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而土壤质量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一、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模式的改变: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变化,可能使得某些地区出现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

干旱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和蒸发速度的加快,进而使土壤质量下降;而洪涝则可能导致土壤中含氧量不足,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2. 气温升高:全球气温上升是气候变化的关键特征之一。

高温通常会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降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同时,高温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降低,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3. 碳循环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的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被生长期延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将其储存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

但同时,高温和干旱等因素也会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碳释放增加,从而影响土壤质量。

二、土壤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同时,土壤质量本身也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反馈作用:1. 碳储存: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储存和固定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2. 水循环: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释放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良好质量的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径流速度,提高地下水补给,并减少洪涝的风险。

同时,优质土壤还可以提供植物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植物生长,进而提高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3. 生物多样性维护:优质的土壤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的土壤生物群落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并对环境变化产生稳定的响应。

土壤有机碳与生态环境

土壤有机碳与生态环境

土壤有机碳与生态环境、大气温室效应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即为土壤有机碳(SOC)。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的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之间的平衡。

有学者研究认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0.1%将导致大气圈二氧化碳浓度1mg/L(毫克/升)的变化,全球土壤有机碳10%转化为二氧化碳,其数量将超过30年来人类二氧化碳总量排放。

可以说,土壤碳库是地球系统处于活跃状态的最大碳汇,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碳源。

室效应具有影响范围广,制约因素复杂,后果严重等显著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是温室效应直接造成的后果。

因此,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科学家和环境工作者关注、研究的焦点。

本文讨论了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氯。

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种现象,即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向上辐射的热量,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过程。

温室效应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生态系统也对温室效应的缓解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方面。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例如,极端干旱会导致植被枯萎、土壤侵蚀,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碳循环和气候调节方面。

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了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

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被储存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另一部分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来。

这种碳的吸收和释放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对减缓温室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生态系统中的湿地、森林等也对气候起着调节作用。

湿地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但总体上对减缓温室效应有益。

森林则被称为“地球的肺”,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对于减缓温室效应、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而生态系统通过碳循环、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减缓温室效应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温室效应书

温室效应书

温室效应书一、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部分气体,像温室中的玻璃一样,能够让太阳辐射透过,但是会阻碍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向外散发,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自然现象。

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

它们可以吸收并散发热辐射,起到了保持地球表面温度的稳定作用。

二、温室效应的成因1. 工业活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工业活动也导致了大量的氟利昂等气体的排放。

2.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和生物质的燃烧也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一氧化氮和甲烷等。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壤的有机质释放,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

4. 交通运输:汽车尾气和飞机排放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1.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台风等。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地冰雪的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上升,危及沿海地区。

3. 生态系统变化: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了各种生物栖息地的变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平衡破坏。

4. 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森林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3.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制定国际法规和政策,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4.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结:温室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切实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调节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对于土壤特性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对温室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1. 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质是温室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养分供应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 促进土壤生物活性: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来源,有机质的添加可以提供碳源和能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1. 影响土壤通气能力:水分是土壤中气体交换的重要媒介,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促进土壤中气体的交换,改善土壤的通气能力,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2. 调节土壤温度:水分是土壤温度的调节因素之一,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降低土壤的温度,减缓土壤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并且适宜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影响土壤肥力: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增加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提高土壤肥力。

水分还可以溶解土壤中一些有益的矿质元素,使其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2. 提供养分供应: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温室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生的养分可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温室土壤来说,有机质的添加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供应的稳定性。

3. 调节植物生理代谢:土壤水分对植物生理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维持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活动,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水分还参与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中,调节植物的碳水平衡和水分平衡。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适量的有机质和水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能力,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促进根系生长和植物的吸收能力,调节植物的生理代谢,进而提高温室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碳循环vs全球碳循环

