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隐喻及其翻译的关联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近年来, 隐喻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隐喻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热潮, 人们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认知学等方面对隐喻进行研究。
然而, 我们不能忽视隐喻也是一种普遍的话语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因此, 正确地理解隐喻以及恰当地使用隐喻也是一门学问。
本文主要试图从文化语境角度来研究隐喻, 着重分析文化语境对英汉隐喻理解的影响, 进而比较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这里所指的文化语境是广义上的概念, 包含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价值体系等。
而支持这些理论所运用的例子都是生动的、典型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 希望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 进而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这样更容易理解论文中所涉及的理论。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对隐喻在不同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提出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现实意义。
该部分主要介绍隐喻在语用学领域、语用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是正文, 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知识, 着重分析隐喻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弗斯、韩礼德、斯波伯、威尔逊等专家对语境都有各自的认识和定义, 从中我们可以获知判断隐喻和理解隐喻都离不开语境, 而文化语境对隐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们对隐喻的理解。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语境以及语境在理解隐喻过程中的必要性。
其次, 本章着重介绍文化语境, 包括文化语境的定义、文化语境在理解隐喻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文化语境的功能。
最后, 本章介绍隐喻的知识, 以及隐喻和文化语境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英汉隐喻的相似点。
人类历史、情感等共有的知识以及人类本身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着近似的文化内涵, 由此进一步说明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共性。
本章主要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相似性, 着重从自然现象、动物、人体描述、人类情感及成语借用等方面列举分析这些“共同”现象在隐喻中的体现。
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
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作者:吕淑娟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2期一、关联翻译理论概述1991年, E.A.Gutt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Gutt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说,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交际如此,作为交际形式的翻译自然也是如此。
影响隐喻理解及翻译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语境话语的语境是用以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个心理结构,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子集,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而是“认知环境”。
于是,欲使交际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假设。
2.最佳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
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二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
3.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
语境效果是人们希冀在理解上所付出的努力能够以某种方式改进他们用于交际行为的语境假设。
二、隐喻翻译理论基础1.隐喻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限制在修辞学、哲学的范围之内,认为隐喻是一种变异的、修辞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隐喻的理解不断深入。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义的更是一种语用的、认知的现象,必须遵循关联的原则,翻译关联原则能给隐喻一个一致的解释。
从语境角度看概念隐喻及隐喻的翻译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 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隐喻研 究有着悠久 的历史 ,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隐喻一
有 了新 的认 识 。学 界也 产 生 了大量 从 新 的角 度对 隐 喻 的 研究 ,然 而对语 境 与 隐喻 关 系 的研 究 比较少 。语 境 对概 念 隐 喻的理 解 和 翻译有 着 不 可忽视 的作用 。本 文 试 图从
过程 。鉴于以上理论很多文献 已做过详细的阐述 ,本文
不再 赘述 。
