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脖子树也有春天-《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歪脖子树”也有春天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Changningxinglaowengxiaoxue liuyaqiang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写于上个世纪初,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但是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曾以为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学生能有个好的分数就算对学生尽到了责任,就算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有个交代了。当“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已逐渐降温,我为周而复始的工作感到厌倦而迷茫的时候,无意间意识到,我自己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靠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而现在,我们的大多数老师还在沿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教育着学生。难道我们的思想被扼杀得还不够,还要波及下一代吗?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中是这样阐释教育的目的: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也是在这样说,可我们这样做了吗?高考的指挥棒高高地悬着,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化,让我们的老师左右为难,不得不循环往复地纠结于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老师,只能投其所好。对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只好用
一系列冰冷的分数来说明了。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他“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书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
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乃是把握生命之节奏,即自由与纪律之节奏,浪漫—精确—综合之节奏。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生命的节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和谐的节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幸福,产生学习的热爱。最终,使智慧之花的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人。怀特海说:“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中。”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新的情况会不断地出现,会不断印证、补充学生原有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在这里,智慧是宗,知识是变化中的细节,既然掌握了宗,就没必要再记那些细节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之间始终存在个体差异,“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考上满分,将来也无法让所有的孩子成为爱迪生、成为泰戈尔、成为诺奖的得主,但我们至少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哪怕是一棵“歪脖子树”,我们也要努力挖掘他的潜力,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他充足的阳光,使他充满自信迎接自己的春天。
同时,知识并不意味着文化。文化是一种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而绝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确保每一个生命如其所是的发展。最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属于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孩子,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运动项目并因此而拥有健康;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艺术项目并因此而高雅;人人都能学会一项技术项目并因此而痴迷创新;人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人人拥有多元发展的舞台,人人享有民主生活的权利;我们的教师不是根据分数和锦标,而是根据品德和性格来评判一个人;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考入理想的学校,而且可以拥有仁、识、知三者兼备的心灵。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