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10

合集下载

九、刘勰的《文心雕龙》

九、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体例 文心雕龙》
一般分将《文心雕龙》分为五个部分: 一般分将《文心雕龙》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文之枢纽(文学/章总论)。 )。这是全书的总 第一,文之枢纽(文学/章总论)。这是全书的总 其中包括《原道》 征圣》 宗经》 论,其中包括《原道》、《征圣》、《宗经》、 正纬》 辨骚》 篇文章。在这部分里, 《正纬》、《辨骚》5篇文章。在这部分里,刘勰 表白了他的创作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表白了他的创作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表明他效法 圣人及经典的态度。 原道》论述了文学( 圣人及经典的态度。《原道》论述了文学(章)的 本质和人文的起源与发展。 征圣》指出, 本质和人文的起源与发展。《征圣》指出,圣人文 章以“政化”(政治教化)、“事迹”(礼仪事 章以“政化” 政治教化)、“事迹” )、 )、“修身” 涵养心性)为基本内容, 功)、“修身”(涵养心性)为基本内容,是后人 学习的典范。 宗经》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 学习的典范。《宗经》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 正纬》 辨骚》 《正纬》和《辨骚》运用儒家之道与文采来评判纬 书和骚体。 书和骚体。
《文心雕龙》的体例 文心雕龙》
第三,割情析采(文学创作论)。 )。这部分包括从 第三,割情析采(文学创作论)。这部分包括从 神思》 总术》19篇及 物色》 第四十六) 篇及《 《神思》至《总术》19篇及《物色》(第四十六) 20篇文章 论述文学的艺术思维、艺术风格、 篇文章, 共20篇文章,论述文学的艺术思维、艺术风格、感 隐秀、风骨、言辞、音律等问题。 物、隐秀、风骨、言辞、音律等问题。在这一部分 刘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创作: 里,刘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创作:1、“摛 神性” 指神思问题; 指体性( 神性”。 “神”指神思问题;“性”指体性(风 问题。 图风势” 指风骨问题, 格)问题。 2、“图风势”。“风”指风骨问题, 指定势问题。 苞会通” “势”指定势问题。 3、“苞会通”。“会”是指 附会问题,那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 附会问题,那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通” 是指通变问题, 是指通变问题,主要论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问 阅声字” 指声律问题, 题。 4、“阅声字”。“声”指声律问题,“字” 指练字问题。这里实际上包括声律、章句、丽辞、 指练字问题。这里实际上包括声律、章句、丽辞、 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语言方面的问题。 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语言方面的问题。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该书以去俗归雅为宗旨,以雕缕龙纹一样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文章的精髓,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

一、背景介绍《文心雕龙》创作于南朝齐和梁之际,刘勰生于梁代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出身寒门,但自幼好学,尤喜佛学,在20岁时即出家为僧。

然而,刘勰对仕途抱有向往,他观察到当时的文坛上,追逐新奇、忽视传统、作品庸俗华丽的风气盛行,因此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

在齐末和梁初,刘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

二、对比与参照与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述的精细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钟嵘的《诗品》相比,《文心雕龙》更侧重于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而《诗品》则更注重对诗歌作品的艺术评价。

此外,《文心雕龙》也不同于萧统的《文选》,它不仅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五十篇,以骈体文写成,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又以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贯穿全书。

刘勰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整部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书中以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严谨的结构,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四、主题分析《文心雕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之妙,在于雕缕龙纹”,即通过精细的构思和雕琢,创造出犹如龙纹一样精美复杂的文学作品。

刘勰认为,文学的精髓在于“文心”,即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心”的雕缕,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具体的内容上,《文心雕龙》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风格、鉴赏、创作等多个方面。

刘勰认为,文学是具有生命的实体,它既有客观的存在,也有主观的感知。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刘勰字彦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刘勰大约生活在465到520年间,此间正是南朝刘宋末经历萧齐和梁武帝统治的前半期。

(萧齐于479年取代刘宋,梁武帝502年代齐,在位四十八年,520以前差不多是他统治最好的时期。

)刘勰原籍东莞,不是现在广东的东莞,而是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的一个古代地名。

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也没有钱娶妻生子,但他曾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中他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当年的弟子那样。

他觉得这是圣人给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子的思想,来报答孔子托梦的恩惠。

因为穷,所以他后来就进了京城的上定林寺跟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因此刘勰兼通内外典,很博学。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再也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郑玄了,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论文。

