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辨析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3)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3)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4)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8.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 4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4)10.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4)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4)12.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5)13.矛盾就是斗争。
(5)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5)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5)16.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5)17.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5)18.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5) 19.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5)2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2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2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2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6)2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6)25.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6)26.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6)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一、辨析题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
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唯物论部分1、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正确【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5】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2】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4】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错误【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2】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4】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6】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错误【1】这种观点混淆了一般动物的大脑同人的大脑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2】一般动物的大脑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不能产生人的意识;【3】人的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但人脑又不能直接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绪论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1.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一般条件的学说,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就是阶级斗争,所以,马克思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参考答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1)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不是某个集团、某个阶层、某个阶级的解放,不是以某个集团、某个阶层、某个阶级成为统治者的运动,而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运动。
(2)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
(3)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条件是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当然包含着阶级斗争理论,但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简单的等同于阶级斗争理论。
2. 有人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你又是如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参考答案】(1)“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2)列宁则正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以确凿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30、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答:错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的各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得活动,因为他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一观点适合一切社会发展阶段,包括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必被消灭。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不是最基本得。物质生产才是最基本的,所以此论断是错误的。
1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答:对。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
20、人人创造历史
25、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错。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充分发挥,但不能床走出一套自然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不能“为自然界立法”,片面的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11、真理即事实
答:错。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是客观内容(事实)和主管形势的统一。
12、世界上有二种真理,一种是绝对真理,一种是相对真理。
答:错。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提出,是说明:任何真理即使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发展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
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辨析题目录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5.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
6.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
7.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
8.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0.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
11.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
1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
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14.“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1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16.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17.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1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19.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20.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2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3.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25.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2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2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8.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9.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30.“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部分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正确。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3)实践是社会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5)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答:(1)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一上升性是由生产力不慌不乱一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产阶级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产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了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战胜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错误。
(1)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地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了,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错理由: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2错理由:偶然性则事物联系中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偶然现象研究其中的必然规律。
3、错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以及调控和运转的功能。
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社会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政治结构。
1、正确。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2、错误。
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3、正确。
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4、错误。
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政治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人是机器。
2有用就是真理。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回事。
1错误。
(2)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是有着复杂联系的生命有机体。
(3分)2错误。
(2分)这是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
真理是客观的。
(3分)3错误。
(2分)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3分)4错误。
(2分)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也叫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基础关系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包括除了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
(3分)1.零碎的、偶然的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2.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l、错误。
(2分)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一是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二是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三是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分)2、错误。
(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但是真理总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一元论。
(4分)3、正确。
(2)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有时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分)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误。
(2分)理由: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
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面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
(4分)2.错误。
(2分)理由: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4分)3.错误。
(2分)理由: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分)1、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1、判断:命题正确。
(2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1分)(2)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的形式还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所以,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
(2分)2、判断:命题错误。
(2分)理由:(1)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1分)(2)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原因,因此,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前途。
(3)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原因,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所以,该命题是片面的。
(1分)3、判断:命题错误。
(2分)理由:(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分)(2)真理具有客观性。
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1分)(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这一命题属于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
(1分)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假象是主观的,与本质无关。
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1)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1分)(2)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1分)(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主义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1分)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2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1分)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它与人们的感知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不同。
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
(1分)本质与现象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1分)3、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2分)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
(1分)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
(1分)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1分)1.未有竹椅之前,先有竹椅的一般。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错误。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错误。
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偶然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3、错误。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4、错误。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2.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1.错误。
(2分)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1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1分)(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1分)2.正确。
(2分)(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分)(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