当时的确是比较为社会所肯定的。
广大人民宁愿受宋朝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也不原受外族的欺凌。
宋朝再腐败软弱,也是一个先进的封建王朝,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金人,元人武力再强大也是一个刚从氏族社会转化而来的尚保存着奴隶制残余的落后氏族。
作为一个先进的民族,遭受落后民族的奴役,如此民族奇耻,凡是有自尊心的人们无不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痛心疾首地发出“驱除鞑虏,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呼声!因此,起义军接受招安,和统治阶级共同抗击外敌,正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行为。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宋江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一群离乡背井、腐败官吏压迫下的百姓们组织起来的斗争历程,最终以招安结局和深入人心的悲剧元素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招安是《水浒传》的结局之一,也是整个小说的高潮所在。
小说中,梁山泊一方面与朝廷作战,一方面与河南鲁智深等地方官吏展开斗争。
朝廷发出了招安的消息,希望梁山泊能够归顺朝廷。
在斗争的过程中,梁山泊一方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将朝廷官员册封为梁山武松等将领,俨然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独立军队。
然而,宋江认为招安是当时唯一的出路,他希望通过招安,为梁山泊众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于是,梁山泊决定招安,并将兵器交给了朝廷,自愿成为朝廷的走狗。
这是一个非常悲壮而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特别是对于梁山泊的英雄们来说。
他们曾经是义薄云天、抗劫救民的英雄,却最终沦为朝廷的傀儡和马前卒,为朝廷效命。
他们的招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背叛,更重要的是对义士精神和民间英雄形象的背离。
在梁山泊英雄们的内心中,他们是为百姓着想的,他们作为贫苦百姓的代言人,是他们倾尽所有力量,为民除害、展现真正侠义精神的偶像。
而现在,他们却成了朝廷的走狗,自己也被迫追着替朝廷征战。
这让人感到悲愤和痛心。
在小说结局之中,强烈的悲剧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人性和社会制度产生思考。
英雄们最终选择招安,是出于他们对家人和百姓的一份牵挂与顾惜。
他们虽然壮志未酬,却能够为自己的家庭和百姓的安宁做出贡献,这也是他们英雄的一面。
无论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如何,英雄们都最终服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个人情感,从而产生出悲剧的结局,这正是《水浒传》中悲剧元素的又一体现。
总而言之,《水浒传》以招安结局和深入人心的悲剧元素构建了一个庄严而沉重的故事框架。
英雄们的壮丽事迹和悲剧结局,让人不禁思考正义与邪恶的边界,人性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同时也让人反省当下社会的不公与腐败。
水浒传的悲惨结局探析
《水浒传》悲剧结局探析《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但相比其他三本名著而言,它往往显得平平无奇。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水浒传》只是歌颂108名有血有肉的好汉的英雄事迹。
而这种“看法”其实是最肤浅的。
要知道这108名有血有肉的好汉的结局大多数都是十分凄惨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结局?思考这个问题就能看出《水浒传》的本质意义是十分不凡的。
韩非子曾在《游侠列传》里说过:“儒以文犯法,而侠以武犯禁。
”而梁山上就聚集着以武为主的好汉们,这些存在自然就犯了朝廷的禁法。
为了应对想“以武犯禁”的好汉们,就有了后来的“招安”,也就是《水浒传》注定为悲剧的开始。
当然造成《水浒传》悲剧的因素不仅仅在此,那还有那些因素造成这部名著必定一悲剧结尾的呢?一、作者的个人经历——《水浒传》悲剧结尾的前奏众所周知,了解作者的个人生平是深度解读作品的必然要求。
而《水浒传》的作者便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先生。
施耐庵,原名施彦端,字肇瑞,自小家境就十分贫苦,不过他天资聪慧,7岁的时候便可以在家里自学知识,在其13岁的时候才正式进入私塾里学习……于至顺二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不久之后被朝廷派往钱塘县作县尹。
但他此时身处元朝的统治,一身抱负无法施展,后因为为汉人百姓辩冤而遭遭到了县官的打压,就愤然的辞官归家。
可好景不长,在元至正十三年的时候以贩卖私盐为主的张士诚伙同十几名壮士起兵反抗元朝,而在张士诚的真诚邀请下,施耐庵先生“入世”当了起义军的军师。
在他的辅助之下,张士诚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打到苏州。
在这里我们可以好好想一下,作为读书人的施耐庵,本应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为何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跟随着张士诚起兵造反。
这是不是也恰恰说明了元朝后期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后来由于张士诚逐渐的居功自傲、是非不分、听信谗言等因素下,施耐庵感觉失望至极,而辞官回家。
至正二十七年,张士诚被朱元璋给打败后,朱元璋求贤若渴,多次征召他入世为官,但他以著书为由一一都给拒绝了。
浅论《水浒传》的悲剧实质
浅论《水浒传》的悲剧实质黄高峰[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