他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

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蛮不错,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

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岁。

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

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由五十篇短文构成,体系严密,材料丰富。

之所以要写五十篇,刘勰说这是遵循所谓的《易》学中的“大衍之数”,有四十九篇专门论述与文章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即《序志》阐明写本书的缘由及全书内容的安排。

这四十九篇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五篇为“文之枢纽”的总论,分别是“原道”、“宗经”、“征圣”、“辨伪”和“辨骚”,基本上是取儒家的观点的,认为文章都是从“六经”中来的。

第二部分从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为文体论。

分论几十种文体,包罗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债券契约上的文字。

《文心雕龙》历史简介

《文心雕龙》历史简介

《文心雕龙》历史简介编者按:《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希望以下的《文心雕龙》历史简介内容能够帮助大大家!《文心雕龙》历史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文心雕龙》分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历史与文学、为情造文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全面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文心雕龙》的写作成就。

【关键词】历史;为情造文;全面总结;创作经验【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72-01《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吸收了前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优秀成果,集其大成,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不落俗套,富有独创,自成体系。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对后来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不朽巨著,研究作品离不开解读作者。

刘勰(466-520?)字彦和,祖籍东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关于刘勰的身世,《梁书·刘勰传》有简略记载:“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

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赦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

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赦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由此可知,刘勰少年早孤,虽家贫但笃志好学;依附当时著名的和尚僧佑十多年,博通佛教经典,参编整理佛经,积累丰富知识,曾是一代名人。

因此,梁以后不仅作过记室、参军等小官,还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萧统的器重。

晚年出家,带发修行,更名慧地,不久身亡。

刘勰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从文学创作角度讲也是充实的一生。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名词解释文心雕龙,又称《文心雕龙辩》、《雕龙章》等,是南朝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堪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刘勰生于东晋末年,是南朝宋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家,以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批评见解而闻名于世。

《文心雕龙》是他精心编纂的一部论文教材,被后人誉为“文学之魂、书斋之宝”,对于文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心雕龙》写作于刘勰年间,共分为六篇,每篇都是对文学的不同层面和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这六篇分别是“原道篇”、“辞章篇”、“修辞篇”、“应制篇”、“文辞篇”和“骚雅篇”。

每篇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雕”和“龙”两个特殊的词为标题,寓意着对文学作品的精雕细琢和神秘深邃的解读。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精品。

同时,他将“龙”象征着神奇和高贵,暗示了文学的卓越性质和深远影响。

在“原道篇”中,刘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原则和追求。

他指出,文学应当追求真实而深入的表达,要以“诚”和“各法”为基础,追求心灵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享受。

他以“解酲”和“颓馀”两位诗人的作品为例,生动地展示了文学创作中真实感与创作技巧的平衡。

“辞章篇”是论述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一篇,刘勰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讨论了修辞技巧。

他认为修辞应当符合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不应过分华丽和炫技,而应以质朴和朴实为主导。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例子,他对比了不同修辞手法的优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评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修辞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刘勰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讲解的地方。

他以“重章”、“体材小长”为中心,分析了修辞在表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他提出“重章”要求修辞杰出的作品应当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章节,同时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

他用古人文人杨雯的诗歌语言差异为例来论述章节的重要性。

在“应制篇”和“骚雅篇”中,刘勰分别对文学作品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文体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刘勰与《文心雕龙》资料

刘勰与《文心雕龙》资料
刘勰与《文心雕龙》
•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 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 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 省日照市莒县)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 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 县 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 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 《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 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 《梁书 刘勰传》 •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 刘邦——刘肥——刘秀之 • 定其为世族。 • 王元化认为不可靠,《南史 刘勰传》 • 世族还是庶族? • 道教世家?
• 生于泰始三年,7岁梦五彩祥梦,8岁丧父。“勰早孤, 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于定林寺从师僧佑。(齐永明 8年)。做白衣弟子,博通经纶,由此有机会接触上层。 • 齐建武5年刘勰32岁梦随仲尼南行,著《文心雕龙》,梁 天监元年,36岁完成。沈约评之曰:“大中之,深得文 理”。官临川王祭事,后官太漠县令,又至东宫通事舍人。 约52岁官至步兵校尉。 • 一年后奉梁武帝命入定林寺编订佛经。愤而出家,改名 “惠地”。一年后卒。
• 龙学的形成与发展 • 黄书琳《文心雕龙集注》 • 李祥《文心雕龙黄注补正》 • 纪昀《黄注纪评》 • 《黄注纪评李补》
• 1914——1919黄侃在北大讲《文心雕龙 》 • 中国大陆 • 初创期(1914——1919)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 发展期(1950——1964) 王利器《文心雕龙新疏》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释》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选译》 研究型文章多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台湾以王更生、李日刚为代表,出版物有60 余种。 日本:铃木虎雄1925年于京都大学讲文心雕 龙。并产生了最大的文心雕龙索引。 韩国:车柱环《文心雕龙疏证》 译本:英、法、德、意等。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从古至今,公文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它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和声音。

