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的我国公
众科学素养状况分析
——基于对七个城市3981名居民的问卷调查
摘要:本文利用3981份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以社会角色理论为主线,分析了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这两类角色与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其各层面与维度的关系。笔者认为各种角色的科学素养水平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各种角色期望的不同所造成的,而自致角色对科学素养及其各个层面与维度的影响大于先赋角色对它们的影响乃是因为自致角色与科学素养同样具有后天学习性。
关键词:先赋角色自致角色角色期待科学素养
Abstract: By the date of a survey about 3981 questionnaires, and based on social role theor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role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Through social role theoretical vision China's urban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alysis of social role theoretical vis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role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enriches the results of studying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Key Words: Ascribed role Achieved role Role expectations Scientific literacy
一导言
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自19世纪以来,科学学科渐渐出现了高度分化,一方面,科学活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社会性距离开始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又要求普通公众掌握一定量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以便适应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公众科学技术的素质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
值观的形成。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行动计划,而且还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以便及时了解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这便使人们及一些其他领域专家学者们开始关注科学的发展走向,关注人民大众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看法,关注人民大众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甚至科学精神的熟悉程度。我国作为工业化的后进国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壮大也是近来的事情,对科学相关问题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才逐渐浮出水面,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对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利用一次大型问卷调查的资料,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这个角度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作一番比较详尽的分析与研究,试图理清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何种角色群体在科学素养方面处于优先位置。这在理论上可以扩展社会角色理论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上,可以补充我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的调查研究成果,丰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与理解,以便为推动科学普及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宽广的视野与准确的人群定位,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2 文献回顾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一是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是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是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是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风笑天,2000)。
社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角色获得方式的不同即角色获得是否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可以把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根据角色规范化程度的不同即对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角色如何执行这规定可以把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不同可以把角色划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根据角色所追求目标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除了这些外还可以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被支配角色等等。
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静态的几个方面,而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
色的实践。对角色的期望是人们扮演某一角色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社会观念在个体上的反映,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都有形无形的设计了众多的秩序,并且有着法律与道德在维护着这些秩序,处于某一社会历史时期的个体,时时刻刻都会感到社会的期望,于是在他头脑中会形成一种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理想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在有了角色期待后个体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扮演一定的角色。
角色理论在上世纪产生一来,经过数位社会学家的补充发展已经成为互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它的通俗性、戏剧性也为众多专业与非专业人士所认识与利用,本文旨在利用角色理论来分析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包括个案访谈资料)来源于国家985项目“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课题组,计划在描述公众科学素养总体状况的基础上,利用社会角色理论进一步分析不同角色对科学素养的影响情况以及不同角色对科学素养及其不同层面与维度的影响情况,了解各种社会角色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由于社会角色的分类标准众多,如按照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划分,按照角色存在的形态划分等,而在本文中,社会角色的分类是依据其获得途径的不同,被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如下图所示:
先赋角色是指无须经过个人努力而与生具来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在本文中它包括性别、地域、年龄三种角色。
自致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在本文中它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两种角色。
角色是一个认知与习得的过程,特别是自致角色更是要经过后天的努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