梁山起义军接受朝廷招安的悲剧结局,是宋江等人的封建忠义思想及其推行的投降主义路线所导致的,也是当时人们所处的险恶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本文仅从主要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对悲剧实质浅论一二。
[关键字] 《水浒传》招安忠义险恶封建社会里的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它的结局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原因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水浒传》描写了梁山起义兴败的全过程,由开始时个别人的反抗,如鲁达、林冲、武松等人的被逼造反,到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如智取生辰纲、少华山、清风山、二龙山、白龙庙的聚义,再到最后梁山泊的大汇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
排座次是起义发展的高峰,“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是武装力量的全盛时期。
令人痛心的是正当起义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梁山起义军却“全伙受招安”,并且打起“顺天护国”的旗号,去为统治者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去了。
在打方腊的战役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己也几乎全军覆灭。
一百零八名将领,只剩下二十七名。
这二十七名,以后又或排挤回家,或看不惯官场里黑暗求闲自去,或被奸臣毒死,或自溢身亡。
一股生气蓬勃的农民起义队伍,最后竟至这样瓦解溃散了。
梁山起义军的这种悲惨结局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它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也是社会的悲剧。
(一)《水浒传》中作为义军领袖的宋江,是引导义军走向妥协投降路线的关键人物,他思想性格中存在着严重的革命性与妥协性的矛盾。
宋江出身地主家庭,本身原是“刀笔小吏”,沉沦下僚,极不得志,同下层人民有很多接触,了解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的遭遇,因而对贪官污吏十分憎恨。
论《水浒传》中的招安
论《水浒传》中的招安前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宋朝末年“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招安这个概念经常出现,是故事中的一大亮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水浒传》中的招安,包括招安的定义、招安的实现方式以及招安背后的深层原因等方面。
招安的定义招安,指对叛乱分子采用诱降、策反等手段,使其投降背叛原来所依赖的派别,从而达到收编敌方力量的目的。
在《水浒传》中,招安多指替朝廷“擒拿”起义军成员,向他们施以种种方便,引诱他们归顺。
招安的实现方式《水浒传》中的招安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关键人物拍马屁在《水浒传》中,官方派人对叛乱分子进行招安时,通常会先找到一些擅长拍马屁的人,让他们去拉拢叛乱分子中的“核心人物”。
通过这些“核心人物”的招揽,其他人也逐渐被纳入朝廷的把控之中。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耗时较长、取得成功的概率较低。
施以种种方便招安团队通常会采用“小恩小惠”的方式,来让叛乱分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朝廷的慷慨和仁慈。
例如《水浒传》中的高俅就命人送去了水果、鲜肉,甚至还让女儿出来见客,让招安对象倍感温暖。
诱降勾引还有一些招安团队会采取“大恩大惠”的手段,例如赏金、官职等,来诱惑叛乱分子投降,从而达到削弱敌方力量的目的。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一下子达到收编敌方力量的目的,缺点是很容易招致敌人的反感和不满。
招安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水浒传》中,招安背后其实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首先,官方对待叛乱分子时往往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罪大恶极的人,需要极端手段来“收服”他们。
其次,叛乱分子内部矛盾重重,有些人虽然对朝廷充满仇恨,但其实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一旦给了他们适当的利益,他们就会投降。
最后,作为一个士兵,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可能会面临食物短缺、生活困难等种种问题,这些都会让他们认为投降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结论在《水浒传》中,招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包含了政治、军事因素,也反映了当时的人文风貌和社会心态。
论《水浒传》梁山聚义的起因、性质和结局
论《水浒传》梁山聚义的起因、性质和结局《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进行的是一次自发的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暴力反抗活动,不是一场有预先准备、精心组织的农民起义。
他们被“逼上梁山”,从个体来看,大多并不是由于朝廷的压迫,而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为梁山集团所逼;但是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这么多人被逼上梁山,仍然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从这一角度来看,《水浒传》仍然表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只是这“民”主要是流民阶层。
正是由于其流民集团的性质,导致其最后走上失败之路。
因此,梁山招安就具有必然性。