而刘勰的《雕龙》作为古代公文论的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建议。

本文将围绕刘勰的古代公文论展开探讨。

在古代,公文是政府传达政策、指令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地区、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手段。

为了规范公文的写作和使用,刘勰在《雕龙》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公文的相关理论,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认为公文应具备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即为政府治国理政、管理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他强调了公文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正文、结尾和落款等,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刘勰对公文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如用典、比喻、排比等。

在实践中,刘勰的公文论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具体而言,撰写一份合格的公文,首先要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作用,确保公文内容符合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要遵循公文的构成要素和特定格式,使公文看起来整洁、规范;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公文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处理公文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应遵循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论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尽管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刘勰的公文论依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为古代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文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公务、管理社会。

刘勰的《雕龙》是一部宝贵的古代公文论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刘勰的公文论思想,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公文的实用性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

《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全面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巧。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

【导语】《⽂⼼雕龙》是中国南朝⽂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学理论专著。

下⾯就和⼀起来详细的了解下《⽂⼼雕龙》,欢迎阅读! 内容介绍 《⽂⼼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写下。

上部,从《原道》⾄《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其核⼼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序笔”为中⼼,对各种⽂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进⾏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为对象的“论⽂”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韵⽂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论说》等篇意义较⼤;下部,从《神思》到《物⾊》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主导思想 《⽂⼼雕龙》提出的“辞约⽽旨丰,事近⽽喻远”“隐之为体义主⽂外”“⽂外之重旨”“使玩之者⽆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学语⾔的有限与⽆限、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相互统⼀的审美特征,作了⽐前⼈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的内容不是⼀般经典的道与理,⽽是和理、志、⽓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般的⾔,⽽是和“象”与“⽂”相结合的有“采”之⾔。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后纬成,理定⽽后辞畅。

”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统⼀的完美的艺术。

⽽这种统⼀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步探索。

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种⾃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动的描绘,说:“⽂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勰《文心雕龙》的汉乐府研究

刘勰《文心雕龙》的汉乐府研究

刘勰《文心雕龙》的汉乐府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汉乐府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给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汉乐府的研究尤为深入,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汉乐府的创作特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做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对《文心雕龙》中关于汉乐府的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了汉乐府诗的独特之处,他认为汉乐府是一种独立于乐府的一种新体裁,不同于乐府的史事记载和歌颂祥瑞,汉乐府注重于情感抒发和心灵体验。

刘勰指出:“乐府者,古之君子所用,为言事之文也;汉乐府,妇人所乗,为言心之文也。

”他在《文心雕龙》中对汉乐府的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以“哀怨”和“爱情”为主题,通过婉转动人的词藻和韵律,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分析了汉乐府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他认为汉乐府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婉转动人的词藻和音韵之美。

他指出:“韵法合宜,文才白秀,无乏绝伦之句,可谓近乎于天。

”通过对汉乐府中的词藻、韵律和意象的研究,刘勰揭示了其独特之处和艺术特点。

他认为汉乐府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情景交融、画面绘制、形象比拟等手法,将读者带进诗歌的世界,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列举了许多具体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乐府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最后,刘勰还对汉乐府的创作特点进行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汉乐府在题材选取上富有多样性,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描写花鸟风景的作品,还有表现爱情和家庭生活的作品。

他认为这种多样性是汉乐府的独特之处,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的常规,使作品更具适应性和观赏性。

此外,刘勰还指出汉乐府在艺术创作上非常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通过改变节奏、韵律、词藻等手法,使诗歌更富有变化和活力。