土壤碳循环vs全球碳循环

土壤碳循环
土壤碳循环模式
最简单的陆地土壤碳循环模式: 植物枯死后凋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凋落 物层,然后经腐殖质化作用,形成土壤 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经微生物分解产生 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在干或湿环境下沉积的各种地上及地下 掉落物参与碳循环的三个途径 A.直接成矿 B.根系的腐殖质过腐殖化作用成矿 C.厌氧环境中释放出CH4,排至大气, 植物呼吸释放CO2,淋溶侵蚀作用固定 在土壤中
2、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 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 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3、全球碳循环的源和汇
• 主要源: • C: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到大气 中的CO2 • D:土地利用(包括森林砍伐、 森林退化、 开荒等)释放到大 气中CO2; • R:陆地植物的自养呼吸; • S: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异养 呼吸(包括微生• 物、 真菌类和 动物); • O:海洋释放到大气中的CO2; • 主要汇: • P:陆地生态系统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 的CO2; • I:海洋吸收大气中 CO2; • B:沉积在陆地和 海洋中的有机和无 机碳。
土壤碳循环 在全球碳循环中的 地位和作用
by
概述
土壤圈是陆地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仅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汇地带, 而且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土壤有机 碳库分别是植被碳库和大气碳库的2-3倍,由陆 地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转化成为土壤有机碳的 碳量是全球碳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土壤不仅是 人类主要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且是全球温室气体 的一个主要源和汇,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主导作用。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摘要】土地整治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土地整治的碳效应进行综述,包括对碳排放、碳吸收和碳平衡的影响。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并增加土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碳平衡水平。

文章还探讨了土地整治碳效应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土地整治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碳循环中的潜力。

通过对土地整治碳效应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碳排放、碳吸收、碳平衡、研究方法、未来发展方向、碳循环、气候变化、碳排放减少、潜力1. 引言1.1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土地整治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地整治碳效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整治对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影响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土地整治碳效应进行文献综述,系统总结研究成果,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在碳循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土地整治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不同的土地整治措施对碳排放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植被恢复、土地退化治理等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土地整治也对碳吸收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地的碳吸收能力。

土地整治对碳平衡的影响则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为了深入研究土地整治的碳效应,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包括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实验模拟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土地整治对碳循环的影响。

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更加精准地量化土地整治的碳效应,为碳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土地整治在碳循环领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探讨土地整治对碳排放的影响、对碳吸收的影响以及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地整治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中的潜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水分含量都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温室条件下,土壤的特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更加显著。

研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有机质对温室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更容易形成团聚结构,这有利于土壤保水和通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养分,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适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对温室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生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态过程和产量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当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保证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土壤水分含量还可以影响土壤的温度和通气情况,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含量对温室土壤的性质和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对温室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持适当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

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是提高温室土壤肥力和增加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温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往往更肥沃,能够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同时也更容易保持适当的水分含量。

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则需要通过施肥和保水措施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含量。

合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温室土壤的改良和植物生长的促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翻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科学浇水、覆盖地膜、加强排水措施等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气候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对各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中,土壤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土壤质地变化、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碳循环等方面。

一、土壤质地变化气候变化通过改变降水模式和气温等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质地。

首先,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土壤水分的变化,进而引起土壤质地发生改变。

由于地球正在经历干旱区域的扩大,缺水问题日益凸显,土壤质地已出现干旱化现象。

这种情况下,土壤质地变得干燥脆弱,对植物根系发育不利,从而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土壤冻融循环的频率和强度发生改变。

在寒冷地区,温度升高会导致冰层融化加速,土壤质地变得湿润多泥,同时降低了土壤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被称为“融冻碎屑过程”,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营养元素的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微生物活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等。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土壤微生物的生态过程也受到了显著影响。

在温暖地区,气候变暖会导致土壤温度上升,从而加快微生物的活动速度。

这意味着土壤中大量有机物被更快地分解,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这种情况下,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受到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而在寒冷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冰冻-融化-再次冻结的周期发生改变,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生物节律发生扰动。

这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土壤碳循环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尤为重要。

土壤是地球上存储有机碳最多的部分,其稳定性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碳循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速度加快,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作者:李连智韩琳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9年第05期摘要以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温室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对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三者之间多维交互的关系状况,并由此获得土壤有机质、水分与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之间一定程度上正相关的联系,为生物生长研究提供研究资料。

关键词有机质;水分;温室;土壤中图分类号:S15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14.095相较于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特性,现代农业通过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的干预来达到控制其生长周期与生长结果的目的。

同时,这些干预措施也达到了弥补我国水、耕地、能源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短缺的问题。

温室就是现代农业的控制手段之一,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温室有多种类型,本次以日光温室这类投资小、操作便捷的温室类型为例,探讨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温室内生物生长的影响。