梁山好汉上了梁山之后,他们在社会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亦即他们的立身行事,是评价梁山聚义性质的重要依据。
他们是如传统评价中所谓的顶天立地,光明磊落,还是如普遍认识的劫富济贫,救困扶危,怎样评价,不能顺大流,想当然,而应根据文本所描述的细节去考虑,因为,只有细节最真实,也只有细节才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们常说,有诸内必形诸外,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莫过于人物自己的言行。
所以,要评价梁山好汉的性格特征,就必考察他们的立身行事。
诚然,《水浒传》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亦如金圣叹所云:“《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是一样,便只写二个人,也只是一样。
《水浒传》所描写的时代是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压迫人剥削人的阶级,当然是地主阶级,而被压迫被剥削者,除农民阶级外,也当然还有其它阶级。
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却不是唯一矛盾。
在城镇中,地主阶级与市民阶级的矛盾,同样也很尖锐。
那么,《水浒传》中塑造出来的被官府逼反的“民”,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梁山泊聚义”的性质又是什么?“替天行道”是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意愿和要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要通过对《水浒传》具体内容的剖析,便会从中找到答案。
纵观梁山泊聚义的一百零八人,他们的出身是很复杂的。
黑船户、黑店主、小商贩、卖艺的、刽子手、狱卒、渔牙子、赌徒、扒手、剪径的……基本上都是社会底层的市民。
论梁山好汉的悲剧性结局
论梁山好汉的悲剧性结局内容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的内容触及一个超级灵敏的问题——造反,但其中的造反者——梁山好汉造反不完全,他们最后同意朝廷的招安,而且还奉朝廷之命镇压其他造反者。
但他们自己的命运却也无法自己把握,最终落得个被朝廷毒杀的结局。
关键词:江湖义气、宋江、起义、招安绿林中的江湖义气在《水浒传》中宣扬的最多的确实是江湖义气。
例如《水浒传》第17回: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
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自在郓城县做押司。
他刀笔精通,吏道熟练;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生平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假设高假设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成天追陪,并无厌倦。
假设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浪费,视金如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全面人性命。
……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上梁山之前,宋江为了自己的亲信兄弟,私放晁盖。
而且为了怕情形暴露,杀死阎婆惜。
从这些情形上来讲,咱们能够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又例如第27回,武松只因在孟州牢狱取得了施恩的照顾,吃了几顿酒饭,施恩向他求助:“那厮姓蒋,名忠,有九尺来长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个诨名,叫做蒋门神。
那厮不特长大,原先有一身好本领,使得好枪棒;拽拳飞脚,相扑为最。
自夸大言道:‘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样的了!’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
小弟不肯让他,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
前日兄长来时,兀自包着头,兜着手,直到现在,疮痕未消。
本待要起人去和他厮打,他却有张团练那一班儿正军,假设是闹将起来,和营中先自折理。
有这一点无穷之恨不能报得,久闻兄长是个大丈夫,怎地得兄长与小弟出得这口无穷之怨气,死而瞑目……”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凭着我胸中本领,生平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既是恁地说了,现在却在那个地址做甚麽?有酒时,拿了去路上吃。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王小丽
【期刊名称】《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对<水浒传>一书及其主人公宋江如何评价的关键.多年来大家对<水浒传>和宋江评价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招安问题看法的不同.本文主要围绕"招安"这一重要情节,分析并论述了<水浒传>中招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宋江、粱山泊义军受招安的种种原因,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以及它所揭示的意义.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王小丽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福建,福州,3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1
【相关文献】
1.明刻《水浒传》插图对梁山受招安事件的诠释 [J], 陆敏;张祝平
2.论《水浒传》中的"官逼民反"和"受招安" [J], 孙琰
3.浅析《水浒传》的招安悲剧结局 [J], 尉红梅
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悲剧结局 [J], 陈玉粦