刘勰的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他在评论作家作品上也有不少独立的见解。

对南朝文人非常推崇的曹植、陆机等作家,他就有一些不大相同的看法。

他在肯定曹植、陆机的成就外,还指出他们文章中不少的疵病。

但是,也应该指出,他受儒家观点的束缚过深,对文学史上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作品评价往往不够正确。

在《辨骚篇》中,他一方面对屈原的成就有很高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拘守宗经六义的尺度,对屈原作品中利用神话故事、大胆想象的地方又有不正确的批评。

《诸子篇》对《庄子》等书中某些大胆想象的寓言故事也斥为“踳驳之类”。

他的文体论中,为了求全,甚至把和文学关系很远的注疏、谱籍、薄录等文体也收容进来,显得有些芜杂琐碎。

相形之下,他对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和小说又几乎没有论述,偶尔提到一两句,也是抱轻视的态度。

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缺点。

《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论学习古人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理论的启发。

清章学诚倡导“战国文体最备”的著名议论,实质上也是继承和发展了他《宗经》等篇的看法。

至于刘知几、黄庭坚、胡应麟等著名作家、批评家的一般赞扬,就更难于列举了。

从西晋到宋齐,文学创作又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革,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更加丰富了。

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增加不少的著作,所有这些,都为刘勰《文心雕龙》这部总结性的文学批评巨著打下了更充实的基础。

刘勰(466?-520?),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能婚娶,依当时著名的和尚僧祐十馀年,博通佛教经论,还参加整理佛经工作。

梁以后作过记室、参军等小官,并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萧统的器重。

晚年出家,更名慧地,不久就死了。

《文心雕龙》是刘勰三十几岁时的作品,创作于齐代。

他虽然早年就博通佛教经论,但从这部书来看,他前期的思想基本是儒家,他在《序志》、《诸子》、《程器》等篇中表述自己的人生观,也是“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儒家观点。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理、方法、技巧以及文学批评的标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分为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各个方面。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传播道义、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分析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各个环节。

他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神思”、“体性”、“风骨”等原则,即要在深入思考、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刘勰还提倡“博览群书”,认为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文学批评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六观”说,即从六个方面来评价文学作品:一观位体,即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二观置辞,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三观通变,即作品的创新和变化;四观奇正,即作品的独特性和规范性;五观事义,即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六观宫商,即作品的音韵和节奏。

这一评价体系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代文学批评的成果,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中,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解读和生动呈现,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和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创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刘勰。

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文心雕龙》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更是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试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一、提出文学“情”“事”“志”三原则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文章创作应该遵循“情”“事”“志”三原则。

其中,“情”指感觉、情感,是创作触发点,“事”指创作的内容,包括题材、物体、人物等,“志”指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悟。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相互贯通,一篇佳作需要“情”来激发创作灵感,“事”来提供创作素材,“志”来加深文章思想感受。

刘勰提出这一原则,不仅方便了文章的创作,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深刻,而且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突破。

二、提出文学审美的“文以载道”理论刘勰认为,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表达思想感悟,以文道义,即“文以载道”。

刘勰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载体,将文学与人性、理性对应,认识到文学除了具有艺术特点以外,更应该要有文学思想,要贯通人生,承载理想。

例如,《庄子》中的太上老君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非常明显的文学审美观,即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表达思想、贯穿于道德之中。

刘勰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理论,将文学审美提升到了道德和人生的高度,开阔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三、坚持经验主义文学思想刘勰认为,文学的表达应该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感,强调文学作品必须要从生活中获取原材料,反对艳丽虚饰而偏离本真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式。

刘勰的这种文学创作思想遵循经验主义,即在写作时坚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艺术内容。

这种文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系统阐述“比兴”方法“比兴”是一种运用象征手段的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比兴”的概念、原理和运用方式,将“比兴”方法系统化。