1 温室在农业中的作用1.1 解除季节限制通过设施栽培可以打破农作物供应的季节限制,起到调节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由于农产品尤其是果品的果皮较薄,缺乏对高水分的胶质果肉的保护,储存与运输都十分困难,造成存储运输成本高,价格昂贵。

而设施栽培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作物的成熟期可以人为的提前或推后,从而延长了农产品的上市期,增加了产品供给,降低了成本,进而降低了农作物的市场价格。

1.2 解除地区限制设施栽培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得农作物生产可以完全在保护地中进行,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大大降低,光照不足的可以增加灯光照射,温度可以通过设备调节,有机械化的灌溉系统和土壤营养液灌溉系统,氧气可以灌注。

因此,农作物的生产地将不再仅限于适宜其栽植的区域。

1.3 解除病虫害限制设施栽培解决了种植地气候等对农作物生长的限制,使得农作物在全年均可根据生长周期结果,有利于培养一年多次丰产的良种,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土壤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土壤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土壤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土壤与温室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能够吸收并阻挡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又能够辐射出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保持相对较高的表面温度。

土壤在温室效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土壤中含有有机物质,当这些有机物质分解时会释放出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

这些温室气体会进一步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其次,土壤也能够吸收和存储大量的碳。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一部分碳储存在土壤中。

当土壤被破坏或耕种时,这些储存的碳就会释放出来,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影响。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甲烷,这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

因此,土壤管理和农业实践可以通过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其含有的有机物质、储存的碳以及微生物活动都对温室效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效地管理土壤和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对于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碳源,其分解过程涉及到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了解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对了解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过程、因素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到多种微生物、酶和其他缓冲物质的参与。

其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

微生物通过分泌酶来降解土壤有机质,生成一系列有机物,最终释放出温室气体。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从而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所差异。

其次,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温度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可以加速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并增加温室气体的释放量。

此外,土壤湿度、氧气含量、土壤pH值等也会对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湿度越高、氧气越少、pH值越低,都会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温室气体的释放。

第三,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主要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土壤通过有机质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甲烷的排放量相对较低,但它的全球暖化潜势比二氧化碳高。

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还与土壤氮循环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氮的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量。

最后,如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一种主要的方法是改进土壤管理实践。

例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调控农作物残留物的利用、保持土壤覆盖等,可以减少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此外,通过生物炭的施加和土壤改良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分是影响温室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角度分析其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土壤有机质的影响1. 保持土壤结构稳定: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分,可以通过粘着颗粒之间的细微颗粒和有机胶团,使土壤颗粒保持结合,从而增强土壤的稳定性。

有机质的增加,特别是在壤土中,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风蚀,保持土壤的整体结构和水持移能力。

2. 改善土壤保水性:有机质对土壤的保水性有很大的影响。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中的一种有机物质,具有极强的吸湿性,并且可以形成胶体结构,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能够有效地吸附水分,并且能够迅速释放水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

3. 增强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肥力。

有机质可以为植物提供丰富的养分,如氮、磷、钾等,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负荷和酸碱度,为植物的养分吸收提供更好的条件。

有机质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有较好的微生物活动。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解有机质,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同时也参与了土壤氮循环、磷循环和有机质分解等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能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进一步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

1. 确保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的水分作为植物的供水来源,能够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并参与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传导。

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细胞的正常膨胀和代谢,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2. 影响土壤物理特性:适量的土壤水分对土壤的物理特性和结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分能够影响土壤颗粒的紧密程度和间隙的大小,进而影响土壤容重和通气性。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土壤碳循环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气候稳定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并探讨其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土壤碳循环的基本原理。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残渣和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储存在根系和地下部分。

微生物分解这些有机物质,将其释放为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着稳定状态。

然而,气候变化中的一些因素影响着土壤碳循环的平衡。

首先是温度上升。

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被加速分解,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这会进一步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变暖。

其次是降水变化。

气候变化带来了降水模式的改变,部分地区暴雨增多,部分地区干旱加剧。

暴雨会冲刷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其流失,减少土壤碳储存量。

干旱则会使植物生长受限,减少新的有机碳输入。

这些因素都对土壤碳循环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土壤是碳储存的重要库所,它可以稳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碳储存量可能会减少,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其次,土壤中的有机碳对于维持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有机碳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

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将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问题,科学家和农民们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首先是加强土壤碳储存。