5.如何看待《水浒传》受招安情节的安排 [J], 赵明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浒的悲剧性
•论《水浒传》的悲剧底蕴《水浒传》是我国一部优秀的英雄传奇,它将宋末的一场农民起义描绘的波澜壮阔,一波三折。
清代学者金圣叹对《水浒传》极为推崇,认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1]然而金圣叹先生认为《水浒传》后半部分不足取,便斩去《水浒传》“大聚义”之后的部分,只保留前七十回精彩的部分。
他认为《水浒传》的主旨是“官逼民反”,用武力反抗官府。
后来金圣叹版本的《水浒传》流行了近三百年,一时人们以为《水浒传》只有七十回。
但完整的《水浒》并不止于“大聚义”,作者没有停笔于梁山好汉们排定座次,而是继续写下去,写出了梁山起义的失败。
全本《水浒传》描述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小说以宋江为的中心人物,通过宋江悲剧的一生,以及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表现出身下层的忠义之士,想替天行道而不能替天行道的悲剧.”[2]这种悲剧自宋公明谋求招安开始,并逐渐加浓,到了征方腊时,随着水浒英雄们的或死、或伤、或坐化、或归隐,这种悲剧情绪就弥漫开来,让人不忍卒读。
《水浒传》的悲剧尽管只是到末尾才让人深有感触,但是只要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开始及情节演化、行文过程中作者已将这种悲情打入其中,埋下伏笔。
那么,这些悲剧的落点在何处?这种令人扼腕叹息,掩卷长叹的结局其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从形式上、情感上处理这种悲剧的呢?以下我将对这些问题做详细的分析。
一《水浒传》是一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无论是中下层官吏还是平民均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生性醇厚,乐于助人,与世无争。
他有着舒适的家庭,但高衙内看上了林夫人,为霸占林娘子,高俅连同高衙内设计了卖刀——买刀——献刀之计,给林冲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打为囚犯刺配沧州。
即便如此,他仍苟且偷安,委曲求全,在野猪林,鲁智深救了林冲之后要杀欲谋害他的董超、薛霸两个差人,林冲却加阻止,从这里可以看出林中性格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T alk about offering amnesty and enlistment to rebels and tragicfinal result of《the W ater Margin》王小丽(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 福建福州 350012)内容提要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对《水浒传》一书及其主人公宋江如何评价的关键。
多年来大家对《水浒传》和宋江评价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招安问题看法的不同。
本文主要围绕“招安”这一重要情节,分析并论述了《水浒传》中招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宋江、梁山泊义军受招安的种种原因,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以及它所揭示的意义。
关键词 水浒 招安 悲剧 结局中图分类号:I20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4)03-0045-04 招安是《水浒传》的重要情节之一,它与《水浒》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
金圣叹曾对《水浒》进行了腰斩,使之成了“断尾巴的蜻蜓”(鲁迅语)。
但仍然消除不了招安的痕迹。
招安又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招安导致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农民革命的弱点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本质,进一步阐明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本文力图从尊重小说作者创作意图的原则出发,探讨一下《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背景,受招安的种种原因,接受招安后梁山泊英雄们的悲剧结局及它所揭示的意义等。
一、《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背景招安是《水浒传》的重要情节之一,它不仅对表现主人公宋江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主题的关键,要论清受招安的原因及招安的悲剧结局,首先要搞清《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背景。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现实背景下,由作者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中故事的情节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的。
这种复杂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生活归结为北宋末年的历史真实的现实生活,而应联系明代的现实生活来认识《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
而且,作为文学作品,其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又是社会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认识《水浒传》所反映的生活,也不能离开作家的世界观。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水浒传》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图景的本质特点。