作者俺介 : 唐娴 ( 1 9 8 2 一 ) , 女,讲师,硕士 , 研究方向:语言学 、 翻译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就 是 “ 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 ,也就是说隐喻是概 念之间从源域 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是基 于人体经验 的映射 。隐喻思维是人类大脑对世界概念化
的一种 认 知过 程 ,并且 是 一 种具 有 系统 性特 征 的概 念化
在 《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中提出来的 ,使人们对隐喻
第2 6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 月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Vb 1 . 2 6 NO . 5 Oc t . 20l 3
J O U RN A L 0 F W UH A N TEX TI LE U N I V ER SI TY
从语境角度看概念隐喻及 隐 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隐喻指称意义与语境化构建】文化语境对隐喻翻译的影响
【隐喻指称意义与语境化构建】文化语境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对隐喻指称意义的研究,虽然实现了由静态语义指称向动态认识论的转变,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必须得到语用语境的关照。
从语境的角度来进一步审视隐喻的指称,要追溯到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即语词的意义必须在句子的联系中加以研究,而不能独立研究。
语境实际上就是事件发生的边界条件或背景预设。
脱离了语境,语词的意义便会失去得以实现的平台。
在这个意义上讲,隐喻指称是可以语境化的,是受到语境规约的。
隐喻指称过程凸显了认知主体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在这里,一切都是不能用真或假来判定的命题。
其整个的发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价值也只有相对于相关的语境才能得以实现。
一语境对指称意义变量的筛选语境总是在筛选合适意义的变量。
词语字面意义的静态表述对语境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而隐喻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要强得多。
听者要通过语境来选择意义,语境意义的选择性决定了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意义建构的再范畴化过程,它突破了传统语义学的禁锢。
语义类别的再范畴化使着重静态描述的传统语义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和展现隐喻的内在机制。
在隐喻表达中,听者必须通过语词的再概念化建构意义等级,并运用语境特征决定谈论所指的哪些方面或纬度应被考虑为相关的,即语境提示使听者决定隐喻陈述的哪一些意义特征应当接受,哪一些特征应当放弃。
比如,“君子之德,风也”,认知主体通过丰富或改变有关“君子”的概念系统,向人们传达了自己对“君子之德”的独特感悟。
这样,在语境的选择性和规约性的制约下,产生出只有一种意义理解的话语,从而体现了语义静态和动态的辨证统一。
二语境构建意向关联和指称点的平台隐喻的指称意义具有内在的意向关联,是认知主体的一种意向构造。
这种意向关联和构造是在特定语境中对现实的一种操作。
词句的意义既包含词句所承载的观念又包含说话者本人可能有意而发的观念。
实际上,隐喻传递某些语义内容的表达式是什么,通常情况下依赖于认知主体所假定的事实。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隐喻是修辞手法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隐喻是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概念或主题,从而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或主题。
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的表达上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关系以及翻译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在语言交流和翻译中的作用。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关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一个词或短语直接用于比喻或象征另外一个概念或主题,而间接隐喻则是通过词语的隐含含义或间接的表达来达到比喻或象征的效果。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is a shining star"中的"shining star"是一个直接隐喻,表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汉语中的句子"他是一颗明亮的星"中的"明亮的星"是一个间接隐喻,也表示他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
其次,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根据隐喻的类型和含义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有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he world is your oyster"可以直接翻译为"世界是你的牡蛎",表示世界尽在你的掌握之中;而汉语中的句子"心如止水"可以直接翻译为"the heart is as still as water",表示心境平静。
然而,也有一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需要使用翻译策略来转化隐喻的含义。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使用近义词、类比或相关词汇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a heart of gold"中的"heart of gold"可以翻译为"他心肠很好",表示他非常慷慨;而汉语中的句子"那个字我按不上"中的"按不上"可以翻译为"the character cannot be typed",表示按键无法输入该字符。
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