通过改善耕作管理方法,如保持耕地覆盖,植树造林,增加有机肥料使用等,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碳储存量。

其次是提高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管理。

通过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碳循环的效率。

除此之外,全球各国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因素探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因素探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因素探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到哪些影响因素的影响,对于预测土壤碳循环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贡献程度不同。

在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物质代谢和生命周期中的死亡和分解,将有机质转移到土壤中。

因此,植被类型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研究表明,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农田和荒漠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2. 土壤类型和质地土壤类型和质地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影响。

在基质较为肥沃的壤土和砂壤土中,有机质含量通常较高,而在含有较高比例细粒的粘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

这是因为壤土和砂壤土的通透性较好,容易形成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质累积的条件,而粘土土壤则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导致有机质的流失和稳定性降低。

3.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温度和光照等方面发挥作用。

降水能够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速率。

温度是影响生物质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高温有助于有机质分解,而低温则有利于有机质的稳定性和累积。

光照水平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进而影响有机质输入和分解速率。

4. 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重要影响。

不同pH值下,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有机质分解速率和稳定性。

土壤中养分的供应状况将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解过程,进而影响有机质的输入和分解速率。

5.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农田常用的耕作实践和施肥措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和破坏。

森林开伐和城市化过程也会破坏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和累积过程。

因此,持续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可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减少。

土壤有机质对环境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环境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环境的作用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而其中的有机质在维持环境的平衡和提供生物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土壤有机质对环境的各种作用。

首先,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质地的改良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能力,有利于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供应,从而维持土壤的健康状况。

此外,有机质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强土壤的肥力并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其次,土壤有机质对地球的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是土壤中碳元素的主要储存形式,通过动植物的分解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碳可以释放为二氧化碳,并参与到大气和植物的碳循环中。

适当管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可以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此外,土壤有机质对水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质能够降解污染物,如重金属和农药等化学物质,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有机质还能够吸附和保持水中的营养元素,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最后,土壤有机质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为土壤中各类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和养分来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增加。

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循环过程,也依赖于有机质的存在。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对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良土壤质地、参与碳循环、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
质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持,并对人类的生存和福祉起着关
键性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有效管理土壤有机质是保护环境和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适应

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适应

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适应地球的气候正面临着变化,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土壤碳汇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调节因素,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气候变化。

1. 土壤碳汇的定义和作用土壤碳汇指的是土壤内的有机碳贮存量,包括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它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量之一,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碳循环。

土壤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碳贮存在地下,起到了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

2. 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土壤碳汇的形成和保存。

例如,气候变暖会加速有机碳的分解,导致土壤碳汇的流失;另一方面,土壤碳汇的变化也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进程。

更多的土壤碳汇意味着更多的有机碳被储存,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对抗全球变暖。

3. 提高土壤碳汇的途径与方法为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土壤碳汇成为了当务之急。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方法:(1)改进农业实践:农业是土壤碳汇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改进农业实践,如合理施肥、植物覆盖和耕作管理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

(2)恢复退化土地:大量的土地因为过度的开发和不当的利用而导致土壤质量的退化,恢复退化土地可以帮助增加土壤碳汇。

(3)保护天然森林和湿地:天然森林和湿地是土壤碳汇的重要储存地,保护它们可以减少碳的排放,提高土壤碳汇。

(4)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强调自然循环和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有助于增加土壤碳汇。

4. 土壤碳监测和管理为了确保土壤碳汇的有效增加,土壤碳的监测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监测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相关因素,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也是保护和提高土壤碳汇的关键。

总结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适应密切相关,通过提高土壤碳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气候变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气候变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逐渐加剧,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其中,气候变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一、气候变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气候变暖带来的温度上升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分布与蒸发速率。

首先,高温会加速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导致土壤干旱化,降低土壤水分含量。

此外,气候变暖使得降水的分布和强度不规律,出现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概率增加。

这将进一步加剧土壤的水分不足问题,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二、气候变暖对土壤营养的影响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和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

首先,高温和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加快,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

其次,气候变暖会改变土壤养分的迁移和转化,使得一些关键养分(如氮、磷、钾等)的有效性降低,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

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气候变暖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暖还会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温和干旱环境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多样性对于土壤养分转化和有机质分解等过程至关重要。