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
由于北宋末年政治日渐腐败,统治阶级对外妥协,对内大肆搜刮,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造成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更是大兴宫室,浪费无度,创花石钢,劳役繁兴,加之水旱自然灾害的侵扰,人民无法生活,相继发生了宋江和方腊等起义。
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却流传了起义的故事。
而北宋政权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变得更加衰弱,终于被女真人占了汴京,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宋徽宗和宋钦宗也被俘虏,被带到金国北方的老地去。
南宋建立后,谝安江南,并没有抗金的决心,而且重用投降派秦桧,杀害主战派爱国将领岳飞,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也是一个腐败的政权。
但是面对半壁江山为金国所蹂躏,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时,许多农民起义开始转变斗争的方向,出现了从“反王”到“勤王”的趋向。
一些原来因反阶级压迫而起义的农民义军与新起的义军,把斗争方向迅速地转到抗金方面来,或接受了宋的招安,或表示愿与宋联合抗金。
这是新的政治形势下出现的农民起义的新情况。
南宋政权勾结蒙古势力消灭了金国,而自己却在1279年被蒙古灭亡。
于是蒙元的异族统治在中国的大地上造成了更加黑暗的政治局面。
蒙元不仅残酷地镇压了汉民族的反抗,而且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进行统治,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样的统治并不能维持长久,元末相继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蒙元统治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终于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统治而建立了明王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彻底背离了农民起义的路线,而实行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的统治。
他一方面采取一些恢复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方面又虐杀功臣,造党狱,抄杀不为君用的封建文人。
造成明初极为严峻的政治局面。
宋江起义的故事传说就是在这样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的,《水浒传》就是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最后形成为一部巨著的。
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水浒”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并不是单一的北宋末年的现实生活,而是包括着北宋末年,南宋、蒙元和明初等不同时期的广泛的封建社会的现实。
因此,《水浒》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其中许多重要的情节,也并不是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而具体的敷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的艺术虚构。
鲁迅很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
他认为“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
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他又认为:“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层,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为对被害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
”鲁迅认为“征辽”一节的形成“亦非始于明,宋代外敌凭陵,国政驰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
”这些都深刻地论证了在漫长的“水浒”故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思潮的不同,由于创作者思想见解的不同,许多情节被创造出来,许多情节被改造了,许多情节更复杂了。
这种情况决定《水浒传》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必然十分复杂,而且带有矛盾。
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历史上的招安之说形成于北宋末南宋初,到了宋末元初,更加合理化,元代仍然肯定它。
其原因是招安包含着以宋室为正统的抗金反元的内容。
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宁肯受宋朝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也不愿受金人和蒙古人的外族蹂躏。
宋室再腐败,毕竟是先进的封建王朝,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
金人、蒙元武力再强大,毕竟都是从氏族社会脱胎而来的落后民族,因此,在宋元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封建统治阶级采取招安政策是能够得到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和起义军响应和支持的,招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不过,对于招安,我们不能完全加以肯定或否定,这里,我比较赞同郭豫适同志的观点,具体到《水浒传》的实际描写来看,“无论是从它的篇幅还是从作者的构思来看,也无论是从接受招安前还是接受招安后梁山泊英雄们的活动来看,民族矛盾、民族战争决不是《水浒传》描写的中心,显然也不是小说作者主要的着眼点之所在。