一
文献标识码 : A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 言
纪6 o年代初 , 王德春 先生将语境划 分为主观 因素和 客观因 素两大类。认为语境就是时间 、 地点 、 场合 、 对象 等客观因素 和使用语言的人 的身份 、 思想 、 性格 、 职业 、 修养 、 境 、 情 处 心 等主观因素所构成 的使用语 言的环境。何兆雄 先生将语境 划分为交际主体 的语言 知识和语言外知识 两方 面。M.B . a kt hi n从社会学的角度人手研 究实 际使 用 中的语言 , 他注重
第3 O卷 第 7期
2 0 lO年 7 月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1 3 No. 7
J u n lo a n n ie s o r a fXin ig Unv ri
J 12 0 u . 01
文 章编号 :0 6— 32 2 1 )7— 0 8— 2 10 54 (00 0 09 0
解释力 , 又探讨 内化 的语境知识对隐喻 的解释功能。
至于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 , 对隐喻 的意义 的解 释力 , 还需要语 境理论的支持 。从 B .Manw k 的情 景语境和文 l o si i 化语境 , M.A a la 到 .H ldy的语 域理论 , l 以及 D pre 和 .Sebr J Wio . l n的认知语境理论 , s 他们都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脱 离语境。至于语境 的组成要 素 , 言学 家各持 己见。2 语 o世
在现代语言学领域中 , 语境 的地位 和价值 日趋 重要 , 是 语言赖 以生存 、 运用 和发展 的必要环境 。隐喻研究专 家 A . O t y经过多年对 历史 上各 种 隐喻 定 义 的缺 陷考 证 后指 rn o 出, 任何忽视语境 因素的隐喻定 义都 是不 完整 的。在缺少 语境知识的情况下 , 了能列举 隐喻可 能具有 的多 种意义 除 外, 我们无法确定某一 隐喻的确 切意 义是 什么 。笔 者认为 只有将隐喻置于语 境下作 为话 语去 理解 , 能鉴别 隐喻 的 才 真实含义。隐喻的理解 至少需要 考 虑两个 方面 的因素 , 一
在语境中理解隐喻
隐喻来表 达 和传 承。 文化 也是 一种 语境 ,任 何 隐喻 都是 在 一定 的社会 文 化背 景下 得 以产 生和 理解 的 。 归根 结底 ,隐喻 是 一定 社 会文 化
环境 的产物 ,不 同语 言 文化之 间在 隐 喻 的使 用 上存 在较 大差 异 。 【 关键词 】隐喻 语境 文 化
和行 为 的派生 物 。 它是 人类 将 其某 一领 域 的经验 用来 说 明或理 解 另一 类领 域经 验 的一种 认 知活 动 。 在人类 其 它 的文化 和艺 术 活动 过程 中我 们 到处都 能看 到 隐喻 的存 在 。
1 隐喻 不仅仅 是 一种 语 言现 象 .
隐 喻 的理解 可 以分 两个 步骤 , 先是 隐 喻的辨 认 , 首 然后 是 隐
喻 意义 的推 断 。隐 喻的理 解 首先是 对 隐喻 的辨 认 。听话 者根 据 明 确 的 隐喻 信 号 或语 义 与语 境 的 冲突 及 其 特征 作 出 进行 隐 喻性 理 解 的判 断 。然后 ,听话 者 再根 据 隐喻 中本体 和 喻体 的特 征 ,对 隐 喻 的 意义 进行 推 断 。维 莱 特 指 出新 的语 境 可 以被 看作 是 一种
浅析语境与翻译之关系
会 将 此 理解 为这 是 一 种 威 胁 。 所 以 我们 用 “ t i g e r ” 来代 替。
5结 语
话 题 、语 码 等语 境都 是 制 约 理 解 与 翻 译 的重 要 因素 。甚 至 还 有 语 言 语 境 和 非 语 言 语境 之 分 。就 像 纽 马 克 指 出 的那 样 ,语
… 1 姜海清. 语境与翻译[ J ] . 外语研究, 2 0 0 4 ( 5 ) .
在翻译的过程 中,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确 定文字 的含 义, 而不是按照字 典的阐述生搬硬套。例如: “ r u n a c o mp a n y ” ,
“t h e i d e a r u n s i n h i s mi n d ”.“t h e s t r e e t r u n s n o t r h ”a n d“t h e
综 上所 述 , 翻译 不仅 仅 是 对 单 词句 子 的翻 译 , 需要 考 虑 语
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 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 境 对 于 翻译 的影 响 , 正如 奈 达 所 言 : 了解 文 化远 比 了解 语 言 更
任 何 理 论 和 任 何 基本 词义 。由此 可 见 , 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 , 我 们 重 要 , 因为 文 字 只 有 在 上 下文 中才 有 意 义 。 不 仅 要 考 虑 文 字 本 来 的含 义 , 更 应 该 结合 上 下文 , 将 时间、 地 点 以及 文 化 的 因 素 考 虑在 内 。 3语 言 语境 与翻 译 的关 系 参 考 文 献
[ 2 】 黄永模. 语境与翻译示例[ J ] . 上海科技翻译, 1 9 9 6 ( 3 )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隐喻(metaphor)指的是一种通过比喻来传达意义的修辞语言。
隐喻
包含两个基本的概念,即原喻体(source domain)和隐喻体(target domain)。
原喻体为已有的概念,而隐喻体则是需要描述的对象,通过比
较原喻体和隐喻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来增强描述的力度。
中英文之间的隐喻往往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
和语言背景。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隐喻关系及翻译方法:
1. 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
视觉隐喻指的是通过形象的视觉图像来传递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生命是一场旅程”等。
这类隐喻是比较直观的,
翻译时需要将图像转化成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或形象,让读者能够理解
之间的关系。
2. 动态隐喻(dynamic metaphor)。
动态隐喻指的是通过描述一种动态关系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交流是一种桥梁”,“教育是一种播种”,这类隐喻往往需要在翻译时
使用比喻或解释的方式来进行翻译。
3. 感官隐喻(sensory metaphor)。
感官隐喻指的是通过感官体验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声音
