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服务业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研究[摘要]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概念,以及相关的产业链与微
笑曲线理论,讨论了产业转型与升级中的认识问题。

对信息服务业在企业内部创新中的应用作了一些分析,指出信息服务产业对自身的升级、国际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促进城市产业转型与发展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性信息服务平台作了介绍。

[关键词]信息服务;产业转型;微笑曲线
上海经济在经过近20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上海经济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海经济需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这是已经不能回避的事情。

上海市政府适时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驱动”这一发展战略,这为上海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思考
产业转型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的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通俗地说就是要在一个行业中打出一片新天地才是关键,比如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日常生活用品,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挂钩或者天天都要穿的衣服。

在产业结构分析时经常用到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是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行业集合,这种行业集合由围绕服务于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的行业构成。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中,中国台湾的著名企业家施振荣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是一条U形曲线,两端朝上。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即上游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及客户服务,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装配制造业产生的利润最低,全球制造基本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较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究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上海经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另外,上海作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之一,也为产业转型与升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不适合上海产业结构的行业,如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行业,要适时进行调整。

产业调整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拉动与政府政策的推动,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家的作用。

但是,目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也有一些误读,认为要放弃原有的基础制造业,转而去追求所谓的高精尖产业,最终可能会导致原有竞争力的丧失。

实际上,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完全是结构转型,而是结构扩展,是
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强品牌,做强技术的过程。

我们说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要转变,不等于经济结构马上就要作出硬调整。

一个经济体的结构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由这个经济体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综合决定的[1]。

当前,我们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体制上、制度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在做高新产业,我们马上也去做高新产业。

另外,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内需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我国有十三四亿人的庞大消费人群,这注定了低端消费品还有广阔的市场。

从这一市场结构来看,唱衰制造业,唱衰中低端服务业,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也是不适当的。

事实上,我国在今后几十年市场增长的主要部分,不是高新科技产品,而仍然是一般制造业产品,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在我国,只有做不好的企业,没有发展前途不佳的产业。

一个世界品牌不是随便就能做出来的,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

总而言之,我们提出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策略。

有的企业可以放弃制造业,沿着“微笑曲线”向价值高的方向发展。

有的企业需要立足制造业,沿着“微笑曲线”两边延伸发展。

还有的企业可能需要立足于本行业,在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方面下功夫。

2信息服务业在企业内部创新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人们对信息需求度的日益提高,信息产业的重点已向信息服务业转移,因此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必然会大幅度地扩大。

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受益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产业基础,信息服务业内部各环节也开始形成分工与合作相互交融的产业聚集趋势。

前后关联的产业链结构,已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的主要特征。

信息服务业内部的相关环节,正在形成一个基于服务的,融合产品、技术、标准等众多因素的,需要紧密配合的庞大产业价值链。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社会转型时期,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产业链,对我国快速步入信息化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信息服务产业自身的升级
信息服务产业链是由围绕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如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传递、信息传输等,构成的相互关联,且利于提升行业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的相关行业的集合。

依照信息的流动规律进行归纳综合,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条主要由4个主要环节构成。

信息内容生产,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管理,形成信息产品;信息传输,以通信、计算机网络、广电传输等技术为基础,提供信息传输的手段与通道;信息服务提供,以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为载体,将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信息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获取所需信息;信息技术服务,对信息传输、信息制作、信息提供和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信息设备制造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处于全球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链的中游环节。

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我国信息服务产业链还比较薄弱。

因此,信息服务产业也有转型升级的问题。

2.2信息服务业支持国际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贸易中心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枢纽。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已从“基本模式”演变为能提供现代化的运输、金融、商业、服务、现代通讯和市场信息服务,能提供必要的技术转让、资本运作以及相关的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国际商务服务,兼具贸易和服务功能的“现代模式”。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型诸多要素的具备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加强辐射、流通以及信息等功能塑造,充分发挥上海的地缘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和人才优势,建设一个集功能、规模、综合服务等比较优势为一体,具备辐射力、集聚力和流通力的综合型内外贸平台,成为全球采购商、供应商和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目的地、必经之途和消费天堂。

上海尚未形成真正具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网络核心优势,贸易集散功能还在低水平徘徊。

贸易活动的基本要求是渠道网络的广达和通畅,但上海商贸流通企业在开拓和建立全国流通网络方面成效尚微,在信息网络和远程交易技术方面也不具有领先优势。

上海必须紧跟全球供应链发展潮流,选择“高端供应链与专业化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模式,构筑提升贸易和服务能级的新引擎。

同时,协同推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专业服务等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以服务功能升级与效率提升支撑贸易能级的全面提升。