《水浒传》这部作品的实际描写以及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是一部农民起义的史诗;虽然它也写到了征辽的活动,但并不是一部以抵御外敌为重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宋江在小说中虽然有“统豺虎、御边幅”的思想和征辽的实践,但他主要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而不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
”宋江之所以主动接受招安,还是由于他的忠君思想占了主导地位。
这些我将在下文作具体的分析。
纵观《水浒》全传,招安毕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施行的一种策略,尽管招安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招安的结果必然使农民起义走向失败。
二、受招安的种种原因分析首先,梁山泊义军首领宋江性格的双重性:即反抗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日后必然走受招安的道路。
宋江是一个集“忠孝义”于一身的人,他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里,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充满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而这些矛盾斗争又集中地表现为造反和忠君、革命与妥协的剧烈冲突。
上梁山之前,宋江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一个封建政权中的刀笔小吏。
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学儒”,“曾攻经史”,脑子里有不少“忠君孝亲”、“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剥削阶级思想。
他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本领,能够跻身仕途,步步高升,从而达到扬名显姓的目的,“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但由于当时官场黑暗,当权者“非亲不用”,因此他虽然“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是却长期处于皂隶行伍之间,“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于是他开始结识江湖好汉,图谋寻求另外一条路。
可以说,前期的宋江思想中以讲江湖义气居主导地位。
当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事件被官府查出,他主动、勇敢地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表现了一个江湖好汉的本色。
然而他并非有意支持晁盖等人起来造反,所以后来当他听说晁盖等人上了梁山并且擒何涛、俘黄安,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时,便认为这是犯了“迷天大罪”,干了“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杀阎婆惜后,他不得不开始了亡命生涯。
然而他并没有去梁山泊投奔晁盖,而是想借托孔太公、柴进、花荣等的庇荫找个稳妥的避难所。
他上梁山经过三次反复:第一次是大闹青州后,途中他得到家书,急忙奔丧回家,结果落入官府手中,被剌配江州。
第二次是剌配江州途中经过梁山,被救上山,不肯留下,终于随公差到了江州。
为题反诗闹了一场大风波。
第三次是上山以后,又要回乡迎父亲,结果又被官府追捕,幸好藏在九天玄女庙中脱险,遇救上山。
第三十六回宋江对晁盖说:“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就反映了封建道德教条是如何严重地控制着他的行为的,反映了宋江性格的妥协性一面。
这是宋江出身、家庭、地位、教育所造成的结果,而这正是他上梁山以后推行招安路线的伏笔。
宋江上梁山以后,团结众好汉,对发展起义事业曾起过积极作用,他多次率众攻城奔府,主动发起进攻;屯粮积草,进行积极防御。
取得了对敌斗争的巨大胜利。
在三打祝家庄、破高唐、克青州、取大名、下东平,以及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战役中,宋江都被描写成知人善任,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领袖。
作者对他这方面的才能品德作了充分的肯定。
然而,宋江上梁山之后,却仍然是两面性格,有时妥协的一面反而占据了上风。
特别是当山寨形势越来越兴旺,他认为凭借实力和声势,有了和朝廷在招安问题上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后,妥协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
第五十九回劫持太尉宿元景的时候,他正式地向这个当朝大官表白了盼望招安的诚意,开始向封建王朝表示屈服。
结果,终于发生了招安的悲剧。
晁盖一死,宋江坐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便下令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聚义本来是聚众起义,也就是团结起来共同造封建朝廷的反。
而忠义则是以忠君为核心,让人们做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奴才。
一字之改,标志着梁山起义革命目的和政治纲领的根本变化。
从宋江性格的三个发展阶段看,宋江的思想大致上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初是封建正统观念很严重,但他结交江湖好汉,讲究江湖义气,其后身遭压迫,在与梁山泊兄弟共同的斗争中,培养和发展了叛逆的思想,后来接受招安,便以“如今做了国家臣子,都是朝廷良臣”约束自己和梁山泊兄弟们,不允许兄弟们重上梁山造反,从这里可以理会到,宋江接受招安,固然有其他的思想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忠君思想,由于忠君,宋江还得忍辱负重,蒙受朝廷窝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