如丝绸般柔软”,“风味如芳香的茶叶”,这类隐喻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
文化背景进行取舍、补充和适当调整来进行翻译。
总之,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注意到隐喻的类型和含义,并结合目标语言
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含义。
文学语境与隐喻的翻译研究
第37卷第5期2007年9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No.5Sep.2007[收稿日期]2006211227[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soc[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资助项目(205000-811342)[作者简介]1.肖家燕(19662),女,湖北谷城人,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襄樊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研究;2.庞继贤(1953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及功能语言学研究。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肖家燕1,庞继贤2(1.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 要]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
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
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
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关键词]文学语境;人名隐喻;英译;《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7)05-0193-08Literary Contextual Constraint on the T ranslation of N ame Metaphors :A C ase Study of the E nglish T ranslation of The Stor y of t he StoneXIAO Jia 2yan 1,PAN G Ji 2xian 2(1.Research Center f or L ang ua ge and Cognition ,Zhej i ang U ni versit y ,H angz hou 310028,Chi na;2.S chool of I nternational S t u dies ,Zhej i ang Uni versit y ,H angz hou 310058,Chi na )Abstract :The literary context ual constraint on t he t ranslation of name metap hors has been neglected to an extent.Alt hough bot h p honemic t ransliteration and semantic t ranslation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ng t he names of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discussion as to which is t he more app rop riate is ongoing.Many st 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 he cult ural context for explaining and considering t 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but t hey seem to have overlooked a key point :t hat naming in literat ure is in fact an art ,a central part of fiction.Unlike in daily life ,names of t h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can be mapped onto t he images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characters ,and t he t heme of t he novel.So in a literary context ,names 49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7卷f unction not merely as appellations,but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terms of describing images, port raying characteristics,and conveying t he t heme.Thus,a kind of name metap hor is p roduced:NAM E IS CHARACTER,NAM E IS T H EM E,which is a typical metap hor in literat ure,st rongly dependent on certain works.A good example is t he Chinese classic Hong L ou Men g(T he S tory of t he S tone,translated by D.Hawkes),in which over500people are named by t he aut hor in an artf ul/artistic way:t he effective use of partial tone and quotations f rom classical poems,which cont ributes much to t he vividness of t he characters,images,and t he implicit conveyance of t he t heme.We hold t hat t here is no way to discover name metap hors wit hout p robing into t he works: name metap hors are usually dependent on t he literary works in which t hey are implemented. Characters and t heme serve to indicate why and how name metap hor occurs.In