上海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应成为产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对产品全流程实施供应链管理,并与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相结合,提高国际交易的运行效率。

而“走出去”的海外企业应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端,合理配置境内外资源和要素,整个上海应成为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真正实现在上海“买卖全球产品”。

信息服务业对国际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因为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传统贸易向供应链转型是不可想象的。

2.3信息服务产业促进创意产业的升级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提高创意产业园区附加值的关键。

龙头企业的入驻,其优势是有利于构建依附于它的产业链,将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片,以在创意产业园区内形成配套集群的具有专业化分工关系的产业群落。

例如,这种产业链可以设计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分工为“红线”。

其过程管理的重心在于,创意产业园区除集聚创意人才之外,还
要延揽创意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支懂营销、懂法规、了解市场的创意商人。

这种集群模式才会使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特色创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在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孕育和发展过程中,信息服务产业起重要作用。

2.4信息服务产业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信息服务产业在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已有了一些实践。

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推出的上海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工程”项目[2]。

据上海慧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华东大区负责人透露,目前已有700多家中小企业通过“双推工程”加盟慧聪网平台,最高10万元的“优惠”由三方共担分解,“政府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

“双推工程”由三方各出1/3“助推金”,既能大大减轻广大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参与市场竞争的资金压力,也让慧聪网这样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得到发展,还能让政府财政扶持产生更大社会效应,可以共同推动上海市企业“电子商务生态圈”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样的项目,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对适合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进行综合测评,也可以采用“政府贴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方式买断3年的使用权,同时组织专家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咨询。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信息服务企业打开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3信息服务平台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动产业集群综合利用信息资源、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创新区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俗话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可以利用掌握的各种资源搭好台,企业才有可能唱好转型升级的大戏。

政府搭台的方式有很多,建立城市转型升级服务系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产业转型支撑服务系统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企业借以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另外,建设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也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路径。

3.1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系统
在我国很多地区,政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指导以及配套服务,但是成效不是很大。

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个能将各个有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系统的平台。

文献[3]提出可以建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服务系统,其中嵌入该系统中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为了解决信息系统脱离于宏观经济,以及目前的“信息孤岛”等问题而建立的服务于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基础服务平台。

一个优秀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应当能够有效地吸纳和连接产业转型升
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该资源包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家庭和市民个体;客体包括:信息、资金、产品、技术、服务、市场等。

而支撑服务系统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实现。

企业可以借助该系统,快速、有效地实现转型升级。

政府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进而通过政策指导和市场调节手段,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平台应当鼓励各主体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并保障其利益,为此建立有效的参与平台是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各主体参与城市产业转型支撑平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实体参与,即符合基本条件,且有意愿参与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主体,可以通过建立派出机构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系统中来,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研发机构,广告、律师、展览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各类型经济情报咨询、图书馆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机构等。

二是网络接入,即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允许所有关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单位、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系统中来。

对那些实体参与的主体来说,信息服务平台也是高效运作的主要渠道,他们可以享有更高的权限,对一些涉及机密数据的机构来说,可以利用CA(认证机构)技术和网关技术实现连接。

显然,无论是实体参与,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好坏是直接决定系统能否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

上海可以利用人才高地的优势,组织人马,把分散于各部门的各类有关转型升级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系统。

3.2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信息中介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为动力,通过价值链的纵向与横向整合,集成传统科技中介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实施虚拟经营战略。

由于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存在网络效应和学习效应等电子商务经济优势,使科技信息中介的业务模式突破了传统科技中介的局限,步入收益递增的新型信息服务行业,这种收益趋势将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一旦这样的科技信息中介形成规模,必将带动整个科技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传统的科技中介服务升级为新型的科技信息服务。

这种服务是一种主要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存储、传播、使用并提供信息商品和服务的总称,是为创新技术转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新型信息服务中介,是联结信息商品生产者和信息商品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浩风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4]。

在电子商务的动力机制下,科技信息中介的产业升级效应使传统的科技中介服务转向科技信息服务,从信息含量低、附加值低、收益递减的产业转向信息含量高、附加值高、收益递增的产业。

这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4结束语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一个城市和地区要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
级,政府的决策创新和服务创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政府围绕产业升级而进行的各类型服务平台建设是产业升级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樊纲.企业融资难源自企业不理性[N].中国经营报,2011-07-18(B6).
[2]徐瑞哲.申城近两千中小企业变身新“电商”[N].解放日报,2011-07-25(06).
[3]刘英华.服务于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信息服务平台框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2):65-67.
[4]何一平,黄丽娜,何迪.产业升级中科技信息中介的运用研究——以浩风网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6-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