因此,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对土壤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高温和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减少、营养元素循环受阻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都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气候变暖,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注:本文中提到的数据和论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一)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1)增强土壤保肥能力。

比矿质胶体大20-30倍2)提高土壤中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减轻Al3+毒害作用。

3)提高土壤对酸碱缓冲能力。

4)促进岩石矿物风化,养分释放。

微酸性加之微生物活动。

(二)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

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1)其粘结力比砂土强,比粘土弱,从而避免砂土松散结构状态,和避免粘土形成坚韧大块。

2)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生长环境有良好改善。

3)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

1份吸5份水4)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颜色深,吸热多(四)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1)植物体内糖代谢,提高渗透压,抗旱性。

2)提高过氧化氢的活性,加速种子发芽和养分吸收。

3)加强作物呼吸作用,增加膜的透性,提高其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根系的发育。

(五)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又能调节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六)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1、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1)螯合作用—NH2—COOH—OH2)吸附作用:带负电荷,暂时3)还原作用:Cr6+——Cr3+具有两面性,有时可增加重金属离子浓度,如H+小分子有机物2、固定农药等有机污染物1)可与有机污染物结合,使之失去作用。

2)作为还原剂改变其结构,使之失去作用。

二、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1)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和蒸发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摘要:土壤有机质在培肥土壤,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作物及改良耕性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长期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稳定增长是土地生产力持续利用的基础,努力增加及多途径归还土壤有机质是维持与改善土壤肥力的关键,要提高和发挥土集肥力,合理调控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这一对立统一过程,建立适宜的转化平衡是非常必要的。

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

土壤中的有机碳库与无机碳库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全球土壤有机碳库(SOC pool)达到1.5×103~2×103Pg,是大气碳库的3倍,约是陆地生物量的2.5倍 [1]。

可见,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

从全球来看,土壤有机碳的不断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作用平衡温室效应一、土壤有机质作用与平衡管理(一)、土壤有机质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硫、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

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主要土壤表土中大约80%以上的氮、20%—76%的磷以有机态存在,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矿化,这些养分可以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的降解与转化,以一定速率不断释放出来,供作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之需。

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

2、改善土壤肥力特征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几乎对所有的土壤物理性质都有良好的影响,腐殖质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

腐殖质色暗,可加深土壤颜色,增强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其导热性小,有利于保温,使土温变化缓和。

另外,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土壤有机质的羧基、酚羟基、烯醇或羟基使有机胶体带负电荷,具有较强的代换性能,比矿物质代换量要高十到几十倍,可以大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土壤有机酸(如草酸、乳酸、酒石酸、柠檬酸等),聚酚和氨基酸等都是络合剂,有机酸和钙、镁、铁、铝形成稳定性的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矿物的溶解性,二、三羧基羧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能力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机弱酸,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很强的缓冲酸碱化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土壤有机质中含有许多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激素作用的物质,如维生素B1、B2、吡醇酸、菸碱酸、激长素等类型化合物;还有微生物形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二)、土壤有机质平衡与管理1、土壤有机质平衡研究根据陈义、王胜佳等人对浙江嘉兴与衢州两个为期10年的定位试验资料 [2]表明,应用Jenny方程对土壤有机质平衡过程作数学模拟研究,得出在该条件下两地的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和年矿化量,分别为4.04%和5.08%,1.347和1.221 t/hm2,推算出在稻田每年投入45 t/hm2厩肥或不施肥条件下对土壤有机质平衡的长期影响:若稻田每年施入45 t/hm2厩肥,60年之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将趋至平衡,嘉兴和衢州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分别达到50.4 g/kg和49.2 g/kg;而不施肥区仅仅依靠稻田根茬残留作为有机物料的补充来源,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最终分别下降至22.5 g/kg和16.0 g/kg。

维持无肥区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物年需要量3~5t/hm2。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利用Jenny数学模型进行土壤有机物积累与平衡预测。

王兆荣研究指出,若想20年后使哈尔滨黑土有机质由现在的3%左右提高到4%以上,那么每年应施入6250kg/hm2干麦秸。

伊藤滋吉也曾研究探讨了农耕地有机肥施用标准[3]。

张英利用该公式运用于武汉地区土壤有机质平衡预测[4]。

认为该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欲达11.4g/kg,必须每年施玉米秸7500kg/hm2。