ot her words,t he characters and topic t heme of t he works are context ual factors which bring t he name metap hor into being.They are also poetic element 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 n in literary t ranslation,as A.Lefevere once noted.In relation to t he cult ural context,we refer it to″literary context″, which co nsist s of t heme,characters,style,aest hetic tendency,literat ure t radition,and so on. These supply bot h a context ual foundation and a p urpo se for t he name metap hor.From t he viewpoint s of t he dependent relatio nship between t he name metap hor and t he literary context,we here suggest a new way for t ranslation st udy of t he characters’names of t he literary works,and also some new for evaluating t he product s.The empirical st udy reported in t his paper revealed t hat when t he literary context was observed,or bot h cult ural and literary context s were observed,a semantic t ranslation was adopted,as in Hawkes’translation. Moreover,a plot2compensation p rocedure was applied app rop riately when t he translation of t he special names(comment s on t he characters’personality,etc.)was done wit h t he aim of reproducing t he metap horical meaning.But Hawkes failed to t ransfer t he implied meaning of t he partial tone names and t he covert aest hetic meaning of t he names related to poems and literary quotatio ns due to his choice of p honemic transliteration.Thus,we argue t hat p honemic t ransliteration can hardly help to rep roduce name metap hors.In summary,st udy of t he t ranslation by Hawkes has convinced us t hat cult ural context is not t he only one t hat mediates t he t ranslation of names,as t he literary context act s in much t he same way.We should also note t hat sometimes t he cult ural context and t he literary context remain cont radictory and t hat t he notion of name metap hor can offer f urt her hint s.K ey w ords:name metap hor;literary context;Chinese2English t ranslation;Hong L ou Meng/T he S tory of t he S tone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孰优孰劣,难成定论。
关于语境在隐喻解读中作用的探讨
关于语境在隐喻解读中作用的探讨本文在对隐喻作出认知界定的基础上,举例分析了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中各个语境因素对隐喻解读的影响。
语境对隐喻的解读有重要作用,各个不同层面的语境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隐喻的解读过程。
标签:隐喻语境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解读一、引言西方关于隐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Aristotle时代。
但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将隐喻一直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始终把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1980 )、《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Lakoff,1987)和《认知语法基础》(Langacker,1987)三本著作的问世,认知语言学兴起,人们开始改变对隐喻的传统修辞观。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
认知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隐喻的热潮,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探讨,但对于语境在隐喻解读中到底有多大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探讨的较少。
本文将从语境角度,探讨其对隐喻解读的影响。
二、隐喻的界定(一)隐喻的起源关于隐喻的起源主要有两种理论(赵艳芳,2009)。
一种认为,隐喻是需要产生的结果。
就像衣服一样,起初是用来御寒的,后来被作为装饰。
词语的隐喻最初也是为了填补语言的空白,后来又变成一种修饰语言的修辞。
另一种理论认为在人类的原始状态中,人们对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没有对概念作详细的区分。
以前人们往往把我们现在看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看作同一个概念,因此也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同一符号的一些概念才被认为是隐喻的。