09刘勰的文心雕龙-

09刘勰的文心雕龙-
8
正如刘勰《灭惑论》中所言:“是以一音演 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 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 梵、汉语隔而化通。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 俗;地有东西,故国限南北。其弥纶神化, 陶铸群生,无异也。”也就是说,各教在最 高目的──“弥纶神化,陶铸群生”上是一 致的,所异的是途径不一。
17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文心雕龙》构成 简单介绍一下, 1.书名;2、写作动 机; 3.总体结构
18
1.书名
“雕龙”,驺奭,战国齐人,
据《史记·孟荀列传》,当
《序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 心也。昔涓子(齐人) 《琴心》、王孙《巧心》 (《汉书·艺文 志》《王 孙子》,一名《巧 心》),心哉美矣,故 用之焉。古来文章,以 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 羣言雕龙也。
15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 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 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16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 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 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 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时有雕龙奭之称。盖驺奭修 饰之文,像雕镂龙文。 岂取句有二解:一曰古来文 章,以雕饰而成,类乎雕龙, 所以取名曰雕龙,哪里是取 人们称邹奭的雕龙呢?二曰, 古来文章……,难道不是取 邹奭之雕龙吗?其实刘勰取 雕龙一辞,就语源上说取自 邹奭,但刘勰强调的是他取 此名与文章写作的历史即实
相符合。
文心雕龙并列,一是讲为文
之用心,创作的原理;一是
修饰,讲文辞及表现技巧。
19
2、写作动机
立言不朽

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乐府论

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乐府论

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乐府论《文心雕龙·乐府》是南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里的一篇文章。

【原文一】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①,爰及皇时。

自咸英②以降,亦无得而论矣。

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③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④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⑤,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⑥,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⑦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

敷训胄子⑧,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1.注释①葛天: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阕:量词,指词或歌曲。

八阕:即八首歌曲。

②咸:乐名,即《咸池》,相传黄帝作的乐曲,一说尧作的乐曲。

英:乐名,即《六英》,相传帝喾作的乐曲。

③夏甲:《吕氏春秋·音初》说,夏王孔甲在东阳打猎迷路,遇一百姓家人正生孩子,后认为养子,孩子长大,脚被斧头砍伤至残。

于是孔甲作《破斧歌》。

④音:应作“心”。

音声:指歌的辞令。

⑤土风:指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地方民歌。

⑥丝:指琴瑟类的弦乐器。

篁:竹,指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⑦师旷觇(chān)风:相传晋国乐师师旷根据楚国军队的音乐有音调微弱不协调,而判断其士气不振,必定失败。

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

觇,暗地察看。

⑧敷训:施教。

胄子:贵族的子弟后代。

2.译文不但传说天上常作《万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时候也曾有过八首乐章。

此外,从前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六英》现在都无从考证了。

以后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音乐的开始。

有娀氏的两个女儿唱的“燕燕往飞”的歌谣,是北方的乐歌的开始;夏后氏孔甲在东阳作了《破斧歌》,是东方的乐歌的开始,殷帝王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是西方乐歌的开始。

历代音律歌辞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谣,诗官采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官记录并谱出它们的音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达出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刘勰的《文心雕龙》
(一)《文心雕龙》概况及刘勰的写作宗旨(次重点):
识记:《文心雕龙》书名的涵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爽之群言雕龙哉?”可知其意思是写作象雕刻龙纹一样美丽的文章时所运用的心思。

理解:《文心雕龙》全书概况及刘勰写作本书的动机。

《文》是一部用骈体写成的广义文章学理论著作,其论述范围涉及刘勰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文体。

全书共50篇。

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二十五篇,以文体论为主。

下篇二十四篇,以创作论和修辞学为主,兼及批评论和文学发展史。

最后一篇为作者的《自序》。

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宗旨用刘自己在全书序《诗志》篇中表达来说那就是“救弊”补偏和立身扬名。

首先所谓救弊就是要矫正六朝时代江南的文风,其次补偏是补前人文论之偏缺,其三,刘勰是为了立身扬名。

(二)《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次重点):
理解:刘勰的"原道、征圣、宗经"论。

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论:
原道、征圣、宗经"论本是儒家文论的传统观念,刘勰一方面接过这面大旗,另一方面加进了许多附和他当时的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他把原本在“道”的“原道、征圣、宗经"论改造成重点在“文”的新的理论主张。

他的“本乎道”重点不是要求文章去阐发儒家的义理,而是要求文章遵循万物自然有文,文需自然流美的法则,他所说的“师乎经”、“体乎经”固然包含以圣人和儒家经典为文章内容规范的意义,但是更主要确实在文章风格与写法上以圣人和经书为千古文章的祖师和楷模。

他要用"原道、征圣、宗经"论去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

"原道、征圣、宗经"论阐明了他对文学的起源和作用、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标准等一系列文学理论根本问题的看法。