当地施用有机物料可基本保持土壤有机质在10.3g/kg的水平。

2、土壤有机质平衡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随有机质含量提高而增加,但是土壤有机质并不是愈多愈好,当超过一定范围,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均不利,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非可以无限提高,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

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于年生成量(腐殖化系数)和年矿化量(矿化率)的大小。

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坚持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使既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以适当的分解速度向作物提供养分。

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增加有机质的来源;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过程。

1)、增加有机质的来源种植绿肥:种植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休闲绿肥、套作绿肥;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施用有机肥: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秸秆还田: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主要是采取这些措施增加有机质的来源。

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通过微生物活动来进行的。

为了充分发挥有机质的有益作用,就必须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能及时分解,即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

分解太慢,释放出的养分少,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分解太快,不但会使土壤有机质产生无益消耗,还会造成养分的流失及作物的猛长。

此外,土壤有机质过快的消耗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劣,耕性恶化。

因此采用正确的调节措施,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使之适应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成为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来达到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目的。

这些因素包括: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合理的耕作和轮作;调节碳氮比和土壤酸碱度。

二、土壤有机质与地球温室效应1中国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约1.33百万平方公里的农田。

这些田地的种植、翻耕、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不仅长期改变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循环,而且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3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大气界面的交换而实现的。

根据1990年的气象及农业种植条件,使用DNDC模型对中国2 483个县的1.33百万平方公里农田进行了CO2,CH4和N2O排放量的模拟计算。

中国农田在1990年的GWP值约为344~2 102百万吨CO2当量,其中值为1 222.55百万吨CO2当量。

在3种温室气体中,N2O排放对中国农田的GWP值贡献最大,次,占29%;CH4排放贡献最小,仅占21%。

对全国GWP贡献最大的10个省份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四川、江苏、辽宁、江西、安徽、新疆和广西。

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很大的影响。

2、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全球约有1. 5×1015kgC以土壤有机质形式存在,总量是大气中的两倍[6-7],分解产生的CO2在全球CO2排放总量中占有相当比重[8].土壤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土壤原有有机质和外源有机质(如植物的凋落物、根茬及人为的有机质的投入)的分解过程.在外源有机质中,有机物料的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影响很大,实际生产中希望施用的有机物料尽可能的少分解为CO2,多积累为土壤有机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广大农村,秸秆已不在作为主要燃料来源,而是被大量的焚烧,焚烧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及大量烟尘,不仅浪费农业资源,而且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有利于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秸秆还田后,一部分作为土壤有机碳的来源被土壤固定下来,另一部分被固定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周转,又被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三、总结:土壤有机质对于土壤的作用非常重要。

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稳定增长是土地生产力持续利用的基础,努力增加及多途径归还土壤有机质是维持与改善土壤肥力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有机质的积累,并保持其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

但是在有机质积累的过程中,不少的碳源并没有转换成有机碳,而是转化成了CO2,再次排放到空气中。

并且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越高、有机物料施用量越多,其CO2排放速率相对值越高,排放总量越大[9].所以我们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其量不能过多。

不然也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外,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增加有机物积累,减少温室气体转化。

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1]SHIMEL D S.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the carbon cycle[J].GlobalChange Newsletter,1999,37:2-3.[2] 陈义; 王胜佳; 吴春艳; 王钟祥; 张连佳; 张琳玲; 赵秉强; 张夫道; 稻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其数学模拟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2004,01.[3]伊藤滋吉.农农耕地有机肥施用标准及土壤有机物变动预测和有机物施用标准策定.农村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研究成果,1985,166:72一75[4]张英利.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平衡研究.土壤通报,1994,25(1):19一21[5]ROBERTREINHARDT.FlashMX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39-550.[6]ESW ARANH,V AN DEN BERG E, REICH P. Organic carbon in soil of the world[ J].Soil Sci Soc AmerJ,1993, 57:192-194.[7] WATSON R T,RODHEH,OESCHGERH, eta.l Greenhouse gases and aerosols[A].HoughtonJT, JenkinsGJ,Ephraums JJ eds.Climate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0. 1-40.[8]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06-108.[9] 严红;张雷;夏国芳;戴先锋;王帆;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J]. 大连大学学报. 2005.8.26.[10]田光明,何云峰,李勇先.水肥管理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土壤与环境,2002,11(3):294-2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