即隐喻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思维的不发达,而不是语言的贫乏。
我们认为第二种理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现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表达认知思维,仍然在创造大量的隐喻。
而第一种理论比较符合人类思维发展的模式。
人们先对具体的事物进行界定,后来又用这些概念去命名其他相似的事物。
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具体概念中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为了填补语言表达上的空白,人们开始借助于表示某个具体事物的概念来指称或认知某个陌生的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从而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同一种事物来谈论,这样就产生了隐喻。
[隐喻在语境中的理解] 语境 隐喻
[隐喻在语境中的理解] 语境隐喻摘要: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隐喻作为一种语义异常句,它违反了某种语义的选择限制,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隐喻才能得到解释。
关于如何理解情境中的隐喻,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隐喻的识别,隐喻的情境推断及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
关键词:隐喻语境隐喻识别情景推断1.引言修辞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想象。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乃至行为的基础。
隐喻的理解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过程。
基于不同能力层次可区分为语义正常句和语义异常句。
隐喻属于违反了语义选择限制的异常句,只有在一定的话语情境中,隐喻才能得到解释和理解。
本文从隐喻的识别、隐喻的情境推断和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方面谈谈如何理解情境中的隐喻问题。
2.隐喻的理解隐喻理解过程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听话者如何识别隐喻及如何推断隐喻的意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2.1隐喻的识别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有两种模式,一为“自上而下”,另一为“自下而上”,前者是听话者/读者对语境非常熟悉,听话者根据对说话者的了解、对话题的了解,可以预测说话者将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根据说话者的实际话语,对原来的期待进行修正并作出反应,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后者是听话者/读者对语境的熟悉程度很低,对话题和说话者的了解几乎为零,这时他对话语的理解主要依靠对实际话语的解码,再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判断话语的语境意义和说话者的意图(束定芳,2000)。
言语交际中,某些词可作为隐喻出现的话语信号和标志,如:领域信号或话题标志,元语言信号,强调词信号,模糊限制词,表明隐喻转换的上义词,明喻,以及引号。
从语境关联视角谈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从语境关联视角谈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是在商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能
够更加清晰地表达一个含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牵涉到商业合作
的概念。
隐喻是以一个假设来表达某种概念的情况,当我们翻译隐喻时,
必须确保有效地传达原始的意思,这样才能保持文字的表述有层次性及准
确性。
为此,我们在翻译隐喻时应该考虑当前情境,尽可能多地使用同义
词来向读者传达原句的信息。
这样,潜台词的翻译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不会使读者产生困惑、疑惑。
此外,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地道的语言也至关重要,因此,隐喻翻译
中也应该注意准确性,能够使用行业术语和简洁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加
轻松地理解原句的意思,从而使文章保持语言、表达、概念等方面的一致性。
总之,隐喻在商务英文翻译中十分重要,要想翻译得好,就必须牢记
有效地表达原句的意思,把握好翻译的节奏和语境关联,尽可能使用更加
地道的语言,切忌“偷梁换柱”。
语境与隐喻及其翻译的关联
语境与隐喻及其翻译的关联
李健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8)004
【摘要】本文在简单介绍语境和隐喻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尝试从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两方面讨论语境对隐喻的重要制约作用,并通过实例说明语境与英语隐喻汉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李健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关联认知角度看隐喻阐释及广告隐喻翻译策略 [J], 孔辰;赵玉闪
2.关联翻译观视阈下的语境与生态翻译观视阈下翻译生态环境对比研究 [J], 李琳琳;丛丽
3.从语境角度看概念隐喻及隐喻的翻译 [J], 唐娴
4.从语境角度看概念隐喻及隐喻的翻译 [J], 唐娴;
5.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为例 [J], 江瑞丰;钱志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
隐喻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一〕语境讨论概述语境讨论是多学科的交叉性课题,始终以来就是文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讨论的不断拓展,这一交叉性学科已经被新时代和许多宏大的学者们给予了很多新的内容。
其讨论的演化大致经受了从现象提出,概念明确并拓展,到语用与语境并行的讨论阶段。