这些看法以儒家的经典为指导,常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但是他强调文学应有正确、充实的思想内容,有真挚的情感和美
好自然的艺术形式,这对矫正当时形式主义倾向,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应用:翻译简评刘勰对屈原作品的评价。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是刘勰在《辨骚》篇中提出的学习楚辞应遵循的原则,意思是说应参酌楚辞的整体,但不失去它的雅正,玩味它的华彩,但不抛弃它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整正结合与华实并存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遗产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心雕龙》创作论(重点):
识记:"情以物迁"说:这是刘勰在《物色篇》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关系的论述,它扼要的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思想感情的激动而产生,这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

"神与物游"说:这是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

理解:刘勰论创作构思和创作修养。

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

"陶钧文思"讲了创作构思的准备和所需要的修养,他要求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的修养,这些是相当中肯的。

应用:翻译简评《神思》篇中对"陶钧文思"的论述。

在酝酿文思的时候,贵在内心的清虚宁静,疏通内脏,清洗精神,积累学问以储珍贵的宝藏,斟酌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华,深入的探究所经历的事情。

来表达对它的观察,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美好的文辞。

刘在这里讲了创作构思的准备和所需要的修养,他要求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的修养,这些是相当中肯的。

应用:刘勰创作构思论对陆机的继承与发展。

刘勰并非探讨“为文之用心”的第一人。

他不过是“本陆机氏说”而步其后尘。

但是刘勰的创作构思论比陆机的确实大大前进了一步。

这突出表现在刘勰把陆机对创作构思直感的神秘化的描述,变成理性化的可操作的方法。

许多在陆机那里模糊不清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刘勰的理论中都变得有规律可循、有掌握和驾驭的可能。

像“虚静”“积学”“酌理”及“养气”等。

都给陆机文思通塞的问题指出了具体解决的途径。

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社会生活这个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他理论上的缺陷。

(四)《文心雕龙》风格论(重点):
识记:《体性》、《定势》、《时序》篇的主要观点:
《体性》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定势》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的关系。

《时序》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

理解:刘勰文学风格论的主要内容。

《体性》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一方面承认才和气对风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后天学习的作用。

《定势》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的关系。

认为一类文章只能有一种标准的风格。

还讨论了风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问题。

《时序》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

"风骨"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刘勰在对文学风格问题作了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理想风格的更高的要求,他心目中的理想风格是“藻耀而高翔”的鸣凤之美,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具有“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它既具有风格上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刘勰认为肯有风骨是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

刘勰风骨论有着明显的矫正时弊的意义,但也有
着受时代风沿影响的局限。

刘勰提出的风骨观念得到后人提倡得以成功。

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光荣传统,刘勰是有首倡之功的。

"风骨"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

(五)《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次重点):
识记:刘勰基本的文学发展观。

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1社会的治乱。

2学术思想的面貌3统治者的提倡。

理解:刘勰对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的论述。

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1社会的治乱。

2学术思想的面貌3统治者的提倡。

刘勰论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刘勰在《通变》中提出了“通变说”以反对当时的“新变”风气。

“通变说”即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文学的发展有其顺应形式常往常新的一面,也有贯通古今、恒久不变的因素。

不是复古,经典只是尺度。

(六)《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论(重点):
识记:刘勰论产生错误批评的原因。

刘勰指出知音难遇的原因,就鉴赏者的主观态度而言有三种即贵古贱今,贵己贱人,信伪迷真。

理解:刘勰论文学批评的正确原则与方法:1要求批评者对鉴赏的客体有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即“园照”。

2要求鉴赏者端正鉴赏批评的态度。

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还要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考察。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这六方面主要从形式和艺术表现着眼,但刘勰并不轻视思想内容,他要求沿波讨源从六观入手,了解文情,然后去探寻文章的思想内容。

应用:翻译简评《知音篇》之"六观"说。

一,观位体: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安排文章的体式。

二观置辞:是安排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观通变:是看作家继承和变化前人遗产方面做得怎么样。

四观奇正:是只作家运用或奇或正的手法是否得当。

五观事义:即事类,看文章引用的典故事例是否恰当。

六观宫商:是只作品语言的音律。

道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立足作品的实际去探求作者的
本意,有助于避免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凭说诗者的主观之意去推导作者之志的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