波兰人类学家 Malinowski 首次提出语境的概念并指出:假如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
[1]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 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认为语境的讨论应当是分地域和多层次的,提出了语域的概念。
进入 20 世纪 80 年月,语境的讨论渐渐融入于语用学的讨论,一批有影响力的语用学专着相继问世,如 Geoffrey Leech 的《语用学原理》,StephenLevinson 的《语用学》,Dan Sperber 和 Deirdre Wilson的《关联:交际与认知》等。
语境作为语用学讨论的方法和课题,其讨论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并以语用学的一部分主要消失在语用学讨论的专着里面。
进入 20 世纪 90 年月后,语境讨论的进展集中表现于讨论深度及广度的拓展。
在一批杰出语言学者的努力下,许多语用学专着出版。
对隐喻讨论有重大影响的有: Steven Davis 的.《语用学读本》,Jacob Mey 的《语用学简介》,Peter Grundy 的《行为语用学》,George Yule 的《语用学概要》以及 JeffVerschueren 的《话说语用学》等。
这些专着站在前辈学者讨论的肩膀上,从更多的角度对语用学的不同侧面进行讨论发掘,大大拓宽语境的概念和语用讨论的范围并且也促成了语境讨论成果准时地反映。
[1]〔二〕隐喻讨论概述隐喻作为传统而重要的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时时刻刻表达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思想沟通和行为信息中。
隐喻讨论也因此成为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讨论的热门话题。
隐喻讨论国内已经有了较系统的评述。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分析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分析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商务英语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通过比较或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某种含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和丰富。
在商务交流中,隐喻常常被运用来描述商业活动、市场行情、管理策略等场景,因此对于商务专业人士来说,了解隐喻的使用和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就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1. 商务活动在商务活动中,隐喻常常被用来形容和解释商业行为和市场现象。
当人们说“市场竞争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时,就是用隐喻来比喻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商业运作的复杂性。
这样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和观念。
2. 管理策略在描述管理策略和运营方式时,隐喻也经常被运用。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说:“我们需要打破沉闷的局面,吹响新的号角”。
这里的“打破沉闷”和“吹响新的号角”都是隐喻,用来形容改革和创新的管理策略。
这样的隐喻让管理理念更加生动和具体,更容易引起共鸣。
3. 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和数据分析中,隐喻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企业的财务状况。
当人们说“公司的财务状况像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时,就是用隐喻来形容公司的盈亏变化。
这样的隐喻能够让复杂的财务数据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1. 直译在商务英语中,有些隐喻可以直接翻译成中文而不失其原意。
“市场竞争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直接翻译成中文“市场竞争激烈”即可。
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隐喻的意义,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2. 意译在翻译隐喻时,有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意译来保持原意的表达。
“吹响新的号角”在中文中可以翻译为“提出新的计划”或“展开新的行动”,这样的意译虽然不是直译,但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3. 省略有些隐喻在翻译成中文时可以省略部分修辞表达,只保留其直观的意义。
“财务状况像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可以翻译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化较大”,省略了原文中的比喻,但仍然能够传达出同样的含义。
1. 上下文理解在翻译商务英语中的隐喻时,需要充分理解上下文和语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隐喻及其与语境、文化的关系——以李煜的《清平乐》为例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隐喻及其与语境、文化的关系——以李煜的《清平乐》为例陈玉秀;杨昆【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大量运用,情感隐喻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隐喻具有文化性,受相关的文化模式的影响。
理解情感隐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以李煜的词《清平乐》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As a rhetorical method,metaphor is greatly used in poems,and emotion metaphor is widely reflected in poems.Emotion metaphor is not isolated from specific context and culture.It is influenced by relevant culture models.The Chinese Poem Qing ping yue by Li Yu is a typical example.【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9)005【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隐喻;语境;文化;情感隐喻【作者】陈玉秀;杨昆【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1 隐喻研究回顾1.1 修辞学的隐喻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现象,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一直受诗人和文学家们的青睐,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被大量使用,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修辞学家们认为隐喻是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1]。
传统隐喻的主要内容是修辞隐喻,修辞隐喻主要是指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 Compa rison View)、昆提良的“替代论”( Substitution View)理查兹(I A Richards)的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 的时 候 就在 使 用 隐喻 , 然 在使 用 时 , 可 能 并 虽 很
非处 于 自觉 。 ( u oau r re u nme . ” O rvcbl yi l gl bh o t a sa y a
p o s we u e t e ,h u h p r a sn tc n co sy w n h r , s h m to g e h p o o s iu l , he —
一
、
语 境 的 基 本 含 义
都在使 用 大 量 的 隐喻 。语 言 学 家 Fwe 曾 说 过 “ o lr 我 们 的词 汇大 部 分 是 以 隐 喻 为基 础 的 , 们 说 话 或 写 我
英语 中 , 个孤 立 的 词 , 其 词义 而 言 具有 游 移 一 就 性 (sia o ) 而 就 其 在 词 典 中 的 价 值 而 言具 有 多 oclt n , li 义性 ( o sm ) “ 境 不 同 , 义 即 不 同 ” E c pl e y 。 语 y 词 ( ah w r e odi anw cnet 。因 此 , 翻译 中 odi nw w r n e o t ) s x 在 词义 的把 握 必 须 以 具 体 的 语 境 依 据 来 选 择 词 义 、 确
VOL . 8 NO . 2 4
S t. O 2 e, 2 O
语 境 与 隐喻 及其 翻 译 的关 联
李 健
( 青海 师 范大 学 , 海 西 宁 青 80 0 ) 10 8
摘 要 : 文 在 简 单 介 绍语 境 和 隐喻 的基 本 概 念 基 础 上 , 试 从 语 言 环 境 和 非 语 言 环 境 两 方 面 讨 论 语 境 对 臆 喻 的 重 要 制 约 本 尝
作 用 , 通 过 实例 说 明 语 境 与 英 语 臆 喻 汉 译 之 间 密 不 可 分 的 关 系 。 并 关键词 : 境 ; 语 隐喻 ; 译 翻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9 H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5 4 ( 0 2 0 —0 2 0 1 3 4 7 2 0 } 4 16— 3
欧美 尤 其是 美 国学 者对 隐喻 的研 究 达 到 了高 潮 。这
一
时 期最 引人 注 目的研究 者之 一 是语 言 学家 莱 考 夫
( ao ) L kf 。他把 隐 喻和人 类 认 知 过 程 相 联 系 , 为 隐 认 喻是 能 够反 映语 言 与人类 思维 、 知关 系的 , 人类 认 是 感知 世 界 的过程 , 以 , 所 隐喻普 遍 存 在 于人 们 的 日常
ee e p a r re ) vr ko i .④人们 对 隐喻 的理 论 认识 经过 ws e wt
了从狭 义 到 广 义 、 表 层 到 深 层 的发 展 过 程 。 提 及 从
何为语 境 (o t t?语 境 , cn x) e 即语 言 环 境 , 的 是 指 运 用语 言 进行 交 际 的一定 的具体 场 合 。根 据 交 际 的 原 则 , 言 交 际 必 须 切 合 语 言 环 境 。语 境 对 于语 言 语 的表达 和 理 解 具 有 语 用 和 语 义 上 的 制 约 和 补 衬 作
用 。“ 它就 像 一个 坐 标 系 , 人们 可借 助 它进 行 精 确 的
定 义定 位 ” 0。根 据语 义 受语 境 影 响 的 大小 、 义受 语 境 分 为直 接语 境 和 问接语 境 。 间接 语 境是 指 某一 语 言 单位 ( 一般 指 词 ) 处 的句 子 , 所 也称 狭 义 上 下文 , 以 及 在某 种情 况下 对 此 语言 单位 的 语 义产 生 制 约作 用 并 有密 切关 系 的前 后 句 子 、 落 乃 至 前 后 的 章 节 甚 段 至 整部作 品 的相 关 内 容 , 称 广 义 上 下 文 。狭 义 和 亦 广 义上 下 文对 语 义 的选 择 均有 一 定 的影 响 和 制约 作 用 。而 以上 两者 均 属 于语 言语 境 (i u t ot t , 1 gii cne ) n sc x
传 统 的 隐喻 观 , 们 自然会 想 到 亚 里 士 多 德 及 其 经 人
典 名著 《 学 = Pe c 和 《 修 辞 学 = R e r ) 诗 》 ot ) 论 ( i 》 h t c 。亚 ( o i
氏曾把 隐 喻定 义 为 :将 属 于一 事物 的名 称 用 来指 另 “
一
事物 ” 。他认 为要 用 于文 学作 品 中 , 其是诗 歌 中。他 认 为 “ 了不 尤 最 起 的事 就 是成 为 一个 隐喻 大师 。 ( eg a s ti y ” t r t thn b h e e g
a eam s r f e p o.∞到 了 7 it eo a 0年代 后期 , 语 境 制约 的程 度 和语 义 与语 境 关 系 的 疏 密 , 将 语 fr s ob at m t hr) 可
维普资讯
第 2 8卷 第 4期 2 O 年 9月 O2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l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 O 1 G A ^ N 咖 E  ̄ lrE O R A F Q N H 1N 订O A S I f Xl N ' (oi i * s ase ) c le me
生 活 中。
随着 对 隐喻 的广 泛 研 究 , 喻 的越 来 越 多 的 功 隐
即 语言 方 面 的诸 因 素 。 非 语 言语 境 (o nn—l gii i usc 能也 随之 被 发 现 。它 能使 语 言 简 练 、 动 、 明 、 n t 生 鲜 新 cnet是 指语 言交 际 的时 问 、 点 、 与 者 的背景 知 ot ) x 地 参